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中国制造

2022-11-30

第一篇:中美贸易战中国制造

中国企业正在应对中美贸易战

近来国内有舆论称,如果中美两国在贸易问题上僵持不下,下一阶段很可能直接损害中国制造业,更多港商到时只能选择撤离。保守估计,广东省起码有半数工厂倒闭。正好这两个月,我们中心在广东、江苏等地,就企业应对贸易战的问题做了调研。

我在调研中发现,无论是国企、民企还是外企,对此次中美贸易战可能造成的影响都做了充分准备,其准备程度、还击力度以及方案的长远和仔细,都比我想象的要周密和圆满。此次中美贸易战来势凶猛,广东作为有1.1亿人口的大省,年均GDP增长率超过7%,这么大的市场,制造业门类这么丰富,会不会大受贸易战冲击,港商会不会撤出广东?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时,在场的广东同志都笑着说,他们所接触的港商,跟我所接触的“港商”想法不一致。他们介绍,今年上半年广东实际利用外资790.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高出全国1.9个百分点,制造业新增外资同比增长24.2%。制造业企业比较集中的东莞市,今年上半年机械制造业合同一共812个,同比增加511个。其中港商新签合同616个,比去年同期增加461个。总金额达6.1亿元,同比增长94.2%。 今年广东出台外资十条,在市场准入、财政奖励、用地保障、研发创新、金融支持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护知识产权、改善营商环境。在此背景下,虽然港商对贸易战影响做了最大估计。但它们更看重内地这个未来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最大的制造业体系,看重粤港澳大湾区,看重海南自由贸易港,看好内地下一步还会出台更多对外开放政策,看好未来五到十年中国对外开放的高水平发展。

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东莞、江门、珠海的企业家告诉我,今年上半年对美出口数据不错,有大家赶在美国加征关税以前加大加快出口的因素。但更多的企业不是这个心态。当初亚洲金融危机及2008年金融危机时,广东制造业都受到很大冲击。在那种情况下,广东采取腾笼换鸟策略,加大制造业转型力度,打了一个翻身仗。目前虽然真正的危机还没有到来,但广东已经做好思想准备,把压力作为倒逼广东再一次转型升级的动力,特别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目前广东已经掀起新一轮机械制造转型升级高潮。

对民企来说,船小好调头,这几十年来,他们经常遇到贸易摩擦,经历过两次经济危机,在适应能力上达到一个很高的强度。在贸易战危机到来前,他们已经开始转向,不少企业下一步准备利用中非合作论坛,开拓非洲、金砖国家市场。 而我调研的在华美国企业家们则一致认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不符合美国整体利益,解决不了中美贸易问题。中国只是利用各国上下游产品或半成品进行加工组装,所以贸易战最后打到的还是美跨国企业的效益增长。目前影响也许还未见明显,但三个月后必将大大削弱美国企业的实力和消费者利益。

他们希望中国在开放外资股比同时,能够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法制体系建设,让他们能有一个比较稳定的长期向好的预期。我认为他们说得很好,现在全球看重中国市场的最大基础是中国政策稳定,说话算话,不会多变。有外商告诉我,别说他们要撤出中国市场,他们现在准备从美国撤出来、撤到中国来。

中国企业在应对贸易战中的积极性值得充分保护,应鼓励他们进一步采取超前措施,比如市场多元化,进一步加大企业转型换代,更进一步与港商、台商、外商合作。 政府应给企业一颗更好的定心丸,让他们有信心长期在中国发展,让中国成为全球产业链条中最充分完善也最吸引人的一环。营商软硬环境都要加强。在中非合作论坛召开之际,鼓励民营企业加大走出去的力度,帮助企业把中美贸易战中的损失压缩到最小。

第二篇:论中美贸易战对中国股市的影响

【摘 要】特朗普政府于2018年3月23日凌晨向中国发起的贸易战,对全球资本市场短期内产生重大的影响。全球的两大经济体之间打贸易战,无疑对世界经济前景产生悲观情绪,纳斯达克指数和上证指数也随之出现了大幅下跌行情。随着中美贸易战不断升级,直接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大地震,此轮贸易战的发起者美国也不能幸免,纳斯达克指数创11年来新低。A股也在6月19日创造了单日最大跌幅下跌3.78%,并在之后的一个月里持续下跌上证指数一度跌破2800点,市场受中美贸易战的恐慌情绪持续。假如中美贸易战持续,笔者认为美国并不能向瘫痪中兴一样重创中国经济,也不会像特朗普推特上表示的那么胜券在握。

【关键词】中美贸易战;股市

随着全球化的层层深入,各国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中美两国作为当下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双方的贸易不仅影响本国的经济,也对国际社会全球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维持中美贸易良好的发展,对中美两国及世界经济稳健增长有着深远的意义。近期由美国特朗普政府挑起的贸易战正式开打,形势严峻,对中国经济影响几何?又对中国金融市场乃至世界金融市场造成何种影响?

