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书评范文

2022-06-07

第一篇:瓦尔登湖书评范文

《瓦尔登湖》书评

时至今日,依然有必要再读《瓦尔登湖》。夜深,当我们的心情逐渐平静,更能体会到书中是语语惊人,字字闪光。《瓦尔登湖》能引领人进入一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它是心灵的一方净土,在那里,我们将摆脱世俗的困扰,领会精神的自由。

《瓦尔登湖》这本书的思想是崇尚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就像是一个智慧的老人,闪现哲理灵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样的境界。思想的深刻性,是书中最能触动我的一点。

对于生命,我们有上千种的方式去尝试、测定。就像过圆心的直线有无数条一样,生活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人们赞美而认为成功的生活只有一种,我们为什么要以贬低其他生活方式的代价来夸大这一种呢?因此梭罗到林中去,他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是否学到了生活要传授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根本就没有生活过。如书中所言,“我来瓦尔登湖,不是去节俭地生活,也不是去挥霍,而是要尽可能减少麻烦做一些私事,免得因缺乏常识和生意头脑而输得很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没有经过验证,我们凭什么说我们现在所过的生活就是最好的。

梭罗思想的深刻性在衣、食、住、行均有体现。

说到衣服,梭罗认为只要保持身体温度即可。而我们买衣服,往往是因为追求新求新奇,还要考虑别人的看法,但却很少考虑这些衣服是否真正实用。书中说到,“一般人为了衣服费尽心思,衣服要穿得入时,至少要整洁,不能有补丁,至于他们自己有无健全的心志,却从不在意”。有一些人把生命的精力花在打扮,取悦别人身上,却忽略了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

“民以食为天”,我们现在都讲求食物的均衡和营养。可《瓦尔登湖》里面有一段话,“一个农夫曾一本正经的对我说:你不能只靠蔬菜活着,光吃着蔬菜是不会让你的骨骼变得强壮和发育完全的。所以每天他都会虔诚地拿出一部分时间为他的骨骼提供粗糙的养料,他走在牛的后头,自言自语。让这用蔬菜塑造了骨骼的耕牛拉着犁耙有恃无恐地向前冲,突破一切障碍”,在养生节目大行其道

的同时,我们每个人心中要有自己的一把秤,去衡量哪些才是生活的必需。

梭罗在住方面的独到见解或许可以给即将或终将成为房奴的大学生提供借鉴。正如书上所说“每一个觉得日子艰难的人可以花一美元买一只箱子,钻几个窟窿,至少可以放进些空气,下雨天和晚上就可以钻进去,盖上盖子,这样他的灵魂便自由了。外出时,也不会有房主、房东拦住你要房租。多少人为了一只更大更豪华的箱子的租金,烦恼不断;而他是不会冻死在这样的一只小箱子里的”。有时得到房子的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变富,倒是更穷了,因为房屋占有了我们。

很多同学酷爱旅行,每到一处,必拍照留念。我以为书中诗人的占有才是真正的占有。书中的原话“我总是看到一个诗人,在欣赏了一片田园风景中的最珍贵部分之后,就扬长而去,那些固执的农夫还以为他拿的只是几个野苹果而已。诗人早把他的农场写进了诗歌”。真正的占有,更应是心灵的占有。

书中思想的深刻性,还体现在他对人生的思考上。

梭罗喜欢给自己的生命留有更多余地。他经常坐在阳光上的门前,从日出坐到正午,坐在松树,山核树和黄栌树中间,在没有打扰的寂寞与宁静之中,凝神沉思。他在这样的季节中生长,好像玉米在夜间生长一样,比任何手上的劳动好得不知多少了。梭罗认为这样做不是从他的生命中减去了时间,反而是增添了许多。

人们总是乐于谴责无所事事,而碌碌无为不更应该受到谴责吗?我们是不是应该让生活简单点,真正地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没必要焦头烂额地被生活的琐事所牵绊。我想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着他的梦想行进,努力经营他所向往的生活,他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生长在杂草蔓生的林间小路上的香蕨木和木蓝上的露珠会把你下半身打湿。丛生栎的叶子泛着光,好似有液体在上面流过。透过树木看见的小塘像天空一样满是光亮。你见到月光从森林深处一个个树桩上返射回来,仿佛她在照耀万物时有所选择,她的星星点点的光芒使人想起一种叫做月亮籽的植物——似乎是月亮把它们种在这些地方……”。梭罗说,瓦尔登湖是神的一滴,也是最接上帝和天堂的地方。 愿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像美丽的瓦尔登湖一样,生活得平静,自在、坦然、简单。

