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娱乐新闻采写

2022-08-04

第一篇:文艺娱乐新闻采写

娱乐新闻采写

警惕有意炒作:绯闻、恋情

从皮特到汤姆

防止低俗化:琐事、八卦

从皮特到汤姆

一.娱乐新闻报道重点

1. 创作过程

剧本、筹资、开机、拍摄、封镜等动态

新表现形式、新技术等的采用

2. 演播活动

首映和上映预告、促销活动等

3. 人物介绍

主创人员介绍和批评演播活动

4. 评选颁奖

奥斯卡、金球、格莱美、金鸡、百花、超女

5. 作品评介

介绍内容、展开批评

从多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包括:艺术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技术的等角度。

中国部分主流媒体的品味已经降低到美国黄色小报的水平

中国媒体娱乐报道低俗化的原因:

1. 缺乏高尚娱乐新闻的来源

2. 低俗化是商业化的产物:商业媒体追求利润、发行量,所以一定要迎合受众心理

三.为什么低俗的新闻会有市场?

大脑三位一体论:人的大脑分三部分,爬虫大脑(掌管人的本能,例如攻击、求爱、性交、领地保护等行为)、肢体大脑(掌管人的感情,收集认得感官信息,进行情感方面的处理;意义与情感有关的信息内容,关心孩子)、新皮层大脑(掌管人的高级智能,如认知,语言等),其中,爬虫大脑最强有力,有支配地位。之后是肢体大脑、新皮层大脑。信息的传达是从爬虫到肢体到新皮层。爬虫大脑是超道德的,主要活动基于原始的生存和性冲动,包括攻击等取向。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为什么会畅销(总票房超过32亿美元)

充分的调动了人的爬虫大脑和肢体大脑。

好莱坞专门利用爬虫大脑。

四.娱乐新闻与隐私

娱乐新闻是侵犯被采访对象隐私权最普遍、最严重的一个报道领域。

新闻记者不是执法者,采访活动不是执法行为,不享有执法者和执法行为的特权,不能任意侵入他人的私生活区域。

应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

第二篇:新闻采写技巧

《新闻采写技巧》读书报告

在暑假里读了韩景洪、张岳石的《新闻采写技巧》,对新闻的采访和写作有了新的一些认识,得到了一些新的技巧。

这本书有三篇,分别是新闻写作入门,新闻采写技巧,新闻作品赏析。我重点看了第一篇里的新闻标题的制作,新闻采访的艺术和第二篇新闻采写技巧。

书中强调新闻标题是新闻的门面和眼睛,好标题与好通讯、好消息是紧密相连的,这正与学长学姐们平时强调的一样。作者说:制作标题的过程,实际上是深化主题思想的过程,认真思考出一个好标题,写起来也就主题明确,得心应手。在大一写新闻的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这一点,在写新闻的时候力求提出一个好的标题,但因为经验和认识不足,标题的拟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这本书提出标题制作的基本要求,并列举了很多标题制作的方式方法。在今后的写作中,我更要把制作标题作为一项基本功,经常练习。

新闻采访的艺术也是我重点看的内容,因为我很少进行采访,需要重点学习。都说采访前的准备很重要,采访前准备的充分等于完成采访的一半,但我很多时候不知道要准备些什么。书中介绍了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弄清报道意图,确定采访对象,搜集有关资料,制定采访计划。它从通过有关媒介寻找共同语言,学会巧妙灵活地提问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了一些采访的方法,虽然这方面的内容并不是很详细,但还是有所启发的。当然,提高采访水平是不能只靠一本书的,还需要阅读其他书籍和进行实践联系。

