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的含义范文

2022-06-28

第一篇:一带一路的含义范文

一带一路 含义

“一带一路”含义

概念

一带一路(One Belt And One Road,简称“OBAOR”;或One Belt One Road,简称“OBOR”;或Belt And Road,简称“BA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历史背景 古代背景

丝绸之路是张骞(约公元前164年―前114年)于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出使亚洲中、西部地区开辟的以长安(今陕西西安)[2] 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丝绸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最初的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

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当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4]

构思提出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中国政府特制定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4]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13年9月7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中国背景

1.、产能过剩、外汇资产过剩;

2.、中国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高;

3、中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集中于沿海,如果遇到外部打击,容易失去核心设施。

发展历程编辑

启动战略

中国提出两个符合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战略: 1.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

2.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 即“一带一路”战略。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涵盖东南亚经济整合、涵盖东北亚经济整合,并最终融合在一起通向欧洲,形成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从海上联通欧亚非三个大陆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形成一个海上、陆地的闭环。

边境地区作为连接中国与众多邻国的门户和纽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是“一带一路”建设向前推进的必要前提和保障。中国已同除印度、不丹外的12个陆上邻国解决了边界问题,未划定的中印、中不边界地区也总体保持稳定安宁。中国边境地区整体状况处于历史最好时期,邻国与中国加强合作的意愿普遍上升。 边境地区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依托。边境口岸作为通道节点,在中国对外开放中的前沿窗口作用显现。中国开展亚洲公路网、泛亚铁路网规划和建设,与东北亚,中亚、南亚及东南亚国家开通公路通路13条,铁路8条。此外,油气管道、跨界桥梁、输电线路、光缆传输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果。这些设施建设,为“一带一路”打下物质基础。其中最重要也是最现实可行的通道路线是:连接东北亚和欧盟这2个当今世界最发达经济体区域的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为主体和中心的日本,韩国——日本海——扎鲁比诺港——珲春——吉林——长春——白城——蒙古国——俄罗斯——欧盟的高铁和高速公路规划。

2014年8月,习近平出访蒙古国时,表示欢迎周边国家“搭便车”。[5]

敲定省份

包括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西北的6省,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北3省,广西、云南、西藏等西南3省,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等5省,内陆地区则是重庆,河南。[6]

丝路新图

1.北线A:北美洲(美国,加拿大)——北太平洋——日本、韩国——东海(日本海)——海参崴(扎鲁比诺港,斯拉夫扬卡等)——珲春——延吉——吉林——长春——蒙古国——俄罗斯——欧洲(北欧,中欧,东欧,西欧,南欧)

2.北线B:北京——俄罗斯——德国——北欧

3.中线:北京——郑州----西安——乌鲁木齐——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匈牙利——巴黎

4.南线:泉州——福州——广州——海口——北海——河内——吉隆坡——雅加达——科伦坡——加尔各答——内罗毕——雅典——威尼斯

5.中心线[7] :连云港——郑州——西安——兰州——新疆——中亚——欧洲

安排部署

2013年9月和10月,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

2015年2月1日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主持会议并讲话。[5]

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表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

3领导机构编辑

“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张高丽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 副组长:

王沪宁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央改革办主任 汪洋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杨晶 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 杨洁篪 国务委员[8]

组成人员信息不全,待补充[1]

4合作重点编辑

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重点在以下方面加强合作。

政策沟通。加强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加强政府间合作,积极构建多层次政府间宏观政策沟通交流机制,深化利益融合,促进政治互信,达成合作新共识。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

设施联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在尊重相关国家主权和安全关切的基础上,沿线国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强化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在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

抓住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优先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设备,提升道路通达水平。推进建立统一的全程运输协调机制,促进国际通关、换装、多式联运有机衔接,逐步形成兼容规范的运输规则,实现国际运输便利化。推动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畅通陆水联运通道,推进港口合作建设,增加海上航线和班次,加强海上物流信息化合作。拓展建立民航全面合作的平台和机制,加快提升航空基础设施水平。

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共同维护输油、输气管道等运输通道安全,推进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区域电网升级改造合作。

共同推进跨境光缆等通信干线网络建设,提高国际通信互联互通水平,畅通信息丝绸之路。加快推进双边跨境光缆等建设,规划建设洲际海底光缆项目,完善空中(卫星)信息通道,扩大信息交流与合作。 贸易畅通。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宜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激发释放合作潜力,做大做好合作“蛋糕”。

沿线国家宜加强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海关合作,以及检验检疫、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统计信息等方面的双多边合作,推动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生效和实施。改善边境口岸通关设施条件,加快边境口岸“单一窗口”建设,降低通关成本,提升通关能力。加强供应链安全与便利化合作,推进跨境监管程序协调,推动检验检疫证书国际互联网核查,开展“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降低非关税壁垒,共同提高技术性贸易措施透明度,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拓宽贸易领域,优化贸易结构,挖掘贸易新增长点,促进贸易平衡。创新贸易方式,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的商业业态。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巩固和扩大传统贸易,大力发展现代服务贸易。把投资和贸易有机结合起来,以投资带动贸易发展。