第二篇:读《瓦尔登湖》有感——未来应是瓦尔登湖的模样

未来应是瓦尔登湖的模样

——读《瓦尔登湖》有感

专业:

姓名: 学号:【摘要】本文写的是对梭罗《瓦尔登湖》一书的读后感悟。从《瓦尔登湖》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对梭罗诗意地栖居于自然的鉴赏和由《瓦尔登湖》引起的对环境伦理的思考 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关键词】儒家哲学 天人合一 诗意生活 环境伦理

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有句话:“我心里一直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读罢《瓦尔登湖》,这句话条件反射般地映入我的脑海。我认为,在当今全球环境问题频发、各种环境威胁剑拔弩张的情况下,如果《2012》只能通过电影屏幕看到,未来应是瓦尔登湖的模样。

瓦尔登湖早已11不再仅仅指梭罗居住的小木屋旁边的那个“瓦尔登湖”,亦不仅是那本被评为“美国文学中无可争议的6本或8本传世佳作之一”的《瓦尔登湖》,其实,它早已成了幽雅明净的生活方式的代名词、“美国文化中纯洁天堂的同义词”。

《瓦尔登湖》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瓦尔登湖》一书的副标题是《或林居纪事》,由此可见,这本书写的是梭罗本人在瓦尔登湖畔林居的实录。内容十分详细具体,在“经济篇”中还记载了建房的具体开支。梭罗认为,“亲近自然是人类精神健康的构成要素”,“只有在自然中,人的灵性才能得到更新和提高”,“自然还能医治在社会中滋生的许多道德罪恶,增进人的道德,因为自然的淳朴、纯洁和美丽能够砥砺我们的道德本性,更新和提高我们的灵性”。全书中透露出来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生活在自然中”从侧面展现了梭罗亲近自然、崇尚简朴的精神追求。这种强调人类—自然统一的观念在我国传统儒家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中有所体现。

在宋明理学的核心典籍——《西铭》中,张载开篇就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貌焉,乃混然中处。夫天地之塞,武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予也。”这阐述的是天人合一的观念,同样,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的特征就是体现“天地精神”。 这种“天人合

一、天人相通和天人互动”的观念在《中庸》的宇宙观中亦有体现,“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杜维明把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称为人类—宇宙统一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认为,人类置身于宇宙的序列之中,而不是像人类中心的宇宙观所断言的那样,人类出于选择的需要或者疏忽之故而远离自然界。”可持续的天人关系、和谐的社会需要通过人类社会全体成员的自我修养来共同实现,每一个人都是生活世界中平常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儒家哲学提醒我们,“要健全完整的世界观和健康的生态伦理,我们需要把我们渴望天人和谐的意愿与我们建设一个公共社会的共同努力结合起来。”玛丽·伊芙琳·塔克指出:“儒家天、地、人三才同德有赖于三者浑然天成并且充满活力的交汇。不能与自然保持和谐,随顺它的奇妙变化,人类的社会和政府就会遭遇危险。”

梁漱溟认为应该在疏离自然和征服自然两者之间保持平衡。虽然他也承认中国必须向西方学习,增强竞争力以挽救民族危亡,但是他预言,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抛弃俗世的印度精神必将流行。他在晚年的时候已经预见到了汤因比的告诫:

在汤因比看来,20世纪对技术的迷恋已经导致了环境的毒化,使人类的自我毁灭成为可能。汤因比相信,解决当前危机的任何方法都有赖于自我控制。然而,对自我的把握既不能通过过分的自我纵容来实现,也不能通过过分的自我禁锢来实现。21世纪的人们必须学会走中道,走中庸之道。

发展中国家把经济发展和根除贫困放在首位,发展战略是在现代主义的意识形态下制定的,因此,对环境的关怀被挤到了边缘。对经济发展的强烈迫切要求超过了对环境逐渐恶化的担忧,日渐紧迫的环境危机问题便被一推再推,始终到不了风口浪尖。“人类处境中最令人沮丧的一幕是,如果我们日益明确地知道我们应该做什么,环境的恶化还不至于到了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的程度,然而出于结构的、心态的、观念的和其他一些原因,我们却正在走向最终难以回头的不归路。先觉者教我们科学地、经济地、政治地、文化地和宗教地辨识这种自我毁灭的发展道路,然而他们竭尽全力奔走呼号却未能力挽狂澜,这一点令他们十分痛心。”《瓦尔登湖》中的一句话可以巧妙地看作是对“先觉者”的安慰,“我无意写一首闷闷不乐的颂歌,可我要像破晓晨鸡在栖木上引吭高歌,只要能唤醒我的左邻右舍就好。”

