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统计工作汇报

2023-02-25

工作汇报具有重要的价值,一方面,通过撰写工作汇报,个人能对于近期工作状态和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梳理,有利于接下来工作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工作汇报也是一次进行自我展示的机会,上级领导能通过工作汇报来发现员工的闪光点。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教育事业统计工作汇报》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教育事业统计工作汇报

县教育卫生事业工作汇报

近年来,**县委、政府着力在提高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和医疗救助水平下功夫,教育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确保了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和身体健康。

教育事业取得重大突破今年七月,**县高考上线率跃居全州30多所学校中的第四,增幅居全州第一。这是继去年该县高考上线率在长期保持全州末位水平后居全州第九这一喜讯后又一令人振奋的消息。这一消息充分表明了**县委、政府切实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心和通过努力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教育基础薄弱。多年来,由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全县中小学校大多年久失修、校舍破烂、设备紧缺、办学条件极差,很难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改变落后的面貌,为教育发展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实施好“科教兴县”战略,县委、政府千方百计筹措教育经费,为教育事业发展打好基础。多年来,在财政十分困难的形势下,该县积极争取国家扶持、动员社会捐资集资助学,努力争取外援,抓住了国家实施“两基”和“西部开发”等工程的重大机遇,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使教育事业驶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自治县成立以来的二十年,全县累计投入学校建设和设备购置经费4000多万元,对全县12所初级中学和44所完小进行了改扩建,使全县中小学面貌得到了根本的改观。与1985年相比,全县校舍占地面积由312.8亩增加到741亩,增长2.38倍,校舍建筑面积由66480m2增加到115833m2,增长74%,实验室面积由730m2增加到4216m2,增长5.8倍。实验仪器、图书、体育、美术器材等从无到有,部分学校还配置了微机。同时在16所学校建成光盘播放点30个,实现了现代“远程”教育,建成卫星接收点4个。如今,所有中学和44所完小做到了必备条件一应俱全,基本满足了师生教学、生活的需要。

在抓好学校建设的同时,该县始终坚持建成一校、装备一校、绿化美化一校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力争把项目学校建成全县一流的精品工程。全县涌现出了以**一中、上街完小为代表的花园式学校,全县有12所中小学被评为州级育人环境优级学校,上街完小、金星完小被评为省级文明学校,上街完小还被认定为一级示范小学。有28所学校评为县级文明单位,省、州、县文明单位共42个,占全县学校(完小以上)总数的65%。在广大农村,已做到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环境是校园。放眼宽敞的校园,布局科学合理、建筑整齐宏伟,门楼花坊精巧别致,处处花团锦簇,绿草成茵,时时春风拂面,花香袭人,书声朗朗,歌声阵阵。

至2004年末,**县共有完全中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职业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6所,九年制学校5所,小学121所,幼儿园6所。2004年在校学生高中648人,职业高中329人,初中6005人,小学7266人,在园幼儿1272人,全县小学入学率达99.8%,初中入学率达96.5%。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由1985年的4.5年提高到2004年的6.6年,极大地改善了劳动者的文化结构,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为彝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9年在全省贫困县中率先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

医疗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解放前,**俗称:“小夷方”,是疫瘴流行之地。医疗卫生事业任重道远。

1985自治县成立之时,该县设卫生机构15个,其中:局机关1个,县级3个,乡镇卫生院11个,全县卫生业务总收入67.5万元,房屋65.9万元,设备47.6万元,床位214张,人员237人。乡镇卫生院普遍存在医疗设备不多,房屋简陋,主要靠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老三件看病,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的需要。自治县成立以来的二十年,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取得长足发展,迈上新台阶的二十年。

——县人民医院不断壮大。现在的县人民医院,占地11906.89m2,建筑面积9489m2,业务用房面积5827m2,尤其是总投资300多万元的国债项目,住院大楼竣工投入使用,综合医院的服务水平大大提升。电梯、呼叫系统、护士站、病房电话等设施俱全。院内绿树成荫,四季鲜花不断,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使来诊的病员倍感亲切、温馨。医院核定床位110张,并拥有一支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32人,初级职称57人的高素质的医疗

第二篇:区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一、“十五”期间**区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我区现有20所学校,其中城区学校3所,城乡结合部学校5所,地处农村学校12所,共设有245个教学班(其中小学231个,中学14个),在校学生12976人,全区现有教职工763人。目前20所区属小学占地227354平方米(341亩),生均占有17.4平方米,共有校舍面积65420平方米,