加快投资便利化进程,消除投资壁垒。加强双边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磋商,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拓展相互投资领域,开展农林牧渔业、农机及农产品生产加工等领域深度合作,积极推进海水养殖、远洋渔业、水产品加工、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工程技术、环保产业和海上旅游等领域合作。加大煤炭、油气、金属矿产等传统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合作,积极推动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合作,推进能源资源就地就近加工转化合作,形成能源资源合作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加强能源资源深加工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合作。

推动新兴产业合作,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促进沿线国家加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深入合作,推动建立创业投资合作机制。

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和关联产业协同发展,鼓励建立研发、生产和营销体系,提升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扩大服务业相互开放,推动区域服务业加快发展。探索投资合作新模式,鼓励合作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各类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中国欢迎各国企业来华投资。鼓励本国企业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投资。促进企业按属地化原则经营管理,积极帮助当地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严格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资金融通。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深化金融合作,推进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推动亚洲债券市场的开放和发展。共同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筹建,有关各方就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融资机构开展磋商。加快丝路基金组建运营。深化中国-东盟银行联合体、上合组织银行联合体务实合作,以银团贷款、银行授信等方式开展多边金融合作。支持沿线国家政府和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符合条件的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可以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和外币债券,鼓励在沿线国家使用所筹资金。

加强金融监管合作,推动签署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逐步在区域内建立高效监管协调机制。完善风险应对和危机处置制度安排,构建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形成应对跨境风险和危机处置的交流合作机制。加强征信管理部门、征信机构和评级机构之间的跨境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丝路基金以及各国主权基金作用,引导商业性股权投资基金和社会资金共同参与“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建设。

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沿线国家间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和图书展等活动,合作开展广播影视剧精品创作及翻译,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共同开展世界遗产的联合保护工作。深化沿线国家间人才交流合作。

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积极开展体育交流活动,支持沿线国家申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

强化与周边国家在传染病疫情信息沟通、防治技术交流、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提高合作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为有关国家提供医疗援助和应急医疗救助,在妇幼健康、残疾人康复以及艾滋病、结核、疟疾等主要传染病领域开展务实合作,扩大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 加强科技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海上合作中心,促进科技人员交流,合作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整合现有资源,积极开拓和推进与沿线国家在青年就业、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开发、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公共行政管理等共同关心领域的务实合作。

充分发挥政党、议会交往的桥梁作用,加强沿线国家之间立法机构、主要党派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开展城市交流合作,欢迎沿线国家重要城市之间互结友好城市,以人文交流为重点,突出务实合作,形成更多鲜活的合作范例。欢迎沿线国家智库之间开展联合研究、合作举办论坛等。

加强沿线国家民间组织的交流合作,重点面向基层民众,广泛开展教育医疗、减贫开发、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保等各类公益慈善活动,促进沿线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加强文化传媒的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利用网络平台,运用新媒体工具,塑造和谐友好的文化生态和舆论环境。[4]

合作机制

当前,世界经济融合加速发展,区域合作方兴未艾。积极利用现有双多边合作机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区域合作蓬勃发展。

加强双边合作,开展多层次、多渠道沟通磋商,推动双边关系全面发展。推动签署合作备忘录或合作规划,建设一批双边合作示范。建立完善双边联合工作机制,研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方案、行动路线图。充分发挥现有联委会、混委会、协委会、指导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等双边机制作用,协调推动合作项目实施。

强化多边合作机制作用,发挥上海合作组织(SCO)、中国-东盟“10+1”、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欧会议(ASEM)、亚洲合作对话(ACD)、亚信会议(CICA)、中阿合作论坛、中国-海合会战略对话、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等现有多边合作机制作用,相关国家加强沟通,让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继续发挥沿线各国区域、次区域相关国际论坛、展会以及博鳌亚洲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欧亚经济论坛、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以及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阿拉伯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俄罗斯博览会、前海合作论坛等平台的建设性作用。支持沿线国家地方、民间挖掘“一带一路”历史文化遗产,联合举办专项投资、贸易、文化交流活动,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和图书展。倡议建立“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4]

开放态势

中国各地方开放态势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西北、东北地区。发挥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发挥陕西、甘肃综合经济文化和宁夏、青海民族人文优势,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兰州、西宁开发开放,推进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发挥内蒙古联通俄蒙的区位优势,完善黑龙江对俄铁路通道和区域铁路网,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与俄远东地区陆海联运合作,推进构建北京-莫斯科欧亚高速运输走廊,建设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

西南地区。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构建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发挥云南区位优势,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运输通道建设,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推进西藏与尼泊尔等国家边境贸易和旅游文化合作。

沿海和港澳台地区。利用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环渤海等经济区开放程度高、经济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优势,加快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加大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开放力度。加强上海、天津、宁波-舟山、广州、深圳、湛江、汕头、青岛、烟台、大连、福州、厦门、泉州、海口、三亚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设,强化上海、广州等国际枢纽机场功能。以扩大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形成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成为“一带一路”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发挥海外侨胞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独特优势作用,积极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为台湾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作出妥善安排。

