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鲜卑音乐论文

2022-05-07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慕容鲜卑音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东晋十六国时期由慕容鲜卑及鲜卑化的汉人建立的以“燕”为国号的三个区域性政权即前燕、后燕、北燕(简称“三燕”)。鲜卑是东胡的一支,汉初为匈奴所破,退保鲜卑山,因以为号。鲜卑慕容部在东汉中期已见于记载。三世纪初,慕容鲜卑入居辽西,三世纪末,慕容鲜卑在辽西地区迅速崛起。337年,慕容皝称王,国号燕,都棘城,建立慕容鲜卑的第一个政权。

慕容鲜卑音乐论文 篇1:

浅析慕容鲜卑的汉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的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地处中国北部的五个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陆续内迁、汉化,最终与汉民族融合。慕容鲜卑作为鲜卑族的一支,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通过割据政权的强制性,由上而下、主动而又全面地实施汉化政策的一个少数民族群体。

鲜卑源于东胡。汉初(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部众逃散,其中一支迁至内蒙古的鲜卑山,从此这一族人便以鲜卑为名出现在史册。汉武帝时派兵破匈奴,匈奴衰弱,鲜卑渐强,并逐渐南迁,进入内蒙古东南部地区,逐渐由渔猎民族变为游牧民族。慕容鲜卑属于东部鲜卑,在南迁的过程中,慕容鲜卑进入了辽西地区。时值西晋末年时局动荡,大量汉族流民进入相对稳定的辽西地区,带去了先进的文化,慕容鲜卑开始与先进的汉文化密切接触。此后慕容鲜卑崛起于辽西,先后建立起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封建地方政权,并深入黄河流域,逐鹿中原,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这也促进了慕容鲜卑自身的汉化过程。慕容鲜卑积极主动、全面的汉化政策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组织、文化教育,生活习俗、艺术等各个方面。他们改革进取的战略眼光和成功的操作,对当代社会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仍具有借鉴意义。

一、政治 慕容鲜卑政权经历了由草原游牧民族政权到中原封建政权的转变

慕容政权的建立有它具体的发展过程和发展层次,经历了从具有明显北方少数民族特色的大单于到具有典型汉族特点的王、皇帝的过程,这在匈奴等之前是没有过的。慕容鲜卑早期“曾祖莫护跋,魏初率其诸部入居辽西,从宣帝伐公孙氏有功,拜率义王,始建国于棘城之北。”“祖木延左贤王。父涉归,以全柳城之功,进拜鲜卑单于,迁邑于辽东北”。此后慕容鲜卑逐渐与汉民族接触,“渐慕诸夏之风”。之后慕容廆立,在慎刑、选贤、重农、禁酒色、退便佞等治国方略的推动下,废除此方少数民族政权历来推行的“胡汉分治”政策,鼓励鲜卑汉化,重用汉族人,善待汉族归附者,设立郡县,安置汉族流民,大得人心。晋拜其为鲜卑都督。“永嘉初,廆自称鲜卑大单于”,慕容鲜卑政权正式建立。慕容廆死后其子慕容皝立,继续推行既定国策,实力大增,先后西败段部、东灭高句丽、北并宇文部成为东北强国。慕容皝于咸康三年称燕王。称谓的变化实质上体现了慕容氏政权性质的变化:由部落联盟向封建国家转变。慕容皝死后第二年,慕容儁攻赵得幽州,迁都于蓟(今北京西南)。接灭冉魏、克邺城,永和八年(325年)慕容儁称帝,淮汉以北的中原地区及东北尽归挖制之中。至此,慕容鲜卑政权完成了由地方的鲜卑国向中国的封建割据政权的转变,在其汉化进程中迈进了一大步。

政治制度上慕容鲜卑的汉化更为迅速与明显。慕容鲜卑的统治者善于学习和运用汉族上层分子的封建统治的经验,注重民族融合,全面接纳汉族地区的先进文化和制度。《晋书》载:“时二京倾覆,幽、冀沦陷,廆刑政修明,虚怀引纳,流亡士庶多襁负归之。廆乃立郡以统流人,冀州人为冀阳郡,豫州人为成周郡,青州人为营丘郡,并州人为唐国郡。” 可见慕容鲜卑政权建立之处已接纳并采用了中原王朝的郡县制。至慕容皝时政治系统与机构更为完备,设宰相、司马、列卿将帅等官职,同时“起文昌殿,乘金根车,驾六马,出入称警跸。以其妻段氏为王后,世子儁为太子”,因此《晋书》对慕容氏政权政治体制的描述为:“皆如魏武、晋文辅政故事”。

汉人在慕容鲜卑政权中担任要职,成为政权的重要支柱也是慕容鲜卑汉化的特点之一。慕容廆时便“推举贤才,委以庶政,以河东裴嶷、代郡鲁昌、北平阳耽为谋主,北海逢羡、广平游邃、北平西方虔、渤海封抽、西河宋奭、河东裴开为股肱”。慕容皝时更是对汉人委以重任,封弈被任命为国相,韩寿为司马,裴开、阳骛、王寓、李洪、杜群、宋该、刘瞻、石琮、皇甫真、阳协、宋晃、平熙、张泓等为列卿将帅。

