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课堂教学探析论文

2022-04-23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探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新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过方方面面的问题与困惑,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本文从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原则入手,倡导以评价体系的改革、评价原则的确立来引领课堂教学,解决一些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新课程课堂教学探析论文 篇1:

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活动探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可见,新课改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重视教师指导下的有效的学生学习活动。这里,本人就学生的课堂活动作一探讨。

一、学生活动的特征

这里谈的学生活动,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学习活动,它保证了学生“学”的时间,尊重了学生学习的权利,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简言之,它具有以下特性:1.目标性。活动目标是活动前教师拟定的,是人为的、主观的,但又是客观的,是经过学生的短期努力可触及的,是学生活动的动力和方向。2.自主性。自学探究是课堂活动的基础。活动中,学生享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和空间,思维空前活跃,个性充分展示,整个探究过程和既定目标,都是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独立完成的。3.合作性。学生活动的始终,是自主参与、师生合作、特别是生生合作的过程,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活动的过程,其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集思广益的过程。4.时效性。一次较高质量的学生活动,既是探究又是创新。并且,学生的活动是高效的,一般都能在规定的时段内达到预期的目的。5.连续性和间歇性。内容决定形式。因此教师往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拟定不同的活动方式。连续性活动是指学生在较长时段内通过合作探讨(或独立探究),最后达到一个总目标(其一般适合于复杂、多步骤,且不宜间断的教学内容);间歇性活动是将一节课分为几个时段,学生在各时段内进行有效学习,每个时段都有其要求达到的子目标。6.开放性。学生的课堂活动,其实是学生整合利用各种学习资源的过程,体现为人人参与,各抒己见,平等民主,新知与旧知结合,探究与创新结合。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空间,获得最佳学习效果。7.小组型。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活动,大多是几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按其能力和知识结构展开学习活动,组内各成员互帮互补,共同提高。

二、学生活动的必要性

以往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以学生应为主,新课程课堂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了教学的弹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学生紧凑、有效、快节奏的课堂活动,照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个体独创性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活动,正是这一理论的具体实践。学生一波又一波的自主探究,是教师精心指导下的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过程。

首先,好动是青少年的特点。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活动,是学生的兴趣所在。活动中,学生表现出高.度的自信心和全身心的投入态度,其机体各功能得到充分调动,脑、口、手得以互动合作,又由于活动常以小组形式进行,人人都具有不同个性,不同见解,避免了学习的单调性,因而学生常对“动”起来的课堂显示出浓厚的兴趣。

其次,学生个体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依据。教育必须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并不断促进个体发展。因此学校教育要充分考虑教育主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任何时候,个体的自我教育都是不可替代的。新课堂中的学生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张扬个性的平台。如前所述,学生的课堂活动有其独特的个性和魅力,是自信和富有活力的探究过程,是开发学生潜能的有效手段,是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因子。

第三,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活动,是师生、生生间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长期有效的学生活动,使学生思想得到交流和沟通,使班集体变得和谐、温暖,充满活力。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探讨的同时,也深入地了解了学生个体。因此,课堂上的学生学习活动,常常高潮迭起,呈现出一幅又一幅精彩的画面,形成一个又一个师生、生生资源共享的信息流动场。

三、课堂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实施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学生学习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它的实际意义,而不应流于形式。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1.拟订教学目标要切合实际。目标不宜订得太高或太低,太高会与学生经验失去联系,导致“老虎吃天,无处下爪”的结局;太低则流于形式,失去探究意义。但作为教师,则应以较高目标为目标。2.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探究活动,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有序进行,正如婴儿饿了不会自己吃,只有在大人将食物喂到他嘴里,他才会自觉地完成从咀嚼、品尝、吞咽、消化到吸收的整个过程。3.既重视过程,又重视结果。活动过程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教师重视“过程”,也就是重视了解学生的发展。4.课堂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切入点。学生活动的安排应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而不应是教学活动中的一段小插曲。5.重视评价。学生活动结束后,教师要针对其探究过程与结果给予学生客观的赏识性的评价。这是因为,“发现闪光点”的评价是对学生活动的一种激励,是对学生劳动的尊重。它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6.时间分配要合理。45分钟的课堂,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其进行自学探究,此所谓“还课堂于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展开,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才有益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作者:马琼屿

新课程课堂教学探析论文 篇2:

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原则探析

【摘要】新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过方方面面的问题与困惑,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本文从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原则入手,倡导以评价体系的改革、评价原则的确立来引领课堂教学,解决一些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课程改革 课堂质量 评价原则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它改变了高中教育沉闷而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与兴趣,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接受新课程新课堂的考验,要经历一次重新认识课堂与组织课堂的变革过程。虽然我们对新课程进行了一番努力学习并认真实践的过程,并使课堂焕发出全新的面貌,但由于具体操作上的一些误区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和根深蒂固的教学评价体系和制度,总是让新课程改革出现“戴着镣铐跳舞”的尴尬局面。这些问题和困惑,严重制约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成效。怎样行之有效的解决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及困惑,成为所有教学研究人员长期探索的重大命题,实际上,在教学管理的诸多环节中,评价体系往往起着关键引领作用。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建立了系列新课程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原则,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建立教学效果评价原则的目的,就是针对以下问题与困惑:

一、课堂教学评价原则所针对的问题

1.由于各学校所处的区域及环境不同,办学条件的差异性比较大,难以执行同一个标准,整体推进比较困难。即使一般县城中学,一个班级中只有少数城区学生,对于大多数寄宿农村学生而言,由于占有资料的缺乏,无法将课堂问题通过课后自主探索的方式加以解决。

2.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教育的评价采取双重标准,一方面强力要求推进高中新课改,另一方面又要求提升高考升学率。这样势必使得学校教学无所适从,从而无法从根本上撼动应试性课堂模式的根基。

3.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方联考以及高考并行,无疑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且影响到学校负责领导推进新课改的积极性,这也势必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

4.教材内容加大,教学课程数不变,两相矛盾的局面导致课堂时间紧张,教师赶进度,学生自主学习不能全面充分的展开。

5.课堂模式走向另一个极端。课堂教学中重点以“赏识”为主,充分尊重学生,呵护学生,但是, “你真棒”、“你真聪明”、“回答得真好” 等泛滥的表扬成为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常见用语,久而久之,这些廉价表扬不能对学生形成促动力。

6.课堂讨论流于形式。一些教师将讨论视作新课程的精髓,不管合不合适,需不需要,应不应该,只要是个问题,就要学生讨论,结果导致课堂教学表面上是全员参与,实际上则是一盘散沙,乱作一团,虚耗时间,效率低下。

7.“满堂灌”变成“满堂问”。新课程大力倡导教学互动,师生对话,于是乎,在课改的旗号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诸如“对不对?”“是不是?”及相应的“对”“是”等低级对话充斥课堂。表面看去,似乎是在互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引导学生顺着老师的思维走下去,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填鸭灌输的教学方式。

基于上述问题,我们尝试从课堂评价原则入手,促使课堂教学有序化、高效化,以评促变,以体现出新课程的本质要求。

二、课堂教学评价原则

1.注重学法原则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首先要改变课堂教学评价模式。突出学法指导原则,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课程改革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的本质首先应该是“学会学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会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的教学目的。之前我们在评价课堂时多注重老师的教法,用教法来评判课堂的是非得失。这种评价模式必然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所为,而且要有大作为,否则就似乎体现不出教师的能力,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要教师竭尽所能在课堂展示自己对学生的控制与掌握能力,导致课堂上花架子多,表演成份浓。所以,我们应该将评判课堂的目光转向学生,看学生学了什么,怎么来学,至于教师用什么方法,那是教师的自由、风格与策略。如果一堂课非要有合作、有讨论、有展示,才算是新课程,那必然会束缚教师的手脚,也束缚学生的学法。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明确两点要求:第一点,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学会与会学”,就是看学生学了什么,怎么来学,学习的效率怎么样;第二点是“方法没有对和错”,鼓励教师运用最适合自已需要和最能达到“有效教学”这个目标的方法去教学,而不是要老师和学生完成几样所谓“新课程”的要素,这种评价原则有效解决了课堂的“满堂问”等形式问题。

2.突出效率原则

所谓课程改革,就是想达到学生“负担轻,质量高”得理想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课堂效率:一看学生有效学习时间, 在衡量、评价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效果时,可分析考察课堂上的有效学习时间,这是在课堂实际教学中真正用于使学生学习、接受知识和锻炼能力的那一部分时间,就每堂课来说,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是固定的,而有效学习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二看课堂的延伸性,在评价课堂教学效率时,应把课前和课后时间考虑在内,将其作为有效学习时间分析的补充,这对教师注重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性会起到促进作用。三看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在课堂上受益程度的大小。由于智力水平不同,学生接受知识所花费的时间不一样,要解决这一问题,在限定的时间内要让他们各得所需,以利于合理使用课堂有效教学时间。效率原则的评判标准是为了解决高考应试性要求和新课程素质教育的双重要求的矛盾,解决课堂教学时间不足问题,让教师重视课堂的质量,让学生的学习落到实处,并让教学评价不再形而上。

