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家著作有感

2022-07-07

第一篇:读教育家著作有感

读教育家魏书生著作有感

湖滨九年制学校王兆明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笛卡尔

学习方法事实上决定了你的成绩,方法就是征服未知的工具。——爱因斯坦

以上两则名言摘自教育大家魏书生的专著《好学生 好学法》一书。魏老师被称为管理派、自学派,教书有高招,指导学生学习也有绝招。吕叔湘老先生称他“不是一般的教育家”,他是一位既有博大精深的理论又有卓越成效的实践者。他是我们广大教师的楷模,走近他,你会有许许多多的启示和感动。

一、不要在教育中迷失自我,好教师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在农民都跑起了直销的今天,时代的车轮迅急地向着物质的欲望奔进。作为教师,我们被荣归为读书人的行列,但我们的案上、心头已经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魏书生老师从他自愿做教师那天起,就成为了一个精神富有者。他孜孜以读,手不释卷,他自己认为自己是“为书而生的人”,可以说是书给了他精神的涵养和源泉,是书让他成为了一名大智慧者。他的经历极其平常,他低调而又躬行,

直到他成功了,人们才会发现他的伟大之处。在个人价值迷失的今天,魏老师是我们的精神凉荫。佛家有云,自渡,然后渡人。教育不是做秀,它需要我们像魏书生老师一样能够着眼于自己人格的塑造,自教,然后教人。

二、教育是启人心智、导人向上的活动,给学生以兴趣,给学生以持久向上的动力,是教育工作者的重任。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之为教育,正因为它是人格性灵的唤醒。魏书生老师的管理不是像今天某些学校流行的那样,把一些管理制度细化为不同分值的量化考核,这从另一个方面讲是唯分数论的另一种畸形表现,学生会为了不被“扣分”而表现,哪还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了解这本书的几大板块,就可以明白魏书生老师对学生人格的塑造进程。“增强动力”,“激发兴趣”,“磨炼意志”,“发展智力”,“掌握技巧”,魏老师把学生品德的教育和人格的塑造放在第一位,教学生先学会做人,在学会学习。而良好品质的塑造要靠个人的自觉意识和长期培育,魏老师通过体育运动锻炼学生的身体、磨砺学生的意志,而有了这一切之后才是对方法和技巧的掌握。这是教育智慧的体现,也是教育成功的法则。

三、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大事,教育最大的任务是教学生学会学习。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研究魏书生得出最深的印象是

魏老师对学生自学习惯的方法和过程的培养。魏老师先从学生接受程度和习惯养成的规律出发(由学生自己充分自主决定,给学生以自主权),由浅入深地让学生把计划变成自觉的行动,根据学生特点以及个性品质的差异,采用组对互助的形式,促进学习习惯的养成。完整的个性是在良好的习惯养成的基础上形成的,魏老师安排科学有序的步骤,从不放松对学生的要求。这些并不是太难,难的事作为老师能用自己持之以恒的执著,带领学生一起成长,这需要的是奉献教育的毅力和忠诚。教师的恒心与持久的热情是教育成功的一个前提。

四、方法指导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环节。

有了学生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方法的作用才能凸现出来,魏老师在长期的工作中首先解决学生的思想、意识、心理,然后在导入有效的学习法,强调学生运用方法高效地学习,事半而功倍。魏老师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四个计划:一是终生奋斗目标;二是十年奋斗目标;三是一年奋斗计划;四是一天的工作学习目标,这种计划的培养,使学生能从现在做起,培养求实的精神和良好的习惯,又能让学生有自己的远大理想,使学生终生受益,这是空泛的说教远远不能达到的效果。他边教书边学习,边思考边总结,可以说只有善于思考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善思的学生。

教育的行为是一种长效行为,只有把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智慧潜

能发挥出来,才能实现教育的繁荣。在新课改正在稳步推进的今天,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我们坚信只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高尚的使命、良知和责任去打造成功的人生,,我们就会培养出成功的学生,就能建造民族教育的丰碑。

大学的时候,从老师们的嘴里听到的最频繁的教育家是魏书生!似乎老师们都以他为榜样为偶像,这使我对魏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可是一直没有机会拜读他的教育教学著作。前不久买到了两本他的书,一本是《谈语文教学》,另一本是《班主任工作漫谈》。这两本书以极其朴实而流畅的语言,以大量生动感人的做人、育人实例,全面述说了自己独具一格的语文教学经验与班主任工作经验,它让我明白了应该如何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自我和改变自我,去认识和引导学生,去认识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并努力进行改革。

魏书生身兼数职,既当校长,又做书记,当两个班的班主任,还教两个班的语文课。在通常的情况下,这分明是三四个人的工作量,可在他看来却丝毫没有“超负荷”之感。这是什么原因?

