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经营模式论文

2022-04-26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百家讲坛经营模式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学术界和传媒界往往存在这样的争论:究竟电视这一具有大众性和娱乐性的媒介是否适合用来传播精英文化?许许多多的文化类节目纷纷在收视率上败下阵脚,就在我们感叹文化类节目似乎不适合用电视这样的大众媒介来传播之时,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推出的《百家讲坛》于2004年全面改版,并且在收视率上大获成功,时至今日《百家讲坛》栏目仍然长久不衰。

百家讲坛经营模式论文 篇1:

《中国改革三十年》等三则

《中国改革三十年》

张维迎 编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6月

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迈进历史的节点,前进的脚步仍未有半点迟疑。30年来,我们的改革在不断“试错”中摸索,循序渐进地展开。30年,是可以作稍许评价的时候了。客观而理性地评价过去,有助于审慎而乐观地展望未来。使我们对未来改革的方向和速度增添几分憧憬和把握。

2008年2月,北京大学第10届光华新年论坛邀请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0名经济学专家,对于改革开放三十年进行回顾、评价与展望。《中国改革三十年》乃这次论坛的总结,包括成思危、吴敬琏、茅于轼、厉以宁、林毅夫、周其仁、钱颖一、陈志武、樊纲、张维迎等经济学专家的10篇演讲实录,和媒体对他们的访谈纪实。

30年,不仅是一个节点,更是一个起点。在长久地沉浸于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欢愉的同时,我们同样自觉接纳着理性的不时敲打。未来30年,中国将从低中等收入国家跨越世界平均水平而成为高中等收入国家;有望发展出基于法治的成熟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从部分开放的经济发展到融入全球的经济。在发展问题上,方向比速度更重要。改革开放30年以后的方向抉择,是经济学家始终思考的问题。市场经济,须以法治为根基。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经济学家集体表达着对法治的诉求。学术凝聚智慧,观念成就未来。让我们跟随经济学家的步伐一起反思和探讨我们的改革之路。

《觉醒的中国》

杜英姿 主编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8年3月

当前,中国人正以高昂的热情,期盼着国家的繁荣昌盛,期待着中国以全新的面貌,超越发达国家设定的轨道,实现中国的崛起。但是,中国这个历经诸多苦难的国家的百年梦想和民族追求,只能靠自己开创出一条新路才能实现。这不仅仅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的长足发展,更是社会、精神的自我超越。

《觉醒的中国》围绕民主政治中国走向、中国道路、中国公民时代、“民告官”的光明故事、中国式奥运、还戏于民、中国慈善总动员、消费时代我们如何选择、今日电影的意义、百家讲坛是否电视异化学术等当今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十大热门问题,邀请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作出分析:如周国平深度分析于丹热,任剑涛讲述公民的诞生,戴锦华透析第六代导演等。

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民主、自由、平等、公正、人权等现代政治价值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受。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政治文化的建设,《觉醒的中国》提出了明确的看法,即要开创中国的“公民时代”;在消费异化的时代,《觉醒的中国》提醒人们对消费过度依赖和崇拜直到被商品控制,其影响力已经超出了技术、经济部门,进一步渗透到政治与文化领域……。当今十大热点,让我们看看专家如何评说。

《第六帝国:罗斯柴尔德家族秘史》

(克)艾根·凯撒·科迪 著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8年5月

拥有50万亿美元巨额财富,控制全球金融200年,真正的隐形世界首富,世界上最神奇最强大的家族。2007年,一本名为《货币战争》的畅销书让罗斯柴尔德家族成为无数中国人眼中的一个谜团。

在欧洲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名字像罗斯柴尔德这个金融大亨这样出名。它起初是那么卑微、默默无闻,它繁荣崛起的速度之快令世人惊奇、赞叹不已,人们关注的目光也一直没有离开过这家成功的金融商。在世界各地的每一个角落,“罗斯柴尔德”是人们心中共同的梦想,嫉妒的焦点。

《第六帝国:罗斯柴尔德家族秘史》根据历史史实,向世人还原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原貌,以“经济史”的叙述风格,混以政治和外交的史实,讲叙了罗斯柴尔德家族崛起的过程。人们对这个家族的成功评说不一,有人把它看作是犹太人智慧、财富、影响以及慈善事业的象征,也有人把它作为犹太人企业用金钱征服世界的一个活样板。无论人们如何评说,罗斯柴尔德家族作为人类商业史上的一个奇迹,他们成功的经营模式和金融理念值得今人学习。

