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家长交流分析论文

2022-04-2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与家长交流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国家为了深化义务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解决教师资源失衡的问题,实行教师交流机制,从而更好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但教师交流机制作为一项政策在实施初始其也会存在着由于政策不完善,导致教师交流机制的执行存在着一些问题。

教师与家长交流分析论文 篇1:

教师城乡交流的困境与突破

教师城乡交流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集中管理下,城乡学校以结对帮扶与互派教师的形式,使教师资源在不同岗位、不同学校或者地区之间流动、借用和影响,从而实现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改善城乡教师配置结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然而,目前教师城乡流动制度在中小学阶段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诸如一些实践操作方面的不合理现象不断涌现。因此,建立和完善教师交流制度,己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 当前教师城乡交流面临的主要问题

1.参与交流的学校抱有消极态度

由于该形式的教师交流管理不是学校的常规工作,很多学校抱着应付的态度,一旦涉及到交流教师所在学校的切身利益,难免遭遇交流学校的“软抵抗”,使政策流于形式。一些城镇学校派往农村学校交流的并非最优秀的教师,他们要么是并没有教学经验的新分配的大学生,要么是在学校里教学水平以及管理能力相对一般的教师,甚至让落聘教师或考核不合格教师参与交流,让交流教师和接受交流教师的学校同时都受到伤害,显然违背了交流的初衷,达不到交流的目的[1] 。另外,由这样的教师组成的队伍支援农村学校,阻碍了先进教育理念向农村学校的传递。一方面,由农村派往城镇学校的教师,由于得不到城镇学校信任,很难获得实践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农村学校拥有的优秀教师资源本身就很少,把这些教师派出去进行交流会给学校的工作带来一定的干扰。所以无论城镇学校还是农村学校,对待交流政策都是敷衍了事。

2.部分参与交流的教师在情绪上抵触

教师城乡交流直接关系到城乡之间教师的多方面利益,被交流的教师在社会待遇、环境落差、家庭子女、工作成就、专业发展等方面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方面都可能成为交流的障碍。城镇教师到农村工作,不仅存在着住宿、安全、家庭、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也有着针对学生不同情况能否有效发挥专业特长的顾虑,如果对当地农村教育状况不了解,短期内就很难有效开展教学。农村教师则更是具有一定的压力[2],尤其是来自城镇的家长、学生对农村教师执教的抵触态度会严重影响农村交流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农村交流教师缺乏职业安全感。因此,部分参与交流的教师会在情绪上抵触,有些教师甚至采用一些不正当的方式来规避交流。

3.教师交流的实效性不高

目前教师流动缺乏实效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流动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二是流动的随意性太强,三是流动的单向性明显。要使教师城乡交流具有较高的实效性,就要保证其有一定的交流规模,而现实中这样的小规模交流难以达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目标,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3] 。即便是象征性的交流,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派遣教师学科不对口,不教本学科而改教其他科目,甚至有些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之间互派交流。这些不合理的现象导致了教师城乡交流资源无法有效配置。再者,教师流动的操作缺乏程序性,关于教师流动还没有设立相应的专项制度和法律法规,因而具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学校教师交流不具有义务性,多是个人行为。由于教师单向上位流动的需求很旺,在缺乏制度约束的情况下,教师流动的过程相对隐蔽,容易产生暗箱操作,从而导致人事管理上的腐败。此外,城乡教师在医疗保险、职后培训等福利待遇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乡村教师尤其是年轻的骨干教师流入城镇的单向性十分明显。

二、 教师城乡交流困境的成因分析

1.对参与交流的教师缺乏心理关怀

无论是城镇教师还是农村教师,参与交流都要付出高昂的心理成本。对于城镇教师而言,由城镇学校流向农村学校,福利、奖金下降,交通、通讯费用增加;上下班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时间与空间上给子女抚养与教育带来不便;自身参加各种培训进修以及专业提升的机会将减少很多。农村学校教师交流至城区学校,虽然福利待遇要普遍高于原先,在专业发展方面也有助于其改变观念、挑战自我,但可能遭遇城镇学生、家长、学校的多重“歧视”,在心理上也有自己适应不了城区学校教育新要求的焦虑。原先在农村学校是业务骨干,但是到了城镇学校后,这种心理优势会迅速丧失,如果学校对交流教师在心理上没有足够的关怀,教师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2.对参与交流学校增加的管理成本缺乏稳定补偿