生均占有5平方米。辖区内另有市属中学9所,其它部门办学校2所,全区共有各类学校31所。2003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全区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努力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发展。

(一)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办公条件

近年来,区政府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积极争取和多方筹措教育经费,千方百计保证教育投入,预算内教育拨款逐年增长,200

3、200

4、2005年教育经费拨款数分别为2698万元、3100万元、3736万元,从2003与2005年的情况比较看,预算内教育拨款占财政支出比例、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生均公用经费均在逐年增长,为全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财力支持。

[找材料到大-秘-书-网--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对友谊、宁

三、吧浪等12所学校的教学楼进行了改扩建。消除危房面积7795平方米;对三其、马坊、宁一等9所学校的厕所进行了改建,其中新建水厕6座;对三其、朝阳、山川等学校的生活用房、宁四和双苏等校的校园以及友谊、吧浪等校的操场进行了改造;实施小桥大街小学等4所学校煤改气工程,投资66.7万的祁连路小学塑胶跑道现已开工。几年来,共改扩建面积32018平方米,完成基础建设投入3144.8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20万元、省资金160万元、市资金321万元、区财政1440万元、社会捐赠款240万元、学校自筹54万元、教师个人集资316万元,区财政投入资金额占总投入资金额的52.34;二是推进信息化建设,投资50余万元,建成**区教育信息中心,区属20所学校都建成了集卫星地面接收系统和光盘播放系统为一体的远程教育网络,17所学校已安装ADSL宽带,并投入使用,10所学校完成校园网建设,建成了4所学校电子音乐教室。山川、友谊等学校完成了语音室的改造,全区教育信息化呈现出城乡联动、稳步发展、促进教育的良好势态;三是从2004年将预算外收入全额返还教育,弥补学校办公经费不足,为学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四是提高教师公用经费,从2003年开始,将教师公用经费按教职工人数每人1000元核拨,落实了教师的交通费;五是争取校外活动中心资金120万元;六是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积极偿还教育贷款,2003年以来共还教育欠款和教师集资款300余万元。

(二)“两基”工作得到进一步巩固提高

区政府高度重视“两基”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等法规,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尤其是在“控辍保学”工作中,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依法控辍、综合治理、实事求是、重在实效”的指导思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展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实现教育目标责任制,区政府与镇、街道办事处、教育局,教育局与各学校分别签订了双向教育事业发展目标《责任书》,制定出台了《**区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在“两基”工作中的职责和要求》、《**区镇(办)“两基”工作细则》、《**区政府关于控制学生辍学的暂行办法》、《**区关于提高和巩固“两基”工作质量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在教育目标责任的实施中,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督导部门经常深入镇办、学校进行评估和培训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保证了目标责任在镇办、学校的实施和落实。

为巩固和提高“两基”达标成果,加强了“两基”档案建设,由区政府牵头,认真组织安排、开展了“两基”(常住、流动)人口文化分户册的建立工作。自2005年7月全区组织300多名教师在各镇办的配合下,深入社区、农村进行入户调查,填写“两基”人口文化分户册。分户册的建立,摸清了底数、为今后“两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决策依据。

坚持依法治教,教育系统结合行业特点,每年利用假期举办校长、党员集中学习活动,通过报告会,专题讲座进行教育行业法律法规的学习,重点学习宪法及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举办了专业法的学习,注重培养教育工作者的权利义务对等的现代法制观念,不断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管理者的法制理论水平,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积极推进校务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一手抓法制宣传教育,一手抓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2004年6月19日区司法局组织的法律知识闭卷考试,教育系统参考率达100,优秀率达80。在抓好校内法制教

育的同时,学校还积极与周边单位进行共建活动,努力改善学校周边环境,把法制教育向社区延伸。尤其是在“控辍保学”工作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加强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学习,提供了群众对接受教育的法律意识和自觉性,认真做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积极上门动员学生上学,对家长不履行监护人员职责的,由学校出面通知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共同督促其子女入学。二是积极开展贫困生捐助活动,做好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辍学。通过机关干部自主、基督教会、香港道教及其他社会各界的资助,多方筹集资金资助贫困生。2004年区设立贫困生救助基金,资助贫困生78人,资助金额达12466.49元。自“两免一补”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以来,我区贫困生救助范围进一步扩大,力度进一步增强。自2004年秋季至2006年春季,全区23803人次享受免费教科书,8338人次免除杂费、上机费、取暖费,免费金额共计176.49万元。尤其是今年春季开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开始实施,有3761名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6800名学生享受杂费、上机费减免,人数占总学生人数的52,使我区基础教育向实现真正意义的免费义务教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三是学校实行减、免、缓政策,各校积极开展减、免、缓资助活动,几年来,有300多名贫困生得到不同程度的资助。

