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效应认识分析论文

2022-04-26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垄断效应认识分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基于医疗服务行业所具有信息不对称性、行政垄断性、公共品属性及外部效应致使该行业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同时并存。本文认为垄断、公共产品的供给、信息不对称及外部效应引致了市场失灵的产生;政府的内部效应、寻租活动、政府的低效率及信息不完全导致了政府失灵的产生。

垄断效应认识分析论文 篇1:

垄断对市场价格及社会公平的影响研究

摘要:垄断是行业收入差距的主导因子,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等方面都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研究垄断对社会公平分配的作用机理具有重要意。本文首先分析了垄断收入差距的形成及其对不同消费者福利和社会公平分配的影响,其次分析了初次分配中垄断差距导致的异质需求及其经济后果。研究表明主要是垄断工资及垄断利润分享导致了垄断的收入分配效应;当收入差距扩大形成了异质需求过后,资产的市场价格上升,这会诱致价格泡沫和投机行为,并进一步损害中低收入消费者的福利,恶化社会公平分配。最后我们总结了全文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垄断;异质需求;市场价格;社会公平

中图分类: 文献标识码:

一、引言

国内不少学者认为我国行业差距是造成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1, 2],其中垄断对行业差距产生了举足重轻的作用。现实中垄断行业依据其垄断地位获得了超额利润并维持了行业高收入,这对经济发展、收入分配秩序和社会公平、都凸显了负面影响[3, 4]。因此垄断差距是我们控制收入差距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探索垄断对收入差距和社会公平分配的作用机理具有重要意。国内外大量文献研究了垄断收入差距形成的机理[5],垄断的社会成本及社会福利损失,但是这些研究主要站在厂商、消费者及社会总体的视角来分析垄断收入差距的成因和社会成本,采用定性分析来解释垄断对社会公平分配方面造成的经济后果。虽然这些研究对我们理解垄断对社会公平分配提供了支持,但是我们却不能悉知垄断收入差距对不同消费者的福利函数及公平感受的影响。我们知道市场价格是消费者之间福利转移的重要变量,而垄断收入差距的扩大将导致需求价格弹性发生变化,这就对市场价格产生了影响,可见收入差距通过市场价格这个中间变量再次影响了消费者福利和社会公平。然而已有文献鲜有研究收入差距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此本文试图探究这一重要经济实质。

本文主要是为了回答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垄断收入差距的成因及对不同的消费者福利和社会公平分配有何影响?第二,异质的消费者需求是如何通过市场价格再次影响消费者之间的社会公平分配的?为此我们首先分析了垄断收入差距的成因及垄断收入差距在初次分配中对消费者收入禀赋及社会公平分配的影响,然后根据价格需求弹性的不同研究了消费者的异质需求及其经济后果。研究表明垄断利润的截取及其被不公平地分享、垄断工资是垄断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这直接影响了初次分配中消费者福利和收入的公平分配。当垄断收入差距扩大并形成了异质需求过后,资产的市场价格就会上升,这种非常态的需求诱致了价格泡沫和投机行为,进一步损害中低收入消费者的福利,恶化社会公平分配。

二、文献综述

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关于垄断造成的收入分配效应及垄断对收入差距形成的传导机理。垄断的收入分配效应主要是通过研究垄断的社会成本对消费者福利分配的影响来研究的。Comanor(1975)、Pindyck(2006)等学者把垄断生产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也叫局部均衡分析法:partial equilibrium)[5, 6],认为垄断行业利用其垄断地位截取了市场利益,导致了三大经济后果。首先垄断产量低于完全竞争时的产量,这减少了消费者的总体福利,意味着对所有的消费者而言福利水平都是降低了的,是一种无谓损?失(deadweight loss)的社会成本;其次垄断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这使消费者剩余向生产者剩余转移,也是一种不公平的社会成本。第三,垄断厂商为了维持垄断地位,会产生垄断租金,Tullock(1967)认为垄断租金最终会被全部耗尽,从而成为社会福利的净损失[7]。我国沿袭国外研究方法,较多文献规范分析了垄断的社会成本,仅有胡鞍钢(2001)、刘志彪(2003)等学者实证研究了垄断导致的社会福利成本[8, 9]。

以上研究论证了收入分配效应的存在。但是Bator(1957 )、Donald(2004)指出了这种分析方法的缺陷[10, 11]。首先基于无谓损失测量的社会成本是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损失的总和,这并没有考虑相对个体的效用水平,因此这种社会成本不能反映出社会总效用变化方面的信息;第二,这种分析假设垄断厂商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但是即使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利润最大化也不总是能解释垄断厂商的行为[11-13]。第三,把垄断与完全竞争市场比较存在一个问题是对于有的行业完全竞争市场状态是不可能实现的。Lerner(1934)认为两者的成本和需求条件往往是不一致的[13],将垄断与完全竞争比较计算出来的垄断损失或者社会成本有很大误差。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基于无谓损失的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是从生产者和消费者总体的视角来分析社会成本及公平分配,假设每单位垄断损失对个体有相同的边际效用,显然这不符合事实,忽略了福利分配过程中不同个体会产生不同的公平效应。

后来Bator(1957)摒弃了局部均衡分析法,采用与垄断生产的帕累托状态相比较的一般均衡分析法(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垄断损失被定义为资源的浪费或低效率使用的程度,均衡时的福利和效率是帕累托优化状态。Bator(1957)算出了垄断资源利用系数ρ,垄断损失为1-ρ。Donald(2004)、Lee(2005)应用了ρ算法,分析了两种可能生产曲线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11, 12]。同样这种计量方法也是站在消费者总体的视角来衡量效用变化,没有考虑在帕累托优化过程中基于消费者个体的效用损失和收益变化情况,也忽略了帕累托过程中的公平效应。

关于垄断对收入差距的传导机制,国外研究主要分析了导致行业差距的因素。凯恩斯(1963)指出市场并不一定产生社会公正或平等的收入分配[14];库兹涅茨(1955)提出收入分配差距的倒“U”假说[15],即收入分配差距受经济发展进程的影响。国内研究行业差距产生的原因认为垄断是产生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罗楚亮(2007)、张原(2008)、岳希明(2010)的研究表明垄断行业通过非市场化手段获取超额利润,垄断是造成行业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2, 16, 17];邢春冰(2005)、叶林祥(2011)认为因为垄断企业存在所有者缺位和劳动力市场限制,垄断利润不合理的转化成了职工工资和福利[18, 19]。

这些文献说明了垄断与收入差距之间的部分因果对应关系,为我们研究垄断收入差距造成的分配效应提供了理论支持,但这些文献没有直接说明垄断对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影响机理。垄断生产会影响消费者的需求弹性,反过来影响垄断厂商的生产行为,因垄断导致的收入差距对消费者需求也会产生影响,显然上述文献忽略了这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对收入分配的公平性研究都具有重要作用。鉴于此,本文以行业收入、需求弹性等变量为代理变量,研究了垄断对消费者收入差距的直接影响及对公平分配的间接影响。

三、垄断在初次分配中对收入分配差距和社会公平性的影响

实体经济中有很多行业和消费者,为了对比出垄断对不同消费者收入分配效应的影响,我们需要简化研究对象,鉴于两部门模型(two sector model)的广泛应用[12],本文也采用两部门模型来研究垄断问题。现在我们假设有两个消费者x和y,两种投入要素资本(K)和劳动力(L),两种产出汽油(G)和电(E),消费者效用函数分别是Ux和Uy(效用函数都是单调连续的凹函数)。消费者的初始禀赋为一定数量的资本和劳动,他们为了获取工资和资本租金而在要素市场进行交易,同时他们对垄断企业也有一定所有权,由此我们假设x和y的初始禀赋和股权数量为(Kx,Lx),(Ky,Ly);(θxG,θxE),( θyG,θyE),每个厂商都有一个生产函数FG和FE。假设K=Kx+Ky,L=Lx+Ly。假设PG和PE分别代表汽油和电的市场价格,w和r代表劳动力和资本的价格,消费者能够自由的交换商品,厂商能够自由的选择投入的要素。现在我们来分析经济运行的模式,消费者要在预算约束线的条件实现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收入来源有提供劳动力而获得的工资,因资本投入而获得的资本租金,以及因拥有企业股权而获得的红利或企业利润分配,因此消费者的面临的决策模型如下:

