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创新型经济

2022-10-12

第一篇:如何发展创新型经济

看创新工业园如何发展工业经济

——看创新工业园如何发展工业经济(上篇)

以前,这里山峦连绵起伏,沟壑纵横,城乡分割;如今,这里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日新月异的发展早已刷新了昨日的记忆。

园区入驻企业个数不断增加,园区经济总量不断增大,创造的税收撑起了财政的大半壁江山;产业集群化不断显现,三大园区为我们撑起特色园区的品牌……在遂宁工业经济发展的大舞台上,创新工业园令人瞩目:园区写下了厚重的一页——广东开平电子、四川晶美硅、东莞宏灿、云晟电子、恩来特、恩比贝克、坤鼎车业、东乘车辆等投资上亿元的知名品牌企业纷纷落户创新工业园。

截至目前,工业园区已有工业企业250余户。其中,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63户,已初步形成食品、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纺织服装等四大支柱产业,高金、美宁、华润、新绿洲等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支撑作用凸显,园区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去年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37亿元,增长52.8%,外贸出口实现6300万美元,率先成为全市首个“百亿园区”。

一组组数据犹如一曲曲跳动的音符,奏响了创新工业园蝶舞巨变的最强音符。在各地争相项目突围的激烈竞争中,创新工业园何以从发展的边缘一跃成为充满希望的投资热土?

完善园区配套功能

焕发园区发展生机

一座座厂房整齐有序,一个个小区纷纷亮相,一条条道路宽敞明亮,一个个绿化景观清爽宜人……创新工业园日新月异的发展足以让市民眼前一亮。

踏访创新工业园,看到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和一幅幅“打造特色园区”的宣传标语令人震撼,字里行间里涌动着一股股奔涌的发展工业的热流。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园区已完成7平方公里开发建设,初步建成六纵五横的道路网络,供水、供气、排水、排污、通讯等管网建设与道路工程同步实施,水、电、气基本配套到位,排污系统建设、绿化美化工程全力跟进。

为何创新工业园有如此强劲的发展脉搏?从发展的边缘一跃成为充满希望的投资热土?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配套设施,提升园区软硬件配套环境,树立园区新形象,焕发园区新生机——记者在创新工业园找到了答案,这也是园区近年来强有力的发展之音。

作为城市的拓展区、工业聚集区和经济增长极,创新工业园明确看到了园区发展的优劣势、支撑条件和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凭着实干的精神,坚持不懈的努力,创新工业园一班人将他们脚下的土地,转化成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投资热土,而这颗“耀眼的明珠”正发着灼灼光芒!正是由于创新工业园比较优越的投资环境,或者说硬件和软件的配套能够满足投资者需要,能够让企业快速成长起来,很多企业、商家愿意在创新工业园投资。

“工业园能够有今天的成绩源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源于园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是来之不易的。”创新工业园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雷奉军坦言,市领导崔保华、胡昌升等多次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园区调研,帮助解决园区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市委、市政府的关爱如股股暖流,激励着园区所有干部职工,也让广大投资企业看到无尽希望。

打造产业集群

提升园区竞争能力

工业企业个头小、起点低、总量少,曾经是工业园区的“软肋”, 一度被工业“短板”掣肘的创新工业园在求索、在追赶。

“搭建产业承载平台,整合优势资源,改造提升传统工业,招引优势产业,走工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之路是发展新型工业化的着力点。”雷奉军一语诠释“新型工业化”的题中之义。

工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是打造新兴工业基地的必然要求,也是经实践检验证明的一条节约用地、节约政府投入、能形成产业规模的成功之路。园区产业的有效聚集,才能打破“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小打小闹发展格局。

园区入驻企业个数不断增加,园区经济总量不断增大,创造的税收撑起了财政的大半壁江山;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高耗材的企业向高科技发起挑战,粗加工企业向精神加工挺进;产业集群化不断显现,三大园区为我们撑起特色园区的品牌……

“围绕一个大项目招商引资,往往能连起一条产业链,形成一片产业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雷奉军认为,招引关联度高、附加值高、配套能力强的企业,才是招商引资的核心所在。

创新工业园紧紧抓住电子、电路板、汽车零部件三大特色产业,不断强化引资融资意识,创新思路,改进方式,着力拓宽资金渠道,为新区建设提供财力保障。在招商过程中,创新工业园牢固树立产业招商的理念,确定了突出重点区域、突出重点产业、突出园区特色的招商原则,着力引进规模大、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符合产业政策、能为群众就业和财政增收作贡献的项目。同时,十分注意从现有企业出发,顺藤摸瓜引进相关产业,不仅为引进企业找到了市场、减少了成本,更重要的是形成了高水平的产业集群。

延伸产业链条

打造特色工业园区

签约仪式上,镁光灯聚焦下,掌声热潮中,政企合作之手紧紧相握。瞄准创新工业园日趋完善的汽车汽配产业链条,云南力帆车辆制造有限公司与创新工业园的代表在协议书上签字,标志着云南力帆正式落户工业园区,成为机械(汽车)产业链条中的新成员。

云南力帆落户创新工业园,是该园区打造产业集群、发展园中园的一大硕果。该园区通过大项目—产业链—产业基地的构架,发挥坤鼎车业、东乘车辆等旗舰企业的龙头作用,利用其已形成的强劲市场竞争力,顺势而为,从而实现产业链的新“缝合”,不断延展与扩充产业链条。

