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调查汇报

2023-04-15

报的具体内容也是多样化的,包括对于工作的概述、总结、要花费的时间周期、时间节点、需要的资源、完成情况等。在撰写汇报时,你是否感觉到困惑,缺乏逻辑性?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文化产业发展调查汇报》,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文化产业发展调查汇报

湖南文化现象调查:何为文化产业发展繁荣根本

编者按

湖南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湖南文化现象”引人注目。连续5年保持20%左右的增速,2009年实现增加值682亿元,占GDP比重达5.2%,增加值总量列全国第七,占GDP比重列全国第

四、中部第一。

一个地处中部、经济欠发达、财政与人均收入相对较弱的地区,为何文化产业成绩斐然?《光明日报》 11月18日第九版刊发该报专题调研组撰写的调查报告,对湖南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深度系统分析。报告认为,湖南文化产业的勃勃生机,源自产业发展中的核心灵魂——产业领军者、行业精英以及湖湘文化人脉的价值与贡献;源于以人为本,尊重文化创意及人才价值。现转载以飨读者。

湖南是一个文化大省,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湖南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湖南文化现象”引起广泛关注。据湖南省统计局统计,湖南文化产业连续五年保持20%左右的增速,是湖南六大千亿元产业之一,已经成为全省重要支柱产业。2009年,湖南文化产业总产出达到1594亿元,增加值682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2%。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列全国第七,占GDP比重列全国第四,中部第一,人均劳动生产率列全国第二。

湖南的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原创动漫、娱乐演艺等优势版块均已进入全国第一方阵,被誉为“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演艺湘军”,上市文化企业数量居全国前列。湖南卫视连续8年在全国各省级卫视收视率排名第一位,打造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创造了娱乐选秀新模式并风靡全国;湘版科普图书、音乐图书、古典名著三大品牌在全国图书细分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体坛周报》占据了全国同类市场发行和广告份额的61%;湖南出版集团连续5年进入中国最大企业集团500强,连续4年被列入中国文化企业50强;湖南原创动漫产量连续4年排名全国第一,重点动漫产品和动漫企业排名全国第一;新兴产业蓬勃涌现,湖南青苹果数据中心成为国内最大的电子数据库之一;长沙歌厅文化、酒吧文化开辟了中国式百老汇的大剧场模式;新业态电视媒体零售“快乐购”、青少年职业体验“酷贝拉”等引领潮流„„2006年到2010年,《中国文化品牌报告》发布了222个文化品牌,其中“湘字号”文化品牌31个,占14%。湖南文化不仅全国闻名,“湖南腔调”正在全球唱响。湖南卫视国际频道正式开播,并与阿里巴巴、盛大网络、腾讯信息等著名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探索电子商务与电视内容融合;湖南出版集团与日本角川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其跨区域经营模式下开发的动漫产品将在日本、欧美市场同步推出;金鹰卡通等7家企业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等6个项目被商务部等四部委确定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总数居中部地区第一。

什么原因使一个地处中部、经济欠发达、财政和人均收入相对较弱的地区,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成绩斐然,领先全国?人才,这个文化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成为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第一推动力。正是一批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文化领军人物,一批热爱文化、甘于奉献、敢于担当的人才群体,托起了湖南文化繁荣发展的春天。

为全面了解湖南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情况,探求“湖南文化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光明日报与湖南省委宣传部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有关单位开展调研,形成了这个报告。

人才队伍建设的新机制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文化产业丰富的高智力内涵,决定了人才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近年来,面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现实需要,湖南按照中央精神,结合全省实际,充分利用省内与省外、国内与国外、体制内与体制外、事业与产业资源,在人才的培养、选用、引进、激励等方面不断探索制度创新,努力培育文化产业人才成长发展的丰沃土壤。

1、人才培养由单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

与过去大都只注重完成选拔推荐和培训指标相比,现在湖南文化人才培养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在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的基础上,省委宣传部组织实施全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各市州和省直宣传文化单位也组织实施了相应的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带头人和领军人物。通过选拔推荐、重点培养,开展继续教育、挂职锻炼、跟班学习、境外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大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强人才能力建设。湖南广电将传统培训方式与现代培训手段相结合,探索引进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拓展训练等方法,注重提高受训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将培训从知识灌输型转变成能力提升型。湖南新闻出版行业2007年就开展了首批领军人才遴选,建立了领军人物培训和管理机制,有针对性地支持领军人物开展学术研究、技术革新,并实施跟踪考察、动态管理、滚动培训。湖南出版集团与圣智、麦格劳·希尔、英国《卫报》等世界领先传媒集团建立交流合作关系,每年选送十余名优秀骨干去学习,加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行业领军人才。在上市公司拓维信息,员工接受培训甚至成为一种“规定动作”,对因工作或任务无法抽身的培训对象,不惜采用“强制脱岗”的举措,从而在公司制度层面保证了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不流于空谈和形式。

2、人才选用由单靠“相马”向借重“赛马”转变

湖南宣传文化系统积极稳妥地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更新用人观念,创新用人机制,特别注重从实践中选拔人、任用人,“相马”与“赛马”结合,借重“赛马”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努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湖南省文化厅不断改进和优化产业人才管理使用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文化经营管理人才资源的作用。2009年首次实施面向全国公开招考文化艺术专业人才的“百人工程”;大胆引进著名相声演员大兵,并破格提拔担任省话剧团副团长;根据旅游演出市场需要,通过网络海选“韶山升起红太阳”一剧的毛泽东特型演员。湖南广电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为主要标准,不唯背景、不唯学历、不唯年龄、不唯专业,只看实践。汪涵、仇晓只有中专学历,龙丹妮只是大专,何炅是大学老师,策划《超级女声》的廖珂学的是英语专业,《湖南春节联欢晚会》总导演马昊是学化学的„„湖南日报确立了“新闻立报、产业兴报、人才强报”的发展战略,破除论资排辈思想,重业绩,看能力,先后将薛伯清等一批有实践经验和成绩的年轻同志提拔到重要的领导岗位,带出了一批大胆创新、敢闯敢试的人才团队。湖南红网《红辣椒评论》负责人杨国炜,是湖南安乡县一个48岁的普通农民,一无学历,二无职称,但热心网络论坛,在互联网评论领域崭露才华,闯出了名气。2003年,红网打破原有岗位设置,破格直接录用他为正式员工,并委以《红辣椒评论》栏目建设的重任,之后对其重点培养,设立专门津贴,网民戏称他为“湖南史上最牛的农民”。

3、人才引进由“刚性”向“柔性”转变

为应对湖南由于经济、地域的相对劣势,海外或一线城市的人才不愿来发展的现实,湖南在文化人才引进方面确立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理念,不断突破身份、资历甚至地域的限制,人才引进逐渐由“刚性”向“柔性”转变。湖南广电下属的快乐购公司,专门在北京、上海等地成立子公司,就地招聘、延揽

