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史分析论文

2022-04-22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中学历史教学史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通过梳理美术史教学,分析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围绕课堂前后的时间及内容安排展开研究。利用课堂90分钟教学的重点强化技巧、知识点整合与系统化处理方法以及课件编排方法等,以及课后90分钟的专业反思等环节,来实现艺术史课程对美术类学生的教学方法合理性,满足和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中学历史教学史分析论文 篇1:

试论口述史教学在党史教育中的运用

摘 要: 口述史教学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式教学方式,具有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束缚、培养学生主体作用的特点。由于中国共产党党史近时性的特点,将口述史教学运用至党史教育中,更能突出其优势与价值。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分析口述史教学在党史教育中主动、被动两种教育形式的运用。

关键词: 口述史 党史教育 教学

中国共产党党史教育在我国历史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党史内容理论性太强的特点,使青少年学习党史的兴趣不大。如何调动青少年学习党史的积极性,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口述史教学是现代历史教学中的新型教学方式,该方式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培养,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世界各国历史课程的学习都开始推广这种教学方式。笔者认为,将口述历史教学运用到对青少年的党史教育中,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学习党史的热情,从而达到我国党史教育的目的。

一、口述史简介及目前的应用情况

根据唐纳德·里奇的定义,口述历史可以解释为以录音访谈的方式搜集口传历史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1]。可以看出,现代口述历史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的是在历史研究中所需要的口述史料,另一方面指的是对口述史料进行加工、整理的过程。与传统历史埋头书斋的研究不同,口述历史是一项动态的历史研究过程,在这种研究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历史研究者的能力,丰富了传统的历史文献资料,改变了历史学枯燥的面貌。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口述历史在美国学术界有了蓬勃的发展。1948年,美国历史学家艾伦·内文斯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创立了口述历史研究室,标志现代口述史学的诞生,随着口述历史在历史研究中的使用,它开始影响正规的教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口述历史教学作为一种新式教学方法出现在了传统学校课堂中。

现代口述历史教育正式以美国教师埃利奥特·威金顿在盖普—娜库奇中学创立的“狐火计划”为起点,其带领学生对当地居民进行口述历史访谈,搜集当地社区的历史变迁,进而创办《狐火杂志》。这种教学模式深受学生喜欢,大获成功,随即被广泛移植入美国各地学校。中国的口述历史教学直到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口述历史理论的引进,才开始发展起来。与美国口述历史教学发展相比,中国现代口述历史教学发展的特点表现为理论研究较为广泛,实践相对比较匮乏。其中与口述历史教学有关的理论主要有:黄敬品的《美国口述历史教学研究》、杨祥银的《美国口述历史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吴孟显的《口述历史在国史中的应用价值及存在问题》、宋文文的《基于案例分析的中学历史口述史教学探究》、杜钢的《口述史方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等等。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口述历史教学在历史教育中的运用,而具体到口述历史教学在党史教育中的运用则鲜少涉及。笔者认为口述历史教学在党史教育中的运用更有优势与价值,所以想就此问题进行探讨,同时为口述历史教学在党史教育中的运用提出建议。

二、口述史教学在党史教育中的优势与价值

口述史教学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现代历史课程的要求,同时它在党史教育中有着更为明显的优势和价值。

(一)口述史教学符合现代历史课程的要求

现代历史课程对于历史教学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中学历史教学提出新要求——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开始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历史知识也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应该掌握历史的思维与方法,最后实现历史情感的升华[2]。对于高校而言,重视历史本科专业生的学术体验质量,帮助他们将教室中、书本上学的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这是大学历史教育中提倡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由此得知,现代历史课程对于历史教学实施的要求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笔者认为,在传统历史课堂中增添口述历史教学方式,有助于实现现代历史课程的要求。首先,口述历史教学有利于历史课堂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塑造。口述历史教学摆脱了以往枯燥的教学模式,学生和教师形成了合作关系,同时教师在口述访谈过程中只起辅导作用,真正实施口述访谈的是学生自己独立的操作,这就实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其次,口述历史教学有利于增进课堂与社会的融合。口述访谈是一项动态的过程,需要学生离开课堂到社会中进行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学生可以依照个人的兴趣爱好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性研究,有利于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弥补传统课堂与社会脱节的不足。再次,口述历史教学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方法的养成和历史情感的升华。口述访谈过程中,学生通过与具体的人物、事件的接触,对于教科书上的内容有更直接的体会,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情感的升华。

