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论文

2022-04-23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青岛黄海学院将高校语言文字工作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结合,以孔子“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国学院为平台,以传统文化特色课程为媒介,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面上推广、点上突破;六艺并举、四书奠基”的育人模式,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论文 篇1:

初中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探析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文化在教学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把数学知识和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合起来,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同时还能继承我国的数学文化遗产。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合

引言:

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的文明史,在悠久的历史岁月中孕育出来了大量的传统文化,且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的学习也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所以,在初中数学教育课程中,老师们可以通过运用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将数学知识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学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魅力,增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活动力,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继承我国的数学文化遗产。

一、深度挖掘教材在初中数学课上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融合

想要把数学知識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的融合,教师可以深度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内容,给学生介绍数学的背景致死以及相关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由来能够获得一定的了解,接着在给学生讲解整节课的数学知识,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让学生继承我国的数学传统文化。

例如,在进行《有理数》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有理数的历史——有理数的错误翻译,以此来增加学生对有理数知识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有理数知识的求知欲,进而主动的参与到有理数的教学活动中,接着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有理数的知识点,把有理数知识和九宫格结合起来,让学生按照九宫格的方式来进行有理数知识的学习,如在9个格内,分别填入-2,-1,0,1,2,3,4,5,6,横竖相加得数一致,以此来增加学生参与到有理数知识的热情,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继承我国的数学传统文化。

二、结合实际生活在初中数学课上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融合

对于初中生来说, 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是他们最为熟悉的内容。因此,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把数学教学和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开展教学,

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逐步增加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另外,还能让学生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感受并学习数学知识,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继承我国优秀的数学传统文化[1]。

例如,在进行《轴对称》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寻找一些剪纸的图片,根据剪纸的图片来发现剪纸的对称性,以此来引出轴对称的概念,接着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以此来提升学生学习轴对称的热情,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了应该要掌握的数学知识,还在数学课上有机融合了传统文化的教育。

三、利用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上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融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发达,和人类的生活也息息相关。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在给学生讲解完整节课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下对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查阅,使学生在互联网上获得一定的与数学知识相关的传统文化,进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同时也继承了我国数学的传统文化[2]。

例如,在进行《勾股定理》的教学时,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了勾股定理的教学后,可以带领学生想象一下历史上所包含勾股定理的内容,接着在告诉学生在《周髀算经》里面就记载着“勾三,股四,经五”的内容,最后教师可以引导感兴趣的学生在课下去搜索一些和勾股定理相关的传统文化,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古今结合带领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与整节课所讲授内容有关的数学家的事迹,以此来增加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热情,接着教师在让学生感受我国在数学方面所展现出来的智慧,以此来激励学生,使他们能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教学课堂中,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并继承了一部分我国的传统文化。

例如,在进行《二次函数》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一下二次函数的发展历史,接着在给学生讲解二次函数的解题思路,最后教师在根据《红楼梦》中的诗歌,来给学生出一个与二次函数有关的数学题目——假设一个风筝的周长(L)已经确定,要使它的面积最大,那么这个风筝的具体形状该如何设计?以此来帮助学生巩固二次函数的知识,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结束语: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对教师的教学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把数学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的融合起来, 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学习数学知识,用传统文化的魅力来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和动力,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同时还能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让我国的传统文化走的更远、更长。

参考文献:

[1]陈新刚.初中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J].科普童话,2019(33):2.

[2]王威.数学教学如何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合[J].辽宁教育,2018(15):28-29.

作者:李玲

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论文 篇2:

高校语言文字工作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要:青岛黄海学院将高校语言文字工作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结合,以孔子“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国学院为平台,以传统文化特色课程为媒介,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面上推广、点上突破;六艺并举、四书奠基”的育人模式,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语言文字;传统文化;育人模式

一、背景与现状

语言文字工作具有基础性、社会性的特点,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和支撑力量。高等学校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开展的重要阵地,做好高校语言文字工作,是社会和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任务。陈春雷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素质是大学生基本素质基础中的基础,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然而,目前高校大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却不容乐观,多数本科高校缺乏相对完善的语文类公共课程体系,人文教育受到某种程度的冷落,语言文字工作近乎处于被边缘化的位置。

2016年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了《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弘扬传播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推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发展。树立和增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探索语言文字工作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开展育人工作,成为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青岛黄海学院历来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语言文字工作的有机结合。2011年学校在校园内立孔子铜像,建六艺坛、群贤道,以国学经典名句融入校园文化建设。2012年9月成立国学院。2013年起举办国学研修班和淑女礼仪班等特色班级,同时面向全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近七年的辛勤耕耘,深入开展国学教育,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成为学校四大办学特色之一。2017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时得到评估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在工作实践中,学校语委办与国学院通力合作,将推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开展国学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结合,并不断进行积极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育人模式。