模型(1)显示了消费者收入的来源主要有三部分:因提供劳动力而获得的工资wLi,因资本投入而获得的资本租金rKi,以及因拥有企业股权而获得的红利或企业利润分配 。

现在我们试图把垄断或垄断势力(monopoly power)加入到收入来源模型(1)中去,研究垄断势力如何导致了收入分配效应并评价其公平性。Pindyck(2006)认为造成垄断收入分配效应的主要因素有垄断企业利用其垄断地位获取的垄断利润[5],Lee(2005)、叶林祥(2011)论证了垄断企业的所有者缺位间接使得垄断利润不合理的转化为职工福利等,劳动力市场限制使垄断企业的代理费高于其他行业[12, 19]。因此我们现在来分析垄断利润及垄断工资对收入的影响。由于我们无法描述出每一个消费者的效用曲线及其对应的边际效用,因此我们根据获取初次分配的来源把消费者分为垄断行业人员和非垄断行业人员两个群体,来研究垄断的收入分配效应,并假设消费者x所从事的行业汽油公司(产品G)是垄断行业,y 所从事的电力公司(产品E)是竞争性行业。

Karier(1990)认为厂商的垄断势力反过来会决定厂商的决策行为,他的研究表明垄断势力与需求弹性,总利润等因素都密切相关[20]。首先他把垄断势力(M)定义为替代品的替代强度函数,然后推导出垄断势力与价格需求弹性之间(PE)的关系,如(2)所示,可见随着垄断势力的加强消费者需求变得越来越刚性,企业谈判能力得到维持,消费者福利向生产者转移更多的福利,垄断企业获取了更多的垄断利润。

为了分析垄断利润与垄断工资的关系,首先我们从企业利润(π)的标准定义开始,它是价格(P),产量(X),工资(w),劳动力(L),资本成本(i),资本(K)的函数,如(3.1)所示。对方程两边同时微分得到(3.2),其中

从等式(3.2)中可见工资变化与企业利润变化之间的关系,其中ex是产品的需求弹性,我们假定资本成本i恒为常数,因此最后一项是零。为了简化方程我们需要借助三个中间替换方程。第一个是生产函数X=f(L,K)的微分方程,如(3.3)所示。如果劳动要素市场和资本市场是充分竞争市场,企业以最小化成本为生产条件,如(3.4)所示。

我们把(3.4)代入(3.3)得到等式(3.5),随后我们把(3.5)代入(3.2)简化等式为(3.6)。

(3.6)说明了工资率的变化乘以劳动数量就等于企业利润的变化。根据劳动力需求曲线,L可以写成工资率的函数:L(w),因此方程(3.6)中的利润π是工资率w的函数:π(w)。垄断厂商通过施加垄断势力而获得了超额的垄断利润,通常而言以管理层为代表的员工一般要求提高工资,增加福利,额外津贴来分享垄断利润。具体来说,当工资为w0时利润为π0 ,当工资为w1时利润为π1,那么我们定义垄断利润的分配模型为(3):

等式(3)的左边表示垄断利润变化量,右边表示劳动力要素成本的变化,等式说明了垄断利润转化为了工资。综上可见垄断利润通过直接的利润分享或间接的转化为工资福利,提高了垄断行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即提高了x收入预算线Ix,如图1所示。图1描述了在商品经济的交换阶段x和y以收入预算线为约束条件实现效用最大化,由x到y的曲线为最优资源配置曲线,x和y将以PG/PE比例交换所需商品,因此PG/PE为I的斜率。假如x的初始禀赋为相对社会公平的A点,收入由I1相对y提高到I2,由图可以看出当x的收入提高到I2时(在I2线上的任何点),无论x和y之间是否能进行帕累托交换,即达到C点,x相对y的效用提高了,由于垄断导致消费者剩余向生产者剩余的转移,必然导致非垄断部门消费者效用的降低,因此y的相对效用降低了。

经过分析我们总结出垄断企业从业人员工资的相对提高主要是垄断势力的施行使得需求变得刚性化,维持了垄断利润和垄断工资,垄断利润再通过各种渠道转化为了职工福利。由图1分析可见,只要垄断部门相对非垄断部门提高收入,那么必然使得垄断部门从业人员的效用水平提高,而非垄断部门从业人员的效用降低,这显然是不公平的。由于垄断行业有存在的必然性(比如国家经济安全、宏观调控和规模经济),因此我们以资源有效配置曲线上的点来折算出相对于垄断行业人员和非垄断人员的收入预算线,以此把垄断行业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比如C点是非垄断行业人员(社会)能忍受的最大收入差距,那么垄断行业的收入线就应该控制在I2之下。

四、异质需求对市场价格及社会公平性影响

根据图1,假如社会总收入为I,那么有I=Ix+Iy,Ix=I-Iy,即在商品市场中,x、y的收入构成了社会的购买力。作为垄断行业从事的人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分享垄断利润维持较高的收入,使得Ix不公平的、不合理的增长快于Iy。当Ix相对大于Iy到一定程度时,x和y面对同样的商品就会发生异质性变化,也就是说Ix会对市场中的其他商品需求变得缺乏弹性,如图2所示。现在我们不妨假设E的供给完全无弹性(商品的短期供给是相对无弹性的),假设供给配额为Q*,此时的供给曲线为图2中过Q*的一条垂线S。如果社会的收入是公平分配的,那么需求者x、y的需求是同质的,即他们有相同的需求曲线,如图2左所示的D1,D2,加总后的市场需求曲线为D,D= D1+D2。现在因为垄断收入的不公平分配,使得x、y的需求异质,收入较高的x的需求价格弹性相对较低,如图2右边部分的D2所示,这部分需求者对价格不够敏感,异质需求的总和如图2右边的D1+D2。相对同质需求,异质需求在价格一定时,需求数量更多了;在需求数量一定的时候,市场价格更高了(P2*>P1*)。

可见异质需求导致了资产泡沫(P2*-P1*)的产生,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损害了消费者的福利。现在我们来分析损害的消费者福利对不同的需求者造成的经济后果。

