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城镇建设论文

2022-05-16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浅谈小城镇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小城镇建设是一项系统繁杂的大工程,在建设中涉及许多方面,其中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具为复杂,这项工程投资规模大、回收周期长,但又具有公益性,是城镇各项建设中最难做的一项工作。

第一篇:浅谈小城镇建设论文

浅谈丰县小城镇建设

摘要:近年来,丰县城镇化建设虽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整体发展水平依然相当滞后。针对丰县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索如何进一步加快丰县小城镇发展步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城镇化;现状;丰县;建设

城镇化率是指一定时期一个地区的城镇常住人口占所在地常住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与否及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丰县地处江苏西北部,由于区位偏远、交通不便、基础薄弱等多种原因,近年来,丰县城镇化建设虽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整体发展水平依然相当滞后。如何进一步加快丰县的小城镇发展步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丰县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实施推进城镇化发展战略,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规划不断完善,全面修编县城总体规划;城镇建设步伐加快,2009年完成高速公路北互通连接线建设,东互通连接线完成路基工程。实施“四关崛起”战略,城郊面貌不断改观。加快欢口、华山、大沙河三个重点中心镇和首羡等重要功能镇建设。城市化率达到31.7%,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近十年来,丰县常住人口逐年下降,城镇化率稳步攀升,2009年城市化率达到31.7%,但是,如果按照国际城市化发展阶段划分的标准,仍然处于初期平缓准备阶段,城镇化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市六个县(市)中仍位居末位。

二、丰县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健全

丰县现有建制镇14个,从镇区体制的管理模式看,居委会明显偏少,成立居民委员会是农村变城镇、农民变市民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丰县有居民委员会8个,全部集中在凤城镇,其余13个镇没有居委会,仍然是实行的村委会管理模式,缺乏城镇的基本功能。

(二)城镇化建设速度较慢、规模较小

丰县多数建制镇是由自然经济条件形成的农村集镇演化而来,普遍存在城镇人口偏少,生产要素集聚水平偏低,辐射能力偏弱等问题。城镇化的规模小、力量分散,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小,对周边的资源和资金的吸引小,使城镇功能的发挥受到极大影响,而且既不利于提高投资效益,也不利于保护耕地和环境资源,最终导致小城镇发展后劲不足。

(三)城镇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目前丰县大多数镇基本是按照按行政区划自成体系,很少从自然经济圈和城镇发展规律方面布局,缺乏严格的镇区规划。由于缺乏统盘考虑的整体规划,各城镇经济发展以自我为中心,小城镇与中心城市、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小城镇与周边乡村之间严重缺乏联系,基本处于封闭式运行,难以形成分工明确、布局科学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因重复建设而造成的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四)建设资金短缺

丰县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各镇难以筹集大量的资金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除靠近县城的凤城镇以外的十三个建制镇城镇基础设施都相对薄弱,与城镇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城镇公用(如路灯、供排水、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差,公厕、停车场)、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不够健全,镇区规划相对落后,其主要原因仍然是建设资金的短缺,制约了镇区开发建设步伐。

(五)现有小城镇功能弱化问题严重

一个功能完善的小城镇,应该是本区域工业商贸、交通运输、财政金融、通讯信息、科技教育及政治文化中心。工业是小城镇功能完善的基础和立镇之本,但丰县大部分小城镇目前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支柱产业。所谓的城镇,实际上只是城镇党政机关办公的所在地、简单的商品交换集散地,功能残缺不全,缺乏投资和就业的吸引力。

(六)企业群体对城镇化的带动不够

近年来,丰县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虽然有了长足发展,各乡镇都在加大招商力度,但大部分企业集中分布在凤城镇(开发区),其余13个镇较大规模企业分布较少,缺乏大型的企业群体,是丰县城镇化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三、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积极探索和建立城镇化建设管理体制

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建立新的行政管理体制,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党委、政府相应地加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统筹协调能力和手段,强化镇政府职能,建立起一支较为完善的队伍,使之能承担独立的建设与管理职责。具体做法如下:一要建立健全领导体系。从县到城镇,都要建立和完善城镇建设领导小组,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挂帅,把城镇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二要加强城镇执法队伍建设。通过对县、镇党政领导进行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和多层次的培训,努力造就一支熟悉和精通城镇化业务的人才队伍。三要建立考核激励机制。要建立综合考评体系,达到考核标准的镇给予奖励,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进行一次考核。

