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保护的对策

2022-10-01

第一篇:旅游资源保护的对策

保护和开发宁陕红色旅游资源的建议与对策

作者:沈兰虎

近几年,全国各地十分重视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红色旅游成了一个独特旅游品牌。宁陕是“安宁陕西”的重要战略要地,是陕西省重点革命老区县,具有开发红色旅游的条件和潜力。

一、宁陕红色旅游资源现状

开发宁陕红色旅游资源,首先要摸清红色旅游资源的底子和现状。经党史部门普查,全县共有革命遗址遗迹19处,按历史时期分,土地革命时期14处,抗日战争时期2处,解放战争时期3处。按类别分,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14处。即宁陕土地委员会旧址、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鄂陕特委两河会议旧址、鄂豫陕特委及宁佛(周)工委旧址、猴子坪乡苏维埃政府旧址、东江口抗日抗捐军旧址、江口乡农协会旧址、竹山乡农协会旧址、小川乡农协会旧址、黄金乡农协会旧址、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军部旧址、宁陕四亩地党支部旧址、四亩地汉南交通站旧址、中共东江口中心县委旧址。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1处,即红军攻打老城旧址。革命领导人故居1处,即何振亚将军故居。烈士墓1处,即林口子烈士墓遗址。纪念设施2处,即新场乡红军标语遗址,张文津、吴祖贻、毛楚雄烈士陵园。以上19处遗址遗迹,除张文津、吴祖贻、毛楚雄烈士陵园(现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保存、开发和利用较好外,其他遗址均未开发利用,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从普查结果看,宁陕县革命遗址遗迹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是缺乏有较大影响力的革命遗址遗迹。二是这些遗址遗迹大多在西部的蒲河、东部的江口一带,

分布分散,当地经济欠发达,且大多不在交通主干道沿线,这给维护修缮和参观游览带来困难。

造成当前遗址现状的主要因素有两点:一是由于缺乏科学有效地保护利用规划。特别是历经“文革”非常时期的破坏和近期的民居改造,一些重要的革命遗址遗迹损毁严重,许多陈列物品遭遗弃或损坏,或散落民间不知去向。有些遗址(如四亩地汉南交通站旧址、鄂豫陕特委及宁佛(周)工委旧址、猴子坪乡苏维埃政府旧址)虽然尚有部分原建筑,但因年久失修,已面目全非;有些(如新场乡红军标语遗址、东江口抗日抗捐军旧址、鄂陕特委两河会议旧址等)大部分原建筑已不复存在,仅存原墙基或断壁残垣。诸如上述,如不及时进行修复完善,加以正规保护,无论是观光纪念意义和教育作用都将无从发挥,不但不能将红色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也将给党史和党建工作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二是由于没有把革命遗址遗迹的保护开发与发展地方经济进行统筹考虑,特别是没有与发展旅游产业紧密结合起来。缺乏长期建设性规划和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导致这些遗址遗迹的保护修缮工作始终处于个别部门独立支撑的局面,其他部门缺少配合,社会各界没有响应,每年有限的经费不过是杯水车薪,从而普遍陷入严重的资金困境,这是造成大量革命遗址遗迹现状堪忧的最根本原因,亟待倾力挽救。

二、保护和开发宁陕红色旅游资源的建议

全县应该把党史工作与县委中心工作,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利用与发展旅游产业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统筹起来,通过合理运用

市场化手段,实现包括革命遗址遗迹在内的党史资源的全面保护、充分利用和良好传承。为此建议:

一是将革命历史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工作纳入正盘子。根据已经普查出的革命历史遗址遗迹的现实情况,要尽快制定全面、科学、周密的保护和开发建设规划,着眼于构建“宁陕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就各类革命遗址遗迹的维护修缮,革命文物的收集整理、研究考证,以及周边环境、道路交通的规范整治做出统筹安排。按照“紧急启动、稳步推进、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原则,争取用3至5年的时间,使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工作初见成效。

二是要普遍建立革命遗址遗迹政府专项保护制度。要有效整合宣传、党史、文物、旅游和民政部门的管理职能,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方式,加大对各类革命遗址遗迹的行政保护力度,杜绝各类人为破坏损毁现象的发生。

三是要区别革命遗址遗迹的不同情况,针对性地采取保护利用措施。对于原建筑尚存且有较大教育影响力的革命遗址遗迹,要优先进行修缮,尽量恢复原貌,尽快收集、抢救内部陈列物品,并建立定期保养制度;着眼强化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有条件的可附属建立党史教育场馆,逐步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于原建筑物已不存在的革命遗址遗迹,短期内可依托附近学校、村委会活动室举办图片展览,进行党史宣传教育,待资金筹集到位,再行原貌恢复乃至开发拓展等工作。

三、保护和开发宁陕红色旅游资源的对策

(一)围绕一个中心。做好革命遗址保护和开发工作,要围绕一个中心—为经济发展服务。发展红色旅游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之一,是建设旅游强县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进行革命遗址开发与保护的过程中,首先考虑是否有利于红色旅游的发展。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

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开发、保护革命遗址。要把是否有利于红色旅游发展这个理念贯穿到对革命遗址开发保护的全过程,落实到开发保护的每一个环节。

