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和质量控制

2022-10-18

第一篇:审计风险和质量控制

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控制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PA继续教育专用资料

第 四 讲

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控制

主讲人李晓慧

【师资简介】

李晓慧,河南南召人,经济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担任财政部审计准则咨询委员会委员、亚洲风险与危机协会注册风险管理师中方认证专家、北京注册会计师协会专业技术标准委员会委员。曾在会计师事务所、国有资产管理局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专业标准部工作。

在《会计研究》、《审计研究》、《财政研究》、《财务与会计》、《中国注册会计师》、《财会通讯》、《上海会计》、《中国财经报》和《中国证券报》等上发表近百篇专业论文,近年来主要的论著有《现代审计精要》(1999年)、《审计实验室——审计实务个案分析》(2000年)、《审计实验室——主要会计事项的相关法规及其审计案例》(2002年)、《实用审计英语》(2002年)、《审计实验室3——风险审计的技术和方法》(2003年)、《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个案》(2003年)、《审计实验室4——其他鉴证业务的风险控制》(2004年)、《会计与资本市场案例研究》(2006年)、《审计学:实务与案例》(2008年),等。

知识产权与版权作者所有- 0 - 谢绝以任何形式传播

第二篇:防范控制审计风险的策略和措施

现代审计是建立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研究评价基础之上的,审计过程乃至审计意见的形成与表述都受众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审计人员不可能发现财务报告中所有的错误和舞弊,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而由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自身原因造成的审计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人员在职培训不足,业

务知识及专业水平不能胜任业务发展的需要,是形成审计风险的内在原因。审计人员专业技能不足及实务经验、风险意识欠缺,使其难以做出适当的专业判断,从而不能把握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审计人员违背审计职业道德,未能遵守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恪尽职守的要求,更是审计之大忌。

2、现行审计模式存在缺陷。账户基础审计模式与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关注的重点是差错风险,对欺诈风险、财务危机或经营失败风险则关注较少;而现行审计模式还是建立在账户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之上的,防范和控制因财务危机、经营失败和财务欺诈而导致审计风险的系统体系还未建立。

3、审计风险点控制不利,导致审计失败。如,审计人员没有了解被审计单位所从事的经营活动;审计计划和审计程序不当、审计测试范围不充分;审计范围受到被审计单位的限制;依赖未经证实的被审计单位的陈述或解释;被审计单位欺骗审计人员;此外,过于信赖自身工作也会导致审计失败,审计师可能会认为任何重大错报都不能逃过他的耳目,由此导致在时间预算和工作日程表中排除了对审计质量的考虑。这些因素可能全部或部分同时存在。

如何更好地履行审计职责以避免审计失败是审计机关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应当从以下方面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

1、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审计队伍素质的高低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审计工作质量。随着经济环境的发展,审计对象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审计难度和风险有攀升的趋势。这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财务会计知识,还要掌握经济管理、信息技术、法律等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审计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包括知识结构和行业经验,以不断满足审计对象日益发展的需求。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审计质量水平,才能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

2、强化审计风险意识,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重视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是保障审计质量,维护审计声誉,促进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如果因为忽视审计风险而导致审计失败,不能及时揭露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甚至不能对事关被审计单位生死存亡的重大危机发出警示,以及因为审计行为不当引发行政复议和诉讼,不仅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而且会损害审计形象,危及审计事业发展。实践证明,只有牢固树立风险观念,恪守应有的谨慎与合理的怀疑,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审计风险,防止审计失败。

3、恪守审计权限,坚持依法审计原则

作为一种公务活动,国家审计不能违反法律规定。审计机关依照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以及其它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进行审计监督。如,在没有政府授权或者委托情况下,审计机关不能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要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做到程序不违法。如,按照《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要在实施审计三日前将审计通知书送达被审计单位;再如,审计组审计报告报送审计机关前,要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

4、保障审计独立性

在管理体制和审计经费方面要保证审计机关独立性。如,《审计法实施条例》指出,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预算,在本级预算中单独列项,由本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但在实际工作中,除审计署和部分地方审计机构实行审计费用自理之外,仍有相当多的审计机关审计所需经费不能自理。如果审计机关不能与被审计单位隔断经济往来,审计独立性将会大打折扣。鉴于此,审计所需经费应当切实由财政完全承担,以保证审计独立性不受损害。

另一方面,审计组成员不能违反审计独立性要求。如,回避制度;审计人员岗位轮换制度;审计组承诺制度,审计组成员应向审计机关书面承诺,对所提供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廉政纪律执行情况负责,谁违反承诺,就由谁承担相应责任。

5、加强审计工作的规范化与法制化

审计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综合监督,它的权威与信誉,来自于工作的严谨、规范、实事求是、结论正确。一般来讲,审计是依法进行审计,但在市场经济的初建阶段,有时法规的制定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审计有时处于无法可依的状况,这就需要审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处理。此外,作为审计产品的审计报告,一定要具备严格的规范,一定要严格依法行事。民间审计,对

审计报告的格式、内容、结构、文字表达都有严格规定,形成保留报告、无保留报告、否定报告、肯定报告四类,每一类都有其固定格式,要求审计人员严格操作。其根本目的,是使审计报告让使用者一目了然;另一个目的就是要避免报告风险,因此对于审计报告的内容、格式、措辞要做严格规定,要求报告的每一事项后,都要附有经过双方签证的附件证据,处理一定要依法

行事,不可有越轨行为。总之,报告本身一定要具有权威性,要客观表述事实,同时要有承担行政及法律责任的意识。

6、重视后续审计

在审计查证阶段完成到审计报告签发日之间的这段时间内,被审单位的财务发生的事项如出现问题,而审计人员不能察觉这仍是审计人员的责任,对于这一阶段的经济活动情况,目前审计机关重视不够,今后应该加强,克服这一时期可能形成的审计风险。

审计是一种综合监督,审计风险的形成因素复杂多样,并且交替、并存发生。因此,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必须是综合性的,具体说,应做到以下各方面:

1、方法、手段综合化。审计风险的因素是多样的,不可能靠单一的方法解决。财务审计由于多年的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一套方法体系,每个方法都具有各自的特点,解决相应的问题,财务审计的方法已经呈现多样化趋势。而现代审计,已经超出了单纯的财务报表审计的界限,向更高层次的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的方向发展。从目前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践看,确实已经逐步采用新的经济技术论证方法,如净现值法、量本利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等。这些代表现代高技术的方法广泛运用于各审计部门,并且初见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它的科学性对审计风险起了抑制作用,实践证明,方法、手段的综合化,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是有效的。

2、审计取证渠道综合化。审计取证过程往往十分复杂,尤其是在搞事前审时,除了对被审单位本身的资料进行取证外,还要通过对被审单位的一些行业管理部门(如银行、工商、财政、税收等)进行取证,也要从与被审单位有业务联系的各单位取证,这就体现了取证渠道的综合化,多渠道的审计资料对提高审计证据证明力是十分必要的。

3、审计环境治理的综合化。审计环境包括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环境,如国家政治、法规政策、行业法规、被审单位的机构设置、制度规定等,这些方面都是引起审计风险的因素。审计部门应与各行业、各主管部门相互协调,相互帮助,综合治理,与这些国民经济的各职能部门、如财政、税收、银行、工商等充分合作,才能发挥审计的宏观调控作用,避免不熟悉各专业部门业务而带来的风险,将由于国民经济环境变动而引起的审计风险压缩到最低限度。

4、审计人员队伍的综合化。审计风险的形成,很大部分是由于审计人员的不懂被审单位的经济业务、生产流程等情况造成的,但是,要求每个审计人员都成为具有广泛知识的全才是很不现实的,怎样解决这种需求矛盾呢?审计人员队伍综合化是一个良好的方式,也是短期就能奏效的途径。所谓人员队伍综合化,就是实现审计小组人员结构的多专业化,既有审计师也有经济师、工程师、计算机软件设计师等等这样一支综合性的审计队伍,对于现代审计的开展,都将起到决定作用。有这样实力雄厚、专业技术力量强的审计队伍实施审计,对控制审计的非专业知识风险、尤其是经济效益审计风险方面,都十分有益。

第三篇: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企业管理和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摘要:从2001年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天然气和电力公司之一的安然公司财务造假,虚增利润,到六个月以后的世通公司再度爆发丑闻,篡改数据,编造财务报表,在此期间,引发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使美国338家上市公司,总计约4093亿美元的资产申请破产保护,由此造成的恶劣影响,令人发指。人们不禁追问这些丑闻产生的原因,不难发现,产生这些财务丑闻的根源在于企业的商业道德沦丧,但是疑问随之而出,在当时,美国的监管体制和相关的法律法规都十分的完善,而且还有"五大"在内的诸多国际会计事务所为其保驾护航,外部监管体系可谓十分完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么多起财务造假事件。人们把目光转向了内部监督上来。内部审计在保障企业财务等方面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企业内部形成了强有力的监督,文章主要浅谈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内部审计;企业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一、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的重要保障

(一)对风险管理的认识

风险管理,是指企业或项目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也就是说,确定减少的成本收益权衡方案以及决定采用的行动计划的过程称之为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不但包含了对风险的量度、也包含了评估和应变策略。

1、风险管理必须准确地认知识别风险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风险,比如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汇率风险等等,如何准确及时地识别这些风险,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2、风险管理要着眼于衡量

风险的衡量,也被称为风险估测,是指在识别风险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定量地分析和描述,并通过风险衡量,计算出比较准确的损失概率,从而使风险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损失的不确定性。而对于损失幅度的预测,可以使风险管理者了解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后果,从而集中力量去处理损失后果严重的风险。比如,对企业影响较小的风险不必过多投入,可以采用自留的方法来处理;而对企业影响较大的风险则要引起足够重视,采取必要的手段,控制风险。

3、风险管理要学会规避风险

风险规避,指的是通过变更计划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从而保护目标免受风险的影响。风险规避并不意味着完全地消除风险,我们所要规避的是指风险可能给我们带来的损失。这要求一是要降低损失发生的机率,主要采取事先控制措施;二是要降低损失程度,这主要包括事先控制与事后补救两个方面,这是风险管理最重要的内容。

(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内部审计主要在三个方面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起重要作用。

1、内部审计从全局的角度管理风险

在企业中,各个部门都有可能是风险的承担者,也就是说,风险可能发生在任何部门,而风险又具有传递性,一个部门的风险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对整个企业造成重大影响。而内部审计可以从全局的角度管理风险,这是因为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外,不从事具体的业务活动,正是这一特性,使得它可以客观独立全局地衡量风险,对业务管理部门提出有效的控制风险的建议。

2、内部审计有效地控制风险策略

由于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它可以充分协调股东,管理者和各个部门的决策,使得风险在整个组织中最小化,不会因为一个部门的决策影响整个企业的利益。通过协调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内部审计有效地控制了风险策略,指导着企业的健康发展。

3、内部审计的建议更公正

内部审计是一个独立的部门,它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之外,直接对董事会负责,不会因为管理者的压力而屈服。因此,由内部审计提出的风险管理决策直接对整个企业负责,不会因单独一个部门而导致风险决策的不科学性。正是由于这样,内部审计的建议更加公正可靠。

二、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途径

(一)浅析对企业管理的认识

企业管理(Corporate Management)是构建在企业"经营权层次"上的一门科学,讲究的就是企业所有者向经营权人授权,经营权人在获得授权的情形下,为实现经营目标而采取一切经营手段的行为。企业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经营的目标,即股东利益最大化,防止了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企业管理是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治理结构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个机构组成,即由这三个部门和管理层进行企业管理。

(二)内部审计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

1、对企业管理实施监督

内部审计人员有权利对企业管理实施监督,内审的工作目标主要包括:对照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企业的规章制度,按照审计的工作规范,揭露企业违法乱纪行为,维护企业经济秩序;通过检查与监督被审计单位执行国家财经纪律的情况,制止违规行为,从而保护国家财产和企业利益,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内部审计部门需要对企监管实施强有力的监督,这不仅是由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决定的,也是由于内部审计的性质决定的。