这本书的重点是新闻采写的一些技巧。由于我们写校园新闻,所以我挑选着看了一些有用的技巧。就采写新闻来说,采就是发现新闻,写就是表现新闻。发现新闻:可以从群众生活中发现新闻,从身边门口发现新闻,从冷地方发现新闻,从新闻中发现新闻,从“会海里”发现新闻。我觉得从新闻中发现新闻是很值得学习的,我们学校有很多新闻媒体,校报和其他学院的新闻团体,他们报导过的一些新闻我们也可以写出新味道。“你写的浅,我写的比你深;你写的是什么,我写的是问什么;你写的‘面面俱到’,我是抓住一点,不计其余。”这样我们能在新闻中发现新闻,写出更深刻或更全面的新闻。再说表现新闻:作者给了五句话,20个字:换换思维,巧当厨师,我就是我,比逼逼自己,学点艺术。写新闻熟能生巧,但也容易落入俗套,新闻报道提倡多样化,多品种。要让读者爱读,就得有新的东西,要有特色。而人的脑筋容易避生就熟,避熟就生不容易,总是轻车熟路地走,而不思考是不会有进步的,必须逼逼自己,多思考,写稿要求新。

这本书所给出的技巧,都需要在平时写作的中锻炼,尤其是我们的特殊性,因为我们是学生记者,写新闻要具有校园特色。当然,技巧可以为文章增色,而基本功是不可忽视的。只有在一定的锻炼基础上,运用一些技巧,才能是自己的文章更出色。

第三篇:新闻采写学习感想

本学期我有三次采访经历,采访对象分别为获奖同学、心理咨询老师、创业成功的学长,在这三次采访中,关于采访,我有很多感慨,很多收获,也深刻认识到了采访能力的欠缺。

经过这学期得学习,我发现采访是门艺术,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不是只有“问”和“答”,而其中的学问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深刻体会、学习。

《创造性的采访》这本书让我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很清晰、幽默的将采访的各个方面展现,遇到的很多困惑也可以在其中找到答案。但遗憾的是知道学期结束,我只读了三分之二,剩下的会继续完成。

下面我就结合这三次采访的经历和《创造性的采访》中的内容展开分析。

一、采访“挑战杯”获奖同学:范明媛

自己认为这次的采访还算成功,进展的很顺利,采到素材也很丰富。分析主要原因,与被采访者外向、善于交谈的性格有关;也因我们是同学的关系,更容易交流。

但随着采访的进行,我发现采访很混乱,并没有按照我的采访提纲走,更多的是按照他们的比赛日程,笼统的知道每个时间段要发生什么事。书中关于采访对象喋喋不休也有提到,说的很模糊。而我采取的策略是“追问具体细节”,比如:说到队员们在预赛时遇到很多问题,有的要退出,我追问了这些问题是什么;说到他们很感激两位老师为他们的付出,我追我了有没有实际的例子。事实上,正是这些细节,让我最后确定了报道核心。

这次采访让我清楚的认识到,面对庞大的信息供给,在有限的采访时间内如何把握重要部分,有针对性的提问。

二、采访学校心理咨询老师:顾老师

这是一次在班级的公开采访,只有十几分钟的时间,所以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虽然采访还算顺利,一问一答,很流畅的把问题串联起来,但我的成就感不是很高,因为后来在同学们共同采访的环节,很多同学提的问题都很不错,相比之下我的问题很平淡,没有所谓的“爆点”。

在这次采访过后,我一直反思一些细节。因为在采访之前,听同学说要把我的采访提纲发给被采访对象,让她有所准备,而我在采访第一个问题:您最近在忙什么工作呢?顾老师直接回答我第二个问题:在整理大一新生的心理测试档案。当时满心欢喜,觉得很好的过渡,但后来觉得可能是老师看到了我的问题,关于心理咨询室如何处理每年新生的心理测试档案,有什么反馈。那么我的疑问是要不要在采访之前就把提纲给被采访对象,还是在采访时看他们对这些未知的问题第一时间做出的回答。书中我看到的部分没有提到关于这方面。

三、采访创业成功的学长:周强

这是我第一次走出校园的采访,也是和同学两个人一起采访,个人感觉很糟糕,除了很多冷场外,主要思路完全混乱。

这次采访暴露了我们很多采访方面一直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我和同学各自准备了提纲,两个人只是约定互相补充提问,所以造成的结果是互相打破逻辑,很多时候都很尴尬的不知道怎么继续提问。其次是心中已经预想着一个答案,一直迫使对方承认这种观点,感觉只要他认可,我就好些在稿子中。比如我们一直在问您一定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有没有让您最绝望的时候?而学长始终的回答都是:我是个很自信乐观的人,没有什么问题让我觉得很困难。这个问题我记得大概反复问了三遍,对方类似的答案给了上次。反思:我们可以换种提问的方式。

