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农论文范文

2022-05-11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财政支农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截止2007年底,保定市农业开发累计投入15.75亿元,其中财政资金7.96亿元,共完成土地治理434.91万亩,新增农田林网防护面积400万亩,扶持产业化龙头项目75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使广大项目区发生了很大变化,为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保定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第一篇:财政支农论文范文

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整合论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持“三农”的财政与金融手段均陷入困境且难以自拔;财政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支农效率低下的问题,金融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商业性金融大举撤离农村问题。基于财政支农、金融支农双重困境的现实,应超越财政支农或金融支农的单一视角,着眼于二者的整合,探索使二者优势互补并同时增强二者支农绩效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财政支农;金融支农;二重困境;整合论

引言:走出财政、金融支农二重困境急需另辟蹊径

财政与金融是当今世界各国支持农业发展的两大政策工具,其效率决定着各国农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与农民(以下简称“三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十分重要,而“三农”的弱质性决定了必须进行持续有效的扶持,其基本手段主要是财政与金融。从总体上讲,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的成效是显著的,但国家扶持”三农”的财政与金融手段在新的发展环境下也陷入困境。财政方面主要是支农效率低下且支农规模增长乏力问题;金融方面主要是农村金融因农村市场特质性导致其收益与成本不对称而大举大举撤离农村问题。

关于财政支农,现有学术观点大致分为三类:一是规模论,呼吁政府应增加财政支农投入,尤其是增加农村公共品投入,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的投资环境(陈阿兴,2002;廉桂萍,2003);二是效率论,强调应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管理以提高其效率(张悦玲,2001);三是整合论,提出应通过整合分散于政府各部门的财政支农资金以提高其使用效率(姜长云,2004)。政府的财政支农政策受国家目标函数决定①,也受到学界主流观点的影响。近两年,财政部出台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政策措施即是二者综合影响的产物。由于商业性金融纷纷撤离农村,而政策性金融功能弱化,农村金融市场基本上只剩下合作金融。在合作金融支农问题上,目前学术观点大体有三种:一是存量②论,主张通过存量改革来增强其支农能力(谢平,2001;张雪春,2006);二是增量③论,强调应将民间金融合作化以增加支农投入(张乐柱,2006);三是增量渐进发展论,主张农村合作金融应走增量渐进发展道路以突破“存量改革难”与“增量发展受阻”的双重困境,并实现在增加金融支农力量的同时力促存量改革之目的(陈池波,彭克强,2007)。同时,学术界关于设法阻止或减少农村资金外流并吸引外部资金回流农村的观点已被中央采纳。

但是,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难度大,成本高,在经济上未必合理,即使形式上实现了整合,也会由于整合成本大于整合收益使得整合的实效大打折扣;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硬性阻止商业性金融及已异化的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脱农”未必可行,因农村市场特性决定了商业性金融在农村发展不太理性。可见,两大支农主体和两股支农力量分别改革以增强各自的支农能力效果并不明显,为此,需要转换思路,探寻新的改革路径。本文试图超越财政支农或金融支农的单一视角,着眼于二者的整合,使二者同在“支农”目标约束下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高支农绩效,并最终从困境中走出来。

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整合的客观必然性

在现行投融资体制下,金融支农的作用难以发挥,因农业的弱质性,金融不宜按商业化模式“支农”,政策性金融若支农方式不当也难有效果;而整合财政、金融支农则是同时发挥财政、金融支农作用的关键。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政策的根本目标一致,但因二者执行主体不同,支农原则、方式各异,加上部门协作意识不强、政策沟通不够及“三农”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等,导致二者各自为政。一是金融部门在制订信贷政策及组织信贷投放时,很少考虑财政支农政策;二是财政部门在安排支农支出时也很少寻求与金融资金的配合,未将两者统筹安排以发挥其杠杆效应。财政、金融支农的这种“单干”局面,大大弱化了支农资金的政策功能和使用效率。因此,迫切需要对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进行整合。

