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论文范文

2022-05-13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城市发展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在城市建设中,如何用系统论的思维改变规划无法持久、非集成化、难以落地的局面,如何破解资金瓶颈难题?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这两个问题一直存在并困扰着许多城市的发展,正所谓是成长的烦恼。

第一篇:城市发展论文范文

论城市定位与城市发展

摘要:城市的竞争首先是定位策略的竞争,一个城市定位要将功能和文化两个方面融合起来,形成其特色和个性,并寻找自己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差异。通过分析乌鲁木齐发展条件,旨在准确定位,努力建设一个多元文化、绿色经济的西部名城。

关键词:乌鲁木齐;优势;劣势;发展定位

文献标识码:A

1 新疆乌鲁木齐发展条件分析

1、1 优势

(1)地缘优势。

乌鲁木齐是新疆的首府,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地处天山山脉之北,西出中亚、东联内地,是我国西北边陲的战略要地,它是连接天山南北的结点,是沟通东西方的国际大通道亚欧第二大陆桥的重要结点城市。具备了与国际国内规模、高速率交流的条件,构筑起了一条现代化的立体“丝绸之路”。

(2)经济优势。

经过长期的发展,乌鲁木齐已经具有了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是新疆最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以石油、钢铁、电力、煤炭、建材为代表的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全疆排名前50位的工业企业一半以上集中在这里。

(3)政策优势。

乌鲁木齐既是大陆桥中国段西部地区的轴心和向西开放的门户,也是东亚联结西亚的咽喉,由于国家“全方位开放、向西倾斜”的政策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力实现“建设西北国际大通道战略”等多方面的有利时机,促使乌鲁木齐市的软硬环境得到了改善和发展,为国内外客商提供了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搭建了新的经营平台。

(4)资源优势。

乌鲁木齐市是新疆能源资源的集散储运中心,同时,也是新疆煤炭资源的集中分布区,煤炭储量占新疆的四分之一,被称为“煤田上的城市”,和“油海上的煤船”,境内芒硝、铁、铀、锰、金等矿产储量可观,光、热、风资源充足,建有装机容量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达坂城风力发电场。

(5)文化优势。

50多年来,乌鲁木齐一直是一个从内地移民的城市,民族大融合具有先天的优势。历史上曾经是多种宗教交汇的地方,历史文化的沉淀十分厚重、丰富。同时乌鲁木齐有着雄奇壮美的自然景观和富有地域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极具旅游开发的潜力。

1、2 劣势

(1)金融、信息等相关产业先天不足,金融、保险、通讯、交通等领域尚未完全开放,成为制约乌鲁木齐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2)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不高,人才结构不合理,尚缺乏一支熟悉和精通国际经贸制度和业务的外贸、企业管理、法律服务等多方面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3)虽然商品市场出具规模,但是受劳动、技术和人才、金融资本、生产资料、信息等要素的限制市场发展缓慢,缺乏按国际惯例的运作机制。

(4)政府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科学决策和间接调控经济运行能力等方面还有不足。

2 乌鲁木齐城市发展定位

一个城市的定位是这个城市体现的核心价值,是城市的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实质。其环境、资源、文化、历史、经济和人都是构成一个城市定位的要素,这些要素和谐发展最终决定了城市定位的本质。

根据乌鲁木齐城市特点。本人认为从功能和文化两个方面融合起来,形成乌鲁木齐特色和个性,这样形成的定位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最终得到社会的认可。简而言之,乌鲁木齐的定位可以描述为多元文化的绿洲经济城市。

(1)多元文化城市。

乌鲁木齐城市文化发展定位,应当立足于原汁原味特色的艺术资源挖掘与开发,以旅游为媒介活性剂,搞好城市文化与艺术的多元建设。结合民风民俗,把维吾尔、哈萨克、蒙古等十三个少数民族风俗集中展示出来。城市定位,还要适应伊斯兰宗教文化资源优势,充分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性,做好整体与局部的布局,提升主题创意,配合展现民族风情。

依托上述文化等资源优势,加强旅游基础建设和提高服务水准,建设辐射中亚的艺术、历史和景观等的文化交汇地。乌鲁木齐城市文化建设,要与环境、景观、植被与水体、居所相适应,充分结合民族风情与中亚视野,把各个少数民族文化与地域性、民族性相结合,立足原创。与内地城市找差异进行开发,如果把“亚心”与乌鲁木齐的旅游规划结合起来考虑,把亚洲大陆中心城市——乌鲁木齐这个新的城市形象打出去,就会塑造一个全新的城市形象。

(2)绿洲经济城市。

绿洲是新疆各族人民得以生息的基本条件。民居、村落、乡镇和城市都坐落在绿洲之上,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也要以绿洲为基础才能进行。新疆的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绿洲经济,经营乌鲁木齐实质上就是经营绿洲经济。

乌鲁木齐市打“绿洲”的名牌,实际上就是打绿色的名牌、生态的名牌、环保的名牌。乌鲁木齐的城市经营要走上一条循环经济的道路,也就是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应以城市建设为中心,全力建设城市重点精品工程。树立精品意识,重点要抓精品工程,坚持不求多但求精、不求大但求佳的原则。重点工程特别是对城市形象有重要影响的项目,要着重考虑项目有文化内涵,尤其是标志性建筑、广场等要作为艺术品精雕细琢。要着重搞好道路、通信、供水、供电、供热、治污等项目建设,逐步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由还历史欠账向适度超前、高水平配套完善转变,由粗放型向精品型转变。建立起以绿化美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空气净化为主体的生态环境体系,保护好山、水、树木、植被等自然景观以及名胜古迹。加强人文和生态景观建设,搞好大环境绿化。

