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个性发展论文

2022-04-28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育个性发展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育,要注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激励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语文教育个性发展论文 篇1:

语文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

个性,是指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语文学科因其独有的工具性、基础性、人文性,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正如巴班斯基所言:“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和相互联系是教育过程的规律。”随着教育时空的拓展,学校与学生都无可回避地面临着教育个性化的问题,即把学生培养成人而非工具。可见,教育学生是关乎“精神、灵魂和心灵的。”因此,在语文教育中如何才能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成为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一、创设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氛围

对学生的发展,不能以学习成绩好坏定终身,这在历史上是有很多教训的。如爱迪生就曾因学习成绩不良而被拒之于学校大门之外;牛顿小时候智力平常,小学校长提到班级上成绩不好的学生,总是少不了他……学生一时成绩差并不意味着他们以后也不会成功。有些教师延续以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提出了一些近乎苛刻的要求。如坐要抬头挺胸,双手背后,说话要先举手。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如果能在轻松、活泼、融洽的民主氛围中,勇于表现自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便会逐渐成为具有大胆精神、个性丰富的人。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把自己视为学生的朋友、伙伴,而不是把自己作为一个“命令者”“操作者”,这样才能创设一个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激发兴趣,发展个性

浓厚的兴趣可以如磁石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像力、思考力,驱使他们去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1.搞好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为培养学生兴趣打下基础。任何能力的形成、个性的发展,都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离开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即使有强烈的创新动机也难以形成真正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恰恰就是建立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之上的。

2.展示学习成果,激发学习兴趣。适当给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采取让学生在课前录制课文的朗读磁带,并在课堂上向其他同学播放。为了使自己的朗读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在录制前都能做认真的准备,从而达到课前预习的目的,大大增加了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3.语文课堂提问要有新意。课堂提问这一教学环节,对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未知领域和对语文的兴趣是很有益的。提问的方式很多,但应多提一些高层次的问题,如“为什么”“什么道理”等扩散性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问,让其他学生共同思考。这种方法创设了意境,有助于启迪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

三、因材施教,挖掘个性

学生正处于身体心理发育时期,好动、好奇是他们的天性。并且学生的志趣、爱好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用统一的模式或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师要承认、发现学生个性的差异,引导、激发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兴趣,由学生自己决定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

1.给学生自主选择权。不单让学生有选择参加某种课外活动的权利,而且在学习正课中也应有尽可能广泛的自由选择权。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没有自由选择权,处处遵命行事,就无法发展独立自主性。

2.给学生自主支配权。课外活动、班级教育活动和少先队活动,应在教师辅导之下放手让学生自己出主意想办法;要使他们成为参与集体活动的主人,首先应成为组织和设计活动的主人。

3.给学生规定自主时间。所谓自主时间并不是放任自流的时间,而是让每个学生有自由去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包括从事最喜爱的某种活动和劳动,阅读最喜爱的书籍等等,目的是使每个学生的特殊天资爱好和才能有足够的时间得到充分展现。

四、组织活动,展示个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采用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来诱导学生观察思维,使其学会把一些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由对事物共性的认识深入到对事物特征的认识,让学生在想、说、做的比赛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个性特征。

1.重应用。随着学生的发展,语文实际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大。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东西已不再是单薄虚拟的,如果能在实际生活中获得锻炼的机会,能大大地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2.重过程。关注过程,重在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关注学生参与过程中的情感态度;重在引导学生从过程中体验情感,享受成功,发展个性。

3.重体验。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美好的事物在人心中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的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喜悦。”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美,珍惜爱护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美达到应有的高度,并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生活、体验社会。

总之,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运用好主体性策略,认真分析对待每个学生,做到培养个性、发展个性、挖掘个性、展示个性和影响个性,相信学生一定会发展得更好,从而通过语文教育来培养与发展人、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作者:马丛敏

语文教育个性发展论文 篇2:

小学语文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育,要注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激励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育与学生的个性发展

集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身的小学语文教育,以其富有活力的特点,融合了人的共性与个性,从而培养出有共性品质的优秀个性。学科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成长。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精髓,素质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可以说就是“小学语文教育与学生的个性培养”。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的语文教材,要求老师教学模式也要具有不固定性。教师要开放教学。人的思想不同,对同一篇作品的感受自然会有区别,对同一部语言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观点。这种开放的教学模式,自然也会促进个性教育的发展,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二、小学语文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施策略

1.搭建生活教育平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整合各种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资源,以彰显语文这门学科的教育功能。