1.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整合的必要性:(1)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分则两伤、合则两利。一是分则两伤,因财政很难克服自身的支农弱点,而金融亦难以改善其所处的外部支农环境,若二者分别独立运作,即便各自开展改革以试图解决自身的矛盾与问题,最终仍将导致二者均陷入支农困境的局面;二是合则两利,若把财政与金融整合起来形成支农合力,二者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支农比较优势,最终将带来提升两者支农绩效的合作共赢局面。(2)整合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可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放大支农资金总量,且由金融机构操作支农资金可以有效解决财政支农渠道多、项目杂、投入散、管理乱等问题。(3)在整合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且放大支农资金总量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削减县级财政配套资金的数量以减轻县级财政压力,财政亦可能拿出更多资金投入农业科研,并带动更多的金融资本进入农业科研领域,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开发。(4)当前,“三农”发展出现劳动、土地、资金“三缺一”的局面,即“三农”发展遭遇资金短缺的制约。从更大范围讲,目前“三农”问题、金融问题乃至反腐倡廉工作(笔者姑且称之为中国“三大难题”)举步维艰,其实都与当前的资金支农困境不无关系,因为“三农”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当前,政府正在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两个“战场”奋力突围,但效果均不理想。如果能将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整合起来,并确立金融机构的核心地位,则很可能盘活财政与金融两股支农力量。

2.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整合的可行性。(1)正在试点的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政策与实践表明,政府已认识到“整合”相关支农资源的重要性,既然必须整合分散于政府各部门的财政支农资金,那么为何不能适时整合财政、金融两股支农力量?因为分散的财政支农资金也好,金融支农资金也罢,其共性是支农资金,其政策本质在于“支农”,在“支农”大前提下,整合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2)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是整合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的必要准备,而整合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则是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必然趋势。虽然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提高财政支农资金效率还需要金融支农政策的配套跟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成功须同时满足三项条件:一是整合后,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得以大幅提升;二是整合后,财政支农资金的规模急剧扩张,能基本满足“三农”发展对资金的需要;三是国家开展配套的行政机构改革,大幅精简涉农机构、人员,建立一支精干高效、务实负责、廉洁奉公的涉农公务员队伍。笔者认为,这三个条件均难以满足,原因有三:一是在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下,部门间的利益关系盘根错节,整合就意味着利益关系的调整,而这正是改革的难点所在。二是在目前财政状况下,大幅增加支农财政投入并不现实。改革以来,财政支农系数④在波动中以较快的速度从1978年的048上升至2005年的061,升幅达271%;若从1984—2005年看,财政支农系数从026快速升至061,上升1346%。这说明,改革以来,国家对“三农”问题是高度重视的,近几年来政府在支农投入上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态势,然而,农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一个各项事业均急需财政投入的发展中大国,不可能使财政支农系数达到1以上;且政府支农的缺陷主要不在于财政支农的规模而在于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三是现阶段彻底改革行政体制并不可行,因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环境下,大幅精简涉农部门、人员只能是一种美好愿望,难以成为解决现实问题的依托。可见,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只是达到整合财政支农目标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3)农业综合开发实践为整合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1988年以来,国家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为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的整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与应当吸取的教训。总结近20年农业综合开发实践,其经验主要是中央财政支农资金初步发挥了“杠杆资金”功能,较好地吸引了地方财政资金的配套、项目建设单位自筹资金的配合和金融资金的跟进;其教训主要是在农业综合开发实践中,财政部门和综合开发部门操控主导,金融机构信贷投入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如果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发挥财政资金的先导作用、金融资金的主体作用,并确立金融机构的支农核心地位,则开发绩效一定会更好。推而广之,在更大范围内将财政支农资金与金融支农资金予以整合,发挥各自的支农比较优势,将进一步提升整体支农绩效。

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整合的基本原则

1.立足创新,着眼前瞻。政府要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求实创新,扎实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程,在有利于扶持“三农”、建设新农村和小康社会的大前提下,着眼战略全局和前瞻性,勇于开拓,实现财政、金融支农双重困境的突破。

2.试点先行,立法保障。由于“三农”问题的敏感性以及整合支农资金的宏观性、复杂性,应积极展开整合试点,在试点中积累经验、纠正偏误,尽快使整合方案更具操作性,并及时将经实践检验证明是可行的整合方案上升为国家意志,以便于成功经验能在更大范围内得以有效推广,同时,考虑尽快出台《支农资金整合法》或类似法律。

