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书生形象

2022-07-23

第一篇:聊斋志异书生形象

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陕西省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名 准考证号 指导老师 写作时间 联系方式

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内容摘要:《聊斋志异》代表了文言小说的最高成就,风行天下。后人对《聊斋》的评价多聚焦于鬼狐仙女,本文将从这些女子的对立面——书生形象入手,重点分析书生形象

关键词:《聊斋志异》 书生

一、前言

《聊斋志异》,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作者是蒲松龄,内容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

一、怀着对现实的愤怒,嘲讽和揭露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笔锋直写当时的封建王朝统治制度,

二、作品通过自身参加科举的制度,写了科举制度的黑暗,对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禁锢,

三、通过狐仙和书生的爱情,歌颂了美好的爱情,对美好的爱情向往,写出了许许多多书生的形象,

四、部分小说有预言警示的作用,引人入味,让人反思。关于《聊斋志异》,人们习惯上关注的是狐仙鬼怪,往往文章也多是关于狐仙鬼怪的,甚少提及别的,今天我从狐仙鬼怪的对立面展开,浅谈一下《聊斋志异》书生的形象。

二、分析《聊斋志异》书生形象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书生,书生如何发展产生的。

书生,简单说就是读过书的人,古时多指儒生,现今称之为知识分子,我们统一称之为读书人,古代,士农工商,商为末流,虽有钱但社会地位不高,而士就是读书人,社会地位最高,出仕为官,直接可以为统治阶级服务,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读书人科举中的,不但可以光耀门楣,自己也可以出仕为官,成为士大夫一员,相反,考试失利,没有功名,穷书生一个,不受人待见,小说范进中举中主人公范进,中举前后自己的变化,周围人的变化,可以看出功名的重要性——他可以让一个人由正常变疯癫。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的思想,儒家讲求入世,入朝为官,施展自己的报复为统治者服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他们的终生追求,隋唐以后,特别是宋朝,科举制度的建立,程朱理学的进一步强化,读书考试成为了入官的唯一途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成了读书人的人生格言,并为此而奋斗终生,反过来,官员全部是读书人,从政治上保证了士大夫精英知识分子地位,至此,士大夫在宋代完全成型。读书人入朝为官,从古至今都一样,古有科举选拔,今有公务员考试制度,不同处现在考试更加公正,透明,王安石科举为官,文学上的成就不必说,政治上倡导改革,改变宋代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亲自主持变化,变法从理财入手,颁布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等措施,变化虽然失败,但部分得以保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宋代积贫积弱的现象。秦桧,同样是科举入朝为官,善于经营,迎合上司,官拜丞相,权倾朝野,但此人不思为国报效,造福百姓,一味只顾自己的利益,卖国求荣,间接害死岳飞,使得南宋更加积弱,上两则材料告诉我们,读书人入朝为官,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人会为官勤政,造福人民,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阻碍国家的发展,损害人民的利益,不但古时如此,现今社会也是一样,人民的好公仆,党和国家的忠诚卫士杨善洲,在职期间,带领大家兴修水利,发展粮食生产,改变山区的贫穷面貌,退休放弃进省城疗养的机会,带领群众防护治林深受人民的爱戴,而刘铁男,雷政富之流,利用职务便利,谋求个人利益,侵害国家的财产,人民的财产,最终受到法律制裁。

三、聊斋志异塑造了不下百人的人物形象,在这人物画廊中,书生的形象占据了大多数,可见蒲松龄对书生的喜爱,我想大概有以下两个方面原因。

(1)蒲松龄自身的原因

1、蒲松龄,生活在明末清初的

七、八十年代,这个年代是封建社会比较黑暗,腐朽的时期,官僚残暴掠夺,使原来已经激化起来的社会矛盾,更进一步尖锐起来,清初,统治者为了缓和社会矛盾,除了用硬的一手,还采取软的一手,即笼络和拉拢,他们把眼睛看向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书生,采取科举的方式(主要考八股),拉拢做官。蒲松龄的家庭是一个书香门第,世代攻读诗书,但却都际遇不佳,到了蒲松龄,仕途的道路上不比前辈幸运,一直到72岁高龄市才得到一个岁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对蒲松龄这一类知识分子的重要性。一方面这样选拔了知识分子入朝为官,使得贫苦大众学子可以入朝为官,他们出生贫寒,有着基层的生活经历,入朝为官后,可以更好的为官,造福一方,另一方面学子们把毕生的精力用于八股上,造就学子们读死书,束缚了思想,成了统治阶级的工具。明代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但同时也正是由于蒲松龄科举的失败,才可以创造出聊斋志异这样的作品,如同张继科举失败写出枫桥夜泊一样,流芳百世。作者科举失败,但不看清自己,现在我们假想一下,当时蒲松龄科举中的,光耀门楣,安安稳稳的当官,老老实实为统治阶级服务,会有聊斋志异这样优秀的作品吗?我想是不会的。

2、蒲松龄对于科举制度的认识也是充满矛盾的,在他亲身经历科举的失败中,深刻体察中科举制度的弊端,但他同时又为自己不能取得功名而悲叹,但是值得我们称道的是,他安贫乐命,而不去趋炎附势,他以生动的笔触,揭露了考场的黑暗,社会的黑暗,这是作为文艺家蒲松龄现实主义的胜利,在蒲松龄的笔下,对那些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书生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讽刺,笔锋犀利,毫不留情,对那些正直的书生进行了深切的同情,纵观《聊斋志异》知识分子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作者科举长期失败,精神备受折磨,只有通过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找到宣泄口,缓解自己的这种心情,对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观察的非常深刻,因而笔下的书生形形色色,生动感人,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2) 书生自身的品德

1、书生们出生贫寒,品德高尚

我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修身养性”,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他们具有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他们代表了社会道德的最高水平。生活当中,他们憨厚老实,待人诚恳,富有同情心,狐仙们往往被这些善良的品格所打动。

书生们首先是仁慈的,善良的天性使他们善良对待每一个生物,虽然他们还没有做到“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但他们对身处险境的动物们还是主动伸出救援之手,而这些被救的小动物们出于报恩的心态,往往化为美女以身相许,或者把自己家中的女孩嫁给这些书生。比如《花姑子》中安幼舆,为人善良,喜欢放生,有一次从猎人手下救出了一只香獐,香獐把自己的女儿花姑子嫁给了安生。

这些书生们不仅善良仁爱,而且有同情心,有正义感,为人仗义,碰上别人遇到难处时,她们总是鼎力相助。《聂小倩》中的宁采臣,听了女鬼聂小倩请求他把她的坟迁走,以免受其他鬼的欺凌。宁采臣就爽快的答应,把聂小倩的坟牵到自己书房的旁边,使她不至于一个人在孤独的旷野里的生活。

从自己本身的为人来讲,书生们也是世人的楷模。他们有孝心,有责任感,知恩必报。比如,《钟生》中钟庆馀,到济南参考,听说母亲病重,连考试也不参加就要回去,说:“母亲去世而不去见她,那就连人都不能做,即使贵为公卿宰相,又能够增添什么荣耀呢?”

这些书生这么做时,都是自然而为,从来没有想到过要有什么回报。但是,他们的善良、仗义和诚实都感动了这些妖仙们,他们或自己倾心相投,或以女相嫁。虽然这中间有一些报恩的成分。但也说明狐仙们很有思想,很有见地。在婚姻中,人的品质往往比金钱更重要,书生们对别人都那么好,对自己家里人肯定不会错,跟这些善良的书生们在一起过日子,绝对不会受苦受累,哪怕就是吃苦过日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对狐仙们而言也是一种幸福。

2、重情痴情,书生们的爱情感人至深

善良的品格,是一个好人,一个好人不一定就是一个好爱人。一个好爱人除了是一个好人之外,还应该是一个对爱情非常忠贞的人。而书生们恰恰就是人们所说的人。文人多情,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他们长期受书本中爱情故事的熏陶,对爱情有美好的想象,他们虽然多情,但决不滥情,一旦爱上,就如痴如狂,忠贞不二。就像李商隐所说的那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聊斋》中的书生们就是这样痴情的男人,这些痴情的书生们,一旦爱上,就痴迷于爱情之中不可自拔。如《阿宝》中的孙子楚,爱上阿宝,他的灵魂竟然离开了躯体,随阿宝而去,后来,他的灵魂又变成一只鹦鹉,每天陪伴在阿宝的身边,阿宝被感动了,终于答应嫁给了他。

书生们的爱情,还表现在他们的爱不是建立在对方容貌的基础上,他们更重视精神上的相恋。比如《瑞云》中的贺生,曾经仰慕杭州名妓瑞云,舍尽家财来见瑞云一面,瑞云为他的才华和痴情所感动,对他十分殷勤,两人吟诗唱和,贺生爱上了瑞云,但因为两人的地位相差太过悬殊,贺生只好把爱埋在心底。后来瑞云变得十分丑陋,在妓院当仆人。贺生听说了,就变卖家产把瑞云赎了出来,并要娶她为妻,瑞云不肯,贺生就对她说:“人生所看重的是知己,你得知的时候把我看作是知己,我岂能因为你倒霉变丑就忘掉你呢?”于是不顾其他人的反对和讥笑,娶瑞云为妻子。