“在这种背景下,提倡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一种反潮流的哲学立场、一种文化的反省:确实,它是对未来的展望,而不是对过去的怀念。”

诗意地栖居于自然

“我勘察一切,像一个皇帝, 谁也不能够否认我的权利。”

特别喜欢这句诗,每次读它,仿佛置身于自然中,扑面而来的是自由的清香。《瓦尔登湖》一书中弥漫着风光旖旎的田园的魅力,可以使“乡友们细致入微地探听我的生活方式”,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就地取材,搭建小木屋,恰巧在1845年美国独立纪念日入住,种庄稼、栽蔬菜,悠闲自在,诗意地生活。于是,在美国城市化狂飙突进、政府不会为了土地和土地上的所有生物而“略微轻视一下业已泛滥的物质享受”的时代里,这么一本描写宁静田园生活的“清流”书籍很容易被人们看作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所找的隐士幽居胜地。然而,事实上,梭罗在开篇就说,他之所以住在瓦尔登湖畔,是要探索生活的真谛,思考人与大自然这个重大问题,显然不是消极、出世的,而是积极、入世的。梭罗在入住后,并不是与世隔绝,与别人老死不相往来,相反,他一方面经常出门走访,回康科德做学术讲演,另一方面,也有各种各样的来客专程前来登门造访,有的还冒着大风雪赶来,与作者倾心交谈。

同时代的著名作家惠特曼与梭罗有着交往,但与梭罗返回自然在简朴生活中寻求真理不同,他投身报业、热心于政治,对经历过内战与死亡的、半身瘫痪了三年多的他来说,自然像是剩下来的东西:“当你在商业、政治、交际、爱情诸如此类的东西中精疲力竭之后,你发现这些都不能让人满意,无法永久地忍受下去——那么还剩下了什么?自然剩了下来;从它们迟钝的幽深处,引出一个人与户外、树木、田野、季节的变化——白天的太阳和夜晚天空密切关联。”作为用诗歌表达超验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同梭罗、爱默生一样,认为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文明要想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必须与自然保持平衡。他在《草叶集》中用诗歌表达他对自然由衷的赞美:

“我相信一片草叶所需费的工程不会少于星星,

一只蚂蚁、一粒沙和一个鹪鹩的卵都是同样的完美, 雨蛙也是造物者的一种精工的制作, 藤蔓四延的黑莓可以装饰天堂里的华屋,

我手掌上一个极小的关节可以使所有的机器都显得渺小可怜! 母牛低头啮草的样子超越了任何的石像,

一个小鼠的神奇足够使千千万万的异教徒吃惊。” 《爱默生文选》中“自然的赞美者梭罗”一文写道:“他自己的诗章往往是粗陋有缺点的。金子还不是纯金,而是粗糙的,有许多渣滓。百里香与玛菊伦花还没有酿成蜜。但是如果他缺少抒情的精美与技巧上的优点,如果他没有诗人的气质,他从不缺乏那启发诗歌的思想,这表示他的天才胜过他的才能。他知道幻想的价值,它能够提高人生,安慰人生。他喜欢每一个思想都化为一种象征。你所说的事实是没有价值的,只有它的印象有价值。因为这缘故,他的仪表是诗意的,永远惹起别人的好奇心,要想更进一步知道他心灵的秘密。他在许多事上都是有所保留的,有些事物,在他自己看来依旧是神圣的,他不愿让俗眼看到,他很会将他的经验罩上一层诗意的纱幕。”

与自然的零距离亲密接触是梭罗诗歌灵感的源泉,梭罗将他对自然的深厚感情凝聚在他的诗中。“他的传记就在他的诗里。他惯常的思想使他所有的诗都成为赞美诗,颂扬一切原因的原因,颂扬将生命赋予他并且控制他的精神的圣灵——

我本来只有耳朵,现在却有了听觉;

以前只有眼睛,现在却有了视力;

我只活了若干年,而现在每一刹那都生活; 以前只知道学问,现在却能辨别真理。” 据说,海子在他人生的终点时包里装着四本书,其中一本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思想在一条线上的人总是能产生灵魂上的共鸣,海子毫不吝啬地发出了对梭罗的认可与赞美:

1、梭罗这人有脑子

像鱼有水、鸟有翅 云彩有天空 梭罗这人就是

我的云彩,四方邻国 的云彩,安静 在豆田之西 我的草帽上

2、梭罗这人有脑子,

用鸟巢做邮筒,

两封信同时飞到,

还生下许多小信,

羽毛翩跹。

3、白天和黑夜

像一白一黑

两只寂静的猫

睡在你肩头

你倒在林间路途上

让床在木屋中生病

梭罗这人有脑子

让野花结成果子

本以为梭罗散文化的语言会读起来绵软无力,事实却相反,“生活在自然中”一篇以极为铿锵有力的语言来唤醒麻木在物质享受中的群众。“为什么我们应该生活得这样匆忙,这样浪费生命呢?我们下了决心,要在饥饿以前就饿死。人们时常说,及时缝一针,可以将来少缝九针,所以现在他们缝了一千针,只是为了明天少缝九千针。”一语中的,言简意赅,立足于别人的观点来反驳别人的思想,充满了辩证的浓烈香味。

诗意地栖居于自然,需要一份独而不孤的心境,需要清醒的头脑来让自己不在琐碎的生活中浪费生命、随波逐流。“拿我来说,我觉得有没有邮局都无所谓。我想,只有很少的重要信息是需要邮递的”,“如果你掌握了原则,何必去关心那亿万的例证及其应用呢?对于一个哲学家,这些被称为新闻的,不过是瞎扯,编辑的人和读者就只不过是在喝茶的长舌妇。然而不少人都贪婪地听着这种瞎扯。”明明是一百多年前那个时代的作品,现在读起来却依旧是那么一针见血。身处这样一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驳杂的信息所带给人的往往是片刻的欢愉,和接下来无尽的空虚。不久前看到的一则心灵鸡汤说到,“不要让碎片化的信息碎片化你的生活。”新闻不过是瞎扯,何必在其上面花费自己的精力?这是先觉者梭罗给予我们的忠告。

“于是他一边喝咖啡,吃面包卷,一边读报纸,知道了这天早晨的瓦奇多河上有一个人的眼睛被挖掉了,一点儿不在乎他自己就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深不可测的大黑洞里,自己的眼睛早就是没有瞳仁的了。”我所学不多的词汇,穷其脑海,竟找不到一个词语可以恰当合适地形容这样的语言,自我思考之后剩下的唯有深深的叹服。契诃夫说过:“艺术家的全部精力应该投向两个对象:人和自然。”梭罗的《瓦尔登湖》两者都有,而且阐述地极为高明。所以《瓦尔登湖》早已脱离了文学作品的行列,它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

诗意地栖居于自然,正如梭罗所说:“我们如大自然一般谨慎地过一天吧,不要因硬壳果或掉在轨道上的蚊虫的一只翅膀而出了轨。让我们黎明即起,用或不用早餐,平静得并无不安之惑,让人去人来,让钟去敲,孩子去哭——下个决心,好好地过一天。”

由《瓦尔登湖》引起的对环境伦理的思考

“环境伦理”这个词在《瓦尔登湖》中并没有出现过,但全书从始至终站在“环境伦理”的高度来描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景。《环境伦理学》的作者罗尔斯顿认为,人类是一个有道德的物种,人应当是地球上完美的监督者——“以一种方式来运用他们那种在其环境中是如此独特的完美的理性和道德,以致他们能够真正超越其他存在物,实现一种与其环境和谐相处且对其环境有益的有价值的层创进化。”环境伦理学是最具有利他主义的伦理学,它真正地热爱他者,并把人类残存的私我提升为地球中的环境利他主义者。简而言之,就是说当环境满足了人的基本生存需要之后,人类应该去反过来满足环境的存在要求或存在价值,同时满足自身较高层次的文明需要。

人类已经走过了数十万年的原始文明历程,一万多年的农业文明历程,而在工业文明阶段才仅仅生活了两百年就遭遇了生态危机,为什么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环境问题却更为严重?人们逐渐发现,工业文明的基本结构和运行机制必然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垦和耗费,所以生态危机是工业文明的必然产物。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主宰,自然仅仅是为人类服务的工具,人类对待自然的行为不需要接受道德的约束。而环境伦理要求我们不仅要可持续发展,关心自己,关心后代,也应该超越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关心自然中所有的生命,尊重大自然。

生态危机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有专家已经预测出解决某一区域的环境问题所需要付出的金钱成本,说明生态环境问题凭借当前的技术是可以解决的。既然可以解决,为什么没有解决?为什么人类尚未走出目前的生态危机?所以,生态危机实质上是观念问题、是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问题。要想走出目前的生态危机,不反思工业文明的主流价值观,不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人类在解决全球环境危机上始终会举步维艰。

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选择生态文明的新型发展模式愈显迫切。“生态文明是一种正在生成的现代文明范式。如果人类能够未雨绸缪,自觉地践行这种追求,那么,转型的过程就会少一些悲剧和代价。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民族,我们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与地球上的所有人共同应对目前的生态危机。”