(二)口述党史是对历史教科书中党史资料的重要补充

我国目前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中有关中国共产党党史内容的描述,主要是关于中国共产党政治史、军事斗争史、党的建设史和思想史等领域的内容,对于下层民众对中共的认识的转变,以及对其政策的反应、中共所领导的各项建设的社会运行等方面则关注较少[4]。历史教科书中对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决策及历史功绩说教式的描述,既脱离了学生日常生活,还会造成学生学习时的逆反心理,从而认为党史内容枯燥乏味。口述史学主张“自下而上地看历史”,即从社会变迁的角度观察历史,这就为党史研究增添了一个新的视角,弥补了传统文本史料中对社会具体变化记载较少的不足[4]。同时,口述党史的受访者主要是普通民众,例如1959年60岁以上的政协委员所写的自传及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四史运动”收集的史料等,这些当事人中有很多都是下层社会成员,他们探讨党史变迁时是从自身日常生活变化出发的,使党史的口述史料比较鲜活,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综上所述,口述党史史料为传统历史教科书增添了较易被学生理解接受的党史内容。

(三)口述党史教学有利于青少年正确党史观的形成

对青少年进行党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党史观,理解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历史进程的作用,并能升华至情感层面,形成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热爱,进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历史教科书中的党史知识对学生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但传统历史课堂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学生不能从情感上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的重要作用。口述党史教学需要学生离开课堂,对社会中党史事件当事人进行访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能受到受访者的感染,理解当时事件的具体情况。同时中共党史是一个延续至今的历史,它曾经发生过的事件仍然在影响着我们当下的环境和生活方式。学生在口述党史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可以实地调查曾经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对于现代生活的影响,从而对这些重要的党史事件将会有更为深刻的了解。通过口述党史的教学过程,青少年能够实现情感上对于中共党史的理解。

三、口述历史教学在党史教育中的应用

根据杨祥银对口述历史教学的定义,口述历史教育是指将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过程当中,即出于教学目的而收集、整理和应用的口述历史访谈[5]。在此定义之下,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口述历史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区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口述访谈的过程,即“主动口述历史教学”;另一种是将口述历史作为一种史料对教材进行补充,即“被动口述历史教学”,这两种口述历史教学模式在党史教育中可以同时使用。“主动口述历史教学”可以充分调动青少年学习党史的主动性,更好地体会历史教材中的党史观;“被动口述历史教学”作为教材的补充,能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重难点。

