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术后的观察与护理

2023-03-16

第一篇:全麻术后的观察与护理

全麻术后早期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全麻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由于受麻醉、手术、原有基础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麻术后恢复早期是患者情况多变的高危时期,加强这一阶段的观察与护理,可以减少麻醉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因此,全麻术后的早期护理尤为重要。

1.观察生命体征

全麻术后如患者出现呼吸异常(呼吸<10/min或>30/min,呼吸幅度减小)一定要及时处理,以免危及生命。引起呼吸异常的原因及护理措施如下。

1.1 舌后坠 全麻后患者容易发生舌后坠阻塞喉咽部,这是常见的呼吸道梗阻的原因,常发生于拔除气管插管后麻醉药、肌松药的残留使肌力尚未恢复者;老年人口咽部组织松弛;肥胖者颈部短。表现为不完全呼吸道梗阻,此时可见呼吸时发出强弱不等的鼾声,有时带有哨音,而SPO2呈进行性下降。出现舌后坠时将患者头后仰,肩下垫软枕或双手托起下颌角,亦可用舌钳拉出舌体,改善通气功能,并给予持续面罩吸氧,必要时放置口咽通气管。

1.2 喉痉挛 浅麻醉情况下,因分泌物、血液或操作刺激声门,引起喉痉挛,导致声门间歇性关闭,出现吸气或呼气时气道不完全梗阻。发生喉痉挛时用面罩持续高压吸氧(5-6L/分),镇静,减少口咽部刺激,减少吸痰次数,必要时可用解痉药或环甲膜穿刺。由于咽喉部受到机械和化学性的刺激,如拔除气管插管、放置口咽导管、吸痰管的刺激及胃内容物的反流等出现的情况。停止对咽喉部的刺激;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采用麻醉面罩加压给氧;对严重者可按医嘱静脉给药,并行加压人工呼吸,本方法仅适用于单纯声带痉挛,而呼吸道有无梗阻者的处理

1.3 误吸 拔除气管插管前口咽部分泌物清理不及时或不彻底,导致分泌物反流入呼吸道、拔管时患者躁动、吸痰时刺激或搬动患者导致呕吐也可发生误吸。发生误吸时要安置患者侧卧位,头偏向一侧,用负压吸引器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每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5s,并给予翻身叩背,以利于分泌物排出,同时,嘱患者深呼吸以防止或减轻肺不张,清除吸入性麻醉药,加快清醒过程,提高SPO2。

1.4 喉水肿 麻醉术后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频率、节律和面色变化,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与患者进行雾化吸入治疗,缓解喉部不适,减轻水肿。遵医嘱静脉给药,预防水肿进行性发展和促进水肿消退。氧气吸入。情况紧急时行环甲膜穿刺或协助医生进行气管切开。由于反复插管等原因可造成喉水肿,首先要调整患者头部的位置,避免气道扭曲受压,吸入湿化的氧气,必要时用0.5mg肾上腺素加4ml生理盐水稀释后雾化吸入,可使局部黏膜血管收缩,如情况没有好转,则应考虑重新插管。

1.5 分泌物阻塞 因为麻醉药残留意识未完全清醒,呼吸道保护性反射尚未完全恢复。发生分泌物阻塞时,患者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观察患者面色紫绀。给予快速吸痰,症状缓解后吸氧。 1.6 通气不足 常因为疼痛、包扎过紧、过度肥胖引起。给予面罩吸氧,严密观察呼吸频率、幅度及呼吸方式,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变化。如疼痛明显无低氧血症,报告医生给予镇痛剂,病情许可患者半坐卧位,以促进肺扩张,增加肺通气量,减轻术后疼痛,改善呼吸运动。

1.7 寒战:

全麻术后寒战是病人于麻醉后苏醒期间出现不自主的肌肉收缩抽动。及时观察给予加盖温暖床被,利用升温仪对体表施加一定温度的持续气流,在患者周围营造一个暖环境,可有效地升高体温,减短寒战时间,同时给予关心并耐心解释,使患者解除紧张情绪。