一、中美贸易战发展阶段

(一)摩擦阶段:2017年8月14日,特朗普政府授权美国贸易代表决定是否对“中国不公平贸易行为”展开“301”调查,就中国涉及侵犯美国知识产权,以及强制美国企业转让高科技技术进行调查。这一举措带有很强的单边保护色彩,使得中美贸易关系紧张,是中美贸易战的导火索。

(二)贸易战前夕:2018年3月22日,特朗普就“301”调查结果,将从中国进口商品进行大规模的增收额外关税,中方发言人表示:“中国不想打贸易战,但也不害怕打贸易战,将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坚决捍卫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

(三)贸易战开战:4月2日,我国财政部发言:对原产于美国的七类共计128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

(四)贸易战逆转:4月8日,特朗普称:“习近平主席和我们永远是朋友,中美将就知识产权等问题上达成一致。”美方对贸易战态度缓和。

(五)贸易战持续升级:6月1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重新发表不利于贸易战的言论,决定对中国价值约500亿美元的商品征收不少于25%的关税,涉及的领域多达1300多个类别。中国政府立即做出回击,对来自美国的30亿进口商品加收关税,全球最大的两大经济体走向一场前所未有的贸易大战,全球股市纷纷下滑。

二、中美贸易战的历史借鉴

(一)以史为鉴:美日贸易战

美日贸易摩擦始于1955年,至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美国对日贸易逆差急剧上升,1985年约为462亿美元,约为1975年的27倍。美日矛盾不断升级,直至1985年双方协商达成“广场协议”。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日美贸易战逐渐结束。日美贸易战虽然不是中美贸易战的重复,但就美日摩擦并进一步升级至最终的后果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短期来看,美国通过单边的贸易保护强制性地限制了贸易逆差,短时间内改善贸易赤字。但根本上促使两国贸易额转变的因素应该是日本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化。在美日贸易战期间,虽然从表面上看每一阶段的贸易谈判都能转变美日贸易赤字,但从长远来看贸易赤字却是上升的。由于日本本国的高科技技术水平的上升,从而将自身的产业升级,令美日贸易结构在贸易摩擦中不断重塑,贸易差额得以扩大。美国对日本的制裁反而从另一方面促进日本调整产业结构。

从汇率来看,美日贸易战对日本的影响持续了3至5年,而从经济增速来说,贸易战对日本经济的负面影响仅仅在1986年1年内体现。因此,贸易战导致的日元升值、贸易量下降、对日本的经济造成短期冲击。

虽然美日贸易战和中美贸易战之间存在很多相似点,无论现在的美国和当年的美国都存在很大的贸易赤字,受着来自国内的很大压力,但是,中日在对美国的政治上还是贸易上都存在着诸多的差异,根本没有可比性。与80年代的日本不同,中国政府坚定地保护民族利益,断不会拿核心利益作为交换。

三、中美贸易战产生的客观原因

(一)特朗普政府的政治主张和大选的“初心”

在大选期间特朗普就极力鼓吹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胜选后特朗普政府的施政核心便是在于此,比如税改法案、加快加息节奏、收紧移民政策,对中日欧甚至是加拿大这样的传统盟国全面开打贸易战。可谓以美国一己之力向全世界宣战,规模空前。

财税政策:特朗普倡导积极减少政府开支,废除奥巴马政府的医保方案和停止政府部门招聘。特朗普另一个核心措施是减税以刺激国内投资和消费。

货币政策:为了保护传统的制造业,他单方面的将中国假想为汇率操纵国,多次发表言论表明要调整利率政策。

贸易政策:特朗普的贸易政策更为激进,为实行单边贸易保护主义,反对自由贸易。特朗普宣布对中国部分商品加征关税。

对中国的立场:特朗普在对华的政策上立场十分强硬,将中国假想为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宣扬中国威胁论。特朗普经常在公开批评中国,将美国的困境单方面的归咎于中国的崛起。他甚至表示要加强美在东海、南海的军事部署,从而达到威慑中国的目的。

(二)中美贸易冲突对中国及全球经济的影响

美国的一些专家学者甚至是政界人士认为:由于中国对美国过度出口,影响了美国国内制造业的发展从而减少美国本国劳动力的就业,抑制了美国国内的消费需求,首要措施就是急切的消减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贸易摩擦表面上是双方战术的过招,实际利与弊却取决于双方各自的经济差异。

美国对中国增加关税的名单涉及多个领域包括高铁装备、航空产品、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而中国采取的反制措施,对来自美国的30亿美元商品增收报复性关税,涉及包括猪肉、水果等农产品和无缝钢管、费率等基础性工业原料。美国作为仅此于欧盟的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仅2017年中美两国的双边贸易额达到5800亿美金,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达到了3600亿美金。客观来讲,500亿美元的制裁额度,对中美双方的贸易会产生影响,但无需过分解读。对于后市仍有很大的谈判空间。

四、中美贸易战对中国股市的影响

短期内由于中美贸易战不断升级和特朗普政府政策的反复,恐慌情绪蔓延。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运行良好,去杠杆、降成本等政策初见成效。2018年2月,中国中等以上规模企业实现利润9600亿,同比增长16.1%,比2017年12月增速快了5.3个百分点,实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

从分析数据中看中国经济的基础是十分稳固的,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也在有秩序的推进中,这种向好的经济形势对我国的经融市场的支撑是显而易见的。贸易战结局也可能会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在中国和美国贸易相互依存的时代,逆全球化是没有发展的,贸易战不可能有赢的一方,甚至会波及世界经济,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在贸易战中我国的部分企业影响较大:通讯、半导体、制造等行业。部分科技股虽没有像中兴一样瘫痪,但失去美国核心技术支持短期内业绩提升举步维艰。

当然,在贸易摩擦中,中国内需的发展和机构性深化会迎来很好的契机,中国经济的根基会越来越牢固。

中国股市尽管与自身相比发展较快,但与国家的经济体量相比并不匹配,就与纳斯达克相比体量仍过小。2017年股市市值为56.62万亿元人民币,同期GDP为82.7万亿元人民币,存在明显“错配”。当然,这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不到位有关,也预示着中国股市发展空间巨大。

当前中国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CDR、MSCI即将实施,即使面临贸易战的冲击,笔者认为A股也将会是维持上有压力上有支撑的格局。

【参考文献】

[1]侯明君.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商情,2016(39):105.