二、语言文字工作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育人模式主要思路

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开展层面来看,高等院校承担着语言文字教育与普及任务。学校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作为一所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的民办本科高校,学校在对大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方面,既有一般普通高校的共性,也有体现自身特点的个性。总体而言,将语言文字工作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诗教、书教、礼教、乐教等相结合,渗透孔子“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面上推广、点上突破;六艺并举、四书奠基”(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六艺则指礼、乐、诗、书、画、舞等“新六艺”)是我们经探索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育人模式。

三、语言文字工作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育人模式实施措施

以语言文字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是高校的文化使命。学校在实践探索中,以国学院为平台,面向全校开设《国学基础》课程及开展传统文化讲座,实现国学教育的有教无类(面上推广);同时举办国学研修班、淑女礼仪班等特色班级,进行以“四书”和“新六艺”为载体的精英教育,实现国学教育的因材施教(点上突破)。

(一)有教无类,注重推广普及,《国学基础》课程写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将《国学基础》课程列为通识教育选修模块的必选课程,从而为语言文字工作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育人提供了制度保障。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国学基础》课程得到日趋成熟和完善,课程在内容上以《论语》《大学》等经典章句为核心,结合礼教、诗教、书教,从而使学生国学课堂上感觉不到枯燥无味,而是能够充分领略到国学经典文句的隽永与诗词的无穷魅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曾探索将书法教育融入学生第二课堂,由国学院专业书法教师指导学生练习书法,书写内容以古典诗词为主,柳公权云,“心正则笔正”,许多学生因此爱上书法,进入国学院深修有得。

(二)因材施教,开展精英教育,特色班级课程别开生面备具语言之美

如果说《国学基础》课程是面上有教无类的推广普及,那么国学研修班和淑女礼仪班的举办,则是点上的提高升华,是开展国学精英教育的有益尝试和探索。特色班课程别开生面,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语言文字工作的深度融合。特色班的学生是从全校各专业选拔而来,修满两学年8个学分之后可获得国学院结业证书。

对特色班学生的培养讲究“四书奠基,六艺并举”,四书的讲习不求面面俱到,以领会宗旨,得其精要为纲领;六艺的课程则相对活泼生动。礼仪课程将古礼和现代商务礼仪相结合,体现古礼的内涵及现代的应用,国学课堂庄严诚敬,上下课行礼蔚成风气。音乐课程则包括了古筝、古琴等,俗語讲“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礼乐教室中时常传来琴声阵阵,学子流连其中,耳濡目染,身心愉悦。“国魂凝处是诗魂”,《诗经》是深受学生喜欢的课程,《论语集联韵译》、《道德经集联韵译》则是国学院的特色教材,将经典的精华依韵集联,更加体现了语言文字的简约深美。学生自发成立了“国风诗社”,聚会研习,不亦乐乎。书法课程将许多学生带入书道之门,使其小有所成。国画课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致良知》则是国学院的灵魂课程,每次上课时学生都齐声诵读《教条示龙场诸生》,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和表达能力在此课程中得到了大力提升。此外,国学院还开设了茶艺、舞蹈等特色课程。

(三)寓教于乐,传承吟诵艺术,使传统绝学焕发生机

吟诵艺术与古典诗词的结合,最能体现中华民族语言文字之美,通过对古典诗文的吟诵,“能够重回诗歌产生的‘声音现场’,更为深切地理解和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审美韵味”。“吟诵是诗教、乐教,寓教于乐,寓教于美。旧式正统教育传播国学,吟诵堪称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新中国成立后吟诵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当代更堪称绝学。

为传承吟诵绝学,国学院先后邀请中华吟诵学会理事林打打,琴岛吟诵社社长王畬来校讲学、授课。国学研修班、淑女礼仪班一时吟哦之声不绝,莘莘学子从对吟诵的不解、质疑,到欢喜信受,传习成风,从而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学校曾同时邀请青岛市古琴协会名誉主席、著名古琴家姜抗生先生与林打打老师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当时由姜先生抚琴,林老师吟诵《诗经·关雎》篇,希有难得,一时成为美谈。

四、语言文字工作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育人模式实施成效

(一)经典育人成效显著,特色班级成果喜人

语言文字是国学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论语》等国学经典则将语言文字之隽永与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完美融为一体。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使我们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与可喜成果。

2015年,中国孔子基金会授予学校孔子学堂“最具人气奖孔子学堂”称号;淑女礼仪班学生参加山东省大学生中华传统茶艺表演大赛,获团体与个人三等奖。2016年,国学院学生参加山东省首届《论语大会》,一路过关斩将,获得省级二等奖的佳绩;团中央授予学校“青年之声国学教育示范基地”称号。2017年,《国学基础》课程获得学校优质课程建设立项。2018年7月《国学基础》课程获得学校思政课程建设立项。2019年4月山东省首个高职高专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调研报告出炉,学校的办学经验得到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认为成绩突出、特色鲜明,可作为典型案例向各高校复制、推广。

