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好工作汇报稿

2022-12-05

在我们的工作中,无论是与上级进行沟通,还是与上游客户进行交流,工作汇报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汇报是否能简明扼要的抓住重点,关系到工作效率,也关系到个人晋升以及与客户合作的成败。那么,你懂得如何写好一个工作汇报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怎样写好工作汇报稿》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怎样写好工作汇报稿

怎样写好工作汇报材料

郑经杰

工作汇报材料,是指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负责人在一些比较正规的场合向上级领导或机关进行工作汇报时所用的文稿。除口头汇报(其实也有腹稿)外,向上级领导汇报工作,一般都要准备汇报材料。工作汇报的好坏,直接反映出汇报人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关系到能否赢得上级领导或机关对有关工作的认可和支持。那么工作汇报材料到底怎样写?应注意和把握哪些问题?这里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围绕主旨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上级领导到所属单位调研或检查指导工作,一般会事前打招呼,会提出要听取某项工作或全面工作情况汇报,有时还会提出具体要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汇报材料“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明确了这一点,就能有的放矢,少走或不走弯路。

要围绕上级领导听汇报的意图、要求来写。上级领导听取下级工作汇报,总有一定的目的性,对于听什么情况、听多长时间、采取什么形式、在多大范围汇报等都有明确要求。因此,撰写汇报材料必须紧紧围绕上级领导听汇报的意图和要求来准备。2006年5月,我办接到北京市委办公厅通知,得知市委书记刘淇同志要到我区调研,听取城市建设与管理、奥运环境建设、社区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办公室没有泛泛地准备全面工作情况,而是按上级要求为区领导准备了一份质量较高的简要汇报材料,受到了区委主要领导和上级机关的好评。要围绕上级领导的关注点、兴奋点来写。如果上级领导或机关对听取工作汇报没有具体要求,是不是就无法准备汇报材料呢?当然不是。一个有效的做法,就是紧紧抓住上级领导的关注点、兴奋点来起草汇报材料。这就要求在起草汇报材料前,认真研究和了解听汇报的领导人以往和近期最关注什么、当前在抓什么、强调最多的是什么,进而把握其关注点、兴奋点,搞清“最想听什么”这个基本问题,并以此准备材料。

要围绕上级领导的语言风格或思维特点来写。这是更高的要求,操作起来也比较难。如果对上级领导的语言风格或思维特点了解不多,把握起来就比较困难。比如,有的领导注重思想性,要求有理性分析,有的领导强调实在性,要求用事实或数字说话;有的领导喜欢用排比句,讲究句式的整齐、对仗,有的领导则不刻意追求语言的形式美,要求语言平实、自然,把意思表达清楚即可;有的领导爱用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有的领导喜欢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有的领导喜欢开门见山、一针见血,有的领导则喜欢旁敲侧击、娓娓道来,如此等等。所以,起草汇报材料要尽可能地掌握上级领导的语言风格或思维特点,增强针对性,力求使汇报材料更贴近他们的语言风格或思维特点。

二、突出工作重点,切忌面面俱到

突出工作重点,就是坚持重点论。重点论告诉我们,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个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起草汇报材料,也必须抓主要矛盾,突出工作重点。

这里,不妨举一个有趣的例子。1958年1月,在南宁会议期间,李锐和林一山两个人被要求一起向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汇报关于三峡工程建设问题的意见。当时,林一山担任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是三峡工程的“上马派”,担任水电部副部长的李锐是“反对派”。听汇报的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26名高级领导人。这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汇报,两人都做了认真准备。林一山先汇报,讲了两个多小时,内容很多,难免漫无边际。李锐汇报不到半小时,重点突出,要言不烦,反而让听者印象深刻。两人汇报完后,虽然听者的倾向已基本形成,但对这样一个重大问题,毛泽东没有轻易作出决断,而是说:“再给三天时间,你们两人各写一篇材料交来。”第三天,两人交了卷,林一山写了两万字,李锐写了八千字。到第三天晚上开会的时候,毛泽东充分肯定了李锐的材料意思清楚,重点突出,

论点可以服人,还对与会人员说:“我们要有这样的秀才。”

那么,在起草汇报材料过程中,如何突出重点呢?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重点。一般来说,凡是能反映事物本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重要问题、主要任务、关键环节、工作做法、经验教训、办法措施等都是重点。具体地说,应从以下方面来把握:如果汇报时间跨度长、成绩比较突出的工作,那么汇报的重点就是工作成绩、工作成效;如果各地、各单位都是这样抓的、都取得了明显成绩,那么汇报的重点应是在抓这项工作中不同于别人的做法、工作中的特色亮点;如果是上级特别关心、本单位也的确抓出了成绩的工作,那么从中提炼的经验启示或深层次的思考就是汇报的重点;如果是刚布置不久的一项工作,那么下步开展工作的思路和具体打算就是汇报的重点;如果是本单位还没有完全铺开或没有做好的工作,那么汇报应把重点放在讲清工作未开展起来或开展不好的主客观因素上来。

三、展现特色亮点,避免平淡乏味

什么是特色?特色就是个性,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优势。亮点就是工作闪光点,就是突出的成绩。听汇报的领导总是喜欢听有内容、有特色、闪亮点的工作汇报,不喜欢听毫无特点、平淡乏味、“一般化”的汇报。

那么,怎样才能抓住特色亮点呢?我认为:一是要把最鲜亮、最感人的内容放到最前边,放到最显眼的位置上,越是有特色、闪亮点的工作越要浓墨重彩,集中反映,使之成为整个材料的重头戏,而对于一般化的、共性的东西则要尽量少汇报,或一笔带过,点到为止。二是要把闪现亮点、最有特色的做法、制度、措施等说清说透,把最得意、最主要的工作成绩尽量展现出来,把最具个性、最鲜活的经验体会充分挖掘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三是要把那些有话可说、有思想可挖、有经验可总结的内容,作为出彩的地方努力把它写实、写好、写到位。

四、认真提炼概括,写出思想深度

起草汇报材料不但是一个搜集资料、积累资料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研究工作、总结经验、升华理论的过程。汇报材料的思想性,体现在材料、事例、情况和阐述的道理之中。毛泽东同志曾在谈怎样汇报工作时说过,汇报工作是要适当发议论的。我理解,“发议论”就是要通过对一系列材料的解释、分析、综合、提炼,更清晰、更系统、全面地说明情况,从而让上级领导了解事情的真相和来龙去脉,并从事实背后找出本质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1956年2月至4月,毛泽东同志连续40多天听取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工作汇报。他在听取时任国务院第三办公室主任薄一波以及几个副主任的工作汇报后,称赞他们的汇报有议论、有分析、有深度,比较生动活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某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向毛泽东汇报工作,只讲了一些材料和数字,没有讲自己的观点,毛泽东委婉地批评道:“只谈情况,不谈观点,是开材料仓库。人的头脑是加工厂,没有材料不行,有了材料要经过加工,要产生观点,用观点统帅材料。”