假设代表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获取收入的消费者x、y都是在一定的收入预算线约束下实现效用最大化,G、E都是正常商品(随着收入上升,消费数量也上升),为了简化模型不妨假设x和y有相同的预算线,x的效用函数为Ux,y的效用函数为Uy,最初x在B点达到效用最大化,y在A点达到效用最大化。现在因为商品E的价格上涨导致x和y的收入预算线都向左偏移,即消费者的购买力同时下降,为此x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点变为D点,y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点变为C点,可见x和y的效用都发生不同程度的降低。通常一种商品价格的下降会同时出现替代效应(△SE)和收入效应(△IE),现在因为垄断收入差距的存在使得x、y的需求发生异质变化,x对E的价格变化缺乏弹性,这说明对x而言,价格变化使得G对商品E的替代能力小于y的商品G对商品E的替代能力,E价格发生变化的前后,x对E消费数量变化小于y对E消费数量的变化。如图3所示,那么有△Sex小于△SEy。现在来看收入效应,收入效应使得需求变动的方向取决于该商品是正常商品还是劣质商品,但是这种定义仅仅是从收入变化与需求变量来定义收入效应的。对于从非垄断行业获取收入的消费者y而言,显然符合这种定义,即收入降低需求数量降低,突出了E对y而言是正常商品。但是对于从垄断行业获取高收入的消费者x而言,情况未必如此。首先我们假定E对x而言是正常商品,那么随着E价格的上涨,x会减少对E的消费数量,但是因为商品E存在价格泡沫,因此E商品市场中存在投机行为,这表现为当E价格上升时,x对E的需求数量上升,价格下降时x对E的需求数量反而下降,因此x的收入效应与与投机动机密切相关(以我国房地产行业为例),E在投机市场中是暂时的吉芬商品。通过分析我们认识到如果商品市场中存在投机行为,那么商品可能表现出吉芬商品的特点,因此投机者的收入效应比相对非投机者的收入效应要小一些。结合图3,那么有△IEx不大于△IEy。根据定义,总效应(△U)=替代效应(△SE)+收入效应(△IE),综上当x、y为异质需求者时,△Ux<△Uy。这说明因异质需求导致的价格上升使得价格需求敏感者总效用损失大于缺乏需求弹性的消费者,而异质需求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不公平,这对我国改革收入分配有很强的政策含义。

五、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主要研究了垄断收入差距对不同的消费者福利及社会公平分配的直接和间接影响。首先我们建立了可推广的两部门收入决定模型,然后把垄断势力加入到收入决定模型中去,依据消费者获取收入的来源是否属于垄断行业将消费者分为垄断行业从业和非垄断行业从业的消费者,研究发现造成垄断收入分配效应的主要因素有垄断企业利用其垄断地位获取垄断利润,垄断企业员工分享垄断利润,垄断势力的加强使得消费者需求变得越来越刚性化,截取了更多的垄断利润并加剧了收入分配差距。最终垄断收入差距的形成直接导致社会分配的不公平。当垄断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后,消费者需求就会发生异质性变化,即是在交换市场中说高收入群体对其他商品的需求逐渐变得缺乏弹性,这种异质需求必然导致资产价格的上升,形成资产泡沫并诱致投机行为。面对价格上涨收入处于劣势地位消费者效用水平下降,表现出较大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但对于收入较高的消费者,其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都比较小,这说明因异质需求导致的价格上升使得价格需求敏感者总效用损失大于缺乏需求弹性的消费者。简言之垄断导致了初次分配中收入差距的形成,影响了社会公平,因收入差距形成的异质需求诱致了资产泡沫和投机行为,进一步损害了低收入者的福利,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

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我们主要提出三点政策建议。第一,垄断利润是产生行业差距的重要原因,因此要破除垄断经营对社会福利的损害,维持垄断行业与市场竞争之间的相对公平,营造和谐的市场环境。在界定垄断行业和判断垄断效率时我们不仅要以经济学为依据,同时应以国家经济安全、宏观调控和社会成本等标准来核准垄断行业的存在,垄断并不必然导致低效率和社会福利损失,要考虑到垄断生产与其帕累托状态相比较产生的生产效率和公平分配方面的差距。第二,明确垄断企业的产权,建立适合垄断企业的代理模式,深化垄断行业企业内部的利润分享机制,促进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的劳动力流动,控制垄断行业依附垄断势力和垄断利润获取的收入差距;第三,垄断和其他因素不可避免的导致初次分配中收入差距的产生,如果收入差距大到消费者对商品价格变化缺乏弹性,那么这将对商品价格产生重要影响,且高收入消费者的效用损失小于低收入者的效用损失,再次加剧收入差距的扩大,因此我们要在初次分配中将控制收入差距在合理范围之内,限制异质需求者的规模及数量,在商品市场价格管控中明确市场目标,保护中低收入者的利益,防止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参考文献

[1] 崔友平,金玉国. 行业垄断对收入分配影响的效应分析与对策研究—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第27届学术年会[Z]. 中国河北石家庄: 2010:84-87.

[2] 罗楚亮,李实. 人力资本、行业特征与收入差距—基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的经验研究[J]. 管理世界. 2007(10): 19-30.

[3] 姜付秀,余晖. 我国行政性垄断的危害—市场势力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的实证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07(10): 71-78.

[4] 于良春,张伟. 中国行业性行政垄断的强度与效率损失研究[J]. 经济研究. 2010(3): 16-27.

[5] 平狄克,鲁宾费尔德. 微观经济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6] S C W, Smiley R H. Monopoly and Distribution of Wealth[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5(5).

[7] Tullock G. The Welfare Costs of Tariffs,Monopolies and Theft[J]. Western Economic Journal. 1967(5).

[8] 胡鞍钢. 中国挑战腐败[M].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9] 刘志彪,姜付秀. 我国产业行政性垄断的制度成本估计[J]. 江海学刊. 2003(1).

[10] Bator F. The simple analytics of welfare maximization[J]. 1957:22-59.

[11] Brown D J, Wood G A. The Social Cost of Monopoly Power: Yale ICF Working Paper[Z]. 2004:4-31.

[12] Alex L, J B D. Competition, Consumer Welfare, and the Social Cost of Monopoly: Cowles Foundation Discussion Paper[Z]. 2005.

[13] Lerner A P. The Concept of Monopoly and Measurement of Monopoly Power[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34( 6).

[14] 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3.

[15] S K. E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5:1-28.

[16] 张原,陈建奇. 人力资本还是行业特征:中国行业间工资回报差距的成因分析[J]. 世界经济. 2008(5).

[17] 岳希明,李实,史泰丽. 垄断行业高收入问题探讨[J]. 中国社会科学. 2010(3): 77-93.

[18] 邢春冰. 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工资决定机制考察[J]. 经济研究. 2005(6): 16-26.

[19] 叶林祥,李实,罗楚亮. 行业垄断、所有制与企业工资收入差距—基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 2011(4): 26-36.

[20] Thomas K. The Microeconomics of Monopoly Power: Jerome Levy Economics Institute Working Paper[Z]. 1990.

作者:邹燕 刘超

垄断效应认识分析论文 篇2:

医疗服务行业中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及其矫正

摘要:基于医疗服务行业所具有信息不对称性、行政垄断性、公共品属性及外部效应致使该行业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同时并存。本文认为垄断、公共产品的供给、信息不对称及外部效应引致了市场失灵的产生;政府的内部效应、寻租活动、政府的低效率及信息不完全导致了政府失灵的产生。本文分析了医疗服务行业中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具体表现,并就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情况提出了矫正失灵具体对策。本文认为应该从矫正医疗服务行业的信息不对称、垄断、外部效应、公共产品及优化政府规制等方面矫正其产生的市场失灵。应该从医疗服务行业引入竞争优化垄断竞争格局、加大对公共医疗服务的投入缓解供给短缺及加强制度建设遏制腐败和寻租矫正其产生的政府失灵。

关键词:市场失灵 政府失灵 失灵矫正 医疗服务

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通过供求及价格机制对稀缺资源进行配置以达到其均衡。因此市场通常是一种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但是市场并不能够有效的处理好所有物品的分配以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市场经济运行中会出现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出面进行管理,但政府也不是万能的,对经济和社会的管理中会出现政府失灵现象。本文将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进行剖析,探讨其各自表现,分析其原因,提出矫正的措施。

一、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及其原因

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都是被人熟知的术语,但其内涵如何则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究,本节将就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涵义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