小学语文教育陶冶并生成了学生的三性,即智性、灵性及悟性,它同时也是对生活的丰富,对生命的升华。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把生活引进课堂。例如,组织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捕捉学生生活的资源,把学生生活中的资源,作为张扬学生个性的源泉。让语文与学生的生活贴近,激发学生的共鸣,以完善个性。另外,教师可以开展演讲比赛、朗诵比赛、举办故事会、开展讲座等活动,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舞台。再次,提倡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表达不同的意见。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有着自己独有的文化,有着自己发展的特殊性。因此,对于同一事物,其理解也就自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解放学生,就要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欢迎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只有学生感觉到自己就是真正的主人,他们才能敞开心扉,从而提出自己独特的感悟与见解。因此,小学语文课堂应该尽可能地给学生想象及思索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任意飞翔,这样每节课都会是情景交融、思维灵感迸发的课堂。素质教育的目的固然是使得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成为有着一技之长的人才。成为一个独立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但是素质教育也应该不能忽视其因材施教的重要观点。也就是说,从小学开始,针对不同孩子的不同个性、特长,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孩子的个性品质,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

3.分层创新以及改革评价 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它渗透于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教材,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潜能,开设不同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策略,运用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让大家时刻融于创造性思维的氛围。立足于对学生的个性潜能的发现及培养,充分了解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性差异,并且,对于学生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采取激励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成功创造条件。

三、小学语文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思考

1.创境体验是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个性的根本 语文作为文科的基础性学科,其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从而使得学生们只是从纯认知的角度出发去学习。过分强调分析理解,而轻视了对学习的整体感知和体验,不能充分发挥情感体验的优势,使得其仅仅是作为一种认知的手段。

2.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个性的关键是对学生的多元化开发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育过多注重对一些共同性的宣传和培养,而忽视了个性方面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及思维方式情况,充分挖掘出学生不同的各种潜能。教师可以因材施教,不同特点、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区别对待。允许学生自主作业,以便使得他们各自发挥自己不同的特长,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一些名篇名著,从而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按自己的运行轨迹独特地发展,给人生以多样,给世界以精彩。

3.关于深化小学语文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思考

(1)教学有自己固有的模式,但不能仅仅局限于固有模式中,教师们可以在固有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进行特色教学、网络教学等个性模式。

(2)个性发展教学模式融合于现行教学模式中,并发挥其特有的优越性。当前,主要的教学模式有:层级教学模式、情感教学模式以及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但个性发展教学模式又高于以上教学模式,它们的共性都是从情境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力求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不同之处在于:首先,个性发展教学的使命是为了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和精神负担,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其次,通过多维活动,通过对知识的体验、探究、领悟和创造,个性发展教学力求可以获得更全面的知识,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形成创造性人格。

小学语文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强调注重学生个性潜能的挖掘及良好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从而使学生具有新时代所要求的自主性、独特性、创造性与和谐性的个性品质。小学语文教育作为一门基础性的人文性学科,应站在改革的前头,尽可能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以形成独特的“这一个”,使其爆发出多姿多彩的创造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滨海港镇中心小学)

作者:李佑华

语文教育个性发展论文 篇3:

试论语文教育个性化的实践与探索

一、理解语文教育个性化的内涵与外延,提高认识是前提

所谓个性,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一词最初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l,开始是指演员所戴的面具,后来指演员——一个具有特殊性格的人。一般来说,个性就是个性心理的简称,在西方又称人格。个性也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也只能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个性化,顾名思义,就是非一般大众化的东西。在大众化的基础上增加独特、另类、拥有自己特质的需要,独具一格、别开生面的一种说法,打造一种与众不同的效果。

巴班斯基说:“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和相互联系是教育过程的规律。”然而,教育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语文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校课程教育教学的主体部分,是以传递语文课程形式的人类生活经验并以语言为中介进行文化创造来促进人类个性发展的教育活动。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中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在应试教育的道路上艰难跋涉, 很多教师在“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一律用标准的教学方式来训练学生,教学实际上仍然是一个人唱独角戏,一个人解说课文内容,很少给学生留下表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阅读教学、作文训练等教学都一样,这样的语文教育完全忽视学生个体特点和个性化培养。可以说我们工作在第一线的教育者始终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中徘徊,我们都知道应试教育的弊端。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这是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和个性发展,学生完全是被动地学习。它是求升学率、重智育、轻素质,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素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方式。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它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体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我们知道,在当前还没有一种更好的教育模式取代现行教育体制及方法, 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无可避免地面临着语文教育个性化的有效教学问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就迫切需要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实践与探究,努力提高语文教育个性化教育的认识,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 “个性的东西是共性的东西的存在形式, 因此, 要求一律, 就会压制个性, 从而也就压制了学生的精神力量, 阻碍了学生发展可能性的发现与形成, 也阻碍了学生的一般发展。” 学校教育是整体,但学生是个体, 在不同阶段, 不同方面有差异, 个体与个体之间也存在巨大差异性。语文教育应关注这种差异, 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所具有的不同心理特点设置语文课程和要求,尽可能开拓学生个体发展的时空, 给他们以充分发挥个性的余地,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求真、求善、求美和求自由的主体精神的人。“对于人类和任何国家的历史发展来说, 教育承担着传递文化和批判性地发展知识以更新扩大文化遗产的使命; 对于个人, 教育负有开发人性和潜力, 革新人的天赋, 扩大人的生命内涵, 为人的一生奠基的任务 ”(肖慧雪《教育: 必要的乌托邦》)。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面对不同的个体,更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体现语文教育的个性化。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我发现农村和城市、小城市和大城市里的学生都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差异在社会阅历、教学互动上特别突出,许多学生放不开手脚,腼腆害羞,知识面窄,语言表达等许多层面上存在差异,这对学习语文来说,有很大的困难,对语文教师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那么,如何从实际情况出发,实现语文教育的个性化有效教学呢?