(二)把握两个结合,抓住两个重点。把握两个结合:即在着力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向红色文化资本转变时,一要把红色文化保护和开发与构建旅游产业集群结合起来;二要把红色文化保护和开发与宁陕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开发结合起来,这是宁陕县革命历史遗址保护与开发措施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抓住两个重点:革命遗址是不可再生资源,面临着林地整合、新村建设等等。这些都与革命遗址保护与开发有着密切的关系。革命遗址和人文历史资源的破坏已到了非常严峻的地步,全力保护和合理开发是当务之急。但是,如果粗放式开发,会加重革命遗址和人文历史资源的损失,革命遗址和人文历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就成为一对难解的矛盾。应该杜绝为保护而保护,为开发而开发。必须树立为保护而开发的理念。革命遗址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只有如此,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才能完全得到统一。因此,抓住开发与保护这两个重点,必须要站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

(三)严格三个程序。普查、规划、建设。目前该县档案史志局已经对全县的革命遗址进行了全面普查登记,并已上报省、市业务部门

列入全国革命遗址普查成果。但如果不对全县的革命遗址的保护与开发搞一个全面的规划,那可能会耗资普查功亏一篑。在规划方面建议: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根据革命遗址的社会效应、革命遗址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来规划,该保护的重在保护,该开发的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不做得不偿失的事。二要坚持梯次推进的原则。当前,宁陕县的财政还很困难,如果全都进行保护开发,需要付出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可能难以承受。要根据轻重缓急,制定规划,急需保护的,先要保护好;条件成熟的,可以开发的就尽快开发建设。三要坚持节约的原则。要把资源的节约和资金的节约作为制定规划必须考虑的因素。

(四)采取四种方式。一是买。通过对全县的革命遗址普查登记,了解到大部分革命遗址要么原址已经重建了,要么已经是私人的财产。比如: 宁陕土地委员会旧址、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军部旧址、鄂陕特委两河会议旧址、鄂豫陕特委及宁佛(周)工委旧址、猴子坪乡苏维埃政府旧址、东江口抗日抗捐军旧址等,现在都已归私人所有,对这些遗址,建议采取买的方式收回,然后加以修缮或开发重建。使其发挥革命遗址应有的作用,让后世子孙了解这段历史。二是租。在普查登记中发现,有极小部分革命遗址,现在已改变做其它用途,这类地方可以修复后租用,作为参观革命遗址的一个景点。三是建。目前,该县的5处革命遗址,绝大多数已经面目全非,一部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一部分虽留下遗迹,但没有可看的东西,发挥不了应用的作用。比如何振亚故居、新场乡红军标语、黄金乡农协会江口乡农协会、猴子坪乡苏维埃政府旧址等。鉴于其形

成的历史背景,其地理位置极佳,建红色旅游点后能与江口烈士陵园形成一条红色旅游线路,有必要进一步新建完善园内设施,建设成“宁陕解放烈士纪念馆”,使其成为省、市、县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基地。四是收。在普查登记中发现,部分革命遗址,现在属于政府单位所有。如江口中学、高桥小学就是中共东江口中心县委和江口乡农协会原址,政府可以向上争取资金择址另建学校,恢复历史上有影响的文物建筑。在普查登记中发现,民间还散落着许多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实物,可以采取以乡镇为单位收集征集的方式,把它们集中起来,以备建馆陈列之用。

从长远来看,对包括革命遗址遗迹在内的各类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既可以保证这些红色资源的存史、育人功能永葆活力,又能充分激发它们的市场潜质,活跃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第二篇:湖南西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对策

发布时间:2011-8-

3信息来源:《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第10期。

作者:蒋才芳 王兆峰 转贴自:湖南社会学网

1 引言

湖南省西部地区包括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共辖24 个县(市、区) ,总人口约904 万人,土地总面积5. 85×104km2 ,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8 %。湖南西部境内除汉族外,还集中居住了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瑶族和回族等少数民族。湖南西部不仅是该省自然旅游资源的富集区,南北纵贯的枝柳铁路把以张家界市为中心的湘西北旅游区和以怀化市为中心的湘西南旅游区串为一体,也是人文旅游资源的富集区,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由于该区域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民族分布特点,在很长一个时期实行了“土司”制度,因此湖南西部民族文化深厚,民俗风情浓郁。

2 湖南西部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和开发述评

湖南西部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魅力无穷,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奇葩,在中外游人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该区域内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除了有世界一流的名胜风景张家界、武陵源外还有猛洞河、千年古镇芙蓉镇,有“露天博物馆”之称的土司王朝故都——老司城、国家民俗文化风景区德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南方长城、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旧址、里耶战国古城以及沅陵大秦黔中郡遗址、纪念抗战胜利的建筑物群、被海内外誉称为“中国的凯旋门”——芷江受降纪念坊。

湖南西部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在此繁衍生息,经过不断的传承和发展,并与其他兄弟民族交流融合,无论是居住、服饰、饮食,还是嫁娶、节庆和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都使该区域内传统民族文化独具特点,具有民族性、独特性、不可替代性和丰富多样性。如湘西境内传统建筑形式吊脚楼,苗族妇女与男青年喜爱的银首饰饰品,苗族歌为媒、土家族哭嫁的嫁娶婚俗,苗族赶秋、土家族社巴日摆手的节庆民俗,苗族人民唱苗歌与跳苗鼓、土家族打溜子与茅古斯的歌乐鼓舞,以及苗族赶年场、三月

