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企业发展论文

2022-05-07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微型企业发展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继2月8日出台《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意见》后,3月2日贵州省再次出台《贵州省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实施办法》,包括扶持政策、创业培训、服务体系建设等共11章50条。3月29日,贵州省召开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工作动员会议,决定拿出10亿元扶持创办2万户微型企业。会上,省政府与各市(州)签订了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目标责任书。

微型企业发展论文 篇1:

浅析“后危机时代”微型企业发展的“危”与“机”

[摘要]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后期,尽管微型企业发展依然面临市场有限、税收及税外负担沉重、融资艰难和创新不足等困难,但同时也为微型企业发展带来了熟练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城镇化内需增长、信息化便利性和产业结构调整等良机。微型企业发展转“危”为“机”离不开政府支持、采用微型企业集群模式增强竞争实力、寻找市场“空白”、促进微企“能人”向“准企业家”转变、谋求与大中型企业共生、利用网络资源虚拟化经营企业、“小题大做”和精细化经营等措施。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金融危机;微型企业;机会

[文献标识码]A

由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美国尚未喘过气来,欧洲已然风雨飘摇,直到现在,欧债危机仍不见明显转好迹象,我国经济总体依然在艰难前行,与最困难的时候相比有所好转,人民币对外加速升值,国内物价水平居高不下,中央政府频频采取紧缩银根政策进行调控,姑且称目前所处的非常时期为“后危机”时代,即金融危机后半场。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大中型企业凸显出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优势,而在经济危机的严冬中,最难受的莫过于微型企业。微型企业如何创业和发展就显得更为微妙而重要。

一、“后危机时代”微型企业发展仍被“危”所困

(一)市场有限,缺乏可行性分析

微型企业本身市场就狭小,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很多小微型企业经营者在进入市场之前几乎都没有认真地进行可行性分析,完全是凭借着一种感觉加激情辅助以少量的科学依据进入市场的。而在金融危机警报未解除之时,物价上涨造成消费者消费欲望降低,进入市场以后才发现自己的原来的想法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导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一些事先没有预料的困境。

(二)税收及税外负担沉重

尽管金融危机重重,但目前针对小微型企业的税收项目依然众多,微型企业由于经营额度有限,不太被税务机关特别重视,税收负担不如中小企业沉重,被企业所得税、土地使用税、增值税和营业税等所压。但是,由于人手少,部门也少,面对税外的一些诸如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和乱培训等潜规则式的负担就比较重。这些部门涵盖各级政府管理机构,每个部门有权对微型企业进行管理、指导,都有权收费,设立的收费名目五花八门,隐性负担沉重。

(三)资金不足,融资艰难

融资困难是微型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最艰难的困境之一。企业只有实现资本循环,才能保证生产和商品销售循环顺利进行。我国还没有形成特别有效促进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微型企业的贷款苛刻条件要远远大于其它企业,能获得政府政策资金扶持和银行贷款的微型企业数量非常有限。“后危机时代”国家紧缩货币政策,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超过20%的前所未有的高度,贷款额度大幅萎缩。尽管国有商业银行有数据表明2011年中小企业贷款增长幅度超过大中型企业,但考虑银行在贷款审核中对“中型”规模理解模糊等因素,使得实际增长幅度应该更小,具体到微型企业就更显得“微乎其微”了。

(四)竞争不公致地位尴尬

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垄断国企和大中型企业占据了产业链的高端,而民营中小企业则在产业链下游过度竞争,微型企业就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利润微薄。无论是品牌知名度、宣传渠道、媒介关注度、国家及地方各项政策,微型企业都处在表面上重视,实质上“爹不亲、娘不爱”的尴尬境地。尽管解决大半就业人数,却依然社会地位、公众认可度均较低。

(五)多重因素导致创新不足

这里所指创新不足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新创建企业数量不足。新建企业不足,原因比较多,其中在我国目前创业门槛高、启动资金不足和创业风险大等使现有企业家自身创业激情下降,支持微型企业创业激情和支持力度也自然变小。调查显示,目前城镇居民有创业意愿的不到5%,大学生有创业行动的也不到2%,农民工创业不足一成。另外新增微企数量再扣除倒闭的数量,实际增长不得而知。其二是指现有小微型企业限于技术、人才、信息和市场等原因减少了新产品开发计划,减弱市场开发力度,整个企业发展陷入被动。在市场经济竞争大潮中,不通过创新发展就会被创新的对手所替代,微企本身抗风险能力低,在金融危机没有结束之前更不敢对创新投入太多。