对于没有专项经费的交流学校而言,在交流教师的管理上要做出相对较多的付出,主要在于管理成本和培训成本的增加。学校需要从思想教育、制度约束、物质激励等多方面解决城乡交流中可能产生的新问题,为此会消耗一定的时间、财力、人力等。如在教案的修改把关、课堂的监控、课后的评价、交流教师的生活管理等方面无形中增加了学校的管理成本。在培训方面,教师流入的学校也要投入新的必要的培训成本[4] 。然而,如果学校所付出的成本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补偿,城乡交流制度就难以得到学校的支持。

3.缺乏有效的教师城乡交流激励机制

虽然国家在教师交流方面做出了相关的合法性规定,然而对教师交流目的、预期功效、激励措施等并没有进一步明确,仍缺乏可操作性强的具体规定。交流教师在推荐晋升或聘任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参评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特级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等方面的激励存在许多随意性和不稳定性,缺乏制度保障。此外,目前教师交流业绩考评机制不完善,不利于交流激励。由于培养人才的工作需要教师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而成果在某一位教师身上也很难直接反映,并且交流教师的工作时间短暂,此外还存在学生努力程度方面的因素,因此如何科学、及时地衡量交流教师的业绩是教师交流激励机制面临的现实难题。

三、 加强教师交流的制度反思与对策建议

1.建立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促进城乡师资的均衡发展

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是指教师不固定在一所学校任教,而是在一定任期后轮换流动到其他学校,使教师的岗位在校际间呈现良性动态流动。为此,国家应当制定相关法规,完善政策导向,以制度的形式保障教师流动,并且对流动过程的相关事宜进行规范,从而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教师定期流动制度,真正保障教师流动能够做到公平和有效。日本是教师交流较为成功的国家,其制定了教师定期流动制度。我国要借鉴其高效的管理规范和制度,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背景,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促进教师合理性流动。

2.设立“教师交流专项基金”,在资金上保障教师交流

现阶段,教师城乡交流最大的障碍在于城乡之间教师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针对这一现实因素,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逐步统一各个学校间的教师社会福利标准。同时需要建立教师收入平衡机制,逐步实现城乡学校教师的同工同酬,从而为教师的流动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其次,国家应设立城乡学校教师交流的专项基金,弥补城乡教育交流中教师及学校付出的成本。该基金由政府财政以定向拨款的形式下发到学校,主要用于交流教师的管理、奖励、培训及其他方面。

3.加强交流教师的社会保障,对流动教师进行人性化的管理

教师的社会化管理能够降低教师流动的风险,让教师免除后顾之忧,从而促进教师定期流动的有效实施。从流动的地域看,教师的流动应坚持就近原则,不宜离教师的居住地太远。教师流动的年限应有明确的规定,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而且要做到一视同仁,保证其公正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5]。

4.完善交流教师的考评机制,保障交流教师能够参与考评

教师参与到学校交流的考评中,是他们进行交流活动的权利和责任。学校应当积极推进教师参与绩效考评工作[6]。既要设置有效的考核标准,又要加大考核过程的透明度,同时畅通绩效反馈与沟通渠道。要注重绩效考核的反馈和沟通,通过和交流教师的绩效反馈面谈,使交流教师了解自己的绩效,认识自己有待改进的方面,使考核结果与教师利益直接挂钩,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晋升或降级等的依据,充分体现劳动成果的差异性。同时,教师参与到考评中有利于推进考评机制的完善,增强考核的合理性和实践性,提升交流教师的认同感,营造相互谅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心理氛围。

参考文献

[1] 陈华兵.别拿支教边远山区惩罚教师[J].中国教工,2016(4).

[2] 王斌.中小学教师交流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15.

[3] 刘琬.重庆市奉节县中小学教师城乡交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4] 叶忠,王海英. 教师城乡交流的成本收益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5(2).