[2]王凯乐.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态势与中国对外贸易对策[J].中国商论,2017(05):77-78.

第三篇:金灿荣:中美贸易战,中国能赢 (下)

问:贸易战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贸易战本来就与中美关系出现的问题有关。 美国人现在打贸易战有三个原因,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战略原因。 经济上直接的原因是去年美国人统计的中美贸易逆差太大了,这也是特朗普政府想打贸易战的口头理由。 但经济上真正的原因,还是美国感觉到中国产业进步的危险,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对它有威胁。 “中国制造2025”会对未来世界的十大产业造成冲击,包括医疗器械,包括机器人,包括高端芯片和相应的新一代通讯设备,以及航天、海洋工程等等,这些产业都是特别重要的,美国应该是感觉到了中国这方面的进步是实实在在的。 但是(中国在这些产业上的)进步到底是怎么来的,其实是有争议的。我看北京师范大学钟伟教授写的文章,他认为“中国制造2025”其实只是官方发布的一份指引,并没有那么大的作用,实质上就是中国企业“长大成人”了,到哪个阶段就会干哪个阶段的事,所以非常简单,不是说有了“中国制造2025”中国企业家就会比以前牛。 但是美国人不是这么认为,他们认为这就是中国的产业政策的结果,没有“中国制造2025”不可能进步这么快,这是他们普遍的共识。

到底哪种情况是事实?我们不知道,但是美国人感觉到的是,中国的进步真的有压力,然后归因于“中国制造2025”,因此打贸易战在经济上的真正目的就是打掉中国的产业升级,因为这威胁到美国的根本,威胁到美国今天所拥有的世界霸权。 美国的霸权有四根支柱:第一根支柱就是美国强大的高科技;第二是军事;第三是以美元为代表的金融霸权;第四是以好好莱坞为象征的话语权。 再看深入一点,你会发现这四根支柱关键的关键还是高科技。没有高科技,美军不可能这么强大。沙特很有钱,军费开支世界第三,比俄罗斯还多,但是光有钱堆不出一支强大的军队,因为他的军队没有科技含量。美国不一样,美国的高科技是渗透到美国军队的每一个角落的,包括训练上的细节。 因为美军强大到打遍天下无敌手,所以美国是相对最安全的国家,别人是很难打它,最多就是搞个波士顿爆炸案,对美国整个国家造成不了大的威胁。当然,走在美国街头上,治安可能不太安全,但就整个国家来讲还是比较安全,导致资本还是信任美国。

问:资本对美国的整体预期还是好的。

答:对,资本肯定信任它,这样美国就有美元霸权。 有美元霸权,好莱坞就有钱,可以集结最好的演员,最会讲故事的鬼才,然后拍个撞车的镜头都是用真车来撞,大手笔,拍的很炫……

问:特别是目前最好的影视特效制作、CG制作的科技公司都在好莱坞。 答:好莱坞有个特点就是,如果有个片子特畅销,卖的市场特好,他就会拍续集,往往是上一集主人公死了,续集找个理由又活过来了,大家还都很信。这种讲故事的逻辑能让人相信,本质上还是话语权的体现。

所以美国的四根霸权支柱,高科技是重中之重。那么美国会觉得,怎么中国也搞高科技,原来中国在低端、中端发力就算了,高科技也强,这还了得。这里面还有点种族主义的情绪在里面,美国人觉得中国人就是搞低端的,来个高科技那怎么行?

美国打掉“中国制造2025”的政治原因有两个,一是特朗普本身是个很奇怪的美国总统,性格怪异,风格怪异,然后用人也很怪异,往往是很强悍的那种,而且偏右,甚至极右,所以在贸易问题上他会走极端。 另一个政治原因就包括特朗普的政治算计了,他要大打对外贸易战,显示他很强硬,然后让他国内民意支持率高一点,帮他赢得中期选举,减少通俄门调查对他的压力。