那么,怎样在汇报材料中体现出思想性呢?我认为,主要应把握三点:一是要善于理性分析。二是要善于深入挖掘。三是要善于综合概括。

五、讲究结构层次,注意语言得体

汇报材料一般包括工作开展情况、做法成效、经验启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今后打算等内容。在结构上首先脉络要十分清晰,其次是线条要单一,再次层次不要过多。

汇报材料主要是说给人听的,这就要求汇报语言要实在、简明,要客观、翔实,有血有肉,有鲜活的东西,不能老是干巴巴的,就几个观点、几根筋,该用事例、数字说话时就要用事例、数字说话,该量化的就要量化。需要虚化时也得“虚”,该归纳的就要归纳,该概括的就要概括。

(作者单位:北京市丰台区委办公室)

第二篇:怎样写好舆情信息讲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根据部务会和培训班的安排,今天上午的第二节课,由我和大家共同来学习、探讨舆情信息的写作。对于舆情信息,大家可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听说过、见到过,但真正动手写过的人并不多。本次培训班上,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堂课呢?我想,主要是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舆情信息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谓舆情信息,是指专门反映民众各种思想意识状态及其变化情况的文字材料。开展舆情信息工作,就是我们收集、整理、报送民众对社会新近发生事件的看法、意见、建议的这样一项活动,而且重点是一段时期内带普遍性、典型性和倾向性的社会舆论和思想。从这个角度讲,做好舆情信息是我们每一位宣传思想工作者应尽的职责。第二,各级党政以及宣传部门对舆情信息看得很重。舆情信息的主要作用是为领导决策服务,它是党委、政府关注民生、联系群众、了解民意的桥梁。从中央到省、市、县各级党政以及宣传部门对舆情信息工作都非常重视,要求十分严格,迫切希望通过舆情信息掌握到各方面的社情民意,以便于为决策、施政提供参考。为了做好舆情信息,中宣部设有舆情信息局,省、市宣传部门也有相应的工作机构。今年5月,省委宣传部和市委宣传部分别召开了舆情信息工作会议。在全市舆情信息工作会议上,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红一再强调,在宣传思想工作整个考核体系中,舆情信息是为数不多的以上稿量、采用量这些硬指标进行考核的工作,必须以工作成效论英雄。今年,岳阳被定为中宣部舆情信息直报点,市委宣传部下达我县舆情信息的基数任务是120条,就是说至少要120条,没有完成这个任务,就会影响全县宣传思想工作的考核全局。第三方面,我县舆情信息工作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县舆情信息的整理、报送主要是我们宣传部的同志在单打独斗,还没有形成各级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局面,去年我县新闻宣传上稿1200多篇,位居全市第一,而舆情信息排名却非常滞后。很大一部分宣传思想工作者、办公室的同志还不知道舆情信息是怎样一种文体,甚至把舆情信息与新闻消息、通讯以及工作典型材料混为一谈,平时工作中也很少关注,致使一些很有价值的舆情信息没有及时报送。为扭转这种局面,今年5月,宣传部下发了专门的文件,但是,仍然没有引起各级各部门应有的重视,仅有一部份单位报送了舆情信息的主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教育局、财政局、向家镇、冬塔乡等单位虽报送了信息,但主要是工作信息,而不是舆情信息。由此可见,我县舆情信息工作的差距还相当大,必须广泛发动,增强工作热情,提高写作水平。

下 面,我就本人从事舆情信息工作的粗浅体会,与大家共同交流。首先,请大家看到印发的范文,在讲课提纲的

6、

7、8页,为大家准备了5篇范文。第一篇《人们认为提高人大代表素质有三个有效途径》,标题之后的第一段话,主要是介绍提高人大代表的重要意义,然后用一句过度性的话引出下文,接下来用并列方法提出三个方面的途径。 第二篇《民间“修谱”现象的社会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关于修家谱,大家都见到过,但可能没有对其负面影响作过系统的调查和思考。信息中的开头部分,也可以说是导语部分,先作背景交代,而且肯定其积极意义,之后自然而然地引出负面效应。主体部分用统分结合法表现各个方面的负面效应,也就是围绕修家谱的负面效应这个主题,从不同的侧面去表明观点。结尾则是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后面三篇都摘自中宣部舆情信息局的《舆情摘报》,《灾后重建群众总体满意但仍需改进》、《央视新闻联播改版继续引发人们热议》、《央视手机短片《历史上的今天》上线播出》,既省去了导语,也没有结尾,开篇就直奔主题。概括地看,这些信息都短小精悍,轻于说事,重于论事,每一篇都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侧面去评论,表明观点,在表现手法上,作者不直接站出来说话,所说的都是群众的意见建议,作者只是收集、整理群众、网民意见后,进行再加工,形成一种的特定文章。当然,这只是一个表象性的认识,下面,我们将从四个方面对舆情信息的概念、特征及写作进行探讨。

一、舆情信息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舆情信息。这是一个很直观的名词,“舆”是指社会舆论,“情”,是情况,综合起来说,关于社会舆论情况的信息,就是舆情信息。用专业化的术语来讲:

1、舆情:舆情是指某一个社会事件发生之后,人们的社会政治态度。也可以说是社情民意。比如说,人们对当前政府房价调控政策的看法、醉驾入刑后人们的看法、故宫失窃后人们的看法等等,还比如非典和禽流感发生后,引起社会民众恐慌和不安而形成的社会政治态度、看法和意见。当然,这种“民众社会政治态度”,很大程度上是民众从自身利益需求出发,产生的诉求和表达,这样就导致同样一个社会事件发生后,不同的利益群体会出现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我们在从事舆情信息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坚持辩证的思维,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把握。

2、舆情信息工作就是有计划、有组织地收集、整理和反映社情民意的专门活动。上面所说的舆情,也就是群众的看法、意见,好比是“米”,我们只有将人们的社会政治态度、看法和意见进行收集、整理,然后形成文字材料,煮成了“饭”,才构成舆情信息。