慕容鲜卑为了改变其在汉人中的胡族形象,主动采取各种措施,创造胡汉融合的环境,还模仿汉人的做法,制造了一些神话。传说慕容廆的十二世祖乾罗忽于一夕“著金银襦铠,乘白马金银鞍勒,自天而坠”,“鲜卑神之,推为君长”。更有甚者,慕容鲜卑称其为东夷族商始祖契的后裔。《南燕录》载“慕容廆字弈洛瑰,昌黎棘城鲜卑人也。昔高辛氏游于海滨,留少子厌越(即契)以君北夷,邑于紫蒙之野,世居辽左,号曰东胡。……秦、西汉之际为西匈奴所败,分保鲜卑山,因复以山为号。”这一段记载的假托性显而易见,殷之祖先出于夷,与东胡不是同属。其目的也十分明显,即淡化慕容鲜卑的胡族身份,使自身不为汉人所排斥,巩固其统治,进而融入中原社会。

慕容鲜卑在中国历史上是汉化较深的民族,这从慕容氏政权实行的民族政策上也可得到深刻的体现。许多少数民族政权都实行“胡汉分治”的政策,即对境内少数民族实行本族制,对境内汉族实行汉族制。匈奴的前赵政权最为典型,此后羯族的后赵、氐族的前秦、羌族的后秦都曾采用这一政策。慕容鲜卑政权自建立之初便不实行“胡汉分治”,无疑缩小了民族间的距离,进一步促进了慕容鲜卑的汉化。

二、经济 慕容鲜卑在经济方面的汉化集中体现在其经济模式由渔猎、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

慕容鲜卑最初属渔猎民族,史载“鲜卑众日多,田畜射猎,不足给食。后檀石槐乃案行乌侯秦水,广袤数百里,淳不流,中有鱼不能得。闻汉人善捕鱼,于是檀石槐东击汉国,得千余家,徙至乌侯秦水上,使捕鱼以助粮”。南迁至西拉木伦河流域后,转变成为典型的游牧民族,与乌丸人相同,“俗善骑射,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宅”经常以牛马与汉魏进行交易。因此在慕容部建立政权之前,经济是以畜牧业为主,但同时也夹杂着少量的农业与手工业及渔猎遗风。

慕容鲜卑南进辽西后“渐慕诸夏之风”,其经济结构开始发生重大转向。“太康十年,廆又迁于徒河之青山”,“教以农桑,法制同于上国”。政权建立后,慕容廆明确提出以农为本的发展方针:“稼穑者,国之本也,不可以不急。”同时他还在江南求得桑种,在辽川发展养蚕业。慕容皝继续施行重农政策。他进一步提出:“君以黎元为国,黎元以国为命,然则农者,国之本也。”同时“皝躬巡郡县,劝课农桑”。政策上,慕容皝接受记室参军汉人封裕的建议,提出:“苑囿悉可罢之,以给百姓无田业者。贫者全无资产,不能自存,各赐牧牛一头。若私有余力,乐取官牛垦官田者,其依魏、晋旧法。”即“持官牛者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与官中分。”足以说明他们重视农业生产的程度,进而反映出农业已取代牧业在慕容鲜卑政权的经济生活中占支配地位的事实。从更广泛角度而言,慕容鲜卑政权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

三、社会组织 鲜卑的早期社会组织与乌桓相同

《后汉书》载:其俗“怒则杀父兄,而终不害其母”,“无世业相继”。这反映鲜卑这一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特征明显。鲜卑早期社会是由落、邑落、部构成,邑有小帅,部有大人。到檀石槐时,其军事、政治结合体中的邑,性质较前发生了变化。檀石槐将用武力合并起来的广大疆域,划分为三部六十余邑,各邑辖地广阔,与鲜卑早期自然形成的区域很小的邑落有很大区别。檀石槐死后,其三部六十余邑的体制随之瓦解,大人世袭制也逐渐代替了大人选举制,它标志着鲜卑阶级分化加深和私有制的进一步确立。其后,豪帅虽受汉魏政府封赏,但仍一直保持着部、邑落结构,鲜卑的武装未从邑落结构中分化出来,氏族制的遗风至公元3世纪轲比能时依然存在。如史称轲比能“每钞略得财物,均平分付,一决目前,终无所私,故得众死力,余部大人皆敬惮之”。至慕容鲜卑政权建立的前夕,慕容鲜卑社会仍处于部落联盟阶段。慕容鲜卑进入中原建立政权后,社会组织形式急剧变化。由于依照汉魏典章制度设官置守,统治机构渐趋完备,封建等级制度日益森严,氏族制的遗风不再存留。由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慕容鲜卑由游牧向定居农耕转化的过程中,完整的部落群体难于存留,很多鲜卑部众破产,依附于鲜卑贵族和汉世家大族,成为他们庄园里的部曲、佃户。大量的人口迁徙更加速了慕容鲜卑原有社会组织形式的瓦解。新的社会组织已与汉人无异。

