语文教学中的养成教育论文

2022-04-21

小编精心整理了《语文教学中的养成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包括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语文作为一门工具学科,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所以,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养成教育过程。它以文学作品为主的文本更是重要载体,其中的词句、语段、章节总会有机地渗透对学生养成教育的思想。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依托语文课堂,依托文本,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养成教育论文 篇1: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养成教育初探

【关键词】中学语文 养成教育 用心无痕 润物有声

古人云:“文以载道。”“传道、授业、解惑”,本为为人师者最基本的职责。然而,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职能,语文教师又因此承担了比其他学科更多的“传道”之责。众所周知,学科教学有三个“统一”和一个“加强”的基本原则,“三个统一”就是: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坚持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一个加强”则是: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这些基本原则,与学生的养成教育密切相关,为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正因为语文学科所具有的知识性、智能性、思想性、文学性和审美性职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成为了一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实,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可让人终身受益,一个不良习惯的形成同样使人贻害终生。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之中既有的放矢又踏雪无痕地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呢?

教育之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所在。一个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品德和修养,具有广博的学识和坦荡的胸襟,行为堪为模范……才能练达“晓人”之“理”;仁爱宽容,以人为本,循循善诱,才能激发“动人”之“情”。因此,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还在于教师本身,在于教师以怎样的“理”和“情”去唤醒学生灵魂深处的美好情愫而使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和修养,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以广博的学识、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人格魅力给学生以熏陶,使其如沐春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我平时喜欢读书、看报、上网、看电视。一来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二来及时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世界。每上一节课都要作好充分准备,备课深入细致,教学方式方法独特而不拘常规,讲课时谈古论今、广征博引,学生们都喜欢听我的课,说听我讲课是一种享受,一些学生还把我上课时讲过的他们认为精彩的话记录在摘抄本上,我看后也挺感动的,上课也更带劲了。其实,学生认可或崇拜一个老师,还跟他的品德、操守、人格魅力息息相关。俗话说:“人之无德,行而不远。”因此,良好的师德是一个教师养成教育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从教书育人的角度来讲,教师本应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教育者。

在平凡但不平庸,平静但不平常之中,养成教育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角色演绎。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模仿性很强,常常以师为“鉴”,师者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会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对于正在接受教育和成长的青少年学生来说,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来要求、鞭策为人师表的广大教师,是一点也不为过的。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仅言行举止、风范礼仪、为人处世要符合当今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而且连穿衣戴帽、饮食起居、观光休闲等个人生活习惯等都得从“众”从“俗”,即得到学生、家长的认同,得到百姓和社会的认可。同时教师应该充分认识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严格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自己,言中规,行合范,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努力修炼教师本身所应具备的良好行为规范,时时、处处、事事身先垂范,给学生以明得失之“鉴”。

有道是“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培养学生博览群书、积极主动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我把自己的读书笔记拿出来,和全班学生的读书笔记放在一起展示,并每个月组织两次读书沙龙进行交流、点评。这样一来,班上读书风气甚浓,学生们都觉得通过这项活动,大家不仅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而且文化知识也得到了较大的收获,这岂不是两全其美吗?我平时的穿着时尚但不赶时髦,得体又不落俗套,经常引来同事们和学生们羡慕赞许的眼光,有些学生干脆直截了当地说:“老师,我总觉得你的打扮与别人不一样,很有个性!”我说:“穿衣戴帽虽然是个人的生活习惯、爱好,但同时也是个人性情和品位的体现,其实做人就像你穿衣戴帽一样,是要有个性和品位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适时点拨、启导,组织开展相关活动,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知道,一个好习惯的形成,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训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的。从初一年级开始,我就有意识地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核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树立典型,我在班上组织开展了“请向我看齐”的师生行为秀活动,老师也和学生们一样参与其中,每周由全班学生从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任课教师和学生中民主评选出“优秀行为秀”若干名,倡议全体师生向他们“看齐”。为了成为学生心目中优秀行为的表率,我除了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劳动纪律外,不管是上课、下班级辅导学生还是开展语文活动等都会提前来到教室,因事请假也能跟学生们打一声招呼,工作尽职尽责,任劳任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请学生们“向我看齐”。当然,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通过活动的开展,我所任教的班级学风班风良好,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堪称全校典范。众所周知,语文课堂是学生养成教育最好的载体。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个阵地启发、引导、教育学生,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粟劲有未经许可随便动用别人学习生活用具的毛病,并且还常不以为然,学生们意见很大。一天上课时,由于事前班上几个学生故意把他的笔和课本给“拿去用”了,急得他像热锅上的蚂蚁,骂骂咧咧。我先弄清事情的原委,指出像这种未经同意随便动用别人东西的做法是损人利己的不良行为,接着就有意识地请粟劲谈谈自己的感受,他也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红着脸承认了自己的不对,并保证以后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这件事对全班学生同样起到了警示教育的作用。教学中,我发现个别学生不管是作文还是作业都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丢三落四的,做事没有头绪,把握不住要点。我就要求他们从写一篇完整的作文,做一次完全的作业开始,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逐步提出更高要求。使他们逐渐养成有头有尾、循序渐进的良好学习习惯。经过总结和交流,让学生们懂得作文、作业其实就像做人做事一样,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拖泥带水,含含糊糊。