(一)市场失灵

1、市场失灵的涵义

市场失灵是指因为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或者因为外部环境的某种限制,而使得的市场机制难以或不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的情形。市场失灵在一般情况下也可称为称市场缺陷,其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市场失灵是由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无法实现,导致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从而经济资源配置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的情况。广义的市场失灵,不仅包括狭义的市场失灵,还包括即便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社会福利仍然不能达到最大化的情形。市场失灵出现的有其必然性,经济学理论能够佐证,在一系列理想的假定条件下,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可以导致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但理想化的假定条件与现实情况并不总是相符合,市场本身存在的功能缺陷可能出现导致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资源、商品及劳务的情况,于是就出现了市场失灵的情形。

2、市场失灵的原因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领域:垄断,外部效应,公共产品的提供,信息的不对称等方面。

(1)垄断形成市场失灵

为了保证“看不见的手”能够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和调节经济的作用,充分的竞争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只有保持竞争,市场机制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但激烈的市场竞争所导致的优胜劣汰过程,必定引起生产要素的集中,而生产集中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走向垄断。因此,市场竞争本身具有走向垄断的趋势,而垄断反过来又抑制竞争,抑制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妨碍经济效率的提高。垄断者能够影响或决定市场价格,阻止竞争者进入,依据其具有垄断的优势使产品的价格和产出偏离了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的要求,使产品在消费者之间的配置和资源在生产者之间的配置不能达到最优状态,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影响了市场自发调节经济的作用,造成了市场的失灵情况。

(2)公共产品的供给形成市场失灵

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导致公共产品的提供存在市场机制无法解决的关键问题导致市场失灵:一是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它性,产生搭便车问题。二是因为消费者不愿意真实表达自己对公共产品的主观需求状态,致使公共产品生产者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无法确定,而偏好显示的不真实,就使价格反映偏好的机制失灵。三是由于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应该免费提供这类产品,但是由于在非竞争性的条件下产生者往往不能回收成本并赚取利润,基于利润最大化追求的生产者将不会提供这类产品,市场机制在这种状态下就失灵了。

(3)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

信息不对称是在市场交易中各方所拥有不对等的信息,比如买卖的双方掌握的服务或商品的价格、质量等信息不相同,一方可能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则就有一方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信息的不对称或不完全会破坏市场经济机制中的优胜劣汰机制,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以致可能出现优汰劣胜的资源配置,这就破坏了市场经济中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使社会资源难以实现最优配置。再则,人们要获得信息就必须付出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会增加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效率,导致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

(4)外部效应引致市场失灵

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所有产品的成本和收益都内在化,而在现实中,有些产品或服务具有外部性,会产生外部效应。外部效应可分为正的外部效应与负的外部效应。正外部效应的存在因为其不能充分地反映该服务或物品能够引致的社会边际的效益,就可能扭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使服务或物品的供给处于不足的状态,负的外部效应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扭曲,使产量处于过多的状态。在存在外部效应的情况下,成本和收益不对称,就会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其结果会远离帕累托效率状态。

(二)政府失灵

1、政府失灵的涵义

公共选择学派认为政府失灵是指政府在市场缺陷弥补的过程中,又致使政府活动产生新的非市场性的缺陷,通常是政府为能够克服市场功能的缺陷而采取各种经济政策、行政管理手段及立法手段,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各种偏差,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和问题,导致了政府干预经济的社会福利损失和低下的效率。斯蒂格利茨认为政府内部竞争、部门产权让渡、再分配政策、政府信息及政府合同等的缺失就会出现政府失灵,而萨缪尔森则认为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时政府失灵便出现了。我们认为政府失灵是指因为政府权力主体信息的不完全以及自身人性假设的偏差等机制的缺陷,出现决策失误、政府行为低效率及寻租等现象,使得政府行为不能有效地提高市场效率和提升调控能力,从而使政府的目标难以实现的一种现象。

2、政府失灵的原因

(1)政府的内部效应导致政府失灵

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追求自身和组织目标及利益而非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的现象,称为内部效应。政府机构行为主体由政府官员所组成,其具有与市场中的经济人一样的经济人特性,都是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其最基本动机,在政治市场中可能受到权利、职位及其相关物质利益的驱动,而谋求个性效用最大化。当政府官员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不相一致,甚至是背离时,官员将实施和选择可以给他们带来最大化效用的行为准则,这样选择的结果就偏离了公共目标,公共机构不再发挥公共的职能。政府决策的内部效应将促使公共决策的考量被个人的或机构和组织的成本和利润所支配,内部效应会影响非市场活动的结果,使其高于技术上的成本,出现较高的单位成本和比社会有效水平更低的非市场产出水平,带来了政府失灵。

(2)寻租活动导致政府失灵

寻租是经济人运用经济的、政治的、非法的,甚至是合法的手段及方法,从政府官员那里获得垄断特权,促使政府帮助其建立优势地位,获取超额利润,或者政府机构及其官员直接凭借其垄断特权而取得租金的活动。寻租是非生产性的活动,它本身并不增加新财富和新产品,并导致政府部门及官员争权夺利,影响政府声誉和增加廉政成本,同时也将妨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降低行政运转速度甚至危及政权稳定。寻租是政府干预的必然产物,政府的干预将带来租金形式的经济利益,从而为这种利益进行的游说活动的产生创造了必要条件。寻租的存在产生了不公平的市场竞争,而为了维持这一与生产性活动无关的逐利活动,社会资源被大量浪费,最终寻租活动将造成资源配置扭曲,导致政府失灵。

(3)政府的低效率导致政府失灵

政府的低效率是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从政策制定和执行上,政府要做出经济决策,需要充分了解基层的经济信息,容易产生认识时滞,这样就会致使政策出台产生偏差,让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的决策往往要通过公共秩序集体得出,时间多于个人的决策周期,而政府内部的存在官僚主义作风,加之下级政府的认识和自身利益等因素又致使在执行中发生拖沓或路径偏移,这样将影响政策执行的结果,有可能使好的政策产生恶的结果。在政府官员的激励上,因为政府官员是逐级任命的,政府工作人员之间缺乏竞争,缺乏竞争导致无效率,没有竞争的压力,其就不能高效率地工作。从政府提供的服务上,政府部门的行为不以盈利为目的,政府官员不会把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成本压到最低,所以政府部门的活动大多不计成本,由此往往出现公共物品的多度提供,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4)信息不完全导致政府失灵

经济理论表明,信息是一种有价的商品,获取充分信息的成本昂贵,政府通常是在不完全信息状态下进行决策的,这样通过政府理智地纵向传递信息并不一定比通过市场自发地横向传递更有效,而依据不全面也不准确的信息制定的经济政策,政策的预期效果是不确定的。由于市场信息和政策信息的不完全,使得政府及其成员在制定各种政策和决策时,既不能完全掌握人们的偏好,更无法了解政府计划的各种结果,难以确定对正当福利受益者作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发生了公共福利错向分配的决策错误。政府的组织结构本身就不利于信息的传导,其设置是金字塔式结构,这种结构中信息传递要经过多个环节、多个部门,阻碍了各种信息的及时传输和政令的及时下达,可能导致对政策指导意义和认识产生严重的偏差。

二、医疗服务行业的特征及属性

医疗服务行业与一般的行业有所不同,其应该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同时在医疗服务中医生和患者问可能存在对于病情情况,治疗方案等的信息不对称;医疗服务行业应该具有一定的外部效应,政府通常也对其进行规制。