恩比贝克、坤鼎车业、云南力帆、重庆万虎、东乘车辆……这些堪称国内一流的机械制造业纷纷斥资上亿元的资金在创新工业园建厂,构建了汽车生产及零配件的产业集群,成为了创新工业园机械(汽车)产业园的入驻企业。

同样,以深圳深北电子、东莞威海电子、广东开平电子等10余家电路板生产企业为主的PCB(电路板)研发制造基地是中国印制线路行业协会(CPCA)理事会确定重点支持发展的全国三个电子电路集中产业园之一;以微电子元器件、封装测试、LED、新片制造、集成电路生产为主的电子产业园已成功引进了晶美硅、云晟电子等20家电子生产企业,

如今,电路板、电子、汽车及零配件托起了城南工业城一片新天地。

“软环境”换“硬实力”

把服务视为第一投资环境

软环境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生命线,软环境一好,就提升了一个城市凝聚和吸引优秀生产要素的能力,就可以吸纳最先进的项目、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进入。良好的软环境是生产要素聚集的洼地、人才向往的高地、商务成本降低的盆地和经济效益提高的福地。哪里的软环境好,哪里就会聚集更多的生产要素。软环境就是生产力,优化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项目的落地,是被这里优惠的政策吸引;企业的快建设、快投产,得益于优质高效的服务。”创新工业园入驻的企业纷纷表示:园区的面貌变化大,干部的变化更大,现在到各部门办事,进门一杯热茶、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事情办起来又方便又快,感觉就像是一家人。

创新工业园把服务视为第一投资环境。在集中有限资金倾力打造基础设施,在建设好硬环境的同时,更注重投资软环境建设。创新工业园的诚恳并不只停留在招商引资上,而是把细致的工作做到企业投资后的管理和服务上。园区管委会实行保姆式和一站式服务;建立了服务企业制度和项目联系制度,坚持定期同企业、项目业主密切联系,收集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切实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快捷服务。

“区内企业就如同我们的客户,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环境与服务,我们就去研发、去提供这种环境与服务。”创新工业园认为,不断加大和提升服务力度和广度是关键,营造亲商、护商、扶商、富商的发展氛围,逐渐变优惠政策为优化环境,尽量营造良性竞争和配套合作的园区环境,最终让每一笔投资在这个环境里实现更好的效益,这样才能实现政府、企业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多赢!

看创新工业园如何发展工业经济(下篇)

这是一片希望的土地,这是一片沸腾的土地,这是一片孕育生机和创造奇迹的土地。

初夏时节,踏上创新工业园这片热土,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它跳动的发展脉搏:一条条宽阔马路上车流、物流,川流不息,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机声隆隆……一个规划科学、功能完备、产业发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在这里崛起!

工业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华丽转变。同样,园区实施项目推动战略,动员和组织一切力量投入项目建设主战场,引来股股“项目流”,形成了“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良好氛围。来自园区的一组数据足以证明,今年1—6月,园区共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0个,总投资2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6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2亿元,同比增长40%;预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9.8亿元,同比增长31.5%;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600万元,同比增长33 %。

眼前美好的景象和那些跳跃的数据,无不凝聚着园区建设者们的心血,诠释着创新工业园加速发展工业经济的决心。开年以来,创新工业园按照“优环境、聚资源、强工业、促特色”的工作思路,以环境提升为基础,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优质服务为保障,把园区建设成投资的热土、发展的乐园,让项目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围绕产业引项目 不断培育和壮大产业集群

聚焦项目,聚焦发展。作为城市的拓展区、工业聚集区和经济增长极,创新工业园深知,没有项目,就没有园区;没有产业发展,就没有园区的发展。园区上下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园区的发展空间在于工业,潜力在于工业,希望也在于工业,园区必须咬定项目加快工业发展。

“今年,园区力争引进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40个以上,其中电子项目、电路板项目各15个以上。引进资金30亿元以上,其中到位资金20亿元以上。每个部门至少引进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个。”谈及今年创新工业园的重点工作,该园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雷奉军如是讲道。

为有效推进产业招商工作,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近年来,创新工业园以长三角、珠三角、台湾等发达地区为重点区域,成立4个长期驻外招商办,紧紧围绕PCB电路板、电子、机械(汽车)项目三大特色产业,把世界500强和国内100强企业作为重点对象,依托新大禹、四川晶美硅、坤鼎车业、铁姆肯石油机械等已入园企业开展以商招商,坚持专业招商,扩大以商招商,开辟部门招商,形成全方位招商引资格局。今年1—6月,园区引进电子项目13个,总投资10.4亿元。

通过主攻产业项目抓招商,工业园已形成以西南PCB基地、机械(汽车)产业园、点子产业园等三大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格局。资料显示,今年1-6月园区共新开工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6个,续建重点工业项目9个,完成投资4.2亿元,竣工投产工业项目7个。

夯实平台落项目 提升园区承载项目能力

今年4月,总投资12.26亿元的电子、电路板、机械、食品、道路和安置房等14个项目集中开工;今年园区新开工、续建重点基础设施项目30个,总投资达到16.68亿元;

已完成投资2.32亿元的晶美单晶硅、PCB钻孔加工、万吨优质冷鲜肉生产技改、罐头食品加工、客车整车生产技改和机场北路西段等6个项目集中竣工;

……

围绕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循环型、生活配套型等绿色生态工业园目标,创新工业园紧扣招商选资、项目推进、生活配套、园区服务等工作重点,创新发展举措、创优发展环境,电路板生产、食品饮料、机械配套等多个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重大项目纷纷进驻园区。