1.8低氧血症

由于肺泡通气不足,弥散性低氧血症 , 肺内分流量增加组织耗氧量增加 ,寒战 , 发热,心输出量降低 ,血容量不足,二氧化碳蓄积造成病人缺氧而出现低氧血症。对于清醒病人鼓励其深吸气、咳嗽,排出口内分泌物。如咳嗽效果不佳,立即手法开放气道吸痰,同时协助麻醉师用简易呼吸器加压面罩给氧,严密观察病人胸廓起伏、口唇颜色和血氧变化。

1.9苏醒延迟

由于麻醉药物过量,麻醉药物应用不当,麻醉中低血压和低氧血症,代谢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的苏醒延迟首先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维持呼吸道通畅。对因处理及时寻找患者苏醒延迟原因,进行针对性处理。加强护理,密切观察心率、静脉血氧饱和度;反复用纯氧冲洗呼吸道,促进麻醉药的排出。避免过度刺激咽部,如放置口咽通气道、反复吸痰,有气管导管的应在病人自主呼吸恢复后尽早拔出;减少病人移动,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吸氧;告诉病人缓慢深呼吸,以减轻恶心程度;严重者遵医嘱给止吐药。呕吐时要采取头低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同时及时清理呕吐物,保持术区敷料整洁。

2.避免烦躁

烦躁也是全麻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各种刺激是诱发和加重躁动的最常见原因,切口疼痛92.44%,管道刺激65.77%,尿管刺激11.11%。如护理不当可出现患者自行拔出引流管、气管导管、留置针,撕脱切口敷料,发生切口裂开、坠床等,严重的危及生命。引起烦躁的原因及对策:

2.1 切口疼痛 苏醒期切口疼痛是全麻术后烦躁的常见原因[9],特别是在术毕未清醒或未完全清醒的患者使用较大剂量的纳洛酮类药物后,因较大剂量的纳洛酮可使体内镇痛药的作用完全消失,而立即引起切口疼痛以及快速清醒导致患者烦躁。术中可放置镇痛泵,持续给镇痛药,使疼痛降至最低;也可在术后给予止痛药,一般给予肌注杜冷丁50mg,肌注给药作用时间长且对呼吸影响小,给药后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多数患者给药后进入深睡眠状态,可能会出现舌后坠。

2.2 导尿管对膀胱及尿道的刺激 是男性患者术后烦躁的常见原因。全麻手术患者一般情况下均于手术晨行尿管置入术,患者的尿道有丰富的痛觉神经末梢,术后患者对留置尿管所引起的下腹部不适、尿道疼痛、尿急等不能接受,产生无意识的反射性对抗,甚至将尿管自行拔出。尤其是前列腺肥大、尿道异常的患者,术前反复多次插入,致尿道黏膜损伤,术后患者烦躁更明显。所以在留置尿管时要选用合适的型号,动作轻柔、操作规范,注意勿损伤尿道和膀胱,充分润滑;导管放置的深浅要合适,过深时注水水囊下沉,尿管可直接刺激膀胱三角区黏膜,过浅时水囊卡在尿道内口,而膀胱三角区及尿道内口黏膜有丰富的神经分布,引起疼痛。

.2.3尿潴留:由于全身或椎管麻醉后排尿反射受到抑制,药物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缩,手术损伤神经,切口疼痛引起膀胱括约肌反射性痉挛,机械性梗阻,病人不习惯床上排尿等原因引起的。

应给予安慰,解除思想顾虑,消除紧张和焦虑,采用各种方法诱导病人放松情绪。也可热敷、按摩下腹部膀胱区,刺激膀胱肌肉收缩,引起排尿反射。各种神经反射诱导,如听流水声。

如病情允许,可协助病人坐起,以习惯姿势床上排尿,注意保护个人隐私。用以上方法不能排尿者,可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实施导尿术。

2.4 药物作用 由于麻醉药物的作用,患者麻醉恢复期,意识尚未完全恢复,而疼痛感觉已恢复,患者不能自主控制自己的行为,表现为烦躁。东莨菪碱和阿托品可导致中枢抗胆碱综合症,表现为谵妄、思维混乱、烦躁不安等,吸入性麻醉药可增强这种作用。

