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特色德育工作探析

2023-02-05

第一篇:高职特色德育工作探析

对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探析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胡子仿 姚进

(湖南长沙410151)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当前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学生入党动机、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组织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党性教育、教育关口前移、创新工作摸式、加强支委会建设的学生党建工作新思路与新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问题对策

如何加强与改进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建工作,把学生中优秀分子及时吸收到党内,不断壮大学生党员队伍,扩大党组织在学生中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一定政治觉悟与业务素质能力的人才,是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千秋大业的大事。我们通过调研和实践探索,现就如何做好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一些实践和设想与同行进行交流。

一 、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 各高职院校党委虽然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党建工作,坚持推进“三个代表”进课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立场武装学生的头脑,加大了在青年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力度。但就当前来说,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如下:

1、就业压力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思想严重

近几年来,高校扩招后的大学生相继毕业,人才市场供求矛盾突显,为了增加找到工作的机会,学生为提高自身素质,在获取各种资格证书的同时,高职院校部分学生把加入党组织也作为毕业后就业的一个重要法码,这种以功利为目的追求者加入党组织后,必然会造成党组织不纯洁,也必然导致学生党员队伍思想上的混乱,应引起各高职院校党组织的重视。

2、在校时间短,学生培养教育难度大

高职院校学制为三年(部分专业学制为两年)。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二年半左右,高职教育强调零距离上岗,学生第五学期就开始进行生产实 1

习,由于生产实习须与生产结合,一般是离开学校在企业进行。这给学生的组织发展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按照党组织发展原则与规定,学生从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后,要经过一年以上的培养和考察才能接收为预备党员,使部分入党积极分子被吸收为预备党员时即将毕业走入社会。学生走入社会就业后,工作一时难以稳定,经常更换工作单位,使得其党组织关系要在学校保留二至三年,学校对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主要通过学生的思想汇报和电话联系。在对预备党员的考察培养上既无法当面谈话,也无法考察在工作中的表现。由于就业压力,市场竞争激烈,少数党员毕业后基本上不与学校联系,也不交纳组织费。这是高职院校党建工作面临的一道难题。

3 、低年级学生党员人数少,组织发展不均衡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低年级党员人数偏少,发展速度慢,学生党员发展基本集中在

二、三年级,这不利于党员模范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党员预备期的培养与考察,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党员政治上的成熟。

4、学生党员人数增长快,党务工作队伍、机制不能满足当前党建工作的要求

根据全国第十二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所提出的,要加强和改革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开创“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

三、四年级有党支部”的工作新格局的要求。近几年来高职院校在保证发展党员质量的同时,加大了学生党员组织发展的力度,学生党员人数迅速增长。以湖南工程职院为例, 1999年招生300名学生,不足10名学生党员,发展到2005年在生校7500人,有480名学生党员,占学生总人数的6.3%。虽然党建工作机构不断完善,队伍不断扩大,工作经验不断积累,方法不断创新,但党建工作队伍仍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高素质党务工作者人员少,尤其是高素质的学生党支部书记缺乏。学生党支部书记一般是由学生辅导员和学管工作人员担任,但高职院校大部分办学时间较短,辅导员队伍绝大多数是新招聘的本科院校近几年的毕业生,大都在22—25岁之间,有一半以上的辅导员不是党员,由于支部书记年纪轻、工作经验少,从能力、经验、人数上都不能满足学生党员迅速增加的需要。

二是以专业、班级建立学生党支部的机制已不能满足当前工作需要。随着

高校后勤社会化,学生宿舍成了教室、实验室以外学习的重要场所。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在宿舍表现怎样,是否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几乎成了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空档,创新党建工作机制,加强学生公寓对学生党员考察、教育与管理是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一个全新的课题。

二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对策

1 、加强党性教育,端正学生入党动

学生党建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把学生中优秀份子吸收到党内来,并通过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政治上可靠、专业素质高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可靠接班人。从上述的问题看,必须端正学生入党动机,才能实现党建工作的根本任务,端正学生入党动机就必须加强入党积极分子与党员的党性教育,提高党性修养与党员意识,抵制社会负面影响的侵蚀。进行党性教育,主要要把握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党的基本知识和教育。要帮助学`生党员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掌握党章党纲的基本内容与要求。二是要加强思想理论教育。要对学生党员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三是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来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四是党的作风教育。党的作风实质就是党性问题,党的作风与党的性质是世界观的表现,要通过党风教育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与学风。五是要求学生党员自觉地加强党性锻炼,不断增强党性修养。工作中发挥党员自我教育的作用,建立学生党员教育过程的自我控制机制。教育作用的归宿,就是要加强自我教育,我们的党员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党员变成自我教育的主体。

