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教学多元智能理论论文

2022-04-12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乒乓球教学多元智能理论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结合国内高职院校面临现状,在回顾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上对国内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国内的分层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仍有不足。文章在简要分析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后,进一步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乒乓球教学多元智能理论论文 篇1:

多元教学法在高校乒乓球普修课程改革中的实验研究

摘 要:本课题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并结合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情况和学生特点,引入多元智能理论教学特色,在科学的理论和适合的教学策略下,把多元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到乒乓球普修课程教学改革的各个阶段,把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技术水平、优化乒乓球普修课的教学效果作为目标,以促进全体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为最终目的,通过实验验证多元教学法在普通高校乒乓球普修课程改革中的可行性及其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多元教学法在各学科的实践研究和普通高校乒乓球普修课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普通高校;多元智能;理论教学方法

本文是在乒乓球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动作教学特点、技术水平的个体差异以及班级教学的特点等,将掌握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差异教学法等四种学习方法灵活运用到乒乓球教学中,形成了多元化的教学法。在多元智能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技能,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种教学评价机制,更好地实现多元教学目的。通过对普通高校乒乓球普修课学生的基本技术、知识测试、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调查,比较分析多元教学法与传统教学对普通高校乒乓球普修课教学影响的效果,为以后乒乓球教学的改革提供实践经验,也为多元教学法在普通高校乒乓球普修课程改革中的实践研究中提供一份参考数据。

一、实施计划与方案

以普通高校乒乓球普修课程改革为研究对象,选取湖南科技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2014级学生100人,并分四个班,其中实验组两个班,学生50人;对照组两个班,学生50人,实验组与对照组女生均为14人。

1.分组情况

根据分组标准,将四个乒乓球普修班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两个班。分组标准为两组间的学生的男女比例、年龄、身高、体重、乒乓球基本技术水平、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均无显著性差异。

2.实验程序

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在湖南科技学院进行,共16周,每周2学时,实验组采用多元教学法进行授课,由本人执教,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理论授课,为期一学期的乒乓球普修课程教学。实验组合对照组在授课课时、教学内容、场地设施均为一致。实验前和试验后均进行各项指标测试与调查,并记录汇总。

3.测试指标

根据测试要求,实验前和实验后所有的指标:(1)基本技术(正手攻球、反手推挡、左推右攻)测试。(2)量表与问卷:学习动机量表、学习兴趣量表、教学效果评价问卷

4.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

二、结果与分析

1.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专项技能对比分析

表1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后专选技能测试T检验(N=50)

从表1中显示,专项技能测试成绩的实验组优于对照组。这种结果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多元教学法在因材施教方面的优势相当明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尊重学生差异,照顾学生差异,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制订出多等级的学习目标,选择难度适当的教学内容,实施多种类的组织形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遵循多元教学法组合的教学原则,最终帮助每个学生在原有程度上得到最大发展。

2.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调查结果与分析

表2实验组与对照组学习动机和兴趣T检验结果(N=50)

从表2学生在学习动机兴趣层面上,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这样效果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实验组采用多元教学的方法,在设置教学目标、合理选用教学手段、营造课堂氛围和运用教学方法几个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差异,在教学前进行要检测,全面了解了学生的个体情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的个体差异当作一种资源价值参考,既满足全体学生需要的同时也满足个别学生的需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来水平上获得最大发展,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在进行多元教学分层和互补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下,师生之间的交往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也进一步加深,关系也更加融洽。同时,学生在课上获得的成功越多,学生的自尊心也就相应获得了提高,也就会在思想观念上和内心形成对乒乓球的喜爱,培养了对乒乓球运动的兴趣。而对照组运用的传统教学法没有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没有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并且也没有完全照顾到全体学生。

3.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后教学效果评价对比分析

实验组通过运用多元教学法教授和对照组运用传统教学法教学,两组学生所要学习的教学内容均为正手攻球、左推右攻三项技术,两组学生所要上课的时间都为同一天的相邻时间段以及上课地点也都相同。经过一学期的教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实验即将结束的前一星期向学生发放教学效果评价问卷。通过调查结果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组的多元教学法和对照组的传统教学法在乒乓球普修课改革中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教学效果评价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和学习效果五个维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表3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效果评价T检验结果(N=50)

三、结论

1.在普通高校乒乓球普修课程改革中运用多元教学法,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的合理运用以及教学组织和学习效果等方面上都好于传统教学法,在学习效果的方面上尤其显著,并获得学生和教师的认同。

2.运用多元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锻炼身体、提高技术、学业完成和学兴趣爱好四个方面上均有明显改善,并且在提高技术和完成学业方面效果比较明显。因此,实验也达到了预期目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3.实验组教学效果评价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教学效果评价中的四个维度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氛围和学生学习效果,在后测调查过程中,实验组的学生给予较好的评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及课堂氛围都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和认可。在乒乓球普修课程改革教学中运用多元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4.在高校乒乓球普修课程改革中,运用多元教学法,在反手推挡、正手攻球和左推右攻三项专项技能中,正手攻球的教学效果相对于传统教学法更好地提高乒乓球技术能力,对技术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玉凤.多媒体技术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中实施效果的实验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1.