(二)舆情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区别

舆情信息是人们思想活动的反映。它不仅反映社会现实及其变化发展过程本身,更重要的是反映社会现实在公众思想上产生的影响,具有群体性、政治性、阶段性三个方面的明显特征。群体性:舆情信息所反映的是一定群体的思想活动,而不是个体的心理情绪,某一个人的说法不具代表性,只有一定范围或一定数量的公众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意见、要求和思想,才构成舆情,我们写舆情信息,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去考虑,不能够以偏概全。特别是不能只看到某个偏激的看法,而忽视了普遍的意见建议。政治性:舆情信息所反映的往往是人们对公共事件的政治态度,与执政者和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的工作密切相关。我们写舆情信息,一般不要涉及娱乐界、体育界,即使要写,也要从推动和繁荣文化艺术事业这个角度去思考。阶段性:舆情信息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一个产生、发展和逐步削弱的过程。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舆情,要注意群众对新近发生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已经发生很久的事情则没有了意义。比如说,上半年发生的故宫失窃事件,当时是很好的舆情素材,假如你现在还去写舆情信息,显然不合时宜,也根本没有了意义。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区分不出哪些是工作信息,哪些是舆情信息,其实,从内容上看,工作信息主要反映的是“事件”本身及“事件”发生的过程,而舆情信息所反映的是“事件”对“人”的思想产生的影响,以及人们的思想政治态度。比如,“我国启动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是工作信息,而“网民称赞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则是舆情信息。

过去工作中,我们所接触的主要是政务信息和新闻消息,认识舆情信息,必须把它与这两类信息进行比较。

1、与政务信息的区别。首先是关注点不同。政务信息是指有关经济、政治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工作信息,一般是向决策者提供某个具体社会事项的基本情况,包括某个方面的工作动态、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其关注点在于社会事件的本身。我们平时在工作中所写的信息,基本上是政务信息,重在推介或向社会介绍、公布发生了什么事件,取得了什么成果。而舆情信息则要跳出事件本身,重在反映事件发生后人们由此而产生的思想、认识意见,其关注点在于社会事项引起的思想动态。比如,某煤矿发生了特大矿难,政务信息主要是反映有关矿难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人数、事故原因、善后处理等有关情况;而舆情信息主要反映的是干部群众对矿难的关注、议论及思考,广大矿工及其家属的思考状况等。其次是工作面不同。政务信息一般是就某地某单位的工作情况进行反映,具有一定的属地性,比如城关镇的同志不会反映其他乡镇的情况,民政局办公室也不会就公安局的工作动态去写信息;而舆情信息由于所反映的是公众对社会事件的看法,只要是公众关注的,并且具有群体性、政治性、阶段性的重大事件发生后,人们由此而产生的看法,不管他涉及哪个部门、哪个地方,我们都可以去写,都可以作为舆情信息的素材。

2、与新闻的区别。两者所反映的都是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意志和愿望,国际国内各方面的形势和各种事件动态。二者具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一是新闻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而舆情信息主要是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是新闻受众是社会公众;而舆情信息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党委、政府的决策者;

三是新闻具有公开性;而舆情信息具有内部性,不宜公开发布;

四是新闻是说事,作者不直接表明观点;而舆情信息虽然也说事,但所说的是人们的思想、看法、意见,作者要用自己的笔触表明群众的观点。

(三)舆情信息的分类 常用的四类:

1、思想反映类信息:这类信息主要反映广大干部群众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决策部署出台前后的思想动态;广大干部群众在一个时期内对国家和地方形势的看法;广大群众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思想反映等。如《中央高层8个月三次研究部署社会管理问题引网友热议》,《干群希望对“醉驾入刑”执法由高压转入常态》、《舆论热议抗震救灾与灾后恢复重建带来的四大启示》、《干群希望城市建设别总吃文化的老本》等。

2、分析类信息:分析类舆情信息要有理性的深度,此类信息是对某个专题性、阶段性或综合性的舆情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为领导和决策部门提出对策建议的信息。编写这类信息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提炼总结,归纳升华,把握态势,预测走势,突出思想内容的深度性。如:《公车治理要舍得“自断臂腕”亟需立法保证》、《日放弃核电扩张应该引起中国深刻反思》、《干群希望记者走基层“身入”更要“心入”》等。

3、调研类信息:调研类信息要突出对策性,此类信息一般是对某一问题的反映。内容上一般要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建议,如:《旱情引发农村矛盾纠纷呈上升趋势》、《专家提醒“伪文化”之害甚于黄色“文化”》、《网民期待更多“民声微博”解决百姓诉求》、《调查显示:91%的人支持高校结盟实现资源共享》等。

4、工作动态类:工作动态类舆情要突出时效性,一般以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和发展动向为主,以实效性和重要性为主要价值取向,开门见山,一事一议,尽量做到简明扼要。一般来讲,工作动态类的舆情信息写得不多,即使要写,也要侧重反映宣传思想领域内的工作。如《江西督查政府网站“老死空”现象将约谈分管领导》,《世界数字图书馆网站将启用》、《“2011数字出版高端论坛”专家论道把脉献计》等。

二、舆情信息的结构

在座各位大多是主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或者是办公室工作人员,在文字材料写作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较高的水准,但由于过去基本没有涉及舆情信息的写作,对其写法感到陌生。其实舆情信息的写作并不难,刚才我们共同学习了几篇范文,已经对舆情信息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分析舆情信息的结构,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1、标题:舆情信息的标题,要开门见山直接表明观点,让人一目了然,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的类型多种多样,具体采用哪种标题,要根据信息所表达的实际内容来确定。 (1)直述型:这种类型的标题在标题中直接点明舆情信息所反映的主要内容,这是舆情信息中最常见,占比例最大的类型,如《社会各界对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决定反响热烈》、《民众认为XXX势在必行(亟待解决)》、《基层反映XXX问题不容忽视》;《XXX引发争论》等。

(2)总结归纳型:这种类型的标题通过对舆情信息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提炼,并以特点的形式表达出来,简明醒目,使它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如《“五盼”思想折射出农村群众发展心理》、《当前新农村建设呈现五大新特点》;《基层干部群众对XXX反映不一》。 (3)评价建议型:这种类型的标题对舆情信息所反映的主要内容作出评价、判断或提出中肯、可行的对策建议,常用“应”、“要”、 “建议”、“影响”、“值得关注”等形式来表达,以引起领导关注。如《要重视“两欠”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彼强我弱”的问题》、《要注意小学生思想成人化倾向》、《我国文化市场“价格虚高”现象值得关注》。

(4)趋向预测型:这种类型的标题主要用于前瞻性、预见性、苗头性的舆情信息,常用“态势”、“苗头”、“预测”等表达形式。如《二季度社会舆情将继续保持积极平稳态势》、《专家预测我国明年网络游戏规模近90亿元》、《专家预测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将连续两年保持低增长水平》等。

(5)题文承接型:就是用舆情信息的第一句话作标题,如《今年宣传思想工作有“六个新变化”》,正文则直接承接标题,用

一、

二、

三、四等写下来。

一个好标题的要求:

一是鲜明。什么是主题,观点是什么,从标题上必须直接反映出来,如《民营企业家盛赞十六届五中全会》、《人们对近期物价上涨表示担忧》;《群众热烈欢迎XXX》、《基层干部群众对XXX表示愤慨(极为不满)》 二是准确。即准确反映舆情信息的内容,如《开学之初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标题直接反映了一个特定时期的大学生的思想情况,若把标题改为《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标题的内涵显然模糊了,确定性就明显降低了。

三是新颖。使读者耳目一新,使人看了标题就会产生读下去的兴趣,如《干群希望记者走基层“身入”更要“心入”》。 四是简明。标题要简洁明了,便于记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五是独特。抓住舆情信息内容中最有特点的东西,避免概念化、一般化。

2、导语。就是舆情信息的开头,具有提示主题,引出舆情信息主体的作用。开头写得好,效应在全篇。导语要以精炼的笔墨,反映舆情信息的要点和轮廓,使读者很快把握舆情信息的主题。导语不是舆情信息的必需要素,对篇幅较短的舆情信息,可以不用导语。

一是叙述式导语。简明扼要地交待事情发生的背景,引出信息的主题。如《建议多报道“两会新会风”》,开头部分:今年“两会”出台了多项新措施,力争在会议期间不给北京市民生活带来不便,干部群众一致叫好。

二是议论式导语。通过议论的方式提示某种现象和问题,并表明所持的立场态度,以加深读者对舆情信息价值的认识。如《部分地区基层文化设施匮乏》:“现在一些地方乡村的文化设施相当匮乏,这不仅影响到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会对当地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三是概括式导语。用一两句话,高度集中地概括出舆情信息的主要内容。如“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引起热烈反响,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受到高度评价„„”起到强调主题的作用。

3、主体:是舆情信息的核心内容,也是决定舆情信息质量的关键部分,主体要运用充分的事实材料,把舆情信息叙述和阐释清楚,信息的主体部分一般文字较长,具体写法有相应的格局,但没有僵死的条条框框,关键是要突出主题,围绕主题讲清需要阐述的问题,就象文学作品中的散文一样,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主体的表现方法主要有三种:

顺理成章法:即在整体布局上按照事件的发展过程,沿着一条线索来写,步步深入,层层推进,使人看了感到有头有尾,事情交待得清清楚楚,中间没有线索的间断。这种方式显得晓畅明白,眉目清晰。 并列表现法:就是将一个事物的不同侧面,以及几个事物并列起来,综合表现一个主题思想。 统分结合法:就是从丰富的舆情信息事实中提炼出一个主题思想,然后将这个主题分解为若干个论点,接下来分别用各种材料来说明这些具体论点。

4、背景:是舆情信息的一个结构要素,舆情信息不一定都要交待背景,但恰当地运用背景材料,对舆情信息内容的理解、主题的深化,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背景材料一般可分为对比性材料、说明性材料和注释性材料。运用背景材料要围绕主题、灵活穿插,用语要简洁明了。要注意针对具体情况适量运用背景材料,如果需要说清楚的,就不惜笔墨,一一阐明;反之,就可少用甚至不用背景材料,防止喧宾夺主,淹没舆情信息的主体。

5、结尾。结尾是对所反映的舆情事实加以归纳,得出最终的观点和结论。它是全文的概括、总结,起到呼应标题,深化主题,加深读者印象的作用。结尾并非舆情信息必需的要素。

三、把握舆情信息工作的四个重要环节

从事舆情信息工作,最难的是收集舆情素材,要完成一篇舆情信息的写作,搜集舆情可以说占据了三分之二的工作量。怎样才能掌握到舆情,并迅速编写成舆情信息呢,这就要求我们要密切关注“大局、大事、大势”,始终从服务大局、服务决策的角度出发,着重抓好四个环节。

(一)收集舆情,清楚了解舆情存在的空间。我们知道,舆情经常发生在民意表达最为集中、舆情传播最为畅通的“场所”。因此,我们收集舆情就要到这些场所去寻找。 一是从媒体上收集信息。媒体信息来源十分广泛,包括各地区、各领域甚至世界各国的信息,媒体信息特别是网络媒体信息,没有过多的周转环节和层层报批的手续,揭露问题也比较尖锐、比较及时,特别是网民评论、博客等,直接表达了网民的意见,我们从中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舆情点。从媒体收集舆情要注意三点: 第一,中央重大决策、重大事件引发的舆情,要以主流媒体为准。其舆情收集除了自己对“事件”的第一反应外,更多地要关注媒体的评论和舆论的反映; 第二,社会思潮及理论动态舆情,要善于从媒体“理论版”、“言论专栏”去收集,同时也要关注民间网站学术类论坛上的一些“言论”;

第三,社会热点问题及网上热点问题,要关注各大网站新闻跟贴和民间网站论坛。 二是从工作中收集信息。各乡镇和公、检、法、工商、教育、城建等部门,工作中直接与群众打交道,对了解社情民意具有较大的优势,所涉及的问题往往也是群众关注的热点,因此,应当成为我们开展舆情信息工作的重点。 三是从民间收集信息。从民间获取舆情是民意信息来源最直接、最真实的渠道。大家都工作、生活在基层,直接与群众打交道,要树立强烈的民本意识,同广大群众保持经常性和广泛性的联系,善于从民间广为流传的民谣、“顺口溜”以及各种街头巷尾的议论、“小道消息”、“传言”中捕捉舆情点,从中发现倾向性、苗头性、社会性的舆情信息。有时群众在言谈中不经意的几句话语、或者是某个观点,就是很好的舆情信息素材,大家善于从群众的言谈中收集信息,及时把群众的观点意向,向上级反映。如上半年在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时期,我通过与群众聊天,了解到广大村民非常关注村委会换届选举,虽然在选举过程中有些地方可能出现了一些不如人意的行为,但对于村委会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这种制度却是普遍赞同的,由此经过总结整理,写出了《广大村民盛赞村委会换届选举充分发扬了民主》的舆情信息。