美国打掉“中国制造2025”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国的战略考虑。其实美国很早就认为原来的对华政策失败了,要调整。 到去年年底、今年年初,美国方面的结论出来了,就反映在5份报告里面,3个军方的,2个政界的。 军方的报告包括去年12月18日发布的《国家安全报告》,今年1月19日的《国防报告》,2月4日的《核态势评估报告》。然后就是政界的,1月30日特朗普本人提交给国会的《国情咨文》,还有2月下旬国土安全部搞的《世界危险评估报告》。 这五份报告都是很正式的官方文件,结论就是恐怖主义不再是美国的主要威胁,大国竞争是主要威胁,与美国竞争的目前是中、俄两家,但是长期来看,美国认为俄罗斯已经掉到了资源陷阱里面了,俄罗斯经济没有前途,所以长期来看俄罗斯微不足道,美国只有一个对手,就是中国。 美国是个“土豪国家”,年纪轻,来钱来的快,一下富起来了,所以能够考虑的不是那么远,一旦决定要整谁,马上就出来了。美国对中国打出来的第一张牌就是贸易战,同时还出了一张牌“中国威胁论”,而且跟以前的说法不一样,以前说中国威胁都是找一个单一的理由,比如说中国军事威胁,或者中国的粮食威胁、环境威胁,或者中国盗版猖獗这样的事情。 现在不是,现在是综合的谈,上升到很高的高度,说中国威胁欧洲、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美国现在骂中国的话都是20年前中国骂美国的话。美国说中国在国际秩序上是修正主义者,然后具体下来在亚洲搞霸权主义,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在拉美搞新帝国主义,在西方搞文化渗透。这个相当于什么?相当于你们单位的领导对你有意见,然后经济上找个理由扣你奖金,开会的时候经常点你的名,破坏你的人迹关系,孤立你。 这就是美国的两张牌,用“中国威胁论”败坏你的形象,孤立你;发动贸易战在经济上整你。

那么美国对中国的这种定位和现在应对中国的措施,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美关系进入到很复杂、很困难的阶段,所以过去30年中国学界、舆论界老用原中国副总理、已故外交家钱其琛的话,说“中美关系好不到哪里去,也坏不到哪里去”,现在必须改了。现在这个话要这么说:中美关系好不到哪里去,那是肯定的;中美关系坏不到哪里去,那是未见得的。 所以现在中美关系要比以前更难以维护,要更精心的来维护,所以大家要做好准备。

问:一位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近期曾公开表示过,美国乃至整个西方对中国产生焦虑情绪,宣传部门需要承担相当的责任,比如“中国制造2025”,其实就是产业升级换代的自然需求,但是宣传部门给出的调子,让人感觉中国好像要称霸世界了。 但是按照你刚才的观点,你是否认为即使中国的宣传部门做的很好,美国也一样会把中国视作威胁?

答:是的,跟宣传的关系不是很大,有一点点的影响,但是影响很小。这种看法其实就是把美国人当傻瓜,其实是不对的。你看美国主管天下100年,美国之前是英国,英国建立“日不落帝国”200年,盎格鲁-萨克逊民族的战略思维是很好的,小事上可能不如日本那么精细,但是大战略上清醒的很。 我知道现在网上有这种言论,说环球时报的胡锡进、清华大学的胡鞍钢、中科院的胡伟武是“三胡乱中华”,但美国对中国的态度还是基本的客观事态决定的,不管中国国内有什么言论,美国人都会这么做。

而且再讲细一点,最近这几个月,中国在几个地方正在出手,比如3月26日,中国原油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正式上市交易,5月4号大连商品交易所铁矿石期货引入境外交易者,前不久以华为公司为龙头一帮半导体企业在5G标准上取得了挺大的发言权,中国工信部现在在跟几个欧洲的主要国家商谈下一个因特网的框架IPv6——我们现在用的网际协议叫IPv4,基本上是美国掌控,13个根服务器中,一个主根服务器和九个辅根服务器都在美国,而IPv6就不是这样了,比较平均,比较照顾到各个民族,欧洲比例会比较大。 所以美国人是很生气的,这些东西全部都是强标准。

国与国竞争有三个层次,最低级的竞争就是卖东西,现在表现在贸易战这一块,高一级的竞争是技术,“中国制造2025”就在这个层级,而最高级的竞争是标准。所以美国有一部分观点认为,战略上是中国在进攻,彻底挖美国的墙角;战术上看上去是美国在进攻,美国则说“我也是被气的”。中国的立场一定是我自己发展到这一步了,就应该发言,并没什么特别的想法。但是站在美国战略阶级的角度来看,他们会认为中国是有战略的。 最近的一次国际会议上,中国学者都说美国有战略,然后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就是那本《百年马拉松》的作者——说“我们哪有什么战略,你们中国人才是有战略的”。他给中国的战略评价挺高,对美国的战略评价不高,我搞不清楚是什么原因。 事实上,目前的局面根本上讲还是中国成长决定的,小学干小学的事,初中干初中的事,高中是高中,大学是大学,现在中国可能处于工业化的“大学”快要毕业的阶段,那中国就开始干一些毕业以后“找工作”的事。 然后美国就感到威胁了。在美国人的角度来讲,这一点特别重要,但是对中国来说其实没什么关系,特别是特朗普以校园霸王的姿态吓唬中国,客观上对中国是挺有利的。

第四篇:中美贸易战最新消息 对中国有哪些影响

美国时间4月3日,美国发布对中国产品征收关税的清单建议,该清单涉及航空航天、信息和通信技术、机器人和机械等行业,包含大约1300个独立关税项目。美国贸易代表署建议对清单上中国产品征收额外25%的关税,以弥补美国在科技领域所受到的影响。这一场贸易战打到今天,已经变成全球贸易战,A股连续一周绿油油的,股民心里苦,对于贸易战,各个国家又持着什么态度呢?跟债卫士小编一起来看看。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6月15日公布的对华加征关税最新产品清单,美方将从7月6日起,对来自中国34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25%的关税。这将把世界前两大贸易国拖入一场前所未有的贸易冲突,把本来互利、自由、公平的世界贸易推到峭壁边缘,对世界贸易造成“关税之伤”。美国可能没有预料到的是,受美方关税措施打击最沉重的不是中国企业,而是美国企业和在华外资企业。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的关税清单看,美方针对自中方进口约500亿美元商品征税,将涉及约1100个八位税则号,第一轮征税涵盖818个税则号,主要涉及机械电子、成套设备、资源化工等三大类73种商品。以美国的逻辑,惩罚关税将使中国的出口受到“制裁”。但事实表明,这只是美国的一厢情愿。