2、增强企业管理的执行力度

企业制度的建立并不难,真正难的是如何使决策科学有效地实施。内部审计通过事前和事中审计,纠正违规不良现象,并根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从而使制度完善,由此大大加强了企业的执行力度。不仅如此,通过对决策的实施情况以及效果评估,事后审计总结了经验,大大提高了管理者的科学决策水平以及决策的可执行性。

3、内部审计的评价作用

内审的评价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的检查和评价,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公正全面的对被审计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评价,既不脱离实际,也不孤立地看待问题,对组织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

(一)内部控制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内部控制的了解不断深化。在1972 年,美国准则委员会所提出的《审计准则公告》对内部控制做了如下定义:"内部控制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组织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与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这也是对内部控制最准确的定义。

(二)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1、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基础

内审是组织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它本身就是一种控制活动,它遵照内部控制的要求,通过内部控制制度为其制定的审计程序以及方法和要完成的任务、要达到的目标,协助单位的最高管理者监督内部控制程序的有效性,以此促成控制环境的建立,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内审的评价与监督,企业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由上可见,内审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如果没有内部审计,就谈不上建立内部控制体系。

2、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控制

正是由于内审的独立性,使它独立于会计控制之外,代表着管理层对整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及有效性进行评价,具有其他部门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内审的范围已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扩展到管理经营的各层面。内部审计促进内部控制,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协助单位上层管理者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了内部控制的健全,维护了内部控制的建设。

四、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整合作用

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制度的不断完善,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需要对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进行整合。根据需要,内部审计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实现整合。它以公司治理为内容,以风险管理为目标,以内部控制为手段,不断实现企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现代化。现代内部审计的整合,要求不断建立健全审计制度,完善审计体系,建立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培养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

五、结语

内部审计作为现代公司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企业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企业要重视内部审计的发展与完善,充分运用内部审计这一工具,促进企业健康良性地发展。

第四篇:内部审计风险与防范控制调研分析

内部审计人员对接受的审计项目所采用的审计程序和方法不当,未能发现重大错弊或出具的审计结论失误,从而产生不良后果,这就是内部审计风险。广义的内部审计风险包括审计职业风险和审计工作风险。前者是指对内部审计职业界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与环境总和;后者是内部审计主体对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活动实施审计时,由于不确定因素影响或者由于审计

人员能力所限,作出不恰当的审计判断或是对存在的错弊未予揭示,从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审计人员的意志为转移,审计活动自始自终存在着审计风险并且具有潜在性。每个审计项目都有产生风险的可能性。根据当前执法环境和法律背景的变化以及审计质量现状,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企业的内部审计,都必须面对审计风险,必须增强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但就实际而言,目前还普遍存在审计风险意识淡薄的问题。许多人误认为内部审计在工作目标上没有特定要求,所提交的内部审计报告不具有法律效力,内部审计无所谓“风险”可言;或者认为内部审计在本单位负责人领导下开展工作,只是“奉命行事”,即使出现工作上的误差或疏漏,也无须承担“风险”。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内部审计必然陷入一种被动和无所作为的困境,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因此,重视审计风险的存在,规避和控制审计风险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规避与控制审计风险呢?笔者认为只有从根源上了解审计风险的产生,才能寻求措施有效去防范和控制风险。

一、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1、内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分析判断能力、工作经验都对审计工作质量有重要影响。目前由于内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直接影响到内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 一是知识结构和层次较为单一,业务理论和操作技能欠缺,相关知识比较缺乏,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因此也很难写出有力度的审计报告,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有力依据。二是风险意识、职业道德素质欠缺。一些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具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风险意识淡薄,常常因操作行为不当而导致内部审计风险产生。还有一些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欠佳,对审计工作缺乏责任心、使命感,甚至出现内部审计“不作为”或“乱作为”现象。所有这些将给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信誉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审计风险的出现。

2、内审方式和方法的滞后性。内审采取的方式和方法是否科学、适用,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一是审计方法模式滞后,目前仍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阶段,而未向风险导向审计发展;二是无论采用判断抽样还是统计抽样,它都是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主观判断,极易遗漏重要的项目;三是审计操作不规范,如审计人员为了降低审计成本随意放弃一些自认为不必要的审计程序,审计方法的选用不科学,审计报告的编写不明确、不公允等。这些显然会带来审计风险。

3、内部审计环境的局限性。内部审计环境的局限性增加了审计风险的系数。内部审计在性质上属于企事业单位自我约束的管理控制行为,审计人员工作范围局限于本单位或本系统内部。由于内部审计人员与本单位员工长期共事,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利益关系和感情联系。单位终考核评比及竞争上岗方面普遍实行民主测评,内审人员的“前途命运”往往又与被审计对象息息相关。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内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难免有所“顾忌”,放不开手脚,影响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最终使内部审计人员承担较大的审计风险。

4、审计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健全性。

审计单位是否建立严格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否建立对审计人员的考核约束机制,执行效果如何,都关系到内审工作质量和审计风险。如果审计单位缺乏这方面的制度和机制,就不能对审计过程和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失去对审计人员行为的约束和监督,使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从而影响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性,进而带来审计风险。

二、 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措施

针对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及影响因素,应采取以下防范和控制措施:

1、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

加强内审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最有效措施。首先,必须改变目前的用人机制,选派那些具备相应的技术资格和业务能力的人员充实内审队伍;其次,要加强对内审人员的业务培训及后续教育,更新知识结构,使他们能及时掌握审计新技能、新方法,提高查证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审计协调能力、综合解决问题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审计新形势的需要,从业务技能上防范审计风险。再次要强化审计人员的法律风险意识,提高审计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做到知法守法,依法办事。

2、运用现代审计技术方法,防范和控制内部审计风险。

一是使用以

第五篇:审计报告质量控制

摘 要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报告是真实反映审计工作的最终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审计报告的质量好坏,直接体现审计工作质量和成果。因此,提高审计报告质量水平,必须先全面了解审计报告质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在此基础上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实施审计、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内容,目标和重点开展审计、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本文从与审计报告质量直接相关的几个重点环节入手,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思考,并给出了具体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审计 报告 质量 措施