各类人才,使很多优秀人才没有离开一线城市,就能为湖南文化产业作贡献。中南出版传媒集团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合作新模式,邀请原广东漫友集团总经理刘煊伟加盟集团,创立了湖南天闻动漫传媒有限公司,推出的动漫杂志《虹猫蓝兔》首发即突破35万册。湖南日报旗下的华声在线,为了抢占新媒体领域,早在2006年就在北京成立了新闻聚合频道,利用跨地域的优势,吸引了毛钊等一批网络媒体人物、创新人才和营销专家,带来了更多的技术创新、内容创新和资本运作创新。《体坛周报》为了聚集国内外最好的体育信息资源,把总部从长沙搬到了北京,并在国内各大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同时向欧洲、美洲的体育强国派出常驻记者和聘用当地体育记者。在法国《队报》等著名传媒机构,《体坛周报》都拥有自己独立的办公桌,全程参与国际著名媒体的策划、采编流程。

4、人才激励由“单一”向“多元”转变

为更好地激发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湖南对于文化人才的管理,正在由以往单一的精神激励向多元化激励转变。一是事业激励。不断做大做强文化事业和产业,为文化人才施展才华、发挥才智、创造业绩提供舞台,让他们在人生事业上感到“酒逢知己”,干劲十足。湖南出版集团根据首席专家、品牌策划人建立项目制、事业部制,授权其自行组建团队,给予完全的“责、权、利”,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活力和合力。二是薪酬激励。制定与绩效挂钩的待遇和薪酬制度,让人才价值在劳动分配中得到充分体现。湖南日报首创在收入分配上全部实行绩效工资制,每月工资随绩效、业绩上下浮动。以广告发行中心主任为例:完成了目标任务,年薪可达50万元,没有完成则自动下岗,每月只拿几千元的底薪。三是荣誉激励。通过评功、评奖、授予荣誉称号等多种荣誉激励方式,激发文化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省里定期评选“全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表彰为文化强省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四是情感激励。以人为本、以情感人,注重在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进行关心,使人才感受到组织和单位的温暖和温情,从而更加自觉地投入工作。新机制带来的新变化

聚贤育才,万木争春。湖南通过加强和改进文化人才培养工作,壮大了力量,改善了结构,带来了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可喜变化,为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提供了重要支撑。

1、人才队伍迅速壮大

全省文化从业人员和人才队伍数量都快速增长。据湖南省统计局测算,2009年底,湖南文化从业人员总量达97.16万人。省会城市人才聚集效应更加明

显,2006年至2009年,长沙市文化从业人员年均增长15.3%,达到47万人。市州宣传文化人才队伍规模迅速扩大,永州市宣传文化系统体制内人才队伍由1996年的2270人增加到2008年的5233人,12年增长2.3倍;常德市近10年来,报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10%,广电系统从业人员年均增长8%以上,媒体从业人员以年均增长7%左右的速度在增长。

2、知识层次不断提高

文化人才队伍中,专业人才比重较大,受教育程度较高,具有中高级职称的较多。全省新闻采编从业人员大学本科学历以上占45%。24家出版社从业人员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73%,中级以上职称占34%,其中高级职称占12%。省社科院专业技术人员研究生学历占66%,中级以上职称占74%,其中高级职称占47%。省会长沙社科理论从业人员大学本科以上占93%,新闻采编从业人员大学本科学历以上占75%,文化艺术从业人员大学本科学历以上占42%,均高于2003年的90%、56%

和36%;还有一大批人才获得各类专业技术认证。担负着重要使命和责任的宣传文化人才队伍,是知识密集、专业性强、创新要求高和个性鲜明的人才群体,在社会上知名度和影响力都比较大。

3、人才主体日趋年轻

近几年来,一大批年轻人进入文化领域,使整个队伍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人才年轻化趋势明显,人才活力进一步凸显。如广电系统的中青年人才比例达到70%;新华书店和印刷行业的中青年人才也占到60%,而网络出版业的中青年人才比例占99%。全省宣传文化人才队伍中青年的比例为63%。

4、新型人才崭露头角

随着高新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运用,新的文化业态和新兴媒体发展迅猛,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兴文化业态,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的新型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不完全统计,长沙市的网络传播和文化创意等新型人才占整个人才队伍的47%。湖南实践的启示

湖南的探索,适应当前新的形势,为解决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进而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实践经验。

1、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营造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

科学的人才观,是做好人才工作,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前提和基础。在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湖南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和相关单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坚持德才兼备原则的同时,遵循文化产业市场规律,遵循文化人才成长规律,在人才的选用上,“不唯背景、不唯学历”,不用党政干部的标准苛求专业型人才;在人才的管理上,“察其能不恤其失,用其长不用其短”,充分尊重特殊人才的个性,允许人才的适当流动;同时,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尽力为想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的各类人才提供舞台。这种良好的人才环境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向心力。湖南广电集团著名主持人汪涵面对外界的优厚待遇,曾动情地说:“我不会离开的,这里上有一片蓝天,下有一片沃土。”这“蓝天、沃土”所营造的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是湖南文化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2、重视领军人物作用的发挥,以高层次人才引领高水平发展

领军人物贡献大、团队效应突出,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灵魂”。湖南省将领军人物的培养选拔作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通过实施全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等,在政治上进行引导,在工作上压担子,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下大力抓好文化产业领军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造就了谭盾、郑佳明、欧阳常林、覃晓光、龚曙光、唐浩明、陈刚、舒斌、罗浩、贺梦凡、李新宇、梅帅元、叶文智、唐五

一、余德华等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传承、传播和发展湖湘文化的领军人才。同时,面向国内外产业界,采取多种措施引进吸纳。这些领军人物发扬湖南人特有的“霸得蛮、耐得烦、不怕死”的开拓精神,勇敢地杀出一条血路,缔造了湖南文化产业一个又一个辉煌。充分发挥领军人物的示范带动效应,凝聚起一个创新团队,实现一个文化行业的高水平发展——这是湖南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给予我们的宝贵启示。

3、坚持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激发文化人才的创造活力

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使用体制,是调动人才积极性、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保障。湖南注重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从根本上解决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建设面临的普遍性矛盾和问题。近年来面对市场需求,着眼推动发展,先后出台了《湖南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纲要》、《关于加快推进试点地区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若干意见》、《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围绕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初步形成了衔接配套、较为完整,符合文化产业人才规律、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政策框架体系,释放了文化生产力的内在活力,为产业的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

4、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培训体系,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抓好人才的教育培训,是实现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因应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现实需求,湖南各级宣传文化和相关文化单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不断拓宽人才培训渠道。省广播电视台每年邀请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及国外知名大学专家学者讲座交流,培训高层次专业人才;每年安排15名左右业务和管理骨干走出国(境)门,学习国际上先进的媒体运营管理经验。省文联探索出“以活动带动人才培养”模式,近5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采风和文艺作品展览活动,挖掘和培植文艺新秀。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湖南出版集团等单位分别与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湖南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创办了专业人才培训基地。青苹果数据中心直接与高校共建“青苹果班”,联合定向培养所需人才。“用五到十年的时间,真正打造一个类型丰富、层次分明、结构科学、不断聚集的湖湘文化人才群,从而引领湖南乃至中国的文化建设和文化振兴。”——湖南的这一规划,体现了湖南对于人才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更是其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