结语

很多人对生态环境的明天感到无能为力,我也曾经这么想,西方经济学教会我们如何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让我们明白每个人都是“理性经济人”,博弈论告诉我们,在某些时候,作为公众,最好的方法是每个人都不参与环境的公益保护。一位作者就发出过沉重的感叹:“虽然每一个人都深知环境在日益糟糕,但我们对于工业文明的依赖犹如罗盘葵深植于土地下的根茎般无法剥离。高速飞驰的现代文明是一列不知奔向何方的列车,而坐在上面的人,没人敢跳车。”

我想,环境问题的解决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代人的事。作为环境专业的一名学生,更多的是作为大自然的一份子,要做的只是做好现世该做的,承担起当今应承担的环境责任,像梭罗那样给大自然多一点关怀,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对自然的激情——“我想那最富有的矿脉就在这里的什么地方,用探寻藏金的魔杖,根据那升腾的薄雾,我要判断,在这里我要起始开矿。”

毫无疑问的是,未来会是瓦尔登湖的模样。

参考文献:

[1]杜维明,《新儒家人文主义的生态转向》,陈静译,原载《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2期 [2]Mary Evelyn Tucker,《宗教与生态联盟》

[3]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台北,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200-201页 [4]池田大作,《一种新的人文主义》

[5]梭罗,《瓦尔登湖》,徐迟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6]爱默生,《爱默生文选》,张爱玲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7]惠特曼,《草叶集》,楚图南、李野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8]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罗德里克·弗雷泽·纳什,《大自然的权利:环境伦理学史》,杨通进译,青岛出版社

第三篇:瓦尔登湖

刚刚过去的一个冬天,陪伴我的是南方难得的几场雪,和手头的这本张知遥先生翻译的美国作家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精装本。

冷冷的冬夜,坐在书房里,捧着这一本19世纪美国最经典的散文集,每次读它,都会依稀闻到瓦尔登湖边那片树林的青涩气,和那湖水潮湿的新鲜的水气。内心感觉有一种来自遥远时空的愉悦,感觉自己的思想跟着梭罗在这本书里自由自在地跑步呼吸。也许写下什么获得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无声的语言带来的巨大思维空间,就像康德镇瓦尔登湖面吹来新鲜的温柔的风,似乎把另一个我从书桌前端正的坐姿里分离出去,在另外的世界里自由飞奔。

“曾经有个牧羊人活在世上,他的思想有高山那样崇高,在那里,他的羊群每小时都给予他营养。” 梭罗的文字简练有力,朴实自然,仿佛来自纯粹生命深处的自然歌吟,完全不像维多利亚中期散文那样的散漫、用词精细、矫情和具体,也没有朦胧和抽象的气息。梭罗的文字应该是干净而安静的,就像这个冬天的雪,可以清凉浮躁的灵魂。

读着文字,似乎感觉梭罗还活着,他活在一个地方,离我的住处遥远、离我的感觉很近的一个地方,就好象是我的祖父曾经居住过的那片湖边山林。目光透过文字,我仿佛看见一个叫作梭罗的28岁的年轻人,孤身一人来到距离康德镇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在最短的时间里,花了不到28美元,用自己的双手在湖畔盖起了一座实用的小木屋,并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等农作物,用收获的果实来填饱自己的肚子和补贴家用买生活必需品,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隐居生活。无论是晴天丽日,还是风雨雷电,都可以看见梭罗独自穿行于郁郁葱葱的大自然中,就一个人,十分简单,十分安静地面对着那片湖水和那片山林。生活犹如春水般的不凉不热,又有如夏日中的黎明时分,充满神秘和阳光的气息。

