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建设教育学论文

2022-04-15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普通高中课程建设教育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关键词】薄弱高中;课程建设;问题;优化高中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多,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与普通高中相比,薄弱高中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劣势,因此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阻碍,对教学工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笔者针对薄弱高中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谈几点优化策略。

普通高中课程建设教育学论文 篇1:

核心素养视野下校本课程建设路径探微

摘 要: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主题,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必须开辟有效路径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服务。要基于学校校情,科学绘制学校校本课程图谱;要涵育教师素养,尤其要提升其课程领导力与执行力;要改进评价体系,确保实现校本课程实施效能的跃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课程,课程能力;评价改革

作者简介:王锦飞,南通大学附属中学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 南通 226000)

当前,培育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主题,作为学校课程建设不可或缺之重要部分的校本课程建设理应积极回应这一主题。要采取有效措施走出目前校本课程建设中存在的困境,通过对国家预留课程空间的创造性开发以及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让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更好地为培育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服务,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服务,为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服务。那么,核心素养时代的校本课程建设究竟该如何开展,或者说有哪些具体的路径可资借鉴?本文拟对此作粗略思考,抛砖引玉,期望能引发诸多教育同仁作更为深入的专题探究。

一、基于校情,科学绘制校本课程图谱

作为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校本课程,已经越来越成为高品质现代学校的一个最为核心的竞争力。教育行政部门在对学校进行的各种考核评估中也有校本课程开设情况这一专项。目前在基础教育学段,校本课程建设似乎呈现出“繁花似锦”的景象,几乎所有学校都有除了国家规定课程之外的校本选修课程,少则几门、十几门,多则几十门、上百门,不少校长直言不讳地说,不拿出若干门校本课程,还怎么在圈子里混?

但事实上,在应试教育下不少学校的校本课程只是为了应景,充当着花瓶花架的角色。一所名校曾专门围绕校本课程开展对外教学展示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教师前去观摩,结果观摩者发现其中部分课程是活动当日首次开设,有的课程尽管不是第一次开,但从学生口中得知,一学期也开不了几回。在该校向前去观摩者介绍的100多门校本课程中,有的属于高考学科的拓展,直接为提升应试成绩服务;还有的适合职业学校开设,如刺绣、木工、钳工等课程却硬性在普通高中开设。这些课程一是師资力量跟不上,二是学生参与者寥寥无几,大家感觉有明显的作秀成分。当然,其中也有不少对提升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的确有帮助的校本课程,如唐诗宋词鉴赏、历史上的哲学家、物理学的历史沿革、探寻浩瀚宇宙奥妙等,这些课程如果真的能够常态化开设,而不只是摆给观摩者看看而已,那的确对有效提升学生素养是大有裨益的。该校的校本课程尽管很多,但感觉太过杂乱,体系不太清晰,学科中心太过明显,基本是基于各学科的各种课程的胡乱堆积。而且目前从面上看,各校的校本课程建设也有“千校一面”的倾向。因此,从学校的校情出发,科学绘制学校自身的校本课程图谱,让校本课程建设真正担负起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是当前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一是校本课程要突出“校本”特质。所谓校本课程,简言之就是要有对课程建设的校本化表达。这一表达要与学校自身特有的文化相结合,与学校的师资特长相匹配,与学校学生的培养层次相一致,从而表现出与其他学校的校本课程有明显不同之处,就是所谓的要有学校自己的特色。比如,不少学校都有坚持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校训,这就是学校的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可以考虑与校训的结合,围绕校训开设若干门校本课程,这肯定是独一无二的学校特色,也自然百分百是拥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了。

二是校本课程要突出价值引领指向。核心素养下的校本课程要为培育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服务,而在核心素养中国化表达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这三要素中,价值观念无疑是最为核心的要素,是核心素养之核心。因此,校本课程建设在价值层面要突出对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要真正指向对学生的积极价值引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学校校本课程建设要把对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

三是校本课程要突出学科间综合。我国知名教育专家、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认为,培育核心素养的核心策略就是“整合”。这是因为核心素养的培育本身需要跨学科的综合,决非某一具体学科就能独立承担,因此,核心素养下的校本课程建设特别强调要跳出单一学科的偏狭,要有宏观的大课程视野,可以基于某一课程,但不能囿于某一课程,要借助校本课程建设这一平台,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实现传统学科课程之间的融通与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全新的校本课程。当前许多共性化的素养是无法只通过某一学科教育来完成,这就给我们的校本课程建设留足了空间,如果我们的校本课程也完全基于学科而设置,那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必将是不全面、不完整的。