“遂宁优越的投资环境和高效周到的服务深深吸引了我们,创新工业园的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发达。”今年2月,遂宁照丰电子有限公司顺利入驻园区。5月4日,该公司第一个投资项目PCB钻孔生产线已在园区正式投产。第二个项目大功率LED光电项目已经完成规划设计,并全面拉开了建设序幕。该项目总投资1.6亿元,全部建成投产后实现年产值3亿元以上,完成利税3000万元,安置就业人员600余名。

走进创新工业园,随处可以见到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机场东路、机场北路东段、PCB基地区间路开工建设,机场南路、机场东路和机场北路西段、银河路新绿洲厂区段已经完工建,园区已初步形成“六纵五横”的交通网络骨架。建成2个变电站、1个自来水厂、2个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厂;完成南强堤三期建设和银河路电网改造;完成20000平方米廉租厂房建设;PCB等三个专业园中园预留项目用地各达300亩以上……该园区电力、天然气、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渐渐成为能源充足、配置合理的可开发利用区域近10平方公里的投资宝地。

“创新工业园按照产业集聚、项目集中、集约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大园区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园区综合功能,使产业项目落得下、落得快、发展好。”创新工业园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雷奉军说,园区是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承载项目的主平台。没有平台,有项目也无处落脚;平台开发不好,必将无力吸引项目创新。只有不断夯实平台落项目,提升园区承载项目能力,才能让项目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创新举措扶项目

倾心为企业排忧解难

企业是经济的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企业兴则经济兴,企业强则经济强。在当前形势下,创新工业园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帮企业之所帮,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措施,迎难而进,迎难发展。

2009年底,主要从事单晶硅棒、单硅晶片生产的四川晶美硅业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园区,

“企业入驻、建设直至建成试投产仅仅用了半年多时间,从办入驻开发区手续到项目审批,大大小小的事务基本上是管委会包了,不用企业操心。”入驻创新工业园的企业——四川晶美硅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晋美告诉记者,这一切都得益于遂宁市委、市政府、园区管委会大力发展电子产业的优惠政策和市直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得益于创新工业园的高效服务。园区的企业家们纷纷表示,对创新工业园管委会的服务很满意。创新工业园为企业提供了全面周到的服务,这里是商家们投资兴业的热土。

为支持入园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园区不断完善服务,推行项目专员代理制度,组织了35名县、科级领导担任项目专员,代理35个项目建设,坚持每周深入项目建设现场检查指导项目建设,解决实际问题70余个。

“园区将进一步加强经济预警分析和要素调度保障,促进工业经济健康平稳运行。同时加大财政投入,鼓励企业向金融机构和民间融资,抓好恩比·贝克、美宁等企业的上市培育。”创新工业园不断创新举措,加大对项目的扶持力度,深入企业倾听企业的心声,为企业排忧解难。该园区实行领导包专业园区、部门包具体项目的项目建设促进机制,制定项目开工、建设、投产时间计划,坚持每月督察考核,促进项目及时开工、加快建设、按时投产达效。同时加强效能建设,建立园区政务服务中心和街道、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零距离、无缝隙的链条式服务。此外,园区进一步强化督察考核,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强督察考核,构建周查、月报、季考核的项目推进和重大决策督促机制,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创新机制促项目

激活发展的动力和潜能

改革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战胜困难、解决问题的最大法宝。创新工业园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活一切潜在动力。

一是创新筹融资机制。盘活存量土地,继续推行BT、BOT项目建设模式,缓解政府投资项目资金困难;深化政、银、企沟通协作,缓解企业融资难。二是创新政策激励机制。完善园区产业发展政策,每年工业发展资金的50%以上用于支持电子产业发展,每年对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实行以奖代补,对当年税收增幅前10位企业给予奖励,对引资人按项目到位资金给予奖励。三是创新管理机制。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特别注重在招商引资、项目攻坚、维稳工作一线培育和选拔干部。今年就打破身份、职级限制,在园区公开选聘了8名干部充实到招商第一线,安排长期驻外招商,以实绩识人、评人和用人,努力营造激情创业的发展环境。完善目标考核办法,实施社会评价考核,形成你追我赶的工作局面,重奖为园区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有功人员。充分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雷奉军信心百倍地展望说:“按照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项目攻坚年的要求,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提升服务企业的质量,保障生产要素的供应,让项目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把园区建设成投资的热土、发展的乐园。”面向未来,创新工业园已绘就绚丽的蓝图。全区上下正满怀豪情,构建和谐环境,用好用活政策,全力推动创新工业园这艘工业之舟乘风破浪,高歌奋进。

第二篇:如何通过科技带动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镇域经济发展

如何依靠科技和体制机制创新

推动镇域经济发展

国家发改委农林司司长高俊才曾经说过,发展镇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发展镇域经济既有利于加快城镇化,又有利于建设新农村,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作为街道党工委书记,我结合近年来本街道镇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和探索,谈一下我对如何依靠科技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镇域经济发展的几点看法。

一、正确选择镇域经济发展道路

镇域经济从行政区和经济区来看,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狭义方面,镇域经济是指镇级行政区范围内的区域经济,他受到行政区划边界的影响和制约;广义方面,它是以镇(街道)为中心形成的开放经济系统,是镇域范围内各种要素和产业有机构成的经济综合体,这种概念下,镇域的边界是模糊的。一个乡镇(街道)要在镇域经济发展上破题,显然,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是第一位的,我们++区XX街道,地处**市的商业核心圈,坐拥**市火车站、联运汽车站以及小商品城、茶叶市场等商贸中心,人流、物流、商流和信息流集中,因此我们更愿意选择广义的镇域经济概念,以科学的产业规划、高品质的城市建设、灵活务实的服务机制打造一个经济发展的“资源洼地”,推动镇域经济做大、做强、做出特色。