无论是狐仙还是凡人,她们也是女人,他们也渴望真爱,也希望有人关爱他们,呵护他们,但是,在其他人那里,她们享受不到书生们这种全心全意的关爱,只有书生,把她们当作自己心中的宝贝,把自己的爱全身心的投在她们身上。

3、琴棋书画,书生们的生活很有情趣

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追求这样生活的,往往只是浅薄的人,而层次高的人,往往会追求一种“诗意般的意境”,而这种诗意的生活就是书生们所过的“琴棋书画”的惬意生活。书生在日常生活上是困乏的,但是书生们的精神生活是高雅的,他们能够把平凡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他们饮酒作诗,对花饮酒,生活中还少不了琴棋书画,这也给生活增添了无限情趣,生活中有了音乐,生活就有了情趣。温如春喜爱弹琴,他遍访名师,终于学成绝技。从此,弹琴就成了他生活的一个部分。在一次有一次,他在人家的茅檐下避雨,夜长无眠,他就弹琴自娱。优美的琴声打动了女鬼宦娘,对他产生了爱意。苦于阴阳两隔,不能以身相许,就促成了他和葛家少女的婚姻。这种诗意的生活吸引了较高素质的狐仙们,比如,《白练秋》中的慕蟾宫,读书成瘾,父亲要他做生意,他在看守货物的时候,也手持书卷,吟诵不停,白鳍豚精白莲秋听到他的吟诗后,竟然相思成病,不吃不喝,,请自己的母亲前来做媒。当然,慕蟾宫给他治病也很独特,接连给她朗诵了王建的“罗叶依依”她的病就好了。

四、《画皮》和《娇娜》赏析

社会的黑暗,科举的失败,仕途的不如意,一切的不顺心在《聊斋志异》作品上都得到了体现,与其说写书生,不如说写作者自己。500来篇小说,百十个书生人物,千姿百态,个性鲜明,每个人喜欢的人物都不一样,我印象最深的是《画皮》的王生和《娇娜》的孔生。小时候看电视聊斋,黑白电视,每当看到画皮时,一个人偷偷用手捂住眼睛,听着渗人的音乐,偷偷的从指缝间看电视画面,看到女鬼换皮时吓得毛骨悚然,但也因为害怕,在害怕的驱使下看完,直到现在也是记忆深刻,后天岁数大了,看了小说的原著,对小说有了自己的一点见解,不在只是单纯的看热闹,小说的故事情节大致是,太原王生,早行路遇一女子,带着包袱吃力地行走在街上,王生赶上帮忙,见其美,艳羡,问她为什么一个人独自在路上,女子告诉王生父母贪财将我许给富翁,富翁妻恶,对我打骂,受不了离家出走,王生将女子带入书斋,与之同居暂住,几日告知妻子,妻子怀疑别家小妾,劝送回,王生不理会,一日路上偶遇一道士,导师告知王生身上有邪气,碰见妖怪了,王生不信,回家透过窗户看见女鬼样子才信,道士送浮尘保命,谁知女鬼恶毒,杀掉王生,道师闻之大怒,杀死女鬼,王妻忍辱负重救活王生的故事。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人物有王生,王生妻子,女鬼,道士几个主要人物,在较短的篇幅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妙味丛生,足见作者文笔老辣,王生这个形象刻画相当突出,王生好色之徒,本有妻子,然则见色起意,将陌生女之带到书房与之苟合,无视家庭伦理道德,王生狂妄之徒,与女子同居数日,明目张胆将此事告诉妻子,胆大妄为,根本不将妻子放在眼里。所以说王生纯粹的一个色胚,见色起义的代表。而小说娇娜讲述了一个圣人的后代孔生,一日偶然遇见皇甫公子,并成为挚友,在府中教书,孔生看到婢女香奴,惊叹于香奴的美貌,渴望能有像香奴一样的妻子,之后孔生生病,皇甫公子让妹妹娇娜前来为孔生医治,孔生又见到娇娜的美貌,一见钟情,患了相思病。皇甫公子带他去松姑,孔生又觉得松姑也很美丽,与其成亲。时隔多年,孔生与皇甫公子再次相见,皇甫公子说出了他的真实身份,他们是狐狸所变。现在有雷霆之劫,并希望孔生能冒生命危险,救其全家。孔生答应了,雷霆风雨来的时候,他好像看见娇娜被鬼怪带走,毫不犹豫地用生命救下了娇娜。娇娜幸存,以仙术将孔生起死回生。娇娜形象生动活泼不必细说,我们重点赏析孔生的形象,作者对孔生的描写重点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作家笔下,孔生有些愚钝。空废很久的房子里,走出一个神采奕奕的少年,他没有生疑,反而聊得很投机,成为座上客,二人还成为朋友后,更为典型的是,孔生要郊游,看见门从外面锁着,皇甫公子解释说,家父担心郊游扰乱意念,所以谢绝来客。孔生居然相信了。也许是愚钝所致,孔生有些痴情。当他见到貌美的香奴,“目注之”,盯着她看,并认为自己的妻子一定要像香奴这样的。而见到娇娜,孔生“嚬呻顿忘,精神为之一爽”。他的神态因娇娜的出现而骤变,再一次因美貌所动情。作家的一处心理描写将孔生此时的心理刻画到了极致, 他因为想和娇娜呆在一起,做手术不仅忘了疼痛,还担心手术快速完成,而不能这样继续待下去。这一处心理描写,表现了孔生对娇娜的一见钟情。娇娜走后,孔生陷入到相思之中,他回忆着娇娜的美貌,不再看书,呆呆坐着,觉得做什么都无聊。这一处细微动作描写,表现了孔生的对娇娜的痴情。当皇甫公子说已经帮他物色到了佳偶,孔生“凝思良久”,想了很久,说不用了。又面壁吟诵了一句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暗示了除了娇娜,谁也不要,以抒胸臆。这一处描写,既表现了他对娇娜深深地爱,也呼应了开篇作者介绍的他的性格含蓄儒雅。数年后,孔生又遇到了皇甫公子,问候境况,问妹子,已嫁;岳母,已亡”。这问候的顺序,向读者表明了,孔生即使有着幸福的家庭生活也没有忘记娇娜。在解救皇甫公子一家时,他看到一个形似娇娜的人被鬼怪抓走,他毫不犹豫,跳起来,刺杀鬼怪。一个急字,隐含了他对娇娜的深情。作家借助细微用词,很好地刻画了一个痴情,愚钝的书生形象。作家通过情节,表现了娇娜与孔生的感情。他们的感情由平凡的爱情,逐渐变为更高层次的精神的交流。娇娜第一次出场时,孔生便一见钟情,甚至忘了自己做手术的痛。作家为我们描述了做手术的场景,金钏,佩刀,红丸这些工具在肿起的地方动来动去,读至此处,读者都能感到手术有多疼,“紫血流溢,沾染床席”,这一描写更让读者仿佛感到切肤之痛。然而孔生却全然不知,反衬出了他此时对娇娜的爱,危难时刻见人心,当娇娜遇难时,孔生仗剑保护,不顾自己安危舍身救了娇娜,当娇娜醒来,娇娜的真情像火山一样爆发:孔郎为我而死,我何生矣!以舌度红丸入,又接吻而呵之。”娇娜称孔雪笠为孔郎,加上一系列亲昵的动作,我们可以看出,娇娜对孔生也有至深的感情,作者在塑造娇娜和孔生的艺术形象同时,歌颂和赞扬了二者之间超越世俗的友情,从他们的友谊中我们可以看出蒲松龄所要弘扬的一种超越世俗的友情,男女之间不仅可以有爱情,更可以有友情,纯粹的友情,但生命收到威胁时,可以为你舍身忘死的友情,就如同小说娇娜和孔生一样。孔生就是蒲松龄书生形象善的代表,真君子也。是作者更理想化的人物,在当时黑暗的社会,作者作为一个富有正义感,生活在下层的知识分子,他熟悉和知道人民的生活,同样的也善提取社会意义矛盾冲突,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塑造孔生这个人物,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赞扬,对人性的歌颂,就如同给当时黑暗的社会一抹阳光。

