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底线思维

2022-07-21

第一篇:领导干部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做任何事,都必须想想底线在哪里?突破这些底线的后果会怎样?防范这些底线的主体是谁?守住这些底线的措施是什么?领导干部和管理者必须时刻把这四个问号放在心头,摆在案头,捏在手头。

那么,如何确定底线在哪里呢?并非所有要办的事情都是底线,一件事能不能成为底线,关键是看这件事如果没办好,会不会前功尽弃?会不会不可逆转?会不会无法补救?会不会全局被动?比如:经济发展速度,快了可以调控下来,慢了可以加快发展,但是,一旦经济秩序乱了就会造成全局被动的后果。那么,维护经济秩序的稳定就是底线。又比如:对环境、生态等的破坏属于不可逆转的损失,那么环境、生态的保护就是防守的底线。

一般来说,加强底线管理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牢固树立底线意识。牢固树立领导干部的底线意识,与强化领导干部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是一致的。树立底线意识,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善于确立政绩底线。摒弃为了出政绩、树形象而不顾一切后果,只有前瞻没有后顾的错误思维方式。从守住底线开始,量力而行,步步为营谋求发展。二是要树立风险意识,善于确立风险底线。要善于排查各种潜在风险,找出安全与风险、常态与危机的分水岭,守住各种风险的底线。三是要树立绩效意识,确立绩效底线。完善绩效评估体系,强化公共管理中的成本意识,对开发、建设、生产项目上马和投入性公共政策的制定,在确定最高目标的同时,都要定好最低标准,进行绩效的底线管理。

系统排查全面防守。底线管理的排查和防范,关键在于全面系统。全面的排查大致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安全的底线,考虑人身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的有关问题,如反恐、安全生产、消防、交通安全、资金公物安全等。二是秩序的底线,考虑经济秩序、社会秩序的严肃性和规章制度的连续性。三是绩效的底线,考虑成本效益、质量、规模的最低要求。四是利益的底线,考虑发展会不会危及长远的利益,包括环境、生态、资源等的保护。

防范的关键是落实。防守责任到具体部门和责任人,落实到具体措施上,同时,加强对下级底线管理的检查,把防范风险、排查问题、守住底线作为常规工作和重要政绩来考核。

完善公共政策的配套体系。一只木桶,最短的一块木板决定它的容量。政策的漏洞、措施的短板往往就是底线所在。改革的配套与政策的体系化是守住底线的基础性、根本性工作。引入竞争机制,提倡优胜劣汰,同时就要考虑被淘汰者的出路或安置;引入激励机制,奖励有功者,同时就要考虑惩戒错误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上项目搞开发,同时就要考虑规划、环保问题等。

重视舆论的作用。社会成员的信心是固守底线、战胜风险的重要力量。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经济困难时期,我们战胜了很多困难、风险和危机,靠的就是大众对党的领导的信心,靠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万众一心的合力。在当代社会,信心来自信任,信任来自了解,了解来自透明。让群众知道政府面临什么?拥有什么?必须做什么?正在做什么?并通过有效的宣传、说服,建立认同感,建立信任,这可能是守住底线最可贵的力量。

第二篇:坚持底线思维才能赢得主动

坚持底线思维才能赢得主动(思想纵横)

张怡恬

《 人民日报 》( 2014年06月18日07 版)