他教语文课从来不批作文,外出时从来不找人代课,也从来不补课。讲课文从来没写过什么“中心思想”之类的板书,还从来不搞什么正规的考试,等等。在许多五一节上,魏书生和我们语文教师通常的做法也完全不同,可学生很高兴,质量还挺高,这又是

什么原因?

以上虽属表面现象,但也激发了我浓厚的兴趣,引导我去认真地、深入地了解魏书生,进一步地去研究魏书生。

魏书生的教育思想是很新鲜很深刻的,具有很大的独创性,他的教育观已远远超出旧教育观的局限,他讲的已经不仅是教改的思想和经验,而是真真切切地从学生(也包括引导教师自身)怎样做人开始。

他主张人们之间的基本关系应该是互助的关系,而不是互斗的关系,因而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应该是与人为善的、互相谅解的。在遇到矛盾、解决具体问题时,则应坚持“正面引导,搞心理穿透”,而不搞“互相碰撞”。每个人对自己应本着“宁让人负我,不可我负人”的精神,坚持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这样,人就可以活得轻松一些,人际关系也就会更协调。

魏书书生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本着教学是教师为学生服务的认识,切实从实际出发,坚持民主的、商量的办法,针对学生实际,通过训练过程达到三个方面的开发,即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开发。

他在教学实践中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助手,在他的班级里有多少名学生就有多少名副班主任,每个学生都是助手而不是对手。久而久之,他就只有助手而没有了对手,从而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

极性。

他还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为发展长处而学”。在教学实践中,他主张“强化过程,淡化结果”,不是简单地搞分数控制。他认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管理过程”。

魏书生的这些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他那些既具有规律性又很规范化的具体措施中。在他所教的班级中,制定的法规就有30排,在班级里做到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干”。其精心、周到、严密的程度令人惊叹!

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和教改经验 是博大精深的,既有理论高度,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既觉得很高,又感到可学。我们虽然同为教师,可是他的人生精彩得让我羡慕!每一次阅读他的著作,我都会不禁反思自己,像是在与一个有经验的长者对话,真是受益匪浅。

第二篇:读李希贵著作有感

读李希贵的《放弃百分之百》有感

在育人工作的第一线,在工作之余,还要不断地学习新理论,实施新课改,学习专家的理论,学习名教师,名校长的著作,使每一个教师与时俱进。通过读李希贵校长的著作《面向个体化的教育》受益匪浅,特别是《放弃百分之百》

我们为那些已经在各个专业领域里崭露头角而学科成绩不尽如人意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性化成长的平台。那位在马术上崭露头角的女孩,因为需要诸多高中课程里没有的知识与能力,于是,我们也从需求出发,为她开设了交际英语、欧洲文化史等课程。

看起来,我们放弃了一个“百分之百”,但是,我们也有可能收获另一个“百分之百”。前一个“百分之百”是学校的“面子”,而后一个“百分之百”却是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有了对后一个“百分百”的肯定和认可,老师们才会更加关注孩子的未来,才会更加关注高中三年如何为他们的未来奠基,才会更加关注如何为他们的精彩人生铺路。毕竟,分数之外有值得我们更加重视的东西。勇于放弃“重点本科上线率的100%”,这需要何等的勇气。一个放弃,折射出了学校的办学思想、校长的教育教学观念。

回顾数学教学,我们要贯彻新课改的理念。教师,要勇于舍弃一些东西;不要只注重优秀率,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反思:我的数学课堂上,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喜欢数学,乐于学习数学。

第三篇:读陶行知著作有感

平时,在学校忙于教学工作,很少能静下心来阅读教育学方面的著作。现在参加国家举办的国培计划,要求我们阅读几篇教育学名著,才静下心来,认认真真阅读了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著作,了解了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了解了宋庆龄先生为什么赞颂他是“万世师表”。

在书中,陶行知先生提倡:“社会即学校”。陶先生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学校即是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

而我们现行的教育,却与之相差甚远。在学校,我们是依据书本上的知识进行传授,特别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我们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可是电视媒体天天报导某些商家为了自己的高额利润,不顾消费者的利益,甚至忽视消费者的生命,以次充假,更有甚者,加入对人体有害的东西,造成对人的生命的损害。什么奶粉事件,牛奶事件,瘦肉精事件,水果保鲜问题„„等等,都是类似事情,就算老师巧舌如簧,说得学生连连点头,可当他们听到来自社会的声音,他们还会坚守这份信念吗?我们要学生热爱学习,可有些家长自己就认为,我都没读书,我挣的钱不比你们老师挣的少,读不读书都无所谓。