2.5 呼吸、循环功能不全 全麻术后意识恢复后,由于肌松剂的作用,呼吸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患者有胸闷、窒息感,从而导致烦躁不安。保持呼吸、循环稳定至关重要,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幅度、频率、听诊双肺呼吸音,监测SPO2,有轻度呼吸抑制者,给予持续氧气吸入,严重者再次气管内插管。 2.6 管道刺激 术后患者意识初步恢复,不能耐受气管插管、胃肠引流管等,患者表现为极度烦躁,如肢体挣扎乱动,双手欲拔管,恶心、咳嗽等。此时评估患者意识,完全清醒后可通知麻醉师拔管,如未完全恢复,患者烦躁,可派专人守护,必要时使用约束带,防止意外发生。另外要及时观察患者四肢血运、皮肤温度、静脉注射部位等情况,确保皮肤无受压损伤。

3.减少恶心呕吐

出现恶心呕吐,可延长患者滞留时间和出院时间,同时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脱水、电解质紊乱、伤口裂开、误吸、窒息等并发症[17],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降低手术质量。 3.1 呕吐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3.1.1 患者因素:术后恶心呕吐(PONV)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麻醉等有关[18]。小儿PONV的发生率是成人的2倍,女性呕吐率比男性高2倍。

3.1.2 手术部位:头颈部手术呕吐率为25%,腹部手术呕吐发生率70%,子宫切除65%-77%,耳鼻喉科手术47%。

3.1.3 麻醉因素:麻醉期间麻醉药物直接作用于呕吐中枢,以及麻醉期间采用面罩给氧致使气体进入肠腔,使肠管扩张、胀气,气管插管的刺激使局部粘膜组织损伤、水肿等因素均可引起恶心呕吐。 3.1.4 手术因素:由于麻醉药物蓄积作用,手术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恶心、呕吐。 3.2 预防及护理

首先要了解患者病情,对容易出现手术后恶心呕吐的患者,更要严密观察和仔细评估,尤其是手术后的几个小时内,个别呕吐可持续48小时。因此要做好有效的心理疏导工作,出现异常现象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护士要从预防入手,首先要备齐各种抢救物品及吸引器;其次,对术后未清醒的患者,注意保持头一侧,发生恶心呕吐要快速清除呕吐物,彻底清洁口腔,如发生误吸,立即行气管内吸引,以免发生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生命体症平稳后,抬高床头15-30°,已清醒的术后患者,在短时间内不要活动、饮水或饮食,如出现恶心不适,可嘱患者张口深呼吸,减轻紧张恐惧心理。除做好心理护理外,到目前为止,术后恶心呕吐的主要治疗措施是应用止吐药物。

综上所述,全麻术后早期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烦躁情绪、恶心呕吐程度,对症处理,护理得当,会有效的避免与手术有关的一系列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

第二篇:胸外科开胸术后心律失常的观察与护理

【摘要】

目的:探讨胸外科开胸术后心律失常的护理方法。方法:对76例术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资料与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年龄>60岁、术前心电图异常、术前肺功能中重度受损等因素术后易并发心律失常,通过对本组患者进行心理指导、严密检测病情、做好基础护理和呼吸道管理等综合护理措施,其中75例患者经对症治疗后生命体征平稳,1例患者并发室颤经及时有效地电除颤后恢复自主心律转入ICU监护,治疗后康复出院。结论:对年龄>60岁、术前心电图异常、术前肺功能中重度受损等患者进行积极护理,可有效减轻或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关键词】

胸外科;开胸术后;心律失常;护理

胸外科开胸术后创伤大,手术操作对心脏的直接刺激以及术后自主神经功能失衡,经常可发生心律失常,重者可明显影响循环功能导致低血压,心脏骤停,而术后某些严重并发症,常以持久不易纠正的心律失常为早期表现。因此,术后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十分重要。我科自2008年5月~2009年12月 对76例术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积极护理,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76例,男51例,女25例,年龄41~83岁,平均64.1岁。其中食管癌22例,贲门癌17例,肺癌31例,其中全肺切除3例,风湿性心脏病6例。合并糖尿病6例,高血压14例。窦性心动过速21例,窦心心动过缓1例,房性早搏10例,室性早搏27例,房颤15例,Ⅱ°房室传导阻滞1例,室颤1例。合并肺不张11例,吻合可漏2例。1.3方法 对术后采用日本PM8000心电监护,用模拟三极肢体导联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动态观察心律、心率的变化。持续心电监护3~7天。