作者:张维迎

百家讲坛经营模式论文 篇2:

电视媒体的精英化和大众化融合

摘 要: 学术界和传媒界往往存在这样的争论:究竟电视这一具有大众性和娱乐性的媒介是否适合用来传播精英文化?许许多多的文化类节目纷纷在收视率上败下阵脚,就在我们感叹文化类节目似乎不适合用电视这样的大众媒介来传播之时,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推出的《百家讲坛》于2004年全面改版,并且在收视率上大获成功,时至今日《百家讲坛》栏目仍然长久不衰。《百家讲坛》的成功是电视媒体精英化和大众化融合无数次失败之下的一个成功之作。

关键词: 电视媒体 精英化 大众化 融合 《百家讲坛》

一、争论:精英化和大众化的对立

关于精英化和大众化的争论,长久以来一直没有一个很好的答案,文化含量高的事物是否适合用电视这样的大众媒体来传播?答案往往是否定的。因为历年来许许多多具有思想深度的文化类节目在收视率上却屡遭失败。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其表层原因,即《中央电视台栏目警示及淘汰条例》即所谓的“淘汰制”,收视率长期处于末尾边缘的节目将会遭遇淘汰。二是深层原因,大多数文化类节目的起点过高,过度追求文化品位,从而缺乏广泛的普通观众。而与此同时,《百家讲坛》这样一档文化讲座类栏目,在改版之后收视率节节高升。2004年5月由著名清史学者阎崇年主讲的《清帝十二疑案》最高收视率达到0.57%,①位居科教频道之首。随后《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也一直处于科教频道前列。注重学术性与知识性的《百家讲坛》通过电视这一媒体获得了大众的关注。也正是随着《百家讲坛》这样一档文化讲座类栏目受到的关注,长久以来关于“精英化和大众化”似乎因为该节目的热播而有了一个新的答案。

二、融合:《百家讲坛》因何而“火”

央视科教频道在2001年推出《百家讲坛》节目,节目宗旨为“构建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但起初节目收视率时常在末位徘徊,播出效果十分不理想。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该节目内容过度学术化和专业化;二是主讲人讲课方式说教化;三是节目选题过于广泛化。而2004年下半年《百家讲坛》栏目进行了全面改版,节目宗旨由原先的“构建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变为“让专家为百姓服务”,从形式来说,由原先的大学课堂转入演播室录制,并且从电视画面上讲究视听艺术的融合,主讲人讲授方式上讲究策略性,讲授语言风趣幽默,话题跟随时事热点。改版之后该节目在收视率上呈现一路飙升的态势,并且在央视32个栏目的综合排名中位居第三。《百家讲坛》的成功有迹可循,栏目改变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分别是栏目宗旨、栏目选题、主讲人讲述方式和策略以及视听效果这四个方面。本文将重点探究这四个方面的改变对于电视媒体的精英化和大众化融合有何重要的意义。

(一)栏目宗旨的改变

《百家讲坛》的栏目宗旨栏目由原先的“构建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改变为“让专家为百姓服务”,这是文化精英走下神坛走上讲坛为大众服务的体现,主讲嘉宾均是各自领域有造诣的专家,例如著名清史学者阎崇年、红学专家刘心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历史学家易中天等等。栏目组将这些专家从高校请到演播厅,使得全国各地观众都能够接触到他们的精彩讲座,该节目利用大众传媒的优势在百姓和专家之间架起知识的桥梁。架起桥梁固然容易,但是要将自己所学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给受众却不易。这也是起初《百家讲坛》收视率惨败的原因之一,作为一个公众讲座类节目,首先主讲人具有一定的学问深度这一条件满足之后,该主讲人还要具备公众演讲的能力,过度使用专业术语以及晦涩难懂的词汇不会受欢迎,至关重要的是主讲人如何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自己深厚的知识积淀传达给受众。由于电视这一媒体的大众性,专家们如果居高临下始终将自己置于神圣不可侵犯的学术高度,那么专家的讲座也许会变成对牛弹琴,能够理解的人甚少;因此,专家们放下身段走下神坛,通过该节目架起的桥梁走向百姓,使得电视媒体做到精英化和大众化的融合。