(二)抢抓舆情,善于把握舆情发生的时间。舆情的发生是由舆情因变事项所引起的。所谓舆情因变事项,是指能够引起民众关注,且会对形成民众政治态度产生影响的所有事项的集合。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特别注意舆情发生的时间。从理论上讲,舆情因变事项发生以后,必然要引发相应的舆情,这是舆情发生时间的一般规律。比如,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项政策,当这项政策公布后,民众必然会有一些理解和看法。赞同、反对、漠不关心等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都可能发生,当民众的这些情绪反应上升到一种“社会政治态度”的时候,就形成了舆情。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当发现了某项舆情因变事项产生以后,就要分析可能产生的舆情,并在“第一时间”加以收集、整理和上报。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有的舆情同舆情因变事项同时发生。例如国家在出台新的重大政策措施之前,一般要组织相应的讨论,通过媒体营造氛围。这时不同的利益群体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这种民众意愿的不同,正是多元民意的一种反映,我们要善于在这种变化中抢抓舆情,并多角度收集和报送。当决策者因群众反映强烈,而不得不对已经做出的决策进行调整时,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会随着决策者决策行为的改变而改变,比如,房地产价格攀升问题,早已引起了老百姓的不满,开发商的暴利和房地产市场的无序状态已经成众矢之的。近期以来,中央加强宏观调控,各地相应出台了抑制房价的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在这个过程中,舆情是与舆情因变事项相伴发生的。我们要善于观察舆情因变事项的动态变化,在其变化中捕捉有价值的舆情点,从而形成有价值的舆情信息。

(三)分析舆情,准确判断舆情变化的走势。对同一事物,不同的利益群体所体现的民意是不同的,我们要从三个不同角度去分析,把握舆情。一要注意层次性。比如,某地发生了矿难,对矿难中死亡矿工的家属和矿主而言,其第一反应和关注的问题肯定是不同的,当地老百姓和政府管理部门的第一反应和关注的问题也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如何反映舆情?最好的办法是分层次反映,运用辩证思维,把不同群众的反映都收集起来,形成各方意见、意愿的集合。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反映出因矿难引发的民意取向。二要关注利益性。舆情的本质是民众对自身利益的诉求和表达,离开了老百姓利益的诉求和表达,将写不出好的舆情信息。比如,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农民工群体的诉求是对自身直接利益的诉求,而其它阶层民众之所以关注此事,是这些民众渴望社会公平的一种非物质利益的意愿的表达。因此,对舆情的分析要以“利益性”为切入点,只有抓住“利益”这个核心,才能反映舆情的本质。三要突出政治性。舆情是民众对执政者及其行为的一种看法和评价。分析舆情不仅要看民众意愿表达的方式、方法,更要看民众这种意愿所包涵的内在政治态度。比如,对医生收红包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是民众对医生职业道德的不满,而深层次上,是对国家医疗改革的失败,从而使民众对国家管理体制产生了不满。分析舆情一定要把民众的看法同国家政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抓住要害,才能写出有深度的舆情信息,也才能对决策起到作用。

(四)整理舆情,合理调整舆情写作的角度。整理、撰写舆情信息是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工舆情信息“产品”的关键工序。写好舆情信息不需要华丽的辞藻,舆情信息文稿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文稿可长可短,结构可松可紧,关键在于选择角度,合理调整写作的切入点。如何选择切入点?首先要有敏锐的舆情意识,善于在小事中感悟出大道理,在纷杂的事物中抓住主要矛盾;在舆情因变事项发生后预测出可能发生的舆情,在人们街头巷尾议论中捕捉到苗头性的问题;在日常生活的细微处看到影响社会和谐的隐含诱因,透过国内外舆论走势发现对国家政治、经济、外交政策取向产生影响的因素。其次要在情感中寻找灵感。写好舆情信息不仅需要有责任心,还需要有灵感。灵感从哪里来?从“爱、恨、忧、思、盼”的情感中来,比如,国家出台助学贷款政策,你认为是好政策,那么就会写出“积极评价”的舆情信息。对野蛮拆迁问题,你认为不好,那么就会写出“强烈反映”的舆情信息。对腐败问题,你感到腐败已严重影响党的形象,对此深感忧虑,那么就会写出“表示担忧”的舆情信息。总之,在情感中找灵感,是尽快使自己进入舆情角色的好办法。

四、舆情信息工作的重点和要处理好的三大关系

(一)舆情信息的侧重点

前面我们讲到,舆情信息的主要作用是为领导决策服务,具有群体性、政治性、阶段性三个方面的特征,由此决定了我们在撰写舆情信息时必须要把握好侧重点:

1、党和国家、省、市重大决策部署、重大活动的舆情。(十二五规划开局、四化两型、五市一极建设、两会、党代会、庆祝建党9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等)

2、意识形态领域的总体态势和动态动向方面的舆情信息。(准确把握意识形态领域总体态势,敏锐捕捉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3、社会热点和重大突发事件。(密切关注物价房价、收入分配、征地拆迁、劳资冲突、司法个案、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等热点,及时反映基层看法意见和要求。密切关注由社会热点难点引发的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及时报送各种重大自然灾害舆情,比如说6.10洪灾发生后,广大群众对县委政府及时组织抗洪救灾的思想反映;还有动车事故引发人们的思考和看法等)

4、境外重要媒体和港澳台涉华信息。(及时反映境外舆论对我国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发展模式以及国际地位作用等方面的评论,反映境外舆论特别是西方主流媒体对我国重大会议、重大活动、重大决策等方面的评价议论。如:日媒积极评价第四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美国研究报告认为:未来10年中国赴美投资高涨、国外舆论称中国电荒或拖累经济、美记者提出中国互联网国家形象传播要注意的问题、京沪高铁月底开通引外媒热议等。

(二)需要处理好的四个关系:

一是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报送舆情信息,数量是基础,质量是关键,要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5月份宣传部下发的舆情信息专题文件中要求各单位每月至少要报送5篇信息,这个任务其实并不难,关键是大家要有心,同时要认真琢磨舆情信息的写法,努力提高信息质量。对大家报送的信息,我们会及时上报到市委宣传部和省委宣传部,定期通报情况,并建立奖励机制。

关于提升舆情信息质量的问题,我认为首先要主动倾听群众呼声,了解民意,体察民情,通过和群众交朋友、拉家常,把握群众的关注点,挖掘有价值的新信息、好信息;其次是要准确反映客观事实,为领导决策提供全方位、多领域、多角度的信息服务;三是要精炼。要从选题策划、文字撰写等方面深思熟虑,形成良好文风,反复推敲,精心提炼,文字简约,拿出精品力作,而不是“过得去就行”,甚至应付了事。特别是信息的标题要有新意,有吸引力。

二是时效性和实效性的关系。舆情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报送不及时就没有参考价值、采用价值。有句俗话说,“舆情信息,当天是金子,隔天是银子,第三天就只是石子了”。因此,报送舆情信息,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一定要做到迅速捕捉,快写快报。大家要时刻保持工作敏锐性,密切关注中央和省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社会舆情的重要变化,思想理论领域的最新动向、国内外重大事件,以及群众的思想反映,收集整理后在“第一时间”形成舆情信息,并且即写即报,通过电子邮件报送到宣传部邮箱(pjxwxcb@163.com),邮件主题以信息“标题+单位+作者”的形式(如: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七一讲话后,我在当日下午即报送信息:网友认为“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完成‘三件大事’”彪炳史册 平江 谢慎之),以便于统计。实效性主要是指报送的舆情信息要客观真实反映群众的思想和社会舆论倾向,能够对领导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避免言之无物地空谈。