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端正学生的入党动机,使每个学生党员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有共产党员的高度政治荣誉感和责任感,始终坚持用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克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每个党员都成为小康和谐社会建设的优秀人才。

2 、创新党建工作机制与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作用

为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保垒作用,要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际情况出发,创新党建工作机制与模式,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增强党组织活力,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学生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只有把支部建设好,才能保证高职院校学生党

建工作水平不断提高。要建设好学生党支部就必须创新党支部的运行机制。创新运行机制要抓好以下三个环节:首先是按照党章规定,结合实际设置学生党支部。一年级设年级支部,二年级党小组设在班上,三年级以专业建立党支部(有条件的把支部建在班上);其次是建设好一个支委会;再次是严格党的组织生活,以学生党建“创先争优”的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使学生党员做学习、工作、守纪的表率。

(2)构建“注册支部、楼栋支部、网络支部”,创新党建模式

注册支部是指按系、不同专业或班级设立的经校党委批准的党支部;楼栋支部是指在公寓区内按楼栋管理的活动性党支部;网络支部是指离校生产实习的学生党员,未转组织关系的毕业生党员按系和年级成立的活动性党支部。学生党员必须同时在注册支部与楼栋支部参加组织活动,履行党员职责。通过开展文化活动进寝室、党员示范寝室、公寓自治小组等活动加强对公寓这个新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管理。

利用和发挥网络优势,建立网络党支部,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通过网络把流动党员集聚在党组织的周围,了解流动党员的思想动态,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与管理。通过网络会议系统召开网络会议与安排工作,组织流动党员定期参加组织生活,延伸学生党员教育的空间,填补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空档。

3 、培养教育关口前移,建立科学的考察指标体系

(1)培养教育关口前移。加强对低年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和发展工作是做好高职院校当前学生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培养、教育、发展的工作关口必须前移。一是与高中阶段衔接起来,对在高中阶段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进校后又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二是要抓“三早”。就是“从思想上早熏陶、理论上早引导、培养考察早起步”,做到一年级重点培养,个别发展,二年级重点发展,三年级加大力度发展。

(2)建立科学的考察指标体系,使学生党员数量与质量协调发展。学生党员的发展,要严格按照《发展党员工作程序》,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这就必须建立科学的考察指标体系,对学生党员进行综合评价,为学生党员发展和党员素质的提高、以及成长与成才提供重要导向和保证,同时检验党员的教育效果,并为党员教育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和教育方向。一是从层次上建立自我、

他人、组织考察指标。即学生党员自己、他人(包括党内同志和党外群众)、党的基层组织——学生党支部。一个党员素质的高低,应该由自我、他人、组织三者说了算,才能做到公平、公正。二是从具体内容上建立德育素质、智育素质、身心素质、能力素质的四个考察指标。德育素质是灵魂,智育素质是基础,身心素质是前提,能力素质是关键。通过这些措施把更多的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吸收到党的组织中来,同时扩大考察发展的群众基础,在提高学生党员的质量的同时,做到数量与质量协调发展。

4、加强支委会班子的建设,建设强有力的基层党建工作队伍

学生党支部是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基础,要做好当前的学生党建工作,必须加强学生党支部的建设,而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关键是加强党支部支委会班子的建设,把支委班子建设成为开拓进取,精明强干的战斗领导集体。要做好这个工作最重要的就是选配好学生党支部书记。支部书记的选派,是做好学生党建工作的一项关键性工作。支部书记是核心、一个学生党支部能否发挥重要作用,主动有效的开展工作,支部书记这个带头人是个关键。一个好的支部书记,就能带出一个好的支委会,培养出一支好的学生党员队伍。

各高职院校要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选配好学生党支部书记,选派那些党性强、政治素质好、政治理论水平高、熟悉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规律、热爱党建工作又有一定党建工作经验与能力的人。选派学生党支部书记要把握好以下两个环节:一是选聘工作要从实际出发。为了便于工作,应由主管学生工作又熟悉党建工作的学管干事和辅导员担任;二是要注重培养。合格的学生党支部书记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成熟的,需要各高职院校对其进行理论培训、观摩、学习、实际工作压担子等方法来进行提高。通过加强学生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学生党建工作队伍,使高职院校学生党建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冀学峰.高校学生党员协同教育模式与三维立体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M].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2.

