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德育中的培养方法初探

2022-12-11

一、工匠精神的含义

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11年是中国的封建社会, 这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深深影响着中国的精神和文化。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 自给自足, 自己生产的东西自己用, 谈不上生产技艺过程中追求精益求精。

在社会地位上也是按“士农工商”分为四等, 工匠社会地位低, 不受社会重视与关注, “工匠精神”也就无从谈起。

1978年,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工业、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飞速发展。目前, 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不仅要重视速度, 更要重视质量。随着国家产业战略和教育战略的调整, 人们的观念也会发生改变, 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专注创新是新时代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要求, “工匠精神”应运而生。

词语“工匠精神”的最早提出者是聂圣哲。2016年,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使用此词语, 让人耳目一新, 一时间被广泛引用, 成为“热词”“新词”之一。《三字经》中说道:“玉不琢, 不成器。人不学, 不知义。”“工匠精神”能够体现出对产品的精心打磨和精益求精, 对制作工艺的尊重和对世界前沿技术的不断追求与创造。

与此同时, 央视播出《大国工匠》纪录片, 讲述了20多位中国工匠的故事, 他们大多来自于我国千万技术工人之中, 在普普通通的岗位上, 靠着爱钻研的精神, 不怕吃苦的意志, 好学创新的思维解决一个又一个世界性难题。纪录片《大国工匠》引发了人们对“工匠精神”的广泛关注。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 一种职业信仰, 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内容。敬业是对职业的热爱和尊重, 是一种全力以赴与尽职尽责, 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精益是指精益求精, 认真细心, 追求完美;专注是耐心与执着, 坚持不懈, 心无旁骛, 醉心工艺;创新是一种不断的自我超越, 追求革新、突破与创造。

二、“工匠精神”对高职院校德育的重要性

(一) 高职院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内容比较空泛, 理论与实践脱节。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 这种人才要求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内容包含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家国情怀和民族感情, 这些内容通过书本的讲解传授给学生, 缺少了个人行为准则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例如未来的乘务工作者、酒店餐饮管理者、各行各业销售者除了需要树立正确的三观外, 更需要严要求的个人行为准则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途径单一、教育方法不灵活。目前, 我国的德育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方法上, 以课本为载体, 以教师授课的方式来传授知识, 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让学生理解知识点, 但是在情感认同上效果并不理想。虽然有去敬老院看望老人、争当社会志愿者、参观历史博物馆等实践活动, 但活动范围有限, 无法达到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效果。

(二) “工匠精神”对高职院校德育的重要作用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学生学习的内容与未来就业相联系。新时代对未来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他们有高素质和创新能力, 这一点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由此可见, “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德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高职院校将“工匠精神”作为德育的重要部分, 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更好地与就业接轨, 与时代接轨。“工匠精神”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内容, 是一种职业精神和职业信仰。在学生时期就充分理解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含义, 并身体力行, 未来就业后将成为国家强大的生力军。

综上所述, 将“工匠精神”加入到高职院校德育中意义重大。高职院校是未来培养现代工匠的主要聚集地, 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技术的基础上, 必须注重“工匠精神”的灌输。

三、“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德育中的培养方法

在高职院校进行“工匠精神”培育, 加强“工匠精神”教育, 可以渗透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实训课、校企实践、校园讲座乃至整个校园文化都可以渗透“工匠精神”。

(一) 通过公共基础课的开设, 对“工匠精神”整体感知

每个院校公共基础课是必开课程, 其中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教育、大学语文、传统文化课均可以渗透“工匠精神”的内容。特别是思修课在讲授品德教育、爱国教育、民族情怀等内容的基础上, 可以开设职业教育专题, 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所需职业素养, 观看《劳模事迹》《大国工匠》《感动中国》等节目, 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 对“工匠精神”有一个整体感知。

(二) 通过专业课讲解, 领略“工匠精神”内髓

许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学历化”倾向严重, 以专业知识的传授为主, 技术技能训练弱化, “工匠精神”体现不足。每个专业的专业课, 教师都要严要求、高标准, 学生不能当“差不多”先生, 每一次课程都必须有所得, 有所获, 画图精准, 操作严密, 将误差减到最小, 加强对“工匠精神”的融入和培育。

实验实训课进行小班教学, 学生分批实训, 让学生真正动手又动脑。教师指导到每一位学生, 师生互动, 解惑答疑。实验实训课单独考核, 严格考核流程, 重视考核作品和结果, 以工匠精神要求每一位学生。

“工匠精神”强调创新, 这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学生所学并不是教师所教的机械重复, 而是消化吸收后的升华,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学生创新思想的培养。教师可以以问题为课程的切入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方案, 并且实践解决方案, 这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

(三) 通过校企实践, 将“工匠精神”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虽然在学校经过实验实训, 但那并不是真正的企业实践, 所以校企实践必不可少。在企业中实习就是学生从业生涯的开始, 他们除了进行必要的技术技能训练外, 感受企业理念和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堂课。

在企业中学习实习, 学生能真实感受企业环境, 面对企业分配的具体工作和任务有紧张感和压迫感, 工作出现难题, 有独立思考和自学求教的经历。这个过程中, 学校所学的“工匠精神”理论就可以和实践结合到一起, 学生也能够真正体会敬业爱岗、精益求精、专注创新的含义。

(四) 营造“工匠精神”文化氛围, 传承中华美德

“功崇惟志, 业广惟勤。”敬业乐业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也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校园中, 随处可见的宣传栏、每期精彩的校报、人人参与的社团、名师大家的讲座都是传播“工匠精神”良好的途径。

在这个快节奏的追求物质利益的时代, 放慢脚步, 脚踏实地, 追求一点精神价值必不可少。“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 学生讲诚信, 脚踏实地, 不急功近利, 做事情精益求精就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需要, 就是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 更是传承中华美德的需要。

总之, 扭转高职院校德育教学现状急需以上方法。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院校德育目标和德育教育内容中去, 丰富和扩充德育理论, 使德育紧贴实际, 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培育出具有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敬业精神的高职毕业生是社会之需、时代之需。

摘要:“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 一种职业信仰, 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内容。“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弥补现代高职院校德育存在的部分问题。通过公共基础课的开设, 增强对“工匠精神”的整体感知;通过专业课讲解, 领略“工匠精神”的内髓;通过校企实践, 将“工匠精神”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给学生营造“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 传承中华美德。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德育

参考文献

[1] 谢铮.大国工匠精神:引领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核心要素[J].科技经济市场, 2018 (12) :115-116.

[2] 李民.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的培养与推进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9 (4) :173-174.

[3] 姚红雪.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内涵及培养路径[J].科学咨询 (科技·管理) , 2018 (12) :27.

[4] 刘小勇.略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德育功能开发与运用路径[J].职大学报, 2017 (5) :92-94.

[5] 罗孔燕.教育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求知导刊, 2018 (3) :68-6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在电力企业的应用分析下一篇:高校国家助学金评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