五、《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比较

《聊斋志异》对书生刻画形象生动,借狐仙鬼怪、书生的形象揭露社会黑暗,批判了科举制度。在同一时期,《儒林外史》也是用白描的手法讽刺写出社会黑暗,科举的摧残人性,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我们不妨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两者都写了书生,通过书生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腐朽的科举制度,同样的在讽刺艺术上两者变现也不相同,首先,在题材的选取上,《儒林外史》着重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题材,而《聊斋志异》则选“小”题材,以小见大,讽喻时弊,《儒林外史》所写尽是“儒林中人”,天下儒生何止千万,这样选择有有代表性的题材十分重要,许多人情世态都是当时社会上常见的,作者抓住了这些材料,加以典型的概括, 例如,范进在发迹前受尽冷落,向胡屠户借钱, 被胡屠户一口唾沫啐在脸上, 骂了个狗血淋头, 一旦范进中举,胡屠户马上改口他为“贤婿老爷”, 还夸奖他“才学高,品貌好, 就是城里头张府、周府那些老爷, 也没有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前倨后恭,刻划出当时的世态,蒲松龄善于选取“小题材”反映、揭露黑暗社会的“大现实” ,《梦狼》就是其中杰出的一篇,白老汉思念在外地做官的儿子,但却惊愕地梦见儿子堂上、堂下,坐者、卧者,皆狼也。环视四周,白骨如山。更有甚至,儿子竟然想以死尸招待老爸。原来儿子因为官不仁,早已变成恶狼。故事惊悚至极,深刻地讽刺当时岁月贪官如狼似虎的社会现实 社会的黑暗, 官吏的谄媚, 人民的疾苦, 反映得淋漓尽至。 其次,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也有不同。《儒林外史》采取广泛而又强烈的艺术对比手法, 从正面进行讽刺抨击。《聊斋志异》则采用较为曲折的方法,讽刺的力度更强。在塑造人物时,《儒林外史》不直接写,而是通过对比,周围坏境的对比,周围人的对比,在字里行间透漏深刻的意见,引导读者进行评判,爱其所爱,狠其所狠,王冕、杜少卿等是作者理想中“振兴世教”的人物,这些人物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功名富贵采取否定的态度, 并敢于蔑视封建统治阶级的权势,他们的对立面,就是匡超人、牛浦郎等一批堕落的儒林人物,匡超人伪造文书、代人考试、修妻再娶、忘恩负义。牛浦郎为了结交官府, 贪图名利, 竟冒名牛布家, 进行招摇撞骗,后来原形毕露,通过对比,说明这类人物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必然产物, 从他们身上可以看见功名富贵腐蚀人心的恶劣影响,从而达到作者成文的目的。而《聊斋志异》指桑骂槐,含沙射影,是一种非常隐晦曲折的讽刺手法,它含沙影射, 不露痕迹, 请看《劳山道士》一个整天梦想当神仙的书生好逸恶劳爱读求仙修道之书一日他看书入迷幻觉中自己到了山上三清观,拜一位老道长为师老道长给他一把斧头叫他明日起上山砍柴日复一日王七吃不得苦便想偷溜回家忽视两个老道士向三清观走来他忙躲在一边见二人穿墙而入王七吃惊求师父教他穿墙之术也算不枉此行最后他学了穿墙术老道长劝他不能以此为非作歹否则仙术就要失灵他回到家不顾妻子劝诫就打算以此行窃结果仙术失灵他的头上被墙撞了一个大包,讽刺了做事投机取巧,懒惰成性的人 第

三、两部作品所形成的气氛不同,《儒林外史》在他的讽刺人物的喜剧性行动背后,几乎都隐藏着悲剧性意识,只不过吴敬梓喜剧中的悲剧笔触不像一般悲剧那样浓烈,而是一种辛酸之情,如范进因中举而发疯时的种种丑态,让人感到好笑的同时还有一种酸楚。《聊斋志异》有高度的艺术性,充满了幽默和诙谐, 在令人喷饭之余又拍案叫绝,从而达到针砭时弊、抑恶扬善之目的,通过上面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儒林外史》与《聊斋志异》同是讽刺性作品,但是它们的风格是不同的。虽然运用相似的手法,可是达到的艺术效果也是不同的,但是无论如何他们都是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科举对人性的摧残。

七.结尾

《聊斋志异》是优秀的文言小说,其书生形象刻画的尤为出彩,值得以后人借鉴学习,作为新一代的知识分子若想真正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壮举,就更应该努力学习以适应现今快捷多变的时代。

参考文献:

[1]李厚基 韩海明. 人妖鬼狐的艺术世界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2.3 [2]弗洛伊德著 杨韶刚等译. 弗洛伊德心理哲学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3.7 [3]蒲松龄研究集刊三

北京:齐鲁书社出版发行. 1982.7 [4 ]网络资源.

第二篇:《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01111-14陈一惟

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借谈狐说鬼,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现实生活,深刻地描绘出人民群众所受的苦难。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生活在人间的底层,她们的痛苦擢发难数。蒲松龄的孤愤心情和寄托情怀使他首先注意到妇女的生活状态。作家倾注了他的全部热情,用那枝生花妙笔,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的故事主要来源于民间。民间故事通过作者的艺术夸张和加工,于是成了一部浪漫主义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这些故事中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占了全书的很大比重。追求婚姻自由,藐视和反对封建礼教,珍爱爱情,这样的女性是《聊斋志异》中描写最多的一类。《青凤》、《娇娜》、《小翠》写人与狐的爱情,《聂小倩》、《公孙九娘》、《小谢》写人与鬼的爱情,《织成》、《翩翩》写人与仙的爱情,《竹青》、《香玉》写人与花鸟虫鱼等精灵的爱情。也有《连城》、《侠女》这样写人与人之间的爱情。

这些恋情故事都极其曲折动人,绚丽有文采,而且有强烈的思想性。作者讴歌真诚高洁的爱情和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美满自由的婚姻生活。作者塑造了大量美的形象,她们敢于向封建礼教挑战,她们不仅有美的外貌,而且具有反封建礼教的叛逆行动,她们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这些作品中,有机智贤能并挽救夫家危亡的红玉,有深山采药救情人生命垂危的莲香,也有坦荡爱笑的婴宁,温情体贴的翩翩,多情守信的嫦娥等等。她们往往有着美丽的外貌,鲜明的个性,纯洁的灵魂和真挚的爱情,她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婚姻自由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的藐视反抗。

《聊斋志异》中关于人妖艳遇的故事写得最精彩美妙,最令人难忘。所有的人妖恋情都有相似之处。书生与精魅幽欢的场所环境大致相似。男主人公的身份处境大致相同,几乎都是书生一个。他们穷愁潦倒但却才情横溢,风流儒雅。贫贱书生在生活仕途上运际多灾,但在情场上却艳遇不迭,非凡得意。女主人公这些狐仙精魅们个个美丽绝伦,聪慧绝顶,既有倾国之貌,又有灼人之情,她们热情主动,只求奉献没有索取,专爱失意书生,并不计较回报,她们一往情深及时地抚慰着书生们落寞的心灵。这样的多情女子,实在是人间难得的佳偶。这些女子不仅是失意书生生活中的伴侣,而且还是他们精神上的知音。她们理解书生的牢骚,排遣他们的郁闷,献给他们温柔,坚信他们的才能。她们是他们的红颜知己。这也体现了蒲松龄对女性美的关注,不仅停留在其年轻美貌,也不仅深入到其心灵秀美,才能超凡。蒲松龄以执着的态度和集中的注意力审视的是红颜知己。这与屈原以女性美为政治理想美的寄托不同,与曹雪芹以女性美为人性美的象征也不同,蒲松龄把女性美作为知己之情的形象化身。

对《聊斋志异》中描写爱情的篇章,人们予以了热情的赞美之词。有谁能不为蒲松龄所描写的动人的爱情故事和炽热的两性情感而扣动心扉呢?有谁能不赞叹蒲松龄的进步的爱情婚姻观,诸如宣扬恋爱自由,歌颂爱情专一,表现夫妇平等呢?虽然在蒲松龄的笔下,这些女性最后大多都获得幸福的归宿,但这只是作家的理想。在腐朽黑暗的封建社会,男女青年自由结合的可能性是极小的。蒲松龄正是通过这些妇女的不同遭遇,反映了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摧残。

创作〈聊斋志异》蒲松龄是用一枝饱蘸着激情的笔来写出的。这些狐鬼精魅作者把她们当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来塑造,作者把无限爱慕之情倾注在她们身上。这也是蒲松龄塑造女性形象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法,这就是幻化。把非人(花妖狐魅,神仙灵祗等)幻化为人。书中的女性大都是鬼狐花鸟等异物的化身,但这些异物都具备了人的感情、人的个性,以致使读者感到“多具人情,和易可亲,”。作者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和细节描写,塑造了大量成功

的典型形象。作者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发挥了惊人的想象力,塑造了反映现实的典型性格。鲁迅说《聊斋志异》中的“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鹊突,知复非人。”作者不仅赋予她们美人的外貌,而且赋予她们以社会人的高贵灵魂。她们具有自由,反抗强暴,爱憎分明的优秀品质。但她们又保持了动物的原形的某些特点,这就加强了形象的艺术力量。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是卓越的。它根植于民间文学土壤中,又接受了古典小说的传统,成为文言短篇小说的典范。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聊斋志异》的艺术特征有过确切的论述:《聊斋志异》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蒲松龄塑造了一百多个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女性形象。这些宛如生人的形象,没有一个是雷同的,她们之间面貌各异,性格、经历也不相同,既有那个时代女性的共同特征,又有独特的个性。《红楼梦》也是塑造了一批女性形象的伟大作品。如果可以比较的话,就描写的全面细腻深刻这方面来说,作为短篇小说的《聊斋志异》自然比不上鸿篇巨制的《红楼梦》。但蒲松龄的生活经历于曹雪芹不同,因此《聊斋志异》的女性就阶级来说,似乎要比《红楼梦》广泛一些,能使我们更多地了解封建社会绝大部分妇女的生活状况。以短篇小说而论,便没有一个能和蒲松龄相比的了。

参考书目:《聊斋志异》

《中国小说史略》

《〈聊斋志异〉妇女形象作品评注》

第三篇:《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聊斋》里的鬼狐迷人,花妖可爱。作者塑造了许多人性美的女性形象,突破传统世俗观念,从人性角度展现出了女性前所未有的风貌,表现出对女性的尊重关怀和人文关照。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性形象;人文关照