近几年,在扫盲工作中,继续坚持“一堵、二扫、三提高”的方针,坚持以堵为主,堵扫结合将扫盲教育和科学技术培训相结合,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扫盲,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区农牧局、社发局、教育局等部门协调配合,采取多种形式,开设多项专业进行成人科技培训活动。社发局把扫盲和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科普推广以及实用技术培训结合起来,积极协调组织有关专家、技术骨干深入农村,以最新的农业科技教育引导农民,农牧局结合冬季温棚生产和春耕生产,结合发展养殖业和特色产业,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镇办和教育督导部门继续依托农民技术学校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学文化与学技术相结合,开展扫盲工作;教育局利用假期开展“小手拉大手”等扫盲活动。培训有固定的教学场所,聘请兼职教师,购买了课本、资料、图片及电教设备等,按计划完成培训任务,增强了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提高了成人的整体素质。既巩固了扫盲成果,又推广了科学文化知识,使农民逐步走上了依靠科学致富的道路,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师资整体水平

教师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各校的师资培训始终坚持立足学校教育教学中心工作,培训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单位自筹一部分、个人负担一部分的办法自筹资金,选派教师参加市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的在职培训学习,在教师中积极提倡理论培训与教学实践的有效结合,参加市继续教育培训1700多人次;为了及时了解、汲取教育发达地区的先进教育思想,选派了9名校长和257名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小桥大街小学和济南师范附小结为友好学校,并长期接纳小桥大街小学教师到该校培训。实行校长上岗培训制,让正副校长到青海师大进行为期1个月的培训,校长持证上岗率达100。另外,我们还抓好广大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学历补偿教育,部分学校还出台了旨在激励广大教师自觉参加学历教育的奖励制度,自筹资金奖励学习教育的毕业教师。经统计,目前区属各校45岁以下教师中有80左右已经取得大专、本科学习或正在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

针对师德师风问题,切实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入手,在全区教师中开展了以“爱岗爱生、敬业创优”和“牢记誓词、明确宗旨”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各校普遍开展了“三风”教育活动(校风、教风、学风),坚持双周的政治学习制度、对违反师德规范的教师在年终考核时实行一票否决制,努力使广大教师真正明确“爱岗敬业”的内涵,树立服务意识,增强奉献精神,师德教育落到实处,近几年,我区未发生一起重大师德师风违纪事件,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取得了实效。

教师管理制度进一步深化。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面向社会及全区教育系统认定教师资格769人。积极推行“翻进必考”的用人制度,通过竞争择优方式招聘教师,全面推行教师全员聘任制,实行竞争上岗,完善工作考评制度,教育活动得到了充分展现,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

(四)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积极开展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制度,评价方法的改革,大力改革教学模式,建立了校本教研制度、开发了校本课程,形成了课程改革“培训、实验、管理、研究”为一体的良性运行机制。全区根据地域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划分了三个教研网络片,成立“学科中心活动组”,通过定期组织合作学校的教师互换教学环境,共同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定期邀请合作学校参加本校的各种活动,校际之间比教育看教学、比管理看制度、比学习看效果、比成果看风格,形成了浓郁的教研风气,有效地推动了课改实验。

近年来,我区立足于课题的研究,制定了《**区教科研工作指南》,针对新课程改革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为确保我区课改的几项实验任务能高质量地完成,为保证实验工作取得有效的研究成果,我们以课题带动的方式推进实验工作。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规划,我们确立了六项实验研究课题的内容,即《关于新课程理念与实践的研究》、《教学方式与学习变革的实践研究》、《三级课程管理、运行和开发的研究》、《学校评价制度改革的研究》、《开发课程资源的研究》、《三维度目标体系整合的研究》,每个课题由教科研员为负责人,由教研员、学科带头人及部分学科骨干教师采用分工负责的方法进行研究。部分课题研究目前已有一定的进展。我区以课程改革为重点,承担了多项市级课改研究课题,同时要求各校根据自身实际选择课题,实验教师再根据学校课题确定个人研究课题,形成了“人人要参与、校校有课题、全区成体系”的科研格局。三年来,全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确立了“高效利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实现我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目标”的教育发展思路。投入资金932万元用于信息技术建设,购置计算机1018台,建设计算机教师24间,信息技术开课率100,生机比例13:1,多媒体网络教室11间,电子备课室8间,多功能报告厅9间,集卫星地面接收系统和光盘播放系统为一体的远程教育网络覆盖所有区属学校,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入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2005年我区投资3万元安装了OA办公系统,投资40万元筹建了国家教育信息管理标准化示范区,为20所学校安装了管理软件;投入11万元,建成了**区教育信息中心。我区的远程合作学习研究有二十九个课题被列为省级研究课题,其中五项被确定为省级重点课题,这项课题在我区大面积地开展,不仅得到了省现代远程教育领导小组的称赞,更是对我区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尝试的极大推动。目前,教育网不仅成为我区教育信息的门户,更重要的是成为我区教育的功能性平台。通过教育网的开发、运作,抢占教育理论宣传的制高点,为推动我区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进而带动教育的现代化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五)加强学校科学管理