第二篇: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和思考

倪文才

中共十七大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地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一些发达地区,将文化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一个战略,抢占先机,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如何利用我市文化资源优势,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最近,我作了一些调查和思考。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和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活动。

我市文化产业呈现的特点主要有:一是门类比较齐全,文化产业各个门类在高邮几乎都有不同形式的存在;二是内在发展欲望强烈,部分行业开始出现相互融合和扩张的趋势;三是外部进入势头较好,经常有外地客商前来行政服务中心的窗口咨询;四是资源比较丰富,特别是邮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印刷、影视拍摄等方面有独特的资源优势。

二、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市文化产业虽然门类较全,但与高邮拥有的丰厚文化资源相比尚不相称,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还比较大。

1、文化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还不到位,想到文化事业的多,想到文化产业的少;重视文化政治功能的多,重视文化经济功能的少;知道文化事业属性的多,知道文化产业属性的少。部分文化单位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引领兴办文化产业不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还缺乏广泛的社会共识,还没有营造出一个较好的社会环境。

2、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高。过去,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缺乏行政推动,许多文化产业属于自生自灭。文化经营者大多从事网吧、歌舞娱乐和音像制品零售出租等门类,文化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专业化、企业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有影响有竞争力的产业集团。新兴文化产业开发不多,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小,文化产业增长速度低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

3、文化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博物馆、文化馆、电影院和文化活动中心等城市必备的文化设施,有的还是空白,有的已严重老化,制约了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农村很多地方没有文化活动场地,农民文化生活贫乏。多数文化产业是本土经营,投资额相对较少,缺乏有实力的大企业或外资进入。文艺演出和电影放映等产业,因为缺少投入,所以处于维持状态,没有大的发展。

4、文化产业人才匮乏。虽然我市文化艺术专业人员不少,但精通文化产业经营的人才十分紧缺,文化产业缺乏领军人才,难以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三、加快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我们既要看到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也应看到有利因素和发展潜力。一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高邮建设。2007年10月和2008年3月,市委常委会先后两次研究了文化高邮建设工作;2008年3月29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文化高邮建设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强文化高邮建设的意见》、《高邮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8年-2012年)》,对文化高邮建设的一系列重要事项进行了决策部署。二是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践证明,文化产业发展依托于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GDP的增长而不断优化升级。工业经济发展迅猛,总量日益壮大,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扩大,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和较大的消费市场。

三是特有文化资源积淀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托。高邮作为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人文景点众多,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虬庄遗址、古盂城驿和清代当铺等名胜古迹71处。

高邮是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一首邮之歌,从古唱到今”,“邮”是其存在之根、发展之脉。高邮的水文化很有特色,“三十六湖秋水阔,苍烟一点指高邮”,高邮湖水面宽阔,环境优美、物产丰富,京杭大运河自南向北贯穿高邮,丰富的水资源形成了我市独特的水文化资源。

四、加快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培育文化产业市场主体。一是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降低政策门槛,鼓励社会各种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文化产业领域。二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各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参加,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鼓励现有演艺、体育、影视等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组建集团。三是加速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文化项目引才和以合作、聘请等方式引进人才,使我市发展文化产业的能力不断提升。

2、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下决心改变我市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面貌, 根据发展规划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安排相应的建设资金,高起点、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一批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设施,如盂城驿景区、清代当铺、大淖河改造等。

3、加大文化产业扶持力度。一是在服务业引导资金中辟出一块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资金,采取贴息、补助等方式,重点支持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是要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与沟通,争取银行对有发展前景、有良好效益的文化产业项目的信贷支持。三是要创新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把文化产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进一步细化我市文化产业规划,提高文化产业项目的策划和推介水平,积极引进域内外投资者参与建设和开发。

4、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同时旅游业也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旅游业对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高邮自然风光独特、人文景观众多、文化底蕴丰富,旅游业潜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把高邮的旅游做好了,文化产业就会上一个新的台阶。要着力抓好高邮旅游的开发和建设,在建设中要注意整合旅游资源,发挥其整体效应,注重文化原素的注入,彰显高邮旅游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特色。

5、认真做好“邮”字特色文章。在连续举办了四届中国邮文化节,“东方邮都”逐步得到海内外认同的背景下,抓住全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大好机遇,挖掘包装邮文化资源,张扬高邮的独特个性,发展邮文化产业,对于我市构筑新一轮县域经济追赶发展的新优势,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要通过招商引资,千方百计地将一些邮政服装、邮政车辆、邮品制作、邮品交易等相关联的项目落户高邮,尽快将邮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邮文化产业优势。保持文化产业发展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逐步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第三篇:**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调查

根据**安排,最近,我们先后深入**、**县,通过视察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听取情况汇报,与有关专业人士座谈等形式,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全面了解了基本情况,分析了存在问题,并就进一步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提出了一些对策。

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文化旅游名市”为目标,强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我市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具国际影响力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品牌目的地”等荣誉称号。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64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8.3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20%和27%,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做法是:

(一)政府主导,规划引领。市、县(区)政府坚持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科学谋划,加力推进。市上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成立了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加强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指导和服务;各县区也成立了相应的

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制定出台了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市、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用于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市上编制完成了《**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为进一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勾画了蓝图。扶风县把文化旅游作为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连续三年召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强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发展。**县在出台的《**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提出将**风景名胜民俗区打造成为**经济区旅游名片、全国知名的周易体验与寻根问祖圣地。**县先后聘请10多家国内知名的文化旅游规划权威机构,编制全县文化旅游总体规划,引领文化旅游产业向高层次、高品位发展。

(二)项目带动,突破发展。市、县政府将项目建设作为文化旅游产业突破发展的重要引擎,按照规划出项目、项目引资金、资金促发展的思路,精心策划包装旅游项目40多个,采取主动出击、外引内联等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招商引资活动。截止10月底,全市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合同引资90多亿元;文化旅游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目前,全市在建、续建和完成旅游项目61个,总投资114亿元。**文化景区一期工程、中华**城、中华**园等一批旅游标志性工程相继竣工并对外开放。结合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建设,**山—**河区域旅游核心区开发进展顺利。**县今年确定并实施了投资6亿元的十大旅游项目,**古镇、中

华民俗风情一条街、**旅游小镇、**民俗园4个项目已建成并投入试运营。**县全面启动了**山游客服务中心、林泉雨居游客中心、明天展示馆等五大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前期工作,并投资2000多万元对部分景点和宾馆饭店进行包装改造,使景区的旅游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三)注重促销,扩大宣传。各级政府旅游部门比较重视旅游促销,在旅游产品的宣传推介上做了大量工作。精心制作了《游**》旅游指南和《炎帝故里》旅游画册,在《中国旅游报》、《陕西日报》、**电视台等媒体上开辟专栏,专题宣传我市文化旅游产品;抓住举办世园会的机遇,在100辆客流量大、受众面广的世园会专线旅游接待车上设置车体广告,全面推介我市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连续多年成功举办“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暨**山旅游登山节”,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我市旅游资源禀赋,提高宝鸡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县采取重大节庆宣传、与媒体联手宣传和走出去宣传促销的办法,大力推介**山旅游品牌,使国内外游客对**山的知晓度明显提升。**县深度挖掘历史人文资源,打响周文化、民俗文化和三国文化三大品牌,利用多种媒体向省内外宣传推介,增强了景区的文化感染力和游客吸引力。**县着力打造推介“水韵江南、七彩凤县”品牌,使其成为享誉省内外的“中国最美小城”。