展开剩余84%

受害者之一:美国消费者。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援引美银美林经济学家的分析指出,贸易保护主义将使美国消费者成为全球最大输家。美国经济学家测算,美国关税措施将引发国内物价上涨,可能抵消大多数美国民众从特朗普税收改革中享受到的减税红利。美银美林分析了上世纪80年代美国对日本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和此次对中国采取的征税措施,认为对华措施只是30年前一幕的重演,最终将由美国消费者买单。仅在1984年,由于进口限制,美国消费者就多支出了530亿美元。受害者之二:美国企业和全球供应链。关税措施表面上是针对贸易,实际上牵动的是整个全球供应链。受到此前美国钢铁关税措施的影响,一些美国本土企业或计划“出走”,或面临关闭危险。美国制造标志性产品之一的哈雷?戴维森公司在6月25日宣布,将把面向欧洲的摩托车生产转移到美国之外,以避免受到欧盟对美国采取报复性关税措施的影响。美国最大的铁钉制造企业——中洲铁钉公司也表示,因美国对进口钢铁加征关税,导致成本上升,公司不得不解雇了500名员工中的60名,并计划在7月底再解雇200名员工。受害者之三:在华外资企业。中美经贸关系是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说中美贸易战将产生“打击”效应,受打击的绝不仅仅是中国企业,还有在华的外资企业,包括美资企业。中国的态度3月22日,商务部发布公告继续对欧盟、美国和日本进口相纸征反倾销税。7月5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绝不打第一枪,但如果美方采取措施,中国将被迫还击,坚决捍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贸易战,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呢从中国行业受到贸易保护负面影响程度的排序:钢铁>化工>其他金属制品>纸制品、橡胶制品、木制品>农产品>机电类、纺织服装。金融业:A股承压避险利好直接投资方面,过去十年美国对华的直接投资占中国全部FDI的3.3%,十年内美资在华企业雇佣人数累计超过100万,中国主要出口商品中在其他几大出口国所占的比重已相当之高,进一步提高出口比例和市场占有率的空间极其有限最后,估计难以找到美国市场的替代市场。比较受贸易战影响较大的A股板块(申万二级)市值占比,可以发现化工(含塑料橡胶)、机械、有色金属与非金属矿制品、电气设备、家电、钢铁及纺织服装(含鞋类与皮革制品)等板块市值占比均超过1%,家具板块市值占比为0.5%,各行业总市值占比为21.1%。若以市值来衡量板块对整个市场的影响系数,则美国在化工(含塑料橡胶)、机械、有色金属与非金属矿制品、电气设备、家电、钢铁及纺织服装(含鞋类与皮革制品)等领域开打贸易战,除了会给相关板块带来利空外,还会对中国的整个股票市场产生显著影响。农业:从中国反制行动中受益中国拟对美进口产品加征关税清单中,暂定包含7类、128个税项产品。按2017年统计,涉及美对华约30亿美元出口。第一部分共计120个税项,涉及美对华9.77亿美元出口,包括鲜水果、干果及坚果制品、葡萄酒、改性乙醇、花旗参、无缝钢管等产品,拟加征15%的关税。第二部分共计8个税项,涉及美对华19.92亿美元出口,包括猪肉及制品、回收铝等产品,拟加征25%的关税。猪肉产品关税大幅提高,不仅让股市的猪肉概念板块大涨,对于经营生猪养殖的企业来说,也是实在的利好消息。此外,部分水果种植户,也将从关税提高中受益。家具行业:产出规模或下降15%家具、电子产品、纺织服装、皮革制品和电器设备制造,这几个行业的毛利率几乎全部低于45%。因此,如果美国征收45%关税,对美国的出口或将大多甚至全部停止。其中家具行业受影响最严重,产出规模下降15%,另外三个行业产出降幅也将超过5%。高新产业中国对美国在技术进口以及融资上也有一定依赖。例如,中国进口的许多高科技产品,关键技术只有美国持有,一旦美国停止此类核心技术的对华出口,可能会对中国的产业供应链产生冲击。例如,因特尔和AMD在个人电脑CPU使用中非常普及,中国手机绝大多数亦安装GPS全球定位系统,一旦爆发贸易战,中国在寻找此类技术的替代时需要一定时间。钢铁企业上海宝钢、首钢、鞍山钢铁、武汉钢铁等知名国企和上市公司。3月21日,中国钢铁企业应对美国337调查(是指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依据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的有关规定,针对进口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以及其他不公平竞争行为开展的调查,裁决是否侵权以及是否有必要采取救济措施的一项准司法程序)全部胜诉,可谓避开了中国钢铁行业的一场大危机,但在刚松口气的同时,随之而来的贸易战又再次让钢铁行业陷入复杂的局面。化工企业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海洋石油、中国中化、万达控股、上海华谊、荣盛石化等知名国企和上市公司。化工企业与钢铁企业常常被同时提及,而在这次中美贸易战中也不例外。不过相比钢铁行业,化工企业受损程度稍次,且对政策的敏感度在出口行业中也不及电子产业。纸制品企业晨鸣纸业、福建恒安纸业、广州维达纸业、广东中顺纸业等。纸制品在国内的骤然提价各位消费者都有目共睹,而平时生活中所用的“清风”、“心相印”、“维达”、“洁柔”等知名品牌均出于以上几家知名企业。相对纺织类和农产品的出口,纸制品的出口相对不利,但由于行业敏感度较低,所用负面影响有限。各大纸制品企业或需调整政策或需转型来应对难关。服装企业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红豆集团有限公司、海澜集团公司、杉杉集团有限公司。服装行业在我国出口行业中占比靠前,但在此次中美贸易博弈中因行业敏感程度高而备受关注,出口前景较为严峻。中国贸易战多带来的也不完全是负面效果,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也可以把这件坏事变成好事。长期以来,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由于劳动力成本的关系,这类产品的确容易对美国同类企业产生冲击。中国企业完全可以借此契机,通过技术升级和转型,提高知识价值和产品科技含量,使得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不再只靠价格,这对中国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未尝不是件好事。军工企业中核工业、中核建设、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船工业、中船重工、中国电子等,基本属于中国十大军工企业,为国有企业。贸易战对军工企业的利好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对贸易博弈或外交关系的悲观预测上,但不可否认贸易上的冲突升级会为军工企业带来商机。新能源企业无锡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新能源被看好的情况像是对贸易战压力下激发出的“智造升级”的乐观预测。新能源涉及范围较广,像光伏产业、风电产业、太阳能产业、核能产业等都是热门项目。如今经济全球化如此发达,贸易战如果最终实施,基本上无人能够幸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一场贸易战怎么打,要打多久,一切都是迷。