二、依靠科技进步推动镇域经济提档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经济出现了一段时间的蓬勃发展,涌现出了很多经济强镇,但也有一些乡镇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昙花一现的问

1

题,究其原因,就是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过低、可持续性不强、体制机制过于落后,因此镇域经济的发展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加大科技引领力度、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一是科学编制镇域经济发展规划,确保资源优化分配、结构布局合理。近年来,我们++区XX街道的城市发展规划一直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格按照2006年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科技部出台的《小城镇建设技术政策》,在现有城乡格局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将强项做强、将精品做精,逐步向高质、高端、高效化推进。按照南居、北商、东游、西产、中贸的思路,形成了“六区七街”的产业结构布局。六区即:中央休闲商务区、火车站南广场商业片区、休闲旅游居住区、文化产业区、现代工业园区、现代物流园区;七街即:青年路IT科技街、五道庙商业步行街、健康西街五金机电商业街、文化工艺品商城街、中华茶文化特色街、盛和步行街、丁家老过道大众餐饮街。其中,中华茶文化特色街已经成为街道的一张名片,仅茶叶的年交易额就能达到4.2亿元,每年的“**市茶·萝卜文化节”也能吸引大批客商参展、洽谈,随着北方茶都、中华茶博城的建设,辖区的产业聚集度、产业知名度和产业影响力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二是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科技含量,推动可持续发展。在转方式、调结构中,镇域经济是一个基础单元。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是镇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大力引进高科技项目,以达到减排、增产的目的。我们在 “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引进了“低碳社区”这个概念,每个项目都采用“6+2”节能体系,即采取6项强制标准项目: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技术、供热分户计量及温控装置、社区环境及公共建筑部分应用节能照明系统、墙体应用新型保温材

2

料和人行道或广场应用节能环保地砖、社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5%、地源热泵技术和太阳能光伏一体化、雨水收集利用两项自选项目。这些技术的采用,不但降低了小区能耗,更提升了小区的档次,有效地推动了休闲旅游居住区的华丽转身。三是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环境优化。招商引资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环境,在推动镇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以科技进步优化经济环境十分重要。我们可以看到那些配套设施完善、信息化程度高、服务能力强的地区对投资者具有十分强大的吸引力。因此,在镇域经济建设上我们本着把提高社区的科技含量和成熟度作为重要的一环来抓,努力为广大群众和投资者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务。

三、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乡镇一级政府的决策制定和审批权限有限,在自主推动镇域经济发展方面难度较大。所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在权限内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调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既要扮演监管者又要扮演执行者。也就是说,在服务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乡镇(街道)政府既要把自己当做区域经济的一枚“棋子”,服从整体的发展规划和思路,又要把自己当做一个“棋手”,充分发挥经济建设的自主性和自身职能,在权限范围内,对辖区经济运行进行全面监管。XX街道在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中,紧紧把握区委、区政府的发展思路,以“三区”建设为契机、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为着力点,狠抓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体验经济等新兴产业,切实提高了街道经济的产业附加值,同时,全面、细致、有利的监管确保了辖区经济运行有序、发展环境稳定。二是做好沟通协调。在镇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乡镇政府不能作为旁观者出现。要积极

3

与企业、商户进行沟通,同时协调经济运行主体与上级监管部门,保证各项手续办理的便捷、快速,真正将意向投资转化为实际项目,让在建项目尽快形成实际效益。我们在推动辖区重点项目建设方面,采取“五个一”工作机制,即: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有效推动了项目建设提质加速。三是工作机制灵活务实。在推进经济活动中,要做到引进投资上提前介入、服务项目上向后延伸,将引进标准上调、把工作重心下移,确保经济运行实时掌握、项目细节全面了解,同时,大力推行现场工作法,将办公桌搬到经济运行的一线去,并主动请上级领导到现场办公,帮助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四是机构设置优化组合。我们今年将招商办和经贸办合并成立经济发展办公室,切实做到了经济工作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杜绝了各科室之间推诿扯皮现象的出现。同时,为了实现镇域经济工作一盘棋、一体化,街道组织村居干部和街道机关干部进行上挂下派、交流任用,使上下交流更顺畅,工作执行更有力、政策落实更到位。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如何增强镇域经济的集约化和辐射性,将镇域经济做大做强,需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创新体制机制,为推动镇域经济向集约、集群化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创新铜仁经济发展模式

黄廷安

所谓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学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的特殊类型,它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式、发展重心、步骤等一系列要素。 通常所说的经济发展模式,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主要包括所有制形式、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思路、分配方式等。

有条件的选择模式

在生产技术一定的条件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最终将受到一国可供利用资源的约束。主要有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非农产业模式,大农业模式,产业基础建设模式,深加工业模式,商贸业模式,畜牧林业模式,配套服务业模式,绿色发展模式,精细资源模式等。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并不限于经济总量以及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外汇储备的大幅度增长,而且在于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特色经济发展模式的“起点特征”

中国是在这样的“起点特征”基础上推进现代化事业的:中国是一个经济不发达且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的国家;是一个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占很大比重,而且自然资源禀赋并不丰裕、环境承载能力也不够宽松的国家;是一个经历过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民主传统比较薄弱的国家;是一个曾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是一个曾长期闭关锁国,改革开放以后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亲和力不断增强的国家。同时具备这五方面特征,举世罕见。这是研究中国特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背景。