(二)题材选择的改变

该栏目经过改版之后题材的选择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起初,该栏目选题十分广泛,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均有涉猎,但是正是由于选题范围过于广泛并且过于有深度,使得该节目收视群体限制在有一定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的群体,一般文化水平的普通百姓则无法适应。而后,改版之后的《百家讲坛》在选题上进行明显的窄化以及系列化处理,注重历史文化的深度探索,大多选择历史文化题材以及采取系列集。由于历史文学题材具有故事性和趣味性,对于受众的文化要求相对较低,并且普遍老百姓对于中国古典名著和历史文化更为热衷;而自然科学题材知识逻辑严密,对于受众要求较高,并且适合用数学的图表和公式来演示,因此人文历史类题材更加易于观众理解,同时也利于专家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述。例如,《千古爱情之来自星星的你》这一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郦波教授根据文献资料以“牛郎织女”这一大众所熟知的民间传说来向观众讲述这则传说中人们所不熟知的另一面。故事角度新穎,题材属于历史人文类,适合主讲人以一种更加幽默有趣的方式讲述,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也会跟随节目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三)讲述方式和策略的改变

北师大于丹教授说:“悬念永远都是电视的基础卖点,我们看电视剧,最大的吸引就是命运的未卜、悬念链的生成”。《百家讲坛》栏目充分运用悬念这一最具吸引力的卖点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首先是片名悬念化,这也是体现该期节目的总悬念,例如《清帝十二疑案》、《唐伯虎考场舞弊案》、《宋徽宗之谜》等等,往往片名就已经亮出该期节目的总悬念,而后随着主讲人的讲述,在讲述过程中不断的设置分悬念,而后一个又一个的消解悬念,最终使得整个总悬念得到消解。例如在《大明疑案之唐伯虎考场舞弊案》一集,厦门大学傅小凡教授在节目开头便亮出总悬念,即“才华横溢、志向高远的唐伯虎怎么会舞弊?这场震惊朝野的考场舞弊案,究竟暗藏怎样的玄机?”而随着故事的发展,主讲人在节目中设置了许许多多的分悬念,以此来提高观众的观看兴趣。该节目的分悬念有如下几个:

分悬念一:信心满满要三元连中的唐伯虎却榜上无名,究竟是谁告发了唐伯虎?

分悬念二:华昶的指控有许多疑点,那么究竟是哪些疑点呢?

分悬念三:华昶指控程敏政卖试题背后另有隐情,究竟有何不为人知的秘密?

分悬念四:唐伯虎是否买了考题作弊?

分悬念五:徐经是否参与作弊?

分悬念六:唐伯虎牵涉其中必定是身边好友告发,那么究竟是谁?

分悬念七:都穆告发唐伯虎这一说法是否是事实的真相?

经过主讲人的讲述,一个又一个分悬念不断的产生,同时一个又一个的分悬念不断的被消解,最终揭示事实的真相,消解该期节目片头亮出的唐伯虎考场舞弊案件的总悬念。

除了在故事中设置悬念这一重要而有效的方式之外,话题跟随热点也是讲述方式及策略的一种。例如《百家讲坛》中《千古爱情之来自星星的你》这一期讲述的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牛郎织女的故事,牛郎织女位于古代民间传说的四大爱情故事之首。有趣的是该期节目根据众所周知的热播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借势发挥,而该期节目将中国民间爱情神话故事“牛郎织女”比作《来自星星的你》中的“都教授和千颂伊”,巧妙跟随大众感兴趣的热点话题来吸引大众的眼球,并且通过自己妙语连珠般的口才制造笑点,利用“牛郎是来自地球的,那么织女就是来自星星的你”、“最美好的爱情未必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深情的拥有”等等既幽默又比喻精准的语句使得该期节目气氛轻松而活跃。同时,将民间流传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追溯至其源头,形象而又生动地介绍“天庭版”、“人间版”、“自然版”这三个版本的牛郎织女故事。其中详细介绍了具有文字记载的《田昆仑》和《毛衣女》以及有图像记载的敦煌壁画,并且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姓名字号一说来解释“牛郎”和“织女”,在郦波教授的解释下,我们不难理解在当时古代中国的传统社会生产模式即男耕女织之下人们对于爱情的美好向往与情感诉求,“牛郎”指代当时辛苦耕种的男性,而“织女”则是指代缝补织衣的女性。通过主讲人幽默风趣的讲述使得观众在聆听自己所熟知的民间传说的同时了解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面。