乌鲁木齐城市定位探讨,应该立足本地少数民族多元文化艺术,以多种特色经济作辅助。在城市经营中将乌鲁木齐城市与其它西部城市定位区分,用超前的理念,整合城市资源,扬长避短,以最低的成本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扩张城市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遵循富有特色的城市发展创新战略,最终把现象凝聚成魅力,把魅力提升为理念,把理念转化为生产力。只有找到城市之魂,才能把城市风格和魅力推向全世界,全面推动经营乌鲁木齐的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王兴中等,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0-21

[3]胡小武,城市形象战略的两大属性[J],城市问题,2003,(2)

[4]袁国敏,城市核心竞争力探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5]刘文俭,黄芳,城市经营的竞争策略[J],现代城市研究,2003,(5)联想亏损及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启示许鹏飞

摘要:联想2008年第三季财政的骤然巨亏及柳传志的再度出山,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波动。原因在于此次巨亏并不单是由金融危机冲击造成的,其背后还隐藏着深层次的管理问题。从联想此次巨亏的直接原因和深层次原因两个方

面进行分析,并从中总结出时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联想;巨亏;原因分析;跨国并购;启示

文献标识码:A

美洲市场一直是联想的软肋,而此次金融危机令美国经济元气大伤,这对联想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另外联想在北美的主打品牌——IBM的THINK品牌优势也在瞬间变得微不足道。道理很简单,在IBM PCD被收购之前,其客户资源主要集中在美国政府及大型企业机构上。危机爆发后,这些客户为了实现安全过冬,纷纷采取“瘦身”措施削减在IT业务上的支出,致使联想产品的市场需求大幅萎缩,营业损失惨重。另外,这次危机也使在美洲区以外的其他海外市场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一直增长强势的大中华区则出现业绩下滑。1,2市场反应迟钝,错失消费PC市场商机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消费者会青睐中低端消费笔记本电脑应不难判断。但并购IBM PCD后的联想一直忙于对其技术和供应链的整合,并没有将消费PC作为一种战略方向,甚至在奥运期间,联想虽然作为顶级赞助商大大提高了品牌知名度,但期间并没有新的消费PC产品推出,致使巨额的广告支出获得的收效甚微。有数据显示,直到2008年1月,联想商用笔记本电脑还占其全部笔记本电脑销售比重的85%。市场反应的迟钝不仅使竞争对手戴尔、惠普和华硕等占尽先机,抢去大量市场份额,而且对于商用市场的过分专注也使联想的产品结构在此次危机中显得更加脆弱,损失更大。2联想巨亏的深层次原因分析2,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不明确

著名的麦肯锡管理顾问公司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是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组织的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联想核心竞争力理念的的不清晰是导致并购后联想营业利润降低甚至亏损的一个重要因素。一直以来,联想都认为渠道模式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联想推行的“T”模式和“R”模式相结合的双模式运作,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在新兴国家市场取得了一些竞争优势。但问题在于联想的这种成功并不是依靠自己的核心理念或技术,而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禀赋资源和市场势力。一旦换了其他市场这种禀赋优势消失,业务便停滞不前,其主打消费品牌IdeaPad在美洲市场的尴尬遭遇便说明了这一点。从本质上说,联想的成功只是中间价值追求的成功,并不是核心价值。它推行的双模式运作也只是对惠普和戴尔营销模式的简单模仿和组合,对其本质依然不清。戴尔之所以能够成功,不在于它采用了什么模式,而是其能够不断抓住客户的各种需求,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营销模式的核心理念,这种核心理念就是它的核心竞争力。从这点来说,联想对戴尔高级团队大批引进的结果并不理想。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注定是不能长久的,对目前的联想来说。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研发实力,打造自己的核心理念,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2,2文化整合能力缺乏

跨国并购后成功的标准有三个:一是静态的资产整合,二是动态的业务整合,三是精神的文化整合。若单从前两个标准来看,联想通过并购实现国际化以后的市场表现还是比较成功的。但从文化整合角度来看,联想离整合成功还很遥远。先是对IBM PCD收购以后,联想的研发实力和产品质量并没有得到预想中的提高,反而被IBM高成本低效率的供应链这个“短脚”拖累导致创新发展受阻;再接着是对戴尔团队的批量引进,公司的营销模式也并没有获得本质的突破。在我看来,问题的关键主要在于文化层次的整合不力。美国默沙管理咨询公司以及其他一些研究机构,对兼并失败原因的研究结果表明,忽视兼并双方企业文化的差异,没有妥善解决文化冲突,未能进行有效的文化整合,是兼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联想此次突然引进三种风格迥异的企业文化,其整合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不同强势文化的碰撞,甚至让外界担心最终是联想整合它们还是它们改变联想。我们单以并购IBM PCD后的员工薪酬结构为例,就能看出联想显然是对跨文化整合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据2008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新联想的美国雇员为2000人,员工总福利为2461万美元;而中国区的雇员为1,68万人,员工福利仅为2746万美元。也就是说,美国雇员的人均福利成本是中国雇员的8倍左右。但大中华区这些年一直是赢利的,美洲区则常年亏损。IBM员工待遇优厚工作相对清闲,而本土员工贡献了大部分利润却不能得到公平的分享,由此致使本土的员工心理不平衡感加剧,最后不少业务中坚人员愤然离去,联想出现了人才“真空”,损失可谓惨重。可以说文化整合能力的缺乏成了联想发展的一个“软肋”,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联想的发展就不能得到质的提高。3联想巨亏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启示