(责编 马超勤)

作者:覃恩宁

语文教学中的养成教育论文 篇2: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养成教育

摘 要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包括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语文作为一门工具学科,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所以,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养成教育过程。它以文学作品为主的文本更是重要载体,其中的词句、语段、章节总会有机地渗透对学生养成教育的思想。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依托语文课堂,依托文本,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养成教育;成效

1 深入挖掘文本资源 做好预设

语文教师应深入钻研文本,挖掘出养成教育的实施点。教师在课堂上的调控,实施能力完全取决于对文本的钻研和解读程度。因此,应始终把这项工作放在第一位,研究文本资源,挖掘文本深度,让学生知道“文本为什么这样说”。如《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中,小男孩不顾辛苦把退潮后困在浅水洼中的小鱼一条条放回大海的情节对学生极具感染力。在钻研教材时,我对引导学生感悟小男孩的形象作了如下设计:

(1)成千上百条小鱼困在浅水洼里是怎样的一番情景,会面临什么困难?

(2)找出表示小男孩把鱼放回大海动作的词,读一读,模仿几次,体会小男孩的辛苦。想一想:这么累,小男孩为什么还要重复做?

(3)分角色读一读小男孩和我的对话,想象体会小男孩内心的想法。通过朗读想象、动作模仿、内心独白的设计,让学生体会并思考文本人物的举动,使学生懂得他拥有“珍爱生命在旦夕”的高度责任心,激发学生也像主人公一样有这样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我觉得在挖掘文本素材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一些适当的补充,使实施养成教育的程度更深一步。如:在备《触摸春天》一文时,引导学生理解感受盲童安静对生活和生命的极度热爱,我分三个步骤进行:

(1)朗读感悟;

(2)布置收集“海伦.凯勒”和“张海迪”的材料,教师加以补充;

(3)推荐阅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张海迪《生命的追问》。这样充分的预设,学生会有更加真切的感受,也有更大的激励作用。

2 充分调动文本资源 促进生成

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中,我体会到: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养成教育因素。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养成教育,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可以通过朗读贯彻和落实。一方面,教师以情激情,恰当范读,在朗读中表现出来的鲜明爱憎,会深深地影响学生引起共鸣;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借助朗读和表演,范读、赛读、感情读、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的停顿及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读出文中的内在感情,从而使学生深受教育和感染。如:教学《全神贯注》一文时,“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短短的几句话,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有所悟,罗丹对工作的痴迷和全神贯注的形象在学生们的心中油然而生。学生通过充分地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对待学习和工作要全神贯注的行为教育。

在教学中,还要通过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实施养成教育。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文时,我引导学生紧紧扣住“呆呆地看、静静地站、从来不”;“唯一、任何、融为一体”;“忘记了、忘记了”;“常常、忘了、忘了”这些关键的词,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再回到“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和“而且不说一句话”,通过对比朗读体会两句话有什么不同?挖掘“从来”的作用,让学生很顺畅的体会出青年并不完全是因为“聋哑人”的关系不说一句话,而且完全投入,忘记了外界,从而真正感受到青年人的勤奋和专注。挖掘这些词句的内涵,有助于对养成教育的把握。

3 巧妙拓展文本资源 实现延伸

养成教育还应延伸到课外,所以教师就应巧妙拓展文本,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来实现养成教育的延伸。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组织语文课外活动,例如举办主题式的朗诵会、演讲会、故事会以及建立兴趣小组等,这些听、说、读、写的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如:学完《窃读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走遍天下书为侣》《我的“长生果”》这一单元时,在深入挖掘文本和调动文本后,应将“养成喜欢阅读的好习惯”的教育继续延伸到课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使学生在实践和阅读过程中慢慢品味出书的精彩。学生们在每一次活动中才都慢慢学会了融于整个班集体的默契,学会了自我约束,学会了自我肯定,学会了探究与思考。

只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养成教育因素,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语文学科“教书”与“育人”的原则就能达到和諧的统一。