1.2 护理方法

1.2.1 熟悉心电监护的操作方法及仪器性能,正确连接心电图导联,使用心电图三位片,选择心电图波形相对较清晰的Ⅱ导联,正确设定上下报警限(50~120次/分),注意并防止病人活动引起导联脱落。

1.2.2 掌握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规律,一般于术后24~48小时内,同时也是病情危重,变化较快的时期,护士应15~30分钟巡视病房一次,对术前心电图异常要高度重视。

1.2.3 掌握心电图基本知识,正确区分外来干扰的异常心电图,应重点认清:P波是否存在及 P波和QRS波群的波形是否正常,有无ST段抬高,T波高尖等。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并作出相应处理。

1.2.4 充分供氧:常规4-6L/min鼻导管吸氧3-5天,心脏手术酌情延长,因为缺氧是并发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1]。术后48~72 h内持续低流量吸氧,是预防心律失常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充分供氧以减低术后应激反应的强度,从而降低心律失常发生。氧疗是对术后患者首先要采取的措施,切开心包处理肺血管行全肺切除术的患者需持续吸氧5天甚至更长,必要时面罩吸氧,氧浓度40% ,根据患者术后肺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活动程度及时调整为间断吸氧,同时鼓励并协助患者咳嗽排痰,积极消除造成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的各种可能因素。

1.2.5 减轻疼痛或有效止痛:开胸手术术后的疼痛程度为目前所有外科术后的疼痛之首[2]。护士白天应深入病房加强健康指导,以分散其注意力。协助患者取舒适的体位,拍背时轻重适宜,咳嗽时协助按压伤口。夜间以药物止痛为主。因为疼痛使患者烦躁,体内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含量增多,致心肌自律性和应激性增强,极易发生心律失常。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体位的改变也可降低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咳嗽时帮助按压伤口,必要时用胸带加压包扎,适度与病人交谈以分散注意力或应用止痛药等,镇痛应以夜间为主,疼痛缓解后,促进睡眠,顺应生理时钟,降低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利于病人康复。

1.2.6 加强心理护理:心律失常的患者易紧张、激动。可致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而诱发并加重心律失常。护士各项护理操作应沉稳自信,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解释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因,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从而达到最佳治疗状态。

1.2.7 用药护理:学会分析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根据医嘱正确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采用深静脉单通道并用微量泵匀速输注[3],并注意观察心律、血压的变化、随时监测血电解质。因为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一定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1.2.8 抢救的配合:心胸术后床边还需备除颤仪,在监护中发现心室纤颤应争分夺秒,采用非同步直流电除颤,能量选择150~300j,首次电击未能成功可再加大能量电击,最大能量可采用360j。护士应掌握除颤技术,配合医生进行除颤。本组1例患者术后42小时发生室颤。经电击除颤,恢复自主心律后,转入ICU监护。窦性心动过缓,心律长间歇,房室传导阻滞者,应密切观察临时起搏器使用情况,起搏心率与起搏器设置的心率是否一致,是否因电力不足而影响起搏效果。本组1例Ⅱ°房室传导阻滞经静脉微量泵入异丙肾上腺素后恢复良好,在使用过程中做到用量精准,泵完及时更换,更换微量泵时动作迅速而熟练。

2 结果

年龄>60岁、术前心电图异常、术前肺功能中重度受损等因素术后易并发心律失常,通过对本组患者进行心理指导、严密检测病情、做好基础护理和呼吸道管理等综合护理措施,其中75例患者经对症治疗后生命体征平稳,1例患者并发室颤经及时有效地电除颤后恢复自主心律转入ICU监护,治疗后康复出院。

3 讨论

由于医疗技术的发展,手术指征的放宽,开胸术后出现心律失常是胸外科多见的护理问题。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因掌握一定的心电图知识,熟练掌握监护仪、微量泵、除颤仪、临时起搏器的性能及使用方法,掌握血管活性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及注意事项。为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应加强围术期的监护,加强胸部体疗,保持呼吸道通畅,术后充分及较长时间给养,监测心电图和血氧饱和度,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监测电解质,有效镇痛,维持胸内压力平衡,及时处理并发症等是预防心律失常的关键[4]。