3.整合财政支农资金与财政、金融支农整合两步走。一方面,应以整合财政支农资金为基础,因为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是财政、金融支农整合的必要准备;另一方面,应将整合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作为战略重点,因为整合财政、金融支农是财政支农整合的必然趋势。实践中,既坚持两步走的整合战略,又分清整合的优先序。

4.以财政支农资金为先导,以金融支农资金为主力。一方面,财政支农资金具有公益性,在满足社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率先进入需要资金支持的涉农领域或项目,引导商业性金融资金进入农村市场。另一方面,财政资金总是有限的,往往不足以支撑一个社会经济效益良好的较大项目,所以必须有商业性金融资金的配合才能把支农项目做起来。考虑到财政支农资金的规模有限性尤其是无偿性,在整合财政支农资金与金融支农资金时,应以金融机构为主角、政府部门为配角,确保金融机构在支农整合中的核心地位,使金融机构在政府部门的配合、监督下放手开展支农项目的审查、资金发放和回收等日常管理工作;政府部门应搞好项目初选,并与金融机构商定具体的支农项目、投资预算、财政扶持的额度与方式(补贴、担保或补偿)。

5.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多层次整合。一是开发性财政支农资金应深度整合到支农金融机构之中,以有限的财政资金为先导,吸引盈利性的金融资金跟进,从而顺利开展支农、惠农的盈利性项目,同时,由财政资金充当金融信贷资金的利息甚至本金的补贴、担保或补偿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从而尽量放大财政资金的支农作用;二是非开发性财政支农资金应与支农金融机构进行浅层整合,由金融机构提供中间结算服务,如代发支农补贴、救济款、涉农部门人员工资及承担涉农部门的资金清算业务,这样既可保证涉农补贴、救济资金的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又可通过开展结算业务加强对涉农部门支农资金使用的监控,为后续的审计活动提供可靠的原始资料。

6.以支农项目为平台,实现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的整合。整合财政、金融支农资金须以具体的支农项目为平台。一是项目资金使用目标明确,便于核算成本收益,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可发挥金融机构在管理具体贷款项目方面的优势。以支农项目为平台,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招投标竞争出支农贷款的机构、规模、期限和利率的最佳组合,即政府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商业性金融参与支农贷款项目投标,报价最低、实力与信誉较强者中标,中标金融机构按定标的贷款规模、期限、利率和投向开展支农业务,由财政视具体情况给予差额贴息或以担保基金予以担保或由补偿基金给予补偿。

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整合的主要方式

1.财政支农与农民金融培训的整合。由于中国广大农村的金融难题是供求双方扭曲的结果,且以农民的有效金融需求不足为主要矛盾,所以,提升广大农民的金融意识和利用金融资源的能力刻不容缓,而金融培训是达此目的的必要途径。笔者认为,具体金融培训事宜应由金融机构进行,但若没有财政专项资金予以扶持,则金融机构很难有开展培训业务的积极性,尽管培训对其今后的展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金融支农的基础工程应是让农民长智,增强其现代金融意识和运用金融资源发展经济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金融支农或整合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才可能具有较理想的效果。在具体实施上,由金融机构负责具体培训,由财政投入培训专项资金予以扶持,并进行监督、检查、考核。

2.财政支农与商业性金融支农的整合。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是增加农业投入的两翼,但二者的运作理念、原则、机制不同。须知,国有商业性银行撤离农村的主因是农村市场特质性决定了若在农村市场经营则不符合其商业性目标,即作为以批发业务为比较优势的国有商业银行,在信息不对称性严重、交易费用高、风险大的农村市场展业,其比较优势难以发挥,极易出现信贷风险增大、经营亏损的局面;若没有外力扶持,则其“脱农”必然势不可挡。而若将公益性的财政支农资金与趋利性的商业金融资金整合起来,以财政资金为补贴资金、担保资金或补偿资金,诱导逐利性的金融资本支农,则既可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又可增强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从而不断消化存量金融风险,还可有效增加对“三农”的资金投入,最终达成政府财政、商业性金融、“三农”发展上的“三赢”局面。