(一)主动口述历史教学在党史教育中的运用

笔者以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党史教育为例,叙述主动口述历史教学在党史教育中的具体实施过程。新课程改革后,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要求高中学校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培养。“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针对自然、社会、生活等问题选取专题进行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6]。以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三中“学习与探究之二”《“三代人眼中的教育”访谈录》为例,这是一个典型的口述历史教学课题,教科书中对这个访谈录作了较为详细的活动目标、准备、步骤、说明的要求,让学生能够初步理解这个访谈录的意义及开展方式[7]。根据教科书的要求,“三代人眼中的教育”访谈录主要是调查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受教育的经历及其对教育问题的看法。在这个调查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教育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学习社会调查的方法、从微观角度感悟历史,最终能够认识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在具体操作方面,这个访谈录可以安排在学生有充裕时间的暑假进行。访谈开始前,教师将学生分为7~8人的学习小组,并组织学生进行一次集体的访谈培训。培训主要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教师教导学生准备口述访谈的问题和应掌握的技巧,同时准备必要的工具、确定访谈对象等;其次,教师指导学生进行20世纪60年代后中国教育政策的文献收集,在大量阅读文献后,各小组根据自身对中国教育变迁的理解制定访谈提纲。访谈进行过程中,各小组一个星期提交给教师一份研究进度,教师根据各小组的研究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让学生们能够及时对访谈内容进行整理。暑假最后一个星期,教师让各小组提交最终的访谈报告。访谈结束后,教师将各组访谈报告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共同探讨访谈中出现的问题及20世纪60年代后对中国教育的看法。教师继而让每位学生写出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对于“科教兴国”战略理解的文章,最后由学生选出较能全面反映中国教育概况的小组报告及个人文章,做成历史访谈专栏板报。通过学生对“三代人眼中的教育”访谈录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前中国80%以上都是文盲到现代教育普及的发展历程,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将口述历史教学运用到高中党史教育中,是新课程改革后“研究性学习”的要求,有助于学生掌握中共党史内容,形成对中国共产党的正确认识。

(二)被动口述历史教学在党史教育中的运用

被动口述历史教学即将口述历史作为一种历史材料对历史教科书中的党史内容进行补充。教师在选择具体的口述史料时,应该注意要和教科书紧密联系起来,尤其对于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可以通过口述史料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内容。同时教师选择的口述史料应该在学生的理解范围内,尽量选择与学生生活相接近的口述史料,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且了解教材以外的党史内容。在进行“抗日战争的爆发”相关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使用崔永元出品的《我的抗战》中“卢沟晓月”这一篇章的视频资料,通过亲眼见证“卢沟桥事变”普通民众的描述,了解当时日本对待中国残酷的侵略行径,从而使学生们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必要性,理解只有全民族抗战才能抵抗日本的侵略。除了视频资料,教师也可以挑选一些口述访谈著作中的章节,作为帮助学生理解教科书的材料。例如在有关“改革开放”等中共中央制定一系列重大政策的内容中,教师可以使用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关于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时,中央领导人制定改革开放政策所面对的国内外形势的描述,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改革开放在中国出现的背景及意义。由此可见,被动口述历史教学作为一种历史材料,它的生动性和有趣性,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党史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党史内容。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口述史教学迎合了现代历史课程对党史教育的要求,赋予了党史教学前所未有的趣味性和活力。口述史料的生动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离开课堂进行社会调查,更有利于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实现情感的升华。这不仅是对于现阶段教学模式僵滞的一个巨大突破,而且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美]唐纳德·里奇.王芝芝,等,译.大家来做口述史:实务指南(第二版)[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岳珑,王雁玲.“口述历史研究与实践”课程设置与历史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8(4).

[4]宋学勤.中共党史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5]杨祥银.美国口述历史教育的兴起与发展[J].史学理论研究,2011(1).

[6]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南(实验版)[S].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朱汉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刘玮婷

中学历史教学史分析论文 篇2:

美术史课程黄金90分钟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通过梳理美术史教学,分析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围绕课堂前后的时间及内容安排展开研究。利用课堂90分钟教学的重点强化技巧、知识点整合与系统化处理方法以及课件编排方法等,以及课后90分钟的专业反思等环节,来实现艺术史课程对美术类学生的教学方法合理性,满足和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美术史  教学  混合模式  美育

在高校美术类专业教学中,美术史的授课形式和教学目标相对枯燥,如何拉近学生与理论课的距离,以及如何让学生意识到艺术史在今后艺术创作实践中的重要性,是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教师充分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将课下90分钟和课堂90分钟以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搭配进行,短期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拉近学生与书本内容之间的距离,以保证其教学质量。

一、艺术史教学的意义

由于专业培养有所差异,所以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也有所区别,课程结构也就不同。艺术史在美术类专业中是基础理论课程,属于必修环节。而且课程性质决定了课程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通识性,课程也起到了专业理论基础与专业之间的有效衔接,并且在美术学专业教学以及考研升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以史眀智

