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务公开研究论文

2022-05-07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村务公开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政务公开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有效形式,是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而乡镇政务公开与村务公开的有效衔接既完善了基层民主政治,也加强了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体现了强烈的公共价值。

村务公开研究论文 篇1:

信息化背景下村务公开的现实困境及发展思路

【摘要】在农村信息化建设背景下,村务公开的现实困境在于传统的村务公开形式已不能满足村民对村务信息获取的现实需求。以电子信息化作为村务公开的新形式,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村务公开形式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推进村务电子信息化的措施有:加强上级政府的指导和监督;提升村民的信息素养;注重乡村精英的推动;因地制宜搭建村务电子信息平台。

【关键词】信息化 村务公开 村务公开形式

实行村务公开是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而村务公开的发展程度与村务公开形式的选择有很大关系。当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传统村务公开形式已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发展的民主需求,现实中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制约了村务公开的进一步发展。深化村务公开制度必须解决传统村务公开形式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村务公开形式。

现实困境:传统村务公开形式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村务公开形式是展示村务公开内容、传递国家政策、实现村民与国家互动的重要方式。当前我国村务公开形式比较单一,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46个村、3656户农户的调查数据显示,有95.8%的农户认为村务公开的形式一般选择是“在村务公开栏上公布”,仅有4.2%的农户表示该村的村务公开采用了电视转播、理财小组公布、口口相传等方式。①在农村信息化和城镇化背景下,传统的村务公开形式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无法有效应对农村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化和农民流动加剧所带来的挑战,使村民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村务,这成为村务公开进一步发展的现实困境。

传统村务公开形式存在的问题。一是设置不当,查询不便,维护管理成本较高。由于各种原因,当前,以村务公开栏为主要形式的村庄,有的公开栏被锁在了村民委员会办公室内或村委会大院内,有的被风吹雨淋变得模糊不清,以致于村民不能很好地了解村务。此外,由于公开栏誊写不便,维护管理成本高,部分农村的公开栏无人管理,常年不更新,被村民称为糊涂墙或“空开栏”。

二是覆盖面窄,上下联动机制欠缺。传统村务公开形式无论是公开栏、广播还是“明白纸”等,所公开的内容大多是村级这一层面的公共事务、党务以及政务,而一些涉及县乡(镇)级或更高一级的事务或政策等却没有向村民公开。这一方面使得上情无法下达,造成村民对国家政策、方针的误解或不信任;另一方面,使得下情无法上传到上级党委政府那里,造成上级党委政府无法及时了解民情民意来监督村干部。

三是公开内容不持久,缺乏时效性。即以传统形式公开的村务信息存在不易保存或保存时间不长、公开的内容陈旧、更新慢等问题。传统的村务公开形式如公开栏大多数是以墙壁或黑板等方式为载体,村务信息直接誊写或粘贴在公开栏上,由于风吹日晒、人为破坏等原因很容易造成公开的内容模糊不清、信息丢失等现象,使村民无法识别。此外,由于村干部疏于管理或不重视村务公开工作等原因,目前仍有很多村的村务公开出现滞后或更新不及时的现象,导致村民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取村务信息,进行有效的决策和监督。

四是信息传播模式不当,监督和反馈困难。传统的村务公开形式是一种单向无反馈(或称之为弱反馈)的信息传播模式,即通过设立公开栏的形式进行村务信息的发布,村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既无法反馈他们的意见和评价,也无法检查信息、反映具体事实的真实度和准确性。②

五是公开标准不统一,整体发展不平衡。当前村务公开的公开程序、时间、形式不说在全国范围内就连一个省内都没有统一的标准,这虽然受我国农村复杂现状的限制,但是某种程度上也受村务公开形式的影响。