内陆地区。利用内陆纵深广阔、人力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优势,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哈长城市群等重点区域,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打造重庆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支撑和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加快推动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的合作。建立中欧通道铁路运输、口岸通关协调机制,打造“中欧班列”品牌,建设沟通境内外、连接东中西的运输通道。支持郑州、西安等内陆城市建设航空港、国际陆港,加强内陆口岸与沿海、沿边口岸通关合作,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优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布局,创新加工贸易模式,深化与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4]

中国推进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沟通磋商,推动与沿线国家的务实合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收获早期成果。

高层引领推动。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先后出访20多个国家,出席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就双边关系和地区发展问题,多次与有关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进行会晤,深入阐释“一带一路”的深刻内涵和积极意义,就共建“一带一路”达成广泛共识。

签署合作框架。与部分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与一些毗邻国家签署了地区合作和边境合作的备忘录以及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编制与一些毗邻国家的地区合作规划纲要。

推动项目建设。加强与沿线有关国家的沟通磋商,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投资、资源开发、经贸合作、金融合作、人文交流、生态保护、海上合作等领域,推进了一批条件成熟的重点合作项目。

完善政策措施。中国政府统筹国内各种资源,强化政策支持。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发起设立丝路基金,强化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投资功能。推动银行卡清算机构开展跨境清算业务和支付机构开展跨境支付业务。积极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

发挥平台作用。各地成功举办了一系列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国际峰会、论坛、研讨会、博览会,对增进理解、凝聚共识、深化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4]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出访的时候多次向国际推销中国高铁和核电,被媒体评为中国最牛推销员,而中国卫星制造行业也在寻找“走出去”的机遇。

“一带一路”规划的提出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为了保障“一带一路”通信卫星信号无障碍,国内的相关企业和政府机构已经对“一带一路”的卫星发射进行了规划和研究,未来三年到五年内,将发射多颗通信卫星,与此同时,“一带一路”途经国家的通信信号也将逐步实现全覆盖。从而在通信领域为“一带一路”铺平道路。[9]

5建设原则编辑

“一带一路”建设秉承的是共商、共享、共建原则。[10]

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

坚持开放合作。“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 坚持和谐包容。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

坚持市场运作。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的作用。

坚持互利共赢。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各方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4]

6主要意义编辑

“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丝路沿途国家分享优质产能,它是共商项目投资、共建基础设施、共享合作成果,内容包括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政策沟通、人心相通等“五通”,比马歇

尔计划内涵丰富得多,肩负着三大使命:

1.探寻经济增长之道

“一带一路”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实行全方位开放的一大创新。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将着力推动沿线国家间实现合作与对话,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2.实现全球化再平衡

传统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区、海洋国家先发展起来,陆上国家、内地则较落后,形成巨大的贫富差距。传统全球化由欧洲开辟,由美国发扬光大,形成国际秩序的“西方中心论”,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农村从属于城市,陆地从属于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应。如今,“一带一路”正在推动全球再平衡。“一带一路”鼓励向西开放,带动西部开发以及中亚、蒙古等内陆国家和地区的开发,在国际社会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发展理念;同时,“一带一路”是中国主动向西推广中国优质产能和比较优势产业,将使沿途、沿岸国家首先获益,也改变了历史上中亚等丝绸之路沿途地带只是作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过道而成为发展“洼地”的面貌。这就超越了欧洲人所开创的全球化造成的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推动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开创地区新型合作

中国改革开放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创新,“一带一路”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正在以经济走廊理论、经济带理论、21世纪的国际合作理论等创新经济发展理论、区域合作理论、全球化理论。“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超越了马歇尔计划、对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战略,给21世纪的国际合作带来新的理念

比如,“经济带”概念就是对地区经济合作模式的创新,其中经济走廊——中俄蒙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等,以经济增长极辐射周边,超越了传统发展经济学理论。

“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不同于历史上所出现的各类“经济区”与“经济联盟”,同以上两者相比,经济带具有灵活性高、适用性广以及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本着自愿参与,协同推进的原则,发扬古丝绸之路兼容并包的精神。[11]

世界影响

“一带一路”战略有近60个国家参与支持。[3] 已经有50多个国家明确表示愿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这意味着,在欧亚大陆上至少有一半的国家已经明确表示愿意参与,愿意参与的国家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中。

“一带一路”战略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也就是说,中国推动的是包括欧亚大陆在内的世界各国,构建一个互惠互利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潜台词是大家好好合作、好好玩耍、好好过日子。中国的这种态度,在2014年5月的亚信峰会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明确表示要在2014年到2016年中国作为亚信主席国期间,推动建立“亚洲人的亚洲”,要将亚信平台变成解决亚洲安全问题的总平台。[12]

第二篇:“一带一路”心得体会:“一带一路”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一带一路”心得体会:“一带一路”对

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目前,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任务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面对这一战略重点任务,需要组织各种资源,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新突破。

一是重视“一带一路”跨文化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不尽相同。对此,就需要我们发挥学校人文历史语言的优势,重点研究“一带一路”可能带来的文化冲突,加快培养熟悉“一带一路”国家文化历史的人才,要特别注重培养一些小语种的语言人才。当然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宗旨,还是要加强民心相通,加强中国梦与世界梦的相通,知己知彼,进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文化价值。