学习过程是思维技能培养和知识建构的过程。赵亚夫指出“历史学习若不能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适应能力),若不能满足来自各方面的学习需要,不能形成个性化的学习,那么,历史学习将失掉它的全部意义”。历史学习需要把握其本源,根据个人社会化的过程的不同,来进行个性化的学习。美术史涵盖美术流派、美术运动、美术家及其作品等很多方面,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学习、理解,开拓对待美术理论的认知和分析的思路,并为其以后自身发展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方向和方法,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用思辨的方法去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且能够提出相关的自己的见解与认识,以实现历史学习的真正意义。

(二)借助历史风格丰富创作素材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美,但这些美感要素并不会随着时间和事件的迁移而封存。过去一段时间的美感要素,在合适的时间结合合适的表现形式,会再次大发异彩,例如服饰中的一些款式或者图案的再现等。将历史风格分析透彻,结合当前自身的艺术创作,可以丰富其作品的内涵。

(三)满足美育要求

1906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提出“教育的宗旨是使人成为完全之人物,而何谓完全之人物,则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因此将教育分成体育与心育两个部分,而心育又分为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并认为完全之教育,不可不备真、美、善三德”。分析其他国家美育的发展和成果会发现,美育工作开展越早,对于国家的整体人文素养提升效果越明显。

美术史中包含大量的经典作品的介绍等,从美育角度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等。正如卢政(2011)提到的“大学美育课程目标是根据大学教育的总体目标,根据大学生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开展的,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及审美能力、完善其心理结构,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从而造就一代人格完美的,社会主义新人为主要目的”。

(四)为后续专业课程知识搭建助力

美术史虽然各校开课时间略有不同,但都属于理论认知必修。通过美术史的学习,了解中外美术专业发展、流派等问题,构建初期认知体系。通过初期认知体系的构建,学生可以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有侧重点的补充和构建一个自己的知识体系,来方便后续的专业知识学习。

二、美术史现有教学问题

美术史教学普遍存在内容与时间配置不足问题。作为理论课程课时量大多设置在64课时左右。设计史论,教材容量大,知识点繁多,拓展内容多,64课时只能满足基础思路梳理的教学。但是,历史需要其背景的分析,事件发展思辨等才可以深入掌握,如果让学生对于美术史有个全面且丰满的认知64课时略显不足。

美术类专业的理论课程大部分选择集中授课,上课人数多。因此教师在有限的课上时间内缺少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学生在课堂时间,大部分精力都放于知识点的被动接收和理解,在反思和运用方面效果一般,导致教师无法更加深入的引导分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无法与学生沟通。

对于专业理论课程来说,大部分院校会选择传统的闭卷考核方式。因为历史性知识点需要记忆的较多,闭卷考试可以督促其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有其合理性。但如果单纯使用闭卷考试,学生应试心理较强,不利于拓展知识的学习和分析,不利于自我分析能力的考查,束缚学生的专业个性发展,不利于今后的专业学习。同时,美术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强调实践动手能力,轻视理论学习的问题。单纯的闭卷考试导致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相对较低。

三、黄金90分教学实验与探索

随着网络教学手段的丰富,混合式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课程所使用。对于一门课程,正确定义好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功能,分别确定线上、线下教学的教学内容,使之做好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才可以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一)課堂黄金90分钟

课堂时间一直都是教学过程的黄金时间,也是学生高效接受信息的黄金时间。在90分钟时间内,教师既要高效传授知识,还要调动主体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不应占用过多课堂时间进行简单的知识点讲授和传达,而是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与学生一起集中探讨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难题。单纯讲述简单的知识点,学生虽然掌握起来轻松,但是也易于忘记。对于如何抓住课堂90分钟,分析了以下三点:

1.重点知识点强化技巧

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讲述重要知识点,以及对不易理解的知识点进行设计。强化知识点可以结合我们大脑记忆规律,使用课堂四轮强化记忆法,针对关键且容易被遗忘的知识点进行分阶段重复,以刺激大脑形成长久记忆。

课堂四轮强化记忆法是将重要知识点在课堂分四步完成记忆,第一轮是教师提前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布课堂重要知识点,学生通过浏览可以提前了解重要信息;第二轮,课堂开始阶段,将课堂重要信息中的点与学生互动;第三轮,课堂围绕重要信息内容进行讲述;第四轮,课堂开展主题讨论,围绕重要信息进行互动。第四轮的互动是帮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整体回顾,同时学生还可以相互学习,将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理解相互比较,分析不足,从而加深印象。通过前三轮的知识点重复和第四轮的互动讨论,学生会对教师的讲解从疑惑阶段过渡到恍然大悟阶段,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2.假想与共情教学法应用

美术史中有很多美术流派、经典作品等需要记忆。这也是学生学习历史课程比较头疼的问题。教学中可以将事件发生的背景,主要人物的经历等给学生做生动讲解,引导学生假想成为历史事件中的主人公,让学生用共情的方法来体会事件发生的原因,并假想自己在那个故事中自己的行为。这样学生不仅对于历史事件感受深刻,且能深刻体会到环境、人物、事件发生的关系。由此,可以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分析事情的能力。例如,在新艺术运动讲授时从大背景入手,学生的大局观更强,记忆也就更加清晰。当学生有了清晰的框架感之后,只需将课堂教授的知识细节填充,事件学习的完整性就实现了。

3.多元化信息教学手段并用

随着疫情网课的开展,高校教师对于网络教学的技法也都有一定的研究,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网课形式。各类网课平台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各类特色功能,例如钉钉直播可以录课,方便课下的回放复习。智慧树提供课程资源、作业考试,以及签到、投票、抢答、抽签等课堂互动环节。QQ提供课程表、收集表、学习打卡、老师助手、一起看网课等功能。再利用多元化信息手段的同时,提高课堂学习难度和互動性强度,这样学生的手机就只是一个参与互动的工具,不需担心手机的使用影响课堂学习效果。

(二)课下黄金90分钟

大学生的学习以探究式学习为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教学过程中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对于课程内容以分析、总结为主,并且对其学生学习特点等规律性的内容加以探索。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师课下教学内容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课前45分钟的分享资料

根据学情反馈,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重视老师的认可。同时对于专业知识的自学更加喜欢视频形式的教学资源。因此,课前分享资料可以选择跟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视频,形成高黏性学习资料。其目的是导入课程内容,扩展相关知识面,为课堂讨论提供理论和支撑数据,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有计划地针对性的进行自主学习。授课教师可采用相应的措施激励并督促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带着好奇与欲望走进和融入课堂,带着兴趣和信心走出课堂。

2.学习方法综合能力培养

学习方法综合能力培养主要是指专业查阅资料(视频、文字、图片)的能力。教师课后可以给一个推荐和拓展阅读,可以让学生对事件或经典作品有一个立体概念。然后学生通过课下查阅资料知识点来进行补充,当知识点补充全面后,辅助信息就会自然汇聚成一个清晰的脉络。通过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自己形成横向和纵向的记忆梳理。与后面学习的内容形成自然衔接。

四、教师角色切换法

对于美术史这类理论课程,学生有时会遇到记忆的内容多,条理性差等问题。从而降低了学习的热情。作为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情况调整课堂和课下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并且根据阶段不同在教师、网络主播、学习伙伴和主持人等的不同角色中切换身份。

(一)网络主播

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使教师具有了很多关于线上教学的经验。在课下90分钟的学生自学分析阶段,教师可以抓住课堂上的重点录制一些相关课程视频,录制形式可以使用较为随意的话题讨论方式,学生可以轻松接受,快速融入。