传统村务公开形式面临的挑战。一是农村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使村民不愿通过传统村务公开形式来了解村务。近年来,信息与通信技术普及应用,使农村信息传播速度和渠道有了很大提高。村民获取信息的方式逐渐从原有的报纸、公告栏等媒介向电视、网络、BBS、博客、微博等新兴媒体转变,传统村务公开形式由于不可流动、传播速度慢、范围有限、查询不变,逐渐不适应当今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模式。二是农村社会空心化,精英外流,使村民不能通过传统村务公开形式来了解村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和有知识、有能力的青年流入城市,使农村人口逐渐空心化,乡村精英日益脱离村庄生活。传统村务公开形式受时空的限制,不能及时满足乡村精英和农民工的知情权,这让村务公开陷入无人参与和监督的困境。

发展思路:村务电子信息化是突破村务公开现实困境的有效方式

电子信息化可以弥补传统村务公开形式的不足。一是可以增强公开的灵活性和便捷性,降低维护和管理成本。电子信息化形式(如网络公开、短信公开等)不仅超越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让村民随时随地都能便捷地查询村务公开的内容,而且有助于电子政务在农村的应用和推广,使村干部维护和管理村务公开的成本大大降低。

二是可以拓宽公开的覆盖面,丰富公开内容。与传统形式相比,村务电子信息化特别是村务网上公开既能够覆盖到村一级,也能够覆盖到地市一级,实现市、县、镇、村四级村务公开全覆盖和四级信息公开联动。另外,以电子信息化形式公开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农民群众关心的所有热点、难点问题。

三是可以提高公开内容的真实性、及时性和持久性。首先,以电子信息化形式公布的村务基本是由上级政府配专人到各村收集资料,按严格的程序进行核实和审批。一方面确保了公开内容的真实性,另一方面避免了村干部滞后公开村务和不愿公开村务现象的发生,使村务能够及时地与村民见面;其次,电子信息化形式保存村务信息,使公开的内容更持久,便于进城务工村民查询过往的村务信息。

四是可以改变村务信息传播模式,增强互动性。电子信息化形式的村务公开一般都设置了专门的群众监督和反馈平台,使群众在查询村务信息的同时,对有疑问的事项,可以立即在线咨询或以QQ、留言等多种方式及时反馈和沟通。改变了传统村务公开形式只能查看不能立即反馈和监督的缺陷,有利于村民和村干部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

五是可以促进村务公开制度的均衡发展。电子信息化形式的村务公开通过制定具体的公开规章和细则,明确规定公开的具体内容、时间和程序,使村务公开标准更加统一,程序更加规范,有助于村务公开制度均衡的发展。例如山西省运城市在创建“农廉网”的过程中,始终强调做到“五统一”,即:统一服务平台、统一公开内容、统一制度设计、统一监督运行和统一联系方式,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村务公开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而且有利于提高村务公开制度的整体平衡性。

推进村务电子信息化在农村具有现实基础。一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为村务电子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条件。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从目前的发展现状看,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拥有量正在迅速增加,涉农网站数量有所提高,农村网民规模发展迅速。根据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实现96%的乡镇通宽带,91%的行政村能上网。同时,信息下乡活动进展迅速,已在14个省份11986个乡镇开展,共建成乡镇信息服务站11724个,行政村信息服务点107695个,乡镇涉农信息库8422个,村级网上信息栏目53178 个。③

二是农民信息素养的不断提高,为村务电子信息化提供了动力源泉。随着我国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和农村基层民主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民的民主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同时,近些年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学会了利用网络、手机、电视等现代传播媒介来获取信息和表达诉求。农民的民主意识和信息素养的提高推动了传统村务公开形式向电子信息化形式的转变。

三是村务电子信息化试点的扩大,为村务电子信息化提供了实践基础。早在1998年,广东南海市所有行政村在实现财务电算化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农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以来,村务电子信息化就在全国各地开始试点和推广。近些年,广东德庆县村务电子信息平台的建立、浙江温岭数字化农村的实施以及山西阳光农廉网的构建等,都是各地农民在面对信息化浪潮下利用现代科技深化村务公开的有益探索,这些实践探索为村务电子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经验。