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石。强调“初级阶段”,对中国极其重要。其一,凝聚发展共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发展生产力,既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大计。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在公共事业、社会发展方面多投入一些,根本还在于近年来国民经济和财税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其二,自觉推动科学发展。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不是追求一个好看的GDP数字,而是增加百姓的福祉,即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注意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不断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其三,避免超越阶段的浮躁心态。一方面,避免面对既有发展成绩沾沾自喜,避免急于求成、贪大求洋,提出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在目前公共服务、公共产品供给不充分的情况下,要切实把握科学合理的“度”。公共服务均等化“横向上范围要适中,纵向上标准要适度”,“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也有一个由低到高逐步推进的过程。其四,让世界更了解中国,营造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当前世界上存在的中国“崩溃论”、“威胁论”云云,看似互相矛盾,实则显示出一个迅速发展的大国正在对既有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带来巨大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非常重要。

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有利条件

我国发展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成为发展的瓶颈。资源特别是能源短缺严重,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当代世界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日益明显,在我国一些地方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已成为让老百姓喝不上水、决策者睡不着觉的重大社会问题。应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点推进可持续发展。二是注重防范和化解金融市场风险。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银行不良资产问题依然存在;资本项目进一步开放可能带来风险;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膨胀,给宏观政策操作和外汇管理带来挑战。三是如何防止城乡、区域和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成为重大的战略问题。 同时,我国具备实现现代化的有利条件。从经济方面而言包括: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成本较低,具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国内市场十分广阔,其巨大潜力的持续释放,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发动机;高国民储蓄率和外商投资,使经济发展的资金供给充裕;经过多年建设,工业、交通、通信、科技等已具有相当规模和基础;发展新能源、环保产业、循环经济等,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社会比较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不断趋于完善。同时,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和产业转移正在拓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等不断取得新进展,这些提供了有利的国际因素。

扎实推进“五化”进程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把握和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关键在于扎实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这是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也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经济发展模式的五大支点。

推进具有后发优势的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工业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最重要的支点。它不仅表现为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上升的过程,而且是工业生产方式和观念渗透到全部经济领域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工业化。尤其是最近几年,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持续高于GDP增长速度。这表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期。中国工业化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经过积累,基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通过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后发优势,挖掘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有效吸收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我国能够以更短的时间完成工业化过程。但巨大的人口压力和资源约束以及不同的国际经济条件,使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必须探索新路,特别是,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历史机遇,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现代化进程。

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立体网络型”城镇化。根据基本国情,我国城镇化走的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即以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骨干、小城市及小城镇为基础,以大带小,协调并举,构筑一个能充分容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立体网络。我国城镇化的又一个明显特点是采取区域布局差别化方略。东部重点是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化质量,形成富有活力的城镇带、都市圈、大城市连绵区;中部重点是大力发展中等城市和大城市,结合能源基地、物流中心建设,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西部应优先发展大城市,有重点发展中等城市,控制小城镇无序发展,将超出环境承载容量的人口向区内大中城市和东部迁移。

推进经济市场化。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同时也面临着继续推进市场化的艰巨任务:国内方面,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还较低,企业、政府及其他相关方面适应市场经济的程度还有距离,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行业垄断、地区封锁、行政壁垒等仍在妨碍公平竞争和商品、要素的自由流动,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国际方面,进入全球市场遭遇国际既得利益集团的较大阻碍。克服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现代化进程,需要加快经济市场化进程,尽快消除影响市场经济运行的各种体制机制性障碍,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国内市场,并实现国内市场与全球市场的对接。

以独立自主的大国姿态推进经济国际化。我国近30年来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绩,特别是2002年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这几年,恰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几年。我国的现代化,已融入全球发展进程。对外开放的意义,并不限于上万亿美元的出口规模和累计超过7000亿美元的外资引进,也不限于超过1.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还在于其对国内改革形成的倒逼机制。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竞争力提高,应成为今后对外开放的重要着力点。我们应该具备全球视野、世界眼光,更加主动地吸纳整合全球资源,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而且,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独立自主的大国市场经济,这种属性决定了我们既要融入经济全球化,也要主动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

为了对洛阳市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一个基本的判断,笔者选择苏州市、西安市来进行横向对比。连续几年,洛阳市生产总值约为西安市的90%、苏州市的30%弱,整体发展速度低于苏州市、略高于西安市。苏州市总体发展比较先进,而西安与洛阳的规模与工业基础相当,选择两个层次的城市来做比较,得到的结论更为客观。

苏州的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启示

苏州与洛阳的共同点,都是历史文化名城,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都有一定的传统工业基础,洛阳的机加工产业,苏州的丝绸业、针织业、箱包加工产业都曾在一段时期内取得不俗的业绩;在行政区划上都是副中心城市;人口规模相近。苏州有洛阳所不具备的区位优势,地处苏南,距上海仅80公里,这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更使苏州人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截至2006年年底,苏州以占全国0.09%的国土面积和0.4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3%的国内生产总值、2.3%的财政收入和9.9%的进出口总额。所辖的5个县级市全部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前10位,其中昆山名列榜首。