联想此次亏损一方面反映了其海外并购经验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企业抗风险能力很差,对市场发展变化的反应不够灵敏。其实,联想的发展过程也是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一个缩影,其存在的问题也是我国其他并购企业需要面对的。我认为,联想的此次巨亏可以为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带来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制定一套详细可操作的并购整合计划。科尔尼公司的调查表明,在不成功的并购案例中,有72%的企业在交易结束时还没有形成对被收购企业清楚的整合战略规划,这种计划和实施上的滞后与并购失败之间形成了很强的因果关系。联想的并购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也是与它周密的并购计划分不开的。当然,在有了完整的并购计划之后,要在执行上贯彻到位。尤其对于国际化的并购,稍有不慎便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失误。

第二,做好企业定位,打造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核心竞争力。企业在进行了一系列的跨国并购之后,在规模和品牌上都会有一个比较大的跨越,此时,企业的重新定位及打造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是非常必要的。并购后的企业要有一种国际化的战略眼光,既要立足本国市场,又要不断开拓海外市场,充分利用两个市场的资源,不断强化被收购企业海外市场竞争力,并使之成为能够使企业持续保持优势的国际核心竞争力。

第三,加强企业并购后的文化整合能力。企业文化整合在确认原企业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实现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进而形成一种新的企业文化。在文化整合的模式方面,要根据文化差异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模式,不管是吸纳式、保留式、融合式还是分离式,都有各自的适用条件及优缺点,切忌心存对某一模式的过渡依赖,造成“强权文化”。在文化整合的手段上,可以通过举办一些跨文化的培训交流活动,来加强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形式自由多样,可以是课程培训,也可以是网络交流。这种培训重在提高员工的参与积极性,增强其团队合作精神和凝聚力。另外,一套灵活有效的薪酬激励体系也是文化整合成功的必要条件。总之,企业并购后的文化整合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认清不同文化的差异,使企业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体制及物质等层面必须得到有效的协调配合,达到形神兼备,这样才能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参考文献[1]陈静,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柱心竞争力的机制与路径研究[D],武汉 理工大学,2007,[2]金岩石,从联想变局看跨国并购[J],中外管理,2009,(3),[3]滕宏虹,并购企业的文化整合研充一某投资公司文化企业整合 [D],河海大学,2007,[4]吴婷,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

作者:李俊彦

第二篇:中国城市发展创新模式:直面城市建设发展之惑

在城市建设中,如何用系统论的思维改变规划无法持久、非集成化、难以落地的局面,如何破解资金瓶颈难题?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这两个问题一直存在并困扰着许多城市的发展,正所谓是成长的烦恼。

近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了《关于印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9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的通知》,下达了2009年经过审批立项后准予开展研究实施的课题计划清单。泛华建设集团于今年年初申报的“城市建设咨询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创新研究”课题通过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立项审查,获准列入了该计划,并将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领导下,开展深入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课题研究工作,以推动城市规划和城市投融资瓶颈的破题。

泛华建设集团为什么会开展这样的课题?当前的城市建设发展存在哪些问题?泛华建设集团在城市建设实践中,又采取了哪些与众不同的创新理念和模式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走进了泛华建设集团。

专访 泛华转身的开创性意义

杨天举先生,泛华建设集团总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兼任国家发改委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城市建设与基础设施专家组组长、中国建筑协会经营管理委员会副会长、清华大学特聘教授。

创立泛华建设集团前曾就职于国家计委及国家建设部,负责大型建设项目审批和产业政策研究管理。

杨天举先生自创建泛华建设集团历经了17年的磨练和累积,打造了建设领域独树一帜的“泛华建设”品牌,从城市经营及建设产业角度系统总结了独具特色的泛华经营模式,创造了“城市发展系统服务商”和“建设领域系统服务商”的建设品牌,引领泛华建设集团成为建设行业中具备相当规模和比较优势,且不断提升、持续发展的大型投资建设集团。

对于传统建筑企业而言,大多是在做产品,是站在乙方的角度去竞争。面对竞争激烈的红海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寻找自身的蓝海呢?怎样从建筑企业做产品上升到做产业,怎样从单纯的产业链末端的产品竞争过渡到积极参与产业价值链的打造完善并开展竞争呢?从这方面来讲,泛华大胆地进行了试水并已开始飞跃。

泛华转型是市场的需要

泛华建设集团是建设部原直属企业,是为探索城市建设和建筑业改革,并为实践城市建设、工程总承包和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而设立的现代化企业。

泛华在成立之初,作为国家建设行业设计施工改革的总承包试点企业,积极探索设计施工一体化。在不断的实践与摸索中,泛华发现,单一的设计施工,只能是站在乙方角度,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去竞争。实际上,一个企业要发展,必须站在市场的角度,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思考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客户的需求是系统服务综合的结果,而非单一的设计、施工等建设环节所能满足的。因而,泛华建设集团在城市建设领域率先提出了系统服务商的概念。从这个角度上讲,泛华完善了一次价值链的整合。其实,泛华在成立伊始,就树立了目标,即怎样在建设产业里参与、打造并推动完整的价值链形成,从产品竞争上升到产业价值链竞争,再升华到产融结合,提升传统建设产业。