政策建议:构建村务电子信息化的具体途径

加强上级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路径与西方社会不同,走的是一条“规划的社会变迁”的道路,必须以政治发展来推动社会发展,政府在乡村社会的发展中注定要扮演主导角色。④从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到村民自治制度的确立,可以看出中国农村的制度创新往往起源于人民内部,但最终确立和推广却离不开上级政府的强力推动和指导。村务电子信息化是信息化背景下创新村务公开的有效形式,其建立和推广也必须有上级政府的指导和支持。因此,在村务电子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于各级党委和政府来说,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村务信息化建设对于深化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管理的意义,加大村务电子信息化的宣传力度。采用各种形式让村干部和广大村民了解村务电子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意义和作用,并重视典型引路、发挥示范效应。其次,要成立村务电子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小组,加强协调,明确各自的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⑤再次,要加强制度供给。例如,山西运城市在严格遵守《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有关农村政策的前提下,结合农廉工作实践,制定并出台《公开资料报送制度》、《公开资料通报审核制度》、《县、乡农村经济管理服务大厅工作规章》、《网络中心人员工作职责》、《工作考核制度》、《农廉监督联席会议制度》及针对有关工作人员的《失职追究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规范村务电子信息化建设,建成阳光农廉网。最后,政府要加强村务公开工作的日常性指导、监督和检查,以定期或不定期抽查的方式督促各村开展村务电子信息化建设。

提升村民的信息素养。村民的信息素养是建设村务电子信息化的必要条件,它包涵三个层面:一是信息意识,即村民对村务信息做出的一种能动性反应,表现为对村务信息的重视程度、敏感度以及如何分析和处理村务信息;二是信息知识,即村民自身所储备的文化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如对互联网的认知和操作能力;三是信息能力。即村民获取、传递、吸收、加工和处理村务信息的能力,当前我国农民的信息素养普遍不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村务电子信息化的发展。

要提高村民的信息素养必须从构成村民信息素养的三个方面入手,具体途径如下:第一,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完善农村教育体系,重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加大农业技术、专业技术和实用的经济知识与政策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第二,扩大农村网民的规模,加快建设涉农网站;第三,积极培养具有公民意识的现代农民。不断深化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扩大村民的参与范围,拓宽群众利益表达渠道,建立健全农民权益保障机制。

注重乡村精英的推动。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国家制度只不过是政治国家与非政治国家的协调。⑥在现实背景下,这种协调作用得以实现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及社会中的人。“然而,在大多数政治体系中对政治事务极感兴趣、关心并了解政治,活跃于政治事务的人,一般来说往往是少数,简言之,大多数人是无政治性的。”⑦村务公开制度在农村的贯彻和执行,除了上级政府的指导外,乡村精英是影响村务公开质量的政治人物。因此,村务电子信息化作为村务公开制度创新的一种形式,其建立和推广应得到乡村精英的支持。要让乡村精英主动介入村务电子信息化并发挥政治决策和监督的作用。首先,必须提高体制内精英即村“两委”成员的民主意识和村务信息化管理的能力,使其主动、科学地公开村务;其次,必须调动体制外精英(即非在任的村组干部、村民代表或村民党员以及对普通村民有号召力,对在任村组干部有约束力的“大社员”)⑧参与村务公开的政治热情,可以通过大力宣传村务电子信息化使体制外精英更好地了解村务公开的现行做法;同时要不断丰富村务公开内容,将农民群众感兴趣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通过网络、电视、手机等现代媒体告知村民,以提高乡村精英对村务公开的兴趣。