困难和问题

我市的文化旅游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就宝鸡拥有的旅游资源和开发情况,与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相比,差距依然较大,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1.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从我市纵向看,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开发建设,一些新的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对调整全市旅游产品结构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横向比,我市的旅游产品结构仍然比较单一,主导性产品以传统观光为主,娱乐、休闲、度假、购物功能不足;旅游资源内涵挖掘不够,旅游品牌的吸引力不强;旅游景区规模普遍不大,游客滞留时间短,旅游综合收入仍然较低;旅游产业链条不长,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占GDP的比重明显偏低。

2.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重点旅游景点至交通干线旅游公路等级不高,可进入性较差,不能很好满足游客的需求;高速公路“十字”骨架尚未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一些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比较陈旧,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3.融资渠道不够畅通。从全市情况看,在开发建设旅游景区上,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由于市县财政不够充裕,政府对旅游的引导性资金投入不足;我市旅游项目投入开发机制不够成熟,投资风险相对较大,金融单位对旅游项目贷款顾虑较多;旅游项目招商引资效果不佳,民间

资本对旅游开发的参与率仍然较低。

对策和建议

文化旅游产业是朝阳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增长极,对提升地方文明程度、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用巨大。针对目前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委员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着眼高起点、高标准,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省政府前不久出台的《关于支持**加快建设**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意见》,提出要充分挖掘特色资源,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建成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这为我市进一步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抢抓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按照“科学规划、重点开发、项目带动、建设精品”的原则,高起点、高品位制定适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近、中、远期总体规划,尽快制定、完善各景区景点的整体开发详细规划,用规划引领文化旅游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要在旅游总体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依托炎帝陵、北首岭遗址博物馆和延安黄帝陵、天水伏羲庙、大底湾遗址等资源,建设中华民族远古文化长廊;依托周原遗址、雍城遗址、中华石鼓园、青铜器博物院和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天水及其附近礼县大堡子山遗址等资源,建设周秦文化长廊;依托法门寺、龙门洞、

金台观和西安楼观台、天水玉泉观、麦积山等资源,建设宗教文化长廊;依托秦岭北麓的茵香河、天台山、太白山等自然资源,建设生态文化长廊。规划形成后,要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科学论证,力求使规划凸显宝鸡特色,体现人文内涵,努力实现我市文化旅游产业新突破。

二、坚持大招商、招大商,精心打造精品工程 我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地理地貌特殊,既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又有独特的自然资源,还有纯朴的民风民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得天独厚,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品牌条件优越。要在加大财政对旅游重点项目投入力度的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和“让小利,得大利”的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大招商、招大商,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瓶颈”问题,为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提供保障。要把推进旅游产品升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在精、细、美上再下功夫。一是要着力建设名景。**的旅游景点不少,但精品不多,应该确立几个最具宝鸡特色的景点进行重点开发,形成全国有影响的“名景”。要突出抓好***等景区建设,突显资源特色,挖掘文化内涵,精心包装景点,提升景区品味,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光旅游;二是要倾力打造名品。结合旅游特点、地方风情、材料资源,研究开发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纪念品。如可用钛材、泥塑制造炎帝、周公图像和周秦珍宝等,

也可将手工布、剪纸、皮影、刺绣、社火脸谱等制作和销售引入旅游景区,为旅游产品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巧的民间工艺,增强互动性,让游客在参与中消费,买到称心如意、便于携带的旅游纪念品;三是要注重开发名吃。**的地方小吃独具特色,如臊子面、农家醋、文王锅盔,豆花泡馍,鹿糕馍、“一口香”等在省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我们要在继承传统小吃风味的基础上,像关中风情园、民俗村那样,进一步挖掘当地的饮食文化,开发出既有地方特色,又受游客喜爱,还便于携带的系列小吃产品,不断提高我市旅游产品的影响力。

三、着力牵龙头、带“三产”,不断强化服务功能 文化旅游是第三产业的龙头,第三产业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要以“做大旅游经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线,不断完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创新旅游营销思路和方式,带动第三产业繁荣发展,努力打造区域经济新兴增长极。要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加快交通、娱乐、购物、接待等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着眼打造宝鸡都市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抓住旅游环线等干线公路建设的机遇,形成贯通主要景点的旅游大环线。规划建设沿秦岭北麓至市区景点的旅游专线,开通高速公路沿线景点快速旅游客车,使景区之间的衔接更加便捷;大力

发展文化娱乐、美食购物、中介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提升旅游硬件设施的品味和档次,实现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进一步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完善现有旅游网站,设立文化旅游信息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旅游信息咨询、旅游电子商务、旅游投诉、旅游救援等增值服务;围绕发展文化旅游,拓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工业,建设生态乡村,不断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延长旅游产业链条,提高旅游服务水平,积聚人气,留住游客,真正把我市建成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

第四篇:汝城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汝城县文化局 何建华

近几年来,我县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抢抓国扶县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使我县文化工作跃居省市先进行列,连续七年被评为郴州市文化工作目标管理优胜单位,文化产业建设走在全市前列,文化工作得到社会普遍重视,全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呈现健康发展的强劲势头。但是,全面审视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也还存在一些明显的差距,亟待认真思考和解决。

一、我县文化事业、产业现状

(一)群众文化工作。一是群文活动高潮迭起。近几年全县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1120场(次),开展送戏剧、送电影、送图书下乡300余场(次);举办校园文化、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机关文化近千次,展示书法、美术、摄影作品2670余幅(张),放映农村公益电影3900余场,数十余万人次共享了“文化大餐”。文艺节目多次参加省市展演获得大奖。小说、散文、诗歌创作进入了“复兴时期”,群众业余作家不断涌现,《柳溪村》、《真爱无声》、《草尖上的阳光》等文学作品陆续集结出版。边境文化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由湖南汝城县、广东仁化县、江西崇义县联合举办的“三省三县”文艺汇演及书法、美术、摄影作品联展,每2年一届现已成功举办9届。创办了边界三县文艺刊物《南岭风》,加强和促进了边界三县人民群众的文化交流和友谊。乡村群众文化活动日趋活跃,土桥镇足田村农民继承传统祁剧,自筹资金恢复业余祁剧团,为农村群众演出传统祁剧,2002年获省文化厅“百佳民间剧团”荣誉称号。城郊乡云善村组建农民腰鼓队代表郴州市参加全省比赛,获舞蹈大赛第三名,是唯一的一支来自农民的代表队。全县业余文艺队、秧歌队、腰鼓队、彩旗队、歌咏队、武术队、管乐队成为了城乡文化活动的生力军。故事会、抬花轿、香火龙、龙灯、龙船、舞狮、唱山歌等地方特色鲜明的汝城乡土文化活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006年,“汝城香火龙”民俗活动列入了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图书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方面,积极争取财政支持,推动硬件升级。图书专项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现馆藏图书近10万册,年新增图书10000余册,达到了年接纳读者11万人次,实现流通图书12万册次。同时,在全省率先实行计算机现代化管理,开展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2008年争取省拨68万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已到位安装,我县成为全省首批信息资源共享县级分中心。另一方面,大力开发馆藏资源,优化软件服务。全面整合服务窗口,健全内部管理,热心服务读者,满足了读者需求。积极联办主题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县级图书馆建设,评为国家二级馆,成为了全省图书事业的一面红旗。三是基层文化阵地得到巩固。制定了基层文化事业发展规划,落实文化建设“四个纳入”,有力地保障农村文化阵地的改善和文化队伍的稳定。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列入了国家“十一五”规划笼子,用五年时间分步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2005年,县政府投入130万元,对县影剧院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几年来,先后有土桥、文明、暖水、热水、延寿等5个乡镇被授予省“百强文化站”、“百佳民间艺术之乡”和市“先进文化乡镇”等称号。