三、四月

八、六月

六、七月

七、土家族赶年、四月

八、六月六的民族节目[1]。

湖南西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里有国家旅游风景名胜区1 个——武陵源,国家森林公园4个——张家界、天门山、永顺不二门、凤凰南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 处——永顺小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 处——沅陵县龙兴寺、溆浦县向警予故居、通道马田古楼、芋头侗寨古建筑群、永顺溪州铜柱、老司城遗址,国家4A 旅游景区2 个——武陵源、黄龙洞,国家3A 旅游景区1 个——芷江受降坊,省级风景名胜区16 个,省级森林公园5 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5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5 处[2 ] 。现已开发景区12 处,主要景点景观400 余处,开辟旅游线路30 多条,修建简易游道3000 多km ,观光索道2 条,硬件设施累计投资6 亿多元。像吉首德夯苗族文化游、张家界—沅陵文物考古游、吉首—凤凰—黄丝桥南方长城考察游,怀化—通道侗文化风情游、怀化—芷江受降城历史教育游、怀化—安江农校袁隆平农科考察游等以其特有的文化旅游资源魅力使众多旅游者流连忘返。

3 开发与保护的特殊作用

主要表现在: ①它是湖南西部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旅游业是经济文化型的产业,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可开发资源。湖南西部是个民族文化积淀非常丰厚的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是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其民族村落、建筑形式、生活方式、服饰饮食、婚丧习俗、宗教信仰、音乐歌舞、节庆活动等,既包括了物质文明,又涉及了精神文明,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得如何,将直接决定着湖南西部旅游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②关系着湖南西部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品位的高低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的是文化的竞争。湖南西部只有充分开发和保护本区域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才能使该区域形成自然景观与社会人文景观全方位的角度共同开发的旅游格局,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区,才能提高湖南西部旅游产品的档次与品位。湘西的里耶古城、凤凰古城、南方长城、黄丝桥古镇、德夯的苗族文化村、王村土家族古镇、永顺老司城、怀化芷江抗战和平园等,所反映的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③是加快湖南西部旅游产业化进程的必由之路。与自然旅游资源相比,人文旅游资源是一种可增值的资源,是真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它具有极大的经济开发价值。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开发和利用人文旅游资源不但能产生新的人文精神,而且能创造新的经济价值,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种投资不多,又不破坏自然生态的朝阳产业[3]。从湖南西部自身的自然与人文条件来看,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是最能使该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业,也是最具前景的可持续发展产业。④它是湖南西部实施开发式扶贫的有效途径。继1990 年深圳成功地建成“中华民俗村”后,1995 年国家旅游局在全国开展了“’95 中国民俗风情旅游”活动,民俗旅游在全国兴盛起来,2000年国家旅游局开展了神州世纪游,民俗旅游就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4]。湖南西部历来属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充分利用和开发当地的山水风光和民俗旅游资源,可以逐步改变湘西地区的落后面貌,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促使地方经济振兴和繁荣。

4 开发与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①政府主导开发意识不强。在湖南西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过程中,政府主导开发意识欠缺,自主性开发较多,开发过程中,规模太小和不经济现象严重。各地、市存在着各自为政、各自为战的现象,缺乏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没有统一思想,缺乏全局考虑,开发成本高、收益小。②区域文化旅游要素整合不足,缺乏联动开发。湖南西部,一方面旅游资源、人力资源、交通、服务等方面的整合度不高,地区之间、县与县之间缺乏联合开发,多以本区文化资源为基础,局限在以地区、县或地方的小圈子里,不注意邻近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不考虑文化资源整合的可能性与可行性,难以形成跨区域性的成熟旅游产品,造成文化旅游产品整体上竞争力不足。另一方面,就局部地区而言,村寨之间缺乏整合,没有形成民族文化村寨群的整体。③产品开发没有地方特色,品位不突出。目前湖南西部的民族文化旅游:一是仍以观光旅游为主体,产品层次低,产品构成单一,缺乏参与性、文化体验性的旅游项目,更缺乏以细分客源市场为目标的专项旅游项目。二是产品形式老化,创新能力不足。像凤凰这样有近二十年旅游开发历史的古城,从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到现在仍以传统低价值观光旅游产品为主,没有太多的创新,难以吸引回头客源。三是对高产品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文化品位的提升上工夫不足,对民族文化内涵挖掘和体现不够,使文化旅游的项目个性不突出,特色不鲜明。④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还较低。大湘西的民族文化旅游已逐渐形成一个品牌,如怀化的侗族风情、吉首德夯的苗族风情,但张家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和产品仍不广为人知。提到张家界,人们头脑中反应的只是那里奇特秀美的自然风景,因此湖南西部的张家界、湘西自治州、怀化应加强合作,大力宣传有大湘西区域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及其产品。⑤基础条件落后,缺乏强有力的保护性开发措施。