[5] 杨习虹,杨勇. 失衡的天平:对义务教育城乡教师交流的政策性透视[J]. 新学术,2012(3).

[6] 周晓慧.中小学城乡教师交流激励机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作者:施丽

教师与家长交流分析论文 篇2:

小学教师交流机制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国家为了深化义务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解决教师资源失衡的问题,实行教师交流机制,从而更好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但教师交流机制作为一项政策在实施初始其也会存在着由于政策不完善,导致教师交流机制的执行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对相关文件进行分析,深入学校进行调查,从教师交流的学校领导,交流教师以及教师交流所涉及的学生方面入手,从执行层面了解教师交流机制出现的问题,从问题入手,从现实出发,找到解决教师交流机制的对策,使得教师交流在实施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因素,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教师交流中来。

关键词:教师交流机制;问题;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1.政策的执行缺乏人性化

教师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属于一种特殊的资源,在管理上不能强制,因遵循科学性与人性化的特点。从教师交流工作实施方案来看,其教师交流的数量需要遵循一定的比例,在数量上存在着一定的强制性。由于正处在教师交流的初期,许多教师对教师交流政策还不太了解,大多数都处于观望状态,因此在第一批教师交流名额上,大多数教师都没有意愿参加,但学校为了完成教育局规定的任务,首先对符合要求的教师采取说服的方法,在这种方法还行不通的情况下,则采取抓阄或强制安排教师去参加教师交流。这严重损害了教师的意愿和要求,造成在交流的过程中难免产生逆反心理,对实施的效果大打折扣。

2.政策的执行缺乏自主性

教师交流政策在颁布之初,就规定了教师交流的数量以及交流的学校,由学校推荐符合要求的教师送至教育局进行审查,审查通过则对教师进行交流安排。因此学校既不能选择学校,也不能选择科目,这降低了交流的自主权,同时受支援的学校也不能选择自己理想的交换学校,这样做的后果是导致了教师交流流于形式,同时也不利于受支援学校的教学水平的提高。

3.学科的交流缺乏对应性

对应性包括科目与年级的对应,通过访谈得知,笔者所在的学校派任了两名数学教师、一名语文教师而另一所学校派任了两名语文教师、一名数学教师而,这样两所学校派任的教师所任教的科目不一致,必然导致了学校教师的缺乏,在教师充裕的学校这一问题不会对学校造成影响,但在教师缺乏的学校,这一问题有严重的影响。年级的不对应严重的损害了学校的教学安排,甚至会对教师造成严重的困扰。

4.政策的配套措施缺乏

首先生活上,交通:由于交流的两个学校距离远,因此许多教师需要坐很长的车程才能到,甚至需要倒车,对于补助的交通费也只是杯水车薪;住宿:许多教师因为交流学校距离家远,因此不得不选择就近住宿,在有住宿条件的学校这一问题可以得到解决,但在没有住宿条件的学校,这无疑会增加教师的住宿费用。

其次工资待遇上:对于交流教师的补助仅体现在每月60元的补助以及绩效工资上,这总体来看,并没有较之前有很大的差距,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

最后心理上:由于教师被派出,与原学校联系较少,使得原学校在生活上对交流教师的关系较少,并且在交流学校也没有有效的交流教师的管理,使得交流教师在心理上缺乏归属感。

(二)学校执行政策过程中的问题

1.学校的执行缺乏主动性

相关学校领导对教师交流政策的意识缺乏,若将优秀教师派出去,则会影响本校的教学水平,因此在执行的过程中会存在着将一些相对来说职称低一些或者教学水平不太高的教师交流出去,有的甚至干脆采取不予理睬的手段,对这一政策直接不予执行。由于交流学校是双方的,这使得交流双方学校在这一政策的执行中都受到了影响。

2.考核的结果缺乏规范性

经调查发现,交流教师的评优、评先进是由原学校评价,虽然在派出之时曾承诺在评优评先是优先考慮,但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教师常年不在学校,往往不予考虑交流的教师,这严重挫伤了教师的教育积极性,对原学校产生了抱怨,甚至有些教师在交流结束时会经过相关程序而留在了交流的学校,造成了原学校教师人员的损失。