二、“后危机时代”为微型企业创业发展带来良机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增长为微型企业创立带来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隐性失业人口迅速显性化,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镇寻求新的就业机会。而绝大多数微型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正好可以很好吸纳以劳力擅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二)众多中小型企业倒闭或裁员为微型企业创立带来丰富的技术资源

由金融危机引发的沿海中小企业倒闭潮、裁员风,使得数量不少的有经验有技术的员工返乡发展;此外沿海和内地员工待遇的差距拉近,也使部分员工不愿意背井离乡,而留在当地就近就业或创业。这些都为微型企业创业和发展带来了丰富的技术资源。

(三)人口城镇化引爆内需快速增长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已经经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以乡镇企业为就业目的地的就地转移、“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的以城市为目的地异地暂居性流动转移两个阶段。目前第三阶段的特征是进城务工民工第二代已经在观念上发生了巨大变化,长期居住并举家迁移到城镇已经逐渐成为一个主流趋势。

无论金融危机如何演变也无法阻止城镇化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持续发展的动力。农民转变身份成为城市人,潜在消费需求巨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甚至不亚于出口增长。而这些拉动内需的任务就需要新增房产中介、餐饮、小商业店铺、旅游和家政服务等微型企业的大量发展来具体分解消化。由此看,人口城镇化将是微型企业发展的一大长期的机遇。

(四)企业信息化发展为微型企业创业带来更多的便利性

目前,企业信息化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电子商务的迅速扩散,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大大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益,而且带来了潜在的巨大市场空间。2009年淘宝网上所实现的创业和就业达到80万人,2010年达到100万人。这些创业者几乎都是微型企业业主,借助电子商务的东风,将会有更多的微企收益。

(五)产业结构调整给高素质的大学生创立微型企业带来机遇

从国际经验来看,每一次全球性的金融经济危机之后都会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转型升级。比如说第一次石油危机使新加坡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转为知识密集型;使日本产业结构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资源节约型转变;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台湾地区从低附加值的产业向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变。而目前正经历的全球金融危机也让欧洲希腊、意大利等国对此前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反思。从中国的经验来看,我国的经济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从短缺走向过剩,二是国内走向国际,三是现在正处于从制造走向创造的阶段。

全球金融危机尚未结束致使就业需求大幅下降与我国大学持续扩招导致的大学生待业人数激增的矛盾,使很多大学毕业生并不能一帆风顺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创建微型企业只需很少的创业资本,这就大大降低了创业者所承担的创业风险。再加上微型企业进入壁垒低、建设周期短、经营灵活、易于管理、雇员少、规模小、产权私有和组织结构简单等特性恰恰适用于整体创业实力薄弱、缺乏实际管理经验、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创业者,这就决定了微型企业自然会成为大学生首选的创业组织形式。

三、“后危机时代”微型企业亟需创新思路避“危”捉“机”

(一)政府支持是微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壮大的基石

1 限于体制、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经营者和政府管理者的传统思维习惯等原因,微企发展绝对不能脱离政府支持。毫不夸张地说,在经营方向、项目选择、行业准入和市场开拓等各个方面,微型企业可谓“顺大势者昌,逆大势者亡”。各级政府应当在市场准人、土地使用、信贷、税收、融资、进出口、人才引进和能源配置等方面,让微企享受与国有、集体企业同等待遇甚至应该给予优先处理。在微型企业创业和发展中遭遇资金困境时,不妨由地方政府成立专门的担保公司为有产品、有市场、有效益、成长性良好的微型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或与银行合作,设立小额贷款公司,针对性地启动小额贷款,让民间的无序资金有序地流动起来;有条件地可以设立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专门为微型企业服务的民营中小银行,释放民间资本的市场活力,有效解决微企融资难问题。设立中小银行不是中国的专利,美国专门成立小企业管理局、西班牙设立从属于经济财政部的中小企业专门机构、日本成立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德国和法国则直接成立为小微型企业服务的中小企业银行。对能带动地方经济明显发展的行业龙头微型企业可以通过安排专项扶持资金方式,通过政府给予企业提供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和资本金注入等支持,放大政府扶持资金的杠杆效应。