[2]陈素兰.试论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M].党建论丛,2002(2)

作者简介:

胡子仿男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专职组织员高级政工师

联系电话:0731 一409529713975829643

邮编:410151

电子邮箱:huzifang@126.com

地址:湖南省 长沙市 水渡河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姚进男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北院党总之书记 邮编:410151

联系电话:0731 一4095297

地址:湖南省 长沙市 水渡河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006年12月22日

第二篇: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思路探析

摘 要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如今高校学生的党建工作成为高校教育中相对薄弱的环节,教育管理部门、高校党组织应引起高度重视。本文以当前大学生党建工作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行思考和分析,力求在提高高校学生思想觉悟方面创新工作思路,在管理实践中探讨工作新方法,努力开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格局。

关键词 高职高专学生 党建工作 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社会多元化发展,高校教育面临着来自多方面、多层次的挑战,如何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改进工作方法并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确保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和个人信仰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新考验。因此,作为一名高校党务工作者要以严肃的态度和创新的思路加强和改进高职高专学生党建工作。

1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1.1高校党建工作教育方式滞后

本校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受较低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影响,学生思想教育手段相对落后,党组织活动缺乏活力和特色,仅停留于解决新党员的发展问题,或“三会一课”单纯地进行读报写书念文件,师生之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深刻交流,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部分大学生对政治素质教育缺乏足够的热情

在新生入学时通过心理学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在校生普遍认为只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就足以应付各种社会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来说可有可无,只要认真学好专业课程就可以有好的前途。因此,加强在校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教育亟待推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弘扬崇高的爱国热情极其重要。

1.3学生入党动机应给予引导和端正

随着社会的对外开放以及不同制度、文化及价值观念的交流,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入党动机变得复杂。他们更多的是把入党当成自己在评优和就业竞争中的重要标签,大部分学生存在从众心理,随波逐流。看到别的同学写了入党申请书,自己也学着申请入党,对于自己为什么入党缺乏深度思考。

1.4专职教师队伍相对薄弱

最近几年在校学生和学生党员人数的快速增长,导致学生工作和学生党建工作量的急剧增加,与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相比较,党建工作队伍的建设、党员教育管理力量及管理学生的政治辅导员教师数量和能力相对薄弱。

2今后党建工作方向

高职院校学生是掌握特殊技能的人才资源。学生党建工作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培养可靠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有着重要意义。无论在队伍上、在教育理论体系上以及在党建内容和管理上都有待加强和改善,尤其需要发扬改革创新精神,研究新情况、形成新思路、掌握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2.1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富有感染力

高校基层党支部作为思想研究和政治教育的最前沿,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当前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大学生中适当开设以有关近现代史教育、国情教育、民族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为内容的教学课程和专题讲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对抽象理论、原理的阐述尽可能地联系实际,尽可能地深入浅出、结合社会现状进行分析通,让年轻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2弘扬民族精神,唤醒服务热情

长期以来,高校党建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改革发展实际和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的现象,较其它的知识教育而言,一方面更应将以人为本贯穿始终,千方百计地弘扬大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对大学生的尊重,唤起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展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和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体验到助人为快乐之本,实现自我价值。

2.3丰富党建工作载体,注重党建活动实效

党建工作必须挖掘资源,创设载体,增强影响力和号召力。充分利用高校校园网络资源,建立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开设网上党课培训、网上党员论坛,及时传播党的知识和思想,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互动宣传教育,并建立学生党员网上交流平台,党务工作者主动利用网络开展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毕业生党员的就业指导,增强学生党员创业成才、自主择业、适应社会的能力。

2.4加强高校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

党务工作者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培养、发展和教育党员的具体操作者,党务工作者政治理论水平的高低、责任意识的大小,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的引导、教育和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要高度重视并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选拔政治思想觉悟高、组织纪律严、工作能力强的同志充实到党务工作者队伍中来,造就一支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务工作理论,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对社会形势具有敏锐观察力的德才兼备、人格高尚、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党务工作者队伍。

3小结

综上所述,新形势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我们要立足以人为本,要具备科学发展的长远目光,把青年学生的特点同发展变化的实际结合起来。作为一名高校党务工作者就要认真思考,不断总结新的经验,努力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切实做好对青年的思想教育和文化引导,使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成为党建改革发展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邓剑勇.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加强党的建设[J].延边党校学报,2011(3).

[2] 粱晓珊.高校党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沿革[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l,27(2).

第三篇:探析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徐新玉苏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文章根据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态势,以及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现状,探讨分析了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和措施,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应更新教育观念,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

【关键词】 更新观念双师

随着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现阶段一批条件较好的中等专业学校通过改组或合并等途径,也进入了高等职教的行列,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态势。然而,教学本身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素质如何,对保证教学质量、形成办学特色,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时候,探讨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和措施,具有战略意义。

一、加强师德修养,更新教育观念,强化服务意识。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会教书不能算作好教师,会育人才是好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必须从内心深处感觉到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光荣崇高,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要有为教育事业奋斗不息的志向,要有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踏实认真地钻研业务,工作作风朴实,不弄虚作假。要有高尚的师德情感、师德风范、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度的爱岗、敬业奉献精神,树立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思想。真正做到教育家陶行知所激励我们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在教学活动中能体现出较新的教育理念,做到五个统一。