《聊斋志异》里有近五百篇的故事,塑造了数百个人物形象。在这一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廊中,又以多彩多样的女性形象占大多数。由她们引发的交织着爱恨情仇的故事,也是聊斋故事中最令人感动又发人深思的部分。在《聊斋志异》描写女性的篇章中,没有把女性仅仅限制于狭小的传统世俗观念,而是从人性展现,才能发挥,精神反抗等多方面的展现出女性前所未有的风貌。这当然与明中期以来资本主义萌芽所带来的浪漫主义及伤感思潮有关,也和作者进步的女性观念密不可分。读者可以看到蒲松龄先生对女性存在的人文主义观照,可以想见作者是以怎样的情怀面对他笔下可爱可叹可怜可悲的女性形象。

如果我们对《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加以归纳分析,可以比较清楚分为以下三类:

1、“不是凡间人,却有世间情”的女性。显而易见,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先生是以写人的手法写妖。《聊斋志异》中的女鬼与以往民间传说中的妖女不同,她们较以前传奇中的同种类型人物更具有人情味,更具有人的心理和特征。以前的志怪小说,传奇中的女性总是妖味多于人性,她们缺少女性的特质而显得生硬死板,这与男权社会的女性意识薄弱不无关系。而在《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突破了以往志怪传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单

一、简单乏味的瓶颈,塑造的更加具有人情味。《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人物,是从“人”的角度着手,即使本体还有妖怪的特性,但其温柔体贴,从而更具有女性气息,栩栩如生。蒲松龄先生用富于文采的笔墨作为媒介,拉近了虚幻中的鬼怪与现实读者之间的距离。对于这样具有人性化的美丽形象,通过作者饱含爱怜激赏之情的笔触,读者对她们愈加怜爱。《婴宁》中的婴宁爱笑,她让冷漠的封建社会多了点人情味儿,多了些许暖色。她俨然一个未涉世的婴儿,脸上总是挂着美丽的笑容。家里仆人偶有犯错,只要她在场一笑,马上令紧张气氛烟消云散。婴宁爱花如命,即使婚后也不改本性,一旦遇到珍奇花卉,哪怕变卖首饰也在所不惜。这时的婴宁是真与美的化身,她不受人间污浊,天真烂漫,犹如美玉无暇,令人怜爱不已。《莲香》一文中的女主人公拥有典型的女性味道。《莲香》大意是狐精莲香和女鬼李氏因情根深种,同时爱慕桑生的疏狂与静穆而主动趋献的故事。李氏因其 “阴气太盛”而使桑生病重危殆,她深感惭愧主动告别了桑生,但李氏的魂魄为情所隔,居然“尔日抑郁无聊,徒以身为异物,自觉形秽,别后愤不归幕,随风飘荡,每见生人则羡之,昼凭草木,夜则信足浮沉。偶至章家,见少女卧床上,未知遂能活也”,竟不自觉的借尸还魂。当她看见自己还魂后相貌丑陋,竟然不如做鬼时美,更觉得无颜再见桑生,“七日不食”,使得身体浮肿,消肿后 “皮尽脱”,从而“眉目颐颊,宛肖平生”,最后喜嫁桑生。莲香听说李氏的故事感叹不已,居然“我自乐死”,希望能够托生为女人,与桑生接着前世的情缘,最后也如愿以偿。一个女鬼为情所困,借尸还魂后依然对桑生念念不忘,一个狐精为续前缘,竟不惜自杀托生为女子,结局是圆满的,两人得其心愿。女性的情感竟然能达到这样的程度,令后世读者嗟叹不已。上面分析的两位女性不论是性情宛然,还是为情而死,她们都已经超出了妖精本身固有的含义,在蒲松龄先生的笔下,她们虽然形体非人,却更得到了后人的敬重和喜爱。

2、才能、胆识不输于男儿的奇女子。古语云: “巾帼不让须眉。”在《聊斋志异》中描写的这些女性,表面看似柔弱,但她们的才能胆识,足令庸碌的男子望尘莫及。其中一类女子虽容貌不善但是心灵美丽,以才德自居; 而另一类则成为家庭的经济来源,彻底颠覆了男子为家中支柱的概念。下面就针对刚才谈到的两类女性进行形象分析,以便把女子的特性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从而全面的看待其存在价值。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男权社会里,女子如何维持自己的地位是一个很重要的生存课题。亚圣孟子有言: “食色,性也”,美色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美丽的女子尚且“红颜薄命”,那容貌平平的女子恐怕就更是命薄如丝了。不过蒲松龄却写了一位高尚的丑女。《乔女》里面的乔女就是个外貌丑而心灵美的女性形象。她形体丑陋但心灵善良,老而贫的丈夫死后,拒绝了孟生的求婚,理由是“残丑不如人,所可自信者,德耳。又事二夫,官人何取焉?”。没有美貌,身体也有残疾,不过她不以为耻,因为她自信有别人比不上的德行。当孟生暴卒后,她前往哭吊,看到孟家遭到侵凌,她又挺身而出,护理家业,抚育幼子,真是女中丈夫。虽然没有美貌,但依然用女性的德行挑起孟家的重担,这是对于只看重外表不重视内在的男子的提醒,也是对其心灵无价的肯定。封建时期男子承担家庭经济来源,特别是社会普遍重农抑商的偏见,使得男子经商遭受非议,女子经商更是大逆不道,可《黄英》中的黄英却把这样的世俗彻底颠覆。她是菊花精,喜欢种菊,并以卖菊致富。丈夫马子才没有能力但又放不下书生架子想办法维持生计。对于妻子经营菊花,他顾虑重重,觉得经商是末业劝她放弃,妻子却不受其言论影响,她认为,自食其力不是什么下贱之事,靠自己的经营维持生活反而比书呆子强。黄英用实际行动不仅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更是女性改变传统观念的体现。

3、反抗封建礼教,突破传统思想的女性。前文分别从人性和人智方面对蒲松龄先生笔下的女性形象加以分析,得出了蒲先生一改以前的文学乃至社会传统,将女子塑造成具有独立性质的“人”,从而对女性的智慧赞美和观照的结论。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男性拥有绝对的主权,女性处于被歧视、被压迫的地位,这不仅体现在女性没有人身自由,连她们的婚姻也由家长一手控制。这样的特殊环境,造成了女人成为男性的附属品。《窦氏》中的窦氏,本是一个温柔美丽的女子,她虽是农家女但也渴望受到尊重,与良家子弟结合过上幸福生活。但这样的一个美好女性被世家子南三复的花言巧语蒙骗,他回家后就把诺言抛到脑后,很快和另一门当户对的大家女定亲。窦女怀孕东窗事发,父亲觉得败坏风俗把她赶出家门,万般无奈的她找到南家,恳求家仆替她传话,仆人怜悯她和孩子,找到主人传达窦女的哀求。没想到南三复竟百般推脱不肯出来,窦女的精神彻底被击垮了。 她在死前发出最愤怒的诅咒,就算化为厉鬼,也要报仇雪恨。后面的结局让成为鬼的窦女实现了复仇,南三复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窦女生前没有能力为不公平的命运讨还公道,蒲先生就让她变成女鬼实现了报仇的愿望,具有鲜明的反抗精神。然而读者们也会悲哀的发现,现实的禁锢如此巨大,庄重的复仇也只能在冥界实现。《侠女》写了一位突破传统名分观念,自己为幸福做主的女性。《侠女》中的侠客却一反常态,竟是位“艳若桃李,冷若冰霜”的大家闺秀,她苟且偷生的目的就是为报父仇。她违反礼教程序,没有向父母禀告,更没有媒妁之言,有的只是重视顾生情谊,报答他的恩情。即使在现代社会,婚育问题也是及其慎重的,如果出现了问题,连父母亲戚也难免受人非议。但是读者看到的侠女,竟然只讲求实质而不讲表面的礼法和名分,在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可以说是一位极具解放思想的女性。

综上所述,作者对女性的塑造着眼于人性的复归,才能的赞美,反抗精神这几个方面,从而使得女性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当然,这种复杂性不仅体现在其优点上,也体现在了她们思想落后的一面。如《乔女》中的乔女,拥有如此才德,却也不免有“一妇不从两夫”的封建观念。但较之以往的女性描写,蒲松龄先生用他细腻的笔触,文人的才华,真实的感情,提高了女性的地位,丰富了女性的形象。在“男尊女卑,男性至上”的封建社会,其表现出的对女性的尊重关怀和人文观照,不仅对后世作家的人物写作影响深远,更是在文学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蒲松龄.聊斋志异(经典版).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1995年. [2]与下文《聊斋志异题辞》、《聊斋志异序》、《读聊斋杂说》及王承祖评论均见于张友鹤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3]马瑞芳.马瑞芳说聊斋.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

第四篇:《聊斋志异》中狐狸精形象研究

课题组长:张兆颖

课题成员:张兆颖、王雨晨、黄仲辰、岳佳琦、杨卓君 指导教师:杨小青

实施时间:2011年5月——2011年9月 研究关键词:《聊斋志异》、狐狸精、人物形象

一、 研究背景

北京市高中新课程文言文教学实效性研讨会上,我班的课题《走进古人 汲取智慧》,对于古代笔记体小说进行阅读。我组选择了清代作者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并发现其中“狐狸精”形象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决定进行拓展研究,探索蒲松龄对小说中角色形象的刻画。

二、 研究计划

(一)活动所需条件:

电脑、书籍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查阅法

(三)人员分工

杨小青教师——综合指导

张兆颖、王雨晨——阅读名著,查找文献资料 黄仲辰——阅读名著,写作,摄影记录活动 岳佳琦——针对阅读女性形象,写作 张兆颖、杨卓君——后期制作

三、 研究过程:

(一)阅读名著

2011年五月下旬,张兆颖、王雨晨、黄仲辰、岳佳琦、杨卓君小组全体成员在经过一段时期阅读《聊斋志异》,将阅读成果于教室成果分析会上交流展示。全本阅读后我们根据内容将《聊斋志异》五百余篇分为人、鬼、妖、仙四大类,并通过仔细阅读聊斋志异中有关“狐狸精”的数篇文章。

(二)提出问题,针对解决

深入阅读后,于2011年6月上旬开展第二次会议。所出现的问题于会议时进行汇总,成果如下:

① 聊斋中狐狸精与传统狐狸精有何区别?分别有怎样的特色? 传统观念里,“狐狸精”具有妖艳、狡猾、欺骗、蛊惑的色彩成分,甚至沿用至今,“狐狸精”都作为侮辱性词汇在口语中应用。但聊斋狐狸精颠覆了这些传统思想,描绘了新式的至情至性的“狐狸精”。 ② “狐狸精”形象怎样体现蒲松龄的“孤愤”? 清代人有言:“蒲之孤愤,假狐鬼以发之;施耐庵之孤愤,假盗贼以发之;曹雪芹之孤愤,假儿女以发之;同时一把辛酸泪也。” ③ “狐狸精”形象给后人以怎样的深刻启示?

本组针对问题交换解答,并查找文献资料以助解答。

四、 研究结论

《聊斋志异》中狐狸精形象研究报告

问题①结论:

在东亚文化圈里,狐狸与女性的关系得到强调,母狐作为传统婚姻体制的反面形象出现,她们的美丽与贪婪和欺骗相连,意味着对传统道德的背叛,在基督教文化和孔孟文化中,“狐狸精”都是贬义词。聊斋中的狐狸却整个颠覆了古代小说中狐狸精的传统。《聊斋志异》近五百篇,八十多篇写狐狸精。那么聊斋中狐狸精与传统狐狸精有何区别呢?有怎样非同寻常的魅力? 第一,狐媚

聊斋狐狸精风华绝代,貌美如花,柔情似水,风流多情,而最令人失魂落魄的是她们的狐媚。“媚”对于女人来说的重要性我们从杨贵妃身上就可以看出,她不一定是后宫最美的,但她一定是最媚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嘛。蒲松龄将狐狸精的媚传神生动的展示出来,她们与封建社会中那些三从四德、足不出户、逆来顺受的妇女相悖,她们会发挥自身优势,把握男人心里。比如其中的《恒娘》就是如此,她懂得夫妻关系的艺术,即夫妻感情保鲜问题,恒娘教导失宠的朱氏,丈夫爱妾,不是因为她是否漂亮,而是因为她难得到,所以恒娘会用“媚”将自己变易为难,变旧为新来驾驭男人。这是聪明女人的表现,但是“恒娘恒娘”她是否真的是“永恒的娇娘”呢?不然,女人光靠“媚”是有限的,李白有诗言道“昔日芙蓉花,今成断肠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女皇武媚娘,她的名字中就有“媚”,但她从多年的后宫生涯中悟出“以色事君,岂能长久”这个道理。所以说,女人要独立,要提升自己的价值内涵。而蒲公笔下的狐狸精恰恰也具备这个特点。 第二,独立意识鲜明,自强好胜

封建时代女性总是被统治者,处在社会最底层,儒家经典《仪礼》制定出所谓“三从”,即“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周礼》又制定“四德”之说,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于是乎便出现了“三从四德”之说。然而,蒲松龄生活的时代是明末清初,他受到一个思想的洗礼者——李贽的影响,对妇女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李贽提出了极其精辟的论点:“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则又岂可乎?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乐学出世,而知俗语之不足恋,则恐当世男子视之,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此盖孔圣人周流天下,欲庶几一遇,而不可得者,今反视之为短见之人,不亦冤乎?冤不冤,与此无与,但恐观者丑而。”(《焚书》卷二)。由于作者思想解放,聊斋狐狸精对“三从四德”这个千百年的传统说不。她们在男人面前会掌握主动权。《凤仙》当中,女狐凤仙见两位姐姐的丈夫才华横溢,身份显赫,不禁心有不甘,因而离开自己的丈夫刘赤水,留下一面镜子激励他,当他专心读书时,她就在镜中微笑:刘赤水一松懈,她就在镜中悲泣,如此鼓励下,刘赤水考中了进士。凤仙懂得以牺牲相守的时光来换取尊严,她是狐狸,但她要求人格尊严,她的好胜倔强惹人喜爱。是耸立在所有狐狸精中耀眼的人格魅力。 第三,阳光、乐观、健康

这是个全新的精神内涵,赋予在她们身上已完全脱离了狡猾欺骗的色彩。像《小翠》“以脂粉涂公子作花面如鬼”的顽皮,塑造了阳光女孩的形象;《婴宁》的“笑声始纵”,全文中25处描写她的笑,是她乐观豁达、胸无尘世的写照。还有《娇娜》“口吐红丸”救孔生,“报之不啻以身”的侠肝义胆,她的心灵、外貌皆美,是一种健康的美。她们是狐,却是如此令人怜爱的狐,她们化成柔弱的女子,亦有刚强的一面,令男人都叹服的一面。 第四,为衰败家业力挽狂澜的家庭顶梁柱

她们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对困境有深刻的认识,头脑冷静,应对能力强。《辛十四娘》的丈夫遭人陷害入狱,辛十四娘果断决绝地动用她的人脉,救出自己的丈夫,最后她又发挥了自己独立精神,懂得“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她将自己的容貌日益变得苍老,却不知韶华逝去,丈夫爱的是她那沧桑的容颜。但为了自己的追求,果断离开,寻找自己的幸福,她同时也为丈夫铺下了安宁的后半生之路。还有被蒲松龄成为“狐亦侠”的红玉,她被冯相如的父亲赶出来后不讲个人恩怨,只讲对所爱者的奉献,用辛勤劳动和心计,转变冯相如的一生命运,撑起一份家业。辛十四娘、红玉,用蒲松龄的话来说是一“仙”、一“侠”,突破了“狐”的身份,在风雨如磐的社会里面对强横势力,救助无能的男人,使传统狐狸精在她们面前相形见绌。

综合以上人物形象,我们以诗的形式来将之概括: 【恒娘】宠辱不惊为端庄,风流妖娇媚无央。贤德有方长相悦,无常公子也牵肠。 【凤仙】赧颜醉态倾人寰,三仙锦簇独怆然。好胜佳人恨未已,作镜影悲复笑颜。 【婴宁】捻梅一枝来,遗花烂漫情。一声犹未了,笑矣乎婴宁。

【辛十四娘】红衣蹑露一段香,美人慧眼识豺狼。室有仙人解囹圄,花容沧桑不相忘。

问题②结论:

蒲松龄的“孤愤”心情隐含在这一个个娇媚的狐狸形象之中,可以举《婴宁》来具体证明。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哭得最美的是谁?红楼千金小姐林妹妹,哭的花瓣落地,鸟惊飞去。笑笑得最美的又是谁?聊斋狐女婴宁是也。

在一场注定悲剧里,黛玉掩着那柔弱而骄矜的脸,“呜咽一声犹未了”,未了的是她幽怨的情,不尽的恨。她为何而哭,是为自己与宝玉的木石前盟更是因为那桎梏般的封建婚姻体制扼杀了她一生的幸福。我们可以从林妹妹的眼泪中窥探出,曹雪芹满腔愤懑。

而婴宁呢?她爱笑,“放生大笑”、“浓笑不顾”,笑得连结婚拜堂都不能行礼。她是狐女,一种拥有灵性的生物,大肆地笑着那些足不出户、唯唯诺诺的妇女;笑着黑暗封建社会中的贪官污吏;笑那些陷落在礼教之中无法自拔的愚人们。她的笑,穿越半年时光传来,是怎样尖锐的嘲笑啊。我们仿佛可以听见,蒲公大笑着拍手道:“笑矣乎婴宁!笑矣乎!笑吧我的婴宁,看那些贪官腐儒多么荒谬可笑!”。而又可从婴宁爽朗的笑声中听出几丝叹息,那是蒲公隐隐的悲伤孤愤。

这一“哭”一“笑”,实是她们作者的哭笑不得。

问题③结论:

聊斋写狐狸精,将她们塑造成一个个或美丽善良、活力机敏,或侠肝义胆、敢爱敢恨的鲜活形象,她们所具有的人格精神,是脱离了铅华,洗净了浮躁与世俗的云淡风轻,轻的那么优雅,令人几乎忘记她们是狐狸。蒲公借用狐狸,想告诉我们什么?有人说,那是蒲公理想情人的形象;也有人说,这是讽刺当时黑暗社会人心不古,倒不如狐狸真善美。无论怎样,那都是蒲公对人间善恶人性的深刻思考,每一个形象背后都有很多哲理,值得我们去推敲思考。

【参考文献】

⑴马瑞芳《马瑞芳说聊斋》,作家出版社 ⑵胡狼拜月《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重庆出版社

⑶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华书局 ⑷蒲松龄《聊斋志异》,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⑸ 南矩容《从狐鬼形象看<聊斋>对<水浒>的借鉴》,固原师专学报,1988年第三期