目录

摘 要 1 目录 2

一、审计报告质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3

(一)审计人员对审计报告质量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 3

(二)审计报告质量控制不严谨 .................................... 4

(三)审计队伍素质不适应工作需要 ................................ 4

(四)审计目标不明,审计质量不高 ................................ 4

(五)审计人员依法行政观念不强 .................................. 5

(六)对审计职能的宣传力度不够 .................................. 5

二、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的条件.......................................... 5

(一)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实施审计 .................................. 5

(二)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 .................................... 6

(三)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内容和重点开展审计 ...................... 6

三、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的措施.......................................... 7

(一)制定方案环节,应充分调查了解,确定审计目标重点、明确审计思路

和方法 ..................................................... 7

(二)审计查证环节,应严格执行方案,审深查透做实,不遗漏对相关情况

和问题的查实 ............................................... 7

(三)征求意见环节,应充分沟通,听取意见,重视对反馈意见的处理 .. 8

(四)法规审理环节,应围绕审计方案,全面进行质量检修 ............ 8

四、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的建议......................................... 10

(一)重视市场对审计质量的作用 ................................. 10

(二)重视对审计人员的控制 ..................................... 10

(四)对审计过程的控制 ......................................... 11

五、参考文献:...................................................... 12 企业审计报告质量问题探讨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和证券市场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社会各界,包括投资者和公司管理人员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与日俱增,因此也就涉及到审计报告的质量问题。建立健全审计报告质量体系,加强审计力度,严把审计质量关,是预防和解决审计报告质量虚假问题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剖析审计报告质量存在问题的成因,接着对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的对策以及如何有效控制审计质量,形成严密健全的审计报告质量体系进行探讨。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到2012年认真贯彻落实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不断增强审计工作的主动性、宏观性、建设性、开放性和科学性,把审计工作更好地融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全局,推进民主法治,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随着审计报告使用主体的日益广泛和公众对审计报告的日益关注,审计报告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审计人员必须采取谨慎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反映审计事项的结果,使审计报告的质量经得起各种检验。2

一、审计报告质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今年来,各级审计机关认真贯彻执行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国家审计准则,全面加强审计质量建设,督促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落实,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建设性作用和“免疫系统”功能,提高全市审计机关依法行政质量再上新台阶,但审计报告的质量不高、审计成果转化不够的问题仍是影响审计监督作用发挥、制约审计工作发展的关键问题,其主要问题及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人员对审计报告质量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综合归纳审计结果编写审计报告是一项费时、细致的工作,随着审计监督1

2、审计署 审计署关于印发修订后的《审计法》宣传提纲的宣传 2006年3月1日 、作者:丰晓玲 《审计月刊》2006年第20期

领域的不断拓展,新生事物日薪月异,审计任务日益加重,特别是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以后,审计项目越来越多,任务越来越重,审计力量明显不足,审计人员压力进一步加大,为了保证按时完成任务,部分审计人员应付审计任务的现象比较突出,忽视了审计报告质量。审计结束后,找一个“范本”进行改头换面交账了事,致使审计评价意见千篇一律,所提改进意见和建议缺乏针对性,可行性。

(二)审计报告质量控制不严谨

主要表现:执行审计报告编审准则不严,审计报告内容不全,反映被审单位情况多,报告审计情况少,反映查处问题多,提供改进意见和建议少,审计报告责任落实不到位,按规定”审计组长应当对提出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负责”,但由于缺乏明确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因而少报漏报,故意隐瞒不报审计查处问题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比较严重;审计报告复核基本上都是”就报告看报告”,对于审计报告所反映情况是否真实,是否恰当等,审核符合时无法把关,所有这些都是造成审计报告质量不高的直接原因.

(三)审计队伍素质不适应工作需要

(四)审计目标不明,审计质量不高

审计人员对审计质量的认识不高。缺乏质量意识,总认为审计质量是领导的事情,作为审计人员能查多少是多少,审计质量与己关系不大,责任意识淡薄,审计过程结束后把有关资料交给其他人员整理档案了事,把审计质量作为重要工作来对待做得不够,贯彻执行审计准则不到位,干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工作目标和方向不明确,审计质量意识淡薄。对一些问题,查的不深不透,如招待费超支、不合规票据、挪用专项资金等问题,没有从更深层次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审计人员还停留在传统的审计模式上,已经远不能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4 3 4 谢海飞 《如何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 审计广角 来源:市审计局 《在全市“审计质量提升年”动员会议上的讲话》 2010-3-30

(五)审计人员依法行政观念不强

对依法行政、严格审计程序,往往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同时也有些审计人员觉悟不高,怕麻烦、怕吃苦,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现象,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审计工作总停留在一般水平上。审计机关在监督执行审计程序、监督审计质量方面力度不大 。监督检查不到位,走形式,走过场。监督人员不能敢于碰硬,往往说轻了没人听,说重了别人跟你急。依法行政、依法审计的步伐太慢。

(六)对审计职能的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审计机关缺乏对外宣传的力度,以致被人认为审计是万能的守护神。一是有些领导和机关部门缺乏对审计严肃性的了解,对审计机关的要求太高,期望值太大,把本不应由审计人员参与的,也要由审计机关参与,要求审计机关在一定时限内,将某些问题搞清楚、说明白,使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权,成年忙于应付,从而也无法认真执行审计程序,审计质量无法提高,其审计效果往往事与愿违;二是有些单位和个人为了弄清本单位的情况或证明自己什么,也千方百计的要求审计部门为其没问题提供担保,把国家审计当作中介、担保、公正机构。从而加重了审计机关的负担,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程序执行的难度。

二、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的条件

(一)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实施审计

国家审计是依法进行的审计。《审计法》对审计程序作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如“提前3天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报告应当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应进行三级复 核”等5。而审计报告中的许多内容与依法审计是分不开的。如果是因为没有依照法定程序实施审计而造成的程序上的违法,那么无论多么完美的审计报告也是经不起法律检验的。因此,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实施审计,是编制好审计报告 5作者:审计署党组成员、总审计师孙宝厚 《关于审计报告编制与审核的规范化问题》 2005-12-16篇二:审计报告的编写及质量控制规范 审计报告的编写及质量控制规范