贸易战 进出口 关税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第五篇:刘裘蒂:从中美贸易战,看美国对中国的“幻灭”

在中国的眼里,美国对中国的“幻灭” 是“一厢情愿”,但我认为这也是重新审视和定义中美关系的契机。

刘裘蒂

本文为作者“贸易战火下的美国”系列之二

最近几个月中美贸易战发展的曲折,“震惊”了不少认为特朗普只不过是在中期选举年摆摆政治姿态的人。特朗普本身反复无常和缺乏公信度,以及鹰派的偏激立场,很容易让人低估贸易战如何来势汹汹。但是其实今年以来出版的几本新书,透露了美国精英思潮里普遍对于中国的“幻灭”。

在许多美国学者和智库的眼里,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到了“尽头”,而“第三度革命”正朝着与改革开放的相反方向奔去。对于中国政府宣布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美国却解读为以虚拟的墙更加密切地控制与对外思想和资本的交流。美中关系委员会亚洲研究主任易明(Elizabeth Economy)在近著《第三度革命:习近平和新中国》(牛津大学出版社)中甚至写道:“中国领导层正在扭转政治和经济开放的趋势,以及三十年前邓小平‘第二次革命’所引发的低调外交政策。”

为什么说美国对中国“幻灭”呢?这个本质上的观点逆转对中美今后的关系将有什么样的影响?

回顾自从尼克松访华以来,在过去46年间, 基本上中美关系的“罗曼史”有点像“欢喜冤家”,并且是建立在一种彼此的“幻想”:就是我跟你玩,你就会接受我;或是你跟我玩,你会越来越像我。

为了说服国会投票支持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 的成员,克林顿总统在2000年提出的理由是:“通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不仅仅同意进口更多的产品,更同意进口民主最珍视的价值之一,即经济自由……当个人拥有不只是做梦的力量,而是能够实现梦想时,他们(中国人)会要求更大的发言权。”

在克林顿的想象里,中国加入WTO可以实现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民主愿景”,也就是“一个充满自由市场、自由选举和自由人民共同努力的世界……使中国更像美国。”

是的,从经济和政治体制的角度来说,“使中国更像美国”就是美国长期以来对中国的“幻想”。但是,这个想法似乎是一厢情愿。 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在美国时间7月25日,应邀出席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活动时说,对于中国的目标和意图,外界有不少误解和误读。他认为,中美仍然在同一条船上,仍然需要“风雨同舟”。

崔天凯明确地表示:“改变中国是一种幻觉。我不认为中美两国真的能够像有些人鼓吹的那样去改变对方。中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体制。中国无论发生什么变化,都是由中国漫长的历史所决定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真正改变中国。改变中国不应是包括美国政府在内的任何国家对华政策目标。我相信这也不是历任美国总统的对华政策目标。我和基辛格博士谈过这个问题,他告诉我改变中国从来不是当年他和尼克松总统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初衷。”

即使美国没有积极改变中国的初衷,但不能否认的是,美国在经营对华关系时,向来都有隐形的期望值,希望通过把中国纳入美国思维的世界秩序,中国会由经济上的改变,带动社会、政治上的变革,逐渐拥抱美国所推崇的价值观。

直到特朗普对于世界秩序重新洗牌为止,从WTO到各种国际商务的机制,“全球化”事实上代表的是一种“美国化”的秩序,自然也反映了某些美国的既定观点和成见。 中美贸易谈判虽然涉及逆差、关税、技术转移、汇率多方面,但是更暴露了双方各自意识形态上“不相为谋”的本质上冲突,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场贸易战无异是双方对彼此认知的分水岭。