四、文化思想 面对先进的汉文化,慕容鲜卑采取了积极学习继承的态度

早在慕容鲜卑政权建立之前,慕容鲜卑便已向往中原文化。前燕建立后慕容廆对汉文化极为重视,任用“儒学该通”之士教授鲜卑贵族弟子。史载“渤海封弈、平原宋该、安定皇甫岌、兰陵缪恺以文章才俊任居枢要,会稽硃左车、太山胡毋翼、鲁国孔纂以旧德清重引为宾友,平原刘赞儒学该通,引为东庠祭酒,其世子皝率国胄束修受业焉”。同时“廆览政之暇,亲临听之,于是路有颂声,礼让兴矣”。慕容皝作为曾接受儒学教育的慕容鲜卑首领,“雅好文籍”,进一步推动了汉文化在鲜卑族中的传播。他曾亲自编写《太上帝》和《典诫》十五篇作为鲜卑贵族子弟学习汉文化的教材,甚至经常亲自讲授汉学,“学徒甚盛,至千余人”。同时慕容皝“赐其大臣子弟为官学生者号高门生,立东庠于旧宫,以行乡射之礼,每月临观”,“亲临东庠考试学生,其经通秀异者,擢充近侍””这些措施足以说明慕容皝对汉文化倾慕之深。鲜卑贵族中汉文化的盛行进一步推动了整个慕容鲜卑社会对汉文化的学习,因而慕容鲜卑政权统治区成为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学术最发达的地区。

五、生活习俗 慕容鲜卑在汉化的过程中生活习惯与民族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基本消失或与汉民族的生活方式融合,失去了固有的特点

慕容鲜卑原有的发式与服饰是很有特点的。《后汉书乌丸鲜卑传》载:“其言语、习俗与乌桓同,唯婚姻先髡头”。《三国志乌丸鲜卑传》裴注:“嫁女娶妇,髡头饮宴”。历代对髡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发式多有争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其与中原汉族的发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慕容鲜卑的妇女结婚后,发式与装束要发生改变,“妇女至嫁时乃养发,分为髻,著句决,饰以金碧。”关于慕容鲜卑早期的服饰,史书少有记载,但通过乌桓的服饰,我们可以推测出慕容鲜卑的服饰。史载乌桓:“食肉饭酪,以毛毳为衣”,由此可知慕容鲜卑狩猎所获的虎、豹、貂之皮是他们衣着的重要原料,同时他们也将兽毛织成各种毛织品。至莫拔跋时慕容鲜卑旧俗开始变化。慕容统治下的燕代地区创造并流行逍摇冠,于是鲜卑人,特别是对金银步摇冠极为偏好的慕容鲜卑上层开始敛发袭冠,无疑这是对旧俗的一次重大改革。此后慕容部不断南迁,与汉族接触增多,同时很多汉族流民迁移到慕容鲜卑统治区域内,慕容鲜卑中普遍出现了本族戎衣以外的中原衣制。随着慕容鲜卑统治区域内农业的发展及汉文化的盛行,使鲜卑发式、服饰与汉族逐渐接近,直至完全相同。

婚俗方面,慕容鲜卑在走出鲜卑山之前处于原始氏族社会,存在古老的血缘群婚习俗。南迁到草原之后,群婚习俗残余依然浓重,当时的状况是“以季春月大会于饶乐水上,饮宴毕,然后配合”。后来,流行抢婚,“其嫁娶皆先私通,略将女去,或岁百日,然后遣媒人送牛马羊以为聘取之礼,婿随妻归,见妻家无尊卑,旦起皆拜,而不自拜其父母。为妻家仆役二年,妻家乃厚遣送女,居处财物,一出妻家”慕容称帝后,强化了鲜卑与汉人的通婚制度,尤其是皇族与汉人的婚配,相当自由。众多鲜卑干脆以汉人称谓,统治者全力支持,这是鲜卑族全部汉化的制度保证。进入中原后,虽然仍有旧俗存留,如蒸母,抱嫂的习俗(把寡母或寡嫂收留在本氏族内以增加劳动力),但已实行一夫一妻制,与汉人无异。

慕容鲜卑的丧葬习俗也在汉族影响下发生了改变。早期“其俗……死则潜埋,无坟垄处所,至于葬送,皆虚设灵柩,立冢椁,生时车马器用皆烧之以送亡者。”慕容鲜卑进入辽西后,丧葬习俗变化巨大。考古学家从这一时期位于大凌河中下游的慕容鲜卑墓葬中发掘出大量陪葬品,但墓葬之间陪葬品的数量与质量差别巨大,说明慕容鲜卑已经有了明显的贫富分化与等级差别。这与慕容鲜卑进入辽西后与大量的汉族流民杂居,开始定居,从事农桑是分不开的。政权建立以后,慕容鲜卑的丧葬习俗进一步与汉族接近。从属于这一时期的墓葬文物中不难看出,虽然石椁墓、梯形棺椁、殉牲、流行马具仍依稀保留着游牧民族的习俗,但在汉文化的影响下,特别是上层鲜卑贵族中,其丧仪制度承袭了秦汉以来汉族勋臣显贵的传统,随葬品与汉族地区已没有大的差别了。