(二)科学制定并执行好小城镇发展总体规划,确保城镇化建设积极稳妥地进行

科学制定总体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突出优势、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以及提高小城镇品位,增强城镇进入市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的重要前提。为此,在制定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时应注意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全局性。应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避免就镇论镇,要合理规划小城镇分工,准确定位,充分发挥小城镇协同分工作用,将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制定总体规划。二是坚持科学性与超前性。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做到“近期规划可操作,中期规划最先进,远期规划不落后”,体现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三是确保规划的持续性,各级党政要增强规划意识,坚决避免边规划边建设或随意修改规划的行为,规划一经修订,要确保执行的严肃性和持续性,不能因为班子的变迁而频频变动。四要因地制宜,体现特色。如工业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乡镇可考虑以工兴镇,建设发展工业主导型的小城镇;市场基础设施好,容量大,交易范围广的乡镇,应发展以商品流通为主的区域性小商城;地处旅游开发区的乡镇,应结合旅游、购物、交通的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发展旅游开发型的小城镇建设;农副产品丰富,并有一定加工能力的乡镇,应发挥优势,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一定知名度的产、加、销小城镇;交通条件好的人口密集乡镇,应凭借运输方便、流动人口多、信息快等特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逐步建立交通枢纽型的新型小城镇。

(三)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要把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提升建设品位和档次。提高建设品位和档次不是盲目贪大求全,搞形象工程,而是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原则下,努力使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充分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改善居住环境的需要。应将居民普遍关心的居住环境、道路、供水、排污、垃圾处理等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点。要切实抓好基础服务设施配套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绿化、亮化、美化”工程。

(四)大力发展城镇产业

城镇化的推进必须以产业为依托,立足当地的资源、区位、交通等方面的优势,与农业产业化调整相统筹,选准和培育主导产业,做到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形成城镇发展的特色产业支撑。一是大力建设工业园区和专业市场,引进企业进园区进市场创业兴业。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促进农村向二、三产业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的突破口。二是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发挥城镇聚集产业、资金、人才及基础设施共享优势,引导乡镇企业和农村新办企业向城镇集中。

(五)深化体制改革,促进小城镇建设深入、持续、健康发展

把体制创新作为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发展小城镇是城乡二元结构消除的过程,旧的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城镇建设的需要,必须消除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形成有利于城镇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以求小城镇建设取得新的突破。

1.全面落实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农民进入小城镇的门槛,实行以居住地确定落户地点,以现行职业确定身份的户籍管理制度。鼓励有技术、有资金的农民向小城镇聚集,参与小城镇建设,形成有利于劳动力资源按市场经济要求合理有序流动和配置的管理体制。

2.推进小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按既有利于保护耕地、节约土地,又有利于促进城镇化的原则,妥善解决小城镇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通过租赁、招标、拍卖等方式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筹措建设资金。对小城镇规划内的土地,坚持统一征地、开发、出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资源的整体效益。

3.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多元化、多渠道的小城镇建设投资体制。一方面,国家要加大对连接城镇与大中城市的交通干道及配套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小城镇基础设施的财政金融支持。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小城镇的综合开发,包括金融机构、各类开发公司和其他工商企业,以及引导城乡居民,尤其要注意吸引农民参与,鼓励他们自带资金到城镇兴业安家,对于无力投资的农民,在可能的条件下,也应尝试用以工代赈等方式,使其有机会成为小城镇的建设者和受益者。

4.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采取切实有效的激励措施,积极引导已转向二、三产业的农民,在自愿自主的基础上有偿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推动农村土地不断向少数农民集中,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经营,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人口,促使其更快更好地向城镇转移。

5.积极探索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逐步破除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体制。为了确保社会稳定,要依靠社会各方力量,充分发挥国家、集体、个人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一系列社会保险体系。只有解决了进入小城镇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确保社会的长治久安。

小城镇建设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发展过程中要随时针对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改革和完善,稳中求快,努力把小城镇建设搞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责任编辑 安世友]