2 政府及时调整思路变“抓大放小”为“抓大支小扶微”。微型企业往往是大中型企业的“摇篮”,一度名列全国饲料工业百强第一和全国五百家最大私营企业第一的希望集团,现有雇员数万人,年销售额超过200亿,创业之初仅仅是刘永好四兄弟合伙筹资1000元,办起的“育新良种场”。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1991年“中国最成功、最雄心勃勃的企业家”、号称是我国企业家中的不倒翁的浙江万向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鲁冠球其领导的万向集团,雇员3万多人,年销售收入200多亿,创业之初也仅仅是6个工人,资金4000元的,面积不到100平米的简陋“铁匠铺”。

3 面向微型企业实行“微型企业共济制度”。政府、保险机构等可以考虑设立专项保险产品,成立“微型企业共济制度”,防止微型企业破产、转产或经营者意外事故给业主引发的损失提供必要的保障措施。

4 地方政府应当视微型企业创业为区域经济发展之源、地方富民之要。在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鼓励支持微型企业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重点支持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农转非”人员、残疾人、城乡退役士兵、文化创意人员和信息技术人员等群体自主创业,确定合理的指标,支持微企由量变向中小企业质变的升级。

5 为微型企业的设立与经营提供宽松环境。各级政府都应清理和修订现有法规中已不适合微型企业发展的内容:简化微型企业创办手续,简化工作流程,降低登记费;清理不当收费与乱收费,比如,微型企业本身已是社会弱势群体,就不应缴纳残疾人保障金;允许微型企业在自有住宅经营,且免除房产税;地方金融办要强制银行机构给微型企业开设账户,且不附加其它条件;减税轻费财政扶持,适当降低税负水平,并采取“免、抵、退”税收政策予以扶持;针对目前货币紧缩政策,银行贷款额度减少的影响,不妨给予“微型企业专项贷款”,不占整个贷款额度指标等。

6 建立全民创业服务微型企业的技术支持与经营服务平台。借鉴香港特区政府的职业训练局,下设各具特色的培训基地,由政府负责解决资金、场地问题,联合地方高校和相关咨询、研究机构解决师资问题(包括组织志愿者服务与大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常设的针对社会贫困和失业人员进行操作性技能培训机构。尽量有效解决目前培训形式化,培训基地远离用工地区,效果有限的问题。

(二)采用微型企业集群模式增强竞争实力

1 对信用良好、渠道关联紧密的微型企业采用集群式融资。在微型企业实际运作过程,常有“独木不成林”的困惑,长期的合作使得一些包括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制造商、经销商以及投入相关技术、技能、培训服务和信息研究等的微型企业形成一种松散的微型企业集群。他们相互支撑,相互制约,利益均沾,不希望其中的任何一个成员受到伤害,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面对金融紧缩政策时,松散的非正式“微型企业集团”利用相互担保,联手融资。由于微型企业集群增大了每个成员企业的守信度,降低了逃废债务的可能性,降低了银行贷款风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银行由于企业信用方面的顾虑而引起的“恐贷”、“惜贷”心理。同时企业集群中的信息集聚效应,降低了银行收集企业信息的交易成本,集群融资的规模效应也增加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

2 微型企业集群容易形成并增强区域特色经济。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在每一个地方都存在剪不断的亲戚关系、相邻关系。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剩余劳动力可以通过在家族圈内由家族成员组成小共同体,利用亲缘关系、地缘关系,采用“亲帮亲、邻帮邻”、“户帮户”、“一家做,家家学”特有的传导方式,在各个区域培养出一大批“一县一品”、“一乡镇一品”、“一村一品”的区域特色经济,形成各具特色富有竞争力的地方微型企业集群。

(三)找准市场“空白”有效切入市场

目前的中国市场,收入水平差距大,贫富分化严重,人们的消费习惯和行为越来越多地受到因地域、信仰、文化、偏好影响,完全的寡头垄断市场没有形成的土壤。而变动大、更新快、不稳定的日益细化的小市场被大家所接受。微型企业可以专注于那些差异性大、市场占有率不高、适宜小规模生产、市场尚处于“空白”或者“准空白”的小众化产品。