其实梭罗并不是一位隐士,而是一个生命的探险者,他不是为了逃避生活,而是想以一种赤裸裸的姿态去直面生活,走进生活的深处,为人们提供生命的真信息。在《瓦尔登湖》的第一章中,梭罗就已经向读者说明,他在瓦尔登湖的隐居生活是为了证明一个观点,即人类真正的生活必需品通过简单的劳动就可以轻易地获得。在书中,他这样说明自己来到瓦尔登湖的意图:“我隐居在林中,因为我希望活得从容,只和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周旋,看我究竟能否领略其中的奥秘。以免待我将死之时,才发现我原来听天由命,我想深入生命,以摄取精华,我想藉此坚忍不拔与精心简朴的方式,剔除生活中的一切累赘,以大刀阔斧的方法,摘取生命之核,显其最根本之面目。生命如无核之果,我也将此显露给世人,如能通过体验而获正果,也可将其福音带给世人。”在书中,梭罗还从经济角度详实地记录了他在隐居期间的所有经济记录,他用他记录的数字证明了简朴的生活方式——个人隐居生活的实际可操作性,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而他短暂的一生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梭罗,他的思想比我们走得深远,他超越了感官的愉悦让思维的触觉深入生命和自然的内核,让灵魂找到了一个依托的所在,同时将自己的内心对生命的种种感受,提纯为一种精神一种智慧,他勤奋著书,创作了二十多部思想性的随笔来润濡千千万万读者的寂寞心灵,让人们从中获得生活的勇气和智慧。特别是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读着《瓦尔登湖》,会感觉心情恬静下来,觉得他的文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人衷肠。”(最初译者徐迟语),会让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起“种豆南山”、“采菊东篱”的陶渊明,这位归隐田园的东方自然之子,他自耕自作,观照自然和生命的本身,让生命和自然相融,同样也曾给我们以最直接最真实的启示。这是梭罗们的伟大之处,也是所有伟大心灵的非凡之处,他们的光芒总是辐射人间,让许多在尘世漂泊的灵魂找到安宁的家园,不至于在纷争的名利场中迷失自己,不致于被泛滥的物质异化而丧失了人性的本真。

海德格尔曾说:“我们诗意地栖居于世界上,生命于对存在的领悟中,领悟生命需要不断寻求新的途径。” 也许我们如何怎么努力都无法成为伟大的人,但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灵拥有伟大的元素。“一派书香做知己”,如果你有时间,不妨也读读《瓦尔登湖》这本静静的书,走近那些伟大的心灵,聆听智者睿智的语言,不仅让你提高自我认识,多识大自然鸟兽草木之名,而且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感受,采集到生命的美果,从而获得一种简单、独立、大度和充满信任的生活,不断走向更高的生命境界

第四篇: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读后感

自从老师说了让读一本绿色经典之后,我就从网上下了《瓦尔登湖》到电子书里,像往常一样开始看,徐迟先生在序的一开始就说到这这本书需要安安静静的看,像我这么一个浮躁的人真不知道能不能做到,好在我坚持下来了,一次不错的的体验。虽然我确实不愿意看这种类型的书,但是这本书给我的感触还是很深的。

初读书时发现确实很难读下去,有种不知所云的感觉,慢慢坚持读下去才会发现其中韵味,慢慢的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产生强烈的共鸣。

八四五年春天,有一位年轻人,他放弃了繁华的城市生活,在来到人迹罕至的瓦尔登湖畔的丛林中建造木屋,自耕自食,在那里生活、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田园。他想以此来证明,人可以生活的更简朴、更从容,不必为追求物质文明的发达而放弃人为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他在湖边完成了他对自身深度的“衡量”,这本书便是他对自己闲云野鹤般离群索居的生活的写实描写。这个人就是流传后世的梭罗。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可以活得很简单,很从容,不必为了那物质财富而丧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尔登湖》中以瓦尔登湖为中心,辐射到周围众多地方,描写了他“以禽兽为邻”,在“豆田”耕作,与“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诸多生活细节。最后作者又以“春天”结尾,给我们奏响了新的生活乐章,并且他在“结束语”一篇中,这样说:“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看!这是一位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自然主义者,多么令人羡慕。

在整部《瓦尔登湖》中,自然一直是主要背景,以大地为席,以苍穹为盖。梭罗在广阔的天地中像农夫一样耕种、收获,他很高兴。在从事农耕的过程中,他也不忘“阅读”。即使在19世纪梭罗也感慨道:他们深信一本《圣经》的智慧就足够了,余生便在简易读物里荒废天赋单调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汹涌翻滚下,现代人的心灵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质的丰裕,精神的贫穷。我们的身体一再扩充,而精神的领地却时时荒芜着。听听梭罗的忠告:多余的财富只能买到多余的东西。灵魂的必需品,金钱一样也买不到。这样的忠告如梵音,对于我们无异于醍醐灌顶。

梭罗在工业革命初期便预见到了一两百年后的今天的现状。他关怀人类,又蔑视人类。他担心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随着人们功利目的下的发展而消逝,瓦尔登湖也将要成为记忆之湖。甚至记忆都会淡去,直至不复记忆。我一向往着可以如梭罗般的生活。我甚至也在尝试着那样做,只可惜我生活在一个说不上繁华却也绝非寂寞的小城。我无法弄到一块属于我的地,当然更不可能有一方真正的山水。尽管我生活素淡,在简单中体味着生命的纯粹,但尘世中凡俗事物依然可以令我焦头烂额;我喜欢山野,却不一定能够真正归隐身田园。梭罗是把瓦尔登湖当作情人来爱的吧。因为爱之深切,所以不容许破坏;而生活在文明社会里的我们,无非是想保存着一种清野的梦幻慰安自己罢了。所以梭罗便具有了独一无二的气质和迥异于常人的伟大。