(二)文化市场。近几年来,文化市场通过依法整治,取得了明显效果。一是文化市场监管稽查有力。按照《文化市场稽查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文化局切实加强领导,配强文化市场稽查执法队伍,并经常组织执法培训,坚持做到勤查处、严执法、重打击。将“扫黄打非”列入文化工作目标责任,定期开展集中整治和明查暗访行动。收缴非法书刊8300余册,卡通“口袋书”600余本,非法音像制品6200余张(盒),取缔无证经营书报刊8家。二是网络市场逐步规范。文化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与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开展网吧专项整治。对于网吧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的行为予以明令禁止,寄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公开信》2863份,开展千名学生远离网吧签名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课余文化活动。自2004年来,全县没有新审批网吧经营场所。对原有批准的网吧经营场所,在管理环节始终坚持“三个一律”的治网方针,即对距学校200米内的网吧及其他娱乐场所,一律责令搬迁或取缔;对取得网吧经营资格的业主,一律依规查处,直至吊销其《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同时,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常抓不懈开展专项整治工作,依法查处违规行为。三是市场监管扎实有效。健全完善了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制度,对执法的范围、内容、程序和责任作了明确规定。为延长监管链条,在全县聘请了75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乡镇文化站及社区工作人员为网吧义务监督员,公布了文化市场举报电话“12318”,认真采纳对文化市场管理的意见建议。同时,安装计算机监督平台,对所有网吧实行24小时实时监控,及时发现、查处网吧违规经营行为。我县文化稽查行政执法工作200

7、2008年获省先进单位称号。

(三)文化产业。一是强化市场动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项目。以电影公司改制为契机,积极盘活利用国有资产,大胆引进中宇公司民间投资。以濂溪书院为龙头,积极推动濂溪文化区综合开发,催生了我县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的最大手笔。整个项目围绕修复濂溪书院,相继带动濂溪文化广场、沿江大道、汽车南站搬迁、步行街、商住楼及别墅群等项目。该项目成为了全市电影企业改制、招商引资与文化产业有机结合的成功典范。二是强化综合开发,着力推动文化旅游事业。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县政府出台了加强文物保护文件,切实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与利用。几年来,先后争取将濂溪书院、绣衣坊、太保第、金山古祠堂群、广安所李氏宗祠等7处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县城经省政府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塔等7处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红军楼、仙人桥等40处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通过省市文物专家到汝城调查、考察,成功举办了“汝城文物新发现”专家座谈会暨新闻发布会,郴州市“湘南起义旧址群保护利用研讨会”2008年11月在汝城召开,极大地提升了我县历史文物的知名度,拓展了文物旅游的附加值。争取资金配套建设濂溪书院附属设施和陈列物品,深挖濂溪文化底蕴,带动了文化广场、白石书院、土桥八角楼、福泉山庄等文化旅游开发项目。文化招商、文化旅游逐渐成为汝城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三是巩固传统文化产业。紧紧抓住娱乐业、演出业、音像业和艺术培训等传统文化产业项目,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群众精神生活质量。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农村文化观念落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文化事业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在社会中对文化工作的认识仍然存在误区,文化工作对引导解决观念转变、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农村文化事业已相对滞后,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物质生活日益提高的农民群众对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通过调查,许多偏远的贫困山区的农民文化生活仍然十分贫乏,看戏难、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多年来,农村文化成了“新三难”,送戏下乡经费一年只够巡回演出3—4个乡镇,只能像征性的送戏下乡。全县大部分乡村没有建立图书室,6个乡镇图书馆添臵新书也是省里赠书。2008年建立的32家农家书屋配套设备、经费不完善。早几年农民看电影不到,有的农村少年儿童不知电影为何物。国家近年实施农村公益电影工程,目前农村群众看的仍是传统的老电影、旧设备。数字化电影未能普及。农村封建迷信活动仍然存在。打牌赌博、“六合彩”、婚丧喜事大操大办风气盛行,“黄、赌、毒”问题没有根治,“三个月插田、三个扯谈、三个月赌钱、三个月过年”的现状反映了农村有益文化活动少的现实。

(二)文化经费投入不足。中央、省市各级对文化的投入提出了明确的规定。我县近几年得到了各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资助,经费投入历年增加。但与周边地区比较,我县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如江西省从2005年始,由省财政每年安排6000万元文化专项资金,安排每个乡镇3万元保底经费。相对而言,我县文化事业经费仍然捉襟见肘,一是基层文化单位事业经费不足。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经费短缺,日有行动,月有整治,执法费用明显增加,办案经费和稽查设备配臵存在薄弱环节。文物保护经费短缺,保护费、维护费、征集费等不足,文物保护力不从心,普遍存在缺少保护和保护不完整现象。购书经费未列入乡级财政预算,乡村图书馆建设根本没有保障。其原因主要是乡镇政府投入少,目前的基层政府基本上是维持运转,大多无钱投入。前几年甚至有个别乡镇将省、市投入的文化专项资金用于乡镇干部发工资。其次是社会投入少,由于乡村文化资源分散,农民文化消费少,乡镇文化难以形成气候或形成产业,故社会投入乡村文化的少。

(三)基层文化基础设施老化。我县乡镇文化站建站初期,绝大多数乡镇文化站建立了以影剧院为主体,配套了其他附属文化设施。近几年来,由于乡镇财力较紧,对年久失修的影剧院和其他文化设施设备无力翻修和更新,致使全县农村集镇电影院和其他文化生活设施关停并转,相当一部分文化设施和阵地被挪作它用,有的乡镇出租改为米厂、粉厂,有的闲臵成为破烂仓库等,目前,有的乡镇文化站只保留一块牌子,有的连牌子都没有了。不少文化设施年久失修,破烂不堪,财物损失严重。县文化馆改建于1990年,目前办公及活动用房只有820平方米,按照县级馆建筑面积不得少于3000平方米的规定还相差甚远,使文艺活动开展受到制约。县图书馆建于1986年,20多年来馆舍日渐风化,房屋屋顶渗漏严重,馆舍大厅、大门变形,地面凹陷,危在旦夕。