目前,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往往存在N个节点,但是,这N个节点又是由不同单位来完成的,城市的系统规划、土地资源利用、投融资、招商、基础设施建设、资产管理及运营等环节,都处于分散割裂的状态,缺乏对城市资源禀赋的有效整合,缺乏以产业发展为核心来推动城市化,缺乏以真正意义上的规划先行和基础设施建设先行来推动城市发展,缺乏以金融作为主线来引领城市发展,这既浪费资源,又使得城市的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在目前,有些城市尚未认识到这些节点的存在,而有些城市虽然认识到了城市建设流程多个节点的存在,但是,也没有用科学的系统集成的办法把这些节点进行系统地有机结合。实际上,城市应该站在世界一体化发展潮流中,站在区域协同的高度,把战略规划、产业规划、空间规划、土地规划、专项规划等多个规划有机结合,以系统的规划展示城市未来并发现、创造城市需求,引领城市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拉动金融创新,最终促进城市价值提升,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前,泛华是把单个项目当成一个系统,而现在则是把城市发展当成一个系统,这是泛华的又一次转型和提升。泛华的这次整合,是站在城市发展的系统服务商的角度,对城市发展,按照城市科学定位、产业发展为核心、金融为主线、变偶然招商为必然招商、持续招商等创新经营理念,按照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理论,提供包括策划、咨询、规划、设计、投资、开发、建设及运营等在内的全过程或阶段性服务,践行“为城市创造价值”的企业价值观。

这种整合是对于传统业务的提升,也是市场的需求。

理论创新是核心的突破

在理论体系上,泛华通过理念创新、理论创新,不断向组织创新、流程创新、制度创新延伸,与实践相结合。

在充分认知城市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泛华不断探索如何为城市创造价值,如何充分有效配置城市的资源禀赋,将政府的战略意图、城市的发展诉求,通过专业的技术集成和产融结合的方式,进行思想的统一、理念的提升、行动的协调、模式的创新,使得大家同唱一首歌,一张蓝图画到底,打造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实现城市跨越式发展。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干城一面、面子工程等局面,或是一届领导班子一个城市规划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原来的规划对战略、产业、空间的研究不系统,规划未能充分反映出政府的战略意图和发展构思。另外,资金不落实、产业不落实等现象也屡见不鲜,使得规划不具备真正的实操性或者说规划的执行将是资源的浪费,规划没有“动”起来,没有变成城市发展的真正行动纲领和“作战图”。而泛华所提倡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则是根据自然的秉赋、产业的优势、资源要素的整合、城市人口的聚集、区位的优势、差异性和后发优势等,充分研究和确定战略定位,进行正确的产业选择,并以金融进行引导,再体现在空间蓝图以及空间功能布局上,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也具有很好的执行稳定性,将成为指导城市建设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而关于城市投融资体系的完善,泛华提出了完善城市投融资平台、产融结合、金融工具创新、打造城市造血机能的创新理念,以系统规划为先导,以金融为主线来引领城市建设发展。

反思 城市建设发展之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进入21世纪,中国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更是史无前例。

据资料显示,1978年到2003年,中国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从13个增加到49个,50万至100万人的大城市从27个增加到78个。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已接近45%。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仍将加快,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中国百万人口以

上的城市将达到125个左右。到2025年,中国城市化率将接近66%,城市人口达到9.15亿,人口超过1000万的巨型城市将达到20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武汉、重庆、成都首先进入巨型城市行列。未来30年,是中国城市的加速发展期和成长关键期。

在这场快速扩张发展的城市建设洪流中,不仅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就连许多地级城市也都在纷纷寻找、挖掘城市的增长极,积极加快城市建设。然而,在城市化与工业化、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城市如何精准定位、城市形态如何把握、城市造血机能如何打造、城市名片如何形成等方面的机遇与挑战面前,如今的城市建设所面对的来自增长、民生、生态等多层次的发展诉求和世界范围内的需求、产业发展及分工等因素都在发生变化,我国城市建设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曾几何时,在日新月异的城市中穿行,不难发现,在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同时,一处处我们曾经熟悉的地方在不经意间悄然改变。当城市建设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雷同的城市规划却让不少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城市规划体系受行政体制条块分割的影响,但更主要是因为这些城市缺乏对城市资源禀赋的研究,缺乏对产业的研究,缺乏用系统、集成、前瞻的视角去制订城市规划并以此来指导城市建设发展,从而影响了城市健康发展。比如,城市之间抄袭、模仿、复制现象十分普遍,导致“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千城一面”的现象日趋严重。另外,城市的规划往往易变,缺乏必要的稳定性,伴随着政府领导换届和大客户招商进程而变化,造成规划不能很好地落地,不能指导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有专家指出,城市建设首先要有一个系统规划。这也是这么多年来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刚刚出版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这一观点。一个没有系统规划的城市是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发展的,这就像一篇文章没有主题一样,试想这样的城市怎么能有好的前途。我们需要打造宜居、绿色、特色、人文、和谐城市,提升城市发展的品质,使我国城市发展出现由量到质的飞跃。