1 为少数民族独特的消费偏好和习俗定制的生产民族日用品的微型企业,设计和生产少数民族风格旅游产品的微型企业。

2 采用原始技术生产“原质原味”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充分发挥微型企业擅长的领域和原始劳动力密集型生产模式,以满足人们低碳环保需求、健康消费需求、生态等需求。

3 涉足与知识、信息等相关的行业,借助知识化、智能化、信息化平台,创立并发展诸如音乐、美术、语言、动漫和游戏等服务性微型企业。满足人们渴望学习、求知的欲望消费需求。

4 支持并大力发展家政服务、基础社区医疗和养老服务等微型服务机构,解决我国老年化进程加速,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造成的传统养老方式滞后的后遗症平以及城镇化进程中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等问题。

(四)培养提升并促进微企“能人”向“准企业家”转变

准确地说,微型企业业主并不能称为“企业家”,而是在自己所从事行业里某一方面或诸多方面具有超群能力的人即“能人”。在微型企业里,生产、管理常常是“能人”的“个人表演”,常上演“成也箫何,败也萧何”的企业发展悲喜剧。企业“能人”的身体状况、寿命长短、家庭、婚姻状况、子女受的教育和自身素质的提高程度直接影响企业的延续和发展。要促使微型企业“能人”向“企业家”转化,至少需要做三件事。

1 坚持创业后的进取精神。经济、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促使所有微型企业家要适当地摈弃初始成功的路径,辩证思考所谓的“以不变应万变”,跳出过分依赖过去已有经验的思维,坚持创业后继续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

2 坚持回报社会和消费者的理想。创业者能够成功应该感谢消费者对其关爱,没有消费者购买其产品和劳务,创业者就不能实现其价值的飞跃。没有回报社会和消费者的理想,企业就不太可能做大。

3 努力创造并达成实现成功企业家的条件。微型企业的业主要成长为成功企业家至少应该具备几个条件:眼光独到、胆识过人、擅长组织、社会责任;政治素养高、管理方法得当、了解市场变化、决策正确恰当;善于学习、善于决断、擅长管理和善于维护。

(五)依托大中型企业,谋求与大中型企业共生

虽然金融危机对大中型企业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微型企业而言,其生存方式仅靠孤军深入占领消费市场太难,最捷径的方式是与规模相对大的企业采用联动方式谋求合力共生。充分享受社会分工的优势,依靠众多企业在空间上扎堆的区域文化,化解因规模小而引发的生存危机。具体而言,部分大企业欲谋求利润最大化或成本节省摆脱“大而全”生产体制的桎梏,去追求与其外部(下游承包厂家)协作的完美。一般一个大企业有最高达八成的零部件为下游协作厂家生产,部分下游的协作小企业又将业务向下属微小企业转包。日本企业常称此现象为“企业系列”,如丰田系列、松下系列、日产系列和NTT系列等。我国微型企业不妨利用自己的微小优势,争取进入属于大企业领导体制下的“企业系列”,以专用资产与大企业合作,依靠合适的“靠山”以求“大树底下好乘凉”,做到以最小风险达到最大利益的行业“隐性冠军”。

(六)利用大中专毕业生优势谋求虚拟企业市场化和扩大化

金融危机延续时间越长对大中专学生就业越不利,企业人力资源招聘与企业发展效益和规模息息相关。具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大中专学生具有满腹经纶、网络技术基础扎实但是缺乏创业实力的特点。创设没有固定办公地点,没有固定业务,没有固定的产品,没有正式的健全组织结构的虚拟微型企业不失为一种较好选择。虚拟企业把生产职能、新产品开发、销售、财务管理职能“虚拟化”交给外部完成,仅仅需要少数几个人负责业务联系,一旦出现市场需要,可以在瞬间招募临时员工。业务完成,又恢复常态。虚拟组织利用分工协作、组织结构简单的优势,避开自己缺少部分硬件和软件的劣势,节约交易成本,节约组织成本。

大学生利用自身网络基础优势,创办微型企业实施的可行性越来越高。基于互联网环境的虚拟,微型企业在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人群中逐步具备了独立制作、发行、销售、最终面向用户完整产业链的条件。大学生在文化产业、高科技产业的创业发展,一旦政策得当,将逐渐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扩大大学生就业、刺激国内消费的一支生力军。