湖南西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的问题,距离中心客源城市或交通枢纽较远。以湘西州里耶古镇为例,“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凭着神奇的古迹和奇特的民族风情,里耶应该是一个更具旅游发展优势的地方,但它没有飞机场,距离张家界300km、长沙600km ,只有一条山丘公路连接县城。在开发利用中,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力度不够,缺少强制性的法规作后盾,文化资源破坏严重,有些甚至是边开发边破坏。如怀化通道县黄都侗文化村,新修建或改建了许多房屋,采用了许多现代建筑材料,与原村寨房屋格局不相符合,严重影响了参观游览中的整体效果。

5 开发与保护的战略构思

首先,建立湖南西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区,树立该区域内张家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三位一体的大旅游、大市场、大资源、大开发全新观念,坚定不移地把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来培育,以优势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突出重点,抓住特色,深度开发,合理布局。其次,实施区域联动开发战略,在总体开发格局上采取“点—轴—圈”的开发模式[5]。点,即一定文化旅游区内的旅游供给和需求的集中场所,如张家界、吉首、凤凰、芷江、沅陵;轴,是指一定区域内对旅游经济文化活动起联系作用和传递游客游乐的的水陆空旅游交通线;圈,即由旅游依托点、旅游交通线及各级旅游地共同组成的具有向心力和层次性的文化旅游区域,如吉首—凤凰—南方长城—怀化—芷江史迹文化圈。

6 开发与保护的对策

开发与保护的对策包括: ①必须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全面普查、市场定位、开发步骤、资源评估等方面,政府必须充分发挥整体、系统、科学、宏观调控及合理规划的主导职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协调各方面的利益。②区域联动开发。旅游经济是一种以横向联系为主要特征的开发性经济,联动开发可以实现文化旅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开拓市场,避免各自为政、恶性竞争,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协调发展[6]。湖南西部要加强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怀化市等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区域联合。③全面发掘民族文化,更新并提高品位。首先对湖南西部民族文化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其次,对现存的民族文化展开行之有效的保护;第三,对民族文化进行全面的收集整理;第四,深入开展对民族文化的研究,深挖其文化内涵;最后,在以上基础上,对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情、民间习俗、文化活动、庆典古韵、文化遗产、传统艺术、民间技艺、民族服饰、人文建筑、历史文化遗址、现代科技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旅游开发。④突出特色,着力品牌创新,加强宣传和推介。如吊角楼文化、村寨文化、原始狩猎文化、信仰文化、民间歌舞文化等以及土家族织锦系列产品、土家族传统食品系列产品,苗族腊染、刺绣系列产品,还有根雕、石雕、竹艺、民间剪纸、武陵盆景,这些都是特色[7]。经过精心策划和打造的凤凰历史文化古城游世界级旅游景区、里耶战国古城游世界级旅游景区,吉首民族风情游国家级旅游景区就是一种品牌创新。湖南西部政府和旅游行业各部门必须树立宣传意识,利用各种现代传媒手段,广泛宣传该区域特色的民族文化,让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游客了解和喜爱这种旅游形式。⑤开发与保护均衡发展,大力开发旅游商品。湖南西部文化旅游资源发展过程中,开发与保护应并重,开发是保护的必要体现,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保护是开发的前提,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同时该区域的民族商品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乡土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限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应注重有民族特色的器具、衣饰、民间食品、民间工艺品等旅游商品的开发。

参考文献:

[1]武吉海.中国西部概览——湘西州[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04-116.

[2]尹华光.湖南旅游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104-114.

[3]赵惠强.西部人文资源开发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256-266.

[4]朱桃杏,陆林.近10 年文化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5,(6)∶82-87.

[5]刘晓霞.陕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人文地理,2004,(10)

[6]杨洪.湖南省西线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方向[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5)∶346-347.

[7]田敏.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 ,(2)31-3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湘鄂渝黔边毗邻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及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编号:05XJY025)。

第一作者简介:蒋才芳(1969-),男,湖南省洪江市人,吉首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旅游产业经济和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第三篇:湖北农村水资源应用现状及保护对策(推荐)

姓名:周高

学号:2009302290029 水资源经济课程论文之———

农村水资源应用现状及保护对策

摘要:农村水资源的安全关系到我们国家广大农民的健康安全,同时也是我们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的保证。目前我们国家农村地区也存在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以及水污染问题,因此农村水资源的保护需要我们从基础水利设施的维护,环境保护以及规范健全农村水资源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改进。

关键词:农村水资源 水资源污染

保护对策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文明的诞生和发展都与水息息相关。水作为一种资源,是我们生产生活的基础。然而,工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带来了一系列的污染,水体环境的恶化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相对于城市而言,占我们国家国土面积的绝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在应对水体污染方面的压力则要小得多,不过目前农村的水环境也在不断恶化,一些新的问题都在不断涌现。农村水环境是指分布在广大农村的河流、湖泊、沟渠、池塘、水库等地表水体、土壤水和地下水体的总称。农村水环境既是农村大地的脉管系统,对雨、洪、旱、涝起着调节作用,又是农村经济的生命之源。农村用水在我们国家的整体水资源消耗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根据《2005 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2004 年全国总用水量5 547. 8 亿m3。其中,生活用水651.2 亿m3 (其中城镇生活占55.4%),占总用水量的11.7%;工业用水1 228. 9 亿m3,占总用水量的22. 2%;生态用水82.0 亿m3 (其中城市环境用水占61%),占总用水量的1.5%;而农业用水3 585.7 亿m3 (其中农田灌溉占90.0%),占总用水量的64. 6%,是所有用水分类中比重最大的部分。而我们国家农村地区的水资源整体现状是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在下降的同时污染也在不断加大。