作者单位

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茅家岭中心小学 江西省上饶市 334000

作者:李小红

语文教学中的养成教育论文 篇3: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养成教育

初中生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学习缺乏自觉性,因而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养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除了传授课本知识之外,更重要的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加强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俗话说,语文是百科之母。由此可见学好语文的重要性。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归纳以下几点:1)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2)养成口语表达的习惯;3)养成课外阅读习惯;4)养成善于积累的习惯;5)养成课外练笔的习惯。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对学生来说,是否有良好的书写习惯至关重要。所以,语文教师都必须要把住书写这一关,对学生必须严格要求,不仅该交的作业要书写工整、清楚,而且课堂笔记或是其他形式的书面材料,也要书写规范,字迹清楚。对每一次作业认真的学生都要给与表扬,并且给全班学生传阅,要求全班学生向他们学习,这样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调动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书写基本功较差的学生也不要盲目地批评,更不能挖苦讽刺,而要耐心地帮助他们,教育他们,要求他们多进行基本功练习,每人准备一本钢笔临摹字帖,天天坚持练习,并且要做到持之以恒。教师要定期进行检查,对于写得有进步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进行表扬。另外,可以专门布置一个书法比赛的宣传栏,为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对学生进行高标准要求的同时,教师在这方面更要做出表率,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每一位教师在平时书写上也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特别是上课的板书,更要做到一丝不苟。笔者相信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的书写水平一定会提高的。

养成口语表达的习惯

口头表达能力是初中生十分重要的基本技能之一。无论是在学习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离不开说话,说话水平高低实质反映一个人的口语表达能力。而现在不少中学生在口头表达方面都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他们在课上回答问题时常常结结巴巴、词不达意,甚至语无伦次。还有的学生由于胆子小,缺乏说的训练,不敢在大庭广众下讲话,站起来后非常害怕,怕说不好同学笑话,因此声音很小,甚至出现“怯场”,口还没开就满脸通红了,把本来已经会的内容也忘得一干二净了。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每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单靠上课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经常组织一些朗读比赛、演讲比赛、故事会、辩论会等。这样,不仅锻炼学生的胆量,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对于那些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色的或有明显进步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和鼓励,以便他们更充满自信。

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类获得知识的手段和认识客观世界的途径之一,是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初中生当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都较差,他们一般都只爱阅读生活中一些有趣的书籍,如武打、言情或者是一些趣味性较强的书籍,而对一些知识性较强的书籍却不感兴趣。所以在要求学生大量阅读的时候,首先要教会他们有选择的阅读。对于那些思想内容不健康,不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书不要读,一定要选择一些思想内容健康,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书来读。要多读一些名家名篇,如吴承恩的《西游记》、施耐庵的《水浒传》、安徒生的《安徒生童话》等。这些经典名著,对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和增强认识、体验情感都有很多的益处。在阅读过程中,要用心体会文章所要反映的问题,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一些篇幅比较长的文章,可以采用浏览、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对于那些自己喜欢的、比较感人的情节,要仔细地、反复地读一读,必要时,要摘抄下来,或者写一些读书心得。对于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或者对学习没有多大帮助的内容,可以略读或者不读,这可以叫有的放矢。

养成勤于积累的习惯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善于将好词、好句或好段摘抄下来。俗话说“勤学以储宝”。初中生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就必须善于积累,养成勤于积累的好习惯。积累一般包括2大方面,即课内积累和课外积累。课内积累就是随堂把教师讲的一些重点内容记录下来,如一些重点字词、一些重点句子的意思、文章的主题思想及写作手法等。课外积累,就是学生可以按照教师的要求建立阅读笔记本,利用课余时间积累素材,好的词句、优美的段落篇章或者是个人的一些读书心得都可以把它积累起来,然后教师要定期进行检查,对那些完成好的学生要进行表扬,对完成不好的学生要指出不足,提出要求和希望。长期坚持下去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并从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在积累的过程当中,教师不要忘记提醒学生要把积累的好句、好段或文章背诵下来,而且要利用班会或课外活动等时间进行比赛,看谁背得多、背得好。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会被调动起来。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朗读水平自然而然就会提高。

养成课外练笔的习惯

养成良好的练笔习惯对语文的写作尤为重要。课外练笔,一直是语文教学大纲倡导的重要内容之一,课外练笔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也不拘一格:一则日记、一篇读后感或观后感、跟亲朋好友的一次谈话、一次班级活动、一次意外等都可以把它写成一篇文章,作为一次课外练笔。这些内容将真实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和心理变化,特别是若干年后当他们长大时再翻开这些文章,将会找回童年的脚印,体会童年的稚气和无知,它将会成为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所以要鼓励学生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懂得好的文章来源于生活,文章就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写出情真意切的好文章。

总之,要想提高语文水平,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一蹴而就绝不可能,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行。所以,每一个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中学)

作者:李建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校流行音乐通识教育论文下一篇:逆向思维生物学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