第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精神的统一。教师要以丰富的科学知识、优良的道德风范和充沛的创新精神去引导学生、不做学生的控制者和支配者,应摆对由过去的“教”师变为现实教学中的“导”师职能的位置,强化“传道解惑”职能,消化“授业”职能,教学中努力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求学氛围,允许学生与老师互相交流,互相探讨,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健康的立身处世做人的轨道发展,加强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教学的主体。

第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统一。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归纳推理能力等,还应让学生学会质疑,促进学生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发展。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让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是师生民主关系的体现,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主动参与质疑问难、释疑解难,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发展。

第三、发展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所谓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而言的,是指对行为效果有直接影响的一些心理过程的因素和个性因素,其主要包括情感、意志、行为动机、兴趣、信念等。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1

乐其学”。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应向着民主化、个性化、多元化、趣味化的方向发展,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和谐、平等合作、互敬互爱的关系,促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促进智力因素发展的作用。

第四、学生的全面提高与发展个性的统一。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是一种封闭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学生长期被关在学校里,很少走想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因而他们很难有主人翁意识,他们的兴趣、视野、活动范围都大大受到限制。封闭势必压抑个性,人本来就有各种各样的发展潜能,社会本来就有各种各样的需要,三十行、七十二业,要的是各种型号的人才,教育就要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出发建立自己的目标。教师应真正将每一个学生当作充满灵性的人来看待,坚信每一个人都是某一方面的天才,都可以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因此,在组织教学中,应注意综合提高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第五、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人文精神在现实教育实践中,通过教师的理想信念、人格魅力、道德价值、艺术修养、宽容精神、开放思想等人文素质展现出来。在教学中,其人文素养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学生理想人格的形成和个性自由和谐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而且要引导和唤醒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为新世纪高职院校的教师,还应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增强为学生带好头、服好务的思想。这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教育行业的具体体现,作为高职教育的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在我们教育行业,就是为学生服务,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充分代表学生利益,不可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更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因为教育人的过程是一个感化的过程。

二、拓展高职教师知识、技能培训途径,努力造就一批“两栖”教师。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一线生产、管理、服务等行业中高级应用性人才。这就决定了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是“两栖”教师,即“双师”型教师,要求从业者既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又具备相应行业的执业能力和素质。但目前,

五、六十年代的老教师相续退休,青年教师人数不断增加,而大部分青年教师刚从大学校门进入职教行业,缺乏相应的基本技能,因此,加快高职青年教师的技能培训应成为各学校当前很艰巨的任务之一。

(一)鼓励和安排专业课教师到现场实习,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目前,在我们青年教师队伍中,往往理论知识比较扎实,而实践经验不足,缺乏操作技能,相当一部分专业课教师只能是“书上谈兵”,自身并没有足够的实际知识和一定的操作实践经验,要在教学中做到理论和实际结合,为实践教学打好基础,自然是不可能的事。要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鼓励教师下现场,学校首先要出台相应的制度与奖励办法,让青年教师定期深入现场跟班实习,了解现场的生产状况及设备更新使用情况,深入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提高

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教学中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使所讲授的内容与现场吻合。对新分配来校准备从事专业课教学工作的大学毕业生,首先应安排他们到相关行业、企业学习一定时间,锻炼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相关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以便在教学中密切联系实际,促进教师不断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双师”素质。

(二)拓宽“双师”型教师来源渠道,加大聘用兼职教师力度。

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就是围绕从事岗位工作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来组织教学的。毕业生最终要到一线岗位工作,这就为学校从企事业单位选调一批高级技术与生产经营管理人员或聘用一些来自企业,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兼职专业教师到高职教育系统从事教育工作提供了依据,因为他们最了解现场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劳动者。他们充当到高职教育教师队伍中来,有利于改善教师结构,加强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方法。这对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有较大的好处。同时通过他们的“传、帮、带”也能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提高青年教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三)建立健全培训制度,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教师能文能武,能讲能做,既能上相关专业理论课,又能上实习课,做到“两栖”。

首先要建立青年教师入门培训制度。像我校对大学毕业分配来的新教师,组织到教育学院进行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教育教学理论培训和上好第一堂课的培训,同时安排一次公开课,进行一次测评,通过培训与考核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其次,建立青年教师专业技术培训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各样的专业技术等级考核,要求青年教师必须通过相关专业技术考核。