(三)教师执行政策中的问题

1.交流教师政策认识不足

在访谈的过程中,问到交流教师对于教师交流机制的理解,他们也只局限到形式上的理解,比如:有利于自己今后职称的评定,有利于双方学校教师资源的交流,而更深入理解则没有。他们的交流只是为了今后职称的提高,并没有把提高所交流的学校的教学水平以及将自己优秀的教学经验的传播作为己任,这使得交流的教师进行交流时思维定势,而没有在执行中达到其应所达到的效果。

2.交流教师选拔标准低

由于这项政策在颁布之时,为了鼓励教师参与到其中来,其激励性措施是经过交流的教师在之后的教师职称评定上优先考虑,这使得一些优秀教师以及不需要更高级职称评定的教师并没有参加教师交流,而一些需要教师职称评定的教师必然在教学经验以及水平上不及前者。并且在选拔的门槛上也没有过多的规定,只需年龄以及教龄符合即可,这使得在教师交流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真正需要进行的优秀教师并没有参加。

3.交流教师编制归属不变

经访谈调查发现,交流教师的人事管理由原来学校管理以及工资也由原来学校颁发,这造成了教师的归属感缺乏,其认为自己将来会回到学校,使得其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尽心,严重影响了教师交流的效果。

二、教师交流机制的对策研究

(一)优化教师交流机制

1、提高教师交流的激励机制

首先保障交流教师情感的需要,不仅交流学校要召开教师座谈会,使交流教师与交流学校的其他教师有更多的情感交流。比如,笔者所调查的学校则会在元旦、教师节这样的节日对交流教师展开送温暖的活动。同时原学校也要不定期的对交流教师进行电话沟通、邀请回原学校进行经验交流等活动,从而给予教师情感安慰。其次教师对于尊重的需要也同样有利于提高其教学积极性,可以在全社会宣传教师交流,提高交流教师的社会地位。最后提高交流教师的自我实现需要则是将交流教师交流的效果与绩效工资挂钩,提高其工资待遇。

2、规划教师交流的科目、学校

首先,现阶段教师交流的科目为语文、数学,而经过调查,英语、自然、科学等科目并没有出现在教师交流的科目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交流的效果造成影响。在现阶段小学英语教师水平差距大、数量短缺不一的情况下,小学英语教学水平现状令人堪忧,因此优化教师交流的科目显得尤为重要其次,教师交流对于教师交流的双方学校也持一定的强制性,缺乏自主性,没有顾及学校的实际需要。因此,教育局在执行教师交流前,应充分考虑各个学校的学科优势、弱势,关注学校的交流意愿,规划交流的教师、学校,同时,交流的教师不应只在两所学校流动,而因根据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灵活的交流,增加多学校之间教师的交流。

3、增强教师交流的对应性

首先,交流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自己需要交流的科目、年级上报教育局,由教育局统一规划。其次,教育局不应局限于两所学校进行教师交流,可以将上报学校的情况做统一汇总充分考虑各个学校的实际需要,并听取各方建议,从而实施教师交流。做到交流的教师在交流学校的科目、年级与所交流的学校交流出去的教师所任科目、年级对等,增强教师交流的科学性、人性化。

4、完善教师交流的配套措施

(1)交流教师生活保障

首先住宿上:对于距离家较远的教师,学校提供住宿,若没有住宿条件的学校,学校应对有住宿要求的教师给予一定的补助;

其次交通上:交流前应充分考虑教师的住址,尽量选择距离交流学校近的教师,同时也应该有相应的交通补助。

(2)交流教师待遇保障

调查及访谈发现,好多教师对于教师交流机制的问题大多反映在待遇保障上,简单来说就是工资上,由于笔者所调查的学校采用一个地区统一的工资标准,因此在交流与不交流的教师在工资待遇上并没有很大的差别,这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而当务之急便是提高交流教师的待遇,使其交流效果与绩效工资挂钩,同时增加其相应的补助。当地教育局和社会设立相关的基金组织,专门为交流教师发放奖励补助。