二、涵育教师素养,提升其课程领导力与执行力

基于校情与核心素养科学绘制出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是校本课程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但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的运转实施自然离不开广大教师。而且要培育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师自身素养如何当然是关键因素,很难想象一支素养水平低下的教师队伍能有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一些教师队伍的素养现状的确难以适应核心素养时代的新要求,因此培育发展教师素养,使得教师队伍的素养水平能与培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相适应,无疑是当前十分重要且艰巨的一项任务。

一是要提升学校校级管理层特别是学校校长的校本课程领导力。学校校长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当然也是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而民主化程度比较高的学校一般都是集体领导决策,学校校级管理层在学校决策中的分量显然举足轻重。从这个角度讲,学校校级管理层对于校本课程的集体领导力对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至关重要。但在应试教育盛行的教育生态下,校长及学校校级领导层在分数面前往往不得不低头,被短视的应试成绩这一“政绩”功利所驱使。因此,所谓的校本课程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备案,存在于学校的计划里、陈列在学校的墙壁上。显然,学校校长及校级管理层的顶层不作为是当前校本课程建设无法真抓实干的一大障碍。当然,只是怪罪于校长及校级管理层也有失公允,只有让学校领导者的思想真正得以解放,才能真正提升其对于校本课程的领导力,从而让他们有所为,且有大作为。

二是要提升学校中层管理干部及普通教师的校本课程执行力。目前,很多学校都实行年级管理制,校本课程管理与执行主体一般在年级部,而学校中层干部是年级管理的核心成员。学校总体校本课程方案一般也是由负责教学及教科的中层管理部门拿出具体实施方案再交予各年级由学校负责年级的中层干部具体落实。因此,学校中层管理干部对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他们的课程能力直接关系到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品质。就具体的校本课程门类而言,具体课程自然需要承担校本课程任务的一线普通教师去执行,而且他们对于校本课程执行更直接具体,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的执行力应该更为重要。因为校本课程的计划安排及课程每个章节的具体内容的设计必须要有具体执教者去完成。这其实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门质量高的校本课程含有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教师的教育智慧,而且必须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等等。然而,不少学校在校本课程开设教师的选择上,往往是那些年老体弱的教师,那些中高考主科教学成绩不理想的教师,或者其他一些需要照顾的对象,这些执行力相对较低的教师对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自然极为不利。

三是要通过专项培训提升校本课程建设参与者的课程能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要在政策层面予以大力支持,在资金上给予充分保证;教师培训机构要把提升教师校本课程能力(包括校长及校级领导的课程领导力及中层干部与普通教师的课程执行力)作为教师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其成为教师培训的必修课程。包括校长在内的全体校本课程的建设者与实施者更要站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自觉参与培训,努力提升自己的课程能力。

三、改革评价体系,确保校本课程实施效能的跃升

评教结合、以评促教一向是课程教学实施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則,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包括校本课程在内的一切课程教学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在国家规定的各学科课程教学中,凡是与中高考挂钩的、对学生升学有影响的课程,教学实施从时间到空间上均可以得到充分保证,教学的实际效果相应也就较好。相反,那些与中高考关联性不大甚至没关联的学科就会被简单化冷处理,有的学校甚至干脆不开设。同样,就校本课程而言,高中阶段有的学校也只是在高一象征性地开几门,高二文理一分班就不开了,好一点的学校最多坚持开到高二结束,高三就不谈了。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现有的评价指标比较单一,或者说在评价指标中非中高考科目以及校本课程所占的份额较小,对升学的影响微乎其微,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全面综合的评价体系。因此,要确保校本建设落到实处,并保证其实施效能的提升,必须改变目前单一的评价指标,不断优化评价体系,让校本课程学习成为包括升学在内的学生各方面不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要素。

一是学校要将教师参与校本课程情况纳入考评系统,使之成为评先、评优,以及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的重要依据。教师不愿意开设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认为上校本选修课程似乎低人一等,会被人瞧不起,存在对校本课程的课程歧视。所以,学校在整个考评体系中必须将是否开设校本课程作为必选项,把校本课程开设与中高考科目教学一视同仁。可以把开设校本课程作为年终评优评先的基本条件,不符合者一票否决;可以把校本课程的教学成绩与其他课程一样纳入绩效考核,在奖励性绩效工资中划拨校本课程专项经费予以区别对待,等等。总之,要采取一切物质与精神方面的有效评价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开设校本课程,吸引优秀教师带头开设校本课程。