(七)经济不景气的“后危机时代”更需要“小题大做”的创业方式

所谓“小”,一方面,指产品小,做一些不起眼、投资少的产品;另一方面,指创业规模小,家庭式或家族式的微型企业。所谓“大”则是指这些微型企业凭着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一旦形成集约式发展实现大市场、大配套、大行业、大集群。当未来经济明显好转,政策利好之时即可将现有小微型企业做大做强。“小题大做”的关键,表现为“六低、五散、三小”。六“低”,即创业起点低、知名度低、企业组织形式低、科技含量低、资金门槛低、产业层次低;五“散”,即参与人员散、资金流动性散、涉及行业散、发展思维散、销售渠道散;三“小”,即企业规模小、产品小、市场小。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创业者应当探索适合自己的、适合所在区域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微型企业发展路子。

(八)危机关头微型企业更需要“精细”经营

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微型企业饱受金融、人才、技术等各种压力,必须想方设法降低成本赢得市场,保证生存,改变初创时候的粗放式管理模式自然迫在眉睫。企业业主不能再继续扮演处理经营和管理环节中突发事件的“救火员”、处理企业内部杂乱问题的“裁判员”、无事不管的“清洁员”、全权决策和对计划执行的“督察员”角色。应当告诫所有成员在金融危机来临之际,大家所承受的压力,为避免员工失业,企业倒闭,全公司人员当同舟共济,荣辱与共,应当在无形中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方法。

总之,尽管金融危机尚未结束,而是进入了“后危机时代”,微型企业创立和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威胁,只要政府、创业者配合得当,认真分析目前形势,创新思路,必然能顺势而为,避“危”捉“机”。

作者:杨小川

微型企业发展论文 篇2:

贵州“50条”大力扶持微型企业发展

继2月8日出台《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意见》后,3月2日贵州省再次出台《贵州省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实施办法》,包括扶持政策、创业培训、服务体系建设等共11章50条。3月29日,贵州省召开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工作动员会议,决定拿出10亿元扶持创办2万户微型企业。会上,省政府与各市(州)签订了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目标责任书。

扶持机构:微企办统筹协调左右联动

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微企办统筹协调、工商牵头推进、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上下协调、左右联动、全面推进的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工作格局。各级地方政府要设立领导小组,落实工作機构,保障工作经费,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有力度地推进工作,努力营造自主创业、竞相创办微型企业的良好氛围。

省、市(州)、县(市、区、特区)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工作,形成各级政府为主、相关部门协同、社会各方参与、工商协调服务、建设管理并重的工作机制。各级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微企办设在同级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微型企业的发展规划、创业培训、创业审核、政策扶持、监督管理等日常工作。

扶持政策: 财政资金补助、税收奖励等多管齐下

财政补助政策:微型企业在实际货币投资达到10万元后,政府给予5万元的财政资金补助。

补助资金管理:各级财政部门每年应当根据同级政府确定的微型企业发展计划,按程序报批后安排扶持微型企业发展资金预算。省、市(州)财政部门将应承担经费按一定比例预拨到县级财政部门。《办法》规定,按规定及程序审核后,县级财政部门在5个工作日内将补助资金划入微型企业开设的银行基本账户。

税收奖励政策:微型企业除享受国家和贵州省对微型企业及特定行业、区域、环节的税收优惠政策外,其实际缴纳的所有税收中省级及以下地方留存部分总额进行等额奖励。

税收奖励管理:税收奖励由微型企业自创业后次年起每年2月底前向所在地县级微企办提出申请,县级微企办会同财政、税务等部门进行审核。各县微企办完成税收奖励申请审核工作后,于当年3月中旬前将相关资料上报省、市(州)微企办,由省、市(州)微企办分别会同同级财政、税务部门审核后于当年3月底前下达各级财政应承担的奖励资金,并通过年终财政结算办理。县级财政部门于当年4月底前完成税收奖励的办理工作。奖励资金由县级财政部门按国库管理支付的规定办理,资金划入申请人开设的银行基本账户。