五、教师指导意见:

语文学习的外延即是生活,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发现了问题、并进行探索,这便是一种研究性学习。该组同学研究过程中选取材料的角度、看待问题的深度等方面,到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学习是学生的学习,只有学生觉得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才是他们最需要深入挖掘学习的问题。有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可贵,更能反映一个人的阅读水平。因此,培养质疑的习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一向坚持的做法。在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过程中,我发现:由于学生课业负担沉重,能够自己支配的时间少,部分学生基本不看课外书,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没有形成自觉阅读的习惯。即使是阅读过课外文言文书籍的学生也因仅是片段阅读无系统而缺乏阅读的持久性。所以,我认为该小组尝试着读大部头的文言专著,而且能够在阅读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在研究遇到瓶颈时,该小组同学能在教师指导下,参阅相关书籍,使研究继续深入、深化。这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研究的意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要有研究的意识和文献的意识。将来他们考入大学或继续深造,这是做学问的一个基本素养。而高中阶段,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获得锻炼,是为其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五篇:论《聊斋志异》中的狐妖形象

摘要:在《聊斋志异》中,描写狐妖的篇幅极为可观且十分精彩。学界对于狐妖形象的研究很是关注,成果斐然。本文借鉴学者对狐妖形象研究的成果,通过分析《聊斋志异》中关于狐妖的故事,解读蒲松龄笔下“和易可亲”的充满人性温暖的夜半美人身上所寄托的情感与思想。本文将首先简单介绍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艰苦历程及狐妖一词的来源与嬗变;其次,分析小说中刻画的狐妖形象及其与以往小说中狐妖形象的不同。再次,通过所刻画的狐妖形象的分析,解读狐妖所反映出来的女性意识和“士”观念对蒲松龄创作的影响。最后,对全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

关键词:《聊斋志异》 狐妖形象 女性意识

引言

狐妖在中国古代的小说中是一个相当常见与家喻户晓的文学形象或素材。“狐妖”这一词最早见于晋代的书籍中,葛洪《抱朴子》谓狐狸满三百岁,化为人形,其所著《西京杂记》一书中,有古冢白狐化为老人入人梦中的故事。干宝《搜神记》一书内,谈狐的作品已相当多。及唐代,谈狐之窗愈多,《广异志》、《宣室志》连篇累牍,《太平广记》专录狐事者达九卷之多。宋、明时,谈狐作品渐少。至清,以《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为代表的笔记小说又大畅其说。其中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写狐妖最为出色,这与蒲松龄的家乡文化风情是很有联系的。狐妖传说主要流于北方,蒲松龄的家乡山东临淄亦多神话传说故事。在这种环境的熏染下蒲松龄从小喜欢天马行空的作品,他酷爱小说。蒲松龄青少年时正值明清易代,发生了很多新奇事,引发了他写小说的热情。从张笃庆的诗说蒲松龄“自是神仙人不识”,“司空博物本风流”[1],可以得出。蒲松龄大概从25岁开始写作,无论生活上遇到多大的困难,甚至穷到揭不开锅的境况下仍坚持不放弃写作。正是蒲松龄把写小说看得跟生命一样重要,并且他总是有意识地向朋友收集小说材料,就像《聊斋志异》里所说的“雅爱搜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经过蒲松龄几十年的孜孜不倦的笔耕,最终完成了《聊斋志异》这部伟大的文学著作。而他的这部书也改变狐妖在过去小说中邪恶形象,并创造出不少美丽感人的狐妖形象。她们美丽善良或温柔娴淑或天真活泼或冰雪聪明或有情有义或无私奉献,独具人性美。使得世间痴男儿皆盼有青凤之遇,足见《聊斋志异》中的狐妖形象对读者的巨大吸引力,也说明了蒲松龄塑造的狐妖形象无疑是非常出色的。

正文

一、《聊斋志异》中刻画的狐妖形象

在早期怪异小说中狐的形象,充当的大多数是并不光彩的角色,除了吸人精血,窃取财物,诱人作恶之类的形象,主要是淫媚之狐,常糟人批判。在众多的狐妖故事中,唐代的《任氏传》一改之前小说的狐妖形象。狐女任氏不仅美丽温柔,而且聪明勇敢。对郑生无比忠贞,能以一弱女子抗拒韦崟的无礼。任氏的出现表明塑造狐妖形象由淫狐变为羙狐的转机。可惜这种良好的转变在宋元明时期没有得到应有的继承和发展。真正改变狐的淫媚形象的是《聊斋志异》。

蒲松龄最喜欢写狐妖。在他的笔下,各种狐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令读者眼花缭乱。《聊斋志异》明确写狐的作品近八十篇。在我国文学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作家能像蒲松龄那样,将狐写得那么多,那么好,真可叹为观止!笔者在此将《聊斋志异》中的狐划分为四类:情狐、侠狐、友狐、谐狐,分别表现它们的艺术形象。

1.情狐

《聊斋志异》极善于描写情狐,塑造了一系列美丽动人的情狐形象,如莲香、阿绣、青凤等等。这些多情的狐妖具有美丽的形貌、心灵、情操。她们是爱与美的象征,为世俗痴男子所羡慕,企盼与狐妖的艳遇。

《莲香》写的是狐鬼共恋桑生的动人爱情故事。此中狐女莲香无疑是出于中心地位,故而小说以狐女之名命篇。莲香冒充“西家妓女”主动就生合欢,分明是一般狐女之性,但她有着温婉诚挚的性格。莲香面对着情敌——女鬼李氏,表现出和“醋娘子”李氏全然不同的态度。她对李氏的宽容和“妾见犹怜”的怜惜,终于感动了李氏,“事莲犹姊”。 [2]这种态度既是莲香的敦厚之性使然,也是出于对桑生的深恋之情——爱桑生之所爱。因此,当李氏借尸还魂以人的身份做了桑生“新妇”之后,莲香也断然死去并订下“十年相见之约”,转世为人再事桑生,成就了“两世情好”。故事里虽带有一夫多妻封建思想,但抛开这不说。莲香愿为桑生订下“十年之约”也足见其真情,很令人感动的。

《阿秀》写的是刘子固的痴情故事。海州男子刘子固外出到盖省,对杂货铺“姣丽无双”的少女阿绣一见钟情,就借买东西亲近阿绣,结果感情越陷越深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刘子固对阿绣的痴情,被忠于其父母的仆人发现,设计让他离开盖州。一年过去,他仍然不能忘情阿绣。他再次回盖州寻找阿绣,阿绣却已经随父亲离去,不久听说已许嫁他人。刘子固很伤心,日夜“捧荚缀泣,而徘徊顾念,冀天下有相似之者”。[3]

狐女阿绣李代桃僵,幻化为阿绣形象出现在刘子固面前。使得刘子固以为与真阿秀再次相见了,狐女阿秀亦顺利的实现了桃代李僵的目的。然而,不久后聪明细心的仆人发现了狐女阿秀不是真阿秀。狐女知事情已败露便舒徐从容,坦坦荡荡、落落大方地直抒衷情,说完转身离去。

刘子固跑回盖州,却遭受战乱,跟仆人失散,在回家的路上重新与真阿绣相遇,才得知这是狐女帮助的结果:阿绣的父亲带她从广宁回到盖州,半路上被乱兵捉住,是狐女施法术将阿秀从乱兵中带出来。少女阿绣不知道救自己的人是哪个,刘子固知道:是狐女!

狐女有法术神力,却没有对无情义的刘子固施以报复,而是将自己失落的爱,无私奉送他人,帮助薄情郎和情敌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狐女这位爱情失意者,没有悲哀,没有懊丧,没有嫉妒,没有怨天尤人,只有对相爱者的宽容和体谅,对美的执着追求,对爱的无私奉献。为此,足见狐女的高贵品格与宽广的胸怀,亦为其爱情感到惋惜。

2 2.友狐

明清俗间有许多人狐友情的故事流传,是之谓狐友故事。同爱情故事一样,友情也是人间美好情感,所以描写友狐也是蒲松龄羙狐创造的重要内容。在友狐形象的描写中,蒲松龄特别注意发掘人狐友情中动人的情感因素和植根于传统美德的伦理因素,因此友狐实际都是仁爱信义之狐。

《娇娜》描写两位狐女,松娘嫁与书生孔雪笠,“艳色贤名,声闻遐迩”,属情狐类型;娇娜所嫁为狐,夫名吴郎,虽然孔生对其心怀爱慕,但各有家室,最终确立为亲密朋友关系,娇娜成为孔生的“腻友”。蒲松龄赞语云:“余于孔生,不羡其得艳妻,而羡其得腻友也。观其容可以忘饥,听其声可以解颐。得此良友,

[4] 时一谈宴,则‘色授魂与’尤胜于‘颠倒衣裳’矣。”所谓“腻友”是一种处于爱情与友情之间的亲密两性关系。娇娜对于孔生的情意只是亲之近之而不愈规矩,所以但明伦论评道:“娇娜能用情,能守礼,天真烂漫,举止大方,可爱可敬。”

娇娜孔生的友情是生死之交。先是孔生胸肿,眠食都废,娇娜用狐丹治愈;后来娇娜遇雷庭之劫,孔生仗剑击雷鬼相救,自己反被击死,娇娜又亲以狐丹救活。当娇娜见孔生震死后大哭道:“孔郎为我而死,我何生矣!”[5] 既不肯独生,又何畏接吻之非礼!娇娜不畏礼教的批评‘撮颐度丸,接吻呵气’再次救活了孔生,足见双方情谊之真。可知娇娜作为孔生的“腻友”,其情其意是远出肌肤之亲的崇高情感。