(二)诗教书教结出硕果,吟诵绝学后继有人

诗是最美的语言。诗教与礼教、乐教、书教相结合,则成为语言文字与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载体与媒介。学校的诗教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2013年中华诗词学会授予学校国学院“中华诗词培训基地”称号。2014年山东省诗词学会授予学校“齐鲁诗教先进单位”称号。吟诵绝学也“后继有人”,2015年国学院选拔学生参加青岛大学生国学经典吟诵大赛,喜获二等奖。2018年国学院学生参加“读中国”山东省大学生诗文诵读大赛,获得原创本科高校组三等奖;参加中华经典吟诵大会,经专家团品鉴,被中国孔子基金会评为“吟诵传习人单位”。

五、結语

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中蕴藏着中华文化深厚的精神基因,做好高校的语言文字工作可谓使命光荣、任重道远。青岛黄海学院将语言文字工作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度融合,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育人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果,得到了社会肯定,为探索新时代高校语言文字工作的定位与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陈春雷.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模式改革探究[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8(10):82.

[2]杨叔子.国魂凝处是诗魂[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5.

[3]王伟.传统吟诵的当代价值[J].郑州师范教育,2016 (1):79.

[4]刘勇刚.论吟诵[J].文学与文化,2016(2):35.

作者:张维霖 焦立涛 薛海勤 杨梅 强玉红

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论文 篇3:

诗词吟唱与传统文化教育

教育部在2014年印发了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 3号),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做了明确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中国传统教育的法宝之一就是诵读经典。

通过古谱传播诗词经典

古代文人的诗词文赋是用唱、吟、诵等各种形式进行创作,这里的唱并非歌唱,而是吟诵,因为汉语本身就有声调,只是语言的声调和音乐的旋律节奏并不等同。对古谱诗词进行译介和传唱,能为古代乐谱的传承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2018年7月,笔者有幸参加了上海音乐学院国家艺术基金古谱诗词传承人项目培训,在历时一个月的封闭式训练中,从古谱诗词的整理与阐释、译介与编配、创作与表演、教育与交流四个方面,对古谱诗词的传唱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思考。

古谱诗词是用中国古代的记谱法记载的诗词和乐曲,其中包括诗谱、词谱和曲谱。中国古代记谱法的种类繁多,甚至一种乐器就有一种记谱法,其中包括声曲折、宫调谱、俗字谱、工尺谱、减字谱等,这些古代乐谱与五线谱和简谱最大的不同,即古谱诗词是将汉语言的声音和意义充分融合到一起,追求情感、语感、乐感、美感的和谐表现,有时容易和吟诵混淆,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古谱诗词具有特定的音高和节奏,体现了中国式的审美情趣,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项目在学校的试行

作为全国仅有的三十位古谱诗词传承人之一,笔者深感责任重大,项目结束后就着手筹备古谱诗词的传承和推广。2018年,笔者成功获得烟台市牟平区青少年古谱诗词传唱项目资助,以牟平丰金国学学校为试点开展古谱诗词培训工作,该项目还获得了2020年烟台团市委组织的第二届烟台市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以及网络评选金奖;2019年又在山东省文化厅重点课题“音乐疗法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工作中的探索及应用研究”中引入曲谱诗词传唱,在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疗愈的研究中首次增加了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元素。

项目的教学资料主要来自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魏氏乐谱》和《碎金词谱》中的诗词(1768年,《魏氏乐谱》5卷在日本印行,收录诗词曲谱217首;1844年,谢元淮编成《碎金词谱》14卷和《碎金续谱》6卷,收录诗词曲谱800多首),曲谱主要采用工尺谱进行翻译研究,基本上保留了古谱的原貌,将沉睡在博物馆中的无声乐谱变成了鲜活的有声音乐。

开宗明义《孔子颂》

吟诵、琴歌、工尺谱的对比教学

吟诵调、琴歌弹唱和古谱诗词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也存在很大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同一首诗词可以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呈现。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可以用吟诵方式来展示,还可以让学生体验此诗在琴谱、工尺谱以及古代乐舞中的其他演绎形式。

1.琴歌《阳关三叠》

《送元二使安西》有琴歌、工尺谱两个版本,分别体现出不同的乐曲风格。流传较广、为大家熟知的乐曲是夏一峰传谱、查阜西演奏的琴歌《阳关三叠》(如图),采用的是减字谱,传谱者在前人基础上进行了加工处理并融合了自己对原谱的理解,使整个乐曲情感非常丰满,更接近艺术歌曲的特点,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完整性。