融资担保政策:有贷款需求的微型企业,可获得不超过15万元的银行贷款或担保支持。

贷款和担保管理:金融机构要简化操作流程,积极创新和开发适合微型企业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并为扶持对象提供信用担保和低息贷款支持。省内融资性担保机构要积极为有贷款需求的微型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财政出资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减收微型企业的担保费。符合规定条件的微型企业,可申请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并享受有关贴息优惠。

其他扶持政策:按规定免收涉及微型企业的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

政府服务:八大措施建设微型企业服务体系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同级微企办、农业、财政、扶贫等部门做好微型企业创业人员的创业培训工作。

省 情 速 递

▲山西省委组织部针对少数干部身上的档案造假、身份虚假、年龄不实等问题出台了以干部“三龄两历一身份”为重点干部任前档案审核制度,审核的对象是拟提拔或调整的干部。截至目前,已有3名干部因相关原因,被取消了考察人选或任用资格。

▲3月29日至31日,江苏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专门以促进和扩大国外产品进口为宗旨的专业性国际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进口产品博览会”,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677家企业参展,56%的参展企业达成了进口、产品(品牌)代理和投资合作意向。

▲湖北省将推行省级行政审批“三集中”改革,今年年底以前,省政府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在原则上不增设机构、不增加人员编制的前提下,将所有行政审批职能、审批事项和审批人员向一个内设处(室)集中,同时建立健全部门内部行政审批工作分工明确、沟通顺畅、管理规范、监督有效的工作新机制。

▲3月31日,四川省召开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大会,提出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出版发行产业、影视产业、演艺娱乐产业和印刷复制产业,重点培育动漫游戏产业、创意设计产业,形成“5+2”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到2015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要达到1200亿元以上,占GDP的比重达到4%以上。

▲4月5日,浙江省委召开“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座谈会。强调促进“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制度化、系统化、长效化,进一步在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工作实效上下功夫,做到情况在一线了解、问题在一线解决、决策在一线落实,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微型企业发展论文 篇3:

创业带动就业 “惠普微型企业发展项目中国运营中心”揭牌等

创业带动就业 “惠普微型企业发展项目中国运营中心”揭牌

2008年9月22日,“惠普微型企业发展项目”联手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成立“惠普微型企业发展项目中国运营中心”,全面负责中国大陆地区微型企业发展项目的推广和运营工作。

据了解,2007年引入中国的“惠普微型企业发展项目”是惠普全球专门针对创业者及微型企业主设立的公益社区投资项目。在短短不到两年时间里,该项目已在中国地区投入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21个“惠普微型企业发展中心”及配套培训教室和教材,分别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社会青年、在校大学生、农民工等不同人群进行“技术扶植”。

目前,解决失业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以创业带动就业”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惠普亚太和日本地区全球企业公民总监Peter Ekstedt表示,“惠普微型企业发展项目中国运营中心”不仅将继续提供惠普全球对创业者和微型企业原有的支持,更将建立起一个符合中国本地需求的项目发展平台,紧密贴合中国微型企业和创业者的实际情况与需求,为他们提供更为有效的辅助与指导。

伊顿:美国《信息周刊》“商业科技500强”中名列前茅

2008年美国《信息周刊》张榜揭示:多元化产品制造商伊顿位列“商业科技500强”第34位,更在制造类企业中问鼎第三头衔。

“我们的信息技术(IT)部门经过不懈努力,从后勤服务提供者转型为一个专注于创新并为推动业务发展提供真正价值的部门,”伊顿公司高级副总裁兼首席信息官William W. Blausey, Jr.感叹,“我们很高兴能够作为信息技术领域领先的创造者入选500强。”

记者了解,伊顿在申请“商业科技500强”时,强调了公司通过信息技术创新,专注于为供应商开发自动化解决方案和为82,000名员工改进学习培训平台这两大方面的成果。

据悉,《信息周刊》《InformationWeek》每年评选出全美500家在商业科技应用上最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授予“商业科技500强”称号。

《信息周刊》主编Rob Preston说:“年复一年, ‘商业科技500强’上榜公司始终利用技术提高效率和生产率,增加收入,并建立竞争优势。我们为今年的获胜者、首席信息官和其他管理层喝彩,他们拥有独创性和革新精神,是商业技术创新的中流砥柱。”

富力捐建“慈恩楼” 添香广州“敬老月”