三、建立完善的量化考核制度与激励机制,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学校要重视和尊重青年教师。虽然到处宣传尊师重教,但教师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实质上的显著提高,有时,在社会交往中甚至羞于启齿说自己是教师,因此,学校必须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对青年教师的评价要公正合理,要在青年教师的群体中建立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特别是量化考核时要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拉开档次,鼓励上进,激励后进。否则,考核透明程度低,甚至是暗箱操作,这样会大大挫伤大家的积极性和进取心,达不到教师考核的目的。若能研制出可操作性很强的教师工作质量考核计算机软件,那么就可以使教师工作考核更快捷、更准确。同时健全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青年教师给予适当奖励,这样能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精神以及奉献精神,很好地促进教师的成长。

四、加强计算机有关知识学习,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活动中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心理认识规律,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学习如多媒体集成编辑软件与专业相关的多媒体工具软件、不同类型媒体素材编辑软件等相关计算机知识,了解常用多媒体工具软件的用途、使用方法,提高运用多媒体手段的能力,让多媒体这一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育中发挥巨大作用,从而获得较好的学

习效果。同时,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可以充分地利用计算机网络来获取新知识以更新充实教学内容。

五、教师应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教育工作者要勤于收集有关的资料来丰富自己和教育学生。记得有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注重积累的,知识是积累起来的,经验也是积累起来的,我们对任何事情都不应该像过眼烟云。”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必须掌握和运用教育规律、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平时注意积累材料,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在分析典型材料的基础上,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提高到教育理论的高度,写成论文,这样可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便于由浅入深,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利于以后的扬长避短。高职学校的教师还应随时注意收集现场新设备的有关资料以及设备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的各种故障现象、发生原因、分析解决的方法措施等,以充实到课题教学。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勇于开拓,大胆创新,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多思考,勤动笔,把自己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提炼成最好的论文题材,写成文章,使后来有史可鉴。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事业的一项基础工程,涉及到师德修养、文化水平、业务能力、教育方法以及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提高等方方面面,本文只是发表作者的一些拙见。

【参考文献】

1、杨浩霞、葛伟:建立有效的机制加速中专师资队伍建设 《铁路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3期。

2、张万莲:浅谈专业课教师知识、技能培养的途径《铁路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第1期。

第四篇:高职《教育学》课程改革探析

宋利国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陕西西安 710068)

摘要:《教育学》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微格教学法,并使教育学课程回归到中小学校的实际课堂中,能够全面实现将学生教育理论知识内化的课程基本目标,为学生将来成为反思型教师奠定意识和能力的基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教育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关键词:教育学;案例教学;微格教学;课程改革

《教育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教育科学素养,增强学生从事中小学学科教学的能力,适应未来教学工作的需要。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育学》却存在着理论讲述过多,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实际教学能力较差的问题,失去了《教育学》课程的最初功效。

一、改革传统讲授法,采取案例教学法

《教育学》课程并非让学生死记硬背几个术语、几条原则,而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此,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选择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一)依据教学内容,精心挑选案例

案例教学的特点在于通过教师精心选出的教学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学事件,深入剖析它的一切方面,并注意研究教育事实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进而揭示教育规律。在案例的选择上,主要把握以下几个重点:

一是案例要真实可信。案例最好是从实际中来,如新闻报道或相关教材书籍中的真实案例,如果是教师自己编写的,也要符合客观实际。

二是选择最能反映教学内容本质的案例。运用案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抽象的教育理论,虽然在现实中对同一个教育问题有很多案例,但不能不加选择大量地罗列案例,而是要选择那些高质量的少数典型案例。通过对几个典型例子的剖析,达到对教育的本质的理解和把握。

三是案例在选择时,要注意依据教育规律、当前的教育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进行精心挑选,并注意做到案例之间的系统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前后一致,从而发挥案例教学法最大的教育功效。

宋利国,(1976-,),陕西榆林人,社会工作师,教育硕士,讲师职称,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共青团和青年工作。

(二)把握教学时机,适时呈现案例

案例呈现时间是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案例呈现的方式上,一般采用多媒体演示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采取教师口头表述、课堂表演或是分发文字材料等。案例的表现既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文字,亦或音像资料。在案例呈现的时间选择上,一般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而定,可以放在讲授知识之前,之中或之后,这些都是根据不同的教学讲述的需要和教学的具体条件而定的。

(三)引导学生课堂参与,小组讨论明辨是非

案例教学重在通过案例呈现,促进学生课堂参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为此,在案例教学中,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案例教学,促进学生课堂参与面和积极性。

1.分组讨论问题。为了全面深入把握案例所反映的本质内容,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将案例中的问题提出来交给各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举一名主持人,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巡视,随时倾听同学的意见,对学生解答不出的内容及时进行补充和完善。讨论结束时,由小组主持人总结本组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作出总结。