因地制宜地搭建村务电子信息平台。村务电子信息平台是村务公开内容的具体媒介。当前,从各地村务信息化建设的情况看,村务电子信息平台主要有村务信息公开网站(如山西阳光农廉网)、有线电视视频点播、手机短信、电信114询问台等。在信息网络化时代,虽然村务电子信息化已成为今后村务公开的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基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村务电子信息化建设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技术条件的客观事实,村务电子信息平台的建立应在充分考虑当地实际的基础上,科学设计、分步骤推进。另外,还要注意公开形式的多样化,这一点可借鉴广东德庆县电子村务的建立模式,当地设置了互联网络、手机短信、手机WAP网站、电话语音查询、“三合一”终端机等方式,让村民方便查询村务⑨。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政治学院】

【注释】

①张世花,吴春宝:“村级民主监督:组织运行现状及绩效分析—对全国246个村庄3656户农户的调查研究”,《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②李广,王继新,袁方成:“村务公开制度与村务信息化”,《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第6期。

③闵春发:“以信息化推进新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④于建嵘:“乡镇自治:根据和路径”,《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6期。

⑤杨绍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断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访全国村务公开协调小组组长、民政部部长李学举”,《求是》,2006年第10期。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年,第316页。

⑦[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31页。

⑧陈朋:“制度障碍、乡村精英与村务公开—鄂中地区乡村调查与反思”,《前沿》,2006年第7期。

⑨刘洪:“积极推进电子村务建设”,《红旗文稿》,2009年第16期。

作者:张丹丹

村务公开研究论文 篇2:

乡镇政务公开与村务公开有效衔接的公共价值研究

【摘要】政务公开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有效形式,是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而乡镇政务公开与村务公开的有效衔接既完善了基层民主政治,也加强了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体现了强烈的公共价值。深入研究乡镇政务公开与村务公开的公共价值对进一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村民自治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公共价值

实现村务公开是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巩固基层政权、维护农村稳定的客观要求,村务公开强调的是村民自治;乡镇政务公开强调的是基层政府职能实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二者的有效衔接要求各级政务公开工作既要相互链接,又要有各自的分工,保证资源有效组合;良性互动则要求处理好自下而上的渠道畅通,以村民为纽带促进政务公开的良好运行。通过对四川省乡镇与村务公开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公众认为政务公开主要有如下的具体作用:有利于防止腐败(73.4%)、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73%)、有利于保障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权和知情权(73%)、为企业和公众办事提供便利(64%)等。这也说明了政务公开的公共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促进了村民自治的发展。

一、乡镇政务公开与村务公开的有效衔接体现

(一)乡镇政务公开与村务公开的制度衔接

99%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在单位建立了政务公开制度,其中62%的被调查者认为制度较为完善,只有1%的人认为自己单位没有制定政务公开制度,说明基层政府在政务公开制度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乡镇政府基本上都制定了政务公开相关制度。其政务公开目录,并实行两年更新一次,确保政务公开有规可依,也保证政务公开的内容与政治、经济生活的发展相一致,做到与时俱进。

而大多数村委会也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如《××村村务公开制度》、《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制度》、《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办法》等,保证了乡镇政务公开与村务公开在制度上的衔接。

(二)乡镇政务公开与村务公开的内容衔接

政务公开的内容是否全面往往是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政务公开工作的成效就和公开的内容息息相关。在政务公开工作开展较好的地区,乡镇和村都有政务公开的目录指南,定期(一至二年)更换一次,并且考虑了乡镇和村各自的特点,公开的内容各有侧重点,相互又有联系。

资料显示,年度工作目标、债权债务情况、税费的收管用情况、计划生育、土地补偿、宅基地审批情况、救灾救济情况、低保对象、低保金和五保户养老金发放情况等在乡镇和村两级都需要公开相关信息,当然目录相同并不意味公开的详细信息完全一致,在乡镇一级公开的主要是政策和总量,村级公开的则是具体到户、到人的数据。而其他的政务信息则根据各自的职能不同实行有差别的公开,如“执收、执罚部门的收费、罚款标准和文件依据”、“工程项目招标及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情况”、“上级政府或职能部门下拨的专项经费及使用情况”等在乡镇一级进行公开,主要体现乡镇政府的职能;如“集体资产的收益分配及管理使用情况”、“村、组财务收支情况”、“耕地、非耕地的承包使用、调整、审批方案”则在村一级进行公开,体现村务透明化。这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乡镇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在内容上实现了有效衔接。