(四)电视媒体的充分利用

本身文化类讲座节目就有着自身的缺陷,即节目形式较为固定,不太适合电视这样的视听媒介来传播,但是《百家讲坛》却十分讲究视听艺术的融合,根据电视媒体自身的优势,利用情景再现的技巧,融合电脑特技、影像资料、图表制作、以及动画模拟的技巧,丰富了节目的视听语言,而且节目还根据画面的内容配以适当的配乐,使得节目更加的赏心悦目,使得一个又一个故事变得更加形象而生动。例如《千古爱情之来自星星的你》这一系列节目中郦波教授在向观众讲述“牛郎织女”这一故事其中一个来源之时,画面以竖版竹简为底将记载《毛衣女》的文字呈现出来,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其中的意义,而在主讲人讲到十分重要的语句时,古风韵味的动画配以毛笔字体一字一字地缓慢呈现,同时还配以优美的音乐,使得观赏性大大提高。又如《大明疑案之唐伯虎考场舞弊案》,这其中表现唐伯虎舞弊入狱之时,画面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使用真人扮演,复现了当时唐伯虎在狱中的情形,使得节目的真实性大大提高。又如,《论语》中为了真实再现当时的社会环境,当节目中主讲人讲述到孔子的授课之时,该节目采用情景再现的手法还原了当时孔子向学生们授课的场景,并且采用的是非真人扮演,而是动画模拟的手法,使得该节目的趣味性大大提高。文化的精英性与电视的大众性在这一节目中巧妙的融合,用画面讲故事,视听元素的融合使得原本具有自身缺陷的讲座类节目得到了弥补,使得本身缺乏形式感的节目变得更加富有吸引力,使得整档节目可看性大大提高。画面丰富多元,传播形式生动,是这个消费时代收视率的保证。

三、启示:未来发展

《百家讲坛》这一节目无疑是糅合了电视媒体的大众化以及文化的精英化,使二者的结合相得益彰,该节目宗旨强调“让专家为百姓服务”,题材选择以文学类为主,注重讲述方式以及策略,并且充分利用电视媒体的优势,使得节目的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可看性大大提高,因此获得高收视率也在情理之中。

高高在上的专家,也就是这里所指的精英,他们所传播的学术知识也就是精英文化;而百姓则是芸芸众生,具有一般文化的普通大众,“让专家为百姓服务”也就是使得精英文化透过《百家讲坛》这一窗口在大众之间传播。题材选择以人文历史类为主,即人文历史类题材更加适合深入浅出的讲述,这既保证了节目内容的学术性,也保证了节目受众的大众性。讲述方式注重设置悬念,即该节目通过设置一个又一个悬念来紧抓观众的眼球,一个悬念得到消解之后另一个新的悬念又会诞生,一个又一个问题吸引着观众,直到节目结束方才将总悬念消解。主讲人讲述策略的改变十分有效,注重话题的热点效应,表情达意幽默风趣,该抒情时直须抒情,时不时以妙语连珠般的语句博得观众一笑,适当地使节目节奏轻重缓急分明,这样一来节目氛围时而抒情、时而悬疑、时而轻松,使观众在观看节目时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而要注重电视媒体的精英化与大众化融合,不仅仅在学术性上要强调精英化,更要依赖电视这一媒体来突出其大众化特征将二者融合,充分发挥电视媒体技术性的优势,利用电视媒体视听艺术的特质,使得电视媒体在该节目中达到了精英化和大众化的融合。

总的来说《百家讲坛》这一节目不仅在節目本身选题上强调知识性和科学性,更在节目制作和播出方面强调大众性和通俗性,同时也巧妙的运用了电视传媒广泛性和娱乐性等特点,因此使得精英化和大众化达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的融合。从精英化和大众化的融合角度来看,《百家讲坛》的成功是今后电视工作者应当学习的典范。

注释:

①论《百家讲坛》的经营模式,现代企业教育,2008.

参考文献:

[1]丁智擘.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价值与创新路径[J].传媒,2015(11).

[2]李一君.从《百家讲坛》的蜕变看当代电视节目中精英文化的生存发展[J].青年文学家,2011(17).