(一)医疗服务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并具有信息不对称性

医疗卫生服务是以信息不对和称委托代理关系为主要特征的。在医疗服务中,通过患者就医,他将诊疗决策权给予了医疗服务供给者,两者间就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作为医疗服务供给方的医生和服务需求方的患者的信息是高度不对称的,而作为委托人的患者更希望作为代理人的医生和医疗机构是一个完美代理人,将患者的利益置于首要地位。应该看到医生和医疗机构是患者的代理人,同时又扮演着医疗服务供给者的角色,医生掌握的信息要比病人掌握的多,既掌握着病情的信息,又有较多的诊治手段和药品的选择权,负责决定治疗的方案,更运用专业技术执行治疗方案。相对充分的信息,让医生清楚如何为患者多提供服务取得更高酬金。作为医疗服务需求者的患者,没有具备足够的医学知识和信息能够对医生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估,对提供的医疗服务质量及其差异也了解不多,无法判别技术质量,进而不能够自行选择产品与服务,总体上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医疗服务供给者在信息不对称的这种情况之下,完全有能力并且倾向于利用其所掌握的信息优势选择更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就可能会利用其优势地位掠夺信息劣势方的利益。

(二)医疗服务具有公共物品属性

与一般消费品不同,大部分的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有一部分产品是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特性和自然垄断倾向的公共物品属性的产品,如卫生监督、预防保健等。在公共卫生领域,包括安全饮用水的可获得性、传染病与寄生虫的卫生防疫、病菌传播媒介的检测、监视和控制,以及计划生育教育和卫生知识普及在内的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服务属于纯公共物品,如果预防做得越好,病人会越少,医院收入会下降,因而市场上的医院并不愿意提供这样的服务。

(三)医疗服务市场具有垄断性

医疗服务市场并非完全竞争市场,而是垄断竞争市场。医疗服务行业具有自然走向垄断的倾向,基于医疗服务产业在一定时期内其技术特征和经济特征内生性决定能够成为自然而然的具有一定垄断性的产业,而垄断的形成一定程度上也是是市场过程自发形成的结果。因为在医疗服务供给者所处地理位置、医疗服务供给者所提供服务的品种、质量和技术水平、患者从居住地前往各医疗服务供给者地点所花费的时间及成本、患者对不同医疗服务供给者所提供服务的主观偏好的等都存在个体性的差异,并且医疗服务内容的诊断治疗等针对每一患者的特定需要而进行的,具有不可转售的特性,由此医疗机构能够拥有一定的市场势力且具有垄断性。垄断性往往表现为在少数几家的医疗机构垄断着地区的医疗服务市场在该区域内占据了很高的市场份额,患者在与医疗机构或医生的博弈中处于被动地位,价格向高而服务的质量水平可能低下。医疗服务市场存在政府垄断,政府的垄断行为有广义垄断和狭义垄断之说。由政府权力引起并以国家强制力予以保护的垄断归为广义的政府垄断,其包括一些必要的政府介入形式,如知识产权、专利保护、行医执照等。狭义的政府垄断主要是指政府通过颁布各种法令、政策或规章等形式,对医疗服务市场施加排他性控制、消除或限制市场竞争而介入微观经济领域形成的垄断格局的行为。政府的垄断一个明显的例证是,我国绝大多数的医院床位、设备和医务人员等卫生资源掌握在政府办的公立医院手上,在政府所办的公立医院中,少数医院凭借着政府的长期扶持已经集中了最优等的卫生资源,形成了致使其他医院不能够与之进行竞争的强势垄断地位。

(四)医疗服务具有外部效应

在医疗卫生及其服务领域,无论是卫生监督、传染病控制、环境治理、健康教育等纯公共产品,还是预防接种、传染性疾病防治等准公共产品都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针对绝大部分的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利益外溢的特征,即受到良好医疗服务的人们有利于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整个社会受益。公共卫生中的传染病预防和治疗有正的外部效应,例如预防接种可以使接种者免于感染传染病,也减少传染病传播的概率;母婴保健有利于减少先天残疾和婴幼儿残疾,提高未来的社会生产力。而抗生素的使用则有负的外部效应。

三、医疗服务行业市场失灵及其矫正

由上所述在医疗服务行业领域,出现市场失灵的出现是必然的,本节将分析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并针对性的提出矫正失灵的方法。

(一)市场失灵的表现

在医疗服务行业,市场失灵的集中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医疗服务领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市场的失灵。表现为,医生掌握的信息要比病人掌握的多,他决定诊治手段、治疗的方案和药品的消费,同时完全有能力凭借专业水平和能力说服患者接受其打算的治疗方案并购买药品,这样医疗服务的主动权就掌握在了医生的手中,对于患者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他无从判断和权衡医生向其提出的治疗方案的优劣,在接受治疗、诊断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阻碍了市场中双方平等交易的实现,市场力量不足以约束价格、限制医疗服务的需求,以最优化资源配置,带来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二是医疗行业外部效应的存在导致了市场失灵的出现。医疗行业的正外部效应广泛存在于公共卫生和公共医疗服务领域,比如公共卫生中的传染病预防和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等;此外在许多医疗服务中存在负的外部效应,负外部性的存在危及到了他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从而造成了社会利益的流失和社会成本的增加。比如,抗生素的使用、传染病的传染等。三是医疗行业的垄断性导致了市场的失灵。从技术上,医疗行业的技术复杂并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在从事医疗行业的准入门槛上,政府对从事该行业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制;从医疗机构上,公立医院占据主体,其中一些医院在政府的扶持下形成了持久和强大的垄断优势。在以上具有垄断性的条件下,对医疗行业和医疗机构,市场优胜劣汰的调节机制就无效了。四是医疗服务行业的公共物品属性导致市场失灵。医疗服务领域中的公共卫生服务属于纯公共产品,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在市场的作用下消费中容易产生搭便车问题,于是该类医疗服务公共物品不能由私人供给和生产,也不能由市场交易来实现最优的配置。

(二)对市场失灵的矫正

1、信息不对称引起市场失灵的矫正

在信息很难获得和准确评价的情况下,可以由政府的政策干预和供给来矫正医疗服务行业由市场的失灵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和社会福利的减少,从而监督和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对于医生运用相对患者的信息优势滥用职权,降低服务质量,提供不必要但有利可图的服务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制约机制,以达到限制利用信息优势损害患者利益、增大违规的医疗成本。政府可以采取更加严格的执业医师执照审批、控制药品的处方权、推进病历和处方的标准化、建立医疗机构质量保障体系、要求医疗服务单位实施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等。同时,在患者被提供低质或不当的医疗服务时,应该给患者创造诉求的收集渠道以及寻求赔偿的机制,来削弱医疗机构利用信息优势牟利的可能。同时,医疗保险机构通过负责支付患者的医疗费用,成为医疗服务交易的重要环节,从而使医疗保险机构有足够的积极性去维护患者的利益,这尤其是在抑制医生诱导需求方面能发挥作用,政府应该鼓励私人医疗保险或社会医疗保险机构的发展,通过医疗保险弥补医疗服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问题。

2、矫正垄断性导致的市场失灵

政府要通过引入充分竞争打破垄断来干预由技术门槛、沉淀资本等形成的行业垄断。为改变目前公立医院一家独大,及其运营所带来的低效率等问题,对于医疗行业政府可以放开并鼓励民营、外资等多元化的医疗机构设立,促进医疗机构的多元化发展,通过设立盈利医疗机构,将其与非盈利性医疗机构展开竞争,让盈利与非盈利机构的同时存在,促成逐步打破某些公立医疗机构的垄断经营,克服行业垄断的消极作用,以满足社会多层次的医疗需求。对于医疗行业垄断的格局打破,还应该通过政府的介入,加强对医疗机构的成本监控,对其经营成本进行严格认真的审核,合理地确定成本,促其规范价格定制成本,同时还要根据国家政策以及消费者的承受能力综合确定服务价格定价的机制。

