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办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思考

2022-09-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产业和职业快速更替, 高等教育从原有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 高等学校办学规模不断壮大, 原有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高等学校必须进行管理模式的改革实践。同样, 民办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面临着招生规模壮大, 一级管理的模式无法适应发展需要的问题, 改革势在必行。

1 民办高校管理模式改革应以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为主体

1.1 民办高校的职能特点决定了民办高校管理模式改革, 必须以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为主体

高校承担着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高校要履行科研职能, 必须要创造适合科学研究的学术氛围, 具有较雄厚的科研经费, 要有一支稳定的、学术水平较高的能从事科学研究的师资队伍。我国民办高校起步较晚, 普遍存在着经费来源单一, 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现状, 这种现状决定了我国民办高校当前只能以教学和为社会服务作为其主要职能。如何履行好为社会服务的职能, 关键在于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教学质量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 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民办高校的发展, 教学是民办高校当前阶段的最主要职能, 民办高校管理模式改革必须以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为主体。

1.2 民办高校的经费特点决定了当前民办高校管理模式的改革, 只能以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为主体

首先, 作为民办高校, 其办学经费是自筹的, 而不是政府财政补贴。自筹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来源于学生学费;另一种来源于社会财团、企业或个人的投资办学。无论是那种方式, 学生学费是其办学的主要经济支撑。因此, 民办高校办学经费存在单一性的特点。其次, 民办高校单一的经费来源, 决定了学校必须充分发挥每一个在编人员的作用, 紧缩用人编制, 节约开支。因此, 民办高校的人事管理模式改革, 肯定有别于公办高校, 其改革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类似公办高校扩大院系级的人事自主权, 对民办高校而言还需假以时日。

因此, 民办高校的管理模式改革应以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为主体, 在二级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成功的前提下, 逐步进行人事、财务制度改革。

2 民办高校进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人才竞争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着有史以来最重要的角色, 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 这种竞争实际也是高校办学能力的竞争。俗话说“管理出人才, 管理出效率, 管理出战斗力”, 教学管理的好坏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 使得一级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求, 管理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当前我国高校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加大校的宏观调控力度, 重心下移, 充分发挥院系作用, 逐步实现校院系两级管理机制。民办高校管理的运行机制是学校根据办学活动实际形成的, 低成本运作, 高效率运转是基本要求。在实际工作中, 民办高校的机构普遍做到了精简高效, 同样一个机构, 工作人员相对公办高校要少得多, 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充分发挥能动性, 完成各项任务, 人员之间“扯皮”, 需要协调的工作少了许多, 这是民办高校的优势。每个人都尽职尽责, 努力干好工作, 把自己当成学校的主人, 这种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心理状态, 为“二级”教学管理模式的推行提供了可行性。这种可行的基础是发自员工内心的主动的群体工作意识, 它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和旺盛的生命力, 只要我们在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中充分保护这种积极性, 调整好改革步子, 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就成功了一半。

3 民办高校应建立具有民办特色的“二级”教学管理模式

3.1 公办高校的二级教学管理模式并不适合民办高校

在进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中, 公办院校的二级教学管理模式, 在民办高校的实际运行过程中肯定会遇到“水土不服”的情况, 用很少的人承担较多的工作, 这是民办高校精简用人机制、办学活力的体现, 是民办高校的优势, 但是在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中, 如果照搬照套公办高校二级教学管理模式, 这种优势将变为劣势。因此, 民办高校的教学管理改革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建立适应自身运行方式, 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 逐步实现管理过程的规范化、科学化。

3.2 民办高校应建立有民办特色的“二级”教学管理模式

在改革的过程中, 民办高校要充分考虑校系两级人员编制特点, 应根据自身的特点, 摸索出一套具有民办特色的, 符合民办特点的“二级”教学管理。本人认为, 这种“二级”教学模式不同公办高校的二级管理, 是一种利用一级管理层次少, 二级管理幅度大的特点, 介于一级管理和二级管理模式之间的, 以教学质量优先, 兼顾效率原则的管理模式。鉴于目前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经费收入单一, 必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二级教学管理编制尚不到位;以及在校生规模扩大, 校一级管理教学难度增加的现状, 通过这种特殊的管理形式, 一方面可以发挥院系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不至于因校系编制不够造成过大压力, 反而影响教学质量及教学服务效率。

4 民办高校“二级”教学管理推行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二级”教学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心逐

渐下移, 在重心下移过程中, 责任、权利、利益的下移程度应对等

“二级”教学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提高教学管理质量与效率, 在民办高校的“二级”教学管理推行过程中, 教学管理重心的下移不仅仅是责任与任务的下移, 同时也是权利、利益的下放, 在可能的范围内给院系更多地自主空间, 发挥院系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只有这样才符合管理的科学协调原则。否则, 不仅达不到改革的目的, 反而会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4.2 处理好规范管理与精简工作程序的关系

作为学校, 更多地应从宏观方面对教学管理进行协调、控制、调查、监督, 在宏观调控、规范管理过程中, 民办高校应考虑系级教学管理编制紧张的情况, 更应尽可能地减少烦琐的管理步骤, 简化工作程序, 减轻院系工作负担。尽管各种统计表格也是一种过程管理体现, 但是过多、过细的表格只能带来更多的填写工作量, 表格填写好, 教学质量未必就能提高。民办高校机制要求运行过程必须是低成本、高效率的, 因此在学校在宏观调控过程中, 要处理好规范管理与精简工作程序的关系。

4.3 加强校级与院系教学管理人员之间的互动、交流

一个良好的二级管理需要基层基础, 脱离基层的宏观管理只能停留于制度层面, 因此对处于校级管理层面的管理人员, 应加强与基层的联系, 在可能的情况下, 可以进行对应教务管理内部的轮岗制, 通过这个过程的反复, 不仅有利于人才的发现, 同时有利上下管理级之间的协调, 使教学宏观管理过程更加贴合教学实际。

摘要:随着民办高校的办学规模的扩大, 民办高校管理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民办高校经费单一, 以及以教学职能为主的特点, 决定了民办高校管理模式的改革应侧重于教学管理模式改革, 本文就民办高校管理模式改革的主体内容, 及教学管理改革的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学管理,改革

参考文献

[1] 刘少林.论民办高校管理模式的科学选择[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3 (5) .

[2] 王淑娟.高校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初探[J].佳林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 (4) .

[3] 周川.简明高等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从09高考解读《遗传与进化》的考点下一篇:新《民办教育促进法》下民办高校资本市场融资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