二是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校本课程选修及考核成绩。目前,在多数中学对学生是否选修校本课程一般不作硬性要求,有的学校尽管有这方面的所谓要求,但对于校本课程学习的最终成绩认定都比较马虎粗糙,只是打一个合格或不合格,不计学分,也不记入学生学习成绩报告单,在期末评定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时一般也不参考校本选修课程的学习成绩。如此对校本课程学习的不严肃、不严格、不严谨的粗放型评价方式,直接影响了学生校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也极大影响了学习效果,必须予以纠正。

三是必须从国家层面全面实施综合评价改革。早在2013年6月,教育部就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并在同月宣布启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这被认为是中国基础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紧接着全国有不少省直辖市也宣布开始进行评价改革。这一改革虽然直接指向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但其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兴趣特长的考查要求,这对校本课程的实施显然具有推动与促进作用。然而五年过去了,这一评价改革实际上并未真正得以全面实施。在提倡并践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今天,这项评价改革的全面实施必须提上议事日程。笔者认为,这项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真正全面实施之日,就是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评价真正落地之时,也是包括校本课程在内的学校课程教学真正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服务之时。

责任编辑 黄 晶

作者:王锦飞

普通高中课程建设教育学论文 篇2:

薄弱高中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关键词】薄弱高中;课程建设;问题;优化

高中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多,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与普通高中相比,薄弱高中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劣势,因此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阻碍,对教学工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笔者针对薄弱高中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谈几点优化策略。

一、薄弱高中课程建设现状

1.课程开发有待加强。目前,不少薄弱高中学校课程开发仍处于停滞状态,主要是因为该类型高中缺乏课程开发师资人员以及相应经费,同时部分高中的教师课程开发意识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在课程开发之后没有适用性,所以导致课程开发工作出现了举步维艰的现状。

2.课程设置较为单一。由于薄弱高中生源质量相对较弱,往往会在高一第一学期就着手考虑分科工作,有些薄弱高中甚至在第一学期就已经分设了理科班与文科班,加之师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使得学校课程安排一般按照高考科目,而非国家规定的课程和课时,多以单一类必修课程为主,而选修课程以及技术类等课程由于各种原因开展的相对较少。

3.课程管理较为混乱。国内目前提倡学校、国家与地方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这种方式可以带动各种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学校与地方对课程进行自主式管理。但这种管理模式由于不同地区评价方式、考核内容不同,同样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管理工作简化或弱化的问题,例如学校只负责对国家课程、高考科目进行落实等,这造成薄弱学校课程管理出现较为混乱的问题。同时由于课程监督的缺乏,使得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

二、薄弱高中课程建设问题优化建议

1.立足实际,淡化应试选拔。高中出现薄弱现象的主要原因,与高考有着直接的关联,由于生源结构方面的问题,使得该类型高中在高考中往往处于劣势,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使得薄弱高中在社会中的口碑与形象受到了直接影响。所以薄弱高中应明确自身劣势,对高考功能进行正确认知,以育人实际情况为基础,对高考选拔与甄别功能进行淡化,降低高考对于自身的影响,将自身存在的优势最大化地发挥出来。

薄弱高中应与相关单位进行合作,通过社会实际教育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使他们可以在实际情境中对知识进行感知,从而将薄弱高中的优势合理利用起来,设置更多特色化課程,以提高学生知识水平,为他们今后发展做好铺垫。

2.明确权责,构建课程管理机构。为妥善解决高中课程管理较为混乱的问题,各高中应按照学校实际建立课程管理机构,职业教育与生活教育作为指导目标,承担起自己需要担负的育人责任。管理机构应明确高中教育责任与教育目标,并以此为标准,结合教育学者提出的合理意见,即学习是由浅到深的过程,实现三维一体的学习目标,对高中课程进行合理设置与管理。按照国家要求,设置相应的必修课程,同时还应按照本校实际条件,开设一定的选修课程,改变以往应试型课程评价标准,按照实际教学结果对课程进行评估与改进。