大多数人会对平和、有好的提问方式报以忠诚的态度。不带个人判断的提问方法对于增强对方的信赖和坦诚,总用是明显的。它说明你不是来判断的,来讨论的,来破坏的,而是来倾听的,来核实事实的,来学习的。

美国广播公司的芭芭拉‘沃尔斯列举了三个采访必备的因素:好奇心、倾听和做作业。《采访美国顶尖采访记者》1991年出版的。

第四篇:新闻故事化采写要求

学习与交流:

中心领导在关于新闻中心如何“解放思想、谋划发展”问题上,多次与科室长座谈,反复强调,有些稿件浮在面上,基本上是空对空的东西,有的是材料,有的要素不全,有的对领导讲话不能把握要旨,甚至引起歧义。为此,要求新闻采访写作要“告诉一个完整的故事,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链,不能断章取义。”

尚书权 2008.11.8

新闻故事化采写要求

中心领导在关于新闻中心如何“解放思想、谋划发展”问题上,多次与科室长座谈,反复强调,有些稿件浮在面上,基本上是空对空的东西,有的是材料,有的要素不全,有的对领导讲话不能把握要旨,甚至引起歧义。为此,要求新闻采访写作要“告诉一个完整的故事,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链,不能断章取义。”

此后,中心主管领导召集新闻采编部门负责人前后两次进行讨论,提出了具体要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必须弄懂什么是新闻故事化

所谓新闻故事化,指的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臵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就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故事因素,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件。这种报道方式用平凡的题材提炼深刻的主题,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情味的因素,情理交融,揭示人性的闪光点,激活人类的情感,增强新闻报道的趣味性与可读性,

1 实现新闻传播的价值。

二、充分认识新闻故事化的优势 1.故事化新闻写作能提高新闻的可读性

平面化和现场感不强是纸质媒体的缺憾,而故事化新闻写作引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使得平面化的新闻报道变得丰满而立体,极大地丰富了新闻报道的魅力。

2.“找故事”使新闻采编更注重新闻性

新闻的故事化要求记者在寻找线索时会更注重重要性、贴近性、趣味性等新闻要素,偏向于挖掘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故事和代表时代发展趋势的社会故事,也注重挖掘新闻背后人性化、源头化的问题。故事化新闻在吸引读者眼球的同时也注重挖掘新闻背后人性化、源头化的问题,提升了新闻的内涵、拓展了新闻的影响力。

三、各种新闻题材都要体现故事化

新闻故事化不仅体现在通讯中,各种题材都有故事化的要求。消息,一般要求是新闻要素齐全,简单明了,交待清楚,但这中是最基本的要求,较高的要求是,消息要有事件、有背景、有分析,有观点,同时,消息中也可以有故事;通讯,勿庸臵疑,要求故事性强,有深度,背景清楚,主题突出,情节生动;现场稿:要有亮点,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故事;对领导活动的报道及引用领导讲话,要把握准确,突出重点,概括全面,尽量用原话;特别要强调的是,

2 油田生产单一,各种措施大同小异,如果不深入采访,稿件内容容易干枯。因此,一定要有现场,见人物,听对话。写出每一个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故事新闻故事化。

1.用形象的事实说话,突出情节和细节。悬念和冲突是故事的基本构成要素。一个好的完整的新闻故事应该有明显的现场感和紧张感”;“提供给读者任何可能得到的细节”。新闻故事化重描述、冲突、情节——这是新闻故事这种信息表达方式的体现。故事要蕴含一系列情节、细节,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要强调对事件的过程的展现,及事件内含的悬念、冲突的表现。要用故事化的叙述,选取一幅幅画面,一幕幕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也可选用鲜活的直接引语,增强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度,抓住读者的眼球,让读者在回味中领略其深邃的内涵。