三是报喜与报忧的问题。信息工作中的“报喜”与“报忧”,实质上是处理好报送正面信息与报送负面信息的关系问题。报送信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敢于说真话,道实情,做到“有喜报喜,有忧报忧,喜忧兼报”。报喜信息不粉饰夸大,报忧信息不掩饰诿过。报送负面信息时,除对某些特定信息外,可多报一些没有明确指向性,而是带有一定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类信息。如《英媒认为:通货膨胀恐惧将危害中国经济》、《过早步入“成人世界”少儿教育应引各界警觉》、《经济数据成牟取不当利益筹码,“数据反腐”已成反腐新课题》等。

四是服务上级与服务本级的关系。舆情信息工作的服务对象一般包括两个层次:首先,上级党委或政府及其具体决策者,其次,本级党委或政府及其决策者。具体来讲,服务上级就是大家编写的信息完成后,通过县委宣传部上报到市委宣传部、省委宣传部,甚至是中宣部,其中的优秀稿件汇篇成《舆情摘报》,呈送给各级领导,供领导参阅,其实这也是我们向上级领导反映基层民意的有效渠道。服务本级,就是我们通过搜集、整理有关本单位工作的社情民意,为领导提供信息服务。做好舆情信息工作,既要为上级服务,也要为本级服务,二者不能偏废。在为上级领导和部门报送带有“普遍性”、“全局性”的舆情信息的同时,要根据本级领导决策和工作实际的需要,收集报送区域性、典型性的舆情信息。比如说,当你发现相当一部分群众对单位的某项工作产生了普遍的看法时,就应该主动调查,经过认真全面地收集整理后,围绕这一问题形成专门的信息上报给领导,以引起领导重视,从而使特色工作进一步深化,或者是存在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我们不要小看一篇信息,很有可能通过一篇信息,及时提醒了领导,避免了单位在决策、工作中的失误,这既是我们工作价值的体现,也是争取领导对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视、关心和支持的一条重要途径。

以上是我对舆情信息写作的粗浅体会,由于本人接触这项工作的时间也不是很长,没有什么好的经验,讲得不好,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同时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积极参与舆情信息的写作,并多加强联系和沟通,共同促进提高。 谢谢大家!

第三篇:怎样写好汇报材料?

汇报材料是单位中份量很重的一种公文。汇报材料撰写质量如何,关系到上级对这个单位特别是对领导班子的评价,有时甚至会影响到班子成员的任用及职务的升降。因此,常有人发出“干得好不如写得好”的感叹。

怎样写出高质量的汇报材料?长期从事文案写作的经验告诉我,只要抓住以下六个要点,定能如愿以偿。

第一,针对性。根据汇报材料呈送的对象不同,汇报的内容要有所侧重。比如向国资委汇报,要侧重于生产经营指标、管理状况、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情况,向财政部汇报要侧重于各种财务指标,向商务部汇报要侧重于进出口情况、海外开发及国际化经营等,而向中组部汇报则要侧重于班子建设、职工队伍建设、党的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

第二,简洁性。向上级汇报工作情况,一定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对需要汇报的情况,要精心遴选,切不可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比如经济指标,只需选取诸如主导产品产量、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成本等几项最重要、最能说明问题的关键指标,如果像填写财务报表一样,密密麻麻写上几十个产品产量、几十项技术指标,上级领导根本就无法看。

第三,客观性。汇报成绩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不说大话、套话、空话、假话,不用广告性词句、夸张性语言来描述,要坚决去掉极大、充分、空前、绝无仅有、名冠中外等形容修饰词。汇报存在的问题也要多讲客观性问题,比如依然面临资源短缺的压力、市场竞争的压力、因原材料价格上涨而增加的成本压力等。

第四,鲜活性。汇报材料中的观念、提法、用语要有时代感,紧贴当前的形势,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和中心工作,即使是老的经验,也要进行新的包装,赋予其鲜活的时代气息。比如当前正提倡搞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那么,写材料时就要把开源节流、节能降耗、艰苦奋斗教育等方面的情况纳入循环经济范畴,事情还是那些事情,但把它们装到新的盒子里,就成了新潮时尚的东西。

第五,生动性。一是内容表达要生动,比如讲“与原铝相比,生产再生铝100万吨,一年节约电能150亿千瓦时”,领导也好大众也罢,对150亿千瓦时这个数字一般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如果在这句话的后面加上“相当于2.5个龙羊峡的发电量”,这个数字立即就在人们的心中活了--这就是它的生动性。二是小标题要生动,比如“主要生产经营指标再创新纪录”要比“生产经营状况很好”生动。

第六,多样性。主要是指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既要有文字,又要有图表。例如几年来产量情况、主营业务收入情况、利税情况、成本情况、资产总额变化情况等,用几个图表往那里一摆,增长还是降低,变化了多少,过程如何,一目了然。现在的领导都已经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了多年,他们大都更习惯于看图表。汇报材料如果能做到图文并茂,可以增强阅读的愉悦性。

第四篇:怎样写好入党思想汇报

入党思想汇报,对一个普通人来说,当然没有什么,写不写无所谓,可是对一个要申请入党的人来说,入党思想汇报却是很重要的,这是你在入党时的感悟和你入党的诚意,不能够马虎!

党组织不能简单地用思想汇报次数的多少衡量一个人是否积极靠近党组织,但是对于要求入党的人来讲,经常、主动地向党组织汇报思想是加强同党组织联系,增强组织观念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申请人党的人应积极主动地向党组织汇报思想。

但是很多人刚开始的时候并不清楚怎样去写入党思想汇报,下面我就总结一下写入到思想汇报时要注意的问题和思想汇报的内容:

一、写思想汇报应注意的问题

1、思球汇报应是真实思想的流露,最重要的是真实,切忌空话、套话、假话,表面文章;

2、写思想汇报应根据不同时期的思想认识状况,集中就体会和认识深刻的

(1)两个方面的问题谈深谈透,不要罗列多个方面的问题泛泛而谈;

(2)写思想汇报要密切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不要长篇大段地抄录党章、报告、领导讲话和报刊文章的内容,防止形式主义;

(3)写思想汇报要实事求是,对自己做一分为二的评价,不但要对自己的成长进步进行肯定,而且要找准存在的不足,敢于向党组织暴露缺点和问题。

二、思想汇报的内容

写思想汇报,是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向党组织反映自己的真实思想状况。具体内容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而定。