徐州市审计局 徐霄鹏

审计报告是指具体承办审计事项的审计人员或审计组织就审计工作的结果向其委托人、授权人或其他法定报告对象,提交的书面文件,它是审计工作情况和结果的综合反映,是体现审计成果的主要形式。不同的审计主体、不同类型的审计业务以及不同的报告对象,其审计报告的性质、内容、法律效力以及编制方法等都是不同的。

本文所谈的审计报告主要是指国家审计中审计组向审计机关提交的审计报告,它是审计组在现场审计结束后向其所在的审计机关提出的关于审计任务完成情况和审计结果的书面文件。

本文仅从审计报告的目的及作用,报告的编写要求,报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报告的质量控制规范等几个基本方面谈谈个人看法。

一、重现场审计,轻审计报告,对审计报告缺乏正确、严谨的态度。

审计报告对审计机关履行审计监督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审计工作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

审计报告是整个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计工作离不开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写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审计机关的声誉,关系到审计工作的效果和效率,它不仅只是个文字技巧问题,尤其要充分体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准确引用国家的财经法规,全面反映审计实际工作,并要具备比较规范、熟练的文字技巧。审计报告的写作是对审计工作和审计成果通过文字加以反映的一种手段,是对具体审计工作的综合和概括。

目前的审计工作中,许多同志都存在着重现场审计,轻审计报告的错误认识,仍停留在只要查出问题,就是完成任务的阶段,仅仅满足于查出了多少问题,单纯的认为现场审计是审计业务,是真本事,对于撰写审计报告并不看重,认为问题查清了,抓准了,就是成绩,写出的审计报告事实叙述不清楚,语言文字似是而非,法规条文引用不准确,令人不知所云。

审计报告的优劣,不仅体现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同时也体现了审计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一 1 个单位的干部素质和水平较高,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作风踏实细致,必然能写出高水平的报告。如果水平不高,又不负责任,粗枝大叶,其所写的报告文也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如果我们具备了较高的业务素质,同时又具有较高的写作水平,那必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如果“数字清楚,文字糊涂”,不能正确地使用报告和作出正确的表达,那将事倍功半,有时还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二、审计报告的编写违反准则规范,出现较多问题,质量难以保证。

审计准则规范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时,应当遵循的行为规则,按照既定规则依法、科学、有序、高效运行,从总体上提高审计业务质量。准则是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明确审计责任的保证。

审计组应当根据审计工作底稿以及相关资料,在综合分析、归类、整理、核对的基础上,汇总形成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在审计工作底稿的基础上编写的,必须对审计过程形成的全部审计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提炼、综合,对尚未查实的问题或证据不足的问题进行补充。

编制审计报告一般步骤为:

(-)整理和分析审计工作底稿

(二)提炼审计资料,精选审计证据

(三)讨论编写提纲,草拟审计报告

(四)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修订审计报告

(五)对审计报告进行复核

(六)审计机关审定审计报告。

目前的审计工作中,部分同志存在着不编审计工作底稿,或工作底稿不完整时,就撰写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先于工作底稿产生,根据报告编写工作底稿的现象,导致了数字、事实不够真实可靠,问题不够全面完整,内容与目的不一致,结论不够客观公正等问题。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工作的原始记录,是编写审计报告的直接依据。在编写审计报告之前,应将审计工作底稿中的各种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归纳、整理、分类、分析。 1.检查审计方案规定的审计任务是否都已完成,且有相应的工作底稿支持。 2.整理所有审计发现的问题,并将其按不同的性质进行归类、汇总。 3.检查审计发现问题的事实是否清楚,相应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 4.分析审计范围内的各审计事项,看事实是否都已查清,相关的证据资料是否都已取得,所得的审计结论是否正确。

2 根据审计工作底稿编写的审计报告,可以使审计报告将审计方案要解决的问题,达到的目的完成;审计报告所列的事项根据查证的材料编写,数字不准、事实含糊不清的不能编写进去,审计的主要问题不会出现失误和遗漏。使审计报告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所得结论正确。

三、编写的审计报告经不起推敲,缺乏认真、严谨的文风。 审计报告作为审计应用公文的一种形式,具有目的明确,客观真实,符合法规,文字简明,体式一致等特点。体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符合国家的财经法规;事实、文字表达、数字、引用法规等正确;全面反映客观实际,突出重点问题;行文符合程序;文字精练通达等基本要求。端正写作态度;认真修改初稿;遵守写作规定程序等文风。

目前的审计工作中,部分同志因重现场审计,轻审计报告,对审计报告缺乏正确、严谨的态度,审计报告的编写违反准则规范情况,存在着审计报告内行看不明白,外行看不懂的问题,经不起推敲,不能达到李金华审计长提出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要求。

为了保证审计报告的质量,更好地发挥审计报告的作用,在编写审计报告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事实清楚,数据真实

审计报告所列的事实必须清楚,数据要准确、真实、可靠。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交代清楚。只有这样才便于审计机关对审计事项作出正确的评价和结论,才便于审计报告的使用者准确理解审计报告。

(二)内容完整,重点突出

为了完整准确地反映审计结果,对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作出正确评价,审计报告的内容必须完整。首先是报告的基本要素要齐全,其次是报告的具体内容要能够反映审计对象的实际情况。在完整的同时,还应突出重点,主次分明。要抓主要问题,不能面面俱到。

(三)层次清晰,结构合理

为了便于报告使用者阅读,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审计报告应做到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就是要将报告内容进行归类和条理化,每个段落既要有明确分工,相互之间又能联系;同类问题要集中在一段或一节内表述,而不应在同一段内说明不同类别的几个 3 问题,或将一个或一类问题分散在几个段落进行说明。结构合理,就是报告的内容框架应