(四)乡镇文化专干待遇尚未落实。根据中办发[2005]27号、湘办发[2001]29号和郴办发[2002]19号文件精神,乡镇文化专干应列入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但我县乡镇文化站经费仍然是差额拨款的方式,每年只有2000元的经费,影响文化专干队伍的稳定。虽然目前全县23个乡镇均配设了文化专干,但绝大多数乡镇文化专干是身兼多职,没有将主要精力用于文化工作,“会议专干”、“临时专干”,仍不同程度的存在。

(五)文化人才不足。县文化馆文化骨干人才2008年以前一度出现“断层”,文化素质有待提升。图书馆仅1人取得馆员职称资格,初级职称人数为零。管理全县文物事业的文物管理所只1人为文博大专学历,文化行政执法机构法律大专目前只有1人。党政干部多,专业干部少,文化人才缺乏,不同程度影响全县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

(六)文化行政执法难以到位。一是编制“按兵不动”。我县文化行政执法机构人员编制由1990年2人,1996年增至4人,此后十余年间文化市场稽查编制不变。现实情况与中央、国务院“加强和充实县级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不相适应。二是文化执法“势单力薄”。我县虽然按照省、市精神已建立了文化稽查大队,目前且与文化局政事合一,不利于执法队伍的管理和行政执法的实施。同时,虽然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了许多专项或联合行动,但长效监控机制没有很好落实,没有形成齐心协力综合治理的运作格局。作为管理文化市场的行政执法机构,应以其特有的合法的行政执法职能机构单列。三是农村文化监管“鞭长莫及”。根据中办发[2005]27号文件“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监管作用,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的精神,乡镇文化站应切实担负起本乡镇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职能,形成上下联动的管理体系。然而,由于我县乡镇文化站队伍不稳、职责不清、管理不到位,对农村文化的监管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村“黑网吧”“草台班子”、电游赌博等现象得不到有效遏止。

三、文化发展对策与思路

(一)强化意识,增强战略观念。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方面。加强基层文化工作,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在全社会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建设文化强县,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都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农村文化建设。要充分地认识到文化事业发展对经济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要形成汝城经济文化化、汝城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共识。要以汝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以丰厚的自然资源为依托,以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为重点,以建设现代化文明为方向,建立全县县域各种经济文化为主体的“大文化”网络文化,努力创建良好的文化经济发展环境,才能达到文化富民强县之功能。

(二)深化改革,发展文化事业。根据文化事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逐步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文化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我县原电影公司作为文化企业已在全市率先进行了改革。县文化馆、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其根本任务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主要是增加投入,增强活力,转换机制,改善服务。进一步深化劳动、人事、分配等方面的内部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全面实行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影剧院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为经营性文化产业,应根据市场发展要求,实行内部机制改革,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县文化稽查大队是我县文化行政执法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对全县文化市场实施稽查、监管、执法,确保文化安全,为繁荣全县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在改革中进一步强化行政执法职能。将文化行政执法机构单列,参照公务员管理,改变目前政事合一,编制不足,力度不够的现状。要健全和完善执法机构网络,形成以县稽查大队为主,乡镇文化站为辅,各有关部门相互联动的文化市场执法网络。形成统一行动、统一检查、统一公布检查结果的专项整治活动。建立健全和完善信息网络,及时交流执法经验和信息,要建立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和重大案件备案制度,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推行政务公开,公布执法依据、执法程序、举报电话,接受上级部门和社会的监督。对文物管理所的改革,应与省市文物部门配套改革,才能扭转“上动下不动”的现状。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更好地管理全县文物和发挥文物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中的特殊作用。当前,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要着眼于汝城文化事业发展实际,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弘扬传统文化,突出地方特色。我县的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如故事会、香火龙、抬花轿、龙灯会、山歌会、地方祈剧、民间管乐等。广泛地开展民俗民间文艺活动,深入地挖掘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二是坚持广泛开展农村“三项文化”下乡活动。组建一支由政府支持,自主经营,民间民营的文艺演出团体,政府应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扶持,应按国办发[2002]7号、湘办发[2001]29号、国发[2000]41号、湘政发[2001]2号、湘建规[2002]453号、郴办发[2002]19号等文件执行。并加强引导和管理,实现演出团体以政府为主,民营为辅、适时组建专业剧团。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国家农村公益电影“2131工程”的实施,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由于原电影公司改制,将农村电影放映职能交县影剧院承担后,要积极配合上级贯彻落实国家农村电影“2131工程”,确保国家电影工程计划的实施。可考虑设立县农村电影事业管理机构,争取上级列为全额拨款事业编制,综合管理全县农村电影发行放映事业。乡镇文化站按照“五个一工程”要恢复建立农村电影放映队(院),保证每月使农民看到一场电影。三是要建立文化“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特色。县文化馆要多下基层指导、辅导、收集整理民间文化,多扶持几个富有地方特色文化的乡、村,建立科学有效的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实施农村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文化名乡镇、名村、名园、名人、名品。

(三)配套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根据中办发[2005]29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湘办发[2001]29号、郴办发[2002]19号及汝发[2003]号等文件精神,各级党委政府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负有重要责任,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要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财政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十一五”期间,我县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要加大财政投入,构建我县农村文化服务网络。针对我县情况,县城要建设宣传文化中心,改变目前群文大楼“上不顶天,下不着地”的窘况。县文化馆、图书馆可考虑重建,确保有3000平方米的馆舍面积与文化活动场所。要恢复县革命历史陈列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每年要有5—6个乡镇新建集“五个一工程”于一体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宣传文化中心)。每年要有相当数量的行政村建立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等,开展图书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学培训、文体活动等。明确一名村干部具体负责。要加强“五个一”文化阵地建设。乡镇文化站要建立图书室、宣教室、文体活动室、宣传橱窗、影剧院。乡镇文化站(宣传文化中心)的建设,由县文化局和乡镇制定具体可行的规划和方案,抓好落实。乡镇要抓好村级文化陈地的建设,制定可行性方案,分期分批抓好落实。目前我县参加全国、全省创建文化先进县、文物保护工作先进县还是空白,过去所取得的全省艺术之乡、百强文化站、市先进文化乡镇是否继续保持了先进标准,需要加以考核。总之,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当地城乡建设规划;纳入各级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干部晋升考核;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才能确保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四)市场运作,壮大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朝阳产业,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撑。在知识和信息时代,文化知识、人力资本和智力投入将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宰和先导作用。而科技推动力、文化创造力、商业运作力就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三大动力机制。这三大要素的有机组合就会产生惊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因此,当前我县综合竞争能力不够强,文化事业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滞后的情形下,扩大文化产业经营规模,打造知名品牌。同时,政府要加大投入,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以产业促进事业发展。就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我县的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通过“横挖潜力铸品牌,纵掘底蕴兴产业”,促进和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向前发展。各文化基层单位积极发展娱乐业、电影业、音像业、艺术培训等传统文化产业及招商引资开发新型文化产业,取得了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县也成为了全市文化系统发展文化产业的先进典型。但与周边县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全面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观念,周边县区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一是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要大力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我县是革命老区,大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曾在汝城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要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历史文物、旧址,发展红色旅游产业。要加强红色文化建设,恢复县革命历史陈列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一批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艺术之乡”、“百佳民间艺术剧团”等。全县每个乡镇都要有“一乡一品”,如“故事会艺术之乡”, “香火龙艺术之乡”“民居古祠之乡”、“民间祁剧之村”,“民歌山歌之乡”、“温泉之乡”,“民族文化园”,“生态公园”等。还可建立乡镇之间的“文化艺术长廊”,“书画影艺术之乡”“管乐之乡”。充分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建立自己独特的民间、民俗文化体系,达到“自发、自娱、自乐”。三是大力发展文物旅游产业。充分利用现有的文物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如“濂溪书院”、“八角楼”、“绣衣坊”、“金山古祠堂群”、“仙人桥”、“白石书院”等,吸引文人墨客驻足观光。四是大力发展绿色旅游产业。挖掘生态文化内涵,打造“绿色”品牌,推动山区县绿色文化产业发展。我县境内自然景观秀美、独特,四季如春、风光秀丽,集山、水、石、洞、林、泉于一身,溶特、奇、险、幽、秀于一体,“四大景观”、“汝城八景”以及新发现的众多山林幽谷河道奇观,都可成为绿色文化旅游的好去处。