一是学校实行“目标管理”,要求各校不断规范学校管理的流程,健全考核制度,各校对教师个人的工作及各科室的工作均实行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完善了考核细则;二是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各校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坚持人本管理和制度管理的有机结合,能认真分析研究制约学校发展的难点问题,加强学校管理的针对性;三是加强行风建设。针对社会近年来所关注的教育乱收费问题,区教育局严格要求各校实行了收费公示制度,接受上级纪检、审计、物价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增强了教育收费的透明度;四是加强民主管理。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完善学校教工代表大会制度,学校重大制度均提交学校教工代表大会讨论。

(六)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探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机制、途径和方法。区教育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全面发展,加大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既要考核学习成绩,又要考核思想品德养成教育,从根本上扭转学校教育中的重智轻德。同时,建立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领导;以学校为主阵地,抓好德育工作,健全和完善德育教育工作机制,确定校长为德育工作第一责任人。组织学生开展“做诚信小公民”读书实践活动。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手拉手”等活动;以家长学校为依托,抓好家教工作,各校组建了家长学校,建立健全家长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通过设立“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切实办好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开展家庭教育巡回讲座和培训,运用培训、宣传、评优等各种有效手段帮助广大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使家长积极参与到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坚持以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中心,结合每年的“公民道德宣传活动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证言行一致,逐步建立一个诚信、公平、勤劳、健康向上的社会道德氛围,让广大青少年在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中健康成长;建立有时代感的德育课堂和德育实践活动,结合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重大历史人物纪念日、杰出人物、英雄模范事迹等,开展形式新颖、内容鲜活,寓教于乐的活动,加快德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充分利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抓实学生校外活动。通过参观博物馆、科技馆、西路军纪念馆、军营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有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陶冶青少年思想情操。与驻军部队共建**区少年军校,已举办了八期,有2000多学员在军营进行了军训和国防教育。积极筹建**区少儿活动中心,为青少年学生提供校外活动场所。

关心未成年人的成长,优化他们的成长环境是各级党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各部门坚持立足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各站所长,各负其责,形成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合力。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青团区委、教育局联合开展教育活动,区妇联、总工会承担了未成年人维权,加强了家庭教育等方面的重任,司法、法院、公安等有关部门配合学校开展“模拟法庭”、法制副校长、辅导员进学校或动,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进行网吧专项治理,通过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强化了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净化了他们的成长环境。

二、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

近年来,我区虽然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但总体上看,教育发展还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是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在教育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和教师整体素质还有一定的差距。二是随着城市容量不断增加,房地产开发,居民小区建设带来的人口增加,城市学校生源压力增大,祁连路小学、小桥大街小学、朝阳小学、光明小学、建北小学和山川学校六所城区学校的生源压力大,最大班额达到73人,教育供求矛盾集中表现在这些地区和学校。

(二)教育投入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区政府千方百计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加大投入,对教育的各项投入逐年有新增加,但增幅不大,学校的教学仪器、器材、“九室”及电教设备不足,吴仲、建宁、建青等学校还未改造。

(三)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师资力量不强

缺乏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常规管理还在使用简单、粗放的管理模式,学校管理流程尚未达到制度化、规范化;由于村办学校撤并时的部分民办教师按政策转为公办教师,加之市上给我区安置的原西钢十名教师均为不合格学历教师和教育人事出口不畅等,造成我区师资力量不强,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制约了我区教育的发展。