2.开展课堂辩论。有时一个案例会有多种解释或多个答案,存在正反含意或教育含意模棱两可、主张不鲜明的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即时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争辩。但在辩论过程中,需要事先安排由学生代表和教师组成的评判小组,并对争论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如果还不能得出唯一的结论,这是可以把问题留出来,让学生课后进一步深入思考。

(四)把握课堂活动进程,总结升华教学内容

案例教学不仅关注案例所反映的本质结论,更在于通过分析案例,实现对问题本质的分析、提取和把握。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案例所反映的本质属性,剥去案例的非本质细节,揭示案例与教育理论之间的必然联系,进而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准确地把案例中的内容与相应的一条或几条教育理论连接起来。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积极启发引导,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地独立思考,大胆地交流研讨。最后,通过分析讨论和对案例的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原理。

二、采取微格教学实训,提高学生教育教学能力

实践教学是当代教育的显著特点和本质要求。《教育学》课程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在讲授过程中,必须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微格教学,主动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来设计教学,组织教学,亲身感受课堂

2 教学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说课训练

“说课”是根据教学设计的内容和要求进行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通过说课,使学生明确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要求,说清楚为什么教与为什么这样教。教师可以在教完教学论相关内容后,给学生布置了一次说课训练,写一篇说课稿。学生的说课内容可以自拟,并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组织学生集体讨论。通过说课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理顺教学程序,规范教学语言,挖掘教学潜力,优化教学资源的能力,又为上好一堂课做好了充分准备。

(二)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是一种把一堂课分解为独立的时段,按时段进行教学实践的方法。微格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它能将一堂课分解为若干个部分,有利于学生专门针对某个环节设计教学。教师在组织微格教学时,首先需要编制微格教案本,让学生依据教案的一般格式编写教案。在微格教案编写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按照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进行备课,当然教学内容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但应切合实际。每位学生只需备10分钟左右的课,留给学生的备课时间约为一周左右,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走向课堂进行实际教学。微格教学结束后,学生要在课后对自己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参与听课的学生对每位授课者进行评课,最后再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感受了课堂教学的全程,提高了上课的能力,而且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对上课者进行评课,也提高了学生评课的能力,从中取长补短,改进教学。

(三)课堂互动

上课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是保证课堂有效进行,维持学生听课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为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即时穿插一些互动性题目,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其主体地位。在相关教学内容的讲授中,选择了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如让学生谈自己的成长感受,进行心理测试,玩心理游戏、即兴讲演等。丰富多彩的课堂互动形式,可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和积极主动性必将得到明显提高。

三、加强实践教学,在中小学实际教学中锻炼提高

加强与中小学校的联系,注重从实践中发现和研究问题,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这是《教育学》课程走出课堂走向课外的必然要求。教师可在课程讲授结束后,专门组织学生进行中小学课堂听课和课堂教学实习活动。这种真实环境下的教学实践,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实现学生将抽象教育理论、模拟课堂教学经验与教学对象--中小学生和各学科教学实际的有

3 机结合,提高学生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查缺补漏,完善自己的教学思想。在组织教学实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全程参与,跟踪指导,并指定中小学教学一线的教师参与学生的指导和培养工作,共同做好学生的实习工作。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实习工作进行详细安排和全面动员,要求学生在实习前、实习中和实习后都要进行定期的思想汇报和工作小结,促进其在反思的教学实践中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中国教育学刊.2004(1). [2]但武刚.公共教育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探微. 课程·教材·教法.2000(1). [3]李剑萍等.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6-178. [4]谷建春.《教育学》课程改革探析.长沙大学学报.2002(9).

第五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近年来,将“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建设纳入到高职院校核心能力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教育界与学术界的共识,但在具体培养上,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标准和体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呈现出各地、各高职院校为政,如同散兵游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底下,培养成本高企,影响和制约了高职院校整体发展水平。完善立法,推动资源整合,建立以双师型导师为中坚力量的培养制度,是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双师型

资源整合

一、双师型师资内涵简述

目前,“双师型”师资在全国范围内尚未有统一明确的定义。1995年国家教委在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开展全国示范性职业大学建设工作中,首次提到“双师型”教师,指出申请试点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的基本条件之一为:有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中有1/3以上的“双师型”教师。可见,双师型教师由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中产生,是专业技能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中提出了三条标准:一是具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即岗位工作经验+教师职称;二是既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专业职称,即双职称;三是主持(或主要参加)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具备以上三条之一即可认定为双师教师。学术界从教师的全面职业素质,科学研究与课程开发建设能力,引导学生成长成才,证书资格等方面提出了“一全”、“二师”、“三能”、“四证”标准⑤。部分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了高教司岗位工作经验+教师职称,双职称标准,提出了自身“双师型”和“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标准。