现实中,时常看到这样一些领导干部:忙忙碌碌却抓不住重点,措施不少却打不到点子上,四处出击却还是出问题、有漏洞,工作总是陷入被动。分析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缺乏底线思维。事实说明,坚持底线思维才能赢得主动。在《大众哲学》里,艾思奇举了一个旧雷峰塔倒塌的例子来说明量变积累产生质变的道理。这个例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底线思维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矗立与倒塌,是雷峰塔的主要矛盾。当旧雷峰塔还存在的时候,矗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雷峰塔的质。砖被迷信的人拿走,是量变的过程。如果量变在一定限度内,则不会引起事物的质变,塔依然矗立;而当量变超过最大限度,塔就倒塌了,变成一堆砖,量变的积累最终产生了质变。这是现实中旧雷峰塔的遭遇。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在塔矗立时,人们能意识到塔有倒塌的危险,及时把塔保护起来并修缮加固,同时宣传教育人们破除迷信、爱护古迹,那么,这座北宋年间建起来的古塔就很可能一直矗立到今天。正确判断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预见到可能面临的危险,提前应对,防止出现破坏性的质变,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底线思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寥寥数语,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抓住了推进工作的要害,阐明了坚持底线思维的涵义和途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取得了

有目共睹的重大成就。但经济体量越来越大,市场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人们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也越来越强;我国经济更多地融入世界,受世界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由此看来,当前我们面对的矛盾和风险并不是少了,而是大大增多了;改革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简单了,而是格外复杂艰巨了。在这样的形势下,如果对矛盾和风险缺乏清醒认识,就可能陷入被动甚至发生危机;如果消极等待,就可能贻误宝贵发展时机,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底线思维正是着眼于迎接挑战、化解矛盾、破解难题提出来的,包含着“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

能否坚持底线思维,关系经济社会发展走向,关系各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切不可等闲视之。习近平同志指出,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这表明,无论前行中遇到什么风险和挑战,我们都要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绝不能走老路邪路。这是改革发展的底线,是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底线。具体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经济建设的底线是保持主要经济指标处在合理区间,不发生系统性经济风险;民生工作的底线,是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干部作风的底线,是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廉洁自律、不受“四风”侵蚀;等等。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首先应树立底线意识,在头脑中拉起“警戒线”。其次应掌握唯物辩证法,坚持用两点论看问题,主动思考工作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有哪些,发生破坏性质变的界限在哪里,怎样提前防范,并创造条件取得更大的发展成绩。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卓有成效地推进事业。

第三篇:农村经营制度改革的底线思维

【摘要】在农业农村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方面,应认真领会并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的两个基本思想,即以探索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有效实现形式为导向,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领导农民共同富裕;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形成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综合平台,构建中国特色农民合作社体系和为农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关键词】三农 生产经营体制 供销合作社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探索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有效实现形式,不走土地私有化之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启的农村改革进程已经三十多年,取得的基本制度成果是建立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即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该体制有三个制度要素:一是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二是集体土地由农户承包经营;三是集体统一为农户提供生产经营服务。正是靠这一制度,迅速调动了亿万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解决了温饱问题,打破了僵化的人民公社体制,农村经济活力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但农村的现代化问题并没有一蹴而就得到解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大批青壮年农民外出经商务工,平常留在农村生活的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谁来种地”成了需要关注的大问题。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本身来看,绝大部分农村集体是个“空壳”,没有任何经济实力为农户提供统一生产经营服务。不但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比较大,就是农村内部贫富差距也日渐扩大。尤其出人意料的是,农村普遍出现了土地粗放甚至撂荒现象,如果说农村改革存在“人懒”的弊端,那么农村改革三十多年之后则出现了“地懒”的弊端。这正是“谁来种地”问题没有解决好的必然结果。

那么,如何破解当前农业农村存在的难题呢?有人主张放弃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的制度安排,实行彻底或事实上的土地私有化。他们认为,土地私有制有利于保护农民的土地产权不受侵犯,可以促进土地要素在市场主体之间自由交换。显然,放弃了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所谓集体经济及集体经济组织自然就不存在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也就彻底瓦解了。针对这种私有化主张,总书记主政之后旗帜鲜明地指出,“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必须坚持,农村改革中这条底线不能破。他还要求,要“探索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

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的制度优越性不在于保持一个名分,而在于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也就是总书记所说的要“有效实现”。对于像江苏省华西村那样靠办工业发展起来的农村,大家都公认集体经济的制度优越性,但华西模式在广大纯农业地区无法复制。