首先是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下降的问题。我们国家整体气候是属于季风性气候,因此绝大部分地区的降水有一个集中时间段,在降水充沛的季节储存大量的水,然后在降水相对较少的时间段来提供农业以及生活的需要,这是各种水利设施如大中小型水库以及塘堰等调节水资源利用的主要方式。我们国家在建国初期开始就一直不断在农村地区推进基础水利设施的建设,从现在来看,这些水利设施的建设无疑是造福当代也泽被后世之举。然而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农村地区基础水利设施的建设就基本停止了,而且随着大集体公有制经济转化为责任制经济之后,对于这些基础水利设施的维护也很不到位。伴随着水土流失以及一些灾害的影响,农村很多地区的基础水利设施由于泥沙淤积以及损坏而丧失了很大一部分甚至全部的蓄水能力。以湖北为例,2011年春季湖北大旱,当各级政府组织群众开展抗旱救灾工作时发现很多地方无水可用了。其主要原因就是很多水利设施失去了蓄水的能力。

其次农村地区水体污染也在不断加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迁。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而随之产生的大量生活污水的排放却很随意,很多就直接排入河流沟渠,造成地表水的直接污染。目前在很多卫生条件比较差的地方,所产生的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据然还是直接倒入河流,很多河流湖泊白色垃圾随处可见,这个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水体污染。

基础水利设施的蓄水能力逐步萎缩,可利用的水资源又污染,而生活用水的量则在不断增加,所产生的大量污水又进一步加剧水体污染,这三者之间形成恶性循环,首当其冲的是环境会被破坏,能提供的农业用水减少,最终会威胁到我国的粮食生产的安全问题。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我国的中部和南部地区,水稻是作为主要粮食来进行生产的,但水稻在生长周期中需要大量的水,如果水的供应不足,那么自然会减产甚至绝收。在那些容易受到旱灾威胁的地区分布有大量的水利设施来应对这种风险。目前我国水稻的亩产量约450公斤每亩,以人均一年消费100公斤大米来算也就是一亩水稻田的产量可以提供三个人一年所需。但是如果水利设施作用下降,无法应对这种风险那么农民可能会放弃这块土地或者改种其它的比如油料作物等,那么假如这种情况在更多地区发生那么最终会导致我们国家粮食生产的安全问题,尤其是当出现自然灾害的时候这一问题将会更加凸显。其次,一些水利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特殊的生态位,很多物种赖以繁衍,当这一生态位大量破坏时很容易造成一些物种的区域性灭绝。再次,这些水利设施对补充地下水也是很重要的。

因此保护农村的水资源和水环境是一个我们必须面对并且需要长期努力才能应对的任务。

首当其冲是对现有的水利设施进行维护以保证其发挥正常的蓄水功能。水利设施的建设工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国家在五六十年代兴建的大批水利设施现在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北京城的供水很大一部分就仰仗于密云水库。而在农业生产存在干旱风险的地区则更是分布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水利设施,湖北省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早期集体经济时代共同管理共同维护时它们能够很好的发挥作用,但是当转入责任制之后很多的水利设施实际上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尤其是那些小型的直接经济价值不大的池塘沟渠等。而现在很多中小型水利设施已经失去了蓄水功能。其原因一方面是损坏之后无人管理,另外一方面也是责任不明确所导致的。目前我们国家农村地区劳动力外流是一个基本现状,水利设施的维护需要大量的财力以及劳动力的投入。很多设施在当地是没有经济能力去处理。而当短期收益和付出不平衡时愿意投入的人就更少了,但是从长期的发展来看,维护这些水利设施的正常功能无疑是意义重大的。因此,我觉得对于这一些设施的维护应该由政府来承头并且负担其中一部分的费用。

其次是治污。治污具体包括治理生活污水以及人畜粪便及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治理首先应当避免直接进入河流沟渠造成直接污染。对于生活污水应当经过适当的处理后再排放,而对于人畜粪便则应该进行适当的收集,进行再利用,避免直接污染水源。固体垃圾则应坚决反对直接倾入河流。

再次,建立健全农村水资源管理体制。提高农村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首要方法是加强宣传,努力形成全民节水意识和大力推广节水型农业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效率、渠系利用率及农事管理水平等。但要长期提高农村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还须从制度层面构建农村水资源管理体制、完善水资源管理机制。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农村节水制度。一是实施节水示范制度,组织开展“节水型灌区”、“节水型村镇”的创建活动;二是建立健全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制度,淘汰粗放落后的灌溉技术和方法;三是建立健全农业节水监测、评估和考核奖惩制度,对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进行监测与考核,并严格予以奖惩。另一方面也需要建立健全农村水市场和水权交易制度。水是一种稀缺性资源,是有价值的。通过建立健全农村水市场借助价格杠杆,抑制人们对农村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等行为,有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可持续开发、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建立与完善农村水权交易制度,则有助于解决因产权界定不清所引发的各部门之间责权利不明等问题。同时明确了农民所享有的水权也能够调动农民维护水利设施的积极性。

