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贸环境保护论文提纲

2022-08-15

论文题目:多层外交理论视角下中韩城市外交研究

摘要:中韩自1992年正式建交,迄今已近30年,而两国地方政府间的交往历史远比这个时间更长,城市外交成为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独特因素。单就中韩城市外交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成果——缔结国际友好城市来说,从1993年7月1日首对中韩国际友好城市——连云港市和木浦市正式缔结友城关系算起,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韩间已缔结友好省市(姊妹城市)关系206对,韩国成为除日美两国外与中国签订友好城市协议最多的国家。最初,中国连云港市和韩国木浦市缔结友城关系,主要是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时至今日,中韩城市外交合作领域不再限于经贸投资领域,其交往发展广泛辐射到地方政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体育运动、妇女儿童权益、环境保护、城市治理等各个领域,交往成果可谓是全面开花。与此同时,中韩地方政府间的交往层次不断深化,由最初的省市一级行政单位发展到区县级行政单位,社会组织、市民团体乃至个人纷纷加入到该行列。可以说,城市外交为中韩地方关系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营造了有利氛围,其在经贸投资、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城市治理、生态保护等诸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成果良多,惠泽民众。经历了初期的接触和探索阶段后,经过磨合与调整,中韩城市外交发展逐渐走向稳定增长阶段,其交往目的和目标由最初的注重获得转向合作共赢发展。在此背景下,中韩国际友好城市的缔结形式不再限于“一对一”关系,开始转向“一对多”方式,而交往模式则由双边为主发展到双边与多边并重,中韩地方政府更深刻地认识到城市国际组织的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交往对象也由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向其他地区辐射。总体来看,中韩城市外交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当然,不能就此回避中韩城市外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友好城市总体发展不平衡、合作形式比较单一、民间主体参与不足、传播力度不够导致民众存在误解、扩大贸易引发双方经贸摩擦。虽然中韩地方政府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但往往是事倍功半。而究其原因则十分复杂,一些属于结构性的因素远非地方政府之力所能解决。如在超国家层面,国际组织越来越多的发挥作用而逐渐改变了既有的交往格局。在国家层面,中央政府的制约、国内政治等因素的影响难以排除。在民间层面,非政府组织、传媒集团等社会组织实体,也谋求在对外交往中表达利益诉求,都成为无法忽视的重要因素。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相交织,地方、国家和国际事务相交融,现阶段中韩城市外交发展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形势和环境,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政策探讨。有鉴于此,本文基于超国家行为体、国家行为体、次国家行为体、社会行为体四个层次,借助白里安·豪京的多层外交理论,并融合加里·马克斯、里斯贝特·胡格提出的多层治理理论,形成理论阐释和具象认识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的总体分析框架。从多层外交理论的视角审视,中韩城市外交发展中的一些现实问题系由多元行为主体的影响交互所造成,远非是地方政府层次一力所能突破解决。同样,在多层面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的,还包括超国家行为体层面的各类国际组织、国家行为体的代表——中央政府,以及社会行为体层面的非政府组织和日益活跃的各类传媒力量。由于公民社会、地方行政、国家政治、国际政治在囯际政治国内化、国内政治国际化的交互作用下日益结合为一个多层化的世界政治舞台,由此中韩城市外交发展所牵涉到各层面因素也越来越多。其中的任何一个行为主体要实现自身的价值目标,必须在社会、地方、国家和国际的多个维度层次上同时采取行动,才能够有望获得最终的成功。显然,中韩城市外交要取得持续健康的长足发展,离不开社会行为体、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国际组织等多元主体层次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基于多层外交理论的视角,当前中韩城市外交发展存在合作形式单一、民间主体参与不足、传播力度不够、民众时有误解等突出问题,其中的一些问题虽然地方政府或能自力解决,但平衡区域发展、解决两国经贸摩擦等绝非地方政府能力之所及。以中韩地方经贸摩擦为例,虽然市民团体抗议、反倾销调查、构筑技术性壁垒等单一化的表象不时呈现,但实质却与国家层面的中韩同为外贸型经济增长模式不无关系。伴随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步伐加快,中韩间产品差距减小、市场争夺趋于激烈,加之两国经贸依存度颇高,尽管中韩地方政府有较大意愿去寻求解决这些问题,但调整外贸、产业结构政策等属于中央政府权限,地方政府奈何不得,在政治、安全、外交等敏感议题上更是如此。不过,上述表象并不是说地方政府无可作为。其实,中韩地方政府可以借助参与国际次区域合作和国际城市组织的契机,为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共同努力在国际平台上寻找更多的合作机会,也可以在联合国框架下、借助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来解决彼此间的争端。总而言之,积极推动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符合两国的核心利益诉求,有利于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行稳致远、健康发展。在此过程中,包括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国际组织在内的多个主体层次上的共同努力、统筹协调缺一不可。这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是中韩友好城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不仅与中韩地方资源禀赋条件以及当地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意愿有关,更与国家层面的宏观发展政策等密切相关。对此,除地方政府自身的积极努力外,还需要国家层次宏观政策上的资源平衡调配,尤其是向中韩发展落后地区予以政策性倾斜,促进其走上外向型合作发展道路,更多、更全面地展现城市外交在新时期中韩伙伴关系发展中的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关键词:多层外交理论;中韩伙伴关系;友好城市;城市外交;中韩地方交往