金秋十月,是广州的传统“敬老月”。2008年10月9日,富力地产捐助的广州市老人院“慈恩楼”奠基仪式隆重举行,广州市政协朱振中主席、市政府陈国副市长、富力地产李思廉董事长出席仪式。

据了解,富力地产此次捐助的为一栋价值1508万元的医疗门诊大楼。该项目总建筑面积为6527平方米,楼高8层,用地面积共3324平方米。命名为“富力慈恩楼”的建设项目竣工后交付广州市老人院使用,这将为广州市老人院的老人们提供一个“老有所医”的好场所。

近年来,富力地产热心广州市慈善事业,包括曾捐赠1000万元兴建广州首座孤残儿童观察楼——富力慈善楼等。历年来,公司各类慈善捐赠遍及文教、卫生、治安、敬老、扶贫等多个领域,捐款金额已超1.5亿元人民币。

英博啤酒:“心中有度 家中无忧”活动在上海正式启动

作为全球领先的啤酒酿造商,英博啤酒集团携手上海交警总队,于10月26日下午在上海人民公园正式启动主题为“心中有度 家中无忧”的酒后不驾车活动,该活动旨在为市民分享多年来在全球倡导理性饮酒的经验, 并在全国发起 “酒后不驾车”金点子计划,鼓励广大公众积极参与,结合《道路交通安全法》,广泛征集并推行避免 “酒后驾车” 的各种实用小贴士。

英博啤酒集团亚太区企业事务副总裁车飞女士与会表示:“理性饮酒是英博在全球范围大力倡导的企业社会责任,公司在很多国家开展了理性饮酒活动,并且得到了消费者和社区的广泛支持和良好反馈。我们坚信,有了上海市交警总队的鼎立支持,将进一步推动英博在上海和中国各地开展理性饮酒活动。”

上海交警总队宣传中心主任官宝也在会上表示:“上海交警总队将借助英博啤酒集团在全球积极倡导理性饮酒、推行‘酒后不驾车’活动的丰富经验,通过让全体市民亲身参与避免酒后驾车的金点子计划,真正使交通安全意识落到行动上!”

作为上海交通安全宣传大使,谷永立出席了当天“心中有度 家中无忧”酒后不驾车活动的启动仪式,并荣获由英博和上海交警总队共同颁发的第一块“酒后不驾车文明车牌”。同时她也希望全体市民和她一起,共同倡导酒后不驾车活动,为自身的安全、家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安全尽到自己的责任。

活动当天,几个可爱的儿童率先成为英博中国理性饮酒活动形象大使,他们来自于英博员工的子女,并拍摄了公益宣传平面广告,通过孩子们的心声,向家人传递“酒后不驾车,家中才无忧”的信息。发布会上,上海交警总队领导将承载着责任和祝福的交通安全宣传单交到家长和孩子的手上,希望市民能时刻记着家人的牵挂,做到安全出行,避免酒后驾车。

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的交通事故中,相当一部分都与酒后驾车有关。近年来,重大交通安全事故中有近50%与酒后驾车有关。酒后驾车,已成为目前交通安全的最大隐患,也是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英博为了倡导理性饮酒的理念,在中国做一名良好的企业公民,今年4月份携手中国啤酒酿造企业(包括安海斯-布希、青岛啤酒和珠江啤酒),支持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共同发起了中国“理性饮酒, 做良好企业公民”的武汉宣言。

新闻链接:

英博啤酒集团介绍:英博是一家总部位于比利时的上市公司,公司起源可追溯到1366年。该公司在全球拥有超过200个品牌。其中包括全球旗舰品牌“时代”、“贝克”和“力夫”等。英博全球有近89,000名员工,业务分布在全球30多个国家,包括美洲、欧洲和亚太地区。2007年,英博实现销售收入144.3亿欧元。1984年英博通过向珠江啤酒厂进行技术转让,开始了对中国市场的探索。今天,英博已在中国拥有33家全资和合资啤酒酿造厂,雇员近22,000人。英博在中国的发展策略是打造、提升和强化中国本土品牌,积极倡导理性饮酒,建设节能环保型的现代化酿酒厂,同中国同行一起为提升中国啤酒行业的水准而不断努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创新经验应用论文下一篇:数字化的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