3.财政支农与农信社改革、政策性金融支农的整合。既然农信社改革的前途既不是合作制,也不是商业化,就应该是政策性,且政策性金融因其资金短缺而无力支农,加之财政支农的效率不高,那么,若将农信社改革目标调整为农村政策性金融,并辅以财政支农资金予以贴息、担保或补偿,则既可搞活农信社,又可增强政策金融的支农能力,还可提高财政支农效率,从而达到“一石三鸟”的改革绩效。

4.财政支农与农村增量金融支农的整合。若将财政支农与农村金融增量整合起来,则可以较小成本扶持农村金融增量的发展。应将一部分财政支农资金用于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可考虑把一部分财政支农资金以奖励形式向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注入,实现财政将其“扶上马、送一程”的目的,从而使更多的农村增量金融组织能顺利诞生并健康成长,以增强金融支农力量,同时也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利用效率。

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整合的配套政策

1.对涉农金融机构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意味着财政收入的减少,亦相当于财政支出的增加。对支农金融机构实施减免税优惠相当于给予其贷款风险补偿,具有很大的乘数效应,国家应明确县域内金融机构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要与其支农贷款挂钩,对其支农贷款业务实行长期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2.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⑤。为刺激各金融机构增加支农信贷投放,央行应将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发放支农贷款的情况挂钩,即金融机构发放支农贷款占其全部贷款的比例越高,则其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低,反之亦然。

3.央行支农再贷款。央行应动用支农再贷款这个政策工具,对发放支农贷款积极性高、额度大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发放低息或零息的支农再贷款,并对其实行动态连续考察和管理,若取得支农再贷款后其发放支农贷款的力度减弱,则央行在下一期间应削减甚至暂停向其发放支农再贷款;相反,若某金融机构的当期支农实绩突出,则央行在下一期应增加对其发放支农再贷款。

4.公允市场利率的确定。央行应动态测算出不同时期农村金融市场的公允利率水准,并合理确定金融机构支农贷款的利率,二者的差额即是财政资金对涉农金融机构的利息补贴率,或以此差额确定担保或补偿的力度。

5.深化邮政储蓄改革,合理定位新生的邮政储蓄银行。应把邮储银行的角色定位于农村批发性银行,把其资金批发给农村合作金融等农村其他金融机构,用以支农,以促进资金回流农村。这一方面利于邮政储蓄扬长避短(其长在资金较充足,其短在缺乏零售业务人才、网点等条件,若硬性推进零售贷款业务会加剧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可为农村其他金融机构支农营造较为宽松的环境。当前,邮储银行开展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试点值得商榷。

6.调整农信社改革的目标定位。研究表明,现有农信社已经变异,基本丧失了合作制性质,向合作制回归已无可能或难度极大,其可能的前途不外乎商业化与政策化两条道路。若没有财政支农资金的支持,则农信社商业化改革前景暗淡;但若有财政支农资金的大力扶持,则部分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信社走商业化道路亦未尝不可行。在整合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的前提下,农信社(至少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信社)可适时向农村商业银行转变,并在财政支农资金的支持下不断增强其支农能力。

7.农业银行支农功能的复归。因商业化改革而脱农的农行,应在整合财政、金融支农的背景下积极向农村市场复归,切实增大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其原因:一是农信社的资金实力相对较弱,不足以担当支农重任,“三农”发展需要农行积极参与支农;二是农行在农村拥有传统的金融品牌、熟悉业务及网点优势;三是由于农行在城市业务方面没有明显优势,故农行复归农贷业务是规避或分散其城市业务风险的合理选择。