护理人员应具备较强的身体素质、专业素质、应激处事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做到及时发现心律异常情况,学会分析处理,并及时有效地采取护理措施,积极消除各种诱因,从而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本组76例心律失常患者经护理人员精心的护理病情恢复良好,如期出院。

【参考文献】

[1] 周汝元,于在诚,葛圣林,等.胸外科非心脏手术心血管并发症32例分析[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9,15(4):209~210

[2] 李玉玲.2例气管内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5):391-392

[3] 王蓓.心肌梗塞临床护理的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0):795

[4] 黄荣招.高龄肺癌患者全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的护理.中国实用医药,2009,4(22):187-188

第三篇:PCI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随着医学的发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冠心病并发急性心肌缺血治疗的重要方法,并且挽救了许多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同时,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较快,为广大患者所接受,但由于心脏手术本身存在高风险,术后仍会发生许多并发症,如出血、尿潴留、心包填塞、肺栓塞、心脏骤停,有的并发症危及生命,术后重点有效的监测及护理对提高手术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分析可能出现的原因

1、出血及伤口感染。为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因为加压包扎固定不良、大量抗凝剂的应用和术后肢体用力、皮下组织松弛引起,包括局部穿刺点淤血,局部假性动脉瘤形成,消化道出血。

2、低血压 因造影剂扩张外周血管所致。

3、尿潴留。由于术后肢体制动不习惯床上排尿、术前未训练床上排尿而造成。

4、心包填塞。术中冠状动脉损伤可发生心包填塞,患者主诉胸闷心悸,表现为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奇脉、血压迅速下降、脉压降低、听诊心音遥远等症状。

5、肺栓塞。肺栓塞的发生是由于血管壁的局部创伤,高凝状态,术后绝对卧床、从而影响了下肢静脉回流,并可有新鲜血栓形成;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制动过度,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在解除包扎后,下地行走时深静脉内血栓脱落,特别是大便用力时,不仅可增加心脏负担,同时对长期卧床并发静脉血栓具有抽吸作用,可导致栓子脱落,通过静脉系统到达肺循环而并发肺栓塞。表现为首次下床活动时,突发性呼吸困难、发绀、血氧饱和度降低,心悸、气短或晕厥。

6、心脏骤停。发生可能是因为室性心律失常、心脏破裂,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出现阿-斯综合症。

(二)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护理措施

1、术前准备及健康教育

完善术前准备,心理支持,根据患者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的、方法、优点、注意事项,减轻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增强对手术的信心,准备工作。做好心理护理,减轻焦虑情绪。

2、出血及伤口感染。

“8”字绷带加压法固定24h,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及术肢血液循环情况,及时发现,立即报告医生,把穿刺部位重新加压包扎;术肢术后24小时制动,避免受压、用力,测量血压、静脉输液或采血等均不在穿刺侧进行,以免加重肿胀〔1〕;假性动脉瘤可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或者超声引导下反复压迫,如果效果不加,尤其较大的动脉瘤,考虑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及压迫包扎法,必要时外科手术修补。消化道出血护理措施: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有无呕血、黑便;如有血容量不足及呕血、黑便,立即报告医生,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应用止血、扩容药物,并配血备用;备齐急救药品及物品,做好抢救准备。

3、低血压

护士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测血压、脉搏,1/30 min,监测4 h。如发现患者血压降低,立即遵医嘱给予地塞米松静脉注射,同时给予升压药多巴胺静滴,加快静脉输液速度。

4、尿潴留

护理措施:可让患者听流水声引起尿意,用温水冲洗会阴部;腹部热敷按摩,部位:膀胱区。方法:热水袋内盛60 ℃~65 ℃热水。首先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然后将热水袋横放于耻骨联合上4横指处,即膀胱区。轻轻上下推转,时间15 min~30 min,以便顺利排尿,预防尿潴留发生,或用温湿毛巾在膀胱区热敷;如穿刺部位在上肢,可将床摇起,半卧位或坐位排尿;能饮食患者给予热饮料;使用温热便盆;如上述方法无效,可行无菌导尿术。