[2]詹筱蕾.分层次教学在普通高校乒乓球选项课中的实验与研究[D].苏州大学,2008.

[3]王宝平.构建体育教学多元化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45~48.

[4]王占龙.多元化教学评价方法的构建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

[5]黄海镝.体育教学多元化评价体系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5):76~771.

基金项目:2014年湖南科技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胡建秋(1981-)男,湖南永州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乒乓球教学与训练。

?誗编辑 孙玲娟

作者:胡建秋

乒乓球教学多元智能理论论文 篇2:

国内高职院校“分层教学”实践研究综述

[摘 要]结合国内高职院校面临现状,在回顾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上对国内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国内的分层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仍有不足。文章在简要分析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后,进一步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分层教学;最近发展区; 高职院校

1 前 言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这使国内高职院校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国内许多高职院校仍面临诸多问题。近年来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入校门槛明显较低,使高职学校生源综合素质显著下降,学生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能力相差较为悬殊,给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为提高教学质量、切实提高学生满意度,增强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毕业后的就业能力,很多学校已经开展“分层教学”。本文在回顾“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上,对国内高职院校的实践研究情况进行介绍。

2 分层教学理论基础

19世纪中期分层教学开始出现,其标志是1868年由美国教育家哈利斯在圣路易州创立的“活动分团制”,又称“弹性进度制”( Flexible System)。这是一种以学习能力为分班标准的教学形式。

2.1 最近发展区理论

20世纪20年代,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从事教学与发展问题研究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概念。他认为儿童存在“现有发展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二者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他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现有发展水平”,还应关注“最近发展区”,最终要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这样才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2.2 掌握学习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根据长期的教育考察,布卢姆提出:“除了占学生总数的5%的超常学生与低常学生之外,其余95%左右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方面并不存在什么差异……只要提供适当的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上所能学会的东西。”经过布卢姆及其同事的多年实验研究,掌握学习理论显示了良好的效果。实验表明,虽然这种理论不能使95%学生达到A等成绩,但能使大约80%学生达到A等或B等成绩。

2.3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20世纪70年代初,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这一理论的主要内涵是:“教师通过有意识地对教学方案进行优化选择,来确保所选教学方案不仅能够保证教学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而且能够达到尽可能满意的教学效果。”优生和差生教育思想是这一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在学习的不同过程中,选择班级整体、小组讨论的和个人的学习等形式的有机的结合方式,让每种形式都发挥出最优的效果。”

2.4 多元智能理论

1983 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 人有语言智能、节奏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动觉智能、自省智能、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八种天生的智能。这些智能的开发程度依赖于个体后天所受到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这一理论的启示在于,应该承认学生在智能上存在个体差异,进一步发掘并肯定学生在某方面的智能,突出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化,使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各项智能的发展。要改变单一的分数评价机制,应从多方面认识学生,作出合理的评价。

3 高职分层教学实践研究现状

国内高职院校对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主要以英语课程居多,其他课程还包括计算机基础、数学、机械制图、软件测试及体育类课程等。

3.1 文学类

冯俊英(2014)对其学院商务英语专业进行分层教学的实践进行了反思,认为目前应用高考成绩或与分层摸底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仍不完善,建议摸底考试应该采取听说和读写分别测试,创建一种按技能分层的模式。她的依据是刘雅敏等人的研究显示,很多学生的听说和读写技能发展不同步。对于B班学生可能因被贴上“差生”标签而产生负面心理影响,她认为应对班级作动态管理,另外要切实贯彻“因材施教”,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区分,使A、B层学生都能不断取得进步。测试和评价还应进一步优化,它会直接影响到分层教学实践的效果。李艳蛟(2010)在总结《中文速录》课程分层教学经验中认为,速录是技能性很强的课程,讲究“精讲多练”,45分钟的课,教师只讲15分钟,学生练习30分钟。分层备课是关键,要求教师确定不同层次的训练目标,制作不同层次的训练材料、设计不同的教学流程、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加强学习辅导和心理辅导,尊重全体学生,避免出现学生心理受到负面影响。她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不及格的学生由13人减少到4人,优秀生从8人增加到15人,实习单位也给予了积极评价。庆利赢(2011)采用“走班制”分层教学法对《英语》课进行了实验,通过入学后的分层考试和借鉴高考成绩对学生分层,在不打破原有行政班级的基础上将学生分为A、B两组,学生只在上英语课时分别去不同班上课。教材和教学内容均不相同。对2006届和2010届学生进行对比时发现,采用分层教学的2010届学生B级考试成绩与2006届有显著差异。