8.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农业生产的高风险特性决定了有必要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而现有农业保险险种少、操作复杂、保费较高、理赔较难,加之农民的保险意识淡薄,农业保险的广度和深度都非常有限。农业保险体系不完善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支农积极性的发挥。可考虑将一部分财政支农资金用于重点扶持农村适应性保险组织的发育、建立与完善,通过保险功能的发挥来间接激发金融机构支农积极性,这属于整合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的间接模式。探索由财政注资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构建面向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农业保险制度。一是建立农业保险基金。资金来源从建农基金、扶贫基金、救灾基金中安排。对种、养业保险的保费给予财政补贴,以解决农民承受力弱的问题。二是积极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农业险。对经营农业险的商业性保险公司,可考虑通过农业保险基金对其巨灾损失赔付给予补贴、补偿;同时免征营业税、所得税。三是发育农村保险合作组织并给予政策扶持。应积极引导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组建保险合作社,对管理严格、运作规范的,财政对其给予扶持。

9.培育、发展农村担保机构。一是由政府牵头,由财政、农发行注入资金,并吸收其他资金,组建一批支农担保机构;二是设法增加现有担保公司的资金来源,形成政府资金、法人资金和自然人资金的多元资本结构,提高其资金实力和担保能力;三是开展农民创业担保基金试点,培育农民的企业家精神,鼓励农民创业;四是财政对涉农担保公司予以贴息、补偿,对其担保损失给予适当贴补,以增强其抗风险能力;五是按“财政资金力争保本、农发行资金保本、微利、其他资金获取合理收益”原则运作担保机构,实现在减轻农民担保费负担的前提下可持续运作。这既可降低金融支农信贷风险从而鼓励其支农,又可提高财政资金和政策性金融资金的支农效率,还可吸引足够的民间资本进入支农领域。

注释

①国家支农的目标函数主要是稳定并发展“三农”,为国家整体经济提供基本的环境条件和有力的要素支撑。②按目前官方口径,现有正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但笔者认为此划分比较混乱,因农村商业银行应属于商业性金融范畴而不应因为要求其履行支农义务就将其归入合作金融口径;故笔者将农村合作金融存量界定为农村信用社与农村合作银行两部分,且以农村信用社为绝对主体。③增量指自发产生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与形式,包括农村合作基金会(已被取缔),民间金融中的互助借贷、合会、合作担保等有形、无形的合作金融形式等。④财政支农系数,系本文界定的一个新概念,指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与农业产值占GDP的比例之比,它定量地描述了财政支农支出占比与农业产值占比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反映了财政支出对农业的相对倾斜程度,其值越大,表明政府对农业越重视。⑤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可抑制资本充足率不足且资产质量不高的金融机构的贷款扩张。本文尝试将该政策与发放支农贷款挂钩。

参考文献

[1]陈阿兴.论增加国家投入与增加农民收入[J].农业经济问题,2002,(2):33—34.

[2]廉桂萍.加大财政对农业支持力度 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J].农业经济问题,2003,(11):51—53.

[3]张悦玲,张晓光.我国现阶段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取向[J].农业经济问题,2001,(10):57.

[4]姜长云.县乡财政困难及其对财政支农能力的影响[J].经济研究参考,2004,(74):25—35.

[5]张雪春.政府定位与农村信用社改革[J].金融研究,2006,(6):109—116.

[6]陈池波,彭克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困惑与出路[J].理论月刊,2007,(9):5—9.

责任编辑:晓 立

作者:彭克强 陈池波

第二篇:享受财政支农的阳光

截止2007年底,保定市农业开发累计投入15.75亿元,其中财政资金7.96亿元,共完成土地治理434.91万亩,新增农田林网防护面积400万亩,扶持产业化龙头项目75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使广大项目区发生了很大变化,为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保定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绿色生态工程,为红色旅游添新景

近年来,保定市按照省农开办抓重点、抓示范的工作要求,制定并实施了以环京县市优势粮食主产区为重点的开发战略,集中精力,重点倾斜,全力打造开发精品,塑造样板工程和示范项目,如徐水、清苑、涿州、易县农业开发项目区。

左金利、徐宏杰是易县北独乐村的普通村民,2年间两人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左金利以前是村里的贫困户,徐宏杰则靠打工维持生计,而现在他们的生活却是相当的富足。左金利有了一个占地2亩的反季李子大棚,并在其承包的荒山上散养了500只柴鸡,每年的收入达六万元;徐宏杰则在自家承包的山上打起了生态采摘的招牌,两年间,徐宏杰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几亩果园采摘收入平均在2.5万元以上。