3、矫正外部效应导致的市场失灵

医疗服务外部效应会导致该医疗服务需求不足,因此政府的积极干预是很有必要的。在经济学中,外部效应可以通过外部效应内在化来解决。边际效益被加到私人边际效益上,产品的价格反映了全部的社会效益是正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其表现为政府的矫正性财政补贴。外部边际成本加到私人边际成本之上,产品的价格反映全部的社会边际成本是负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其表现为政府的矫正性税收。对于外部效应明显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政府介入并发挥主导作用是十分必要的。在该类医疗服务中,政府可以通过一定的政策和工具来干预资源配置,可以采取财政补贴的方式,比如对有正的外部效应的预防接种者给予补贴,对健康设施建设和医学教育给予补贴;可以公共供给以及转移支付支持卫生保健的发展,比如实行对老年人和穷人的医疗救助计划。

4、矫正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导致的市场失灵

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会导致出现市场的失灵,该类产品或服务不会由市场自动提供,政府是提供该类服务和产品的主体。对提供该类产品的原则是,政府可以直接生产或者通过激励非政府部门提供该类产品或服务。通常,政府可以采用经济资助手段,鼓励民营企业生产公共产品,或者可以以补助津贴、优惠贷款、无偿赠款、减免税收等经济资助手段,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公共产品生产。在医疗服务公共物品的提供和生产上,政府应该就提供公共医疗服务产品和服务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直接生产还是向私人部门购买,生产出来或购买后的产品或服务如何分配进行综合考虑。比如,医疗服务行业中的公共卫生领域,是典型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政府必须为这类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政府应该直接生产或向其他机构购买以确保这类服务的有效供给。其中,直接生产是由政府直接举办并管理医疗机构,为民众提供医疗服务;而购买是由政府向包括公立医院、私人营利医院和私人非营利医院等医疗机构购买医疗服务。

5、政府规制的优化

医疗服务领域存在大量的社会福利损失以及市场失灵,要让该领域的规制制度趋向合理,保证医疗服务市场及行业的健康发展。优化政府规制体制首先应该建立和完善医疗服务领域的法律体系,让政府运用法律授权的专门规制机构执行规制,改变政府以直接控制医疗机构运作和发展的模式。同时,在法律框架内明确政府、医疗机构、从业人员、患者的责、权、利,为政府规制有法可依,并最终形成以医疗服务法为基础的医疗服务市场政府规制法律体系,规范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规制行为。优化规制,政府应该改革医疗管理体制,构建有效可行的医疗规制体制,构建包括政府部门、行业自律组织和消费者保护组织参与以及公众舆论监督框架在内的完整的现代规制体制。优化政府规制应该研究和设计有效而切实可行的规制机制,包括进入退出机制、价格调控机制、信息披露机制、医疗机构和医药及设备生产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等。

四、医疗服务行业的政府失灵及其矫正

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必然导致政府失灵的出现,政府失灵将导致消极影响。本节将探讨政府失灵的表现并尝试给出矫正失灵的思路。

(一)政府失灵的表现

在医疗服务行业中,政府的失灵在以下几方面较为典型。一是在对医疗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存在供给失衡。表现在,政府财政对医疗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支持吃紧,导致这些服务和产品的供给量不足。就医疗保障制度而言,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医疗费用增加,政府财政压力加大,加重了民众的负担。二是政府干预使得医疗服务市场中原本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突出,从而导致更高昂的交易成本。医疗服务行业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于患者、医生和政府管理部门之间,而作为占据信息优势的医疗机构和医生出于利益动机竭尽全力保留自身的信息优势,这样政府干预加剧了医疗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复杂性,使用于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并进行管理的资金大大增加,提高了各方进行交易的成本。三是医疗服务行业由政府推动形成的行政性垄断明显,政府通过采取法律对竞争进行限制,通过财政补助创造一个不公平竞争的平台,用低于成本价提供产品与服务及供给公共产品从而在医疗服务行业形成垄断权力。四是政府对医疗服务领域的广泛的干预导致公共垄断权力的滥用,产生大量的寻租、腐败行为。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为例,对药品行业的政府监管,应该维护市场秩序、纠正市场失灵,但药品监管体制不但未能有效治理市场失灵,反而因为寻租行为和监管权力的恶性扩张导致了更严重的市场失灵。五是过度医疗问题仍然明显。因为医疗服务行业由政府推动形成垄断格局,使得医疗需求缺乏价格弹性,过度医疗是医方必然选择的价格策略,因此过度医疗问题的根源也在于政府的失灵。

(二)对政府失灵的矫正

1、引入竞争优化垄断竞争格局

医疗服务市场垄断竞争的格局,致使在医疗服务供给优质市场存在严重的稀缺,需要政府通过多种途径去增加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进行医疗机构内部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要对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垄断性竞争市场进行优化,首先要增加市场主体数量,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形成多元化并且资源充足的医疗供应体系。为此,政府要逐步的放宽医疗机构的准入条件。政府应该通过医疗卫生机构准入规划控制标准的降低,让符合资格的个人或资本能够进入医疗服务市场,从而扩大医疗服务供给。政府应该在对申请设立机构的社会力量的信用情况、从业条件等进行严格审查的基础上,通过制订财政、信贷、融资、土地使用等相关优惠政策,允许甚至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组建医院、药店及相关医疗设施,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对于医院的发展,政府应该制定措施促进公立医院的真正放权,进行股份制改革,促进私营医院、合伙制医院和中外合资医院发展,加强综合医疗服务,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服务,鼓励能成本节约且能够有效提供医疗服务的各种形式的诊所的发展。

2、加大对公共医疗服务的投入缓解供给短缺

政府投入不足导致公共医疗服务供给量的不足是政府失灵的一种重要表现。当前,要保障医疗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保证每个公民的基本医疗,仅靠市场和个人是不够的,加大政府财政对公共卫生和公共医疗服务的投入力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政府的部分新增开支应当用在补贴贫困的中西部省份的公共医疗和公共服务上,财政投入公共医疗的重点应放在农村和社区。中央政府的卫生投入需要有更强的针对性,可以尝试从对城市医院的供方补贴转向对需方补贴,从富裕的东部省份转向不富裕的西部和中部省份,同时还要使政府的花费更有利于低收入人群。在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上,政府应该明确责任,强化公共财政对医疗保障制度提供的资金保障,加大投资力度,承担医疗保障范围全覆盖的主体责任,体现社会公平,建立使弱势劳动者与强势劳动者一样享有平等的医疗照顾。同时,政府应承担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的责任应,公平分配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协调运作医疗资源。

3、加强制度建设,遏制腐败和寻租

政府在对医疗服务行业的介入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政体制改革,及时转变政府职能,明确自己要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摆正自己的角色定位,构建有利于增进医疗行业健康发展的政府职能模式。政府应该加强自身的法律制度建设,通过推动政府经济行为法制化并进行法律规范来限制其对医疗服务市场经济活动的干预程度和范围,以行政立法的手段对医疗服务行业依法进行管制。政府要加强其对医疗服务行业调控行为的监督和约束,完善政府本身的内外监督体系和机制,增加政府在调控过程的透明度。医疗服务行业供给中的寻租是政府官员在提供服务中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进行的腐败行为,政府寻租与腐败行为导致政府在对医疗行业进行服务和管制中的效率损失。为对腐败和寻租的行为进行遏制,政府应该扫除自身行为的监管盲点,改革自身不合理的监管关系,以法律的规范和约束力使政府官员转变观念,将官员作风引到廉政高效上。同时,通过立法明确政府官员寻租和腐败行为的惩治力度,对官员起到警示作用,减少官员行为的随意性,遏制腐败和寻租行为的发生。