[3]杨曙.论后现代语境下平民学术的意义以及当下知识分子的分流——与葛红兵教授商榷《百家讲坛》和《品三国》的合理性[J].时代文学(理论学刊),2007(4).

[4]郝飞婷.李荣.文化益智类节目的理念及功能探析——以陕西卫视《唐诗风云会》为例[J].中国电视,2015(9).

[5]刘燕.电视故事类节目盛行的三维分析[J].新闻世界,2015(8).

作者:陈雪

百家讲坛经营模式论文 篇3:

透析我国跨媒体出版的亮点与不足

随着《哈利·波特》图书大卖,电影票房也屡创新高,跨媒体出版一词深入全球出版人的视野。之后,《暮光之城》的畅销再次将跨媒体出版推向热潮。据了解,在国外尤其是欧美与日本,跨媒体出版运作已相当成熟。中国出版业的跨媒体互动与合作也由来已久,但仍在探寻摸索阶段。

从网络文学起家的《诛仙》,渐次向图书、游戏等领域跨界,实现了多维传播,成为跨媒体运作成功的典型案例,为中国出版业吹来一股清新的风,轰动一时,并引发深远的影响。笔者拟从《诛仙》这一案例着手,透析其成功的经验及存在的不足,以期为我国跨媒体运作提供借鉴。

一、我国跨媒体出版的现状

(一)何为跨媒体出版

所谓跨媒体出版就是在出版流程的选题策划、印前编辑和印刷过程中,出版内容都可以以一种数字的形式存在,以便适应不同的承载媒介,使所有的媒介都能共享相同的信息资源,并在以各自媒体的特点进行宣传销售的同时,又吸收其他媒体传播形式和特点的一种立体经营模式。

跨媒体出版的理念在于让文化产品可以在纸介、电子、网络等不同介质中相互转换。譬如文字可以转化为图像、声音等符号形式;如果是形象性、情节性内容,还可以转化为影视、主题公园、卡通等文化产品。

(二)我国跨媒体出版的现状

相较于外国集图书、影视、游戏于一体的成熟模式,中国的跨媒体出版还处在起步阶段,模式还比较单一。图文与影视媒体的合作是跨媒体出版互动最常见的一种类型。2004年,中华书局看中《百家讲坛》的影响力,借势推出了阎崇年的《正说清朝十二帝》,刚上市三个月就销售了16万册,开创了百家讲坛的一个神话。中国出版业的跨媒体互动与合作也由来已久,而且还有不断扩展的趋势。虽然仍在探寻摸索阶段,但大陆也出现了一朵风靡东亚、东南亚的跨媒体出版奇葩——《诛仙》。它从网络文学起家,之后集数字、图书、游戏、音乐于一身,全方位地实现了跨媒体运作。《诛仙》成功运作的经验及发行中存在的不足正是中国当前跨媒体出版现状的真切反映。

二、解构《诛仙》——跨媒体多维开发的亮点

(一)作为网络文学的《诛仙》

《诛仙》最早作为网络文学连载于文学网站“幻剑书盟”,立即受到了网民的热烈追捧,并迅速被多家文学网站所转载,在短短六个月内总点击率就达到惊人的3000万人次,并且以平均每天200万人次的流量不断攀升。这种在网络上的巨大影响力,吸引了广大出版商的注意,使得《诛仙》得到出版社编辑的发掘,将这部小说结集成书。

(二)作为图书的《诛仙》

《诛仙》作为图书最早的形态为简体文学类图书,由朝华出版社出版了六册,其前六册出版后,销量超过100多万册,销量在市场销售排行榜中位居前列。结局两册转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战绩依旧不俗。《诛仙》可谓红极一时的最畅销书。与此同时,《诛仙》的繁体实体书在台湾由小说频道出版。

2009年,大马漫画家Ben(黄雄豪)根据原作创作出《诛仙漫画版》,其作品现在在作者创办的网站ComixoStudio上的网络杂志《可米秀周刊》上连载,深受漫迷们的追捧。

(三)作为游戏的《诛仙》

将动漫改编成游戏是日本常用的跨媒体组合,如被誉为经典之作的《樱花大战》、《高达系列》等等。然而通过网络小说改编而成的游戏却是史无前例。2007年由北京完美时空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根据小说改编开发的网络游戏《诛仙》正式发行。而后又发行了《诛仙2》和Q版的2D回合制MMORPG网游《梦幻诛仙》。