3.2 理学类

陈兵(2011)对《经济数学》课进行了显性分层教学研究,将学生打破原有班组进行重新组合,分为A、B和C三层(三个班)。结果显示,三个班的学生的学习成效得到提高。其中的关键部分在于对不同层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及考核标准。但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如C层学生缺乏自信,不与教师互动;如何公平考核也是一个难点。李自勇(2013)对高职《数学》课程进行了研究实验。他将教学实验过程设计为5个环节,分别是学生分层、目标分层、分层施教、分层测评和反馈矫正。学生分层主要依据第一学期成绩和高考成绩确定,编为3个班。有分层测评方面,保证每个层的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目标,满足各层学生对成就感的要求,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提高学习兴趣。经过对2010级和2011级学生实验前后的结果比较发现,学生在认为数学难学、喜欢上数学、有信心学好数学、头疼做数学作业和数学及格率5个方面都向良好方面发展。分层中同样出现了个别“差生组”内的学生出现逆反心理、自卑和压抑。“优生组”出现了自满情绪。

3.3 工学类

葛汉强(2011)在《软件测试》课程中实施了分层教学,整个教学活动在四个方面进行分层,分别是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强调教学过程体现“因材施教”理念,基本层次的学生着重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中、优层次学生注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着重培养独立思考和钻研精神。实施结果表明,高职学生对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满意度很高。王海燕(2014)对《数字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课程分层教学进行了实验。首先对学生进行了分层,标准包括学生的理论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兴趣爱好、家庭条件等非智力因素,将学生分为上、中、下三组。然后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作业、辅导和考核进行分层。以三个平等班进行横向对比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成绩优于对照组。但分层教学也带来了管理难度大、教师工作量重等问题。何群英(2014)对《数控加工实训》课程进行了隐性分层研究。以前的研究表明,显性分层存在不足,特别是学生对区别对待非常敏感,易产生不良反应。隐性分层要求在对教学目标、内容进行不同的诠释,在学生未知的情况下执行分层理念。

3.4 体育类

徐华(2012)对乒乓球选修课进行了研究,由同一教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授课,保持大纲、教学内容与进度相同,最终从考试成绩、学习兴趣和情绪体验来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分层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效果显著。他建议对基础差的小组要重点关注,加强指导,避免出现自暴自弃现象。对基础好的小组要发挥骨干作用,培训学生探究意识。李影(2013)对高职体育课进行了分层教学研究,实验组根据体能、技能进行动态分层,依据为学生 800 米、跳绳、坐位体前屈三项最初测试成绩。采用分层教学,包括备课分层、讲课分层和练习分层。经过一学期的实验,重新测试三项成绩,考核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身体素质都有了提高,但实验组的成绩均值都高于对照组。其经验在于注重教学方法和内容的设计,加强对学生的关爱和鼓励,避免学生出现自卑和兴趣减退问题。

3.5 其他

张婷(2013)对《英语》分层教学中高职生情感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学生情感总体消极,快班优于慢班,尤其体现在学习态度和自尊两个方面。在情感因素中学习态度与学生成绩相关性最高。她建议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及重视形成性评价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态度、促使学生快乐地学习。

4 高职分层教学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近年来面临着诸多困难,生源减少、入学分数较低、新时代学生个性突出、思想多元等都给高职的教学提出新的课题。开展分层教学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满意度、培养优秀技术技能型人才和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以促进社会发展的有益实践。但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分层教学实践与研究仍存在以下的不足。一是研究范围主要以英语课为主,涉及的其他学科还不多;二是在分层标准方面存在单一、简单、随意性较大、理论依据和说服性差等问题;三是针对不同层的学生如何公平地考核仍是一个难点,处理不当也易造成学生的不良反应,甚至影响分层教学效果;四是分层教学给管理和教学增加了工作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良好地借鉴“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思想仍值得进一步的探索。

5 总 结

分层教学模式在国内得到了很多教师的认可,实践证明它对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成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实践中,教师们也逐渐发现在实施中存在诸多不足,如教学过程分层实施困难、学生易产生不良情绪等。如何优化分层教学模式,使分层更科学、考核更公平、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以及“教学过程最优化”仍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纪淑军.布卢姆:美国教学改革大师[J].教育与职业,2013(8).