从最近中国和美国常驻WTO大使的交锋,可以看到双方对于市场经济的定义以及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的角色都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其实中兴、华为事件,以及《2025中国制造》争议,表面上围绕着中美科技竞赛的主题,亦即,在中国人眼中是美国要遏制中国崛起,而美国认为中国政府用违反市场经济原则的方式来扶持特定工业和企业,造成“不公平”的竞争;但是,背后的隐主题是对于政府是否应该赞助企业的争论。

从企业经营方面,中美之间的差距表现于对“国家企业”和“政府参与”的看法不同。这就正如典型的中国育儿方式习惯:在襁褓时期,便把婴儿裹得像粽子一样,生怕孩子着凉。但是美国的孩子从很小开始喝水加冰块,大冷天穿T恤,因此养成相对比较不怕冷的习惯。

同样,国家过度扶持企业,容易造成连锁反应,包括没有独立的企业文化,商业运作缺乏透明度,从而企业缺乏御寒的能力。在公司治理方面,缺乏相对独立的司法制度来保障个人及企业的权益。美国政府也有支持的产业,但是多数由政府担任第三方补助,并不积极介入公司的内部治理。 当然美国国内也有对于政府赞助企业的辩论。美国评论者嘲讽这些政府补助为“企业救济金”。

美国“好工作优先”组织,在2015年首次对联邦补贴奖励进行第一次综合核算,包含了137个联邦计划的16.4万多个奖项的记录,并扩展了自2010年以来收集的数据。它的研究发现,联邦拨款和税收抵免的最大接受者是西班牙能源公司Iberdrola,该公司通过“大量投资美国发电设施”获得联邦补贴,

另外标题为“山姆大叔最喜欢的公司”的报告,结合类似的联邦数据和匹配的国家补贴数据,审查自2000年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分发的支助、贷款和其他补贴。在这15年的过程中,联邦政府向企业分配了680亿美元的赠款和特殊税收抵免,其中三分之二集中受惠大公司,六家公司已拿到10亿美元以上,而21家公司已获得5亿美元以上。

关于市场经济的辩论,中国本身一直强调仍然会继续改革开放,但是为什么西方人却觉得中国是走回头路呢?这里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国有企业的改革,政府扶持重点工业的形式,以及政府对于企业和个人的控制(如在公司设立党书记的机制)。 WTO总理事会7月26 日在日内瓦举行年内第三次会议,美国常驻WTO大使谢伊借着美方会前提交的文件,对中国经济模式进行指责,包括对于“计划经济”的攻击:

“中国宪法授权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授权也在中国更广泛的法律框架中得以体现。为此,政府和共产党通过政府所有制、控制关键经济实体以及政府指令等方式,继续对资源分配进行直接和间接的控制。结果,生产资料并未根据市场原则进行有效分配或定价。相反,政府和共产党继续控制或以其他方式影响关键生产要素的价格,包括土地、劳动力、能源和资本。

与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一样,国有企业继续在中国经济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此外,政府和共产党几十年来通过任命核心管理人员和优先提供土地、能源和资本以及其他重要投入品等手段来控制这些企业……

中国的体制还把法律作为国家工具,用以促进政府实现产业政策目标,并确保取得突出的经济成果。此外,法院等关键司法机关的组织结构也是为了响应党的指导而设计的。这种体制使得企业很难全面、持续地独立于产业政策行事。

中国的主要企业也证实了当前中国经济从根本上具有非市场属性。例如,科技公司阿里巴巴曾表示,‘中国大部分生产性资产仍属政府所有’,‘中国政府通过实施产业政策继续在规范行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政府还通过分配资源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实施明显控制’。”

中方代表张向晨大使则直接反驳谢伊“中国对自己的描述并不准确”的指控,认为美国把自己的想法当作别人的立场, 甚至多边规则:

“1992 年,当中国宣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我记得清清楚楚,就在旁边的 Room W 会议厅,当被问及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代表回答,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市场经济。26 年过去了,我们从未改变过自己的观点。至于有些人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会改旗易帜,那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而已。世界上市场经济不只有一种模式,中国在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经济道路,并且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管别人说什么,我们都会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美国谢伊大使刚才使用了‘中国经济的非市场性质’的概念,然而翻遍世贸规则,我们找不到所谓‘市场经济’的定义。世界上也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市场经济’标准。世贸规则没有赋予任何成员以这样特殊的权利,把自己的经济模式作为‘市场经济’的样板,一旦有哪个国家不肯照搬,就是‘非市场经济’。” 对于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符合中国WTO的承诺,西方学者见仁见智。其中比较客观的有哈佛大学法学教授马可•吴。哈佛大学出版社今年出版的《中国之问:审视一个强权崛起》一书,收录了他的《中国是否履行了贸易上的承诺?》一文,分析中国并于实现WTO承诺的不同程度和情况,他认为,“核心问题不在于中国是否能够履行广泛的义务,而是能否达到协议的精神”。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中国问题专家尼古拉斯•拉迪认为,WTO协议旨在遏制中国国有企业的势力,当时中国承诺只会以商业条款运作。据他估计,目前国有企业仅占中国工业总产值的20%,确实低于2001年时的40%。但拉迪认为最近几年出现逆转,国家对经济的投资增长速度是私人投资的三倍,国有企业再次成为中国经济决策的核心。