六、艺术 慕容鲜卑艺术的汉化集中表现为音乐的汉化

慕容鲜卑的音乐在中国古代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给汉族音乐注入了来自游牧民族的新鲜血液,对中国古代音乐,特别是隋、唐音乐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慕容鲜卑的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便创造了质朴粗犷的音乐,葬礼时必以歌舞表达哀思,《魏书》载:鲜卑同乌丸,“始死则哭,葬则歌舞相送”。随着慕容鲜卑的南迁,与汉族接触增多,其音乐逐渐见诸史册,如《慕容垂》、《慕容可汗》等。这些歌原是用鲜卑语演唱,属于适于狩猎、游牧民族演唱的歌谣。慕容鲜卑政权建立后,在吸收中原王朝传统音乐的基础上,鲜卑音乐与汉族音乐融合,被改造提升为一种新型的宫廷音乐。慕容盛在位时,有一次“听诗歌及周公之事,顾谓群臣曰:“周公之辅成王不能以至诚感上下,诛兄弟以杜流言,犹擅美于经传,歌德于管弦。至如我之太宰桓王,承百王之季,主在可夺之年,二寇窥窬,难过往日,临朝辅政,群情缉穆,经略外敷,辟境千里,以礼让维宗亲,德刑制群后,敦睦雍熙,时无二论。勋道之茂,岂可与周公同日而言乎!而燕咏阙而不论,盛德掩而不述,非所谓也。”乃命中书更为《燕颂》以述恪之功焉”。“颂”是中国古代用于“美盛德”的宫廷雅乐,而慕容盛在位前后的中书、中书令都是汉人,则《燕颂》应是汉文创作。此时慕容鲜卑音乐性质已发生根本性转变,完成了由俗到雅,由胡到汉的飞跃。

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主旋律,在这一时期,慕容鲜卑逐鹿中原,建立政权,走上了汉化的道路。由“慕诸夏之风”到“法制同于上国”,最后依中原建国的规模建立了盛极一时的封建地方政权,并仿魏、晋社会与制度建立自己的社会与制度,慕容鲜卑政权的转变过程顺应了历史潮流,在当时入主中原的几个少数民族中是先进的、具有代表性的。

慕容鲜卑的统治者推行了主动汉化的政策,主动向汉族学习,如重农桑、兴汉学、习汉制,与汉通婚,同时正确处理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极力避免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对立,如不实行胡汉分治、政治经济上一视同仁、安置汉族流民、大量任用汉族官吏等,慕容鲜卑的突出的历史作用与历史功绩应得到充分的肯定。

作者:慕容浩

慕容鲜卑音乐论文 篇2:

试析后燕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东晋十六国时期由慕容鲜卑及鲜卑化的汉人建立的以“燕”为国号的三个区域性政权即前燕、后燕、北燕(简称“三燕”)。鲜卑是东胡的一支,汉初为匈奴所破,退保鲜卑山,因以为号。鲜卑慕容部在东汉中期已见于记载。三世纪初,慕容鲜卑入居辽西,三世纪末,慕容鲜卑在辽西地区迅速崛起。337年,慕容皝称王,国号燕,都棘城,建立慕容鲜卑的第一个政权。370年,前秦苻坚、王猛率大军围攻邺城,慕容暐率文武百官出城降秦,前燕灭亡。

后燕是中国五胡十六国时由前燕吴王慕容垂(前燕开国皇帝慕容皝第五子)所建立的政权。前燕灭亡后,很多慕容鲜卑人臣服于前秦,前秦君主苻坚重视贤能,对亡国前燕的官员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并委以重任。时任前秦冠军将军的慕容垂卧薪尝胆,383年乘淝水之战前秦惨败,国力衰落之机,集合鲜卑叛秦复国。384年,重建燕國,改秦建元二十年(384)为燕元年。385年起定都中山(今河北省定州)。这一历史时期史称后燕,历七主,共二十六年。

后燕极盛时期统治范围包括河北、山东、山西和河南、辽宁的一部分,地域广阔,以辽西地区为中心的慕容鲜卑族的北方王朝统治从此为中国北方历史谱写下了精彩篇章。同时也透视出了慕容垂领导鲜卑民族的奋斗崛起,最终完成了复国伟业。慕容垂建国之后,在各个领域作出了利国的重大举措,吸收外来先进思想的同时,也发扬了自己本民族优良的传统。下面让我们穿越时空,一同赏析后燕的史实。

后燕君主列表

后燕政治举措

后燕的政治举措承袭了西晋的三省制、分封制、都督制、州郡县制等政治制度[1]。

后燕完全承袭了中原汉族政权的政治制度后,随着汉化加深,放弃了单于制及胡制。

后燕的军事制度

后燕的军事制度既沿袭了两晋制度,又保留了自己民族传统制度,为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设置都督中外诸军事一职,来主管全国军政。都督中外诸军事、握有实权的高级武官以及他们的一套办事机构,皆由政权中的本族及宗室子弟担任,是国家的军事领导机构,隶属于帝王。《晋书》记载,慕容垂定都中山,置百官,立太子,以“慕容德为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2]。后燕永康二年(397)八月,后燕以“辽西王慕容农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司马、录尚书事”。军队的体制有中、外军之分,大体以本部族兵为主组成的军队属中军,外军是指其政权统治区内的各地都督、刺史及城主、镇将、护军等所统军队。

后燕的经济发展

随着汉化的推进,后燕经济从以游牧经济为主转变为以农耕经济为主[3]。

后燕的文化繁荣

后燕处于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时期。在文学上,继承了汉晋文学的精髓,又融入了本民族的风格;在音乐上保留了具有鲜卑民族风格的“马上之声”,也吸收了各民族的音乐精华;在史学上因袭传承了魏晋以来的史官制度,并出现了一些史学家和史学成果,在中国文学、音乐及史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后燕的宗教信仰