通过以上追溯,可以看出“双师型”教师群体应是集教学、科研、实践经验、技术应用于一体,且其掌握或提供的知识、技能满足时代要求或能为社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所需,并由此产生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当然,这一特性也是由高职院校办学宗旨所决定的。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双师型”教师是一种稀缺资源,是推动教育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具有独特的价值性。同时,它还具有经济学意义上准公共物品的属性,这是由现行国有主导办学模式和教育正的外部性所共同决定的。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建设忽视了对“双师型”师资独特的资源性和价值性,及其准公共物品属性的认识,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尚未形成全国统一标准和体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在原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原则意见》、《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意见》,高教厅在《关于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等一系列法规意见地指导下展开的,但“双师型”师资的认定,各院校都拟定了一套参照高教厅标准的认定办法,不仅在具体入选条件、程序,而且资格划分上互不统一。与我国“双师型”师资建设相通国家,如德国,政府颁布了《职业训练法》、《联邦职业教育保障法》等影响力较大的法案,对职业学校教师的任职资格,实训教师和实践课教师的培养等制定了具体的规定,奠定了其作为世界职业教育楷模的“双元制”体系。在日本,政府制定了《雇佣—能力开发机构法》,成立雇佣—能力开发机构,下设职业能力开发综合大学校,课程围绕以提升学员实践能力为中心,分学科、学制等,负责对“职业训练指导员”的培训和职业技能训练。

(二)教育资源分散制约了师资队伍建设

在科技成果转换链条上,高等学府及科研机构处于链条的顶端,底端是负责生产、物流、销售及市场信息收集反馈的企业组织,而高职院校则处于链条的中端,担当培养科技成果应用与推广和服务企业各项经济活动人才的重任。因此,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这种承接作用,则需加快教育资源的整合,开展师资队伍渠道多元化建设,而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整合的趋势和必要性将日益明显。一方面自党中央、国务院确立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以来,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围绕教学骨干、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师资建设,开展了一系列选拔培训工程,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苏省先后实施了“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资助计划, “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等选拔培养活动,我市也启动实施了“十百千”人才培养工程,储备和培养了一大批在学术界与企业界声誉卓著的专家队伍和高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据我国职教师资状况调查资料表明,高职院校66.6%的教师是所谓的“三门”教师,即从家门-大学门-高职院校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4月对全国40个城市技能人才状况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种资源分散,不仅导致了单个院校在“双师型”师资的培养上耗资巨大,制约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而且还直接影响到了社会经济发展一线人才的培养,不利于企业生产经营和科技创新。

(三)其他制约因素。

1.办学经费投入不足。一份来自对“102位高职院校工作者问卷”②(以下简称“问卷”)调查显示:高达85.2%的学校主要经费来源渠道较为单一,分别为:34.7%的学校主要依赖于学生学费,30.7%的学校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拨款,16.8%的学校主要依靠学校自筹,2%的学校主要经费来源于中央政府,1%的学校主要依靠企业拨款。同时,33%的学校认为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的经费投入难以保证或不能到位。另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自2005年以来,按预算内教育经费包含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口径计算,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中心中(剔除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预算内教育经费/财政支出”较上年下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占比三年平均数为50%,最高达到74%。从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监测结果来看,每年均有部分地区未达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投入增长要求。

2.人事配套制度改革滞后。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上,大多数院校都采取了内培外引相结合的模式,内培是基于已有师资的整合,相关的经费支出等,往往可以得到上级指标补贴,不受人事政策的限制。外引主要是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工作经验,又有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这类人员的福利待遇,通常受到院校人事编制、地方人才引进工作制度、财政补贴等有关政策文件的限制,引进工作难度较大。据“问卷”调查统计,来自实践第一线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平均仅为17.2%。

3.继续教育保障制度不健全。除了资金投入不足外,部分地区尚未真正确立国家、省、市、院校四级继续教育制度,没有形成师资队伍培训与建设的长效机制,校企培训基地、科研中心等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教育场所建设不足,专职教师实践培训和锻炼的机会不多。此外,师生配比过高(1:20),教师授课任务重,有的院校周课时达到了20节,压缩了教师继续学习的时间。

三、加快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

(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1.确立全国统一认定资格。推行 “双师型”师资全国统一资格认定,不仅有利于教育部门开展高职院校建设水平评估,使教师队伍建设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加速教师职业化发展趋势,而且还利于各级政府和部门细化相关人事、财政等配套扶持政策。在具体实施上,可借鉴国外模式,如美国、德国等,设定资格报名的一般要求,组织全国统一考试,规定报考人员须有相应的学位并有从事所教授专业1年的工作经历,没有获得学位的,5年以上专业领域工作经验视同对应的学位,特定行业可加设特别条件;考试内容按照专业划分,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考试成绩合格人员进入全国高职院校师资管理数据库,经选聘即可走上教学岗位,符合一定的任教年限和挂职培训时间,可申请并报经教育行政部门认定为“双师型”教师。建立全国统一的评定办法,对企业事业单位、高等高职院校、科研中心等机构已获得副高或对等职称的人员,经省级教育部门认定即可颁发“双师型”师资证书,并报国家教育部备案;对已获得院校确认的“双师型”师资,可制定过渡期办法予以确认。