总之维护广大农村地区水资源的安全,实现和谐发展还需要我们的社会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隋丹 屠梅曾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水资源分配模式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3) 2.姜伟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水资源权限的探讨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4) 3.吴睿 吴克照 当前湖北农村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以黄石、荆门和宜昌三市为例 江西农业学报2011,23(3) 4.许应锋 湖北治理水土流失成效显著,十五期间农村人均增收500元 2008 5.李嘉伟 农村水利纠纷产生原因及解决途径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9,11(4)

第四篇:环境保护的对策

一、中国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主要是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一些地方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只顾当前,不计长远,考虑局部利益多,考虑全局和整体利益少。

(2)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以企业为主体的环境技术开发创新体系建设进展迟缓,科研、设计力量薄弱,尚未形成拥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著名品牌、市场占有率高、能够提供较多就业机会的优势环保骨干企业队伍。

(3)政策体系不够完善。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尚未健全,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管理措施、机制和手段不足。

(4)监管、处理、打击、宣传、教育力度不够。

二、中国环境问题的八大社会特征

环境问题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因而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社会特征。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八大社会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进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继续恶化;

(2)环境问题不仅表现为人(社会)与自然的矛盾,而且越来越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3)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污染在环境问题中的分量加重。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问题成为我国环境问题的重要内容,普通居民对环境问题也负有越来越大的责任;

(4)城市环境问题受到高度重视,并在局部有所缓解。进入90年代之后,随着各项政策措施力度的加强,我国城市环境的一些污染指标上升幅度变小,一些指标(尤其是大城市的一些指标)已开始下降;

(5)农村环境问题失控,呈日益蔓延和加重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乡镇企业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城市污染向农村扩散、转移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6)环境问题与贫困问题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7)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清醒的认识,公共环境意识水平低下,缺乏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8)环境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交叉、重叠,解决的难度日益加大,经济发展问题、贫困问题、社会风气问题、社会规范问题,尤其是中国的人口问题,都加剧了解决环境问题的难度。这些特征的存在与当代

环境保护的对策

1.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优良的环境正在成为新的竞争优势,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将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依据,将环境准入作为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将环境管理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将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从根本上减轻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要做到这一点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区域开发和保护政策。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把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域。这是优化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加快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明确各类功能区的范围,规范国土空问开发秩序,把这项措施落到实处。

(2)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下决心淘汰那些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能力,严禁新上那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缓解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要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推行清洁生产,努力实现增产减污。

(4)推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厂和垃圾焚烧发电厂实行有利于发展的电价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上网电量实行全额收购政策。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的企业,不得审批用地,并停止信贷,不予办理工商登记或着依法取缔。对通过境内非营利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环保事业的捐赠依法给予税收优惠。对污染处理设施建没运营的用地、用电、设备折旧等实行扶持政策,并给予税收优惠。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排污谁付费”的原则,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注重运用市场机制促进环境保护。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建立能够反映污染治理成本的价格和收费机制,全面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的收费政策。逐步提高工业企业排污收费标准,建立企业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约束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和专业化公司参与或承担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提高环境投入的效率和效益。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可实行二氧化硫等排污交易。

(5)进一步增加环境保护投入。污染治理的钱迟早要花,早治理早主动,晚治理就被动。要把环境保护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各级财政都要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支持,保证环保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要继续向环境保护倾斜。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项目、环境公共设施建设。实施一批国家环保重点工程。对有偿还能力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污染治理项目银行应给予贷款扶持。要拓宽环保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增加环保投入,积极引导外资和社会资金参加环保建设,形成多兀化的环保投入格局。

2.严肃法制,加强执法能力建设

针对环境保护工作中普遍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强化法制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健全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要抓紧拟订有关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核安全、循环经济、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通过认真评估环境立法和各地执法情况,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做出加大对违法行为处罚的规定,重点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完善现有环境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科学确定环境基准,努力使环境标准与环保目标相衔接。

(2)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坚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和案件。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决不允许违法排污的行为长期进行下去,决不允许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环境违法者逍遥法外。要严格执行各项法规制度,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排污许可制度、总量控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和强制淘汰制度等。加强部门协调,完善联合执法机制。规范环境执法行为,实行执法责任追究制,加强对环境执法活动的行政监察。完善对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机制,研究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诉制度。

(3)不断加强环保监督执法能力建设。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趋势,监督污染源污染物的排放。各级政府和有关企业都要制订应急预案,切实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能力-建设完备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做到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力、高效运转。要研究解决环保执法人员纳入公务员序列问题。建设“金环工程”,实现“数字环保”,加快环境与核安全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环保队伍。从事环保工作的同志要坚持原则、忠于职守、敢于碰硬,做保护环境的忠诚卫士。