符合规范要求,主次问题排列合理。一般模式是主要问题在前,次要问题在后。在讲一个问题时要先说明事实,后定性,再提出处理意见,或者先摆情况,后评价,再提意见和建议。

(四)证据充分,定性准确

审计报告要以事实为依据,要以证据来支持所列示的事实。同时还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因此所用的证据材料必须可靠、充分,足以支持所形成的审计意见。审计定性一定要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引用的法律、法规依据要得当、准确,引文时除写明文件名称和文号外,还应将引用的有关条款写上,使审计报告对问题的评价和处理更有说服力。

(五)文字简练,表述准确

由于审计报告是一种机关文书,应以说明问题为原则,文字表达要简练、准确,符合审计公文语体。在写审计报告时应尽量使用定性、定量、判断和反映程度的词汇,切记使用模棱两可的文字和夸张的语言。文字表述还应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六)坚持原则,实事求是

坚持原则是指审计报告应依照国家的政策法规,对审计事项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作出公正的评价,态度要鲜明,不能含糊其词,对问题的定性和处理应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正确地作出审计结论和处理意见,不回避矛盾,不避重就轻。实事求是是指审计报告所反映的情况和问题要真实,不随意扩大或者缩小;评价要恰如其分,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不足。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不是简单地按法论处,而还要从实际出发,客观公正地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和所处的客观环境。

四、以《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为根本,抓基础,讲实效,切实提高审计报告的编写水平。

李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重视审计报告对于审计机关履行职责的作用,是国际审计发展的一个趋势。随着我国审计工作由单纯的合法性审计向‘两个并重’转变,审计报告在体现审计成果,履行审计职责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必须高度重视审计报告的编写,不断提高报告质量。”

将审计报告从审计机关的内部业务文书变为审计机关对外发布的审计结果文书,能够全

4 面、完整地反映审计工作开展情况和审计结果,审计报告作为审计结果的最终载体,向社会公布,是审计机关对外发布的审计法律文书。

要提高审计报告的编写质量,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就必须以《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为根本,在审计理念、审计管理审计质量和审计技术方法等方面按照“突出重点、分步推进、讲求实效”的原则,正视存在的问题,增强审计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感,抓基础,讲实效,踏踏实实地解决存在的问题,以实现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使国家审计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孔金华、王鲁平等编著,《实用审计应用文写作》。中国时代出版社,2002年7 月出版。 2.李金华主编,《审计干部审计知识读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 5篇三:项目质量控制审计报告

项目质量控制审计报告(v1.1) 篇四:关于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思考

关于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思考 摘要:审计报告是审计机关实施审计后,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是审计结果的最终载体。审计报告的格式、结构和内容等是否规范,审计报告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审计机关的形象。因此,必须认真把握好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通过加强审计复核工作、健全报告质量检查和过错责任追究机制、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等措施来加强对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审计;报告;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p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828x(2011)01-0103-02 审计质量是审计的生命线,审计不讲质量,就失去了意义和作用。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情况的综合反映,审计工作成果的好坏、审计质量的高低最终集中反映在审计报告上。审计报告质量的优劣,从小范围讲直接关系到个体审计项目质量的好坏,从大的方面就会影响到领导宏观决策的准确性。因此。如何加强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意义非常重大。

一、审计报告的定义、内容

修订后新的审计法规定,审计组对审计事项实施审计后,应当向审计机关提出审计组的审计报告。审计组的审计报告报送审计机关前,应当征求被审计对象的意见。审计机关按照审计署规定的程序对审计组的审计报告进行审议,并对被审计对象对审计组的审计报 告提出的意见一并研究后,提出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审计机关应当将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送达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主管机关、单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将审计报告分为: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后出具的审计报告以及专项审计调查后出具的专项审计调查报告。根据审计报告的类型不同,其具体内容也有所区别,但审计报告一般应具有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中也予以了明确,即审计依据、实施审计的基本情况、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审计评价意见、以往审计决定执行情况和审计建议采纳情况、审计发现问题的事实和定性处理处罚意见以及依据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审计发现的移送处理事项的事实和移送处理意见、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根据需要提出的改进建议等八个方面的内容。专项审计调查报告除符合审计报告的要素和内容要求外,还应当根据专项审计调查目标重点分析宏观性、普遍性、政策性或者体制、机制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与过去的审计报告相比,新的审计报告完整地反映了审计结果,由于取消了审计意见书,将其内容纳入了审计报告。同时还包括了审计决定书、移送处理书的全部内容,全面、完整地反映了审计工作开展的情况和审计结果。

二、当前审计报告质量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一)专业性过强、文字不通俗。一些审计报告在反映问题时往往简单地以会计核算过程或会计科目来说明事实真相,阐述问题没有与整个业务操作过程相结合,专业术语过多过滥,给行外人阅读和

理解审计报告增加困难。 (二)文字、格式错误。有些单位的审计报告没有统一格式,而且未经严格审核把关,导致出现排版零乱、语言不通、掉字、错字、重复字句、标点符号错误等问题。严重损害的审计机关的形象。 (三)报告中的查出的问题不分重点。一些审计报告在反映问题时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将所有查出的问题一一列出,或者将一些数字不大,性质不严重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技术性的差错也写入报告。对这种没有进行提炼,面面俱到。数字充斥整个报告。让人看了处处是问题,而又看不出关键性的问题。 (四)法规引用不适当。一是对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的问题的定性没有引用法律法规,或者错误引用法规。二是由于执法主体、适用的范围等原因导致引用的作为审计处理处罚的法律依据不准确。三是引用过时甚至是失效的法规作为审计依据,或用审计事项发生时还没有实施的规定作为审计依据。四是引用法规不规范。引用法规应写明发文机关、文件标题、文件号三个要素,有的审计报告在引用法规时只写文件号,不写发文机关和文件名;或者只写发文机关、文件标题,不写文件号;有的不写具体条款。 (五)审计建议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一是针对性不强。一些市计报告提出的建议针对性不强,只是泛泛而谈,无事实作根据,无证据作支撑,脱离客观事实,无法让被审计单位心服口服,降低了审计威信。二是可操作性不强。由于有些审计建议过于原则化,笼统化,使被审计单位无法组织落实。三是向被审计单位以外的对象 提出建议。有的审计报告向被审计单位提审计建议的同时,还向被审计单位以外的相关单位提出审计建议。 (六)审计评价不够规范。一是超越审计范围进行评价。对不属于审计事项的内容进行评价,对审计过程中没涉及或仅表而涉及的问题进行随意评价。二是审计评价单一。不管什么项目,审计评价一个样,没有按照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或根据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真实、合法、效益性及被审计单位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而是作单一笼统的评价,或不予评价。三是审计评价用词不严谨。存在着用词不恰当的问题。如有的单位存在违纪违规问题,甚至是比较严重的违纪违规问题,但审计评价时往往顾及被审计单位的形象,或是为了审计决定能够较快地落实,就把审计评价中的:基本真实、基本合法、基本健全,夸大为:真实、合法、健全。还有的审计评价在对某些重大问题发表肯定意见时,语言表达过于绝对。