《封三娘》封三娘是特别性情的女性友狐,她和人的友情在同性间展开。封三娘本为修吐纳引导之术的道术之狐,只因睹范十一娘之艳美,为情魔所缠,心生爱意,而十一娘亦相爱悦。不过封三娘毕竟始终自持,没有堕入同性恋的“情魔之劫”,而以姊妹之情善待范十一娘。作为十一娘闺中良友,

她告诫十一娘慎于择偶:“纨绔儿傲不足数,如欲得佳偶,请无以贫富论。”[6]并为十三娘物色得贫士孟秀才——谓为“翰苑才”,代为赠钗作伐。范夫人嫌贫作阻,又逢某权要托邑宰求婚,范公畏而允之,十一娘愤而自杀。这时封三娘忽来,使孟生发墓,投药救活十一娘,终于成就姻缘。封三娘是一个以友情为核心的崭新的狐媒形象,她对十一娘的友情既有姊妹之情,又有诤友之义,可谓善为友者。

3.谐狐

《聊斋志异》中有一类狐妖,诙谐、幽默看了令人不禁发笑。他们纯洁美丽,天真活泼,不懂封建礼仪,言行举止十分大胆滑稽。让人不觉叛逆异类,反而被其纯真憨笑所征服,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啊。

读过《聊斋志异》的人,谁都忘不了婴宁的笑。婴宁的笑是人的性情的自然表现。作者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情致,姿容和神态来写她的笑及令人啼笑皆非的一面。含苞欲放的青年少女婴宁偶然邂逅情痴王子服,见他注目不移,笑骂一句“目

[7]灼灼似贼”,遂“遗花地上,笑语自去”,表现出若有意若无意的微妙情意。再见王生时,笑意逐渐分明。当婴宁发现王生在自家门口徘徊,乃“含笑拈花而入”,掩不住内心的喜悦。听到鬼母唤她出来与王生相见时,顿时发出阵阵笑声,人还来到,户外“隐有笑声”,继而“嗤嗤笑不已”,见面后犹掩口笑不可遏,活绘出婴宁天性乐笑的情态。鬼母责备她不该在客人面前嘻嘻哈哈,她只好“忍笑而立”当鬼母将提亲的事挑明,王生再次注目婴宁,以示相爱,又惹得婴宁大笑。随后躲在后院小树上,见王生追来,又狂笑欲堕,边下边笑,“不能自止”。耐人

3 寻味的是,方将及地,她才失手而堕,使王生有机会上前扶她“阴捘其腕”,于是笑声又起,“倚树不能行”。

当王生出示袖中花表示“相爱不忘”,婴宁似乎不解其意要折一巨捆送给他。王生说妹子为何这么傻,我爱的是“捻花”那个人。往下更有趣,当王生向她表示:“我所谓爱,非瓜葛之爱,乃夫妻之爱”[8]时婴宁不明白这两爱的区别。王生不得已向她解释夫妻之爱是“夜共枕席耳”,婴宁却回答说“我不惯与生人睡”后来当母亲向她问及和王生说了什么话时。婴宁直通通地回答“大哥欲与我共寝”顿时令王生满脸通红,示意她不要再说了,婴宁却反问“适此语不应说耶?”王生向她说明:“此背人语。”婴宁却回答:“背他人,岂可背老母?且寝处也常事, [9]何讳之。”

小翠母亲为了报王太常的恩,将女儿嫁给王太常的痴傻儿子。在别的少女,必愁苦不堪,可是小翠却笑哈哈,似乎乐不知愁。婚后,整天带王元丰踢圆球,涂鬼面,扮古人,甚至把圆球踢到公公的脸上,婆婆气冲冲地来责问小翠,她却俯首微笑,若无其事。后来越玩越离谱,最离奇的一次是让王元丰穿戴皇帝礼服,还让王给谏拿了去。更严重的是,王给谏又是王太常的死对头,正设法暗中陷害于他。小翠的玩耍,无异于授人把柄。因此王太常“惊颜如土”,在恐惧和盛怒的情绪支配下,竟拿起斧头砍了房门要杀小翠。可是,小翠依然是“含笑”不当回事。看到这里人们或许真是以为小翠贪玩,完全不懂人情世故。嫁与元丰,恰好是一对“癲妇痴儿”。

再读下去,人们才发现,她这样做就是为了引诱王给谏上当。费尽心机的王给谏终以诬告罪被充军云南。小翠的贪玩癲痴,背后藏着莫大的智慧。

4.侠狐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向来是行侠仗义的男子所为。他们乐于慷慨解囊,救人于水火之中 ,保护弱小,申张正义。然而,蒲松龄笔下的狐妖已有如此之豪杰。

《红玉》里的红玉贤德更带侠气,蒲松龄称赞道:“非特人侠,狐亦侠也。”[10]红玉爱慕冯相如,假托东邻女主动与冯生幽会交好,半年后被冯翁发现受到斥责。红玉羞愧难当,以为“妾与君无媒灼之言,父母之命,逾墙钻隙,何能白首。”[11]毅然与冯生断绝关系。但红玉绝交不绝情,出金为冯生娶得卫家女为妻。日子过得相当幸福美满。后来,不幸的是冯生妻子被邑绅宋氏强夺。冯生横遭迫害,家破人亡,妻死子散;自己亦身陷监狱。幸得虬髯客侠义相助杀死宋氏,冯生得以释放。然而,冯生面对的却是破败不堪的家,不禁伤心大哭。红玉携子而来,负担起了重创家业的重任,并辅助冯生功成名就。冯生大冤昭雪,表面上看是虬髯客所为,其实详文意,必是红玉所为。红玉的有情有义体现其崇高的精神境界,实在难得。无怪乎王士祯大赞红玉曰:“程婴,杵臼,未曾闻诸巾帼,况狐耶!”[12]

在《张鸿渐》中,张鸿渐因状告官府被迫流氓,到狐仙舜华家借宿,舜华发现张鸿渐是个志诚君子,主动提出跟他结为结发夫妻。张鸿渐说,家中已有妻子。舜华说,这正显出你的笃诚,“顾亦无妨”,坦然跟张鸿渐结合。张鸿渐后来发现舜华是狐仙,乞求她送自己回家的愿望,舜华说:“妾有褊心,于妾,愿君之不忘;于人,愿君之忘之也。”[13]“褊心”跟“偏心”意思不同,“褊心”是心地狭窄,舜华用这个词表明,她希望在张鸿渐的爱情天平上压倒张夫人,希望张鸿渐不忘自己而忘记别人。

4 舜华虽这么说可做起来却是舍己为人、舍爱助人。舜华是狐妖,明明有法术,可以阻碍或至少可以不帮助张鸿渐夫妻团聚,她却亲自送张鸿渐回家。张鸿渐回家后被官府抓住,在押送途中,舜华又把他救了出来。张鸿渐问,后会何时?舜华不回答,飘然离去。

张鸿渐遇到的狐妖,既不蛊惑他,也不利用他,在他逃窜时,给他个温暖的家,在他危难时,勇于救助他。等到张鸿渐脱离了危险,舜华即消失得无踪影。舜华的行为虽出于爱情,但也足见其侠义之气与博大的胸襟。

二、《聊斋志异》中的女性意识与士观念

《聊斋志异》中的狐妖多为女性,她们身上极具个性色彩,其行为举止也颇为超前,突破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显现出现代女性的萌牙。封建时代男女相处,占主动地位的是有政治地位和经济大权的男子;女人是被动,处于被猎获、被统治、被歧视的地位。而《聊斋志异》中的狐妖对于这个传统却大声说“不“,她们与男子相处中则占据主导地位、领导位置,有控制权,她们想爱就主动地爱。想恨就大胆地恨,想合就义无反顾地合,不想合就拂袖而去。她们性格开朗,甚至做到了性解放,活得自在,活得潇洒,不做男人的附庸。

《房文淑》写开封人邓成德游学到兖州,跟狐妖房文淑相识相恋,同居并生了儿子。邓成德的妻子不育,得了儿子后邀房文淑跟自己回家,房文淑回答说:“多谢多谢!我不能胁肩谄笑,仰大妇眉睫,为人作乳媪,呱呱者难堪也!”[14]看她那话说得极具个性,坚决拒绝了邓成德的要求,还把孩子送给他的妻子,并大施神术,给从未生育的邓夫人服药下奶,喂养孩子。她这样做,不管是为了一家更加美满,还是为了给孩子求得一个良好前途,都既以自我牺牲为前提,又维护了个人尊严。

《红玉》篇中塑造了一个大胆、进退有度、视封建礼教于无物的女性形象,她敢于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不遵照“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的爱情模式。在没有经过父母同意、媒人介绍的情况下,男女在墙上挖洞相互窥看,更甚之红玉不仅没有羞涩而且还翻墙而过与冯生苟合,作者对此并未加以批判而是有少许的赞赏。这里可以看出红玉敢于争取恋爱的自由,也不顾是否有违封建家长制婚姻,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主动求偶。后来,红玉被冯父谴责,自觉地离去,并未因与冯生有肌肤之亲而受封建礼教的羁绊,这足可体现红玉新的婚恋意识——婚恋意识的自主。不仅如此,红玉还给冯生做媒,娶卫家之女。从表面上看好似遵循了“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封建婚恋思想,但实则却充分地表现红玉冲破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的婚恋意识。最后红玉帮助冯生走出劫难,功成名就之后并没有留下却是飘然离去,反映了两人并没有受封建婚恋意识的束缚。红玉一直是自由的,她觉得该来则来、该去则去,充分地表现红玉追求婚恋的自由,也体现她婚恋意识的觉醒以及她个性的独立。