作者:李 玲

第二篇:浅谈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摘要:小城镇建设是一项系统繁杂的大工程,在建设中涉及许多方面,其中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具为复杂,这项工程投资规模大、回收周期长,但又具有公益性,是城镇各项建设中最难做的一项工作。

关键词:小城镇;基础设施;公益性

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城市化水平也在步提高,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念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并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向农村地区扩散和推广。由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城市化影响和带动着乡镇经济的发展。在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和渗透下,乡镇居民对生产和生活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如物质环境方面,包括居住建筑、道路、水利、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的配套;景观环境方面,包括居住区、家庭的绿化和景观的营造等;文化环境方面,包括教育、文化娱乐设施等方面。经济越发达,居民生活水平越高,对这些设施的要求也越高。乡镇居住区基础设施建设应该与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甚至应超前发展。然而,目前在我国的大部分乡镇居住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乡镇居住区,基础设施建设却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水平及居民的生活水平,且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目前大部分小城镇中普遍存在交通拥挤,供排水不畅,环境污染严重,学校、医院等服务设施不足和不便的问题。问题的根源还是发展初期起点低、资金不足,导致人们短视,不能正确地预见城市的发展规模与速度,缺乏选见的规划和布局。以前的城镇建设资金筹措渠道过于单一。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依靠当地财政投入。而大多数的乡镇财政还不是一级完全财政,预算内收入都要上缴,支出靠县(市)财政下拔,因此乡镇一级的财力十分有限。大多数镇级政府沿袭传统的城建项目,甚至兴建楼堂馆所和各类专业批发及零售市场,削弱了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政府并非法人和实体,不能成为独立的融资主体,既不能向银行融资也缺乏还贷保证。乡镇企业虽然是独立的融资主体,但因企业规模小、效益差,缺乏良好的资信度,也难以从银行融资,致使信贷资金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十分有限。

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应坚持的原则

(一)制订规划。牢固树立规划意识;制定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与思路,提出重点建设项目,加强规划的管理和实施,切实维护规划的统一性、权威性。

(二)拓宽思路。争取政府适时逐步扩大投资,重点用于城市道路与环境建设,探索通过城市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区域整体开发与经营权在一定年限内出让、租赁等形式筹资的路子,积极鼓励和引导个人、集体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充分利用股票、债券等方法,扩大直接从市场融资的份额。

(三)抓住机遇,加大投资,加快对重点项目的实施。

(四)深化改革,在不断满足城市发展需要的同时,发展相关规模的产业。要按照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进行改革、改组。一是对行业按照自我发展的要求,即投资——经营——回收+一定积累——再发展的良性循环,价格按成本+一定利润改革,一步或逐步到位,价差由国家补一点、消费者拿大头逐步过渡到国家取消补贴、全部由消费者负担。将公交、液化气价格一步到位,补贴可同时立即取消。煤气价格逐步到位,补贴逐步取消。把相关行业的经营单位按照企业化要求进行公司制改造,鼓励、吸收社会单位法人参股经营,推向市场,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能力,

三、科学规划

科学规划,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可在产业园区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镇区建设规划,拓宽镇区发展空间,优化镇区服务功能,加快镇区与园区的尽快对接,公共基础设施共享,力争镇区建设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率先建成工、商、贸为一体的综合型城镇。在具体工作中,可围绕综合型城镇功能定位,统筹水、电、路、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安排建设时序,提升建设品味。

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契机,做好城镇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工作,将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纳入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确保建设需要。要加快商贸市场的建设,增加人流、物流,凸现聚集效应。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资金的投入。要开放市场、打破垄断、形成有序竞争格局的思路发展,要根治原有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主体单一,投融资渠道单一以及对政府高度依赖的痼疾,使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改革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应大力引进集体和私营企业及个人等各类投融资主体,形成以政府为主导、集体和私营企业及个人等社会各类主体积极参与和多元化投融资主体结构。这种新型主体结构有利于拓宽资金渠道,注入竞争活力,有利于缓解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打破垄断,促进竞争格局的形成,有利于降低基础设施生产成本,提高供给效率以及改善服务。因此,这种结构是保证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持续、健康发展的活力所在,也是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改革的关键举措