3.动员社会力量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是全民族的共同事业,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种进步力量关心和参与环境保护之时,即是环保工作取得成效之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深入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环境宣传教育是实现国家环境保护意志的重要方式。要加大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环境法制的宣传力度,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以环境补偿促进社会公平,以生态平衡推进社会和谐,以环境文化丰富精神文明,努力营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各级干部培训机构要加强对领导干部、重点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加强环保人才培养,强化青少年环境教育,开展全民环保科普活动,提高公众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各级机关要带头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全社会做出表率。各类企业都要自觉遵守环境法规,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单位、每个社区都要从自我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自觉参加环保活动。

(2)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定期公布各省(区、市)有关环境保护指标,发布城市空气质量、城市噪声、饮用水水源水质、流域水质、近岸海域水质和生态状况评价等环境信息,及时发布污染事故信息,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创造条件。公布环境质量不达标的城市,并实行投资环境风险预警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检举和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企业要公开环境信息。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强化社会监督。

4.加强科学技术和环保产业的支撑能力

(1)依靠科技创新,加强环境保护。国家已把环境保护列入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要把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结合起来,集中力量组织攻关,力争在环保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当前要优先开展环保战略、标准、环境与健康等研究,鼓励对水体、大气、土壤、噪声、固体废物、农业面源等污染防治,以及生态保护、资源循环利用、饮水安全、核安全等领域的研究和技术开发,组织对污水深度处理、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洁净煤、汽车尾气净化等重点难点技术的攻关,加快高新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积极开展技术示范和成果推广,切实提高我国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

(2)发展环保产业,促进环境保护。要积极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加强发展环保服务业,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污染治理和环保产业发展。加强政策扶持和市场监管,打破地方和行业保护,促进公平竞争,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环保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快环保产业国产化、标准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促进环保产业成为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兴支柱产业。

第五篇:农村电网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几年来,国家投入巨资对农村电网进行建设与改造,改造后的农村电网布局合理、电压稳定、供电可靠,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电力消费和经济发展。改造后农村电网现状如何?笔者对江苏**县农村电网情况进行了调查,该县5年内农网改造先后共投入1.039亿元资金,对全县农村电网进行建设与改造。据统计,该县2002年底工业总产值实现61.84亿元,农

村工业占87.1,与农网改造前相比分别增长83,42.7。城乡电网同价后,农村到户电价平均下降0.14元/千瓦时,减轻农民负担630万元。就在人们喜尝收获成果的时候,一些不法分子将黑手伸向农村电网,他们盗窃电力设施,使农村电力资产蒙受很大损失,扰乱了农村供电秩序,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不便,给社会稳定制造事端。

5年内,该县农村电力设施被盗达100起,直接经济损失21.78万元,恢复建设需69.4万元,被盗(220伏~10千伏)线路长达31202米,盗窃的各类金具及配电设备重约9吨。盗窃范围涉及全县乡镇总数的88,有76个生产组1.6万人口受害,影响农田灌溉52800多亩。

一、农电设施缘何屡屡被盗

农村电力设施为何屡屡被盗,究其原因错综复杂。

1.农村电力设施点多、面广、布点分散

**县县域面积1393.86平方千米(陆地973.78平方千米)。"两改一同价"后,全县农村10千伏线路1981.6千米,低压线路6200千米,农村配电台区1438台,农户80891户,招用农村电工人均管理的线路30.19千米。城乡管理一体化是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农村电工日常负责几百户的电费抄核收管理工作,24小时负责客户的报修维护,还要参与工程施工,再要每天抽空巡视线路不合实际。线路长加之布点多、面积广,因而电力设施难管理又易盗且不易及时侦破。而一些季节性用电的农业机井和偏辟的线路,为考虑降低损耗,一旦不排灌便中止供电,也就成了犯罪分子的首选目标。

2."两改一同价"后,农村电网的产权发生了重大变化

原属于村集体所有的农村电网,按照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和国办发[1998]134号文件精神,农村电力资产应由过去的"集体"变成现在的"国有",所有权归属于国家电力部门,使用权仍属过去的农村用户,这是一项大政方针。但在归属过程中,没有明确两者之间对农电资产保护的关系。过去,村级组织对电网管理还比较重视,如果被盗,是自筹资金负责架设。现在变了,在**县金沟供电所管辖的李坝村五组,2003年4月1200米机井低压线路被盗,村民没有报警反而强烈要求供电所恢复供电。供电所重新架设后,与该组签了护线协议。同年10月份,该组同地点线路再次被盗,村民将电话打进县政府热线,尽管有协议,对于用电心切的群众,供电所又不得不迅速架设将线路恢复了供电。用当地村民的话讲:"我不欠电费,你就得给电我用,其它我不管。"这都是由于产权、责任不清引发的争议和隐患。

3.谁是真正的电力设施保护者不明

《电力设施保护条例》中规定电力设施保护实行电力管理部门、公安部门、电力企业和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电力设施的义务,对危害电力设施的行为有权制止并向电力管理部门、公安部门报告。这样大家都是电力设施保护者,可一旦发生线路盗窃案后,又谁都不承担这个责任。