在易县北独乐村,像左金利、徐宏杰这样的村民随处可见。这些普通村民的生活发生根本改变的原因是北独乐村在5年前成为了易县农业开发的项目区,而左金利和徐宏杰承包的荒山就是易县农业开发的生态工程。

易县是山区大县,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山场面积大,旅游资源丰富,大家耳熟能详的“狼牙山”就是易县著名的旅游景区。这无疑是易县的一大优势。实施生态建设、打造文化旅游强县、建设京津后花园为易县的立县之本。正因如此,围绕旅游景区搞生态开发,大力发展林果业,无疑是符合县情、顺应民意又潜力巨大的做法。

于是,自2003年开始,易县农开办在红色景区狼牙山下的北独乐乡、狼牙山镇实施生态治理工程,共投资1650万元,开发治理荒山2.75万亩,打造6个园区,建成了“七大精品示范工程”。项目涉及5个乡镇,12个行政村,项目完成机电井工程44眼,防渗渠工程25公里,铺设管道138.37公里,建二级扬水站22座,建山顶蓄水池65座,建积雨水窖23座,架设变压器19台,架设输变电线路16.2公里,建设堤坝1200米,新开环山农路35公里,平整山地1.55万亩,营造生态林、经济林67.1万株。

数字看起来是枯燥的,然而当我们身临其境,来到易县农业开发项目区,曾经的荒山如今郁郁葱葱、花果飘香,平整宽阔的水泥路蜿蜒到山顶。一条条输水管道、一个个出水口、一座座修建在山顶的蓄水池,眼前的工程让我们由衷地感到震撼。走在项目区里,每个百姓都认识陪同的易县农开办的工作人员,而且极其亲切热情,给我们摘新鲜的桃子,邀请去家里作客。当我们的摄影记者因为拍照不小心踩了地里的花生苗时,村民们都笑着说:“没关系,别人踩不行,拍宣传农业开发的照片怎么踩也没关系!”尽管只是这样普通的一件小事,却折射出农业开发在百姓的心中是多么受欢迎。农开办的工作人员,在施工期间,没休过一天假,常年吃住在项目区,项目区的百姓早把他们当成了亲人。在采访中我们不断听到很多感人的故事。风风雨雨,岁岁年年,正是在这些农业开发人的无私付出下,才有了今天造福万代的“民心工程”。

5年的时间过去了,他们的努力有了最直观的回报。农业开发的各项工程将12个行政村和2.75万亩浅山丘陵有机地连在一起。几大绿色生态旅游园区相辅相连,当地的旅游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大幅度提升。通过开发治理,项目区近5年内人均增收提高20%,5年后果树进入盛果期,项目区人均收入较开发前翻一番。而且,开发后硬化路纵穿“四大园区”,果品市场应运而生,项目区先后建成了5个果品集散市场,十几家网络营销商,果品销往全国各地,市场价格较开发前翻了一番。治理后的项目区,恰似一个万亩绿色大盆景,成为了生态旅游景点,与狼牙山相互呼应,一“红”一“绿”,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每年5月份开始,狼牙山游人不断,采摘园春意盎然,游完狼牙山,再采摘新鲜果、品尝农家饭,农业开发为项目区的村民搭起了发家致富的平台。仅狼牙山脚下石家统村每年接待外地游客就近万人次,农家院收入加上采摘收入共几十万元,农民平均增收300元。

一个民营老板的雄心

在全面改善生产条件基础上,保定市农业开发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发展特色农业为突破口,扶龙头、建基地,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2007年,在省政府认定的保定市2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有14家是农业开发扶持的。涌现出博通饼业有限公司、保定六合食品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名优特企业和品牌,农业综合开发正在成为保定市经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在农业开发的光芒还没有眷顾到保定六合食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武国庆时,他还只是一个生意上原地踏步,思路上有些保守的生产方便面的普通老板。不做宣传、不想贷款,因为缺乏资金和技术作为支撑,只能靠自身的力量,脚踏实地地向前迈进。步子很稳,但也很慢。那时在武国庆的头脑中,企业的前景是模糊的,他并没有看到更远的未来。