纯农业地区土地集体所有制如何有效实现,如何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这个问题的有效答案不可能在书本上,而只能在农民发展农村经济、追求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中。调研发现,农村税费改革近十年以来,在国家(包括乡镇政府)取消针对农民的税费负担之后,一些农村仍然原原本本地坚持农户承包集体土地必须先“留足集体的”,而且集体提留真正用于本集体的公共服务上面,这样的农村都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农民的收入水平都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提前进入了小康社会。

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构建中国特色农民合作社体系

农户经营体制的制度优势在于,彻底消除集体统一进行农业劳动的监督成本,调动农民自觉自愿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积极性,打破“大锅饭”的利益分配机制。然而,一家一户如何进入市场,即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问题随之产生。以大包干经验为基础形成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多年来,不论是三农问题专家学者还是农口领导干部,都十分关注农业社会化服务问题,进行了诸多研究探索,并且以山东等地为先导,创造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经验。但是,农民买难卖难、贷款难、科技推广难、农产品质量不稳、农产品价格忽高忽低等当年的新问题已经拖成了老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2015年1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这个文件是在总书记亲自主持下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总书记对如何在农户经营体制基础上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理念,不仅为供销合作社系统改革发展规定了坚定不移走合作制的正确方向,更为彻底解决小农户进入市场的难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制度保证。其要点是,供销合作社要发挥服务网络完整的优势,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生产生活资料购买、产品加工销售、金融保险等全方位社会化服务,并且社会化服务中产生的利益要由作为服务对象的广大农民共同分享。这一设计理念的科学性,不仅体现了对东亚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经验的借鉴,更在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实践中得到初步验证。山东、河北、浙江、广东作为全国供销合作社改革试点省份,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

第四篇:读《灰犀牛》有感:坚守底线思维 时刻居安思危

坚守底线思维 时刻居安思危

——读《灰犀牛》有感

胡纯平

灰犀牛生长于非洲草原,是体型仅次于大象的陆地动物,它虽然反应迟缓,但一旦被激怒,顷刻间会沿直线飞奔而至,一个重达两三吨的庞然大物会突然出现在人们面前,危险不言而喻。《灰犀牛》一书用"灰犀牛"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就是指那些"知道的已知风险"或"知道的未知风险",发生概率极大,本可以预见却没能力预见,或者被选择性的忽视。

"灰犀牛事件"不是随机突发事件,而是在一系列警示信号和迹象之后出现的大概率事件。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许多事件,其实都是灰犀牛式危机。在危机到来时,保持头脑清醒,做正确的应对决策是十分重要的,越是及早地应对处理,损失就会越小。躲避灰犀牛式危机的侵扰,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否认抵触情绪转化为接受危机的存在,把拖延转化成积极制定行动计划,尽快进入行动阶段。

第一,要居安思危,常怀危机意识。

只有常怀危机意识,居安思危,才能下好先手棋、把握主动权,有效化解各种风险挑战。

一是居安思危,治而思乱。面对新时代新特征新挑战,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时刻预估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善于分析诡谲多变的复杂形势,制定应对策略,化危为机,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二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是不断积极进取的精神之源、动力之源;心存忧患,必然会敏锐地感知到来自外界的挑战和自身发展的局限,从而积极探索发展之道,增强抵御外界风险的能力。

三是备预不虞,为政常道。增强忧患意识既是个人成长所需,也是社会发展所需;既是时代变化的必然要求,又是历史进步的永恒主题。常怀忧患意识,永葆进取之志,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让个人和社会发展更上一层楼。