这种思想能不影响学生吗?现在,我们的老师经常哀叹:5+2并不等于7,甚至小于5,在学校受5天的教育,抵不过学生在家两天来自社会的影响。

陶行知先生还说:我们教学生不是教他做人上人,也不是做人下人,而是要教他怎样做人中人。陶先生的话言简意赅,为我们的教育树立了明确的目标。我们现在提倡新课程改革,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话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等;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对人民、社会和家庭有用的平凡人。这无不和陶先生的教育理念相吻合。那我们要怎样去培养学生做人中人,怎样去落实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呢?我们教师首先要进行角色的转换,摆正自己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对学生持有一种平和的、关爱的心态。

在应试教育中,尖子生是学校和老师的宝贝,学校的品牌,教师出名的筹码,而那些成绩差的学生则成了陪读生。如果是学习和行为习惯都不好的双差生,那就成了令老师、学校都头疼的讨厌生了。在这样的感情支配下,教师难免会对他们监督,训斥多而爱心少。其结果会使学生反感老师,师生关系对立严重。读了陶先生的著作,明白了,对待学生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要辩证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去关爱每一位学生。认识到教育的根本是让每一个学生融汇于人类社会的

大家庭,使他们真正能做人中人,各有所能,各处其所。不管是尖子生还是其他生,只要能通过学校教育,让他有所进步,让他养成一些好的习惯行为,就是我们的教育成就,也就是我们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新理念了。

陶行知先生还提倡“生活即教育”的思想,“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陶先生还主张“教学做合一”“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可见,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是一致的。因此,只要我们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并且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推广,落到实处,我们的教育肯定会有大的转变。

第四篇:读马克思经典著作有感

读过马克思原著的人和没有读过马克思原著的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是迥然不同的,读过马克思著作的人,他所感受到的是马克思著作里的鲜活的思想和充满激情的文字,不至于象马列主义教程一样令人恹恹欲睡,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使人能够深入理解和领悟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而不读原著的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充其量是走马观花、管中一窥而已,所以,不读马克思原著的人对马克思主义误解居多,读过马克思原著的人大都转变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捍卫者!

就我个人而言,在读马克思原著之前,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仅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说实在的,这些死的结论常常令我提不起兴趣来,抽象而空洞,学过之后,我对于马克思主义也仅仅是一些抽象的结论和字句,不仅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而且很快就遗忘了,所以,课堂上的马克思主义往往使人走向它的反面,就是有意无意地要让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反感,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需要在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去领会。

尽管在中学时代我已经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我对自我人生的要求之一:有生之年读一些经典的书,在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对这个世界有所了解。除了古今中外经典文学名著外,我最大的想望就是系统地读一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看看这两位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如何思想和认识世界的。当初这在我心底里只是一种蒙胧的愿望,因为,在一个买卖欢笑、尽情享乐和追求消费的时代,有谁愿意花功夫去读那些需要思考和耐心的大块头著作呢?这些著作大多被束之高阁,代之以快餐式纯消遣式书籍,因此,很长时期以来,我并没有刻意去搜寻马克思恩格斯的书籍,只是在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才接触到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我到一个朋友家里串门,无意中发现其父亲书架上陈列着六七十年代版本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崭新的四大本,似乎自从它摆放在书架上就从来没有人光顾过,既然主人只是把它作为摆设,不如我拿回去随便翻翻,于是我从朋友家取走了这四大本著作,闲暇之余开始研究起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来,一来圆我一个梦想,二来希望通过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使我对于现实社会性质的认识有所帮助。这不经意的经历竟使我从此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爱不释手,一发而不可收,此后,我又陆续找来一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来读,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知。在读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时候,我的感觉是我似乎才第一次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社会现象能够看得更通透,对于通常得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难怪恩格斯说,马克思著作是一部社会科学百科全书,透过他的著作处处可以感受到关于社会分析和政治问题的真知灼见。

马克思著作分为哲学著作、经济学著作、政论性著作、时事评论以及往来书信,涉及政治、经济、哲学、社会问题等多个领域,思想极其严整,博大精深,文章语言奔放有力,时而诙谐风趣,时而辛辣讽刺,经典引述信手拈来,表明他知识非常渊博,论证思维缜密,思想深邃,反映了马克思对他所研究问题从来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因此,阅读马克思著作,不仅仅是思想的洗礼,认识上的升华,更是精神上的享受,作为现代人不可以不读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他既是现代生活的体现者,更是了解现代社会,具有博大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现代公民。