(二)增强交流学校交流意识

1、加强教师交流的宣传

首先应在全社会加强对教师交流机制的宣传,采用“引进来”的方式,让有关专家不定时的在不同学校召开有关教师交流制度的讲座,并鼓励教师及家长积极参加,从而提高教师及学校领导对于教师交流制度的正确认识,有利于教师交流制度的效果达成和顺利执行,以及家长对教师交流的理解。

2、增加教师交流的考核

《教师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成绩、业务水平等进行考核。” 教师进行交流也应对其进行考核。正是由于对教师交流的考核的缺乏,导致了交流教师在交流过程中产生了职业懈怠,使得教师交流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效果。因此应该细化其监督机制。

(三)提高教师交流积极性

1、教师交流岗前培训

教师交流的教师选拔标准低,而且教师交流有利于教师今后的职称评比,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一些中高级教师不参与教师交流。针对这一交流教师普遍教学水平偏低的情况,应对交流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不仅可以使教师加深对教师交流制度的了解,增强其对教师交流的认同感,同时采用“走出去”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尤其对于教学水平欠佳的教师,通过再学习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其教学水平,而且可以增强其教师交流目标达成的意识,从而提高其自身的教师交流的践行能力。

2、提高教师选拔的标准

现阶段教师交流的选拔标准为在文件中明确指出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在同一学校任职、任教满6年及以上的校级领导和教师应予交流,只需年龄以及教龄达到一定年限,而对教师职称上没有过多的要求,这不利于优秀教师进行教师交流。今后应提高教师选拔标准,比如教师的职称最少为中级,参加过交流的教师优先,得过市级及以上优秀教师荣誉的教师优先,同时采用完全自愿的方式,尊重教师意愿,有多个學校供教师选择,多个方式的交流以及短期与长期教师交流结合的方式。

3、变更交流教师人事归属

在教师交流的文件中及对教师的访谈中得知:交流教师交流期间,人事关系、工资关系仍归原学校管理,在原学校进行岗位聘任。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流教师在派入学校的归属感。因此国家应该出台有关教师人事管理的文件,使教师的人事关系统一网上登记,可以将交流教师的人事关系归属跟随教师走,教师交流到哪,人事关系就到哪,并在教师交流结束后,可以根据文件顺利的将人事管理回到原学校。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教师自身的归属感,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减少教师的职业懈怠,还可以减少交流的教师不定时由于种种原因需要回原学校确认信息、填信息等不必要的时间浪费、精力浪费。当然这更需要当地教育局配合,将教师的人事关系进行网上统一管理,并对交流教师的人事关系及时变更,执行有关国家人事管理的相关文件。

参考文献:

[1]马焕灵、景方瑞.地方中小学教师轮岗制政策失真问题管窥[J].2009.

[2]许发梅.论城乡教师流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3]周晓慧.中小学城乡教师交流激励机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4]郭文琴.中东部地区城乡教师流动机制比较研究—以山西省阳泉市和浙江省台州市为例[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杨晓琳(1993-),山西省阳泉人,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作者:杨晓琳

教师与家长交流分析论文 篇3:

中小学教师交流现状的分析及应对策略探讨

【摘 要】教师交流是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化的重要手段,是保障教育公平性的有力举措,是“十三五”规划中教育体制改革的题中之意。本研究借助对相关人员的调查访谈结果,展现我国正在推行的中小学教师交流的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探寻应对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师交流;现状分析;应对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教师跨校交流阻抗分析及消解策略研究”(课题编号:DHA140272)的研究成果。

在城乡二元化的大社会背景下,教育资源的失衡与受教育机会的失公等问题日益凸显,农村与边远地区教育资源匮乏问题得不到根本改善,中小学教育系统隐现恶性循环。近年来,国家日益加大了对教育系统的资金投入,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鼓励中小学教师开展交流。教师交流进展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有何改进策略等,都需要深入研究。浙江省已于2013年在全省推进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工作,到目前已开展了4年。为此,我们编制了教师跨校交流现状调查问卷,并以对部分老师进行了调查访谈,旨在了解浙江地区教师交流状况的同时,为研究我国教师交流发展提供借鉴,从而促进我国教师交流的良性发展。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此调查以近两年浙派名师中小学经典教学艺术展活动为契机,调查对象是浙江各地中小学教师。调查中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5份,其中有效问卷380份(有效率为95%)。同时对5位教师进行了访谈。通过分析调查问卷,我们发现本次调查的380名教师在地区、性别、教龄、职称、学历、跨校交流等方面,呈现出如下特点:

1. 地区:380名教师分别来自杭州、温州、绍兴、丽水等地区。其中300人来自城区学校,80人来自农村学校。来自城区学校的老师明显多于来自农村学校的教师。

2. 性别:女性所占比例(81.5%)明显大于男性(18.5%)。

3. 年龄、教龄和职称:年龄比较年轻,40岁以下教师的占到了79.3%,且32.6%的教师教龄已经超过15年。少数教师是高级职称,占34.3%。

4. 最后学历: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专科占2.2%,大学本科占90.2%,硕士占7.6%。可见,大学本科学历已经成中小学教师的主要学历构成。

5. 任教学段:包括小学教师与初中教师。其中小学教师236人,约占62%;初中教师为144人,约占38%。小学教师明显多于初中教师。

二、调查结果分析

1. 教师对于教师交流的主观看法

(1)从对于目前推行的教师交流政策的认可度看。从图1可以看出,有11%的教师认为目前的教师交流制度纯属瞎折腾,从主观上否定了教师交流的价值,有52%的教师说不清或者认为教师交流制度的作用很小。从以上两组数据可知,有63%的教师对教师交流制度缺乏正确的认识。这可能也是当前部分学校实施教师交流遇到阻力的原因之一。

(2)从是否愿意参加跨校交流看。从图2可以看出,在个人意愿上,只有18%的教师能够认识到教师交流的重要性,对教师跨校轮岗持有积极态度。大部分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明显,自我提升的愿望不强。

(3)从教师眼中的教师交流价值看。从图3可以看出,72%的教师对于教师交流目标能否完成持怀疑态度,这也就给教师交流发挥其应有作用埋下了心理障碍。从宏观的目标看,教师交流的最终作用是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发展,缩减不同地方在教育领域的差距,最终达成教育公平。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还是要采用着实有效的手段,消除教师心中的心理障碍。

2. 教师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教师交流缺乏政策指导。从图4中可以看出,有49%的教师认为目前跨校交流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政策性文件的指导。在与教师的访谈过程中,部分老师反映没有政策性文件的指导,优质学校的骨干教师有被交流出去之后不能再回到原学校的苦恼,这极大地削弱了教师参加教师交流活动的动机。没有政策性文件的维护,教师普遍担忧交流后自身的权益受损。

(2)教师交流激励措施不足。在“跨校交流存在的最大障碍”一题中,有17%的教师认为是激励措施不够。在教师交流过程中,普遍出现激励措施单一且力度过小的现象,城市教师交流到农村或边远地區会感到显著的待遇差异,极大地打击了教师参加交流的积极性。

(3)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在对教师的访谈中,部分教师反映名校骨干教师参加教师交流项目后,若是单向交流,原来承担的教学任务存在无人接管的现象;如果是双向交流的话,又时常出现农村教师很难胜任流入学校的工作任务,甚至出现部分家长前往学校投诉的情况,影响了正常教学的开展,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三、影响教师交流的因素分析

1. 城乡二元化,导致城乡教师收入差距显著

在城乡二元化的大社会背景下,城乡教师收入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访谈过程中,部分教师反映,城市骨干教师交流到农村或者贫困地区后,薪资水平与原学校有数倍的差异,且教学硬件设备落后,影响骨干教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参加教师交流后其生活水准很难维持到之前的水平。

2. 家庭因素影响

每个教师背后都有一个家庭,对于女教师来说,如果参加教师交流的话,很可能要与丈夫和孩子两地分居,在交流期间,不能承担相夫教子的家庭责任,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对于男教师来说,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是整个家庭的核心,在交流期间则很难全面照顾家庭。所以教师的远距离交流受家庭的种种因素所牵绊。

3. 社会普遍“人往高处走”的思想

中国传统的社会观念有着对职业的待遇功利性看法,人人都向往更高层次的工作岗位,教师总体社会地位不高,此时再想让教师往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交流,各方面阻力更加显著。