课程视频不同于面对面授课,主要以听觉方式投入课堂,教师需要切换角色,从讲台讲授转化为网络漫谈,通过其课程趣味性和教师的讲述语言魅力来吸引学生。课程内容在保证方向性、基础性的同时,抓住问题核心,层层递进讲解。教师语言可以切换成主播语言,将一些美术史专业术语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外部语言,即兴口语表达,如在一些美术流派背景介绍时用鲜活语言还原历史实景,利于学生的想象、联想。

(二)学习伙伴

知识的吸收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实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对应的学习资料,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等)的帮助,通过知识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课下90分钟里学生是主体性。教师通过转变教学观念形成师生平等的认知,并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变为学生的学习伙伴。通过引导内容的连贯性、设置任务的驱动性和公平合理的多元评价性调动起学生的自助学习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挖掘其内在兴趣点和潜能。

(三)主持人角色

一个好的主持人可以使参与者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完成话题的讨论,并且在话题结束时有所收获。课后反思题目可以围绕美术界热点话题展开,教师换成主持人的角色,在话题讨论过程中既保证学生谈论的激情和分析的时效性,也要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从历史角度看待问题的重要性,和美术史课程学习的必要性。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保持和产生好奇心,围绕自己的兴趣去探究未知领域;教师是学生学习中的向导或者促进者,教师的任务就像主持人一样,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五、考核方式设计

考核方式的合理性也可以从侧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程的最终考核包含线上、线下和综合测评3部分。线上、线下教学评价设置相应的评分点和权重,属于过程评价,综合测评属于最终考核评价。线上教学评价环节可以从学生线上学习的参与率、学习时长、线上测试成绩几个指标来评价。线下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参与率、课堂表现、学习应用效果来进行评价。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设计不同的评价指标,并确定每个指标的评价权重,尽可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最终考核评价可以采取考试、论文研讨等方式进行。

六、结语

提升美术学专业学生对美术史课程的重视程度是促进其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方法的研究,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课程中找到快乐,并且主动用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中。让原本枯燥的美术史课程变得鲜活。

参考文献:

[1]赵亚夫.中学历史教诗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7.

[2]姚淦铭,王燕.王国维文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3]卢政.大学美育课程建设浅谈[J].美与时代(下),2011,(09).

[4]常宁生.穿越时空——艺术史与艺术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英]怀特海著,徐汝州译.教育的目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6]曹克训.如何在教育中贯彻人文精神[J].科技信息,2007,(36).

[7]杨松崧.谈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J].教育探索,2013,(04).

作者:张蓓蓓

中学历史教学史分析论文 篇3:

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摘要:全球史观在历史课程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全球史观的运用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相关的研究工作人员开始关注全球史观的有效利用问题。本文通过四部分内容,对全球史观的运用进行了具体的阐述。首先,简单介绍了全球史观的内涵概述;第二部分叙述了高中历史课程运用全球史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三部分是全球史观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关系分析;第四部分详细说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运用全球史观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全球史观;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一、全球史观的内涵概述

将人类的社会历史内容当作一个整体的历史观,称作全球史观。全球史观主要考查历史的整体性以及统一性。同时,全球不同地区的历史与文明相互融合,逐渐成为全球统一体。所以,在研究世界历史内容时,可以运用全球史观的角度来进行具体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关注每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同时了解文明之间的联系与融合

二、高中历史课程运用全球史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进行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时,可以运用全球史观的教学理念,从而拓宽学生们的学习眼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运用全球史观的教学观点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培养学生更强的历史认知能力。

1.运用全球史观的方式进行教学,是国际化行为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也开始加剧。所以,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全球历史观。然而,目前阶段的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关于世界历史内容的教学缺少全球性的教学思想。所以,必须运用全球史观的教学理念对世界史进行教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拓宽学习眼界。

2.全球史观运用于高中历史课程中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全球化的到来,使得我国的经济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教学老师必须适当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念和全球视角。高中学生正是三观形成的阶段,所以运用全球史观进行课堂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以及人生观。