《瓦尔登湖》赐予我们的是一片辽阔的草原,我们既可以让自然和人的心灵探索野马般狂野地奔腾,又能让个人体会到自力更生过简单生活的那些经验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闪动着露珠的光芒。我认为这是一本简明的书,因为她不晦涩,文字和文字间串联成水晶珠链一样的风铃,使得思想不得不化为清晨刮起的阵阵微风,她时刻在直面我们的经历,使我们阅读和思考。

“不需要多余的款待,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顺其自然,最崇高的心灵,最能怡然自得。”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这些话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当我读到《瓦尔登湖》时,才感觉到读懂作者是一种这么幸福的事情。

在现代文明覆盖整个地球的时代,没有了那一片土地足以让我们远离尘嚣,没有了哪一方净土足以安放我们疲惫的身心,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虽然如此,我们仍有希望改变纷繁喧嚣的世界,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建造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这个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的所在。

不喜欢这钢筋混凝土的世界,不喜欢物这欲横流的社会,不喜欢变得越来越容易妥协的自己。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束缚,希望自己有一天有勇气去做一个像梭罗一样的人,一个真正自由的人。做一名樵夫舟子、山野农人,然后,就这样,慢慢地老去„„

第五篇:瓦尔登湖

课题:《瓦尔登湖》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瓦尔登湖》。

2、体会和学习文中写景的技巧。

3、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理念和朴素的思想,学习梭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 教学重点:

1、 品味文中含意丰富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 体会和学习文中写景的技巧。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理念和朴素的思想。 教学用品: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它)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如果你的心没有安静下来,恐怕你很难进入到这本书里去。

——徐迟《<瓦尔登湖>译序》

二.让学生来介绍作者

1845年,梭罗单身只影,住进了在瓦尔登湖边自己盖起来的木屋。在这间木屋里,他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沉思着,并且梦想着,并写就了《瓦尔登湖》。本文节选自梭罗的《瓦尔登湖》中的“湖”。今天我们来一同到文字当中去领略徐迟所说的那份宁静。

三. 欣赏文章,理解内容

(一).作者说“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现在我们安静地阅读课文,并找出作者描写瓦尔登湖的“最美、最有表情”的湖景的精彩语句,进行赏析。

(二)作者在描写瓦尔登湖湖景时多用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比喻。

(三)欣赏学生提到的文章中的比喻句。

① “它象一条最精细的薄纱张挂在山谷之上”,有美感,远观全景。

② “这像是玻璃的溶液,已经冷却,但是还没有凝结,而其中连少数尘垢也还是纯洁而美丽的,像玻璃中的细眼”。有美感,清澈,近观小景。

③这一面明镜,石子敲不碎它,它的水银永远擦不掉,它的外表的装饰,大自然经常地在那里弥补;没有风暴,没有尘垢,能使它常新的表面黯淡无光;——这一面镜子,如果有任何不洁落在它面上,马上就沉淀,太阳的雾意的刷子常在拂拭它,——这是光的拭尘布,——呵气在上,也留不下形迹,成了云它就从水面飘浮到高高的空中,却又立刻把它反映在它的胸怀中了。

分析:作者通过玻璃和明镜,写出瓦尔登湖的平静和清澈。“一个平静的九月下午”的湖景,远观全景,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它像一条最精细的薄纱张挂在山谷之上”;近观小景,也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这像是玻璃的溶液,已经冷却,但是还没有凝结,而其中连少数尘垢也还是纯洁而美丽的,像玻璃中的细眼”。两个比喻都生动而贴切,尤其是后一个,感觉很新鲜,这是静心观察、细心揣摩的结果。

找出文章中“十一月中的一个下午”的湖景时所用到的比喻句。

① “我好象坐了轻气球而漂浮在空中,鲈鱼的游泳又是多么像在盘旋、飞翔,仿佛他们成了一群飞鸟,就在我所处的高度下,或做或有地飞绕;它们的鳍,像帆一样,饱满地张挂着。”

② “有时候那被它们激荡的水波,好像有一阵微风吹过,或者像有一阵温和的小雨点落下。”

③ “它们惊慌起来,突然尾巴横扫,激起水花,好像有人用一根毛刷般的树鞭挞了水波,立刻他们都躲到深水底下去了。”

分析:“漂浮在空中,鲈鱼的游泳又是多么像在盘旋、飞翔,仿佛他们成了一群飞鸟”是因为湖中映着天空,同时湖水清澈,透明,给人一种如在空中的错觉。后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近观平静湖面上的小生命的活动,水波,给湖带来宁静中的灵动。“十一月中的一个下午”的湖景,主要写小鲈鱼的嬉戏场面。这段的几个比喻非常精彩:每个比喻都是一种情景,一幅动态的画面,这些画面有声有色,形象感非常强。总之,这是课文中对一种景物描写最充分、最细致、最精彩的地方。

(四)作者描写的瓦尔登湖具有哪些特点?