诚然,有了科学的、系统的规划就奠定了建设一个美好城市的基础。然而,有了好的规划,城市建设还需要有资金的支撑,这样城市建设就面临一个投融资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30年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融资主体、投融资渠道、投融资工具逐渐实现多元化。但同时,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方面依然面临诸多的问题与困难。比如,尽管中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相对于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要求,投资总量仍然不足。目前,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中,主要以财政拨款和国内银行贷款为主的局面没有根本的转变。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单靠政府的财政力量显然是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另外,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正在进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但是目前市场竞争仍不充分,利益激励机制不完善。同时,我国在基础设施投融资方面还存在融资方式相对匮乏、投资结构不合理、相关制度滞后等问题,因此,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期待改革与创新。

城市规划体系的问题和城市建设投融资问题是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并加快解决的待破之题。城市发展缺乏“规划先行”的有效指导,则会造成实际建设目标往往与城市需求目标相错位,城市投融资目标不清晰,不能真正体现城市的需求,并缺乏对城市需求的创造力。同时,城市自身造血机能不足将导致城市开发建设的资金瓶颈未能打破,而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则会限制城市的开发建设,最终造成城市定位不清晰、城市发展目标短期化、城市投融资机制缺失、城市开发建设不力、城市基础环境发展滞后、产业发展不畅、城市土地价值低迷、城市税源培育不畅、城市价值提升缓慢、城市定位混乱的循环怪圈。

探索 城市发展的可持续之路

我国的城市正处于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正面对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等多项转型重任。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是由一个个城市引擎来推动的,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城市建设发展模式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泛华城市发展创新模式喜获部级立项

作为国内城市建设发展运营行业的大型专业化、集团化企业,泛华建设集团在多年的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创新,在国内打造了多个城市精品,并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同时,泛华建设集团也高度重视理论体系的梳理、总结和创新,经过不断地摸索、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城市建设发展及建设运营理论体系。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城市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用系统论的思维去推动城市发展建设工作,需要站在区域甚至全国、全世界的背景下通过城市战略定位、城市发展系统规划来重新审视自己,探索“我是谁”、“我要去哪”、“我如何去”等诸多问题。

泛华城市发展创新模式得到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领导的认可与重视。为了更好地系统研究、推广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今年年初对泛华建设集团申报的“城市建设咨询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创新研究”课题,颁布了《关于印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9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的通知》,泛华建设集团的中国城市发展创新模式获准立项。

该课题项目主要分为两个研究层次:一是以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整合研究及创新研究为核心的城市系统规划体系研究,包括城市战略规划、产业规划、空间规划、土地规划研究和城市系统总结及城市建设发展理论、制度、模式创新。二是城市投融资体制完善及创新研究。包括研究如何以系统的规划引导城市投融资,促进城市资源、产业资源和金融资源的整合,推动资金落地和项目落地。其中,城市系统规划为城市投融资提供城市定位、城市需求、发展方向、空间资源配置以及创新机制,城市投融资是对城市定位、产业选择、空间规划等城市系统规划成果的落实、变现,两个层次互联互动。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几年来,泛华建设集团逐渐完成了针对目前国内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把战略规划、产业规划、空间规划、土地规划与重大项目孵化、城市投融资相互融合,帮助地方政府分析、整合、集约、优化城市资源,从而形成由项目策划到项目规划、孕育、孵化成功的完整过程,受到地方政府的欢迎和好评。

在实践与探索中,泛华建设集团深深地体会到,不少城市在城市系统规划上,忽略了从系统、中观的角度对城市发展的基础环境进行必要的研究、探索,忽略了从自然禀赋、差异竞争、区域协同与空间布局有机结合的角度系统研究城市定位和城市价值的创造路径。根据国内外城市建设发展的问题、趋势、模式,结合自

身的实践经验,泛华建设集团创造性的提出了城市系统规划与城市投融资模式创新思路,即通过系统的城市战略规划、城市产业规划、城市空间规划、重大项目策划与投融资策划以及结构金融工程创新,以此破解城市化进程中规划和金融两大瓶颈,推动城市化进程中三类问题的解决,即系统整合城市资源禀赋以形成高效的建设运营机制、打造城市产业集群以建立形成城市发展和价值提升的动力、注重人口数量的聚集及质量的提高以形成多维的、稳定的社会供求关系。

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真正把城市建设好,让城市成为一个宜居宜业的地方,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城市建设不是单纯哪一方就可以独自做好的,不是一个人的独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应该是一个集体舞,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学术研究机构、老百姓都应在其中。

中国城市发展创新模式

正是基于对城市价值链的充分认识,泛华建设集团对自身进行了重新定位,经营思路逐步由传统的建筑企业向城市投资建设集团过渡,由对具体项目的系统研究向对城市的系统研究过渡,并秉承为城市创造价值的理念,通过理论探索和实践,逐步总结出了切合城市化进程需求和城市建设行业创新趋势,并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发展创新模式。

城市发展系统服务商,是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依托建设领域系统服务优势,注重充分组合城市资源、产业资源和金融资源,有效降低资金、政策风险,推动城市资源优化,实现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及资本证券化,开展相关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等服务,并按照城市建设全寿命周期理论,系统整合城市建设参与各方资源,利用科学的管理工具,为城市从项目的前期策划规划到项目的建成运营提供策划、规划、设计、招标代理、勘察、施工、采购、项目管理及监理、代建服务、建成运营等全过程的菜单式服务。