三、影响审计报告质量的原因 (一)审计人员质量风险意识淡薄。审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都应运用应有的技术和职业判断。在审计报告阶段,保持应有的风险意识是审计人员在履行审计职责时应注意的一个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是人人能够达到上述要求,这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审计报告的质量。对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的意义认识不足,甚至把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工作看成无足轻重、费时费力的一般工作,缺乏应有的紧迫

感和责任感。 (二)审计复核工作未能有效落实。审计复核,通常就是指三级复核制度,审计署六号令《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中明确了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所在部门复核和审计机关法制工作机构的三级复核制度。而实际情况是。审计复核工作在实际执行中未能真正的有效落实,存在一定的水分。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三级复核机制职责不清,尤其是审计组组长以及审计组所在部门的复核流于形式,例如有的在编制审计报告之前没有经过审计组长的复核,便交由所在部门签署意见;许多业务部门没有认真执行相关规定对审计报告进行复核,有的即使进行了复核,也没有提出具体的书面意见。另外基层法制工作机构不健全,兼职人员的现象较普遍,在复核过程中,也就存在对发现问题的定性和审计处理处罚是否准确的复核流于形式,甚至忽视对审计事项有关事实是否清楚以及审计评价建议是否恰当的进行复核等现象,加之一二级复核的不到位,就可能导致对审计报告中审计事实的把握上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三)审计质量责任制度不健全。对于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而言, 建立和完善责任制度是保障。审计报告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审计报告复核制度、审计业务审理制度、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等。多数基层审计机关无法配备专设复核岗位;有的虽有复核制度,但有关人员也没严格按规定履行好复核职责;有的审计局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或者是责任追究制度泛泛而论,责任主体不明确;还有的制度是有但没有认真贯彻执行。其结果是审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导致篇五:审计报告质量控制体系的探索

审计报告质量控制体系的探索 注册会计师审计时时刻刻都面临各种挑战和危机,诉讼浪潮汹涌澎湃。“安然事件”、“银广厦事件”、“麦科特”等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深入报道以及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对这些公司的会计信息虚假形成定论。“银广厦事件”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本应由注册会计师揭发的“造假”的反而换成了媒体记者揭发,为银广厦2000年年报出具“无保留意见”的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充当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最令人震惊的是:2001年美国第七大公司,能源巨擘安然公司的破产案所引发的审计丑闻,令注册会计师的公信度一夜扫地,安然公司长期借助复杂的财务合伙形式掩盖巨额债务并虚报盈余。由于经营失败,从而形成美国历史上的最大的破产案。安达信公司为安然公司2000年的年报出具了无保留意见加解释说明段(对会计政策变更作出说明)的审计报告,显然没有揭发安然公司的会计舞弊问题,其必然负有审计失误的责任。会计职业界必须认识到,审计质量不高,正在以各种形式损伤注册会计师的社会公信度,解决审计质量不高的问题,是职业界所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课题。

质量是生存之本,低质量的审计服务换回的可能是会计师事务所消失的惨重代价,高质量的审计可能最终赢得市场,才能使会计信息更具可靠性和真实性,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致性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才能降低资产所有者与经营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代理成本。

关于审计质量的概念,学术界有很多不同的观点。 dengelo把审计质量定义为会计师发现客户的会计系统存在违规的现象,并且报告这些现象的联合概率,并提出会计师发现客户会计系统存在违规的可能性取决于会计师的技术能力,而报告违规现象的可能性取决于其独立性。

张龙平(1994)提出表现为审计人员的质量(符合性和可靠性)其核心是审计工作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了会计报表的可信性。

冯均科认为:审计质量是指依据专业性和和社会性的标准所确定的审计工作以及其产品(报告)的优势程度。其中专业性的标准是独立审计准则,社会性的标准主要是指社会公众,尤其是审计报告提出的一般要求。审计产品是针对审计报告,其评价的标准是按社会公允标准评判。

总的来说,审计质量包括两个方面: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报告的质量。从审计活动目的性质来看,审计产品比审计工作更重要,因其侧重于执业的结果的内容。 由于事务所的审计业务千差万别,除了对事务所的总体需要进行质量评价以外,还需要对单个业务和项目来实施。即使注册会计师发表了无保留意见,并不表明被审单位的会计报表不存在错弊。

对审计报告可靠性很难提出一个恰当的科学的评价指标,可以尝试性地实行以下一个指标:某项审计会计报告可靠性=(1—已审会计报表扭曲的程度)*100% 对于“已审计报表被扭曲的程度”可以按下公式:测算已审会计报表被扭曲程度=(未查出错弊全额/审计查证余额*1%)*100% “审计查证金额*1%”,可以计算出在常规条件下被审会计报表发生信息的临界值。已审计报表被扭曲的程度可能有三种结果:

(1) 大于100%,表明已审会计报表仍然是失实的。如果注册会计师发表了无保意见,则相关的审计报表缺乏可靠性。

(2) 小于100%,表明已审会计报表并未失实的。如果注册会计师发表了无保意见,则相关的审计报表是可靠的。

(3) 等于100%,这是一个极偶然的情况,它表明已审会计报表仍然是真实的[同上] 考虑到仍有一些错弊未被检查出来,上述比例超过去时100%的可能性较大,两个数据的取得进行计算的基础:

(1) 审计查证金额。在资产负债表上,审计的查证金额应为总资产的2倍。因为注册会计师查证资产项目,又查证负债与权益项目。损益表上,也可以按总收入的2倍确定审计查证金额。

(2) 未查出错弊金额,它特指由政府监管部门对注册会计师发表无保留意见的会计报表进行检查后查出的错误金额。

这项指标尤其适用于对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评价,如果是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则可以在“审计查证金额”之中扣除保留项目所涉及的交易金额进行计算。显然,这项指标不适用否定意见和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中。

对审计报告的控制是审计质量的重要指标,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形式规范化的控制

在许多会计师事务所,自从实施独立审计准则以来,审计报告形式规范已几乎不存在什么原因,格式化的审计报告范例,给注册会计师提供了写审计报告的方便,自行其是写审计报告必然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自利”的价值判断模式下,审计报告规范化得以实现。形式上的规范控制主要是对审计报告要素的控制。

规范的审计报告包括六项要素:(1)标题 ;(2)收件人;(3)引言段;(4)范围段;(5) 意见段 ;(6)注册会计的签名及盖章;(7)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地址及盖章;(8)报告日期。

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需要,在审计报告的意见段之前增加说明段。

如果要检查审计报告的要素是否齐全,可以依据上述,六大要素给以判断。事实上,缺少一个或者几个要素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如果没有“标题”,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不知审计报告属于何种审计报告可能被其他单位冒用;如缺少“范围段”,审计报告的使用者可能对审计意见发生误解。因而,审计报告的要素,缺一不可。

二、 结构标准化的控制

在整个审计报告中,主体内容包括三大部分,即“引言段”、“范围段”和“意见段”。

1、 引言段的限定 2002年修订后的《审计报告》准则要求审计报告的引言段中包括四项内容:已审计报告的名称、反映的日期或涵盖的期间;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一旦审计报告范围整齐划一的强制要求,注册会计师就可以编制出外界认为比较专业化的审计报告。 从审计报告质量控制角度看,会计师事务所在签发审计报告时,可以以“引言段”四项内容为标准,判断注册会计师编制审计报告内容的规范性。

2、 范围段的限定 2002年修订后的《审计报告》准则要求审计报告的范围段包括三项工作:一是注册会计师按照独立审计准则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以合理确信会计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二是审计工作包括在抽查的基础上检查支持会计报告金额和披露的证据,评价管理当局在编制会计报表时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作出的重大会计估计,以及评价会计报表的整体反映;三是指明审计工作为注册会计师发表意见提供了合理基础。

3、 意见段的限定。 2002年修订后的《审计报告》准则要求审计报告的意见段中应说明两项内容: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师事务所在控制审计质量时,可以对注册会计师所编制的审计报告“意见书”中是否对上述三点表述看法进行查验,如果缺少任何一项,则可以将该审计报告视为不合格。

三、结论准确性的控制

在《审计报告》具体准则中,明确规定了我国注册会计师可以出具四种形式的审计意见: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以上四种审计意见,表现了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不同认可程度。审计委托人最关心的审计信息就是审计意见;这决定了对审计报告质量的控制,所以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重点就是对审计意见质量的控制。

不同审计意见之间的界限有时难以很好地把握,尤其是比较接近的两种意见,将它们区分开来是有难度的。而这正是控制审计报告质量时必须认真把握的重点。

1、 无保留意见与保留意见的准确划定 注册会计师无保留意见与保留意见予以确定,在控制审计意见时,应注意两种倾向:一是将发表“无保留意见”改为“保留意见”,以求避免审计风险;二是将应发表的“保留意见”改为“无保留意见”,迎合审计委托人“购买审计意见”的心理,争取审计聘约的延续。对前者,应复核审计意见中的“说明段”是否达到了应“保留”的程度;对后者,应复核审计工作底稿中发现问题的重要程度及调整结果,审计范围限定的大小以及不符合一贯性原则要求的会计处理方法的重要性等方面,以判断是否发表“无保留意见”。

2、 保留意见与否定意见的准确划定

对于保留意见与否定意见而言,它们都在审计报告中加“说明段”陈述理由,因而表现形式上看,它们比较接近,但从意见的内在含义上讲,两者的内容近于相反。保留意见是建立在“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反映就其整体而言是公允地反映的”情况下,但否定意见是建立在“否定会计报表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下。即保留意见总体上认同被审单位的会计报表,但否定意见则总体上否定了被审单位的会计报表。

会计师事务所在对“保留意见”与“否定意见”复核时应注意,有无将两种意见错误认定的情况,尤其是将否定意见改为保留意见的情况可以参考的标准是,如果会计报表上仅个别项目的错达到“重要”,可发表保留意见;如多数项目的错达到“重要”,可发表否定意见。

3、 否定意见与无法表示意见的准确划定

否定意见与无法表示意见的界限比较明确。依据《审计报告》准则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可能产生的影响非常重大和广泛,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至无法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与否定意见相比,注册会计师缺少支持审计判断的必要的证据材料,无法对会计报表表示审计意见,两者的界限

比较明确。

在“保留意见”中也涉及到“审计范围受到重要的局部限制,无法获得应有的审计证据”等问题,但“局部限制”应仅于会计报表中的个别项目的个别门类,而不应是大部分项目,或者缺乏系统的会计资料等,否则,应发表“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意见。对于会计师事务而言,无法表示意见应是十分慎重的行为;对注册会计师提供的无法表示意见的理由,宜由多位经验丰富的未参与此项审计的注册会计师进行复议决定以防止出具审计意见发生偏差。

总之,我们在审计报告阶段,要加强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着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抓住根本点,提高审计复核的有效性。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使复核更有效,从严格控制审计报告质量的角度来看,一是严格执行三级复核程序;二是每个审计报告都必须进行复核。三是加强审计复核力量,除了必要的数量保证外,更应注意提高复核人员的综合素质。

2、完善审批制度,既由集体进行判断又要保证审计组的相对独立性。

3、健全报告质量检查和过错责任追究机制,增强审计人员的质量风险意识。

4、加强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适合中学生合唱歌曲下一篇:设计分包合作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