2.工尺谱《阳关曲》

《魏氏乐谱》中此诗名为《阳关曲》,属于典型的边唱边舞的代乐舞,从谱面上即能清晰地感受到乐曲的节奏感很强,一唱三和,体现出古人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愫。与琴歌《阳关三叠》的曲风存在较大差异,相形之下《阳关曲》的音乐别有一番“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与诗作表达的情绪也非常契合。在表演过程中可加入舞蹈,伴随打击乐器进行唱和,能更好地传达出此曲的韵味。这种形式还能对一些有不良情绪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一方面唱歌和打击乐演奏都能将学生内心不能言说的潜在心理郁结进行宣泄;另一方面音乐能够产生愉悦情绪的多巴胺,从而起到很好的调节不良情绪的作用;再一方面,学生通过集体的唱、合、奏、舞等形式,能够产生良性的人际互动,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更好地缓冲学生不合理的认知,最终达到疗愈身心的目的。

3.吟诵调《送元二使安西》

此外,还可以用吟诵方式来呈现这首诗。依靠汉语的音调来表达诗歌的情感,不拘泥于某种音高节奏等音乐元素的限制,其适用面更广,与各地区的方言声调结合更加紧密。吟诵调朴实自然、不假雕琢,与前二者相比,表演性要弱,但即兴性则更强。吟诵、琴歌、古谱都是古诗词的不同表现形式,都有唯美的音调,但风格各异,可以多管齐下、对比教学。让学生认知到三者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但均以各自的方式延续着传统文化精神的命脉。

传承工作初见成效

经典文化的感染力

在最初推广古谱诗词的过程中,业内许多人士担心,针对普通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推广古谱诗词难度较大,因为无论从古谱翻译到学习,还是对古诗词的演唱到理解都非常艰涩难懂,非音乐专业学生很难掌握。然而,无论在高职院校还是在中小学校进行推广,这些问题都不复存在。

初次上课时,很多学生课间都在打闹嬉戏,甚至交头接耳,可是学完一首古谱并能演唱之后,学生们反而能够自觉地安静下来,用一种严肃崇敬的状态进行演唱,这的确让人始料未及。学生逐渐对学习古谱诗词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不仅出现不愿下课的情况,下课之后又会问老师什么时候还能再上这门课。那些所谓“艰涩难懂、难以推行”的担忧,在血浓于水的传统文化精神的感染下都已烟消云散。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并非教师本身教授的水平高,而是古谱诗词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以及流淌于中国人血脉中的文化情结扣动了学生们的心弦,能够让他们自觉地安静下来并继续学习下去。

项目组的其他工作

在项目推广的同时,笔者还承担了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也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讲授工尺谱的翻译和演唱,待学生毕业工作之后,就能将古谱诗词顺利推广到幼儿园,实现了经典传承“从娃娃抓起”的无缝链接。在没有任何音像制品的古代,古人很难直接领略古代乐曲的真实面貌,很多场景需要通过诗文去揣摩、去想象。而当这些沉寂在古籍中的乐谱跃然纸上,却能引领我们初步探知古人的情感生活。音乐本身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以歌唱的形式学习古诗词可以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古谱诗词的传唱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并因此带动了更多的同学投入到古谱诗词的学习当中。

林语堂先生说:“诗歌几乎是中国人的宗教。”我们教授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唱古谱诗词,在学生毕业工作后就会教授幼儿园的孩子们学唱古谱诗词,以此方式进行代际传播;教授中小学生学唱古谱诗词,他们长大之后,又会以各自的方式进行放射式传播;通过教授社区居民吟唱古诗词进行区域传播……以全方位多视角的传播方式将古诗词用唱、吟、诵、奏、舞五位一体融合贯通的形式进行传承,力求让更多的国人将属于我们的“宗教”重新复原,让吟诵和古谱诗词等古老艺术形式焕发出崭新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陈泽民.《工尺谱入门》[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4.12

[2]钱仁康.《请君试唱前朝曲——<碎金词谱>选译》[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9

[3]漆明镜.《魏氏乐谱》[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6

[4]孙玄龄 刘东升.《中国古代歌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3

[5]《古谱诗词传承与当代诗词文化国家艺术基金古谱诗词传承人才培养项目综述(上)》杨赛

[6] 王乙婷.继雅开新,给诗词插上音乐的翅膀——古谱诗词歌曲创作的点滴经验[J].歌唱艺术,2019(05):52-5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9山东省文化厅重点课题“音乐疗法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工作中的探索及应用研究”立项号:ZD201906080阶段性成果。

作者:赵雪晖 程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国幼儿园健康教育论文下一篇:审美教育与舞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