二是要重视“一带一路”的政治法律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一带一路”是一项普惠中国与世界的重大福祉,但我们也要看到,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制度不尽相同,法律法规也有很大的差异,而要做好“一带一路”的前提就需要政治互信。因此,我们大学急需进一步围绕“一带一路”可能出现的政治法律风险,深入加以研究,开设专门的“一带一路”的政治法律课程,培养这方面的专门人才。

三是要重视“一带一路”的国际贸易和金融研究及人才培养。“一带一路”所提出的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都需要大学在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创新方面有新进展。如何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态势,如何结合“一带一路”的新实践,深入研究金融创新、自贸区建立、通关便利化等,都需要我们的大学进一步组织好队伍,凝炼好方向,在这方面培养出更多有扎实功底、实战经验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四是要重视“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特别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正是面对了亚洲和世界最为紧缺的问题,这是对振兴世界经济的准确把脉。如何将这笔庞大的资金化为相通世界的经得起历史和各国人民检验的质量工程、民心工程,还需要我们加大力度进行研究。因为基础建设工程涉及交通、能源、新材料、生态、财会、法律等方方面面,且又不是各项任务的简单相加,这就需要大学组织跨学科的联合攻关,设置相应课题,尽快开设相关的专题课,并形成科研、教学、实践的体系,统筹协调,联动创新,高水平地完成相关任务。

当下的“一带一路”已经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和中国发展格局,围绕着这一发展格局,进行整体的学科学术、人才培养和内部管理的整合和改革,是目前高校进行综合改革所必须要回应的重大问题。

第三篇:“一带一路”的外交棋局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亨利?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曾以围棋的特征总结称,“中国的理想战略强调精巧、迂回以及耐心地积累相对优势”,通过每一颗棋子部署获取相对利益,当棋盘上“布满双方势力相互交错相互牵制的区块”时,才分出胜负。

这样的思维模式也体现在如今的中国外交上。如果说2014年,中国外交的重头戏还是通过举办“亚信峰会”和“APEC峰会”等活动将友邻联系起来,2015年则有了更广阔的愿景,即在西方主导的世界格局中,罕见高调地推出它的新外交重点――“一带一路”。尽管“一带一路”的重心在于经贸与发展,但其策略的多方位外交考量,以及对于中国整体外交布局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大陆主流媒体直译的英文“One Belt, One Road”,外界还没全然明白,为什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英文不是“Route”(指海上道路),而是“Road”(指陆上道路)。但这并不能阻挡世界对它的兴趣。对不断向外释放能量的中国来说,落子争边、筹谋布局、如何迂回又如何积累,一切都还只是开始,好戏还在后头。

周边国家各有考量

截至2015年4月2日,外界瞩目的“一带一路”融资平台――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银行(AIIB,简称“亚投行”)吸引到52个国家,已通过多边审核程序的意向创始成员国也超过30个。

此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末在“博鳌亚洲论坛”发言称,有“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表达出积极态度”。“一带一路”概念提出不到两年,中国官方很快就发布了相关文件。本届博鳌论坛结束时,中国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下称《愿景与行动》),并被一些大陆学者称作“确定第三次改革开放大战略”。

而随着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国家的不断扩充,外界对中国的这盘棋局关注更甚,俄罗斯与美国这两个全球性大国的态度也引发讨论。

“俄罗斯仍然对中国在中亚地区的积极努力抱有警惕,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亚投行,俄罗斯不得不顺应这股势头。此外,亚投行是一个全球性平台,俄罗斯作为世界大国也不得不参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俄罗斯中亚研究所所长李新如此解释。尽管比外界期待的时间略显推迟,但在3月28日,俄罗斯还是提交了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的申请。

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尽管亚投行和“一带一路”也在其国内掀起讨论,但官方仍未表态。据一位长期处理美国事务的中国外交官透露,美国和日本此前都曾提出过各自版本的“丝绸之路”计划,但面对中国版的“一带一路”,由于目的尚不清晰,他们更大程度上持怀疑态度。

英国《金融时报》3月30日引述日本驻华大使木寺昌人的话说,日本最迟或在6月申请加入亚投行。但据《凤凰周刊》记者核实,日本驻华使馆称此乃英国媒体的误报,木寺大使并没有这样的表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也于3月31日对外表示“没必要急着加入”,认为在组织运营及融资审查体制等方面仍存有疑虑。他还称,“美国应该了解日本是可信赖的国家了吧。”

不过,美国一名前官员在刚结束的博鳌论坛上表示,如果日本加入亚投行,美国将被迫软化立场,可能选择申请观察员地位。美国财政部长雅各布?卢3月31日也改变了先前对中国领导创建的亚投行的反对立场,表示美国“随时准备欢迎”这个银行的建立。

在中国高调向外推出“一带一路”时,多数英文报道会加上“战略”一词。“‘一带一路’或会被看作是一项战略,以规避中国在周边地缘不利因素上的任何围堵或遏制。它在陆地和海上路线的组成,通过中亚地区,很好地连接了中国与中东、非洲、欧洲,也连接了东南亚和南亚的海滨国家。它以多元化的路径分化了风险,从而降低了中国的脆弱性。”菲律宾中国研究协会研究员路斯科?皮托(Lucio Blanco Pitlo III)在《外交官》网站上如此撰文。