从“苏南模式”到外向型经济。从改革开放伊始,苏州便倡导以集体经济为主体的乡镇企业高速发展,费孝通先生在1983年撰写的《小城镇再探索》,将之称作“苏南模式”。

苏州真正突飞猛进是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国际产业与资本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渐成趋势,苏州人敏锐地觉察到这点,开始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1994年,与新加坡政府合作建设的苏州工业园区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之后,苏州高新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张家港保税区、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等四个国家级开发区相继落成,为苏州经济腾飞提供了强劲动力。到本世纪初,外向型经济已占苏州经济总量的70%. 从“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实现“三足鼎立”。2003年,以外向型经济为基本特征的苏州模式再度嬗变,确定了以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经济为主体的“三足鼎立”的方针。原苏州市委书记王荣认为:在新的发展阶段,苏州经济社会要在现有较高平台上又好又快地发展,实现更大突破,必须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要继续走在中国的前列,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使自主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正是在这个指导思想的引领下,最近两年,苏州市长亲自率领民营企业四处出击,市科技局“科技招商”的足迹踏遍了全国,飞赴海外招揽人才的展台前排起了长龙;2006年苏州首次设立了1亿元的自主创新专项资金;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1.5%以上;2007年苏州全市财政科技投入达到8.36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48.8%;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市等地科技经费都超过1亿元。2006年,苏州省部立项的科技项目达358项,获部、省科技经费3.06亿元,是“十五”期间争取经费的总和。

观念的创新结出了累累硕果。2006年苏州市专利申请数达12874件,是河南省的3倍多,更是洛阳市的20倍,是苏州市2000年水平(2021件)的6倍。其它经济发展指标也得到大幅攀升,苏州迎来了新的飞跃。

从“外资为主”到“内外并重”,实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从2004年下半年起,依靠外力和政府强势推动的苏州出现了边际生产力递减和外部投资“断奶”的状况。面对外商投资项目减少的趋势,对于主要以吸引外资发展本地经济的苏州来说,不得不将发展的重心开始转向民营经济,以求得内外并重。

据苏州市统计局提供的2006年1至10月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经济类型分类统计的数据,这一时期内,苏州私营个体投资376.8亿元,增长38.2%,私营个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远远高于全市19%的速度,苏州私营经济开始显示活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整合,以外资经济领先工业化的“新苏南模式”,开始转向加强市场力量,通过政策导向市场,积极发展民营经济,苏州走上了“内外并重、富民优先”的新路。截至2006年底,全市经江苏省科技厅备案确认的民营科技企业已达1837家,其中四分之一为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成为民营经济中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群体。

苏州模式的有益启示。从苏州的发展模式来看,至少可以给洛阳提供以下启示:

一是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加大科技投入,实现从资源驱动、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战略转变。洛阳拥有各类研发机构600余家,其中原省部属科研机构14家,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企业技术中心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研究中心37个。但如何释放这些科技资源能量,使得科技创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是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初期,在立足本地区优势产业的基础上,政府可以通过低廉的土地、优惠的税收政策和高质量服务等来吸引那些有行业发展潜力的国内外企业来洛阳投资,同时带动洛阳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是积极鼓励私营及三资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灵活、创新动力强的优势,逐步改变洛阳产业发展活力不足的现状。私营及三资企业占苏州市规模以上企业的90%多;反观洛阳市,私营及三资企业所占比例不足30%,国有工业由2004年的75.5%降至2006年的66.3%,虽然有所下降,但国有企业所占比例依然过高。

四是以先进地区成熟经验为参照,发挥后发优势。苏州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与新加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吸引外资的同时,全面借鉴了新加坡政府的高效率及发展模式,与新加坡的差距也越来越小。洛阳市作为中部城市,应主动走出去,选取先进地区作为参照,全面复制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

西安的产业发展模式及其启示 西安与洛阳的情况比较类似,都属于科技资源比较丰富,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中西部城市,科技资源存量都比较富集,地理位置相近,文化底蕴及城市定位相似,近几年也都面临着相似的发展困境。

西安产业发展特征。经过十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前西安市的产业发展呈现如下特征:传统优势产业比重下降,新兴产业初露端倪,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特别是近年来形成的多个各具特色的高科技园区、工业园区和城市新区等,有力地推动了优质企业的集结,使西安的产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在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对西安市经济的制约和影响程度逐步减弱;在第二产业中,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崛起,传统的轻纺工业结构特征不再明显;第三产业增长仍主要靠传统产业部门支撑,新兴产业对西安市经济的影响和拉动能力增强,但未能形成新的主导产业。根据《西安产业发展白皮书》的研究,西安市产业发展目前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科技实力强,经济(产业)弱;二是缺少有影响力的大企业集团,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三是名牌产品数量和影响力有待提高。

西安模式的有益启示。西安市的产业发展在中西部地区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对于那些科技实力强但经济实力弱的城市,其发展经验可以产生以下启示:

首先,要依托原有的支柱产业,依靠自身的科技资源积累,利用内涵式的发展提高自身实力,要对原有的科技实力进行科学地分析,适当地整合,解决机制体制中的深层次矛盾,使原有的科技实力真正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其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科学定位主导产业。西安选择信息产业、航空产业、会展经济、名景点建设及影视制作等作为产业突破口,很好结合了西安的工业及历史文化基础。反观洛阳,六大产业基地集中在工业、采掘业领域,且都属于高投入、高能耗产业,支柱产业虽然发挥了洛阳的矿产能源优势,但没有兼顾新兴产业的发展,也没有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托自然景观及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西安旅游产业的经验值得洛阳学习,西安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带来了丰硕的经济收益。洛阳近些年来,对牡丹花会、龙门石窟、白马寺等城市名片的开发却鲜见亮点。