学院: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

专业:13水利水电工程8班

学号:2013100417

姓名:范旺霖

第五篇: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后有感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无论是在和平时期或战争时期,这句话都有着很大的作用与意义。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则凝结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心血和智慧,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可谓博大精深。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一座高峰。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凝聚着人类一切优秀的思想成果,马克思不是只看见地球绿色的草地和蓝色的海洋,不是只看见汽车马达的启动和车轮的运转,他看到了它们背后隐藏着的规律。他的眼光是明亮的,不是孩子似的的天真无邪,也不是月下情人的暗送秋波,而是犀利的、能穿透现实迷雾 和未来时空的火眼金睛。在他的世界观里,这种眼光给人们以无比的震撼力,他的唯物史观就是一个例子。“物质资料的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分工的发展,而分工发展的各个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形式”,“分工的每一阶段还决定个人与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互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些晶莹剔透、好不含糊的见解成了人们重大的思想理论武器,过去的一切神灵之身、神灵之音所造成的迷惑世界在这里都烟消云散了。当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马克思并不是高兴得忘乎所以,因为马克思活着不是为自己,不是为少数人,他关心的是全人类。他的胸怀如此豁达,他的生活如此激情,是因为他的整个心都装着全人类,他的血液里流的是全人类的灵魂。所以他不是一时半响的地懒洋洋地哼着“人类赞歌”,而是用他毕生的心血为人类谋福利。当资本主义工业资本把全球闹得天翻地覆之时,把工业文明“哺下”到世界每个角落之时,马克思没有随着资产阶级一起 庆祝干杯,他噙着泪水的眼睛看着贫困潦倒的底层人们----无产阶级,这些占世界大多数的无产阶级的处境让他不得不为人类设想一个更好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值得我们下最大的决心,以最大的毅力来反复诵读,领会其精神实质。

“90后”的我们,成长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碍于考试压力而囫囵吞枣的简单学过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不能给大多数人带来清晰的世界观、人生观,也不能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科学学习的重要性,更不会知道在马列著作里其实对很多的社会问题有着科学的解释,以及对正确的处理问题应具备的世界观、价值观

1

的诠释。

我们在学习马列主义时不能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态度,今天学,明天用。马列经典基本上是基础理论,不可能有应用技术学科那样的“现学现用”特性,需要细细咀嚼,慢慢体会。实际上,经典学习的目的是把马列经典转化为我们的政治意识,掌握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这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也不能要求自己一蹴而就。另外,不要功利主义的另一个含义是不仅仅局限在马列经典文献之内,以马列来解读马列,在里面兜圈子,其他学科的经典也尽量涉猎,不能狭隘排他。习近平还说了要读读历史经典,实际上除了历史,经济、哲学、政治等都不能缺。之所以要读多元多种经典,原因在于可以从一个更为宽广和更为学术的视角来看待马列经典,既能更为深刻的发掘马列经典的价值,同时也能体味马列文本中的若干不足,承认马列经典的价值和不足。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政治经济学巨著,也是批判资本主义的鸿篇巨著。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经济现象和复杂问题,都能够在《资本论》中得到理论上的解读和深层次的矛盾揭示。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及“后危机”时期,重读《资本论》再次深切体会到马克思的智慧如炬,跨越时空却鞭辟入里。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到:“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都周期性地患上一种狂想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媒介而赚到钱。”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阐述了金融危机爆发的过程和深刻根源,他指出危机的根源是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信用、货币和金融不过是某一个环节、一种外在表现而已。对解决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等问题,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干预是必要和必然的趋势。“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的指挥。”在美国,奥巴马政府通过819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投资公路电厂等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就是很好的佐证。在同一时期,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面对全球一体化大背景下的金融危机,同样也推出了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为核心的应对措施。对比中美两个不同政治体制的国家在同一场危机中的决策,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马克思凝聚在《资本论》中伟大思

2

想的深刻性与前瞻性。

同时,我们在读马列经典时,还要有一种刻苦精神和坚毅品质,例如像毛泽东自己说的,《共产党宣言》他看了不下 100 遍,遇到问题就翻阅,每读一次,都有新的启发。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共产党宣言》他就多次翻阅。毛泽东的体会是: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于应用,要应用就要经常读、重点读。 在《资本论》法文版序言中,马克思针对阅读《资本论》的困难时也曾指出:“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而读好马列经典,就能具备理论鉴别能力,不会人云亦云,照搬照抄,任意曲解,而是能够保持理论上乃至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马列经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来源,只有从源头上去学,才能弄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来龙去脉,从而加深理解,结合实际,用于实践。我们要常读、熟读马列经典,对于培养自己分析问题,科学判断、科学决策的科学思维方式非常有利。

所以,只有认真地通过研读马列著作,紧密结合实际对马列著作进行学习,以正在面临的问题为着眼点和落脚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马列原著中阐述的基本原理来正确解答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分析和解决我们自身和周围人们思想上产生的困惑和疑虑,使我们树立一种科学的人生信仰,才是帮助我们90后群体坚强、乐观面对发展困境的根本途径。

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打击两非活动方案下一篇:党课讲稿模范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