(三)乡镇政务公开与村务公开的渠道衔接

反馈渠道的畅通是衡量乡镇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是否存在有效衔接的重要标准。据调查有88%的部门工作人员认为只要公众需要,都有明确的渠道可以申请获得所在单位的政务信息。有的部门还公开承诺:“申请人在上班时间一来就能找到人,备齐申请资料就能办事,承诺期满就能领到证件,一有投诉就会给你答复”。这种承诺虽然给工作人员和行政许可有关部门以无形的压力,但是这种无形的监督力量强化了公务员的自律意识,也节约了专门监督机关的行政成本。群众也可以通过畅通的渠道就自己感兴趣的政务信息进行主动查询,这比被动接受政府的公开信息更加有价值。这表明,基层政府部门在政务公开的反馈渠道建设上投入不小力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这种反馈渠道的建立保证了公众在政务公开工作中的参与性,加强了政府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对于实现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推动服务型政府职能的转变

乡镇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强化了公众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制约,对预防和治理腐败起到了积极效果。同时,政务公开也促进乡镇干部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树立服务公众的意识,对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政务公开工作在政府推进自身建设,实现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建立完善的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能够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乡镇政务公开与村务公开规范了基层政府的职责和权限,规范了行政行为,全面推进了依法行政,要求基层政府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开展活动。也加强了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改进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方式。

从调研数据的分析中,我们发现97%的被调查者在回答“政务公开对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作用”这一问题时,都给出了肯定的评价。只有3%的人认为政务公开对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作用不大。可以看出,政务公开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这一问题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能够从源头预防腐败

腐败是权力和贪欲结合的产物,失去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过去,一些政府官员受到公众的监督和约束太少,是“牛栏里关猫,进出自由”。推进政务公开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创新政府管理的重要抓手。

政务公开增强了政府工作透明度,促进了党风廉正建设。通过公开办事,各级政府的工作由“暗箱操作”改为“阳光工程”,使施政行为处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從而有效地防止了权钱交易、权情交易、权权交易、办事不公、欺骗上级和愚弄民众等问题的发生。提高了工作透明度,规范了行政行为,方便了企业和公众办事,促进办事效率的提高。同时,充分发挥了各级监督主体的作用,实现了监督关口前移,提高了监督的整体效果,从源头防治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调研数据说明73%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务公开这一措施能够防止腐败,因而,政务公开能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已得到广大乡镇干部、广大公众的赞同和认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政务公开工作已经成为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能够带来科学的决策

在整个社会信息资源中,政府信息蕴含着无法估量的价值。对国家和政府而言,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有利加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公众而言,政府掌握的信息中有许多与自己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事项。公民对政府的监督及其有效性,依赖于政府信息的公开程度,而政府信息的公开程度,也反映着政府接受公民监督的主动程度,进而促进政府决策的开放性、民主性、科学性。

在这次调研中,我们发现政务公开对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积极作用。通过乡镇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有效的规范了行政审批权、执法权,规范了乡镇政府机关的权力运行,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障了工作顺利展开。不公正、不公平现象逐渐减少,非生产性开支大幅度降低,提高了工作效率,受到了公众的普遍欢迎。政务公开增强了政府行为的透明度,政府行政决策事项依法予以公告,政府重大活动和结果及时向社会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这进一步推进公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促使政府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三、促进了村民自治的发展

乡镇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加强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了乡镇机关依法行政,这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环节。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保证了农民公众在党的领导下行使民主权利,广泛参与到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活动中,最终起到促进村民自治进程的作用。