(五)齐抓共管,加强队伍建设。长期以来,文化系统干部职工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默默无闻,甘于奉献。但与其他部门相比,在经济上、政治上仍然存在较大的隐形差距。经济上,乡镇文化站自1990年确定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事业发展了,但财政仍然是每年只有2000元的拨款及1站1人的编制。县直文化部门的编制也不是随着文化发展而增加,而是减少。如文化馆由1992年的12个,核减为现在的9个;文化局由8个编核减为7个编;文化稽查队4个编,要管理全县文化8大类的近100家文化经营单位,尤其是整治农村家庭经营的“黑网吧”,不能有效担负稽查管理的职责。与周边县比,我县文化稽查大队编制人数是最少的。文物管理所、图书馆人员编制也一直未增编,人员不够。要抓好乡镇文化专干的管理,落实全额编制、落实待遇、落实责任。开展文化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对文化专干的配备、异动,各乡镇党委要征求县文化主管部门的意见。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退的用人机制和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文化专干在任职之前,须先经过由县文化部门组织的乡镇文化专干任职资格考试,通过考试获得资格证的,才能正式上岗。乡镇文化要列入县工作考核,经考核不适应担任文化专干的,各乡镇党委要调整其岗位。

第五篇:加快怀化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和思考

阳畅宏

文化软实力是发展的 "硬功夫"。以文化产业为载体的文化软实力, 在现代经济结构和综 合实力竞争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要使怀化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第二方阵, 提升综合实 力, 增强以文化产业发展为核心要素的文化软 实力, 是重要而现实的途径。

一、文化产业在低层面不断成长发展

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 2004 年到2007 年, 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每年以超过1亿元的增值递增,2007年达到7.49亿元, 占GDP的比重为1.8%, 增长速度分别比GDP 快3-3.7 个百分点。

对社会就业拉动力不断增强。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失业人数增多的情况下,2008年怀化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6万余人, 比2007年增长30%, 远高于全市从业人员5.8% 的增速。

经营性企业增加, 对财政增收贡献增强。据调查统计,2008 年全市经营性服务业企业达到3000多家, 初步形成了娱乐、印刷、广播电视、网络、图书发行、报业、旅游等十大门类, 实 现产值18亿余元, 营业收入过11亿元。其中,年营业额在1000万以上的民营文化企业达10余家。

总量排行全省 "第三方阵"。2007年, 怀化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全省的1.7%, 总量只有位于第一方阵长沙的3.6%, 只有位于第二方阵常德、梆州的21%、46%。对经济的贡献率居全省第10位, 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1%, 比最高的长沙低7.6个百分点, 比常德、梆州分别低

2.3、0.7个百分点。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制于五大瓶颈

思维理念滞后使文化产业发展达不成共识。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和束缚, 部分人对文化 产业认识不清, 仍未从计划经济的 "公益文化"的圈子中跳出来, 认为 "文不经商", 缺乏经济文化和文化经济意识。一些人虽然已经认识到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 但又顾虑一旦做大做强, 政府投入的事业经费就会逐年递减、被 "断奶", 与其这样, 不如维持现状。还有少数人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混为一谈, 推脱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的责任。

体制机制不顺文化产业发展打不开局面。在管理体制方面, 政事不分、政企不分, 难以形成一个完全公平的竞争环境, 无法使文化单位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 不利于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 使文化单位和社会办的各种文化都管不好。在运行机制方面, 文化产业经营主体适应市场能力不强, 经营中缺乏科学决策和管理, 分配上还普遍存在“平均主义”,人事制度上还存在严重的“政策壁垒”,难以形成流动机制和淘汰机制。

政策环境欠优使文化产业发展形不成规模。一是政策不配套。文化产业发展牵涉的众多部门制定的政策规定往往受自身权力和利益的驱动, 缺乏统一协调性, 甚至相互矛盾、相互掣肘。二是政策落实不到位。一些政策性费用的征收, 比如文物管理、小区文化设施建设的征收等难以落实到位。三是政策有空档。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既要按企业征税, 又要按事业单位进行财政调节, 较重的税费负担拖累事业发展。民营文化企业的诸多经营领域在税收方面没有相应的政策依据, 税务部门一直参照娱乐场所征税, 致使新型文化产业的发展严重落后于其它地区, 文化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更为艰巨。四是政策不对等。民营文化企业在资源配置、市场准入等方面未能享有国有文化企业的同等待遇, 制约了民营文化经济的发展。

市场发育不良使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不够。主要表现在: 文化资源的垄断和市场准入的限制等问题仍很突出, 未能完全建立起规范有序、有利于平等竞争的市场秩序, 导致了市场机制的失灵。文化资源整合不够, 缺乏综合有效利用, 文化和旅游各自为政, 没有形成携手联合的强势, 影响了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城乡市场分割失衡, 农村文化的供需市场还没 1

有真正形成。

技术、人才缺乏使文化产业发展难上档次。文化产业是高科技和高文化相结合的产业, 而怀化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不高。以广播电视为例, 我们的设备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 掌握先进广播电视技术的人才也是寥寥无几。 大多数文化产业经营者文化程度较低, 知识面窄, 知识更新不够, 对现代企业管理、资产经营知识掌握较少, 尤其严重缺乏高素质的文化经纪人、中介机构。