3.实施监管,加快课程培训改革。为改善薄弱高中在生源结构与师资等方面的劣势,各高中不仅要与当地政府、教育机构进行积极沟通,获取更多物力以及人力方面的支持,同时还应加快课程培训制度改革,要改变单一的教育模式。在具体培训过程中,一方面要对薄弱高中实际课程设置进行研究,要明确存在的问题,并制订出针对性的方案,打破传统课堂式教学模式,按照教育规律,引导学生对知识规律进行探究;加大研究力度,鼓励教师不断对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进行反思,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相应期刊之上,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教师对于课程研究的热情,保证课程建设质量,同时还应加大本校教师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对个案进行研究,要从细节入手,对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以达到不断提升学校课程建设水平的目的。

4.改变评价标准,调动积极因素,加快课程建设。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意义深远,对学生全面发展大有裨益。要改变人才评价机制,改变对高中学校的评价,不以高考论英雄,而是针对不同类型的高中学校,开发针对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这样的校本课程实施时难度较小,不会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排斥,也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编辑:陈富祥

作者:梁紫山

普通高中课程建设教育学论文 篇3:

基础教育阶段书法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探索(一)

摘 要:2011年8月26日,教育部发布《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2013年1月18日,教育部本年度一号文件《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发布。在此背景下,重新审视基础教育阶段的书法课程,显得格外重要:书法课程建设的现状如何?书法课程的学科基础是什么?书法课程建设的关键在哪里?书法课程的性质与地位、目的与任务如何确定?书法课程的目标与内容、考核与评价体系如何构建?书法课程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有哪些?书法课程能否真正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日常开设、正常教学、经常检查、有地位、有保障的课程?等等。本文将就这些问题作一些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基础教育 书法 课程建设

基础教育阶段的书法课程,我们把它叫做书写、写字、硬笔字、毛笔字等等,无论名字怎么叫,实际上都在做同一件事情,即正确、规范、美观和有技法的汉字书写,习惯上称之为书法。因此,在这里不必因名而争。

中国古老的传统,少女少妇初见尊长亲人,呈礼(俗谓“见面礼”),总是亲手做“女红”,即“针线活儿”。少男则要“见人”,先得拿出“字”来让所呈之人审鉴。受礼者就从这一件女红、从这一张字,来判断此女此男的心和手,那显示了她或他的性灵才思,品格气质。你看这有多么重要——又多么意味深长,风雅高尚。……这是国人的一项高尚的文化修养,陶冶人品气质,提高精神境界、审美水平的重要课程。古人对书法有独到的认识,即书法是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书写水平是衡量一个人修养高低的标准,是为官升迁的条件,在有些朝代更把它当作制度来推行。

一、基础教育阶段书法课程的现实困境

尽管有教育部2011年、2013年分别发布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和《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目前大多数学校尚未把书法列入的正规课程,只是作为特色教育、兴趣班的方式存在于一部分学校中,书法课程的研究成果主要分布和体现在语文写字教学的某些章节之中。在高等院校中,书法教育研究和书法课程建设相对丰富一些,除相关艺术专业有书法专业课程外,一般会开设书法选修课程;书法专业教师的教学、创作的理论与实践,可能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书法课程建设提供一些参考;有一些学者从书法的教育功能方面,研究书法的整体功能、美育功能、德育功能;也有少数研究者,从事更为深入的书法学科的发展研究,如陈振濂著《书法教育学》,王海等著《基础书法学》,何学森著《书法学概论》等。尽管如此,基础教育阶段的书法课程建设和高校书法专业招生是脱节的,书法教育研究基础十分薄弱。

在国外,日本的书法教育研究比较广泛。在日本,书法教育被称为书道教育,一般分为三级,低级的有书法启蒙教育,学前儿童书法观的培养,小学毛笔字教育;中级的有一般书道专门教育和初高中的书法教育;高级的有教育大学的专职书法培养课和专门的书法学校,设置相应阶段的书法课程。由于日本基础教育实力雄厚,书道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研究成效显著;而高校的书法教育被作为选修课或者兴趣课对待,难以得到切实的保证。所以,日本的初级书法课程研究成果明显优于高等的书法课程研究成果。另外,日本大学阶段的书法课程实行学分制度,对书法课程学习的评价采用等级分制。在文献方面,日本书法教育协会在文部省的支持下,编辑出版了《书法教育概要》一书作为书法教师执行教学时的准则,为书法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参考。

