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2022-09-10

所谓习惯:是指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的倾向。良好的习惯, 对人的成长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初中生, 随着心理、生理的变化, 处于叛逆期年龄阶段, 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既是使健康人格的形成, 又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 德育工作更应该注重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1 转变观念, 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充分认识

1.1 养成良好习惯, 是学生健康发展, 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古国, 我国的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 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指出:“良好的习惯是人类神经系统中存放的不断增值的道德资本。”教育家洛克甚至断言:“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根结底为培养儿童的良好的习惯。”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中国的先哲也有“慎始”的教训, 一种习惯的养成, 莫不由“渐”而来。做人是挺难的, 一定要从小减少许多问题。“慎始而善终”, 这是必然的结果。由此可见, 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管孩子一辈子的教育。培养一代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是保证他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且, 这对于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是一项奠基工程, 可谓百年大计。青少年时期是一生的奠基时期, 又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

1.2 抓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 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

在新时期, 党的十六、十七大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新的奋斗目标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就是必须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高素质的公民。青少年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也是成长中的小公民。他们道德素质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从长远看, 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 必须从小抓起。青少年道德教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就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帮助广大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 是重中之重。青少年是我们事业的接班人, 是处于生长发育中的社会公民, 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他们道德养成的重要基础。

1.3 抓好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 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就现在初中生状况来说, 他们的文明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卫生健身习惯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家庭社会等外来的不良影响,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学生德育工作进行深入的反思, 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 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 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 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初中学生正处生理变化阶段, 心理要求独立、自作主张, 但缺乏把握好自己的能力, 小学升到初中又是从严格管教到逐渐向自觉自立管理的过渡阶段。现在农村留守学生增多, 租住房屋学生增多, 行为习惯差, 抓学生养成教育, 抓行为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4 抓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 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就我国目前中学教育的实际看, 在德育中又忽视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 而且这方面的教育也是不规范的。我们常常看到的一个尴尬事实是:我们的大学教育居然还要对学生进行相当程度的行为习惯教育和基本的道德教育, 为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补课。可见, 培养青少年的良好行为习惯, 既有利于克服我国长期以来在青少年德育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 又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推进素质教育, 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另外, 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 来探讨和研究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培养, 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青少年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 而且也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

2 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主要从两方面做起, 一是学校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二是培养学生把良好的行为作为一种习惯。其中活动的开展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 只有坚持不懈的去规范, 良好的行为就能够成为习惯, 才能称得上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2.1 组织活动, 规范行为, 加强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

在每学期开学可以组织学生诵读行为规范诗歌, 日常行为规范歌、一日常规歌, 组织师生搜集、制作诗歌和诵唱诗歌活动。借助多媒体和校园广播的诵唱, 通过此活动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让学生知道良好行为习惯的标准。

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经过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因此教师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要根据思想品德教学的需要, 制定严密的、科学的, 切实可行的计划, 让学生在锻炼中反复训练。同时教师还要经常督促检查, 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2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必须与激发学生对习惯的兴趣相结合

兴趣指的是对某种活动产生的积极情趣, 从而逐渐形成习惯。要让学生在整理书包习惯养成中寻找乐趣, 教师要学会激发学生兴趣, 如:从每节课课前谁最先放好书本, 谁能迅速的拿出学习用品的比赛中激发兴趣。并且能体验到良好行为习惯带来成功的愉悦, 他们比赛的过程是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 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

3 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因素

3.1 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学生模仿性强, 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 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有着直接影响。因此, 教师的言行、举止、服饰, 必须具有示范作用。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生, 感染学生, 并且去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的每时每刻都能感受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 逐渐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习惯。

3.2 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有自觉的行为习惯, 要让其不自觉的做到学生的规范要求,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自觉地去学习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衣着打扮, 培养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

习惯是逐渐养成的, 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 便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学生有着非常强的可塑性, 习惯一旦形成, 也很难改变。因此, 要求我们教师, 如何培养和指导学生科学地、有效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充分利用好我们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主题班会、黑板报、升旗仪式、各项文体活动、重大节日活动、系列主题活动等, 让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摘要: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以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为目的, 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求学生从点滴做起, 从小事做起。活动激发兴趣, 规范行为, 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和个人才。

关键词: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习惯成自然, 两种习惯养成不得[Z].

[2] 洛克.教育漫话[Z].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识字教学的光彩下一篇:高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