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工作,不仅包括乡镇政权的建设,还包括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实行村民自治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在政治社会领域进行的一场重大变革,深得农民的支持与肯定。乡镇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的推进进一步加速了村民自治的发展,使农民获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改善了农村治理状况,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人权建设。

(一)民主意识加强,公共责任意识增强

通过搞好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让依法办事和依法行政的理念深入人心,农村逐步建立起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机制,农民逐步培养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意识。

对“政府在做与公众重大利益相关的决策时,是否征求公众意见”这一数据的统计,我们发现70%的被调查居民认为政府征求了公众意见,有25%的居民对这一项不清楚,只有5%的居民认为政府没有征求他们的意见。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公众的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增强,有更强的参政议政的意识。

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农民意识到政务和村务的公开是政府对他们的充分尊重和信任,调动了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他们也认识到只有实施村民自治、民主管理,才能建设起真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调查显示,基层民主建设进程的快慢与村务公开的完备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村务公开工作较好的地方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积极性更高。大多数村民认为村务公开有助于让村民了解村里的情况、有利于防止村干部贪污、有助于村民参与村务。对比村务公开与民主管理前后的变化时村民纷纷表示村里管理更加民主。

在村务公开与民主管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諸如村民代表大会、民主理财、财务审计以及村干部离任审计等制度,建立了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这些制度规范的施行,为村民有序地参与村庄事务,合法而理性地维护自己的利益提供了制度保障。随着有关村级选举的法规不断完善,各地民主选举的方式和方法不断规范,各地在选举中也创造了不少新的形式,如“海选”、“公推公选”,使得村民委员会选举的竞争性和民主性明显增强。

“一事一议”已经成了各村所采用的重大事项决策的主要公开方式,如修沟渠、修路等公益行政事业要所有社员参会,80%以上通过方可执行。具体的修建方式也需要村民代表大会共同决定,充分体现村务公开与村民自治的有效结合。

(三) 推进人权建设

除此之外,政务公开还推进了我国人权建设,对于树立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良好形象,产生了有利的影响。“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重要的宪法原则,村民自治是还权于民,赋予农民直接管理基层公共事务权利的制度模式。

调研中关于投诉渠道的统计表明,大多数的村民能够找到投诉的渠道,只有10%的认为没有办法投诉,而且有56%的人认为政府会对投诉给予及时的反馈。这反应了农村人权建设的进步。人权的保障坚定了农民群众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心。从人权与外交的角度看,实行乡镇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促进了村民自治的进程,而村民自治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赢得了民心,增进了世界对我国的了解和支持。自1991年以来,国务院新闻办每次就中国的人权状况发表白皮书,都把村民自治的进展作为我国公民和政治权利得到有效保障的重要标志。

乡镇政务和村务公开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对于正确处理乡镇政府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和当前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对于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对于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庆福,苗连营,论政务公开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及其实现机制[J].政治学研究,1999(3).

[2]姬国海,刘皓,政务公开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2(9).

[3]连志英,公民知情权保障与政务信息公开法治化[J].山西档案,2007(2).

[4]唐晓平,对乡镇人民政府政务公开的探讨[J].农村经济,1999(12).

本文受“四川省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办公室委托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

刘帆(1978—),男,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袁蕴(1977—),女,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作者:刘 帆 袁 蕴

村务公开研究论文 篇3:

怎样才受群众欢迎

村务公开作为一项得民心、合民意的好制度,重在执行、重在落实,而建立起全方位、多渠道监督体系,是使村务公开制度能够真正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

山东省的村务公开制度建设,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的。莱西、昌乐、郯城、安丘等县市,通过在农村实行“两公开一监督”、村务财务“八上墙”、“十榜一箱”等多种形式,探索建立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保障村民的民主权利。