[2]袁平.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4).

[3]龙爱琴.巴班斯基差优生教育理论对职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4(13).

[4]李力刚.巴班斯基“最优化”理念在高中物理规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5]王爱军.分层教学发展与研究综述[J].成人教育,2011(8).

[6]陈栀.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高职英语分层次教学模式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9).

[7]冯俊英.从分层到无层——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分层教学的创新探索[J].黑河学刊,2014(5).

[8]刘雅敏,朱正才.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的改革新探——按技能分级学习、按模块分层上台阶[J].外语界,2009(4).

[9]张婷.分层教学背景下高职生英语学习情感现状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

[10]徐华.分层教学在高职院校乒乓球选项课中的实验研究[J].运动,2012(12).

[11]葛汉强.高职《软件测试》课程分层教学之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8).

[12]李影.高职高专体育课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3,27(3).

[13]庆利赢.高职公共英语“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实践与分析[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

[14]陈兵.高职经济数学分层教学实践与反思[J].高职教育,2011(3).

[15]王海燕.高职课程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4(3).

[16]李自勇.高职数学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实验[J].卫生职业教育,2013(8).

[17]何群英,胡伟心.高职教育课堂隐性分层教学实践——以“数控加工实训”课程为例[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4(12).

[18]陈君.高职院校“分层教学”研究综述[J].成人教育,2014(8).

作者:吴进

乒乓球教学多元智能理论论文 篇3:

农村小规模学校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

摘  要:为提升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小规模学校向“小而美”“小而优”的方向转变,寻求小规模学校视域下个性化教学模式建构、运行和创新的基本依据,是提高理论认识、推进学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挑战、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现实需求。本文将在建构学校教学模式的三个环节,即确定理念、建构内容、制定评价机制,积极寻求小规模学校的支撑,尝试在小规模学校视域下建构起个性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农村;小规模学校;个性化教学;应用模式

Implementation of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mode in rural small schools

SUN Yabin  (The Second Middle School of Zhuanglang County,Gansu Province,china)

1.农村小规模学校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的界定

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概念界定:农村小规模学校指人数在百人以下的农村学校。据统计,目前农村50%以上的学校为小规模学校,这些学校遍布我国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行政村。根据当前教育形式判断,小规模学校并不是一种过渡形式,在今后将长期存在,而且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小规模学校。

个性化教学模式的界定:首先,是指在小规模学校这一特定场域中形成,以个性化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构建高效课堂教学为轴心,以提升农村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归宿,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

2.农村小规模学校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建构的要素

(1)确定理念是前提

第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实践的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制定教育方针的理论依据。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需求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等几个方面。农村小规模学校开展个性化教学的出发点就是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量身定制”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组织形式。

第二,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弗大学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在《心智的架构》这本书里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的智能至少存在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等八种形态。而且这些多元智能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为个性化教学指明了方向:根据学生的智能特点因材施教,机动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各项智能的发展。

第三,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对传统以灌输式为主的教育理念持批判态度,罗杰斯倡导的“自由学习”的几种方法,包括同伴教学、分组学习、探究训练和交朋友小组等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借鉴,成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开展个性化教学的雏形。

(2)配置内容结构是主体

第一,个性化教学目标是对个性化教学模式产生的结果预先估计和判断;

目标是我们构建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判断该模式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个性化教学目标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去制定和实现,在实践中我们也遵循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基本思路。

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开展个性化教学的底线,也是小规模学校的生命线。只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兑现“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诺言,才能让老百姓认可,才能让群众满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破解小规模发展瓶颈的一大法宝,小规模学校才能可持续发展。

二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个性化教学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每一名学生精准施策,因材施教,确保每一名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身心健康愉悦地投入学习、生活中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学会学习,能独立自主、创造性的解决学习中、生活中的問题。

(3)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个性化教学的最终归宿和落脚点。个性化和教学使所有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了进步和发展,最大限度地兑现了学生自己的天赋;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多元智能,提高了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第二,个性化教学原则是在教学中必须遵循和依照的规范;

一是因材施教原则。个性化教学体现出因材施教原则,就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简言之就是为每一名学生“量身定制”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方法。

二是教学相长原则。个性化教学应遵循教学相长原则,实则是对教学活动辩证地、发展地理解,教与学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要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时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被伤害。学生要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每天取得点滴进步让老师感到欣慰。

三是启发性原则。个性化教学遵循启发性原则,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知识和技能生成的关键时刻,巧妙地点拨,让学生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令学生茅塞顿开,让学生恍然大悟。