四、完善机制

要抓住国家重视小城镇建设和加快重点镇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引导新兴企业向小城镇相对集聚,扩大城镇规模。充分利用社会力量等方式,多措并举,多渠道筹资,积极破解资金瓶颈制约,倾全力参与城镇建设。在项目建设中根据各类项目性质,工程进度安排要求等编制标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向社会公开招标,并严格按照工程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坚持做好五个统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进料、统一实施、统一验收。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镇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实行落实责任制,强化领导作用。将年度城镇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建立工程质量进度与目标责任捆绑的工作机制,按照所包区域进行化段包干,实行层层包抓制度,并与各包抓领导、各包抓干部签订质量指标、工程进度目标责任书。

結语:

整体规划编制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特点、科学可行,在编制过程中要遵循城乡体系规划编制内容的强制性规定及严格的程序性规定,充分听取各方面、各部门、各位专家的意见,充分反映民意,维护发展的共同利益,确保小城镇居住区建设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规划的实施一定要严格,应加强村镇居住区建设规划的审批,对不符合实际的规划坚决不予批准,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法律性。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应将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作为重点来考虑,重视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整合乡镇的医疗、卫生资源。

【参考文献】

[1]李琼.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难点及对策.华龙网,2005-8-12

[2]曹中军,吴大川,刘伯权.西部村镇居住区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3]恩施州委农办.当前影响农业和农村发展突出问题的调查报告,2005-3-18

[4]王臻荣,姚志民关于强化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几个问题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5

作者:沈庆云 李金龙

第三篇:浅谈小城镇园林建设中的植物配置

【摘 要】 概括论述了小城镇园林绿化建设中植物景观的功能、配置原则和具体建造方法,分析了小城镇(山东莒县为例)植物配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小城镇特别是莒县园林植物景观的建造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植物配置 小城镇

城市绿化代表着城市的文明程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矛盾日益显现,人们逐步认识到生态环境失调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北方城市,由于地域、气候、植物种群结构分布和科技、经济、自然和人为等因素的制约,给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树木品种的利用受到了一定限制.在植物色彩的表现上也显得比较苍白。因此,加强我国北方城市植物配置的研究,积极推进科学种植,对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实施可持续发展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1 什么是城市园林植物配置及其功能

1.1 园林植物配置的含义

通常园林植物配置是指按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布局的要求,合理配置园林中各种植物(乔木、灌木、花卉、草皮和地被植物等),以发挥它们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

园林植物的配置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种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以及园林意境;另一方面是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相互之间的配置。[1]

1.2 园林植物配置的功能

1.2.1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园林植物在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园林植物不仅能提高城市的绿地率,也能充分利用立体多元的绿色植被的生态效应,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和吸附,调节局部小气候[2]。同时也兼有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生态环境,使城市环境质量达到清洁和安全。如夹竹桃、大叶黄杨具有抗SO2的作用;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可吸收细菌和有毒物质,具备净化水源的功能。

1.2.2 美化城市市容市貌。首先,植物配置过程通常按照形式美的基本规律,采用多样统一、对称、均衡、比例、尺度、对比、调和、节奏、韵律、艳丽及孤植、对植、丛植、群植、林植等手段使配置具有形式美属性的植物,形成形式美。其次,植物本身也具有美感,形态之美和季相之美。例如竹子具有盘根错节的根,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中空有节的杆、“个”字形状的叶,潇洒飘逸,倩影娑娑;银杏树一年四季的季相更迭变化,使周围环境仿佛有了生命,形成美感引人入胜。

1.2.3 烘托城市文化底蕴。园林植物造景深受历代山水诗、山水画、哲学思想乃至生活习俗的影响。在植物选择上十分重视“品格”;形式上注重形、色、香、韵,不仅仅为了绿化而且还追求要具有画意,与意境上的“深远”“含蓄”“内秀”来达到曲径通幽、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诗情画意般的景点布置[3]。而市花市树、乡土植物的应用及古树名木的保护,能大大烘托城市文化氛围和历史底蕴。

2 北方小城镇植物配置的具体方法

园林植物配置要遵循植物生长的自身规律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因地制宜、合理科学配置,使各类植物喜阳耐阴,喜湿耐旱,各得其所。乔木、灌木、地被、攀援、岩生、水生,以及常绿、落叶、草本等植物共生共存。具体应该重视以下几点:

2.1 因地制宜,科学设计。根据立地条件,结合植物材料的自身特点和对环境要求来安排,使各种植物都能生长并生长得好,而不必盲目引进推广外地特别是南方园林植物。

2.2 重视生物多样性。植物配置要符合自然规律和区域风貌必须重视生物多样性。园林植物多样性是一个模拟和创建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园林植物配置要注意乔、灌、草结合,植物群落可增加稳定性,也有利于珍稀植物的保存。

2.3 遵循美学原理。在遵循生态的基础上,根据美学要求,进行融合创造。不仅要讲求园林植物的现时景观,更要重视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及生长的景观效果,从而达到步移景异,时移景异,创造“胜于自然”的优美景观[4]。

3 小城镇园林植物配置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植物配置不够合理。莒县隶属山东,因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冬季漫长,常绿树种资源有限,在冬季缺少绿色,因此比较注重常绿树种的引进。但由于不了解常绿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加之该类植物对本地的适应性有限,许多引进树种进来后都处于濒死边缘,而且管理成本高,对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是不利的[5]。相比之下使用乡土树种更为可靠、廉价和安全,但城市绿化也就因此缺少了变化和新意.因此这两者都应该受到重视,实现均衡可持续发展。

3.2 配置结构模式化。由于受日益流行的国际化思潮影响,莒县也效仿其他城市的成功园林设计,致使园林绿化较为模式化,如灌木的种植为大色块、大拼搭、大修剪等。特别是近年来在北方城市绿化中兴起的草坪热,城区园林绿化中大面积种植草坪,绿化的生态效益不明显[6]。从生态学的角度而言,不同地域、气候、水土的城市,都有最适合于本地生长的植物群落。而莒县作为北方小城镇,广场上大面积的草坪,生长状态欠佳,公园、广场跟风的大草坪热缺乏理性。

3.3 植物配置缺乏文化品味。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城市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历史脉络。近来绿化建设偏离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偏离自身的历史文脉,使人们很难从城市园林绿化景观中品味出不同城市的人文风格,更难从中读出不同城市的历史文脉,从而使城市丧失了自身应有的独特性和吸引力。莒县作为鲁南文化名镇,城市园林绿化必须充分考虑其莒国故都的历史背景。

4 植物配置方法改进建议

4.1 坚持生态原则,发挥植物群落效益。植物配置要遵循生态原则,根据物种的生态原则,参照自然植物群落,选择各种类型植物群落如针叶型、阔叶型、混交型等的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一个长期稳定立体植物群落,最大限度发挥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

4.2 坚持多样原则,丰富植物景观。利用品种丰富的植物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多样性包括植物品种的多样性,植物色彩、姿态的多样性,植物功能的多样性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并打造丰富的植物景观。

4.3 坚持乡土原则,体现当地绿化特色。城市绿化中构建人工植物群落不仅要重视植物景观的视觉效果,更要选择与当地相适应的植物群落类型,营造出体现当地自然景观风貌的植物类型,充分展现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使城市绿化成为一个城市的主要特色。如莒县银杏树、椿树、黑松等树种的运用等。

5 结语

园林植物配置是一种以植物栽植为基础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技术手段。莒县作为一个鲁南文化小城镇,具有四季分明的气候,丰富的人文景观。应该按照可持续发展模式,科学设计、因地制宜,以地域内原有植物群落为基础,结合自然地理、人文特征、文化内涵,科学进行植物配置,构建生态适宜、物种丰富、景观独特、人文内涵深厚的别具特色的城镇绿地系统。

参考文献

[1] 汪菊渊.我国城市绿化园林建设的回顾与展望Ⅱ.中国园林,1992.8(1):20一24

[2] 张庆进.城市生态绿化的概念和建设原则初探[J].中国园林,2001.7(1)134-36.

[3]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 徐波,赵锋,李金路,等.关于城市绿地及其分类的若干思考.中国园林.2000(5):32-34

[5] 王婷。陈志荣.植物配置在园林中的应用探讨Ⅱ.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32—35

[6] 智卯生.园林环境与植物配置方式Ⅱ.山西建筑,2006,32(20):42—43

作者:王学英 史发军 李长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关于冷链物流的论文下一篇:铁路信号工技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