第二,要防微杜渐,克服侥幸心理。

人类的本性根深蒂固,使我们身处危机当中,但无法发现明显的危机。只有防微杜渐,克服侥幸心理,做好应对危机的处置方案,才能自如的应对各种危机。

一是加强风险排查,及时发现危机。建立风险排查机制,将不定期排查与集中排查、普遍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对当前存在的稳定、安全、金融等风险实现全覆盖、全方位、多层次排查,对排查出的可能引发危机事件的风险隐患,早发现、早介入、早控制,做到不否认矛盾、不回避风险。

二是加强形势研判,科学预测危机。建立形势研判机制,将定期研判与重点研判有机结合,集中收集、处理、分析风险信息,对当前形势进行科学研判,预测可能出现的危机,科学制定预案,有效防范拖延症、摆脱群体思维,积极、有效应对危机。

三是加强责任包保,有效化解危机。建立责任包保机制,对风险隐患实行领导包案、一岗双责、台账管理、逐一销号、化解危机。小隐患及时处理,大隐患限时处理,对一时解决不了的矛盾隐患,实行动态监控和管理,尽快督促解决,防止事态扩大,引发大的危机。

第三,要知危图安,坚守底线思维。

总书记要求"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一是眼中有底,始终盯住最坏处。从最坏处着眼,时刻保持戒骄戒躁的态度,保持居安思危的冷静,眼光始终聚焦在短板上、聚焦在弱项上、聚焦在人民群众的需求上。"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宁可把形势想得更复杂一点,把挑战看得更严峻一些,做好应对最坏局面的思想准备,做到未雨绸缪,有备而无患。

二是手中有底,牢牢把握主动权。孙子兵法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在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的过程中,切实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以最充分的准备、最有效的措施、最有力的手段,坚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更要做到科学统筹、科学管理,始终把握好发展规律,牢牢把握主动权,主动采取行动化解风险而坚守好底线。

三是心中有底,努力争取最高线。《论语》有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底线思维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不是守住底线而无所作为,而是为了补短板、过险滩、向高标准进军。底线思维要求心中要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底线",在化解重大风险中积极有为,不断追求和实现最好的结果,努力争取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标准的最高线。

(作者系沙湖镇党委书记)

第五篇:2014年重庆公务员考试申论:两会十大热词之底线思维

2014年重庆公务员考试即将来临,为了帮助广大考生积极备战重庆公务员考试,中公网校专家特别推荐最新考情资讯,深度剖析时下热点,整合公考疑难问题,预祝广大考生在重庆公务员考试中金榜题名,荣获佳绩。

每年“两会”,行政首长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是重头戏,也是考生重视的申论文章写作素材来源。现任政府首脑李克强以讲话通俗、富有个性魅力著称,其2014年所做第一份政府工作报告也体现了这一语言风格,既有官方文字系统之内的严谨表述,也用了不少具有个性色彩的新词。这些新词经过媒体热炒之后成为万口争传的社会流行“热词”,也成为考生都想引用的申论写作资源。如何用好这些时政热词,借助领导言论的权威效应为文章踵事增华,而不至于画虎不成反类其犬呢?中公网校专家为您说明。

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是新一届政府施政中遵循的一种新思想,在此次报告中没有直接提到,但“底线”二字出现了3次,包括民生方面两次提到,兜住民生底线,要坚持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其用意在于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经济方面提到,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目的是确保金融安全。还有一点并不明显,却更加重要,即明确把经济增长率定为7.5%,这是政府施政思维的最深刻体现——中国要用发展的方式来解决各方面遇到的问题,决不允许经济失速——如果说“深化改革”、“向改革要动力”等等属于弹性的姿态展示,“守住经济增速底线和社会安全底线”则是刚性的原则表态,没有任何商量余地可言。事实上,本届政府在政治上、社会管理和言论管理上也采取了遵从底线思维的管理方式,一旦触及底线必然强力反制,如严惩腐败。因此,把握底线思维,是认识习李体制实质的关键,这不仅是李克强总理个人的思想而已。这是本届政府第一年工作和第一份工作报告给予外界最重要的信息。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临床医学个人简历下一篇:楼层主管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