具体而言,泛华建设集团是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为城市提供系统的策划规划,通过对城市资源禀赋的研究和区域、国际城市竞争态势的研究,系统解决城市发展战略定位、产业发展及选择、城市资源利用的问题,并将研究成果通过重大项目孵化和投融资策划,反映在城市空间布局上,实现城市空间规划与城市资源、城市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规划先行”、“订单规划”的理念,并为下一步城市项目招商及落地、资金落地做好铺垫。

泛华建设集团对城市的投融资平台进行系统的打造,帮助政府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帮助完善投融资组织管理体系,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和业务经营体系,强化现金流管理,并利用城市系统规划的成果,展示出城市即期的建设发展需求和远期的蓝图愿景,通过多种金融工具的综合运用,利用系统金融工程理论,改变单一的财政投入或银行贷款资金渠道,实现城市建设自我造血机能,最终实现资金落地和项目落地。

泛华建设集团针对城市开发建设进行系统的开发建设时序管理,把建设项目纳入城市发展体系并进行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开发、建设、运营。同时,以系统科学的城市产业发展思维来指导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招商以及未来形成城市税收的产业项目形成有力的托盘效应。

泛华的模式可以通下图来描述。

泛华的三大发展阶段

回顾泛华的发展历程,泛华建设集团关于城市发展理念的形成与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历经了三个阶段。

在创业初期,作为原国家建设部的改革试点公司,泛华建设集团在实践中不断地探讨设计体制改革、工程总承包体制改革、管理体制、业务发展模式,提出了“设计养家、工程树家、房地产发家”的战略发展思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泛华建设集团解决了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在迈进发展阶段之后,泛华建设集团认识到传统的建筑产业应该用“筷子理论”整合。在此基础上,泛华开始了三大体系的有机结合:工程咨询及项目管理体系、工程承包体系、项目开发体系。这三大体系的结合形成了面向整个建设产业,着力于企业内外部价值链的整合,开创了泛华建设集团作为建设类企业业务系统集成的新天地,形成了建设领域的系统服务商。

在经过建设产业的价值链整合,成为城市建设领域系统服务商之后,泛华建设集团的经营理念逐步提升到城市发展商的高度,着力打造城市发展系统服务商,并与建设领域系统服务商融合,针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以城市资源禀赋研究及定位为基石,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金融创新为主线,从规划、投融资、投资建设等角度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并已在国内运作了多个城市。同时,响应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2008年在安哥拉,泛华建设集团运用城市建设经营理念,打造人居、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新城,以城市建设EPC模式总承包了47亿美元的城市建设项目,并采用中国的设计和施工规范运营,锁定对我方有利的汇率等创新模式。凭借这一成功经验,泛华建设集团正进一步探索城市建设换资源的发展模式,加大海外市场的开拓力度。

在认知中完善

在泛华的不断探索与完善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首先,取决于地方政府的客观认识程度。也就是说,大家是否认同城市发展的系统论思维。

其次,受限于政府的执行能力。对于泛华所做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政府在执行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发展速度与效益之间的关系。

再次,泛华的模式体现了一个大的城市发展价值链的整合过程,这一整合过程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金融等社会资源和城市要素的整合,需要各个学科的有机结合,是跨学科、跨领域、跨专业的城市建设发展中学科体系的系统集成,因而需要理论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

泛华的模式实际上可以说是三个题目的破题,即城市科学规划体系的集成、城市投融资体系的完善和城市建设体系的可持续性。三个题目的破题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关键,彼此相互制约,需要地方政府的理解和认知,需要妥善处理好速度和发展、效益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完善理念模式。

一直以来,泛华都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积极探索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及路径,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能够将泛华所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列为部级课题,正是对泛华做法的肯定。

案例 助海林插上腾飞的翅膀

《林海雪原》、《智取威虎山》……相信你一定不陌生。那么,你是否知道这两个故事的发生地——海林呢?

海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素有“林海雪原”、“中国雪乡”之称,是“中国东北虎之乡”、“中国猴头菇之乡”。海林资源丰富,树种富集,盛产柞木、桦木、杨木、椴木、曲柳、楸木、红松、白松等。主要农副产品20余种,年产量55万吨。中草药材200多种,年蕴藏量12.5万吨。森林有机食品100多种,年采集量3万多吨。2007年通过全国绿色食品基地验收。境内有大小河流144条,水资源总量78亿立方米,

第三篇: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建设现代田园城市

建设西咸新区,是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客观要求……

西咸新区的基本概况

设立西咸新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等规划均明确提出,要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和西咸新区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这些都凸显西咸新区在国家区域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2011年6月,陕西省政府发布了《西咸新区总体规划》,成立了西咸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按照“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的体制推进开发建设。

——建设西咸新区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西咸新区建设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进西咸一体化的客观需要。西安市与咸阳市主城区相距仅25公里,同城效应明显,一体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建设西咸新区,是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客观要求。二是有序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西安市和咸阳市的城市人口、产业密度不断提高,城市边界不断向周边延展,迫切需要对两市之间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进行统筹规划、有机衔接和有序开发,严格控制并有效保护关中地区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三是优化城市功能和产业布局的现实需要。西安、咸阳两市在资源、产业等方面各具特色、相互关联,但也存在着产业结构雷同、无序竞争等问题,特别是部分工业区和居民区交错布局,老工业城市的弊病日益凸显,需要开辟新的区域作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两市城市功能和产业布局的回旋空间。