如对党的基本知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的学习有所收获,便可以通过思想汇报的形式,将学习体会、思想认识上新的提高及存在的认识不清的问题向党组织说明;

如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或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有什么看法,可以在思想汇报中表明自己的态度,阐明自己的观点;如果参加了重要的活动或学习了某些重要文章,可以把自己受到的教育写给党组织;

如遇到国内外发生重大政治事件时,则要通过学习提高对事件本质的认识,旗帜鲜明地向党组织表明自己的立场;

如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遇到了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发生矛盾的问题,可以把自己有哪些想法,如何对待和处理的情况向党组织汇报;为了使党组织对自己最近的思想情况有所了解,就要把自己的思想状况,有了哪些进步,存在什么问题以及今后提高的打算等写清楚……

在思想汇报的最后部分,可写上自己对党组织的请求和希望,如希望党组织加强对自己的培养和教育,指出今后的努力方向等等。

三、写思想汇报的目的和意义

要求入党的同志为了使党组织更好地了解自己,接受党组织

的教育和监督,要积极主动地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

写好入党思想汇报对入党来说既有好处,这起码证明了你认定的诚意,如果你在入党过程中一篇思想汇报都不交给党组织的话,那你只能说明你的入党诚意极度不够,党组织是不会接受你的!

所以要写好入党思想汇报,那样你在入党的过程中才能更加的好走!

第五篇:怎样写好工作信息

怎样写好工作信息 张鸣雨

一、什么是信息 信息:即音讯,消息。

信息:亦指通讯系统处理和传输的对象。泛指消息和信号的具体内容和意义。通常通过处理和分析来提取。信息、物质和能量通常称为系统的三大要素。物的系统是这样,人与人之间组成的社会系统也是这样。系统论的创立者贝朗塔菲和管理学家巴纳德、卡斯特及罗森茨韦克均重视信息的作用并对信息的作用有所阐述。

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特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最新反映。毛泽东一直对信息高度重视。战争年代亲自动笔为新华社撰写重要消息,用以指导革命。 信息与系统

信息是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沟通交流的介质之一。一种重要的媒介。系统是自成体系的组织,是相同或相类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是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统一整体。

系统管理理论认为:系统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 世界是由不同层级的系统构成的。整体性是系统的最基本的属性。大局与小局,全局与局部。全局与一域。

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联系的媒介之一就是信息。开放的标志之一就是输出和接受信息。其内部和外部均有信息反馈网络,能够进行自我调节,以适应环境和本身需要。孤立和封闭的系统,其前途就是崩溃和灭亡。“闭关锁国”也就是与外界失去应有的信息联系,只能是“濒于崩溃的边缘”。

无论系统还是环境,都是根据相互之间传递的信息做出反应,进行调整。这样才能使系统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保持生机与活力。 现代管理理论之社会系统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巴纳德创建社会系统理论。该理论专门研究正式组织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和行为。 •正式组织三个基本要素:协作的意愿(组织成员愿意为实现组织目标做出贡献)、共同的目标(协作意愿的必要前提,诱导协作意愿。使组织成员知道组织要他们做什么以及从协作及实现目标过程当中得到哪些满足)、信息联系。

•通过信息才能把有协作意愿的组织成员和组织的共同目标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良好的信息联系能够使组织成员合理地行动。巴纳德认为:组织领导者的作用就是在一个信息联系系统中作为联系中心,系统运转的中心,对组织成员的活动进行协调,指导组织的运转,实现组织的目标。其主要职能之一就是提供一个信息交流的体系,建立和维持一个有效的信息交流系统。 •组织平衡理论:内平衡与外平衡。诱因大于牺牲。 信息与决策

•系统分析:使系统整体效能最优的一种方法。学习型组织理论称为“系统思考”。是科学决策的基本方法。系统分析的基本前提是掌握情况。

•决策机关和决策者掌握情况的基本途径就是获取信息。及时、全面、准确的信息是正确、科学决策的重要支持要素。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闻”。 信息与系统(组织)功能

•任何一个系统(组织)都应有其特定的功能。也就是其存在的作用、意义和价值。

•信息的作用:是体现系统(组织)意图,反映系统(组织)状态,塑造系统(组织)形象,支持组织决策,实现系统(组织)功能的重要因素。对于公共组织来说,是政令、动态、舆情、民意的载体;是系统(组织)内外沟通交流的媒介;是系统(组织)本身和内部要素对外部环境变化作出积极能动反应的激活因素。

•信息的属性:客观性(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的陈述,润物细无声)、准确性、时效性。时效性即及时迅速,产生功能效用;有目的,起到应起的作用。

•对于信息的发送者而言:一定要明确,发出什么声音、传递什么讯号,信息的接受者会产生什么反应,进而达到什么目的。

•SOS讯号(求救);救护车的警笛声,警车的警报声(让路);处于危险之中人呼喊“救命”(寻求帮助)。

关于机关应用文中的信息

•狭义的信息是机关应用文的一种,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机关应用文体裁。

•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特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最新反映,是一种具有很强时效性的文体。

•信息文稿对语言的最大要求是,精炼、确定、有深度,用最小的文字量提供最大的信息量。所谓精炼,就是不用穿靴戴帽,不用交待事情发生的全过程(主要事实交待清楚即可),不用毫无信息量的华丽词藻。所谓确定,即用词准确,能用数字说明、分析的,尽可能用。真正科学意义上的信息,应该是最大的确定性、最小的不确定性。所谓有深度,就是能够反映事物的特征属性、变化趋势和相互关系。

•每条信息字数一般在

二、三百字左右,最长不宜超过500字。当然,也有例外。这是信息的灵活性,也是信息之所以广泛应用于管理实践中的根本原因所在。一般而言,信息文稿的语言必须非常简练。 信息的作用

•(1)领导决策的基础和依据作用; •(2)指导整体工作的重要渠道的作用; •(3)对整体工作状况,重大工作进展,上级重大决策落实情况的监控作用; •(4)反映人民群众呼声的通道作用。 信息与公文的关系 •相同点:

•1.都是一种文字表达;2.都有对上,对平级,对下的关系;3.都是行政的基础和重要环节。 •不同点:

•1.信息是决策的前提,公文是决策的结果;2.公文是请示报告事项,答复问题,部署工作;信息是反映问题,追踪情况,提供决策参考;3.处理程序不同:公文有严格的处理程序,信息程序直接便捷。

简练不等于简单积累才能有深度

简练不等于简单。契可夫:“简练是才能的姊妹”。信息要写得简练,就不能凭着直觉去写,在构思时就要有明确的思路和观点。如果对所要写的东西不了然于胸,不把握其内在联系,行文是谈不上言简意赅的。