网游《诛仙》同样吸引了大批读者和游戏玩家参与其中,有上千万游戏注册用户,在神州大型3D游戏中,仅次于《魔兽世界》。同时开辟了当红网络小说改编成游戏之先河,随后的《飘渺之旅》、《鬼吹灯》等纷纷被网络游戏公司相中,陆续被开发成网游。

(四)作为音乐的《诛仙》

因为网游《诛仙》运作得十分成功,便少不了游戏背景音乐的宣传助阵,由任贤齐演唱的“诛仙恋”、“诛仙我回来”、“诛仙剑”成为《诛仙》的主打歌曲,并在同年拍摄了MV。之后又有周迅、胡歌和董贞为其献唱。古典唯美的音乐,让游戏玩家在游戏的美妙旋律中沉醉。

三、由《诛仙》看跨媒体出版的要诀与存在的缺陷

(一)跨媒体出版的要诀

1.资源多维开发,物尽其用。作为一个资源多维开发的成功案例,《诛仙》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又开辟了小说到网络游戏的资源利用新路径,收到了良好的效益。其成功带来的启示就是不要拘泥于一两种媒体间的合作,而应该把合作维度扩大,把所有适合的媒体尽量都使用上。

2.传统媒体主动“拥抱”新媒体。传统出版业必须抓住机遇,主动“拥抱”新媒体。新媒体凝聚和吸引了受众大量的注意力资源,其传播效果和传播优势日渐显现。我们应积极寻找将出版业的资源优势与受众的媒体使用偏好相对接的契合点。

《诛仙》图书畅销的契机源自于朝华出版社从《诛仙》在网络上的强大号召力和庞大的受众群中发现了商机,找到了传统纸质资源便于阅读和保存的优势与年轻受众追捧《诛仙》之间的契合点,使得《诛仙》一书成为风靡一时的畅销书,在图书销量榜上久居不下。

3.打造品牌,营造商机。产品给消费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品牌,所以提升品牌、塑造品牌形象成为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棋子。《诛仙》从网络上开始传播,受到了网络读者的喜爱和追捧,通过无门槛的传播方式,使《诛仙》在无形中具备了形成品牌的契机——无限的商机和良好的口碑。之后《诛仙》借势出版成图书,之后又改编成游戏,这样既扩大了受众范围,又提升了受众的忠诚度。同时,通过多个媒体之间的合作,相互造势,提升了《诛仙》的品牌价值,形成双赢乃至多赢的局面。

(二)跨媒体出版存在的问题

1.“跟风”出版,过犹不及。《诛仙》的成功引发了跟风现象。诸多写手开始抄袭玄幻这一热点,网络玄幻被出版亦成为趋势,接着被拍剧,被“游戏”。然而大肆跟风必将无法把握质量关卡。诸多写手目的就是为了点击率、为了能出版,再加上图书市场追求热点选题,结果出现大量粗制滥造的次品。跟风出版者为获得最大利润,往往会大量出版跟风书籍,忽视了读者的需求量,致使供大于求,造成大批图书滞销。不少游戏公司为争取上市先机,没有准备充分,游戏画面、剧情设置、角色定位都存在着设置不够精细、BUG层出不穷的问题。不进行市场调查和预测就草率地跟风,最后损失的还是出版媒体自身的利益。

2.跨媒体出版已成趋势,但仍不够成熟。《诛仙》通过跨媒体的开发,从网络小说变成图书、漫画、游戏甚至音乐,但是对于一向热门的影视范畴一直未曾涉及。一方面是因为至今未有公司与作者谈妥《诛仙》的影视版权,另一方面要想把宏大的玄幻背景做得逼真精致,就现在中国本土的技术和投资而言,还不能达到标准。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的跨媒体出版仍不够成熟。中国很少能像外国那样打造出《哈利·波特》这样包括电影、图书、玩具、旅游、主题公园等在内的庞大“工程”,跨媒体互动应有的“一鱼多吃”效应尚未得到极致的发挥。《哈利·波特》的成功启示我们——产品的多媒介、多形式的开发,带来范围经济的实现,创新性选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自然得以充分释放。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刘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水利企业财务管理论文下一篇:殡葬单位档案管理论文

热门文章

百家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