学科专业:国际政治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既有研究述评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和不足

(一)主要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城市外交的界定、沿革和理论基础

一、城市外交的界定

(一)城市外交的定义

(二)城市外交的特征

(三)城市外交的形式

(四)城市外交的作用

二、城市外交的沿革

(一)城市外交的发展

(二)城市外交的繁荣

(三)中国的城市外交

三、城市外交地位的确立

(一)城市成为城市外交的主体

(二)城市外交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

(三)城市国际组织提振城市外交地位

四、多层外交理论对城市外交的阐释

(一)多层外交理论的内核

(二)多层外交理论的辨析

(三)对城市外交的再阐释

小结

第二章 中韩城市外交的演变发展与地位作用

一、中韩城市外交的发展历程

(一)接触探索阶段

(二)磨合调整阶段

(三)稳定增长阶段

二、中韩城市外交的基本情况

(一)中韩双边交往情况

(二)中韩多边交往情况

三、中韩城市外交的进展成效

(一)友好城市数量持续增加

(二)友好城市合作领域扩大

(三)友好城市合作层次加深

(四)发展成果惠及两国人民

四、中韩城市外交的发展特点

(一)交往对象的多层次性

(二)同层交往的非唯一性

(三)结好偏好经济发达地区

(四)从注重获得走向合作共赢

五、城市外交在中韩关系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城市外交在中韩关系发展中的地位

(二)城市外交对中韩关系发展的积极作用

小结

第三章 中韩城市外交主要行为体层次分析

一、超国家行为体层次

(一)全球性国际组织

(二)区域性国际组织

二、国家行为体层次

(一)居于支配地位的中央政府

(二)囿于地域主义的国内政党

三、次国家行为体层次

(一)具备担当城市外交主体能力和意愿的城市

(二)外部环境有利于作为城市外交主体的城市

四、社会行为体层次

(一)不能被忽视的非政府组织

(二)引领舆论的新旧传媒集团

五、不同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

(一)次国家行为体与国家行为体的相互作用

(二)次国家行为体与超国家行为体相互影响

(三)社会行为体对次国家行为体的不同影响

小结

第四章 中韩城市外交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及成因

一、各地区总体发展不均衡

(一)资源条件导致的友城分布不均

(二)政府偏好招致各项发展不平衡

二、合作形式单一、影响受限

(一)开展城市外交常用的合作方式

(二)倚重某一形式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以浙江为例评估城市外交效果

三、民间主体参与程度不高

(一)中韩城市外交由官方主导

(二)官方合作欠灵活、效果不佳

(三)政府参与过多、民间积极性低

四、传播不足、民众易受误导

(一)塑造城市形象太重视官方交流

(二)效果不理想、应重视渠道和方式

(三)第三方误导易致民众看法片面

五、经济摩擦、贸易保护增多

(一)中韩双边经贸总体情况

(二)中韩经济摩擦现象增多

(三)韩国过度采用保护手段

六、多层外交理论下中韩城市外交问题成因分析

(一)相关利益集团的干预

(二)地方条件能力的差异

(三)国家制度体制的制约

(四)国际组织调解的盲区

小结

第五章 推动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的路径抉择

一、运用国家力量,统筹地方发展

(一)明确中央和地方的权力边界

(二)平衡中央和地方的资源调配

二、拓宽交往渠道,创新合作形式

(一)借鉴其他国家城市外交模式

(二)加深合作层次尝试内容创新

三、鼓励多方参与,建立互惠机制

(一)鼓励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

(二)落实惠民机制争取民众支持

四、重视媒介作用,强化传播力度

(一)注重媒体公关树立良好形象

(二)拓宽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

(三)加强对自媒体的监控和疏导

五、借力国家外交,融入国际组织

(一)借助国家外交改善外部环境

(二)大力发挥国际组织建设作用

六、促进发展战略对接,深化城市外交作用

(一)“一带一路”倡议与“新北方”“新南方政策”

(二)发展战略对接对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的积极影响

(三)深化城市外交对中韩发展战略对接的促进作用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班级艺术论文提纲下一篇:小学美术课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