3.突出生成原则

课堂生成就是根据课堂学情变化,师生共同及时接纳弹性、灵活、创新的成分、因素、信息,采取积极措施、有效应对方法,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点线、教学方法,从而推动更高水平的互动,使课堂产生质变、飞跃的过程。从新课程理念出发,课堂教学不是对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更新的过程,是生命活力得到张扬与发展提升的过程。没有生命活力与思维火花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从生命性情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情感与思维的综合生成过程,可以说,如果没有生成的课堂就没有新课程。所以,课堂的生成原则就是评判一节课的的标准之一。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对课堂的生成性进行评判:一是教学目标的适当与及时的调整,课堂教学也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生的状态、学习的过程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教学目标也应该有随机应变的调整,容纳始料未及的信息。新课程所要求的课堂,不是老师的独立舞台,也不是按照剧本表演的剧目,因此,课堂教学的质量评价标准,不是看预设目标是否达成,而是看是否即时生成了目标;同时要看教学环节的预设与增补,教学环节可以预设,但课堂教学如果拘泥于固定环节前进,不考虑课堂环境与学情的变化,那么必然导致课堂沉闷乏味机械呆板。所以,课堂环节上的灵活生成,是一节优质课堂的必备要素之一;三是教法与学法的调整与活化,“方法”指的是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学法和教法都可以预设,但不一定要恪守,随着课堂的推进,更应创造教法、学法。

4.突出适应性的原则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乃至不同层次的班级,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方案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这一特点。从探究的主题内容方面讲,学生一般对探究主题的生成没有前期的思想准备。但教师必须做好充分、全面的准备。探究的主题不一定完整,可以是一个问题的某一层面、某一角度或某一点,但其内容必须有一定的可探究性和可操作性。所以说,课堂教学的学生适应程度,也是评价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原则

一要看教师是否全方位了解学生。教师能够了解和研究学生,既掌握学生的一般特点,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层次、反应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二看学习的高深程度是否是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所能接受的。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学生的程度,估计太高或太低,要么使得内容过难容量过多进度过快,完不成教学任务,要么降低要求,放慢速度,影响培养规格;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数学教师深入了解弄清每个学生的行为习惯,性格爱好,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

综上所述,评价原则的改革是引领新课程改革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每个地方、每所学校都应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评价体系,解决新课程改革的诸多现实问题。

作者:路永沧

新课程课堂教学探析论文 篇3:

新课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析

摘 要:本文试对新课程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作探析,旨在阐述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对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科素养的促进作用。课堂教学中应该优化教学的资源和手段,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动力,定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關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对此,笔者以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为依据,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优化教学导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导语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最初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对此,我认为设计好课堂教学导语,不仅可以起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教学效果,还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设计好教学导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1)选好导语的素材,即所设计的内容应该与教学的内容相关;(2)突出重难点,即围绕教学的知识点有重点的突破;(3)导入的时间不可过长,以防影响后面的内容教学。

二、创设丰富的情景氛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历史教学特别倡导情境的创设,因为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发现,运用一定的情境教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不断的学习理解文本内容;另一方面,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例如,笔者在讲述“和同为一家”时候就采用了编历史剧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理解记忆,具体步骤可设计为:(1)利用藏族民歌“今天文成公主来西藏,狮子进了大森林。孔雀落在大平原,不落的太阳高高升起,西藏从此幸福太平……”来渲染背景氛围;(2)阅读文本中与“吐蕃使者求婚”相关的内容,鼓励学生扮演上述内容;(3)阅读文本中和“文成公主西行”、“文成公主在吐蕃”等相关的内容进行扮演。通过上述的扮演活动,一方面,能够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潜能;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扮演的活动中进一步地明确了在封建社会里,民族的和亲政策的积极意义。

三、运用文本插图教学,增强学生的形象记忆效果

新课程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视觉感官欣赏的需要,帮助学生把一些较难记忆的语言项目通过插图进行轻松的理解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青睐。

例如,在“商鞅变法”教学中的商鞅舌战图是反映该变法艰辛的最好实例。对此,笔者以为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进而练习现在的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问题,以起到追古思今的作用。

四、利用学习疑问,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的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学中利用这些疑问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大胆质疑的精神和学习品质,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问题探究能力。笔者以为,巧设疑问,以疑激趣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1、设计的问题应该紧紧围绕文本教学内容;2、创设的问题,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3、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能够顺利的完成上述问题的解答,以满足他们学习发展的需要。例如,笔者在讲述“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分别是什么?(2)纸的发明在什么时间?(3)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

学生在意义回答了上述的问题之后,笔者通过追加问题的办法提出“西汉发明了纸,为什么东汉蔡伦又要改进造纸术?”。因为这样的问题,在书本教材中没有作过多的说明,比较难理解,需要借助一定的资料进行帮助理解。针对该问题,笔者建议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和到图书馆查资料等方式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学生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之下,不仅能够掌握了教学内容,还培养了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只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他们历史唯物主义观,真正实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作者:刘明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五年制高职思想教育论文下一篇:小班个别化教育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