四是量力性原则。个性化教学遵循量力性原则,就是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实施分层次教学,让教学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概括地讲就是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第三,个性化教学方式则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诸多方法的总和。

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关键和核心,它能充分体现出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是就教师而言,采用启发式、点拨式,摆脱“填鸭式”、“灌输式”。启发式、点拨式针对学生个性差异,教师巧妙设计问题,机制灵活地运用课堂语言,在学生知识生成、技能训练的关键时刻启发学生、点拨学生,给学生一种思维的启迪、思维的支点,真正让学生恍然大悟,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良好效果。

二是就学生而言,采用活动式、参与式,摆脱“聆听式”、“坐桩式”,活动式、参与式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设计都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出发点,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表演、互动、放松等环节,让学生的感官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对大脑皮层形成强烈的刺激,从而加强了学生的记忆,巩固了所学知识,开发了学生的多元智能,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是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言,采用“一对一”个别指导和小组合作“兵教兵”。“一对一”个别指导是个性化教学的灵魂,充分发挥小规模学校班小人少的优势,根据学生的心智发育和学习习惯对症下药,师生面对面交流,对优生进行拓展延伸,对差生查漏补缺,最终确保所有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第四个性化教学环节则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大致程序和基本轨迹,是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核心。

一是自主探究,因学而导。操作: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把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活动中来,然后以PPT出示在自主学习指南,让学生明确学习时限、学习任务、学习步骤、学习方法等,然后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中去,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随时提问,教师巡视检查,并适时开展“一对一”指导,帮助学困生迅速熟悉文本,扫除学习障碍,教师通过提问、调板、展示等环节,了解学情。

二是小组合作,生生交流。操作: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教师选择一些难易适中,答案不唯1.不确定,能够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可操作性强的问题,以PPT形式或投影展示给学生,并交代清楚让学生如何做,成果如何展示等,然后让学生在组内解决,教师注意观察,及时巡查指导,并对各组学习成果及时评价等级,颁发流动红旗或简单奖励。

三是启发点拨,突破难点。操作:教师聆听各组学习成果汇报后,与预设的学习目标任务进行对比,发现一些重点、难点的问题学生仍不能有效解决,暴露出较普遍的问题;或者在小组合作学习后仍需在全班范围内交流讨论以获得最大收益;或者一些核心、关键知识点需要教师讲授、演示时,教师方可有效介入,顺学而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关键节点、核心指出予以点拨,教师要一针见血,切中要害,体现精讲的价值,让学生茅塞顿开。

四是当堂检测,巩固提高。具体操作:根据教学内容,教师提前设计好难易适中,有训练梯度,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当堂检测题目,让学生迅速去完成,教师巡视检查。

五是“一对一”指导。具体操作:根据当堂检测的结果,教师迅速筛查出还没有掌握知识点和要领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指导,面对面、手把手地点拨、启发、引导,帮他寻找错误的原因,直至掌握要领,确保学懂学会。其他学生乘机完成当堂作业。

第五个性化教学环境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设置或使用的具有育人因素的时空及各种外部条件与因素的总和。

一是美化校园环境。小规模学校的校园要因地制宜,打造不拘一格、让人流连忘返、呈现勃勃生机的“山水田园”式校园。让学生的情操得以陶冶,良好的习惯得以养成,文明素养得以提升,道德品质得以熏陶。独具匠心、巧妙设计校园布局,体现小规模学校个性化特色。学校的每一面围墙、楼梯、护栏、过道到要体现育人功能。

二是布置温馨的教室。小规模学校的教室布置要体现出个性化、人文化、趣味化,让教室变成学生学习、生活的乐园。教室里应配备多媒体设备并连通网络;课桌椅摆放呈开放性的圆桌会议型或马蹄形,便于教师关注每一名学生,也便于生生互动;教室后面设计成功能性活动区角,有图书角、卫生角、文体角、科学角、生活角、教师办公角等。

三是设计个性的课间。个性的课间活动有助于学生劳逸结合,迅速缓解大脑疲劳,也可看作是课堂的有益延伸。小规模学校班小人少,活动场地宽敞,教室后面的功能区角里摆放着学生喜爱的文体用品,学生一下课就能迅速投入到课间活动中去,在老师的组织下跳绳、滚铁环、踢毽子、拍皮球、打乒乓球、做游戏等,学生可以参与自己喜欢的任何活动,让自己的天性得到充分释放,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充分的锻炼。

参考文献

[1]差异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华国栋著,2001;

[2]个性化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邓志伟著,2002。

作者:孙亚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校学生管理下人文教育论文下一篇:分层评价体系下足球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