山东省共有村民委员会86699个,已建立和实行村务公开制度的有82837个村,占95.5%,其中执行较好的有64144个村,占77.4%,一般的16902个村,占20.4%,较差的1791个村,占2.2%。

全过程公开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也在不断变化和转移,村务公开制度建设也必须适应形势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规范。

昌乐是个代表,一是在公开事项和内容上,由过去只对办事结果的事后性公开发展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公开;由过去只注重对国家方针政策的公开发展为对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和办事结果的全过程公开。做到群众在决策前要了解,决策过程中要参与,决策后的执行情况要监督,从而把村务公开的过程转变为群众参与民主决策和进行民主监督的过程。在公开内容上,紧跟群众关注的热点,实行动态管理,群众最关注什么就公开什么,什么问题与群众利益最直接就公开什么。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他们的公开重点主要集中在上级政策、粮食征购、农资供应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群众求民主、求公道意识的增强,他们又将财务收支、税费收缴、“两工”使用、土地调整等群众最关心的八项内容规定为上墙公开的重点;近几年,该县又对村务公开内容进行了新的调整,增加了土地征用及补偿、失地农民安置及社会保障、种粮直补、村集体债权债务等项目,并将公开内容细化为农民负担、财务管理、土地管理、村务决策、事务管理五大类26项。

在公开的层次和措施上,由村级层面公开向县乡村配套全方位公开延伸、拓展。他们坚持把村务公开与县乡政府的政务公开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县、镇、村三级配套联动,并综合运用公开栏、电视、报刊等多种公开载体,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公开体系,使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多个层面上得到了解答。

面对面直接公开

以前有些地方的村务公开曾被戏称为“死公开”,即仅仅把公开的内容张榜上墙,至于别人能否看得懂,群众是否能弄明白就不再过问。现在的村务公开则被群众称作是“活公开”,就是把过去的“我贴你看”的单向公开改为“我说你问我回答”的双向交流,由“只见栏不见面”的间接公开形式向“既见栏又见面”的直接公开形式发展,使“死公开”变成“活公开”。莱西市通过每半年召开一次村民会议的方式,由村干部向村民述职、报告工作并面对面地直接公开村务和财务,群众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当场提问,村干部要当面回答、讲清楚,这种活动被群众亲切地叫做“民主日”。

五莲县规定,在每月1日对村务、财务张榜上墙公开后的第五天,设立“质询日”。在“质询日”,所有村干部都要到办公室,当面解答群众对公开内容提出的疑问和“质询”。他们的公开制度中还规定:凡是公开后群众不满意的,必须坚决推倒重来,直到群众满意为止。章丘市在村务公开中建立和实行了“三日”制度。即每月15日的公开日,各村都要统一公开上月村务、财务方面的20项内容;每月18日为“询问日”,群众在查看公开内容后,如果对公开事项存有疑虑,或对村里工作有好的意见建议,经过16日、17日两天的酝酿,18日可到村委会办公室,向村干部进行询问或提合理化建议;每月20日为“解答日”,由村两委成员对群众反映的情况和提出的意见、建议,分别予以解释或答复,一时不能解答和处理的,也要向群众做出解释,限定时限解决。“三日”制度的实施,解决了村务、财务公开后群众有疑点无处问、有意见无处谈、有建议无处提的问题,使发现问题、询问问题、解答问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使农村干群关系由隔膜到理解,到相互信任和支持,对化解基层矛盾、形成工作合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行,不仅使村务公开更贴近农民群众的需要,而且使村民对村务公开的态度和在公开中的地位发生了新的变化。