但不论是地缘政治角度的分析,还是拿其与当年美国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抑或与原有的“中国威胁论”论调相叠加,这些态度使得中国官方在高调助推“一带一路”的同时,又小心翼翼。包括中国国防大学教授朱成虎在内的一些军方人士对《凤凰周刊》记者指出,“我们要谨慎地提‘战略’这个词,不然别的国家不好接受。”中国外交部的多位官员在诸多场合也频频强调“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是地缘战略的工具,不针对任何国家”。

可以确定的是,中国希望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可与参与,扩大其朋友圈,并共同演奏“交响乐”。但“一带一路”究竟从哪里开始,又将延伸至何处?在如此宏大的蓝图与愿景面前,雄心勃勃的中国也在试图寻找一个突破口。

“中巴经济走廊”或拔头筹?

去年9月南亚访问中,习近平没有去成中国唯一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巴基斯坦,但随着巴国内政局逐渐稳定,其关于建设“中巴经济走廊”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据了解,为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国家开发银行等单位联合曾在2014年组成调研组,并专程赴新疆调研。2015年2月,“‘一带一路’开局,‘中巴经济走廊’有望拔头筹”的消息不胫而走;3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两会结束的记者会上,明确强调中方关于“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意愿。

此后不久,巴基斯坦总理纳瓦兹?谢里夫出现在巴基斯坦南部的卡拉奇,出席了卡拉奇-海德拉巴(M-9)公路奠基仪式,这一项目也是“中巴经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巴基斯坦北部,连接中国新疆和巴基斯坦北部唯一的路路交通―喀喇昆仑公路也已完工。

据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孙卫东介绍,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除上述项目外,外界一直热议的瓜达尔港也基本建成,并于4月开始运营;加达尼和塔尔能源项目和卡拉奇-拉合尔高速公路也进入工期。

尽管早在2007年,外界就一直对中巴另一个重大项目――中巴铁路(连接中国新疆喀什、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以及南部瓜达尔港)议论纷纷。2014年11月至2015年2月,关于该铁路进入建设论证阶段的消息也层出不穷,但据《凤凰周刊》记者多方打听,该铁路项目尚无开工动向。

不过,与中巴铁路路线一致、深埋地下的能源管道,悄然进入建设阶段。由于瓜达尔港毗邻阿拉伯海,又与中东地区隔海相望,一旦天然气和石油管道建成,从伊朗运到中国的能源便可以免去绕道马六甲海峡的远途,直接通过管道抵达中国新疆。巴基斯坦《亚洲速递》杂志首席评论员翰札?阿米尔(Hamza Ameer)向《凤凰周刊》表示,巴基斯坦非常渴望“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其计划与发展部部长阿赫桑?伊克巴尔曾称“这条经济走廊不是博弈游戏,而是命运的交换”。

但也有人持谨慎态度。“从政治角度看,‘中巴经济走廊’被赋予很高期待,但短期之内很难靠此推动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更不可能像东南亚国家那样完成产业链对接。”一位长期旅居巴基斯坦的华侨表示。由于工作原因,这位华侨时常途经喀喇昆仑公路,“这条中巴唯一的陆路通道长年有运输车辆往来,但大多数物资都是从中国运到巴基斯坦,巴基斯坦能给中国带来什么呢”?

穿越中亚,改变合作模式

与巴基斯坦一样,邻邦那几个油气充沛的斯坦国也同样积极。继2013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和2014年亚信峰会之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得到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积极响应。

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曾称,该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段桥头堡”。作为中亚地区最大的经济体,哈萨克斯坦国民总值是其他中亚四国总和的两倍之多,也是中国在中亚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它也是中国西出的主要陆路通道,由此可到达里海、高加索和欧亚地区。

早在2012年,中哈就有发展交通运输的愿望。据上海复旦大学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赵华胜介绍,纳扎尔巴耶夫曾提出哈萨克斯坦版的“新丝绸之路”战略,其目标是利用哈萨克斯坦的地理优势,把哈萨克斯坦建成类似新加坡那样的国际枢纽港。根据这一战略,哈萨克斯坦计划展开大规模的交通、港口和相关服务设施建设。“没有哈萨克斯坦的通道,丝绸之路经济带就会堵塞;没有来自中国的货物,哈萨克斯坦的‘新丝绸之路’也将失去存在价值。”

据悉,“西欧-中国西部”交通走廊在哈萨克斯坦境内路段已完成1728公里的公路改造工作,其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路段将于今年年底全部开通。

此外,2015年1月,吉尔吉斯斯坦也同意“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铁路建设的可行性方案。据一位不具名的中国社科院学者透露,此前中吉乌铁路的难点不在于融资,而是吉尔吉斯斯坦一直不同意与乌兹别克斯坦通铁路,此后经过多方调解和谈判,最终获其同意。