四、教师交流应对策略探讨

1. 加强宣传力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有33%的教师从主观上就不愿意参加教师交流项目,可以看出,部分教师存在着按部就班、职业倦怠的心理,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缺乏长远的眼光,因此必须加强宣传力度,使各级政府及其教育、编制、人事、财政、等政府部门、广大中小学校长,干部、教师进一步加深对教师交流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尤其是校长要树立战略眼光、全局观念和“大教育观念”,克服自身困难,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做出贡献。

2. 完善教师交流政策,完善激励机制

在针对跨校交流最大的困难一题中(如图4),有49%的教师认为是缺乏政策性文件的指导,可见对于教师交流而言,国家级政策文件的拟定已迫在眉睫,各级政府应该协同教育部门尽快出台政策性文件,为各地区教师交流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同时拓宽社会对于教育未来事业发展的视野。

在是否需要明确的激励措施吸引教师的跨校交流一题中,有46%的教师认为非常有必要,有33%的教师认为较有必要,这充分表明,在教师的心目中,必要的激励措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职称评聘、岗位津贴、评优评先、培养培训等方面应该尽量向参加过教师交流的教师倾斜,对无特殊情况不服从调配安排以及交流期间表现差的教师,按照相关规定,依法给予相应惩罚。

3. 采取更为科学的教师交流措施

(1)拟定科学的交流时长。调查发现,有51%的教师认为跨校交流的最佳时长应该限定在2~3年之内,这样既有利于流出学校的人才回流,也有益于流入學校的长远发展。在交流期间,骨干教师可以带动一大批农村教师和边远地区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教师领域的可再生资源循环。

(2)选择适当的交流区间。教师的交流区间关系到教师能否适当地照顾家庭,对于部分上有老,下有小的教师是至关重要的。交流区间过长,部分教师长时间不能照顾家庭,可能导致家庭关系紧张,影响家庭生活的质量;若交流区间过窄,交流将失去其原本的意义。调查发现,有45%的教师认为在市内进行交流是最合适的区域,有37%的教师支持区内交流,只有5%的教师赞成省际交流,这充分表明大部分教师更倾向于中短距离的交流区间。

(3)确定更有效的交流形式。最优化的交流形式有利于骨干教师在流入学校充分发挥其作用,能够更好地调动教师参加交流的积极性,减轻交流教师的职业压力,益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流入学校整体师资专业水平的提升。调查发现,有60%的教师认为应该在交流学校进行较长时间的正常教学活动,这样既能组织进行教学研讨活动,又能保证自己接地气,做到教学、教研两不误,同时还能对教学专业水平不高的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当然,对于定期或者不定期到交流学校进行短期教学活动、进行短期的教研指导也分别有18%、11%的教师表示支持。

4. 完善交流教师的评价机制

在关于教师交流的评价方面,有35%的教师反映其所在学校虽然有相关评价制度,但都流于形式,没有起到根本性的作用。还有40%的教师对于学校教师交流的形式不清楚,这充分表明有许多学校没有制定相关评价机制或者是宣传不到位,评价制度透明度不够。因此,作为交流的主管部门,应该完善交流教师评价体制机制,加强对评价体制的监督和管理。在对于交流教师评价的主体问题上,32%的教师认为应该是由流入学校进行评价。

总之,学校就像一摊水,在地区间、学校间,若缺乏必要的流动,这摊水将会缺乏生机,影响教育均衡化发展,引发社会新的不公。而教师交流的完成,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引领和指导,需要全社会的密切配合,更需要教师自身无私的奉献。因此,我们要站在长远的角度去看教育,要用发展的眼光看教师交流。

参考文献:

[1] 余应鸿.城乡教师交流及其一体化发展机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1).

[2] 罗章,张朝强.城乡统筹背景下教师交流机制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3] 贾建国.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的问题及其改进[J].教育发展研究,2008,(2).

[4] 褚宏启.教育制度改革与城乡教育一体化[J].教育研究,2010,(11).

[5] 郝保伟.促进教师均衡发展的中小学教师交流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编辑:赵 悦)

作者:廖文 李国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艺术创造力幼儿教育论文下一篇:课程背景下化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