多年来拉迪一直呼吁,中国究竟是致力于自由市场经济?还是受到国家参与者严格监管和主导的经济?这对于中国的未来至关重要。现在这两选项的命题变成中美贸易战中双方僵持的一个基本问题。

比方说,自2008年以来,通过政府补贴,中国太阳能电池板行业的制造能力增长了十倍,很多人认为这导致了全球供过于求。中国面板出口激增使世界价格下跌75%。 中国六大太阳能公司在2012年的负债率超过80%。《哈佛商业评论》认为,如果没有补贴,这些公司就会破产。如果中国政府决定停止为无利可图的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提供资金,并支持该行业的改革命,那么肯定会有更多的破产和重组。

虽然看到中国政府重新考虑其对太阳能电池板行业的支持令人鼓舞,“但国家愿意为实现政治、社会、经济和外交目标付出经济效率低下的代价。巨额的中国补贴导致全球产能大幅增加,出口增加,全球价格下跌,并扼杀了其他国家的工业基础。”

《第三度革命》作者易明最近在《华尔街日报》撰文指出,“作为中国的常客,今年早些时候,当我第一次听到一位中国官员将他的国家称为‘超级大国’ 时,我感到很惊讶。但中国对其在国际秩序中地位的看法正在迅速发生变化……目标是创造一个新的地缘政治格局。”

持着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不再的人士,如福特汉姆大学教授卡尔•闵兹纳在新书《时代的结束:中国的威权复兴如何破坏其崛起?》中写道,“中国的改革时代即将结束,其特征的核心因素(政治稳定、意识形态开放和经济快速增长)正在瓦解 ……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时代即将结束。中国正在关闭。不确定性悬而未决。” 面对所谓的“幻灭”,美国学者对于如何与中国相处之道,也有不同的看法:《中国之问》收录了波士顿学院政治系教授罗伯特•罗斯的《中国的崛起对美国意味着什么?》一文,他认为中美之间的关系从2010年来陷入直线下坠的螺旋,中美之间的战略关系不但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来的最低点,也动摇了美国在东亚的安全位置。

罗斯认为面对中国的崛起,美国的反应呈现了两种失误:首先,美国与韩国、菲律宾和越南发展并强化安全上的合作,并未能限制中国在南海增强军事部署。他认为美国的政策误导了中国对于美国企图的感受,让中国认为美国在韩国、越南以及南海的行动完全是为了遏制中国的崛起。

比方说美国的安全考虑其实应该是在东亚,而不是在朝鲜半岛,诸如“萨德”导弹的部署对于美国的安全并没有实质上的意义。同样地,美国跟越南进行军事上的合作,也没有实质上的意义。而在海域航行的自由,以及公开宣传的海上军事演习不能够提升美国的安全考虑。从美国的角度来讲,这些举措形成中美之间的不必要、并且高代价的摩擦,而战略上的竞争也造成了地区性的不稳定。反而损害美国在东亚的安全。

因此,他建议美国在中美关系面临拐点的十字路口,及时采取外交政策,向中国表达美国希望通过互动来减低冲突的意图。但是这显然不是特朗普政权所采取的道路。 对于某些美国精英来说,目前中美对于“市场经济”之辩,也代表了两国各自秉持的“美国例外”和“中国例外”的抗衡。哈佛国际关系教授亚雷斯特•约翰斯敦在《“中国例外”是否阻挠了中国对外政策的利益?》一文中指出,对于自我群体独特性的强调,往往与歧视其他群体的心态并行,特别是当自我群体内部的统一受到威胁的时候,也就是说,越相信中国爱好和平之“独特性”的中国人,也就是认为中国比别的民族都爱好和平的中国人,对外交政策的偏好越倾向于强硬路线。

约翰斯敦的理论依据是2015年北京大学的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对在北京地区2600个受访者的调研。根据约翰斯敦对于研究结果数据的分析,受访者主张中国爱好和平的独特性,和支持增加军事费用的支出有直线性的正比关系。也就是说,支持增加军事费用的人,反而更相信中国人比别的民族更爱好和平。也因此秉持着强烈的“中国例外”信念的中国人,就如同坚信“美国例外”的美国人,他们的政策主张,往往倾向于与他们自以为爱好和平相反的强硬好战路线。

约翰斯敦认为, 提倡中国独特的和平特质,也具有政治上的目的,使精英和老百姓都认为当国家与其他国家产生冲突时,必定是其他国家挑事,因为(独特爱好和平的)自己完全是无辜的。但是这个观点的危险性,是不断强调自己独特的和平特质,无形中意味着别人的“次等”,反而造成被人视为骄傲的反效果。 在中国的眼里,美国对中国的“幻灭” 是“一厢情愿”,但我认为这也是重新审视和定义中美关系的契机。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即将庆祝改革开放40年之际,除了让世界认知改革开放的成就, 对于未来面对的问题仍然需要梳理, 比如说: 合理的政府扶持是什么?(为了比较,甚至批判,美国政府的扶持方式值得研究。)政府补助除了让重点产业得到短期内的“弯道超车”的优势,对于个体企业和整体国家经济有何利弊?“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到底是什么?对全球经济有什么贡献?经济开放可以与政治开放分歧吗?

或许当我们能够对自己清晰地解说这些问题及其答案时,也就是中国能够尝试与美国建立一个不是基于幻想、真正互惠关系的拐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怎么办理银行卡步骤下一篇:追女孩的方法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