而现在,一切都不同了。通过两年来与农业开发的座谈沟通,尤其是六合食品公司2007年12000吨非油炸方便面加工扩建项目竣工后,企业的未来在武国庆的眼前一下子清晰起来。他说,一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首先,他打开了思路,因为有了农业开发的指导,企业的发展更加健康规范,他本人也变得“进取”了。就好像是一辆开足了马力的汽车,终于找到了前进的方向。还有就是有了农开资金的注入,厂区扩建了,设备更新了,技术改进了,他的企业今非昔比,已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六合公司在农开资金的扶持下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带动了周围百姓的增收致富。公司有3万多亩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与农户签订了小麦收购协议,既保证了农户的利益,又保证了原料的供应。六合公司收购的小麦比市场价每斤高3分钱左右,可使农民每亩地增收30元。而且,还解决了当地的剩余劳动力问题,在六合公司打工的农民每个月能拿到1200元的工资,这在当地是不少的收入。

武国庆说:“在农业开发的支持和启发下,我的雄心可比以前大多了!”六合公司今年准备建设一个面粉加工生产车间,还准备和保定老字号“槐茂酱菜”合作,做“槐茂”的分公司来生产面酱,从而带动更多的百姓发家致富。

武国庆给六和公司的方便面取名“康福龙”,他给我们解释这个品牌是“健康福寿中国龙”的意思。我们问他,这个名字是不是包含着想一举超过“康师傅”、“福满多”、”华龙”的雄心,他自信而会心地笑了。

从原地踏步到跨越式发展,从一个普通的老板到有雄心有责任的民营企业家。武国庆的故事让我们确信,公共财政的阳光会照耀到更多的地方,让更多的人们感受到温暖。

编辑/王智丽

作者:王智丽 任文娟

第三篇: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

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着力推动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加强了对财政支农资金管理。

一、改革和规范财政支农资金管理

(一)不断推进财政资金管理改革。

1.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根据广东省农村实际,选准突破口,力争在农村改革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积极运用财政激励政策,大力推进全省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推进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政策。探索推进农村产权改革试点工作,研究解决土地产权和耕地保护新方法。

2.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合理划分水利建设项目的类别、属性、项目建设和资金筹集责任,逐步建立政府资金投入、群众投工投劳和社会资金参与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符合条件的市县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直接、间接融资方式,积极探索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积极稳妥推进经营性水利项目进行市场融资。

3.深化财政支农资金分配改革。继续完善因素法,通过选择客观因素、运用科学合理的计算方法,促进财政支农资金分配的公平、统一、规范和透明。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农资金竞争性分配试点改革范围,不断探索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竞争性分配的有效实现形式,推动形成科学高效的分配机制。

4.推进项目立项权、审批权下放。如,将中央和省级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的立项权和审批权完全下放地方,由项目实施市(县、区)政府成立领导小组,由市(县、区)政府领导为组长,牵头有关部门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自主选项,负责组织实施。省财政通过建立省级专家组立项督导和定期核查制度、规范项目实施方案专家评审机制、健全项目资金绩效考评和奖惩制度,引导项目实施地管好用好资金,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区域特色现代农业生产经济板块成效显著。

(二)不断规范财政资金管理。

1.抓制度建设。省政府印发的《广东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使每项支农专项资金从设立、管理、安排、使用、信息公开到监督检查、违规处理都有章可循。同时,认真抓好制度落实,严格按照制度办事,提高制度执行力。

2.抓支出管理。创新财政支农资金支付办法,全面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和财政报账管理,逐步构建对项目和资金实行全过程的监管机制。同时,大力推行资金分类拨付管理,确保资金及时到位。

3.抓资金监管。通过强化管理、优化流程,逐步构建了涵盖资金分配、项目管理、资金支付、绩效评价、监督问责五个环节的循环动态管理模式。特别是按照财政部的统一部署,认真牵头组织开展全省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查工作,探索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管理长效机制,取得显著成效。