五、结语

医疗服务行具有特殊的属性:医疗关系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在医疗服务提供的过程中医患双方具有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医疗服务市场是一种垄断竞争的市场,政府在垄断格局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部分医疗服务具有公共品属性,例如公共卫生服务等属于纯公共品;医疗服务的提供还具有外部效应。因此,医疗服务行业发展中必将存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而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考察是厘清医疗服务行业内在发展脉络的有效路径。垄断、公共产品的供给、信息不对称及外部效应引致了市场失灵的产生;而政府的内部效应、寻租活动、政府的低效率及信息不完全导致了政府失灵的产生。医疗服务行业市场失灵主要体现在医疗服务领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医疗行业外部效应的存在,医疗行业的垄断性格局,医疗服务行业的公共物品属性特征。在信息很难获得和准确评价的情况下,由政府的政策干预和供给可以矫正医疗服务行业的市场失灵状况。对于医疗行业垄断的格局,通过政府的介入,促进医疗机构的多元化发展,通过政府设立非盈利医疗机构和支持盈利性医疗机构的发展,将其与盈利性医疗机构展开竞争,克服行业垄断消极作用,矫正市场失灵。对医疗服务外部效应,政府的积极干预是很有必要的,可以通过外部效应内在化来解决。对医疗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会出现的市场失灵,可以通过政府的作用来弥补,政府可以直接生产或者通过激励非政府部门提供该类产品或服务。同时,优化政府的规制制度也能够对市场失灵起到矫正的作用。医疗服务行业政府失灵的典型表现有:政府对医疗服务行业公共品的供给存在失衡,政府干预加剧了医疗服务市场中原本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医疗服务行业行政性垄断明显,寻租活动和腐败行为给行业发展带来明显副作用及过度医疗的广泛存在。通过引入竞争优化垄断竞争格局、加大对公共医疗服务的投入缓解供给短缺以及加强制度建设,遏制腐败和寻租等能够对政府失灵进行矫正。

责任编辑:姚开建

作者:陈凯荣

垄断效应认识分析论文 篇3:

平台经济垄断问题研究与监管建议

摘要:平台经济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一种重要的经济组织形式。在平台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平台具有联结多边用户、媒合多方网络组织等特点,且其具有双边市场的特点——轻资产运作、进入门槛低、容易进行业务扩张,加上交叉网络效应、直接网络效应和数据集中的优势,从而容易产生垄断现象。自2020年以来,政府逐渐加强了对平台一些领域资本无序扩张和不公平竞争的反垄断监管。本文基于对平台经济下垄断产生原因、危害性以及反垄断难点的分析,积极探索平台经济反垄断治理路径,为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平台经济;垄断;监管;反垄断

一、引言

作为数字经济的代表——平台经济近年来发展迅速,平台经济的兴起和发展主要得益于互联网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得益于技术发展带来的交易成本、搜索成本下降。平台具有的联结多边用户、媒合多方网络组织等特点,使平台型企业汇集了大量供给端和需求端的离散信息。平台型企业一般采用轻资产、双边平台的商业模式,由于平台两端用户间交叉网络外部性的存在,平台型企业的发展容易产生雪球效应,出现赢家通吃的局面;平台还较易从双边平台扩张到多边平台,形成超级平台;平台两边用户的交易较频繁,因此平台拥有大量的用户数据。平台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当前尤为突出的是平台经济的垄断问题,比如强制搭售、“二选一”等,加之平台型企业由于网络效应的存在,容易产生“赢家通吃”、一家独大的情形。垄断问题的出现,会大大损害竞争,损害平台上的商家、消费者的基本利益,带来整个社会福利的下降。自2020年以来,政府逐渐加强了对一些领域资本无序扩张和不公平竞争的反垄断监管,包括斜向扩张(即跨界)、排他性协议(如“二选一”)等特殊竞争策略和竞价排名等定价策略的规范与约束。2021年是我国《反垄断法》生效的第13年,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背景下,对于平台经济的垄断现象进行分析,提出平台经济监管的规制建议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二、平台经济垄断问题与危害性

1.平台经济概念

平台实质是一种促进客户之间达成交易的虚拟或现实的交易空间或场所。平台的核心是联结、架桥或媒合,数据和符号价值是其核心内容。平台经济即提供信息服务的信息经济,它通过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联结平台上的双边或多边主体以创造价值,实质上发挥着“市场”即商品交换场所的功能,具有需求方规模效应、开放跨界性、网络外部性及“去中心化”的特征。平台经济以其双边市场特征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价值链和产业链的运行规则,双边市场是买卖双方通过同一平台发生交易的场所,其中网络外部性取决于加入平台的另一边用户的数量,双边市场特征使平台经济形成了复杂的网络交互关系。

2.平台经济垄断与竞争的矛盾

当前,平台经济呈现强竞争和强垄断的双强态势,是竞争性垄断的新市场结构。 技术竞争起唯一决定性作用,决定着平台企业的成败。平台竞争的“马太效应”会强化技术竞争的效果,它有可能使先发企业率先达到用户规模临界值,进而垄断市场,实现“赢者通吃”。但平台经济市场是自由进入的,其开放性高,产品也具有开放性,技术创新速度快,且因为平台经济创新的本质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而非技术创新,所以它不存在技术壁垒。由于平台企业刚开始会以免费的策略吸引注意力,用户会注册多个同类竞争性产品,这些都是导致平台经济具有高度竞争性的重要因素。因而,平台企业始终面临“创造性破坏”的威胁。一方面,从市场结构来看,平台经济市场具有天然高度垄断性。为了享受“赢家通吃”带来的巨大收益,平台企业具有扩大经营规模和获取边际效益递增的网络效应红利的诉求,“赢家通吃、输家出局”进一步强化了平台垄断趋势。在双边市场、网络外部性的自我增强效应作用下,平台的经营者和消费者越多,市场扩张的速度越快,平台的“虹吸效应”就越强,它往往呈指数级增长趋势,由此导致在平台经济中“胜者全得、赢家通吃”的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从市场行为看,市场高度竞争。互联网经济环境下的竞争已经超越单一的价格竞争,其本质是技术竞争、标准竞争和商业模式竞争。市场上暂时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似乎拥有稳固的地位,但却时时面临来自竞争对手和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与挑战,因此它们不像传统垄断企业那样拥有可以操纵市场、控制价格的市场垄断能力,也没有限产提價的意愿,新出现的颠覆性技术和商业模式随时都可能会淘汰原有的产品或服务。此外,平台经济也存在“长尾效应”下大小企业同时并存、高度竞争的现象。总的来看,平台经济市场结构区别于传统市场结构,在其动态运行过程中具有竞争和垄断并存的性质。

3.平台经济垄断的危害性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消费型数字经济的迅速崛起,平台服务功能由供需方的简单链接转向供需双方更大规模、更加精准的信息匹配,其帮助实现了更高效、更高阶的资源配置和价值交换,满足了用户定制化、个性化的需求。然而,伴随着互联网平台巨头流量垄断优势的自我强化,不仅企业本身的创新受到影响,而且还给中小企业发展、消费者福利、数据及内容垄断带来风险。