慕容鲜卑原始宗教信仰是对天地的自然崇拜转变为建立国家后封建化的“郊祀”。慕容垂建立后燕之后,曾多次“修郊燎之礼”。这时期占卜术和占梦术的历史也是非常悠久的,后燕擅于占卜术的有太史郎晁崇、术士靳安,后燕慕容宝征伐北魏时,随军的“术士靳安以为大凶,固劝宝还,宝怒不从,故及于败”。由此推断占卜术在当时社会的作用非常重要,涉及各个方面。

后燕时期,慕容鲜卑贵族崇奉和提倡敬重沙门,兴建塔寺,佛教思想在统治集团和平民百姓中广泛传播,佛教信仰相当普遍。后燕统治者虔心向佛,经常举办佛事活动,对僧人待遇优厚,引高僧支昙猛为谋士,让其参与军国大事的咨议和决策。《乐府诗集》卷二十五《横吹曲词五》载有反映慕容垂业绩的歌词,内有“慕容愁愤愤,烧香作佛会”等句。《资治通鉴》记载,后燕建兴五年(390)九月,“北平人吴柱聚众千余,立沙门法长为天子,破北平郡,转寇广都,入白狼城”。《晋书》记载,395年,慕容垂遣太子慕容宝率军攻打拓跋魏,回军至参合陂时,“有大风,黑气如堤,自军后来,临覆军上。沙门支昙猛言于宝曰:‘风气暴迅,魏军将至之候,宜遣兵御之。’宝笑而不纳。”[5]支昙猛不仅是一位深受后燕统治者敬奉和信赖的大和尚、随军谋士,还是我国最早西行取经并到过印度的僧人之一。上述史实说明佛教信仰家喻户晓,僧人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政治地位。可见燕都龙城为我国佛法重镇,在东北佛教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后燕史实丰富了三燕史的研究内容,为北方历史填补了空白,为研究中国历史,以史为师、以史为鉴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真实资料。

参考文献

[1]《晋书》卷一一0、一二四[Z].

[2]《资治通鉴》卷一百五.晋纪二十七[Z].

[3]《三国志》卷三十[Z].

[4]杜文澜.古谣谚[Z].

[5]朝阳市社科联课题组.前燕后燕北燕史[M].华夏出版社,2009.

★作者刘桂馨为朝阳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地方史、博物馆学。

作者:刘桂馨

慕容鲜卑音乐论文 篇3:

邺城:胡人王朝的华丽之都

邺城见证了石虎的屈辱命运,他偏偏又将这里作为自己帝国的都城,让它在自己庞大的身躯下颤抖。

白奴集市

西晋王朝,公元304年。河北重镇邺城(今河北临漳县)。

郊区农人们驾着驴马牛车涌进这座城市。据说并州(今山西)正在发生大饥荒,那里的官府捕捉了大量胡人百姓,押送到邺城出售。

这是春播在即、青黄不接的日子。城南街市上,蹲坐满了等待买主的男男女女,全是高鼻、深眼、鬈发的白种胡人。他们来自中亚,为防止壮年胡人逃跑,押解士兵都用长木枷将他们两两钉在一起。

农人们打量着胡人们的体格,跟中意的交谈几句,询问年龄、手艺,顺便听他们并州口音的汉语是否流畅。如果只会说难懂的胡语,就不值得付太大价钱。几个胡人刚被挑选出来,正在重新用长枷钉在一起。其中一位年近三十的胡人,据说以前曾是部族小头目,他名叫“匐”,那时汉语里没有这个轻唇音,只能发成“背”声。

但“匐”五十多岁的母亲和九岁的侄子没有被买主相中。买主是一位来自山东荏平县的农人,他只需要干农活的劳力。扛着长枷的胡人们像驴子一样被牵走。旁边奴隶投来羡慕的目光:毕竟他们找到了位殷实主人,暂时免去了饿死的命运。从并州到邺城,已经有多少胡人饿死冻死、抛尸道路。农夫牵着他的奴隶们向邺城东门走去。“匐”不时回望,奴隶堆中,侄子和母亲正蜷曲在一起目送他走远。

奴隶集市散去四十年后。

上千名锦衣少女组成的骑兵队驰出邺城,进入郊外巨大的皇家猎苑。队伍舒展两翼,如游龙般散开。虎狼熊豹四处奔逃。骑兵队簇拥着一顶巨大的敞篷轿子。当年市场上待售的九岁胡人儿童,此时已经躯体巨大,甚至骏马都无法承载。轿子专为他打猎而建造,由二十名壮汉肩扛,高顶之上、伞盖之下是弩箭射位,胖胡人端坐其上,大声指挥着轿子奔驰的方向,一边灵活转动,瞄准,射击。惊惶的野兽在弩箭下瞬间毙命。

他现在的名字叫石虎,经历了八年童奴生活后,少年石虎被叔叔(匍,也就是石勒)找到。邺城见证了他的屈辱命运,他偏偏将这里作为自己帝国的都城,让它在自己庞大的身躯下颤抖。