二、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

根据财政部的统一部署,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紧紧围绕 “三农”工作大局,精心组织,主动工作,继续大力开展县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积极探索支农资金整合有效途径,推动了资金整合工作的蓬勃开展,形成了资金整合的有效工作机制,确保了支农重点工作的资金需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一)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级次多,需要全省各级财政上下联动,需要农口各部门的协同推进。全省以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为契机,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由省财政厅分管农财工作的副厅长任召集人,省财政厅农业处、省农发办、省直各农口主管部门计划财务处以及试点县财政局、试点县所在地级以上市财政局领导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形成全省性的协调机制,协调解决支农资金整合进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各市县积极建立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或成立领导小组,由市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形成跨部门的协调机制,确保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2.精心组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先易后难、重点突破、分期实施、稳妥推进”的要求和“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结合省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三农”工作大局,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研究制定了《广东省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方案》,稳步推进全省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一是分步整合,先整合农口部门内部的支农专项资金,再整合部门之间性质和用途相近、建设内容交叉重复的专项资金;先整合资金量大、交叉重复较明显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再整合其他专项资金;先开展以县为单位的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再全面推进探索实施“统一项目申报、打捆拨付资金”的新机制。二是统筹使用,根据省农业农村发展规划,统筹安排经过整合的财政支农资金,由专项资金对应管理部门分头组织实施。三是各记其功,对整合投入到试点的各项资金,其来源渠道不变,用途不变,各相关主管部门根据工作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记其功。

3.打造平台。支农资金整合的核心不是统一管理,而是集中使用。要把分散在农业、林业、水利、渔业、国土资源等部门的资金集中投入到“三农”最紧要、最急需的地方和领域,打造一个整合各方资金的有效平台。近年来,我们围绕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三农”工作大局,确定了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为主的支农资金整合平台。如: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打造了农田基本建设类资金的整合平台;以财政部支持推进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主导产业带为契机,打造生产类和产业类资金的整合平台;以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打造生态保护和治理资金的整合平台。

4.奖优罚劣。为形成推进资金整合工作的长效机制,更好地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根据财政部的统一部署,我省印发《县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考评实施细则》,明确对整合资金成效突出的县给予适当奖励,通报考评结果,并将考评结果作为省财政厅以后年度资金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各地根据中央和省的文件精神,纷纷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奖优罚劣制度。

(五)大力加强资金监管。一是强化绩效考评。探索试行“事前有绩效目标,事中有绩效督查,事后有绩效考评”的专项资金全过程绩效管理机制,把项目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二是强化监督检查。采取前期核查、实地考察和抽样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推动各项财政支农政策、措施和制度的落实。三是依托信息化手段,对支农资金实行利益相关者末端监督。四是依托中介机构,对支农资金使用引入第三方评价。

四、对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和模式改革的意见建议

(一)积极推进支农资金的有效整合。一是建议从中央到地方,建立同级政府牵头,财政等多部门参与的支农资金整合机制。二是建议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强对整合支农资金工作的组织领导,由上而下,出台操作性强的整合资金办法,对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整合资金、以整合资金集中解决重点支农项目的整合机制做出明确要求。三是建议对目前国家统一实施的种粮补贴等对农民直接补贴进行有效归并和整合,统一补贴办法和发放要求。

(二)进一步规范财政支农投入核算和考核管理。国家已明确规定,要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确保财政支农投入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投入的增长,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实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落到实处,建议由国家统一将政府支农资金支出口径,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体系序列。在此基础上,将“三个优先”等支农投入政策要求制度化,按规定进行考核,增强政策约束力。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由各级政府牵头、多部门联合的资金整合协调机制。支农资金整合不是单纯地整合资金,它是一个全方位的整合过程,涉及到规划整合、项目整合、资源乃至部门的整合,讲到底,就是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其难度显而易见。必须有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强有力的领导机构作为组织保障,建立“政府领导、上下联动、财政牵头、部门配合”的协调机制,有效破除“部门利益”割据的格局,推动资金整合工作顺利开展。

(四)研究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的改革目标,并提出了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基本原则。建议中央进一步加强指导,研究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明确发展“三农”的主体责任,保障相应的财力。

责任编辑:汤星颐

作者:广东省财政厅农业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抗震理念论文范文下一篇:当代文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