第四,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考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均衡,谨慎选择一些有特色的新兴产业,如科技服务业、新材料、新能源等,增加经济发展中高附加值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苏州、西安作为具有典型意义发展模式的区域经济体,其发展模式对洛阳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有对比才会发现差距,洛阳现有私营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对现有科技资源能量释放不足,对历史文化资源等软实力挖掘不够,过分依赖资源和投资拉动,缺乏创新创业活力,这些问题都亟待洛阳市在以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加以克服和解决

第四篇:创新载体建设发展自营经济(林场)

创新载体建设,发展自营经济三卡林场位于xx县南部,始建于1980年,是以营林生产为主的小型林场,现有人口188人,在册职工104人,施业区面积79415公顷。可采资源已经枯竭,从去年就停止了采伐,整个林业局处于改革的阵痛之际,林场处于经济的危困之时,林场要发展,职工要吃饭,社会要稳定,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林业党委及时提出“大力

发展替代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号召,林场党政领导班子及时转变观念,好范文原创审时度事,积极发展替代产业,将职工自营经济做为兴场富民的产业来抓,以绿色种植发展,实行规模推进,重点扶持。作为一个经营规模小,地处偏僻的小林场,怎样把职工群众引向致富的道路一直是我们认真研究和积极探索的一件大事,去年我们创新了载体建设,制定了切合林场实际的“三导向”工程。引导、指导、领导带头示范发展自营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正面引导,首先在更新观念上动脑筋,通过研究分析,我们认识到传统的就业观念根深蒂固,都想千方百计端上“铁饭碗”,有些青年宁肯在家呆着,靠父母养活;也不愿从事自营经济。特别是固定职工的传统观念更强,认为只有到单位上班才是就业,视自谋职业为无工作,针对这部分人择业观念,我们便大张旗鼓地宣传职工师惠丽从养一头牛起家发展到现在40余头的典型事迹。宣传林业所面临的形势和只要合法挣钱干什么都是工作的经营理念,引导人们更新观念,从事自营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其次,引好致富路,通过对困难职工的研究,我们还认识到造成困难的根本原因是全场职工“齐啃大木头”,离了木材就玩不转,因而导致了经济上的恶性循环和思想上的消极涣散。我们便在调节产业结构上做文章,把资源优势作为兴场富民的启动点,把发展替代产业作为兴场富民的结合点,利用山上剩余多,草场面积大且草质好的有利条件,在自营经济发展立项上,将重点在有发展潜力的袋栽木耳栽培和养殖业上加大引导力度,另外在发展林下资源采集的产品、种地等项目给予引导,通过这一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条思路是符合我场实际的。

二、服务指导林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通讯不畅,至今没安装上程控电话,更别说配备电脑了。职工信息闭塞,生产什么,往哪里销售都成了问题,针对职工选项难、销售难、缺乏技术指导等问题。林场成立了自营经济发展协会,由支部书记为会长,由一名副场长和工会主席主抓此项工作。为其提供致富信息、选择项目、技术指导提供优惠政策。协会人员不定期地深入居民区调查了解情况,建档立册,做好跟踪服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一)在扶持职工上为民谋。为了鼓励职工发展自营经济,针对职工发展自营经济初期阶段缺乏资金,对发展自营经济的职工都给予全方位的扶持。党政领导向上争取政策、协调关系,对发展养殖业的职工免收一切费用,在林场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无偿提供山上剩余物粉碎锯沫子,无偿提供小材小料建房舍,无偿提供摆放地点,盘清闲置厂房,优惠为其提供房屋;尤其对困难职工,虽然把他们引到了致富路,但苦于没有能力发展,只能靠为别人打工,脱贫太慢。我们在为其提供锯沫子,小材小料,联系菌种的同时,还免费提供房舍,鼓励先起步的大户为其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变给别人打工转为自己生产,加快致富步伐,林场职工王义贵是单职工,妻子去年又患上了脑出血,不仅花去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了2万元的外债,我们听说他想种袋栽木耳却没菌房,便主动将闲置的厂房免费给他提供使用。

(二)在科技服务上为民助。为了引导职工科学种植,科学饲养,林场共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学习班2期,观看了食用菌,绒山羊及袋栽木耳栽培技术科教片,利用阴雨天等休息日组织种养户互相观模传授经验,既直观通俗易懂又实用。去年冬季,袋栽木耳种养植户不同程度地生长了“红毛菌”,这种杂菌危害极大且传染快、防治难、种植户为此伤透了脑筋,为解决这一难题,发展协会立即将县袋栽木耳办公室的技术人员请林场观场办公做技术指导,做了有效防治。养牛大户李宪星,去年冬季,牛相继死了好几头,林场听说后马上同他一起到县城请来兽医,原来他家牛舍太小,冬季粪便清理的不及时,导致了牛受凉,加上饮水不及时,致使牛受病,场领导当即答应再给他家提供点木料扩大牛舍,减少损失并请兽医为养殖户提供了技术指导。

(三)在加快致富速度上为民急。为了加快职工发展自营经济的步伐,对姜军、张辉胜等种植10万袋以上的大户,林场给予优先考虑提供场房设备。外来人口赵喜丰是林场第一个发展袋栽木耳的大户,今年又种了30余万袋,他经验丰富,技术精湛,林场给予他同职工一样的优惠政策,影响带动职工扩大种养规模,并聘请他为顾问,为职工传授经验,以强带弱,以大带小,以点带面,带动整个自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在销售产品上为民想。为了使生产出的产品,采集的山野菜等卖上好价钱,场领导多方联系客户,使生产与市场有效对节,减少营销环节,以保证职工的