2.以人为故事主体,以人的视角写故事。在讲故事时,应努力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性、人情的色彩因素,描述人的生存境遇,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展现人性的真善美,把情感因素融入理性思索中。近年来媒体流行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就是捕捉到了普通人身上闪跃着的人性光辉和生命活力,显示了平淡中的伟大,琐碎中的崇高,展示了一种人性的崇高美。故事化的手法,使那些看似单调乏味的事例变成一个个充满人情味的感人故事。

3.建立多维的、立体的故事叙事视角。新闻是一门叙事

3 的艺术,用故事化手法叙事的关键在于对新闻事实叙述的视角选择。一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将新闻事件中的人物作为叙事的主角,通过人物对现场身临其境、耳闻目睹的观察和感知讲故事。二是公众代言人的叙事视角。记者像一个超脱的观察者,不动声色地记录下周围发生的一切。三是第三者的叙事视角。即借他人的眼睛对事实进行客观的叙述。

四、落实“三贴近”,转变工作作风

新闻故事化不仅仅是写作要求,而是对作风、文风、人品的要求,也是开展三项教育,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实现新闻故事化的根本途径。

1.贴近实际,切实做到重心下移。原油上产,难点在基层,重点在基层,原油上产的故事也在基层。过去那种靠打电话、泡材料写稿子的现象必须坚决杜绝。只有贴近实际,写出有吸引力的作品,才能推动工作,推动油田上产。贴近实际,就是要重心下移,把新闻采访的重点放到基层。“记者蹲点抓基层”就是贯彻贴近实际、重心下移的体现,就是注重实践、注重实效的体现。

2.贴近生活,主动对接员工需求。新闻宣传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必须贴近生活,深入生活。而贴近生活的根本目的,在于对接员工需求,从员工需求中寻找故事,用故事把油田领导的要求同群众愿望统一起来。

3.贴近群众,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深入群众、贴近群

4 众,是一个老话题。为什么要“老调重谈”,这是由我们新闻故事化宣传任务所决定的。员工群众是新闻故事的汪洋大海,这个大海中,新闻故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五、强化业务学习,坚持新闻创新

新闻故事化实质上是用各种新闻技巧写作新闻,使新闻报道呈现出勃勃生机。要增强故事性,必须强化业务学习,掌握各种写作技巧,创新新闻报道内容、报道形式、报道手段,满足读者意愿。

一是新闻视觉要创新。新闻采写要跟上时代步伐,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善于运用新的眼光看问题,运用新的新闻视觉审视新闻事件、身边的新事物、新变化,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去研究分析新问题、新现象、新发展、新趋势。

二是事实内容要创新。就是抓住新闻实践中那些代表事物发展趋势,透过表象抓住能体现事物内在本质的东西,写到新闻作品中来,体现到作品主题上去,做到以小见大,一滴水折射阳光,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

三是写稿角度要创新。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要注意大主题,小切口;新视觉,深挖掘,找准切入点,通过巧妙选取角度,达到作品高,形式活,有创意,有吸引力的目的。

四是语言创新。要注意吸收社会转型期的新思想,新变化、新事物和与此结应的是新概念,新提法,新词汇和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前沿的新闻报道绝不能一

5 个调子弹到底,必须跟上时代,进行语言创新。

第五篇: 社会新闻的采写分析

摘要:

80年前中国出现了“社会新闻”这个词后,先后有众多的媒体高人对社会新闻给予注解,社会新闻也成为媒体关注的一个话题。随着新闻改革的发展,社会新闻作为新闻学内容之一,已在报纸、广播电视中逐渐多了起来。社会新闻的专业采写也日益受到重视并逐步规范。

关键词:社会新闻

采写

事实

方法

一 了解社会新闻定义及把握采写技巧的重要性

社会新闻是涉及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风貌的报道,包括社会问题、社会事件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尤以社会道德伦理为基础反映社会风尚的新闻为主。它与政治新闻、军事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文化新闻相比,具有社会性、广泛性、生动性、讲究趣味性,富有人情味等特点。社会新闻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的。