西咸新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一是有利于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西安市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具备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基础条件。西咸新区建设,是主动顺应西咸一体化发展趋势的重要举措,成为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催化剂”。二是有利于创新城市发展理念,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我国城镇化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摊大饼式”扩张、土地资源浪费、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产业布局不合理、城乡差距扩大等突出问题。西咸新区建设,将在吸收借鉴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城市发展理念和科学规划建设,建成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田园城市,努力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三是有利于增强大西安的核心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引领和带动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西安(咸阳)大都市是该经济区的核心。西咸新区建设,有利于尽快培育形成将西安和咸阳有机联结为一体的西安大都市,进一步增强核心带动作用,对于引领和带动大西北、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西咸新区的资源条件

西咸新区位于西安、咸阳两市建成区之间,涉及两市7个县(区)、23个乡镇(街道办),总人口9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5万人,规划控制范围882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272平方公里,仅占规划控制范围的三分之一。新区东距西安市中心10公里,西距咸阳市中心3公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位于新区北部。规划布局五个组团,包括泾河新城、空港新城、秦汉新城、沣西新城、沣东新城,形成“一区五城”组团式发展的现代田园城市格局。新区开发建设条件优越,优势明显:

1.生态环境优美。西咸新区连接西安、咸阳两大古都,北依嵯峨山,南望秦岭,关中“八水绕长安”中的渭河、泾河、沣河三条河流贯穿其中,关中平原沃野千里,台塬山地错落有致。陕北、渭北煤、油、气、盐等能源资源储量丰富,关中、渭北农业发达,物产丰富,秦岭山脉将建成国家公园,成为绿色生态屏障。

2.历史文化丰厚。“长安自古帝王都”,西咸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沿渭河两岸有周沣、镐二京和秦阿房宫、咸阳宫、汉长安城、西汉帝陵等历史遗迹,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宝库。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建设大西安国际休闲旅游城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3.区位优势明显。西咸新区是我国的大地原点所在地,居于全国的几何重心位置,是欧亚大陆桥的中心。西咸新区与西安、咸阳两市产业错位发展,同时又能资源共享,接受它们在科技、教育、文化、旅游上的产业优势传导和城市功能辐射和延伸。西咸新区位于关中平原的核心地带,具有土地集约化利用和承载大都市发展的有利条件。

4.交通体系完善。西安是全国铁路六大枢纽客运中心之一,是西部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和客、货集散地及中转中心。11条国家高速公路交会于此,成为全国第二大公路枢纽。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位于西咸新区空港新城,是中国第八大机场,也是西部最大的枢纽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万人次。西咸新区已开工建设“五横五纵”骨干路网和交通节点,区域内已建成六条高速公路、两条国道、两条省道,今后还将建设三条高速铁路、三条城际铁路、七条轨道交通,形成航空、铁路、轨道交通、公路交通零换乘的四通八达立体交通网络,辐射四面八方。

5.科教人才汇集。陕西现有高等院校116所,绝大多数在西安,在校人数133万人,每10万人口中有在校大学生3209人,居全国第4位、西部第1位;拥有科研院所1076个、两院院士56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7万人,均居全国前列。我国第一台计算机、第一架民用飞机和第一块集成电路都是在陕西诞生的。雄厚的科教实力为西咸新区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西咸新区的产业体系

产业体系是完成区域经济战略布局的基础。西咸新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发挥历史文化、生态水脉、资源要素和综合区位优势,按照“资源整合、错位布局、集群发展”的思路,依托西安、咸阳产业资源,注重自主创新,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新城市、发展新产业、形成新业态,构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

——产业发展定位

西咸新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而是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基础上进行新城建设,是对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功能进行完善,进一步提升其产业素质。利用新区耕地优势,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建成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商贸会展、能源金融、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建设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基地,打造面向京津沪的数据服务、金融后台服务和软件研发中心。

——产业发展目标

按照“依托、培育、错位布局、集群化发展”的思路,努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科技、文化为支撑,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临空、文化旅游等产业,形成“四大支柱十大产业集群”的产业体系。

五个组团根据地域和资源禀赋条件,突出主业、错位发展。空港新城,位于以西安国际空港为核心的渭河以北地带,主要依托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重点发展临空物流、国际商贸、飞机维修等产业,建设现代空港城市和西部临空产业集聚区。沣东新城,位于渭河以南、沣河以东地带,紧邻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科技研发、高新技术、会展等产业,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会展中心。秦汉新城,位于咸阳市主城区以北,拥有丰富的秦汉历史文化遗存,重点发展历史文化旅游、生态休闲、创意文化等产业,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秦汉历史文化聚集展示区。沣西新城,位于咸阳市主城区以南、沣河以西地带,主要承接转化高新技术成果,重点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际化教育产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泾河新城,位于咸阳市泾阳县东南部,跨越泾河两岸,重点发展都市农业、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率先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重点发展产业

1.复合型都市农业。西咸新区都市型现代农业,以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高科技农业等为标志,以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要和市民消费需求为导向,建设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生产模式。

2.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西咸新区资源要素和区位优势优先发展临空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行业。