5、心包填塞

护理措施:应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立即报告医生,配合医生进行心包穿刺,准确记录心包引流液的量、色、质,经常询问有无不适,引流期间要保持引流管固定、通畅、无菌,暂时中断引流时,要正压封管,防止导管堵塞;按医嘱给予升压药,同时每5-10分钟测量血压1次,密切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嘱患者尽量放松。

6、肺栓塞

表现为首次下床活动时,突发性呼吸困难、发绀、血氧饱和度降低,心悸、气短或晕厥。护理措施:发现后,立即通知医生采取抢救措施,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紧急溶栓治疗,必要时气管插管,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密切观察面色、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神志变化。

7、心脏骤停

一旦发生,立即采取抢救措施:迅速准备好心电监护仪、除颤仪、临时起搏器、一次性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包、吸氧及吸痰装置、简易呼吸球囊、气管插管等抢救物品,备好抢救药物,如阿托品、多巴胺、硝酸甘油、利多卡因、胺碘酮、维拉帕米、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等,除颤仪要处于充电状态,以最快速度除颤,积极熟练的配合医生抢救,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保持输液通畅,联系麻醉科进行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同时行心肺复苏。

8、医务人员应对工作认真负责

尊重患者,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多关心体贴他们,视他们如亲人,这样就会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医务人员的语言:医务人员的语言必须规范准确,避免因患者听不懂而产生误解、怀疑,引起焦虑、悲观等消极情绪。而且要随时尊重患者,认真倾听。

9、应提高手术医生的技术水平

术前仔细交代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让患者配合手术,以利于手术顺利进行,术后护士应认真观察,随时巡视病房,把患者冠脉造影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到最少,让患者及家属增强信心。

10、巩固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是个体通过社会联系所能获得的他人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主要来源于配偶及家庭成员。社会支持系统非常重要,避免家属情绪或经济状况波动给患者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四篇:浅谈妇科剖宫术后疼痛观察及护理

【中图分类号】R7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405-01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展,知识的更新,对于我们提出了更新的医疗标准,剖宫术是经腹壁切开子宫取出胎儿的一种手术,就妇科剖宫术来说,术后疼痛主要是切口痛,留置导尿刺激痛及腹痛,疼痛不仅使病人感到痛苦,在夜间影响病人的睡眠,使病人产生不良的情绪,对疾病的康复不利,而且还会引起疼痛性休克,因此我们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等,掌握疼痛情况,针对名种疼痛采取有利相应治疗及护理措施以千方面计为病人解除痛苦。

1 切口疼痛的观察及护理

术后麻醉作用消失后,切口便开始疼痛,术后1~2天内较甚疼痛的程度和表现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有的病人对疼痛自控能力强,虽然痛但能控制自己,低声呻吟或不呻吟,有的病人自控能力差,则感到难以能控制自己,大喊大叫,存在恐惧的心理状态,此时,他们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理解和同情,特别渴望想用镇痛剂来减少疼痛,因此护理人员要以和蔼亲切的服务态度,倾听他们的自述,让他们感到如家一样温暖,如家一样幸福,尽量解答各种询问,做好解释工作,尽可能地了解每个病人的职业、性质、气质、分别做出不同的心理护理,对自控能力强的病人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同时劝其及时反映自己的不适,以免忽视意外病情的发生,对自控能力较差的病人要勤巡视多安慰,处膝谈心,不能对他们表现出厌烦,切忌大声调刺,但对手术后疼痛实难忍者,在术后24~48小时内,应遵医嘱,给镇痛剂,因镇痛剂可抑制中枢疼痛的有关部位,使疼痛减轻或消失,以防止引起疼痛性休克,在夜间以免影响病人的睡眠,临床上常用的镇痛剂有度冷丁、强痛定、平痛新等等。