三、文化产业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从宏观经济政策来看,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文化具有的 "反经济周期调节" 特点发挥作用, 国家投资和社会资本受利益驱动也将流入文化产业这一 "洼地"。中央和省委准确把握形势, 制定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利好政策, 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新产业来发展。省委也召开了全省文化强省建设会议, 把文化产业作为重要战略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 将把大湘西培育为新的文化增长极。怀化正处于大湘西增长极的重点区域, 占有一定的政策优势。同时, 新兴传媒技术的推广应用, 不仅为传统文化产业提供先进的手段和多样的形式, 也催生出电子票务、网络游戏、手机文化、数字文化节目制作等文化业态, 极大拓展了文化节目传播的出口和通道, 为以内容制作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从怀化来看, 文化产业己经具备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一是经济的高速增长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支撑。国际经验表明, 人均 GDP 达到 1000~3000 美元之间是文化消费快速增长的时期。据统计,2008 年怀化GDP 达到503亿元, 人均 GDP 达到1400美元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025元。预计未来10年中, 怀化年均潜在文化消费能力在50-60亿元, 文化产业可保持比GDP高2- 3个百分点的增长率快速发展。二是丰厚的文化底蕴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怀化自然、历史、人文等文化遗存十分丰富, 部分己转化为产品优势或产业优势。目前全市文化市场己初具雏形, 大众传媒初具规模, 文化旅游方兴未艾, 县域文化产业初现繁荣, 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强, 为打造强势文化产业创造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三是良好的区位优势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宽阔的平台。历史经验表明, 交通便利的区域中心城市是文化产业较快发展的首要条件。怀化现代综合主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五省周边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不断巩固, 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畅通了便捷之路。四是多年的积极探索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积累了有益经验。这些经验体现在以推进产权改革、盘活闲置资产、鼓励社会办文化为主要手段, 创新了投入机制: 以降低民营资本市场准入门槛、大力扶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规范文化产业发展市场秩序等为主要措施, 带来明显的政策效应: 正在逐步建立以加强周边地区政策协调、工作沟通、信息交流为主要目标的合作机制。

四、积极推动文化产业超常规发展

结合怀化产业发展现状, 建议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推动怀化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1、解放思想, 形成发展文化产业共识。在观念上实现 "三破三立": 破除对文化只讲公益服务的观念, 树立对文化经济价值和产业属性的新认识。破除将文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对立起来的观念, 树立以充分满足社会文化需求为标准的市场效益观念。破除把发展文化产 业看作只是文化战线工作的狭隘观念, 树立文化产业发展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 的战略地位的新认识。

2、科学定位, 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富民强市一项重大战略, 科学制定与 "十二五" 规划相配套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具体发展思路是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载体, 以效益为中心, 坚持政府引导与自我发展相结合, 坚持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相配套, 全力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不断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重点搞好 "三个一批": 建设一批重点文化设施, 重点抓好

标 志性文化设施和城乡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发展一批重点文化产业, 不断提升平面传媒、广播 影视、出版发行、文娱演艺等传统产业, 大力发展创意产业、网络文化产业、文化旅游服务业和文化产品衍生产业等新兴文化产业: 培植一批文化企业, 使之发挥龙头作用, 带动群众文化发展, 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争取今后5年文化产业年均增长15%左右, 到2015年,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 GDP 的8% 左右, 成为怀化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

3、加大扶持, 健全发展文化产业政策。一是建立市级文化产业引导专项资金。规模可设在 500-1000万元左右, 并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收入的递增逐年增加。重点扶持符合 政府支持方向的文化产业, 并建立健全跟踪、评估、考核机制, 充分发挥好引导资金的作用。 二是尽快制定具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包括产业组织政策、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 分配激励政策、人才培养引进政策和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政策等, 尤其是在人员安置、土地变性、不良资产核销等方面要敢于突破。三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调整和完善文化体制的所有制结构, 尽快制定鼓励非文化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创办文化产业的政策, 明确文化市场化开放的领域和准入标准、准入程序及管理监督办法, 降低准入门槛。

4 、加强管理, 优化发展文化产业环境。首先, 政府的文化管理职能要实现“三个转变”,即从 "办文化" 为主向 "管文化" 为主转变, 从以管理文化服务机构及设施为主向管理全社会 文化为主转变, 从以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为主向以经济法律手段、间接管理为主转变。其次, 要建立和完善四项机制: 一是协调机制。借鉴上海、深圳等地做法, 建立由市主要领导挂帅, 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全市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对全市发展文化产业工 作统一规划、统一协调。二是考核机制。把发展文化产业列入对各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考核体系进行考核, 做到年初定目标, 年中抓督查, 年底搞评比。三是创新服务机制。出台文化产业投资目录, 组织开展文化招商引才、产品展销、观摩研讨等活动, 吸引民资、国资和外资投资兴办文化企业, 为文化企业发展牵线搭桥。加强文化产业项目跟踪服务, 促进项目加快建设。四是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对文化市场的依法管理, 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与培训, 强化执法队伍建设, 切实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健康发展环境。

5、凝聚人才, 培育发展文化产业主体。文化产业能否快速发展壮大, 归根结底靠人才。首先, 要多渠道培育人才。鼓励高校和企业联姻, 开展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 壮大文化产业企业家人才队伍。继续发展文化艺术教育, 培育艺术人才。鼓励文化工作者进修深造, 重视对珍贵民间艺术文化传人的培育。其次, 要大力引进人才, 实施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的人才战略, 以优势产业积聚人才, 以重点项目吸引人才, 以合作方式招揽人才。大力引进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经纪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等文化产业急需的各类人才。通过文化人才兴办文化企业, 以文化企业的发展壮大实现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 要大力推进文化生产、流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 提高文化产品制作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含量。积极推进文化产品的多层次开发和网络化服务, 改造传统文化, 开发新兴文化产业, 增强我市文化产业的竞争能力。

6、突出重点, 打造文化产业特色品牌。一是培育龙头, 发挥主要产业带动作用。扶持印刷出版、广播影视、文娱演艺、文化旅游等现有文化优势企业通过技术改造、科技创新, 做出精品, 做大规模, 做强实力, 使之成为怀化文化产业的 "龙头老大"。通过企业壮大, 带动相关 基地和产业链发展。二是做大园区基地, 形成特色文化产业优势。继续推进出版物交易中 心、怀化报业中心、怀化影视艺术中心、"风情五溪" 影视制作基地、南西部文博中心、市印刷科技园等文化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扶持壮大图书城、音像城、电脑城三大市场, 形成五省(市、区) 周边出版物集散中心。三是做好精品, 提升五溪文化影响力。充分发挥怀化文化资源特别丰富的优势, 通过人才、科技与本地文化的有机结合, 把沅陵传统龙舟赛、侗族的踩芦笙、瑶族的盘王节等传统习俗, 咯啰打打、侗族大歌、苗族歌鼟、辰河高腔、目连

戏等民间歌舞, 培育一批地域性的怀化文化精品。深入挖掘资源的文化内涵, 努力打造“龙兴文化圈”、“洪商文化圈”、“苗侗文化圈”、“生态文化圈”, 形成更多的怀化文化旅游品牌。

( 作者系怀化市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措施下一篇:文化部和教育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