•要把握事物的来龙去脉。把握其在全局和大局中的位置,与其它关联事物的内在联系,对其属性特征和发展趋势能过做出准确判断。

•信息语言的简练是同信息人员观察、分析问题的深度,剪裁、取舍材料的能力紧密相联的。 •这些都要靠积累。

二、如何写好信息

•信息的结构:标题,导语,正文,结尾。

•标题要精炼准确醒目,画龙点睛,一下子就能跃入眼帘,引人注目,夺去眼球,要么掌握信息的基本内容,要么勾起继续读下去的欲望。

•导语是正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开头语。导语在布局谋篇中具有重要作用,好的导语会使文思泉涌,和标题一样应该能够一下子抓住读者,引人入胜。导语写不好,思路就会越写越窄,直至卡壳。信息的导语应该反映出最基本的信息。

•正文应该层次清楚,丝丝入扣,内在逻辑关系清晰。就信息而言,语言应该简练、生动、真实、客观。用最少的语言承载最大的信息量。语言尽量通俗易懂,写作者的角度站位、语气口吻应该是客观的,叙事、议论切忌出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语态。第三人称,生动但一般不宜口语化。 文章的结构

人们常用“凤头、猪肚、豹尾”形容优秀作品的构架。

•凤头:意思是文章开头要像凤凰的脑袋一样,精彩亮丽,夺目抢眼,开篇切题,开门见山,引人入胜,启动文思。

•猪肚:中间正文部分要像猪肚子一样,内容丰富,充实厚重,而不是泛泛空谈,光是喊口号。内容丰富即承载最大的信息量,并且内涵深刻,给人以启示、启迪和教益。

•豹尾:结尾要像豹子尾巴那样简洁明快,刚健响亮;画龙点睛,呼应扣题;收笔有力,戛然而止,不拖泥带水。

•有人说,小到学习生活,大到事业人生莫不如此。正所谓文品如人品。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要起到进一步明确和深化主题思想的作用,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言的本意。

•明代著名学者谢榛《四溟诗话》中“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就是说,作品一开头,就要像放炮似的,使人耳目为之一震;而结尾,又要像敲钟似的,使人觉得余音绕梁。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连,若难遽别”(《闲情偶寄》)。

•这些关于作品的开头和结尾的言论,尽管说法不一,但其实质都是要求作者要认真写好作品的开头和结尾。 关于导语

•信息通常是由导语和主体(次重要的材料、更次重要的材料及背景等段落)组成的。

•什么是导语:顾名思义,导语是一篇消息在开头位置用以导引读者阅读的那段文字。导语用最精粹的文字,简明扼要地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及其意义表达出来,是信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导语是具有可听性和可读性的特殊开头。它担负着三项使命。①反映信息的要点;②确立信息的基调;③唤起受众的注意。

•导语的作用:读者一看导语就知道这条信息写的是什么;读者看了你的导语愿意继续读完这条信息。 •导语写作的要求:

①要有最重要和最新鲜的事实;②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③要简明扼要,生动具体;④要通俗易懂。 •导语写作的一般思维过程:首先要考虑什么东西是你要报道的这条新闻的最重要和做新鲜的。其次,要考虑你确认的这个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跟什么人有关。第三,要考虑怎样表达才能最吸引人。

三、机关人员撰写信息通常存在的问题

1、体裁把握不准:体裁角度把握不当,标题错位,有表决心的决心书、检讨书、心得体会、记叙文、决心书、散文、合理化建议报告、工作方案、论文等等,甚至有的说不上什么文体,思维奔逸。 •

2、就事论事:信息量少,题材不丰富,内容延展不开;当照相机,当镜子,机械地照搬复制事件,许多稿件没有摆脱就事论事窠臼。

3、缺乏目的性:重要信息关注不够,中心人物职务身份姓名交待不够准确,重要人物没交待,对全局缺乏了解掌握,对形势任务不明晰。不必要的细节(如几时整,某楼某层会议室等)铺陈过多交待过细。

4、基本功不够:语言贫乏,不够庄重,过于口语化(写材料、把副主席写成主席)。表达能力欠缺。文不对题,题不对事,题事难符;内容像堆砌罗列拉菜单,列菜谱,而不是色香味俱全、人们喜欢享用的饭菜;有的没标题或者标题过于宽泛,说什么都行;有的是记叙文标题。有的题目臃肿,未经推敲,体例上自相矛盾。题目不够简练精要,不够醒目,承载信息不足;语言不够精炼,语言文字功底需要强化,文字表达能力还须加强。

5、角度站位不当:写信息不是现场秀,而是广播员。尽量用客观庄重语言,陈述性语言。绝对避免主观化,情绪化语言。角度站位不能始终如一;没词了就赤膊上阵,用主观性评论等主观性语言。滥用形容词和副词。信息应当慎用形容词、副词,更不能使用其最高级,如“非常”、“最”、“很”、“极”„„

•6忽视重要人物和工作全局:大局是由现实局面和掌控局面的人等因素决定的或构成的。而许多人往往忽视这方面的信息,重要人物没交待或重要人物事件背景没交待,或重要信息交待不够准确全面。

四、写好信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光听不够,必须实践。躬行,就是老老实实实践。谁都不是天生的笔杆子,都是学习实践、不断练习体会积累的结果。没有付出,就不会有回报。学习训练不得法,当然也不会得到太多的回报。春华秋实,春种秋收。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演说家李真顺说:“只有完美的练习,才能有完美的结果。今天放下面子,明天才能更有面子!实践,实践,再实践。练!练!练!”除了个别人有点天赋,大都兴趣、志向、职业操守使然。要“舍得”,有付出才有回报,舍出辛劳努力、舍弃欢愉休闲,得到才能、尊重、成就。“腹有诗书气自华”。

2、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入情入理,知情知理。情即情况,情感,与你相关的人的情绪反应,即感受。要理解、研判读者、信息相关人的感受,应该积极进取通达人情。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领导,假如你是他人,你的期望是什么?你会作何感想。站在领导角度考虑问题,那就是站在大局之中;站在群众、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那就是站在了全局之中。所谓人情世故:人情,就是别人的情绪感受,要想着、在意自己的言行对别人的影响。说出去的话,做出的事情,别人会作何感想。送人情,实质就是送给别人以愉快、美好的感受。送人以尊重。世故:世界上各种事情之所以存在、发生、发展的因由、缘故,也就是事物本身内在规律性,实事求是的“是”。懂得了世故,就会知晓了事物的来龙去脉,就把握了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就现实工作而言,就知道了某一件事情的背景、现状、走势或发展趋势。但不要把人情世故庸俗化。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组织部长会议讲话稿下一篇:怎样探索历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