3.全球史观运用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是分析史学里面的必然要求。历史学理论的发展与进步,使得历史内容更加的丰富。同时,全球史观能够对史学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历史学发展的步调。

三、全球史观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关系探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人类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开始趋于全球化和國际化。同时,全球化问题也开始日益突出,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开始日益增多。并且,目前地球村的提出和运用,使得全球化已经成为研究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这些环境的变化,使得全球化概念开始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尤其对于中国而言,我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文化都开始与国际进行接轨,经济与政治的内容也有了更大的变化。

研究全球通史的学者以及人员认为:以前不同地区的人民交往很少,甚至可能大部分处于隔绝外界的状态。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深入,使得不同地区的人民开始频繁交往,同时在不断地提高人类之间的交流与学习。而全球史观重点关注不同文明或者文化之间的互动过程,同时也重视这些文明或者文化的独立特性。全球史观的内容也肯定了文明发展的过程状态,以及文明发展的层次特征。与此同时,全球史观主张:文明的内涵拥有发展与进步的过程,有着自身的历史背景。在历史发展的浪潮中,文明之间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补充。同时,所有的文明都是在不断地发展与进化过程中。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全球史观的概念进行教学工作。其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需要融合文明的发展过程,同时关注文明之间的沟通交流。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全球史观的理念,承认不同文明之间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历史内容的教授能够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历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历史老师应该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同时,运用全球史观进行历史内容的教学,也必须能够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意识和人文素养。

四、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运用全球史观的具体措施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融入全球史观的教学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教学效果。同时,全球史观的运用也能够提高同学们的学习能力以及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们形成较为良好的全球观念。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历史老师要主动运用高效的教学方式,从而充分发挥全球史观的积极作用。

1.运用全球史观导入相关的历史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全球史观进行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们学习的注意力。全球史观与教学内容的融合,能够正确引导学生们积极地学习历史课程知识。然而,历史老师必须正确运用历史知识与全球史观的切入点,能够找到它们二者的融合点。

2.历史老师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全球史观理解世界历史事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存在问题。所以,历史老师运用全球史观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地理解。同时,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能力较差,历史分析能力也较弱,从而使得他们所理解的历史事件内容存在偏差。针对这些具体问题,历史老师可以正确引导学生运用全球史观全面理解事件,从而掌握历史事件发生的规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全球史观可以使得学生宏观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

3.运用全球史观的教学模式,加强历史知识点的关联。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加高效地提升同学们的历史知识。同时,历史老师能够运用合理的时间顺序,梳理正确的事件时间点,从而确保学生们根据时间顺序正确高效地记忆历史知识。在进行世界历史内容讲解时,老师要按照历史发展规律进行讲解。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运用全球史观,能够提高学生们对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的对比能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掌握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

与此同时,历史老师在进行知识点讲解时,不但要对历史事件的相似性进行比较研究,同时也必须对其差异性进行对比研究。具体来说,教学老师可以全面了解国际事件与国内事件发生规律的相似性以及差异性。全球史观的教学理念运用于实际教学过程时,必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便于学生进行对比理解。

总结:

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相对于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因此,教学老师必须主动积极地运用高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历史学习能力。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全球史观的教学方式,能够实现更好地教学效果。在教学导入阶段适当地运用全球史观,使得学生们能够运用全球角度理解历史事件,不断加强历史知识点的关联,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们拥有正确的全球史观。

定期提升历史老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提高老师的全球史观概念,从而使得老师们能够更加高效地运用全球史观的概念。同时,教师对全球史观理解能力越强,教师对全球史观的运用也就越熟练。所以,要适当提升老师的全球史观的学习。全球史观的运用和学习,能够提高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历史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石迎宾.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16).

[2]王艳.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2017,(19).

[3]余彪.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人文之友,2018,(2).

作者:徐晓欣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与工程建筑毕业论文下一篇:微教学电工电子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