又岂止是邺城。近三百年动荡分裂由此发端,整个中国都要为奴隶集市上的一幕付出代价。

就在胡人们在邺城被出售时,司马家西晋王朝正在陷入动乱。被卖到荏平乡村之后,“匐”很快卷入了一支叛乱武装,并成为领袖。他开始使用汉族名字“石勒”。他的军队纵横流窜在河北平原,一次次攻克洗劫邺城。

但到八年之后,他才找到母亲和侄子。那时他刚刚和匈奴人联兵攻破了洛阳,俘虏了西晋皇帝。之后,他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胡人王朝:后赵。汉人朝廷只能逃避到江南一隅苟延残喘。北中国进入了少数民族轮番登台的十六国时代,分裂将持续近三百年。石勒对邺城的一幕难以释怀。所以他没有将都城安放在这里,而是选择了北方三百里的一座小城襄国(今河北邢台市)。

石勒死后,石虎从堂弟(石弘,石勒之子)手中篡夺了后赵帝位,随即将都城迁到邺城。十多万中亚胡人进入了这座当初被卖为奴隶的城市,成为了它的皇族和朝臣显贵。这是公元335年,石虎四十岁。就像画家张开了画布,他所有的激情、残暴和美感都宣泄在了这座城市。

胡人帝国

邺城西靠太行山,南邻黄河,控制着中原通往河北平原和辽东塞外之路。东汉末年的大分裂中,这里是袁绍势力的中心。曹操打败袁绍占领河北后,把邺城作为自己的丞相府驻地,在这里遥控着汉献帝朝廷。在曹操手中,邺城变得宏伟壮观,特别是沿着西城墙修筑的三座高台,可以远眺西山峰峦,近观漳河流水,成为了新邺城的标志。

曹丕和西晋的都城都在洛阳,邺城则一直是由封疆大吏镇守的重镇。司马懿家族还把曹魏的宗室诸王都押送到这里软禁。从汉末到西晋的一百年里,邺城都是不安分的偏霸之地,它首次成为都城,却是白种胡人创建的政权,这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独一无二(参见附录:《胡人西来:魏晋时的中亚白人移民潮》)。

除了粟特种胡人,石虎的邺城还迎来远方的新居民。

遥远西部群山里的氐、羌部族被石虎征服,迁徙到邺城。新移民从青藏高原而来,皮肤古铜色,裹着深色毛毡大氅,披肩长发上系着缎带和小饰物,驱赶着山羊和牦牛群来到中原腹地。在城东北的贵族住宅区“永贵里”,石虎为氐羌酋长们准备好了宅邸,包括羌人姚氏家族,氐人苻氏家族。

石虎要统治上千万汉地人口,而他的胡人同族,包括混血在内也不过二三十万,所以必须吸收更多边塞异族做盟友。当然,在邺城永贵里长大的氐羌少年们,包括338年在这里出生的苻坚,暂时还不了解这些。内战、动乱和流离已经属于上一代人。他们是新邺城的孩子,在街巷里追逐游戏,与这座城市一起长大,见证着它每天都在扩大、加高,不断出现人间奇迹。

北中国的资源都被集中到邺城。石虎以残暴嗜血著称,他的所作所为都最符合传统对暴君的定义。他还是石勒手下的年轻将领时,就以嗜好屠杀而闻名,他甚至会因为妒忌而暗杀自己的战友。成为帝王后,他不再热衷杀人,转而喜欢大兴土木、奢靡豪举。这和他少年经历有关,穷困造成的痛苦太深,因而激发了无穷的占有欲。另外,这也是他的王朝具有极高控制能力的结果。汉人的东晋王朝由贵族们分享权力,没人能成为最高独裁者,所以总难以抹去萎靡积弱的形象。石赵王朝则只属于石虎和他的儿子们,这使得他拥有堪与秦皇汉武比肩的社会动员能力。

在石虎统治全盛时,邺城内外四十多座宫殿园林同时投入建造,男女劳工四十万人一起工作。石虎很少关注政务,他把朝廷的日常工作都交给儿子们代理,自己整天奔驰射猎,甚至常扮作普通人游走在邺城内外,查看各项工程的进度。

为了营造邺城的帝都形象,石虎下令将古都洛阳的巨大铜像都搬运来。为此专门在黄河中建造了大船,还有每个轮子宽一米多的巨型四轮车。巨大的铜鸟兽、人物和神像被陈列在邺城宫殿之前,俨然汉魏旧都在此重生。为庆祝此举,石虎下令释放了所有二年以下的苦役犯。

石虎的一纸诏令,随时会转化为帝国整套官僚机器的统一行动,其效率令江南小朝廷不寒而栗。某次,他突然心血来潮,准备一举荡平东晋和相邻的几个割据小政权,于是发起了全民动员,每十人中抽调一名青壮年男子从军,其他人则为士兵们准备衣服、粮食和兵器。集结到邺城的士兵达到一百多万,他们衣着、口音各异,互相分享着各地的风土传闻和家乡风味的干粮。但就在士兵们列队通过邺城大街的阅兵式上,一群白色大雁盘旋在空中不肯离去。据巫师和星相家占算,这是宫殿即将化为废墟的征兆,不宜南征。石虎于是解散了百万大军。