二、把握语文个性化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核心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想学”“愿学”“乐学”,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实施语文个性化有效教学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区别对待、个别对待,给他们的个性以发展的余地,尽量开拓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充分发挥他们有效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个人、尊重个性这一思想的关键是在时间、空间这一纵横广阔的环境里,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存在着。”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在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基础上,注重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这也是我们要着重发展的学生学习活动。教师尊重学生,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要全面深入地实施新课改,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课改就很难顺利地进行。

语文是一种交际工具,是人类语言的基础,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字词句的积累,这是学生理解说话写作的基石。针对不同学生不同个性特点,在教学互动中依据不同个性和不同层面的学生特点指导教学,加强诵读,特别是现代文的诵读,优美语段的背诵,古诗文的背诵等;加强造句练习;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特别是课前5分钟演讲,既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实施了有效教学。学生敢说了,逐渐会说了,课堂学习主动、思维活跃,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马克思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地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读和说。要强调语言的训练与学习,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主要是以语言交际所获得的精神存在作为中介来沟通连结其自我存在与社会存在的。同时,语言又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正如萨丕尔所说:“言语是一种非本能性的,获得‘文化’的功能。”前苏联教育科学院在20世纪70年代末编拟的《发展语言教学大纲》认为:“语言———这是人的个性赖以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

教育主要是关注人的发展,实际上是关注人性的发展,关注人的个性的发展,个性发展是实施语文个性化有效教学的主体特征,个性发展是指人类个体出生后直到青少年期个性(即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学校教育就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应该是人的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即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的目的和本质,就是促进人的自然天性,即自由、理性和善良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即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把人的基本素质分解为诸多要素,即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获得完整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全面发展教育”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保障和教育内涵。我们必须实施新课改,强化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是一致的,素质教育完善了全面发展教育,学校教育要做到个性发展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完美结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他非常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他认为“最主要的是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发展机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素质,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最卓越的成绩。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帮助学生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的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生活道路。”

综上所述,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就必须在教育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语文教育个性化的有效教学,让学生在全面发展过程中彰显个性特色。

三、实施语文个性化有效教学,教师是关键

教师具有狭义和广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狭义的指教师是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阳光下最灿烂的事业”这一光环下工作,而是要以平和心态工作与学习。教师应平等对待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切实地关注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发展,才能真正地接近学生,使每一个教学环节能够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一切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对其进行正确的全面引导,注重其个性的培养,个性化有效教学在学生身上才能得到充分体现。特别是当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观念陈旧,教师常常拿着新教材,教学方法老一套,常搞“拿来主义”,缺乏独到的个性特质和创新精神。因此,要实施语文个性化有效教学,教师还必须“四具有”,即:教师应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实施新的课程改革中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新理念,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总结提高。

教师应具有勇于实践的精神和反思力。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对人的发展影响的最根本的因素是社会实践,离开了人的生产劳动和实践,就不能说明猿的素质如何能变为人的素质,也不能说明人的素质的发展为何能如此迅速。同样,离开了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也不能说明环境如何会改变,新的知识和教育何以能产生,因而也就不能说明社会人的发展。所以,实践至关重要。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理论基础上,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教师应具有丰富的个人知识储备。要成为本专业知识的智慧库,要博览群书,努力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要涉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在各个学科领域中有自己独到的发现与见解,要不断地研究教材,在课外对教材的理解挖掘深度、拓宽广度。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教师应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要勇于探索与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具有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和人格魅力,要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要尝试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深入研究,创设新的教学方法,经常设置一些“小演讲”“辩论会”“课本剧”“朗诵比赛”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竞赛”“我说名著”“读书汇报会”,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优化语文个性化有效教学的环境。

由此可见,教师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作为语文个性化教育应当是高扬人性, 遵循人道的原则, 既依据学生的生理规律、个性特征,又满足其心理需求; 既促进当前的语文学习, 又着眼于未来长远发展, 既满足个体需求, 更是通过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来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教育更需要教师转变观念, 改变角色给学生一个空间, 去设计自己的未来, 去选择、去竞争、去锻炼、去体验、去创造, 而教师应该是一个灵活的组织者, 积极的判断者和进步的推动者。要坚信: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实际情况,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体现个性化的有效教学,才能在教学中取得显著效果。

(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

作者:田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网络环境版权管理论文下一篇:临床教学实践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