三、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一)建立教育投入新体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一是依法保证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健全财政对教育稳定的投入机制。逐步提高财政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增强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保障教育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二是进一步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并完善教育多元化投入的有效机制,做好天峻路光明学校的接收、教室配备和招生工作;力争完成原光明小学的改扩建、建青小学的改造、宁大路第二小学综合楼建设等项目;建成**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力争完成1-2所省级标准化学校、3-5所市级标准化学校建设;三是加大对学校图书、实验仪器以及艺术、体育设施的投入,充实办学硬件,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持;四是进一步改革并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拨付制度。积极探索有利于优先发展教育的财政政策,不断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管理的审计与监督。

(二)建设一支适应我区教育现代化需要的师资队伍

一是努力建设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推进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前提的学历升级,通过完善激励机制等方式不断提高骨干教师比重;深入开展以“敬业、爱生、奉献”为核心内容的“师德师风示范校”创建活动,努力建设一个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群体;鼓励和支持教师自主发展,为培养科研型、专家型、创新型教师队伍开启“绿色通道”,采取制定培养计划、完善奖励制度、推广名师经验、授予荣誉称号等方法,促进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是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关,形成高质量教育人才预备队伍,拓宽吸引优秀人才从教途径,促进教师队伍的优化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师管理走上规范化轨道。

三是深化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确立学校的法人地位,建立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办学模式和具有时代特点的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的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以实行聘用(聘任)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优化中小学教职工结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核心,加快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符合中小学特点的人事管理运行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

四是加大教师和校长培训力度。开展教师全员岗位职务培训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培训,强化骨干教师教科研能力培养。健全师资培训的考核评估、奖励制度。继续实行校长持证上岗制度。

五是实施“建名校、创特色、推名师”工程。培养和评选5名名校长、20名名教师、50名学科带头人、100名教学骨干。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占总数的85。选送10-15名优秀校长、30-40名骨干教师到国内知名院校和先进地区学习深造。

六是建立薄弱边远学校师资优化机制。建立城区学校与边远薄弱学校“一帮一”制、教师到远郊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服务制度,强化农村薄弱学校师资的稳定管理机制,加大城乡教师轮校代教、交流任教的力度,逐步实现教师合理流动的制度化,促使薄弱学校师资不断优化,提高教师资源的使用效益。

(三)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构建现代化教育平台

加快教育现代化特别是信息化建设步伐,完善校园网络,加强教师培训和考核,积极开展教学实践,大力实施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工程,促进学校的特色建设和高速发展。

一是重视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建设学习型应用性校园,采取自上而下的培训,更新学校各级领导和全体教师的现代教育观念,采取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形式,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现代化教育研究应用水平。2010年前45岁以下的各学科教师普遍接受信息技术的中级培训和考核,信息技术专职教师高级培训率达到100,建设一支能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促进教学改革的教师队伍。

二是继续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建设一个设施良好的应用环境。加强班级现代化设施设备建设,实施“班班通”工程,让每一个教室都成为多功能电化教室;加强校园网站建设,加强学校各科资源建设,通过购置、网络下载与自制相结合的方法不断丰富资料库,积极开发多媒体课件,加快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不断完善教学、科研管理的信息服务功能。

三是实施信息技术应用普及工程,建成**区区域网和《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实现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为全面实施网络行政管理、网络教学、四方(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互动、教学资源共享、教育信息服务做好基础工作;实施强校对弱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远程指导,实现面向全区的优秀课程网上直播和视频点播,使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区范围内共享,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力开展应用性研究,培育一批示范学校、学科,探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评价体系。

(四)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进教育体制创新

一是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精简高效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的管理手段、职能;落实“以县(区)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加快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进程;健全和完善“校长负责制、全员聘用制、结构工资制”为核心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学校经费总额包干管理,实行校长任期制。进一步增强竞争激励机制,建立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教育管理运行体系。

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健全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和评估体系,推进以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为主线的教学改革实验,积极探索研究性学习,开设研究性课程。

三是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加强教研室建设,做好教育科研的规划、指导,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结合本职工作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坚持理论研究与科学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树立成果意识,认真做好省、市、区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创造一批高质量、高水平教育科研成果。

四是加强教育法制建设。落实各项教育法规,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充分发挥教育督导机构“督政”、“督学”作用,促进教育法规的落实。

(五)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

一是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全面落实《**区控制中小学生辍学暂行办法》,学校要积极与镇办配合,摸清本辖区学龄人口底数,及时敦促适龄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对已确认为辍学的学生,学校应及时通知教育行政部门和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并与镇、办做好辍学生的劝学工作,规劝辍学生及时返校学习。