(一)书法课程地位重要,处境尴尬。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一贯重视书法课程教育。近十年来,教育部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写字教育的文件,如:1998年发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试用)》;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2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2011年颁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8月26日,教育部发布《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及普通高中开设一定的书法课程,并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程。2013年1月18日,教育部本年度一号文件《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发布,进一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制订切实可行的书法课程实施方案,力求区域性整体推进书法教育;同时颁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等等。——可以看出,书法课程的地位有多重要了!当然这是文件中规定的地位,而事实上,书法课程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二)书法课程定位不清,任务不明。

一般认为,书法课程是语文教育的内容,应由语文教师兼任,是解决识字、写字作为文字交流的任务,所以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学段(1-9年级)的写字教育具体目标,在《意见》中强调“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由于汉字特殊性,书写水平体现国人的基本素养和文化素质,是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所以《意见》中说“热爱祖国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从书法课程的技法看,书法课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艺术教育,所以在《纲要》中特别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书法课程又成了美术教育的内容了。

上述得出的结论是:书法课程既是语文教育,又是素质教育,也是艺术教育;既是文字教育,又是文化教育,也是技法教育,有着不堪承受之重;看似重要,但事实上处境边缘化,与三者都相关,而三者都不会把它当作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对待,或者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实际情况是,语文教师不会教书写技巧,美术教师不会教文字知识,更有教师以为写字课就是让学生抄写。因此,要把文件中的目标变成现实,尚须做大量实实在在的事情。

(三)对书法课程认知不足、建设不力。

从教育层面看,目前,书法从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都相应正式设置,唯独基础教育阶段的书法课程缺失;而从教育学理论和课程学理论方面对书法课程建设的探索,更为落后;书法课程规范、标准、教学内容、考核评价机制等还没有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教学方法、手段基本上停留在经验型、传授型,没有以学科为依托,建立课程规范,研究和建构基础教育阶段书法课程体系,显得十分紧迫。

从实用层面看,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按键打字逐渐代替手指书写,人们“提笔忘字”的现象越来越明显。电脑中的“万物皆备”与人脑中的“一片空白”逐渐成为可怕的现实,说明人们独立思考能力正在下降。脑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书写对人的大脑和心理都具有开发作用,书法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促发儿童的潜能。书法作为古老的艺术,其作用在于“滋养”的人体的各个系统,包括感觉系统、注意系统、认知系统、情绪系统以及运动系统。

从人文层面看,为了应试与升学,目前学校教育中科学知识类课程绝对至上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导致文化类、艺术类课程相对受到漠视,使学生与人文价值、道德价值等非物质性观念渐行渐远。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健全发展是当下教育的关注点,书法的教育功能、教化作用,自古都被统治者所重视,目前也不应例外。

(四)书法课程教育体系缺失、师资匮乏。

目前,书法课程教育没有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缺乏科学的可操作的教育机制。由于历史的客观的种种原因,我国学校教育中的书法课程教育还没有像其它学科那样形成自身完整的系统,也没有形成与之相应的教学体制。例如,还没有编出完整的系统的现代书法课程教材及教学大纲,还没有科学的书法课程标准,还没有形成自成体系的书法课程教学法,还没有培养出一支训练有素的高质量的专门从事书写或书法的教师队伍。尽管在2013年1月18日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说:“加强书法教师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以语文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书法教育教学专业能力。中小学语文教师应逐步达到能兼教书法。师范院校要重视培养师范生的书法教育能力。”但师范毕业生的素质下降是不争的事实,高校书法教育专业也少得可怜,即便有这样的专业毕业生,目前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也没有书法教师的编制。——没有师资,焉能有书法教育?焉能有书法课程建设?

值得强调的是,对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的书法课程教育的规律、理论和经验进行的研究、总结和整理,研究不够,借鉴乏力。以文字演变为核心的文字学是古代书法课程教育的基本内容,它包括识字、书写为基础的训诂学、音韵学等方面的知识,并构建了相对独立的书法课程教育体系,制定了完整的书写要求和考核标准,编写了内容丰富、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的识字书写蒙学教材。在古代书法教育过程中,不仅完成了文字书写教育和相关知识的传授,而且融入了人的道德教育内容,把书写技巧、知识传播和德行修养有机结合在一起。我们祖先发明汉字、使用汉字、改造汉字的历史悠久,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和资源,我们没有理由不利用,更不能丢弃它!因此,要改变现状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开设独立的书法课程教育课程,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形成良性的教育机制,不仅要教字的写法,而且教字的文化,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日常开设、正常教学、经常检查、有地位、有保障的课程。(未完待续)

作者:寿洪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师院校师范生师德教育论文下一篇: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