此外,《鸦头》中的狐女鸦头受尽了贪婪的老鸨的压迫,她渴望自由,希望能逃出生天。有一天她遇上了王文被王文的不近女色、笃诚可信的忠厚品德所打动。她发现王文是可以托付终身的人便爱上了他。但王文很软弱,鸦头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女强人,性格倔强,个性独立。如何欺骗老鸨,如何逃走,逃走后如何谋生都是鸦头一人抓的主意,作为顶梁柱的男主人公却是毫无主意,完全服从鸦头。彻底颠覆了封建社会里男人控制一切,女人只有服从的纲常伦理。

综合上述可知《聊斋志异》中的狐妖竟然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充满了现

5 代女性意识。她们摒弃了男尊女卑、男耕女织等封建落后的传统思想,并在男权统治下开始自觉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由原来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的追求,体现女子的自主性。部分地反映了当时女子对个性尊严、青春爱情、聪明才智和主体价值的追求。作品在表现女性的人格魅力和生命尊严方面比以前同类作品更加具有自觉地意识,反映的程度也更深刻。

我们也许会惊讶于蒲松龄的超前的女性观念,觉得作者应该是一个具有反封建思想的人。然而这不能说明什么,因为在蒲松龄笔下也有很多充满封建观念的压迫女性的作品。蒲松龄作为一个古代的文人,仍然是不能突破时代观念的束缚的。那就是“士”这一观念。

“士”说白了就是知识分子士大夫,他们的特点:一是儒家弟子,讲究忠、孝、仁、义、礼、智、信的人生准则。二是封建秩序的维护者,遵循三纲五常。蒲松龄毫无疑问是一位士大夫。在对待女性的问题上,依然是浓厚的男权主义色彩。对于自由的婚恋与爱情,蒲松龄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赞美;对于一夫多妻、性爱问题上,则又表现得非常保守,不反对这一不公平的现象。可以看出蒲松龄骨子了却是封建士大夫的那一套思想,金榜题名四海传,美妾成群妻又贤。在他看来男人可以同时拥有娇妻美妾,女人则不仅要协助男人建功立业还须克己复礼,既在男人外出时苦守闺房,又贤惠顺从,容忍男人纳妾。在两性关系上,单方面要求女性要守志、守忠。蒲松龄并不关心女性的平等问题,只关心在封建伦理纲常下保有男性的话语权与福利。《聊斋志异》中的狐妖故事,即使狐妖多么的叛逆,多么的特立独行,一旦成为男主人公的妻妾后立马变身为一个温顺贤惠的模范妻子。

婴宁爱笑是她的天性,也是他最为吸引人的一大特点。天真活泼,喜欢恶搞,令人捧腹大笑。王生对她的爱情流露,她却装作不懂,故意在鬼母面前说出“大哥欲与我共寝”,吓的王生窘态百出。这些活写了王生与婴宁的自由爱情故事。婚后,一日婴宁见西人子心生歹念,故恶搞他一下,不想竞出了人命。打了官司,王生母亲抱怨这事传出去了,儿子没有面目见人了,说:“人罔不笑,但须有时”。[15]从此,婴宁再也不笑了。原本天真无邪,充满笑声的可爱的婴宁,在封建伦理制度的压迫下,她被剥夺了笑的权利,活生生地变成了一个符合礼教的妻子。

红玉是一个大胆的视封建礼教为无物的女性,居然主动翻墙过来与冯相如幽会。可以说是相当之开放了。但她又特立独行被冯生父亲发现私会后,主动离去,丝毫没有要留下的意思,真的是很有个性啊。后来,冯生家遭难,家破人亡。这时,她突然回来帮助冯相如重整家业。于是剪除杂草、打扫房子、织布、雇人耕种,用自己的双手将冯家变成了一户大地主。莲香俨然变成了一个勤俭持家,吃苦耐劳,相夫教子的贤内助;没有了往日那种放荡,特立独行,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不羁性格。这性格也变得太快了!

此外,《聊斋志异》中的狐妖还有这样的一个特点,狐妖总会满足男主人公的欲望包括子嗣问题,而自己则无私奉献,完事之后飘然离去。感觉这一类狐妖颇似青楼女子,她们是男人们苦闷时的精神港湾,男人只会暂时停留,不会永远留下来。所以这一类狐妖,永远不会成为男主人公的妻妾。

例如,狐女阿绣在刘子固心灰意冷,日夜思念阿绣的时候,变成阿绣的样子,来到刘子固的身边,使得刘子固以为自己终于与阿绣相见,得偿所愿。狐女的出现弥补了刘子固的心灵创伤。当狐女身份暴露时,哪怕刘子固要拿武器防备她,她也没有因为对方的薄情寡义而气愤,反而大大方方地离去。还为他救出了阿绣,使得他们最终得以结成连理,有情人终成眷属。房文淑与狐女阿秀有些相似,狐

6 女帮刘子固找回阿绣,房文淑则帮邓成德生了个儿子。邓成德游学与房文淑相识相恋,并生下了儿子。房文淑不愿做妾拒绝跟邓成德回去,把儿子送给他抚养,还施法术给从未生育的邓夫人服药下奶,喂养孩子。然后,自己离去,解决邓家的子嗣问题。

从狐妖故事里,可以看出。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尽管表现的很软弱或无能,遇到问题困难时,自己不用出去求人,自然就会有狐妖送上门来帮自己解决掉困难。无论之前的狐妖的行为多么的叛逆,一旦成为自己的妻妾就立马变身贤妻良母。故事里的狐妖都是围绕着男主人公,一切都是为了满足男主人公的需要。送感情,送温暖,送子嗣,送家产的都有。而男主人公则往往并不用很关心她们的付出,他们只需埋头苦读,考取功名。狐妖为男主人公保驾护航,简直就是典型的模范妻子。故事里狐妖所作的一切都是围绕满足男主人公的欲望,坚持“夫为妻纲”这一原则,夹带着封建男权主义思想。显然蒲松龄的创作思想或多或少受到了“士”观念的影响。不过,这并不影响其在文学方面的成就。

结语

《聊斋志异》为蒲松龄的成名之作,笔耕几十年而成。它一改过去小说中吸人魂魄,害人性命的狐妖形象,而代之以温柔善良的夜半美人之类的狐妖形象,没有了妖气,而更具人性美。她们在故事里,竭力追求美好的爱情和自由婚姻,而且有情有义,足智多谋,有的更是活泼天真,风趣幽默让人发笑。让读者们全然忘了她们是异类。于此同时,从她们的身上可以看出现代女性意识。她们表现出一种独立人格特征,不再是惟丈夫是从,甚至凌驾于丈夫之上。还有蔑视封建礼教,冲破性禁锢,大胆的与男主人公交往等等。她们摒弃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自觉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爱情,由原来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的追求,体现女子的自主独立性。蒲松龄笔下的狐妖无疑突破了那个时代的女性观念,但在这些狐妖形象的背后却隐约受到一种观念的影响——士观念。这种士观念,可以说是带有男权主义色彩的一种思想。这种士观念表现得非常隐敝,藏于狐妖故事的结局之处。亦即狐妖之前无论如何叛、逆活、泼有个性,一旦结了婚就变成了封建社会标准的贤妻良母,全心全意为丈夫的科举事业服务。如果不仔细看一般理解为幸福的家庭生活,但若细看狐妖变相沦为丈夫的附庸。由此,可以看出士观念对蒲松龄小说创作的影响及在小说中的表现。

注释

[1]马瑞芳 《马瑞芳揭秘聊斋志异》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第12页 [2]李剑国 《中国狐文化》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301页 [3]蒲松龄 《聊斋志异》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373页

[4]李剑国 《中国狐文化》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309页 [5]蒲松龄 《聊斋志异》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22页 [6]蒲松龄 《聊斋志异》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226页 [7]蒲松龄 《聊斋志异》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53页 [8]蒲松龄 《聊斋志异》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55页 [9]蒲松龄 《聊斋志异》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55页

[10]李剑国 《中国狐文化》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305页

7 [11]蒲松龄 《聊斋志异》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100页

[12]马瑞芳 《马瑞芳揭秘聊斋志异》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第106页 [13]马瑞芳 《马瑞芳揭秘聊斋志异》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第99页 [14]蒲松龄 《聊斋志异》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650页 [15]蒲松龄 《聊斋志异》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57页

参考文献

[1]马瑞芳 《马瑞芳揭秘聊斋志异》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2]李剑国 《中国狐文化》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刘茂烈 《灵狐妙鬼话聊斋》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蒲松龄 《聊斋志异》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5]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 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 [6]马瑞芳 《从〈聊斋志异〉到〈红楼梦〉》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7] 周小雨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经济独立意识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8] 郭伟 《聊斋志异》中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 陕西:陕西师范大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廉政教育心得体会下一篇:廉政文化感悟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