赵华胜提醒称,“中国输出廉价消费品、中亚国家输入能源矿产资源这样的传统模式,虽有互补之效,但在中亚国家看来,其实质还是将它们作为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基地,从根本上说并不利于对象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他建议,“在新的契机下,中国可改变原有的合作模式,通过助推其经济现代化这项符合其根本和长远利益的内容,促使这些国家真正接受(‘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应奉行“一国一策”

若想深入中亚,中国必须考虑的现实因素还是俄罗斯。“无论是欧洲、美国、中国,哪一种外部势力对中亚国家的动作,俄罗斯都很警惕。”据李新介绍,2013年12月之前,俄罗斯对中国的计划还竭力反对,其主要疑虑在于,一方面担心丝绸之路经济带会绕过俄罗斯,一旦中国与中亚的道路联通土耳其到欧洲,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必然会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其也担心丝绸之路经济带会冲击欧亚经济联盟。2014年2月,俄罗斯总统普京正式回应了习近平的邀请,对中国的倡议表示欢迎,建议用西伯利亚大铁路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

“但俄罗斯内部的上述顾虑仍然没有消除。”李新说,为进一步消除俄罗斯的顾虑和戒心,4月初,中国官方再次强调扎实推进中俄蒙经济走廊,铺设一条贯通三国、横跨亚欧大陆的合作新通道,搭建各国共同发展的新平台。

相比中亚地区,尽管欧洲大陆多为平原或低矮丘陵,联通路路交通并不困难,但由于路途遥远以及国际政治等复杂因素,此前中国与欧洲联通的第一亚洲大陆桥和第二亚欧大陆桥并没有实现往来频繁。但最近几年,中国与欧洲因为贸易而更加紧密。

据欧盟官方网站数据,20年前中欧之间的经济合作几乎为零,但如今中国与欧盟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合作体,双方在2013年货物贸易额达到了4281亿欧元,服务业达490亿欧元。“中国一直视欧盟为非常重要的全球力量。10年前乃至今天,中国仍然认为欧盟是世界多极化的一部分,甚至有能力和美国叫板。”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表示,“但在中国研究大国外交的今天,仍然将欧洲视为一个整体。而事实上,欧洲国家或欧盟各国的状况迥异,在‘一带一路’的研究上,应该奉行‘一国一策’的方法。”

“至于中国的陆路运输和贸易是否要穿越中亚与欧洲相连,还是取决于经济利益。中欧的铁路可以联通,但是中国要通过它运什么?成本有多高?运这么长时间是否核算?这才是关键。”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美国与欧洲中心研究员菲力普?科尔(Phillippe Le Corre)称。在他看来,相比遥远的欧洲,“一带一路”与亚洲的联系更加紧密。

利用海上丝路分散南海争端

中国距离海上交通的繁盛时期,已历经沧海桑田400年。鉴于近代中国海洋外交的历史较为欠缺,相比陆上新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图景更为初始化。

在《愿景与行动》文件中,对“一路”的重点方向划定为两条: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由此可见,南海是中国对外最重要的海上窗口。

然而,这个窗口却一直被喧嚣的领土争端所包围。“海上丝绸之路的目的之一是希望分散外界对中国南海领土争端的注意力,通过寻求和开拓友好合作,努力扭转这些领土争端给中国造成的被动局面。”一位不具名的大陆外交人士向《凤凰周刊》如此表示。为此,在向邻邦推介这条海上丝绸之路时,中国官方的态度显得格外友好: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在接受大陆媒体采访时介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创新点之一是强调对接,“对接不是你接受我的规划,也不是我接受你的规则,而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找出共同点和合作点,进而制定共同规划”。

相比在南海问题上的“低调”和“忍让”,在印度洋上,中国的态度则显得积极而强劲。去年9月习近平访问之后,斯里兰卡这个过去只出现在旅游手册或电影情节中的陌生岛国,频繁进入中国公众视野。3月初,“斯里兰卡叫停中国项目”一事后,这颗“印度洋上的明珠”对于中国在印度洋的意义更加被凸显。

同时,在中国“一带一路”的愿景中,印度洋上最为重要的国家――印度不仅在陆上丝绸之路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是重要伙伴,在海上丝绸之路中也不可或缺。面对中国近两年来在印度洋周边的活跃表现,印度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始终保持着谨慎的观望态度,迟迟不予表态。

“尽管印度的大部分邻国如今都热切地加入‘丝绸之路’的乐队,但是印度始终选择置身其外,它正试图拖延建设中国所提议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此外,它也在默默关注中国与缅甸和孟加拉建立走廊的计划。”印度国防研究与分析协会和政策研究中心的瑞加?莫汗(C. Raja Mohan)在《印度快报》上撰文称。印度驻华大使康特此前在接受《凤凰周刊》采访时也表示,由于尚不清楚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计划具体为何,印度方面并不好做出回应。

对中国来说,是否将印度纳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又将其放在什么位置,目前尚不可知。在坊间各种版本的路线图中,有的将途经港口划在印度,有的则划在孟加拉。“在我看来,将港口划在印度的可能性很低,而在孟加拉已经有中国公司正在承建港口。”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林民旺解释说,目前印度国内海上战略派和地缘政治派都反对中国进入印度洋,他们认为一方面是中国会威胁印度在印度洋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印度北面与中国有喜马拉雅山相隔,如果南部港口或城市在出现中国的力量,会形成对印度的包围。