手术48小时后,切口一般多无剧烈疼痛,留有隐痛或牵拉痛,多因病人常时间变换体位或缝线干燥引起,可向病人作耐心的解释工作,也可用酒精棉球擦拭伤口缝线即可解除疼痛。

手术经过3~4天后,病人重新诉说切口痛,且疼痛剧烈,查看局部有红、肿、热、胀痛,并伴有体温升高时,则为切口感染,应报告医生作相应处理。

由于剖宫手术后,会使病人的腹式呼吸运动受限,致辞便病人不感咳嗽、咳痰、肺的吸气功能不足,张性减弱,呼吸量减少,容易形成术后肺不张,在肺不张的基础上并发感染,可发生肺炎,这时护理人员应耐心说服病人要深呼吸,协助排痰,当患者咳嗽时,取半坐位轻叩其背部协助病人按压住切口,通过其震动将其末稍支气管内的痰排出,以减轻咳嗽时所致伤口疼痛时的程度,对于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可给予雾化吸入,以体质呼吸道畅通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 留置导尿管所致疼痛的观察及护理

病人在剖宫手术以前,由于试产末成功,子宫收缩长时间压迫膀胱,使膀胱平滑肌处于扩张状态,尿边扩约肌收缩状态,术后要及时给予留置导尿,防止膀胱充盈过度,造成膀胱破裂,或其它并发症,由于导尿管刺激尿道或损伤了尿道,可引起尿道疼痛,使产妇对排尿及排便,有恐惧感,思想复担较重,性格急燥,这时我们护理人员要做好耐心解释工作,讲明实行导尿术的重要意义,减少顾虑,解除产妇恐惧心理,激发产妇战胜疾病的信心,为治疗提供有利条件,鼓励病人多饮水,使尿路排泄通畅,每日更换接尿管与接尿瓶,更换尿管时,注意勿将接尿管提高以免引起逆行感染,使患者及早恢复自主排尿的功能。

3 术后腹痛的观察及护理

对术后有腹痛症的病人,护理人员不仅要耐心听取病人对腹痛程度的自述,还要向医生了解病情了解术中的情况,同时仔细地观察病人腹痛的性质,只有掌握确定的情况才能提供分析病情的可靠依据,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疼痛。

有少数病人在麻醉作用消失后,即感觉腹痛,这是由于在手术过程中牵位内脏的同时牵拉了肠系膜刺激了腹壁产生了疼痛神经冲动,便由内脏神经转入中枢,因而感觉腹痛有牵拉疼痛,若持续性疼痛,敷料有无脱落,这时我们护理人员对术后腹痛的性质予以高度重视以防误诊。

对于术后腹痛的病人临床上常用热敷法,热敷是常用于腹痛护理有的效而简便的止痛消炎法,热敷可促进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从而为病人减轻腹痛带来的苦脑,达到了止痛的目的。

总之,我们认为实施剖宫术后观察及护理调动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达到了病人早日康复的目的。

第五篇:医学论文/妇产科患者术后疼痛的评估与护理

【摘 要】 目的 探讨改善妇产科患者术后疼痛的评估与护理措施。方法 以数字法抽选行妇科手术的96 例行妇科手术的患者做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根据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和数字分级法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经过36h观察分析,观察组有效率93.75%(45/48),较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4.58%(31/48)要高,两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正确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并施以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妇产科患者术后的疼痛。

【关键词】 妇产科;术后疼痛;评估;护理措施

疼痛是妇产科医务人员在术后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 也是护理工作中常见症状之一,有效的镇痛已成为医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疼痛属于一种不愉快的生理体验, 妇产科患者术后的疼痛可使患者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烦躁不安以及血压升高等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术后健康的恢复,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手术质量[1-2]。妇产科是一个常见的手术科室,为探讨术后疼痛评估及疼痛护理的作用,本文分析返我院96 例妇产科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 通过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抽选自返本乡镇卫生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返本院收治的96 例患者做为观察对象。患者年龄23~59岁,平均(41.4±4.62)岁,其中剖宫产37例,附件切除术31 例,子宫次全切除术19例,子宫切除术9 例,所有患者手术的麻醉方式均为持续性硬膜外麻醉。根据护理措施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