明确:作者在这几个自然段里,描写瓦尔登湖湖水的清澈洁净,还通过对湖中小生命的描绘,体现了瓦尔登湖宁静,灵动。

(五)文章第一段中说“瓦尔登湖”齐声朗读第一段,联系课文,说说瓦尔登湖的为什么是 “最美”和“最有表情”的姿容? 明确:

文章依次写了“一个平静的九月下午”的湖景,“十一月中的一个下午”的湖景。写景方面,主要描写湖光水色、游鱼嬉戏。如其间还穿插着描写了一些小生命的自由欢快的活动,有燕子低空汆水、掠水虫带水生光、鸭子整理羽毛、鱼儿在空中画出圆弧线、鱼儿捉虫子、水蝎在水面上滑行……还有水的波纹、水的漩涡等。这些都是湖上最有特征的景物。“最美”指湖上风景优美,“最具有表情”指湖上景物变化多样,生动迷人。

四.作者说“望着它(瓦尔登湖)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 那么,作者面对瓦尔登湖,测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天性?又做哪些深刻的思考?学生畅所欲言,师生归纳:

(一)测出了作者心境的平和,对瓦尔登湖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湖的现象是何等的和平啊!”

“再没有什么像这一个躺卧在大地表面的湖沼这样美,这样纯洁,同时又这样大。”

“这湖当然是一个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无一丝一毫的虚伪!……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并在他的遗嘱中,把它传给了康科德。”

小结:直抒胸臆:抒发对瓦尔登湖的热爱。

(二)测出作者对工业文明的厌恶和批判。

① “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了,怎能望鸣禽歌唱?——温和的批判

② “哪里去找啊,找这个国家的武士,摩尔大厅的摩尔人,到名叫‘深割’最深创伤的地方去掷出复仇的投枪,刺入这傲慢的肋骨之间?”——痛斥

(三)测出了作者对生活态度,对人性、人的合理生存的思考。

“懒惰是最诱惑人的事业,它的产量也是最丰富的。我这样偷闲地过了许多个上午。我宁愿把一日之计在于晨的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这我也一点耳也不后悔。” —— 懒散却合理性的生活态度。

如何来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懒散"?

明确:这里的“懒惰”是陶醉于自然中享受和闲适。摆脱嘈杂污浊的俗世,安放焦灼、无所依止的心灵的一种简单生活中人们内心的闲适和愉快。

(四)教师归纳:

热爱瓦尔登湖,热爱大自然。

表达生活态度,对人性、人的合理生存的思考。

表达对工业文明的厌恶和批判。

五.幻灯片:文章中的最后一首诗的理解。

作者把自己喻为那湖边的风,能领略到那湖的湖光山色,但湖给予我们人类的启示在我们的思考之中。

六.这篇文章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学生各抒己见

七.小结

作者把景、情、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歌颂瓦尔登湖,歌颂大自然,表达生活态度,对人性、人的合理生存的思考,表达对工业文明的厌批判。

只有当作者和阅读者涤除了所有尘世的浮躁,与瓦尔登湖的自然之美融为一体,才能感受到那一泓如许清澈的湖水,它给人宁静致远的力量,引发我们思考与启迪。

课后记:

这篇散文文字比较长,内容也比较散。针对这种特点的文章,通过抓住“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并体会和学习文中写景的比喻的技巧,来让学生欣赏文章描写瓦尔登湖的湖景的精彩语句。又通过“望着它(瓦尔登湖)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 关键句来理解作者面对瓦尔登湖测出了自己什么样的天性,从而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理念和朴素的思想,学习梭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态度。这两句关键句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文章的结构内容就比较清楚了,而且学生也体会到比喻对描写景物的作用。最后通过文章结尾的一首诗来理解作者的“人和自然的融合”,让学生体会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的主题。学生最后也了解了理解散文,需要欣赏语句,理解主题思想等解读的方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外科护理学一范文下一篇:我国失业保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