社会新闻近年来被一些都市晚报等生活报看作为主打新闻,但是仍有很多人以内容过于阴暗,画面过于刺激,观点偏激,情节庸俗等,对社会新闻的报道有所不满。现实社会中有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的确会有某些社会现实令读者难以接受。可是,社会新闻作为媒体舆论的工具,就是应该把社会黑暗的一面揭露出来,抨击危害社会与人民的人事。提醒大众正视社会现实,对反面教材进行反思与改进。此时,社会新闻的采写技巧便显得尤为重要。怎样能够把某个社会现实展现给大众并让大众接受,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应该且必须要掌握的。

二 社会新闻采写方法策略

社会新闻的报道是多题材的,它是一门多边缘的新闻。因此对社会新闻的采写方法也应当十分重视。要选择典型题材和最佳角度;要情趣横生,引人入胜;要以小见大,平中寓奇;要注意政策和社会效应;要立足于我国现行法律基础上,讲究科学;要有深厚的知识积累;要广交朋友,建立通讯网。社会新闻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用事实说话,注意新闻的真实性。

1 采访遭拒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新闻采访是正常开展新闻工作的基本前提条件,没有新闻采访就没有新闻来源,更没有新闻传播。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单位和个人都能够积极配合新闻记者完成采访任务,但也有少数单位和个人由于种种原因,以各不相同的借口拒绝记者的采访,有的甚至引发严重冲突。例如1999年3月,湖南电视台记者随邵阳市技术监督局执法人员在湘运市场打假现场采访时,遭到业主单位的暴力拒绝;1999年3月20日,中国食品报记者在哈尔滨采访时,被哈尔滨红太阳集团人员持凶器打伤。

(1)

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记者被打被骂的暴力纠纷也时常见诸报端。其中的缘由,首先,新闻采访触犯了采访对象的既得利益,他们往往用拒绝采访来对抗。其次,新闻采访触犯了采访对象的合法权益,同样会令采访对象拒绝采访。再次,不适当的采访方法,同样会令新闻采访遭受拒绝。另外,新闻采访屡遭拒绝还与采访的时间、地点、场合不当有关。新闻采访遭受拒绝的原因很多,许多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也会导致采访遭拒。

(2) 作为新闻记者,要做的就是反省自己的新闻观念和采访行为。社会新闻的采访应遵循社会规律性原则,要通过解释分析,帮助受众了解社会问题的来龙去脉、意义和影响 ,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报道社会问题时必须遵循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规范,这是人们解决社会问题的准则,是消除不和谐现象,稳定社会秩序的基础要遵循社会公众性原则,表现为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遵循社会进步性原则,报道社会问题必须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根本目的。

2 采写过程中的方法与技巧 (1)首先是标题和导语的制作

制作一个好标题不仅有利于写好一片社会新闻,而且能够更好的吸引编辑的眼镜,给编辑一个好的印象,提高稿件的采用率。一个好标题最重要的是准确,做到“题能统文,文能对题”。其次标题应该简洁明快,力求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出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标题一定要用事实说话,不能掺有任何虚假成分。标题应鲜明,具有真情实感,这样才能表现出社会新闻贴近社会,贴近大众的心理。例如2004年8月26日《光明日报》刊登了《同志,请警惕“关系牌”香烟》,这一标题鲜明真实,容易被读者接受。标题的制作还应生动,多样,可以用名言警句,对仗句比喻句等来修饰一则标题,《新闻知识》1987年第5期的《大老齐成了“香饽饽”》用的就是比喻式标题。

英国新闻学家赫伯特里德说“新闻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美国新闻学家杰克海敦说“导语需要你付出最大的力量。它是促读者读下去的诱饵。”所以要写好导语,首先要具体实在,切忌空谈。要在分析事物特征的基础上,选出素材中能够反映食物特征的重要、精彩、典型的事实来写。其次要简洁精炼,切忌冗长。再次要新颖活泼,切忌呆板。导语要给人以新意,有新闻感、新鲜感。写活导语要讲究文采,善用比喻和特写镜头,展现出故事韵味和人情味,避免用呆板的句式介绍静态事物,使导语新颖活泼。 (2)选好角度