3.文化旅游产业。按照将西咸新区打造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核心区和现代化田园城市的战略定位,充分利用西安和咸阳作为千古帝都的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以“西周沣镐、秦汉咸阳、盛唐西安”遗产旅游以及“两市后花园”和“两市服务区”为主题的多元化旅游文化产品体系,发展域内内需消费型休闲旅游产业以及域外输入型消费的观光旅游产业;在强化旅游业支柱性产业地位的同时,注重加快旅游业与农业、工业、文化和互联网产业的互动合作和产业联动,发展旅游新业态。

4.现代服务业。加快金融业发展。在国家金融监管机构指导下,根据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总体部署,按照开放合作原则,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吸引各类金融机构集聚发展。增强金融辐射服务能力,努力将西咸新区建设成为国家对西北布局的试验示范窗口。发展现代物流业。按照西北物流中心的目标,促进与周边区域深度合作,形成高端物流业的集聚区,依托陆空区域优势,打造西北供应链管理中心和运输服务基地。发展信息服务业。统筹规划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信息内容服务,全面提升信息传输服务能力。发展科技服务和其他专业服务。

西咸新区的建设特点

西咸新区以现代田园城市为目标,按照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并举”的思路,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着力推进城乡一体、产城一体,同时实现提高人口承载力和集约用地两个目标,成为陕西加快城镇化和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进而推动经济转型的引擎。

——产城一体

“大城市病”的重要成因就是产城脱节。城市建设要优先考虑就业导向,将城市生活半径与就业半径相结合,因地制宜,从资源环境、区位特点和解决就业出发,在城市规划中将产业与就业统筹考虑,合理布局,“集约、集群、集成”发展产业。同时,把信息化作为提升城市产业和优化城市功能的重要手段,实现数据的规模化集中吞吐、深层次整合分析、多领域社会应用、高效益持续增值,广泛应用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等新技术,不断提高城市智能水平,建设“智慧城市”。以现代田园为衬托,围绕都市发展城市组团,形成环境保护与城市产业的高度契合,实现产城一体,让广大城乡居民在增加收入的同时,避免在产城分割的格局中耗费精力,从而提升幸福指数。

——城乡一体

新型城镇化不是城市“吃掉”农村,而是城乡融合共生、实现城乡一体。而城乡一体的关键是“两转化”,即在城镇化过程中解决“农民转化为市民、农业转化为城市产业”的问题。

——创新城市发展方式

西咸新区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合理划分功能分区,限定城镇发展边界,严禁在建设区外侵占耕地、蔓延发展,杜绝传统“摊大饼式”发展方式所带来的透支土地红利、环境红利、人口红利等弊端。通过村镇适当合并、土地复垦、农业现代化等途径,提升农业生产能力,稳定粮食产量。严格按照功能分区,布局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紧凑集约的城市群落,建设高度集中、立体发展、具有综合功能和人口承载力的核心城区,以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带、河流生态廊道、都市农业园区营造绿色田园景观。

西咸新区的建设要求

——保护历史文化资源

西安和咸阳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外文化交流融汇的重要地区。新区内有大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周秦汉唐历史文化遗存,是国家级历史保护遗址。怎样保护好、利用好这些文化遗存和文化资源,是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我们把历史文化保护放在优先地位,坚持“整体保护、系统展现、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探索大遗址保护、历史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历史文化保护方式。目前正在规划建设周丰镐、秦咸阳城、秦阿房宫、汉昆明池、汉五陵塬帝王谷等国家遗址公园。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历史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旅游业融合发展,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品牌,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扩大中华文化世界影响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保护生态环境

西咸新区从规划开始就坚持生态立区,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第一,从规划层面强化环保原则。新区规划控制范围内农业和生态景观建设用地占到规划控制范围的三分之二,保留了大量农田,使农田与山川河流、遗址保护带一起成为城市的生态功能区和屏障,通过环境治理提升区域价值,通过城市开发实现区域价值,从而打破“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达到承载人口与节约土地两个目标一起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个任务统筹兼顾的目标。第二,大力发展低碳环保产业。选择符合新区“现代田园都市”特质的产业项目,优化产业布局,提高环境准入门槛。重点引进和建设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态休闲、都市农业、历史文化旅游等低碳绿色产业项目,发展集约、集成、集群的低耗低排产业。第三,加快河流综合治理和森林绿化建设,优化生态环境。新区克服重重困难,把环保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投资23亿元治理渭河、沣河、泾河,规划投资80亿元建设中国暖温带森林文化博览园。通过“渭河西咸新区段综合治理工程”、“沣河生态景观项目”、“昆明池项目”、“中国暖温带森林文化博览园项目”、“崇文重点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等一系列河流治理和森林绿化重点项目的实施,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和生态功能区,努力提升生态环境,改善人居质量。第四,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建设绿色生态城区。新区各类建设项目必须按照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积极推进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积极组织国家绿色生态城区创建工作。

——城乡共赢

西咸新区在建设中始终贯彻城乡共赢的理念,在空间形态上,以融合历史文化和现代建筑风格的城市景观镶嵌在田园风光和自然山水之中;在满足人的生存要求上,注重完善公共服务功能,让居民享受现代服务和田园生态兼备的新型都市生活;在产业结构上,把现代农业作为主导产业之一,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就业机会;在空间和资源利用上,融入立体开发、集约循环的先进理念,以空间立体开发利用、资源要素集聚整合实现高度集约节约、高密集容纳性、高水平产出效益、高水准生态承载的城镇发展模式。

(作者系陕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西咸新区管委会主任)

作者:江泽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廉洁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大国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