利益。

(五)在产品质量上为发忧。为了创出自己的品牌,林场号召种养户宁可降低产量,暂时少收入,也不要使用“壮菌灵”、“保耳灵”等速生药物,不喂带添加剂的饲料,以质量、诚信、取信、打绿色品牌,为自己创造更广扩的商机和市场。

三、发挥领导示范作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为了使自营经济这块蛋糕做大,上档次,上层次,成为林场的支柱产业,结合保持共

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开展。根据职工群众缺少种养经验,发展自营经济有顾虑,场党政领导认为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号召机关工作人员和党员在资金上带头,实践上带动职工增收致富。副场长李宪星投资16万元养牛40余头,羊20只,工会主席俞志教、管理员姜军、党员王殿俊,杨君一家分别种袋栽木耳1万、10万、3万余袋。以典型的示范作用,有力地激发了职工群众从事自营经济的积极性,在观望、徘徊中的职工纷纷投入到自营经济发展中来,带动了自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年来,三卡林场党政领导班子团结一心,积极探索,克难勇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以“三导向”工程为载体,职工自营经济呈现蓬勃的发展势头,袋栽木耳由2004年的3户3万余袋发展到今年33户120万袋,养牛5户127头,种地5户50公顷,从业人员144人是林场总人口的50。明年,我场准备发展袋栽木耳150万袋,养牛200头,壮大职工自营经济。

第五篇:经济发展制度创新更重要

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二者相辅相成,是一种双螺旋的并进关系。 讨论何者更优,理论上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不足说明问题,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两者的经济绩效具有差异性。 既然理论解释有局限,那就让我们着眼实际,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寻求最根本的答案。制度包括法律等正式规则和规范等非正式规则,技术则包括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投入市场三个环节。

我方将从经济发展的三方面论述经济发展制度创新更优:

首先,从经济增长来看。一方面传统产业,产权保护滞后,多少百年老字号特色流失以至销声匿迹,因造假广东“黄振龙凉茶”,全国上下竟冒出大量黄振龙子孙;激励机制缺位,多少老牌工业思想僵化,反观日本,丰田公司则以建言制度激励员工共同创新;而落后的产品标准,也使中国制造缺乏品质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新兴产业,现行教育制度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产学研合作机制难产,我国科技成果转换率仅为10%,远低于发达国家50%以上的水准。而政府扶持制度和市场宣传机制的不到位,也阻碍了需求的扩大和新产品的再生产。第二,从经济结构优化来看。一方面产业结构,以农耕大国的三农问题作为例,它作为中国小农经济产物,其根源在于二元经济结构横亘在农产结构改革与现实之间。集成化生产的制度不出台,即便拥有高科技

的生产收割技术,大型自动化产收设备仍难以投入应用,即便有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中国农民依旧面临八年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局面,是以农业难以和城市、和二三产业构成紧密高端的产业链条。另一方面劳动力结构,劳动密集型产业捆绑了大量劳动力,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出现剩余之势,而技术型产业却因为人力资源培养和分配机制的落后,匮乏高素质劳动力。

第三,从经济质量来看。科技以人为本早已成为技术研究先驱的共识,青山绿水不如金山银山的观念早已被绿色经济等理念所取代,然而不完善环境监管机制和碳排放机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就会屡禁不止;做大蛋糕的激情已走向分好蛋糕的思索,然而不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就会是公平的摇摇欲坠;对温饱的渴求已经变为对健康的捍卫,然而不创新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我们无异于饮鸩止渴、食毒果腹。人的幸福才能最终谱写一个时代经济发展的深意。

技术创新很重要,然而它从何而来,它又将由谁保卫。面对中国经济的现状,制度创新更重要,因为它不仅直接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还通过疏通技术创新的种种瓶颈,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专利制度---第一次工业革命 英国

知识产权制度、竞争性市场制度

激励机制--薪酬激励机制、精神激励机制---海尔1.1缺乏激励机制建立的基础性工作

企业在成长期各种资源缺乏,各种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一方面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或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偏少。例如,中小企业发展过程的特性决定了大部分企业的管理更多是建立在亲情和感情基础上,其灵活多变的特性从某种程度上弱化了现代企业制度化管理应有的作用。不能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没有针对核心员工开展有效的激励。使得一些重要的激励环节,如绩效考评体系、培训工作、薪酬制度等,缺乏公平公正的保障,而这种保障恰是激励的必要基础。如:由于缺乏合理细致的工作分析,企业主甚至不清楚自己的企业需要哪些岗位,这些岗位上的核心员工应具备什么素质,对他们有些什么样的要求,这样必然难以保证对不同岗位核心员工的工作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过多的灵活性、随意性、非连续性会导致核心员工积极性的下降。

1.2忽视非物质性激励

在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对该阶段核心人才的特征和需求认识不足。根据核心员工的行为特征分析,核心员工的行为动力主要集中在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些高层次需要上。因此,核心员工所获得的激励动力更多地来自工作的内在价值和满足感,而金钱等外部激励因素则退居相对次要的位置。普遍只采用物质刺激形式,缺乏精神上激励,导致多数员工缺乏责任感和归属感。产学研合作机制

评价机制

税收制度

采购制度

中小企业的融资制度

融资担保制度

创业融资制度 户籍制度,教育制度

二板市场制度

决策管理制度

资源配置制度劳动力培训制度、法规、专利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定期战略的制定调整制度、技术引进制度

军民结合制度所有制、分配制、税制、贸易制度

区域协作创新制度

创新主体运行制度

评价监督制度

金融监管体制

国企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

收入分配制度

促进就业的金融扶持政策和培训制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如何鼓励转变后进生下一篇:如何介绍自己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