这是公元344年,苻坚八岁。他肯定对这一幕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庞大帝国的动员能力就是无坚不摧的力量,可以移山填海创造历史。他只看到了故事的开头,为这一幕突然中止惋惜不已,等他有朝一日成为帝王,一定要将它继续下去。

三台戾天

石虎规划的邺城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略短。横贯东西的大街将城区分为南北两半。南城是平民区。北城属于皇室显贵们:中央是皇宫,东面是显贵的宅邸区,西面是巨大的皇家禁苑。城西北的禁苑中有三座高台,是一百多年前曹操所建,现在又进行了加高、重建,台上布满楼阁亭榭。这里是石虎平日的起居室和会客厅。

三台之中,铜爵台在正中,台上又加盖五层高楼,顶层距离地面达八十米。来自塞外的氐羌部族首领来拜见石虎时,并不需要从外面的阶梯逐层而上,而是被引入一个门洞,由铁笼提升,直接进入高台中心。来客还未从轻微摇摆和幽暗的光线中适应过来,已经身处台顶大殿——太武殿之中。石虎就坐在正殿上宽大、华美的御床之上。宫女们频繁往来,为客人奉上饮食器皿。大殿梁柱间悬着各种颜色的缎带,上面挂满玉璧,随风摆动碰撞,发出清脆之声。四壁画满云朵,飘荡着彩色鸟羽,如身在天空御风而行。客人偶或转头向窗外扫视一眼,邺城如棋盘一般铺开,远方的山水、村庄如缩微模型历历在目。

如果石虎兴致稍高,还会邀请客人到南北边的两台上走走。北边的冰井台、南边的金凤台与铜爵台都相距一百米,台顶上折叠的高架桥打开,相连而成阁道,可以在三台之间互相走动。当来客告退,三台间的阁道缓缓收起,客人又坐在铁笼中缓缓回到大地。刚才的经历不啻于登天晋见圣人之旅。那条通向台顶的巷道被称作“圣井”。

作为外来的异族胡人,石虎时刻在担心臣民的怀疑。他要用最隆重的仪式来神化自己。同时,石虎追求新奇怪异的心理也极为强烈。这导致最庄严古板的朝仪和最新奇的设备、杂技游戏在庆典上同时出现。他时而穿上儒家经典文献里面最古老的王袍王冠,时而换上最近流行的种种装束。大臣们参拜他的礼仪也在频繁变换。

他甚至一次次举行帝王登基典礼。337年的元旦,他决定举行一次最正统最古典的皇帝登极仪式。大臣们提前进行了多次彩排。殿前立起高大如树的灯盏,每株都托举着一百二十支灯烛,昼夜不熄。殿梁之上盘绕着一只金龙,龙口喷酒,洒落在殿中的巨型金樽之中。典礼完成后,全体君臣将痛饮这缸酒。为了使献给上帝的香烟更旺盛,还在殿中树立起二十多米高的巨柱,上面有两个可以上下活动的巨大铜盘,一个盘内是焚烧献祭的火焰——庭燎,一个盘内是负责祈祷神明、向火中添加祭品的祭司队伍。

正式大典之日,数千名宫女簇拥着御座,数百人的宫女乐队演奏音乐。石虎首先乘辇轿上殿。早已等候在殿下的文武臣僚列队而入,一起叩拜天神。此时巨柱顶端的庭燎发生故障:燃油烧穿了上层铜盘,流泻到站满祭司的盘中。二十多人瞬时被烫熟。热油飞溅到殿堂上,大臣宫女卫士四下逃窜。这个庞然大物的设计者被腰斩示众。这次事故似乎显示了上天的某种示警,使石虎一度不敢自称“皇帝”,他给自己的尊号是“大赵天王”。当然,这不妨碍他的夫人和儿子们被称为皇后、皇子。

魅惑之都

石虎绝非只是好大喜功和残暴奢靡。在他的规划下,邺城同时兼备了壮大华美和阴柔婉转的风格,这和他的性格一样诡异难以解释。

石勒找到石虎后发现,这时的侄子已经变得古怪而陌生。石勒为他操办了婚事,接连两位新婚妻子都被石虎杀死。原来,他心爱的是位男伶——郑樱桃,两位女子都成了男优妒忌心的牺牲品。在俘虏之中,一名叫冉瞻的男孩被他收养为子,但很可能也是他的娈童。

在被转卖的八年里,老少二人曾经遭遇了什么,使少年石虎性情变得如此残忍而莫测?石勒曾试图寻找原因:当初他和老母在邺城被出售,愿意购买这种老小人口的多是富贵人家,他们需要为女主人服务的仆妇,或者侍奉男主人的书童。胡人少年容貌姣好,被卖为奴后往往遭到主人的性侵犯。而西晋的上层士族中,男风也确实颇为流行。但一老一少从不肯谈起那段经历。

事实上,石虎并不是女性的对立面。他固然是出身微贱的胡人,性情暴躁的帝王。但他的性格又极为细腻,对精致之美有极高的欣赏力,甚至是敏感而多疑。

五百多年前,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将希腊的大理石浴室和洗浴休闲之风普及到中亚,现在又被胡人们带到了中原。石虎在邺城中修建了多座大理石浴室,供他和皇后们专用。漳河水经过特殊水门被引入城内,再经过重重过滤为浴室提供水源。浴室流出之水甚至穿越公主皇子们的宅邸,灌溉着后园中的花木丛林。