主动点题

农村工作面对千家万户,涉及方方面面,有时会出现一些临时性事项,虽不在规定公开内容之列,但却是群众最想了解的事情。对这种在制度规定之外又是群众关心的事项的处理,许多县市采取了由群众以点题方式提出,村“两委”或有关部门按要求及时进行公开的方法。这一方式,既解决了村务公开中有的内容因形势变化快、制度修改不及时导致公开内容不全面、不及时、不到位的问题,又调动了群众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宁阳县葛石镇刘家庄村为了鼓励群众公开“点题”和多提合理化意见、建议,村里开通了“连心电话”、设置了“连心箱”。同时修订了《村民自治章程》,对提合理化建议、参与“点题”的村民,及时记入村民档案,并给予物质奖励;对有特殊贡献的村民,在村民代表大会公开表扬,给予重奖。

事前决策

过去的村务公开大多都是只对办事结果进行公开,这种公开由于都是事后性的,把事办完了,把钱花掉了,然后才把结果公开出来让群众知道。至于事办得合理不合理,钱花得对不对,公开本身并不能给出答案,所以有的地方出现“公开了,群众还是不满意”的问题。因为一个村如果把事情办得不合理、把钱花得不是地方,你纵然公开了,群众也当然会有意见。公开本身并不是目的,它的目的在于加强对村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在于使村里的事情办得公平、公正,使集体的钱花得合情、合理。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让群众直接参与决策,事先就知道并有权决定这些钱该花不该花,事先就知道并参与决定这件事该办不该办,并在办事和花钱的过程中再由民主理财小组进行监督,然后再全部公开,这既解决了事后性公开中的弊端,又可使群众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日照市东港区后村镇小后村,街道狭窄、杂乱,村两委计划整修道路,但有位村民违章建起的房子在路中间,怎幺劝也不肯搬迁。无奈之下,村干部商定,由村集体出资为他筹建新房,动员他拆迁。但一些村民对此有意见。怎幺办?村两委决定采用村务大事村民公决的办法,让群众投票决定。他们向每户村民发了一张“征求意见卡”,让全体村民对他是否该搬迁作出决定。结果,95%的村民同意要求他搬迁的动议,并否决了村两委关于由集体出资筹建新房的决定。投票结果出来后,该村民无话可说,只得服从民意自己搬迁,村两委也就本身未经村民同意就决定出资为他搬迁建房的做法,向全体村民作出检讨,一件可能产生干群矛盾的难事,很容易地就得到了解决。

村务公开作为一项得民心、合民意的好制度,重在执行、重在落实,而建立起全方位、多渠道监督体系,是使村务公开制度能够真正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

监督落实

现实中政策的连续性和镇、村关系的特殊性,决定了仅有村一级的单独村务公开还不够,必须镇、村同步公开才能弄清真相,才能让群众真正看明白。如电费的价格、粮食的定级定价标准、税费的收缴数额等,都需要上下一起公开,群众才能知道是否有人层层加码多收了钱,或是压级压价少给了钱,这些都是只在村这个层次进行公开所不能解决的。因此,加强乡镇政府的政务公开制度建设,使镇村配套,联为一体,做到以村务公开促进乡镇政务公开,以乡镇政务公开带动村务公开,形成镇村联动,协同发展,整体推进的新格局,使村务公开的内容更真实、更可靠,就成为山东各地村务公开只的又一特色。济宁市在乡村配套公开中,由乡镇将涉农项目、资金、物资尤其是涉农价格和涉农收费项目等,专门汇集成册,发到农村各家各户,保证了村务公开与政务公开的互动性。胶州市杜村镇自2002年起建立“政务超市”,把每5天一个的杜村大集变为全镇的集中服务活动日。由计生、民政、投资服务中心等部门组成服务队,在集市上公开接待群众,对有关计生、民政、宅基地等涉农问题进行联合办公,集中办理,当场解答;不能当场解决的,提交党委政府研究后,在下一个大集上面复群众,确保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邹城市北宿镇创建了政务公开中心,建立了高标准永久性公开栏,将涉农政策和办事依据、办事人员、办事程序、办事时限、收费标准等全部公开,把公共权力的运用置于群众和社会的有效监督之下,以政务公开带动村务公开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作者:王在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师德师风研究论文下一篇:城市噪声治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