首先,抑制中小企业创新。一方面,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占据巨大市场份额,拥有市场强势地位,易引发操纵市场、损害市场结构、破坏效率和公平行为。平台资本借助垄断优势迅速进入各个领域,压缩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机会,不利于行业良性生态和多元发展。另一方面,取得绝对市场优势地位的平台企业利用技术优势和庞大规模的市场支配地位,通过制定排他性的准入标准抑制新竞争者进入,构建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生态“闭环”,不仅可能扼杀很多创新行为,也可能产生损害消费者和中小企业利益等不良影响。有研究认为历史上的“大型公司诅咒”很可能会在互联网领域得到应验。这些大公司和产业集中最终会对我们未来的经济和政治造成危险,甚至引发民粹主义、民族主义、极端主义政客和法西斯政权崛起。其次,导致社会收入分配严重失衡。互联网平台企业借助垄断优势成了获利最大的中间商,有可能挤垮传统行业,使传统行业从业者面临大量失业风险。一方面,平台垄断快速集聚的社会财富与普通民众收入低下、长期停滞不前形成冲突,收入分配不平等加剧,贫富分化严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消费者福利和生产者福利有可能被平台掠夺。正常来说,消费者、生产者都能享受数字经济时代的科技便利和社会福利,但如果遇到“大数据杀熟”、电商平台利用垄断地位要求商家“二选一”等行为,新创造的社会剩余中本该由消费者、生产者获取的那一部分就会被平台掠去,其结果就是科技创新带来的社会福利增长最终都被平台占有了。最后,存在数据集中的风险。互联网平台的数据成为有价值的商品,数据垄断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力不断抬升。当前,数据市场存在很大问题,我们正在有意无意地以个人信息数据为代价来换取平台提供的服务。平台以各种隐蔽手段过度收集相关数据、过度开发消费者行为和企业行为数据,不仅可能损害用户、中小企业利益,还可能危及国家安全。数据成为平台巨头的核心资产,很多平台企业将数据视为私产,试图建立数据壁垒。尤其是资本借助平台垄断数据后可能希望将数据和流量利益最大化,通过分析锁定、市场支配地位、用户分类歧视性定价、进而产生无序扩张的冲动,甚至影响经济安全和网络安全。

三、平台经济反垄断难点

传统的反垄断法在互联网平台领域的适用性面临着巨大挑战。互联网行业的一些新业态、新模式颠覆了传统商业规则,通过传统行业规制经验或常用工具往往难以直接预判其行为的后果。平台经济竞争垄断性市场结构也给反垄断政策制定造成了严峻的挑战。第一,相关市场界定困难。平台的双边或多边属性涉及不止一个相关市场。如假定垄断者测试相关方法无法应用到信息量巨大的多边市场,监管机构需要考虑双边或多边平台的交叉外部性及各平台用户的需求本质。用于进行垄断者测试的一些工具都不适用于平台提供的名义价格上免费的产品和服务。第二,市场垄断势力的认定缺乏公认标准。平台企业的市场力量与传统企业不同,简单套用传统的单边市场的政府管制理论及评估工具往往存在较大偏差,其合理性和准确性有待商榷。市场份额、价格水平或利润率等评估市场垄断势力的硬性量化指标显然不能适用于创新活跃、高度动态的互联网平台市场。第三,数据监管问题。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滥用、数据拒绝分享、数据安全等问题正日益显现。反数据垄断是平台经济反垄断治理的核心问题,然而我国数据产权界定还不明晰,相关法律规范也不完善,数据利用和保护机制尚未建立,这些都对监管提出了较大挑战。第四,反垄断执法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基于平台的高度动态竞争性和创新激励考量,对是否进行平台竞争执法存有争议。反垄断执法机构存在如何界定执法范围、创新执法方式的难题,过早或过晚干预都有可能影响执法效率和质量,搞不好就有可能陷入“赢了官司、输了市场”的窘境。此外执法队伍及其执法能力建设也亟待加强。

四、平台经济的监管建议

从中国的反垄断现实来看,在新时代下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既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又是新时代解决平台经济反垄断实践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有学者曾提出市场力量扩张迟早会引发政府干预和以保护性立法为措施的反向运动观点。从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和内在矛盾看,政府与市场作用有机结合,“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一方面,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政府应加强市场监管、保护市场秩序。另一方面,维持稳定的市场竞争秩序需要借助于制度来实现,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等法律法规都有效弥补了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维护了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基于上述,本文提出以下关于平台经济的监管建议:

第一,创新政府监管模式,加快推进平台经济的双重监管体系建设。平台监管分私人监管和公共监管,应加强对平台经济双重有效监管。平台经济通过平台企业来运营细分行业市场抑或整个市场,有学者指出,“平台企业像是一个维护‘公共利益’的监管者”。一方面,为了提高平台的收入,平台企业有激励监管平台中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另一方面,平台企业对于具有外部性的交易监管有局限性,且平台权力有限,它仅能履行合同中的监管责任,不能超出合同强制执行,平台企业也可能存在通过监管制度漏洞谋取私利,导致企业内部出现腐败。因此,应加强平台经济的双重有效监管,在政府包容审慎监管的基础上,互联网平台应扮演好守门人角色,严控经营者资质信息审核,做好信息规制和数据安全建设,实现与政府监管部门信息共享。

第二,制定科学、灵活的反垄断监管目标。我们知道,传统产业的集中程度与创新能力二者呈现倒U形的关系,平台经济市场的创新需要适当的集中来维系,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因此,平台企业取得的暂时性垄断地位有可能被新一轮的创新打破,超额利润也可以看做一种对创新的成本补偿和创新本身的激励。为此,在加大反垄断执法力度的同时,政府的规制之手要有合理限度,营造有利于自由公平竞争与创新的良性竞争生态系统。政府应调整监管方式,避免选择性执法或“一刀切”执法,政府应避免对市场进行不合理干预,如依赖事后行政处罚的被动模式,设置不合理和歧视性的市场准入条件等。

第三,加快推进互联网平台的反垄断管制。一方面,科学界定互联网平台相关市场,平台监管应体现多元化价值取向,在加大对技术进步的支持力度,鼓励和保护创新的同时,规避垄断产生的副作用。另一方面,对各种互联网平台进行分期、分类管理,对垄断力的认定不能单纯考虑市场份额和进入壁垒,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尤其是考量技术创新的可行性、竞争行为对社会总福利的影响。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反垄断与创新激励问题。反垄断政策有可能重构产业布局,不同于传统反垄断理论仅着眼于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最大化的静态效率,基于技术创新起决定性作用的平台经济的反垄断管制更应关注创新研发激励的动态效率。有研究者利用博弈论模型分析了反垄断政策对发明的双重作用,提出反垄断在减轻潜在进入者竞争压力的同时,减少了垄断者的价值,从而削弱了进入者的创新激励。

第四,加强数据建设。从生产力方面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这一新兴生产要素作为数字化生产方式的核心要素,正成为变革生产方式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源。政府应以立法形式确立数据的产权,允许用户自由下载和转让,打破数据垄断孤岛,且提供用户删除或移植数据的权限,打破数据壁垒,明确各类数据的管制范围,做好信息共享和用户隐私保护之间的平衡。

参考文献

[1] Lee R S. 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exclusivity in platform and two-sided market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3,103(07): 2960-3000.

[2]Adner R,Chen J,Zhu F. Frenemies in platform markets: Heterogeneous profit foci as drivers of compatibility decisions[J]. Management Science,2020,66(12): 2432-2451.

[3]謝运博,陈宏民. 互联网企业横向合并、价格合谋与反垄断监管建议[J]. 工业工程与管理,2017,22(06): 142-147,168.

[4]Bakos Y,Halaburda H. Platform competition with multihoming on both sides: Subsidize or not?[J]. Management Science,2020,66(12): 5599-5607.

[5]徐晋.平台经济学——平台竞争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

[6]周文,刘少阳.全面理解和不断深化认识市场经济[J].上海经济研究,2020(3):20-31.

[7]李怀,高良谋.新经济的冲击与竞争性垄断市场结构的出现[J].经济研究,2001(10):29-37.

[8]暂傅瑜,隋广军,赵子乐.单寡头竞争性垄断:新型市场结构理论构建——基于互联网平台企业的考察[J].中国工业经济,2014(1):140-152.

[9]王海杰,宋姗姗.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平台型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基于企业价值生态系统构建的视角[J].管理学刊,2019(1):43-54.

作者简介

谭冰洁,1999年11月28日,女,汉,湖南衡阳,硕士,产业经济学。

作者:谭冰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机电产品销售研究论文下一篇:体能训练体育舞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