1.2 疼痛评估方法与护理措施

1.2.1 疼痛评估方法

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 重度疼痛剧烈, 不能忍受, 需用止痛剂, 睡眠受严重干扰, 可伴植物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中度疼痛明显, 不能忍受, 要求服用止痛药, 睡眠受干扰;0级无疼痛:轻度有疼痛但可忍受, 正常生活, 睡眠无干扰。

1.2.2 护理措施

1.2.2.1 术前宣教, 将手术的过程、目的、手术时间以及手术之后的注意事项,或者术中用药的副作用以及麻醉药等一系列问题对患者进行教育。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 平静地接受各种因手术带来的不适感, 避免了情绪波动所带来的不良刺激;

1.2.2.2 根据疼痛评估的结果进行给药, 按时给药可使疼痛及时得到控制, 并保持患者体内有效血药浓度;个体化给药;

1.2.2.3 缓解疼痛方法, 如听轻缓音乐、缓慢呼吸法, 等有助于机体放松、肌张力减少, 减轻疼痛;

1.2.2.4 护士应用疼痛测量工具, 按时测量疼痛, 形成常规, 并采取措施去缓解疼痛。通过分析疼痛护理中存在的障碍。应用镇痛药,即在患者手术开始之前为患者提供阿片类的镇痛药,在患者手术后疼痛感强烈的时候,要为患者提供肌肉注射哌替啶或者硬膜外的自控镇痛泵治疗。

1.3 评定疗效标准

无效:患者在手术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依然疼痛不止,同时伴有呻吟声; 有效:患者在手术一段时间内仍伴有轻微的疼痛与动作;显效:患者在手术一段时间内有轻微的疼痛感,尚能耐受。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采用SPSS15.0进行,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用x2检验(%)和t检测(x±s),结果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36h观察分析,观察组显效24例(52.08%),有效21例(43.75%),总有效率93.75%(45/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4.58%(31/48),显效13例(27.08%),有效18例(37.50%),p<0.05。

3 讨论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疼痛的评估就是基于对疼痛本质的相信, 使用可靠有效的工具加强对妇产科患者术后疼痛评估与护理,从而提升妇产科患者术后身体健康恢复,同时也是提升手术质量。严重的疼痛可导致患者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及呼吸急促等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精神、心理、身体等方面,甚至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由此可见妇产科患者术后疼痛的评估与护理对术后疼痛患者具有重大意义。

疼痛评估方法主要有定量评估和定向评估,有根据研究显示,相对于定向评估定量评估更能反映患者的疼痛程度[3]。本研究中选用定量评估方法,我们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进行了相应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结果,经过36h观察分析,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医学信息》、《健康之路》杂志先发表、后付费!专著、论著!可挂名主编、副主编!出书快,收费低!代写代发核心、国家级、省级期刊,新闻出版总署备案,权威网站可查!!!课题课件均可操作 。咨询企鹅:242-32-352-80)

护理人员在对妇产科患者术后疼痛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需要主意:

①严格遵医嘱执行镇痛药的使用,科学合理地镇痛,预防性的镇痛药的剂量与患者的疼痛感有着直接的联系[4];

②护理人员要在护理的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与心理方面的护理,减轻患者悲观失望的情绪,从而达到提高了患者的痛阈的作用[5];

③可以采取补充疗法、替代疗法以及冷疗法等一些非传统的疼痛护理方法来减轻患者的身体痛苦与心理压力[6];

④强患者伤口的护理,降低感染率,以减少患者疼痛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临床中要根据实际情况, 制订出相应的质量要求及有关制度和操作程序, 评估检查疼痛控制情况,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妇产科术后正确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并施以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

参考文献:

[1]纵瑞杰.关于妇产科病人术后疼痛护理的思考[J].健康之路,2014,2(1):299-299.

[2]徐亚红.术前疼痛宣教对妇产科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2(6):136-137.

[3] 魏智慧.妇产科患者术后疼痛的评估与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z2):108.

[4]赵文彬.70例妇产科患者术后疼痛评估与护理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12):5139-5139.

[5]解红珍,崔俐.妇产科患者术后疼痛的评估与心理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5):276-277.

[6]王朝霞. 有关当前妇产科病人手术后疼痛评估与护理探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1,02(07):58-5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期末考试动员会发言稿下一篇:期末国旗下讲话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