2.跟进相关配套制度。构筑与产学研教协同发展的 “双师型”师资培养政策法规体系。国家教育部可联合财政、国税等部委,颁发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高等学府、科研中心、学术团体等机构,鼓励产业基金、民营资本等社会资金直接参与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地方经济、教育、科技发展水平编制师资培训、引进和开发规划,跟进相关的人事、财税等扶持政策。学术界、高职院校应从理论和一线实践工作,深入调研,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政策制定依据。

3.建立“双师型”导师制度。制定一套双师型导师选聘与培养办法,确定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双师型导师的遴选条件、晋升资格、选拔程序、培养周期、资助额度;制定双师型导师考核办法,明确考核组织实施部门、考核时间、考核程序和考核结果,对考核结果为不合格者,终止导师资格,进入新一轮遴选。发展兼职导师队伍,具体办法参照前述标准。双师型导师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中坚力量。

(二)加快教育资源整合

1.大力发展“三级”培训基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主体多元化”的思路,设立国家培训中心,可按行政区划,下设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东、华中、华南等区域培训基地,各地应进一步整合地方资源,建成省、市本级培训基地。国家培训中心应实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计划,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划分,成立专家工作组负责理论教育和实践课程体系开发与编排;定期组织国家级“双师型”导师轮训;建立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及其导师数据库。设立区域培训基地是基于我国地广,人数众多,各类教育机构庞杂等因素考虑,目的是充分发挥地域优势,集聚相关产业和领域的领军人才,建成独具特色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加强对区域内各省、市本级培训基地的辐射;接受国家培训中心的指导和监督;发展国家级“双师型”导师,培养省级“双师型”导师。省、市培训基地应整合本地高校教授或企业事业单位、学术团体正高技术职称资源,建立导师队伍,加强对“双师型”教师和新教师的“帮、传、带”。各级培训中心经费来源应坚持主体多元的原则多渠道筹集资金。 2.优化内培外引发展模式。高职院校在内培上,要制定“双师型”师资培养计划,建立梯队,利用导师资源,加快双师持证人员和新进教师培养;完善考核、奖惩等制度,联系各级培训基地、校企实训中心,引导“双师型”教师自觉参与滚动培养,选拔与晋升活动,逐步建立自己的双师型导师队伍。在外引方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探索新模式,如与本级培训机构和企业签订三方合作培养协议,加强对生产、建设、流通、管理等领域一线高素质人才的挖掘,从中挑选一批,作为跟踪和扶植对象,拓展来源渠道,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3.加强与高等院校、研发中心等机构的交流。设立高等高职学院、研发中心“双师型”教师流动工作站,创建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示范中心。院校间可互派人员,让更多的新进教师,双师持证人员,“双师型”教师有机会接触学术界前沿理论,了解学科发展趋势,开阔视野,提高教师的教授能力;选派人员参与和承接研发中心工作流动站课题与项目研究,提高教师的实务操作能力,增强创新创造能力,培养集产学研教素质为一体的综合型双师队伍。

(三)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

1.加强领导,营造“双师型”师资培养的良好氛围。成立全国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育部,内设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培育处,负责师资体系的认证与推广、选拔与培养等具体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参照设立类似机构,确保工作的上下衔接和统一。

2.统筹发展,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步伐。打破地域界限,强化政府统筹职能,大力推进区域内教育资源整合,实施“3+X”工程(即集中力量建设1所跨省域、功能全、起示范辐射作用的区域培训中心,骨干培训基地省、市级各1所;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培训机构。),探索双师型导师“帮、传、带”新模式,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具体培养上,要突出地区经济发展特征,围绕服务新型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地方支柱产业,加强产教研教结合,使双师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3.科学引导,推动“双师型”师资职业化发展。“双师型”师资职业化发展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对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视和学科的发展,以合理流动的形式提高教师的整体质量,也利于形成和发展教师的职业亚文化。推动“双师型”师资职业化发展要围绕双师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和职业化技能三方面内容展开,重视科学研究方法、专业前沿知识建设、教师专业意识培养,适时成立专业协会等环节梯次推进。此外,还要研究制定相关的人事薪酬待遇政策,建立继续教育保障制度,提高从业者的社会地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中学校团委工作简介下一篇:挂职学习报告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