4.有买的就有卖的,销赃源头活跃

全县共有收购废旧物资点60余家,其中也有没取得正规经营执照的。在利益驱动下,使偷盗、销赃者走到了一起。在一次清理收购点时,发现某镇一家收购站有被剪断的导线,询问无结果,公安部门只能将导线暂时封存。没对收购者问出一个说法,销赃者又可以正当经营。而公安部门因为要处理社会上各类不同的案件,再处理一般性盗窃电力设施案件也就力不从心,这样就出现了举报无人管、查处不及时、打击不得力的不良局面。

二、如何保护我们的电网

面对破坏的电力设施,**县供电公司、县经贸委纷纷上书到政府。人大代表则义愤填膺,纷纷提案,要求政府各职能部门统一协调,集中治理。农电设施保护成为**县社会治安的主战场。

2003年,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政法委、经贸委、公安局、供电公司走到一起,开展了长达近一年声势浩大的专项治理活动,各职能单位统一认识、统一布置、统一行动,依靠群众、发动群众,通过近半年的整治,盗窃之风有所收敛。侦破了4起盗窃电力设施的案件,端掉3家有销赃行为的废旧物资收购点。全年发案3起,与同期相比下降85;3起均得以告破,是过去五年的总和,使农村电力设施保护工作逐步走出困境。回顾这项工作,该县具体从以下几点进行突破和巩固,从而保证了农村电力设施的安全。

1.加强宣传

首先加强《电力法》和《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的宣传,对破坏电力设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宣传到位。其次,针对

盗窃农电设施不法分子法制观念淡薄的特点,加强对有关法制的宣传,使那些不法分子意识到盗窃农电设施所犯罪行的严重性。为确保宣传效果,县供电公司开展了电力设施保护宣传周活动,走街串巷,设点摆摊,印制了2000多份政府保护电力设施的通告,张贴到村村组组。利用当地媒体不间断地进行宣传,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学习法规、条例的高潮。同时,在县电视台

黄金时段播放流动字幕,鼓励居民揭发举报违法犯罪分子,只要是为侦破案件提供线索,不论是谁,都给予一定的奖励。

2.建立一个多方位电力设施管理组织网络

县政府领导牵头,经贸委、公安、工商、供电、林业、土管等多部门参与的**县电力设施保护领导小组。全县11个镇和所属村组相应成立护电组织,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过问,凡事有人处理落到实处,形成上下联动、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不再因为产权归属而扯皮推诿。

3.实行电力设施的属地管理

2003年5月份,县供电公司与农村供电所所长签订《电力线路通道管理及电力设施保护承包协议书》,解决了过去因产权归属管理,系统内的电力设施受到外力或被盗,反馈信息不及时,供电可靠性及安全运行难以保证的问题。如今,实行属地管理,在承包协议中明确农村供电所设备管辖范围,所长是管理第一责任人,县供电公司、农村供电所、农村电工三级的逐层承包,镇、村、组三级密切配合,产生的护电费用由产权部门下拨。对发生问题的地方,协议规定给予其管理人员经济补偿。责、权、利划分,设备主人与承包管理人分工不分家,相互沟通形成上下联动的常态机制,发现问题能在第一时间内通知设备负责人,及时消除缺陷,增加电网安全运行的筹码,保证安全运行。这样,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得以加强,群众的加盟,相对形成了一支保护电力设施的社会力量。

4.搞好技术防范

根据农电设施易盗范围和季节性特点,采取技术手段加以防范。该公司在系统内的配电变压器上安装了4600只防盗锁,使盗窃犯无法拆,达到偷不走的目的。2003年1月16日,发生在工业区的一起盗窃案中,因为配变安装了防盗装置,盗贼无法打开锁而使这台80千伏安的变压器得以保全。2004年,该县计划使用断线报警技术,对农村配电变压器出线安装断线报警器,提高防范工作的科技含量和针对性。对于偏辟农业排灌或渔塘专用线路,在不用期间,该县采取拆除的办法,使行窃不能得逞。

5.财产保险,转移风险

财产保险是用来弥补电力设施被盗后的财产损失,从而降低供电企业的经济损失。

6.开展专项治理,严厉打击盗窃破坏电力设施的犯罪分子

从2003年7月份至2004年2月份,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破坏电力设施及盗窃电能的违法犯罪专项整治活动。由政法委、经贸委、公安局、供电公司等单位组织精干力量对盗窃电力设施犯罪活动进行集中整治。活动中,通过排查、群众举报、围捕使一批犯罪分子落入法网。全县各地群众自发加入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的行列,黎城、金沟等地在犯罪分子作案时,村民集中围捕,吓得犯罪分子仓皇逃窜,不但没有盗窃成功,反而弃下作案的工器具,给警方的侦破提供了可贵的物证。从严、从重、从快是这次专项治理的一个特色。闵桥镇犯罪嫌疑人杨某,在这次公安机关整治疏理行动中,被依法拘留,根据杨某初步交待,已供出了7起作案经过,此案正在进一步审理之中,等待他的是法律的严惩。在整治过程中,公安、工商等部门端掉3家废旧收购点,铲除滋生从事违法收购被盗电力设施的犯罪土壤,起到打击一个、教育一片、震慑一方的作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劳资管理员安全职责下一篇:廉政法规的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