石虎营建的邺城中,象征女性和阴柔之美的凤凰鸟的形象无处不在。除了城西的金凤台,他还把邺城南门——凤阳门的城楼改建成了一座巨大高台。关于它的高度,甚至有不同传说,比如五十米(二十五丈)、六十米(三十丈),甚至是耸人听闻的一百三十多米(六十七丈),因为有幸亲身登临并丈量它的人太少了。

凤阳门之顶,是两只展翅欲飞的巨大铜凤凰,通体镀金光彩耀目。旅行者在邺城之外百里就看到它们浮现于天际。台上楼阁的窗户都用细铜丝做纱,镶嵌彩色半透明云母薄片。当太阳初升时,阳光被云母屏反射向城内大地,光耀流动恍若梦幻。石虎相信此门应当只属于天界,从此关闭了它,只在每年元旦的敬天典礼时打开一次。

除了建造五光十色美轮美奂的宫殿台榭,石虎还将自己浸泡在了女性的海洋里。他从不认为女性的智力和能力低下。宫廷女官按文化和资历分为二十四等,离皇帝最近的是女尚书、女侍中,完全比照朝廷的秘书、顾问官员职责分工。

和之前所有的宫女们不同,石虎的女官从不穿拖沓累赘的长裙长衣,而是草原骑士一样精干的锦衣长裤。女尚书组成了皇帝内廷的办公室,她们精通文墨书翰,负责接收各地和朝廷各部门的文件奏章,分类审阅并为皇帝草拟批示。女侍中的职务更加广泛,照料着皇帝、皇后的生活起居,传达各种诏旨密信。这些女子身穿与男尚书一样的官服,头戴貂尾装饰的礼帽。

石虎甚至还培训了女“太史”——天文观测者,在宫中为她们建造了专用天文台。那时的人们相信星辰变化预示着人世间的兴衰变动,任何时间的一点点天象异常都要由天文台记录在案。石虎不信任朝廷天文台的官员们,他们提交的报告都要和宫内天文台的记录比对,进行确认。

要阐释这些天象颇为复杂。王朝中央和各地的命运都由特定的星座预示,但如今江南的建康还有着东晋朝廷。那么“帝星”的种种变动,到底应验在邺城还是建康?两个王朝的太史们都小心翼翼地对记录进行分析阐释。一次星相显示,行星太岁侵犯了“天关”星座,这表示通向皇帝之路受阻。此时东晋派出的外交使团刚刚被石赵拒绝,显然,邺城才是“天关”之内的帝座。东晋上下顿时颓然丧气。

苻坚归来

星相并没有显示石赵灭亡的征兆,但邺城隐隐表露了某种异常:凤阳门楼顶的一只铜凤凰忽然坠落,它张着翅膀从百米空中滑翔而下,划过一个悠长的弧线,落入漳河水中。另一只凤凰似乎也要摇摇欲下。人们急忙用铁钉将它的脚固定结实。

来自整个北中国的资源供养着邺城。东西南北方的战事从未停歇。哀鸿遍野千里凋敝之中,作为胡人天堂的邺城显得迷离而不真实,如同乱世一场短暂春梦。349年石虎死去,他的儿子们为争抢帝位而混战,邺都新梦戛然而止。冉瞻之子、年轻的冉闵掌握了军队,在汉族臣民的簇拥下,他试图重建正统朝廷,并发动了对胡人的种族大屠杀。

邺城内外,所有深目高鼻多须的人都同时遭到追杀,身首异处。冉闵登上了凤阳门城楼,他下令,只要提着胡人头颅来凤阳门下,一律给予重赏。一天之内,数万颗鬈卷发头颅堆在了凤阳门下。数天之后,头颅增到了二十多万枚。无头尸体抛弃在城下,成为野狗豺狼的食物。

城楼顶上,孤独的凤凰俯瞰着邺城动乱。北中国再度大乱。来自辽东的慕容鲜卑攻灭了冉闵,在邺城建立了自己的王朝:燕。被石虎迁来的氐人、羌人部族急于返回西方家园,他们扶老携幼转战而去。

但邺城的新主人——燕帝慕容儁难以安睡,他总在梦里被石虎撕咬,于是他命人打开了石虎的坟墓。因动乱之中下葬匆忙,没能按照胡人习俗火化,尸体居然未曾腐烂。慕容儁让人鞭打羞辱这具庞大的尸体,然后将它投入漳河。尸体飘荡在激流之中,旋即被桥柱拦住,再也不肯顺水而去。死去的石虎还在眷恋着这座属于他的城市。慕容鲜卑人不敢再靠近这座桥。于是,石虎像诅咒一般陪伴着邺城。

再到二十年后,38岁的苻坚征服了燕国,再次来到邺城。这时他已经是前秦帝王,统治着比石虎当年还要辽阔的疆域。苻坚收敛了石虎巨大的尸体,给予了它一个体面的葬礼,然后带着俘虏们班师西归。

在孤独的凤凰目送之下,慕容皇族子孙被列队押解,去往西方古都长安。邺城又回到沉睡之中,直到下一个世纪的辉煌与梦魇。

作者:李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精准扶贫工作论文下一篇:电影音乐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