新闻角度是采访新闻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同样一个社会事物,可以从多个角度写出新闻,一般选择最具社会性、最为受众所关心的事物的一个侧面。要多抓形象,多抓特色,多注意新闻事实与人民群众利益的联系,多从读者的眼光出发,做到别开生面,读者一见钟情。

一篇优秀的社会新闻需要从一个好的新颖的角度去挖掘。两届好新闻获得者顾自忠采写的《从邮局看变化》,就是一篇很有吸引力的新闻。它通过新疆经济形势的好转,说明党的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这个报道的主题已不新鲜,但顾自忠别出新意,从邮局这个不大引人注意的角度看社会的经济变化,以小见大,很好的把握了角度的选择成为一篇好新闻。 (3)素材的取舍

写作社会新闻,尤其是写这方面的通讯、特写、新闻故事,往往需要大量素材,在新闻事实总体上可取的情况下,力求把新闻中最有趣、最新鲜、最具新闻价值的东西突出出来。选材一定要与主题相关,才能表现主题的中心思想。要选出典型的素材,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选材还应该少且精。

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获奖者李亚杰、董宏军写的《永远和人民在一起》,大气磅礴,令人动容。08年四川地震后,新华社记者前往灾区,了解和采访灾区广大共产党员抗震救灾的先进事迹。从中做出整理,选出好的素材,把抗震救灾最新鲜,最感动,最具新闻价值的材料整理成为一篇优秀的社会新闻。

(4)语言的运用

采写语言要通俗易懂,朴实自然,简洁明快,这样报道的社会新闻才能故事性强、现场感强、可读性强。作为新闻记者,应该和自身的惰性作斗争,准确的表达出深刻而丰富的内容。要长期坚持不断积累语言知识。获奖新闻《我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作者王遐运用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语言对年过七旬的吴兰玉老人艰苦且坚强的生活做了报道,感人肺腑,成为社会新闻佳品。 3 采写报道中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激发记者的创造精神,有利于新闻报道的创新它使使记者得以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报道模式的束缚,开辟出全新的报道领域思路,使新闻采写工作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求异思维强化记者的主体意识,使新闻报道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它使记者站在历史的高度,独立思考问题,客观评判事物,正确反映社会,不为外人左右,不为传统所缚。求异思维赋予记者独特的思路、独到的见解,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的潮流。求异思维优化新闻竞争机制,给新闻改革注入新的活力。新闻采写工作需要竞争,在采写过程中,不断“求异”,不断地“标新立异”,才能实现新闻报道的突破。 三 我看社会新闻的采写

现如今,社会现象弊端百出,社会新闻的发生与发展鉴证了社会的真实现象。作为新闻工作者,社会新闻的采写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如何做一篇好的社会新闻,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所关注的。我认为首先最重要的仍旧是新闻人自身的标准。我们做社会新闻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揭露社会腐败现象,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社会主义发展铺路。所以,对于一些急功近利,谋取个人私利的新闻人,在对社会新闻的采写过程中肯定不能够以公正的态度去予以揭示。因此,做好社会新闻采写工作,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用事实说话,公正不阿。

创新思维是每个时代,每个学科,每个领域永远都谈不老的话题。对社会新闻的采写来说也不例外。要想在社会新闻采写中做出好成绩,就要寻找自己的新闻与别人的新闻的不同之处。同一个事实,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尽相同。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可以提高想问题办事情的能力与技巧。新闻采写亦如此。拿采访来说,一般的记者会直接照本宣读采访问题,可能还会使被访者紧张甚至语无伦次。而我们可以以另一种比较亲切的身份接近被访者,这样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社会新闻的采写需要每一位对新闻工作拥有积极态度且端正的新闻工作者的努力。这样,才会有好的新闻作品呈现给社会,有更多的受众接受社会现实并积极修正不良行为与现象。社会才会有稳定发展的美好未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眼中上海世博会下一篇:物业品质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