此外他也提醒,斯里兰卡风波是中国在南亚的一个教训,除了要深思熟虑经济收益外,还要考量究竟这些印度“腹地”的国家,能多大程度值得中国依靠或实现中国想要实现的利益。

对于中国官方发布的《愿景与行动》,八千多字的文件仍需要进一步解读,其触角远远不止上述范畴。从对外区域来看,西南方向的中东地区、北部非洲,东南方向的东南亚,北部方向的俄罗斯、蒙古,都在这一大愿景范围之内,辐射地带之广,触角之深远非目前能说清楚。据前述社科院学者透露,目前中国对外决策的一个典型的矛盾为:智库研究人员不能充分了解决策层到底需要什么;而外交部在制定对外政策时又发现智库的国别研究不够细化深入,无法对政策提供充分的制定依据。

此外,由于“一带一路”涵盖了对外投资、地域联通、地缘政治、战略利益等多层面的考量,怎样布局和发展才能更加符合中国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需要,变得难上加难。因而,对其详细方案的摸索研究自然需要时间,也需要外界的体谅和支持。

参与“一带一路”相关课题研究的多位研究学者均向《凤凰周刊》指出,除了需要详细研究国别状况为对外投资做专业性的风险评估外,还要考虑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贸易的关系。“路修好了,贸易怎么做起来,这是另一个重要课题。”

“对‘一带一路’范围内所涉及的国家和地区,需要放在30年甚至50年之后去看待。按照目前的研究,2050年世界经济的排名可能是中国、印度和美国。那么,中国是否要帮助未来的竞争国家修建基础设施呢?”林民旺说。

第四篇:一带一路的发展论文

连通,为了更好的发展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习主席访问印尼期间,又提出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的亚信峰会上,习主席向世人展示了“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新面貌。

经济,向来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综合实力。当前国际环境暗流涌动,似乎攀上山峰沐浴阳光的方式独有你争我夺,殊不知经过漫长世纪更迭的社会已约定俗成了自有的规则,谁能率先领悟它的真谛谁就会掌握长久而非短暂的主动权。在当前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发展迟缓、中国融入国际金融体系进程难、外部环境摧残中国出口以及美国经济一家独秀和国际经济市场僵化等诸多挑战,我们也到了考虑更深层次多元化发展的时候了。反观亚洲自身,亟待解决的关乎各个国家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也时刻提醒着我们问题的重要性。中国这次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正是为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国际经济环境治理做出的最好诠释,这是国家的连通,是心与心的连结。

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就发挥着它强大的作用,各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贸易往来,深化了合作交流,加深各国友谊并促进各国的发展。从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到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数不清的瓷器、丝绸、茶叶等流向各国带去了文明和美好,也带来了喜爱和赞誉。今天,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处理国际经济问题上充分展示了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惠及周边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让中国向世界重申和平崛起的伟大理念。 作为连通了各国发展的金纽带,“一带一路”深刻影响和改变亚欧大陆数十亿人民的生活,政策沟通、贸易往来、资金流动、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的便利也加速了国际交流和合作。对于中国企业来讲,这次好机会对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拓宽市场有着重大意义,特别是处于自贸区的企业,由于自贸区数量不断增加,自贸区也将促力“一带一路”的发展。找准立足点,准确分析自贸区对自身的影响,以便更好的发展自身和贡献“一带一路”。由此可见,“一带一路”连通的不仅是国家与国家,更多的是惠及民生。

中国铁建董事会秘书余兴喜在接受企业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说,自2013年9月、10月起,中铁建总部的国际部与经营计划部就一直注意收集“一带一路”的相关信息,跟踪相关的项目。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表示:“‘一带一路’是工程机械企业的‘春天’”。正如中铁建和三一重工一样,初期一大批龙头企业雄心勃勃,预热“一带一路”,积极规划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进来,为“一带一路”注入新鲜血液,而这正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意义所在。通过这样的连通,为更多的企业寻求发展机遇,同时面对的挑战也让企业得到了锻炼,增强了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很明显,这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积极的投入,而面对发展“一带一路”必要的经济问题,我国积极提出亚投行方案,即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解决资金问题并带头积极出资,参与各国也纷纷宣布出资,出自己一份力。

中国社科院东南亚问题专家首席研究员许利平认为:“‘亚投行’和‘一带一路’是孪生兄弟,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的‘一带一路’没有亚投行的推动无法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单个国家很难完成,设立亚投行可以推动‘一带一路’。”正如许利平所言,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务实合作、多国共建的亚投行将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庞大的资金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而亚投行也正是连通各国经济的重要组织,发挥着不可多得的作用。

作为时代的青年人,我们要铸就信仰,国家的发展关乎每个人的命运,要深入开展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向先进党员看齐。我们要牢记习总书记对青年人的教诲,提升自身的思想高度,同时,注重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建言献策。对此次“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深入挖掘其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即亚投行通过长期债券等形式积极推动PPP模式并且项目对私人资本开放,“互联网+”新模式帮助更多普通人圆梦,深入有效的合作有助于2020年东南亚经济共同体的建成,形成一个对人民生活贡献巨大的社会生态圈等等。

这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这是一个利己利彼的战略,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一步,我国利用自身经济实力向外寻求发展空间,也为国内经济转型提供了机遇和时间,同时减弱了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为企业销路找开口,缓和企业改革的阵痛,也促进了国内外企业的优势互补,我们应认识到,这是一次在全球主导经济体制下的突围并且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的打破了西方的“中国威胁论”。

连通,为了更好的发展;连通,让全球化的经济回到真正意义上的轨道。这是中国向世界展示的最有力的姿态:和平、开放、理解、包容、交流、合作、共赢,中方愿与沿线各国及参与各方一道稳步推进示范项目建设,保障多边利益,沿着互尊互信的道路,和衷共济,相向而行,早日争取胜利的果实。青年人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更要勤奋学习,坚定信念,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发光发热。

第五篇:论“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

论“一路一带”战略的作用与意义

摘要: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如今,一个新的战略构想在世界政经版图从容铺展--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战略构想不仅对中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对全世界亦如是。

关键字:一带一路意义作用

总书记在去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一、“一带一路”的重大意义

“一带一路”建设是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把握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对外开放的新举措,也是基于新安全观的周边外交大战略,表明新一届党中央在处理新型国际关系中的统筹兼顾与创新发展理念。目前各界对其战略意义认识仍然不足,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让全世界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和企业更多的了解,使“一带一路”建设能够稳步推进,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1. 提升中国影响力的战略举措。

“丝绸之路”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标志,开启了中国与西方文明的交流通道,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开放精神,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以此作为我国推动与亚欧区域合作的“倡议”,既可以向国际社会宣示中国“和谐包容、互利共赢、合作诚信”的开放理念,也能够淡化谋求区域合作主导权的意图,降低“中国威胁论”的负面效应,依照古丝绸之路的方向,“名正言顺”拓展我国与中亚、南亚及中东欧的合作,逐步提升我国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影响力。“一带一路”战略有近60个国家参与支持。已经有50多个国家明确表示愿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这意味着,在欧亚大陆上至少有一半的国家已经明确表示愿意参与,愿意参与的国家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中。

2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 当前,我国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都面临着新的突破,而欧美等国却加强了对中国崛起的限制,美国推动的TPP和TTIP谈判,以高端开放为契机,企图掌控和影响下一轮国际贸易规则主导权,已对我国构成新的挑战和威胁。“一带一路”建设是突破这一压力的重大战略设计,通过拓展与亚欧市场的合作,推动市场多元化战略,降低对欧美日市场的依赖,不仅为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赋予了新的内容,也为沿海、内陆、沿边新一轮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和着力点。

3中国经济升级的战略引擎。

我国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由于起步较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中国经济的全面振兴及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西部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一带一路”建设,将形成中西部地区与中亚、东欧、西亚的新商贸通道和经贸合作网络,带动内陆沿边扩大向西开放,既有助于拓展中国经济发展的腹地,也可以激活内陆和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推进中西部的开放型经济发展进程,形成中国经济的新增长极。

二、“一带一路”的战略作用

1、探寻经济增长之道

“一带一路”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实行全方位开放的一大创新。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将着力推动沿线国家间实现合作与对话,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2、实现全球化再平衡

传统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区、海洋国家先发展起来,陆上国家、内地则较落后,形成巨大的贫富差距。传统全球化由欧洲开辟,由美国发扬光大,形成国际秩序的“西方中心论”,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农村从属于城市,陆地从属于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应。如今,“一带一路”正在推动全球再平衡。“一带一路”鼓励向西开放,带动西部开发以及中亚、蒙古等内陆国家和地区的开发,在国际社会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发展理念;同时,“一带一路”是中国主动向西推广中国优质产能和比较优势产业,将使沿途、沿岸国家首先获益,也改变了历史上中亚等丝绸之路沿途地带只是作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过道而成为发展“洼地”的面貌。这就超越了欧洲人所开创的全球化造成的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推动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开创地区新型合作

中国改革开放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创新,“一带一路”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正在以经济走廊理论、经济带理论、21世纪的国际合作理论等创新经济发展理论、区域合作理论、全球化理论。“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超越了马歇尔计划、对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战略,给21世纪的国际合作带来新的理念 比如,“经济带”概念就是对地区经济合作模式的创新,其中经济走廊——中俄蒙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等,以经济增长极辐射周边,超越了传统发展经济学理论。

总结:“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不同于历史上所出现的各类“经济区”与“经济联盟”,同以上两者相比,经济带具有灵活性高、适用性广以及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本着自愿参与,协同推进的原则,发扬古丝绸之路兼容并包的精神。也因此,“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正在世界各国人民心中落地生根。复兴丝绸之路,一幅横贯东西、共谋发展的宏大蓝图正在铺展开来。有梦想,有追求,有奋斗,一切都有可能。中国人民有梦想,世界各国人民有梦想,这将给世界带来无限生机和美好前景。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药店竞聘演讲稿范文下一篇:运动场上的拼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