二是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要确保《**区贫困学生资助管理办法》的落实,认真执行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对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学生实行减、免、缓各种费用,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贫困学生克服困难,完成义务教育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关心教育事业,面向全社会筹措资金,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三是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扫盲工作条例》,按照《**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在“两基”工作中的职责和要求》,学校要为成人教育提供师资、教学场所、教材保障,在各镇、办及农牧、社会发展等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利用冬季农闲时间大力开展成人文化技术教育,逐步由单纯扫盲转向文化技术培训,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

第三篇:我县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尊敬的罗厅长,各位领导:

正值全国上下以饱满的热情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际,罗厅长及各位领导不辞辛劳,深入**调研指导工作,充分体现了省教育厅对革命老区教育工作的关心和重视。在此,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及全县40万各族人民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现将**县

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县基本情况

**县地处云南省东南部,南与越南河江省苗旺、同文两县接壤,东与广西百色、那坡等五县(区)毗邻,国道323线和衡昆高速公路贯穿县境,是云南通往广西、广东等沿海开放地区的重要门户,是云南的“东大门”。全县国土面积5352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145个村(居)委会,总人口40万,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战”于一体的国家重点扶持县。“老”是指**县有着光辉的革命斗争史,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的红七军曾在这里开辟了以“七村九弄”为中心的滇黔桂革命根据地,是全国一类革命老区县。“少”是指全县居住着汉、壮、苗、瑶、彝、仡佬六种族,少数民族人口占76.4%。“边”是指**地处中越边境,国境线长 75公里 ,田蓬口岸是国家二类省级口岸。“山”是指境内山高坡陡,山区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96%。“穷”是指由于历史、地理和自然的原因,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底子薄、基础差,县贫民穷,未脱贫人口还有9.8万人。“战”是指**县先后经历多次战争,特别是对越自卫防御作战期间,作为主战场之一,为捍卫祖国尊严和领土完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田蓬镇沙仁寨“87个人78条腿”成为边境各族人民遭受战争创伤的历史见证。

2007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4.2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2.1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8亿元、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2.2亿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956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94元。全县呈现出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今年1至10月,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4.9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29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2.02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98亿元。

二、**县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战后恢复建设以来,为改变落后面貌,我县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抢抓机遇、振奋精神、迎难而上,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8年完成普及六年义务教育任务,2001年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003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4年稳步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2005年全面实施教职工全员竞聘,2006年实现普及实验教学目标,2007年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县坚持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决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抓好全县教育工作。在狠抓脱贫致富,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快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取得明显的成效。扫盲和“普九”人口覆盖率达100%,各类在校生达68737人,比2000年净增17154人,2008年5月“两基”巩固提高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复查验收。经费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58808人全部享受免杂费和免教科书费,27776人享受寄宿制生活补助费。全县192所中小学按类别标准配备了实验仪器,建成了各类实验室226间;配备了教学光盘播放点324个,卫星教学收视点186个,计算机教室25 个,多媒体教室25个。“农远”工程项目于2008年上半年顺利通过省专家组验收。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相互衔接,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明显提高,中考、高考成绩稳步上升。尤其是2008年高考取得了重大突破。全县共有1003名普高生参加高考,比上年增加163人,727人上线,上线率72.48%,比上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名列全州第二。文科类总平均分406.81分,理科类总平均分394.15分,均名列全州第一。

目前,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00所,在校生68737人。其中进修学校1所,完中4所,普通高中在校生3947人;初中13 所,在校生16529人;职高1所,在校生1019人;小学475所,在校生42279人;幼儿园6所,在园幼儿496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72%,适龄少年毛入学率97.01%;高中毛入学率29.08%,幼儿入园(班)率28.03%。全县校园占地面积137.5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5.98万平方米。其中,普通中学校园占地面积44.7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5.89万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 21.88平方米 ,生均校舍面积 7.28平方米 ;小学校

园占地面积92.7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1.08万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 21.93平方米 ,生均校舍面积5.0平方米。

三、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情况

我县自2004年3月启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以来,先后完成了各学校领导班子公选、教职工全员竞聘等工作。公开招聘校(园)长24名,副校(园)长及中层干部176名

。3000多位教职工参加全员竞聘,有1123 位教师岗位发生变动。先后5次到四川、湖南等地招聘高中教师109人,为教育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通过教育改革,确立了“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学校办学自主权得到进一步落实,内部活力得到激发,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为教育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县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县以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为突破口,采取多种办学模式,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2005年以来,先后与与广东东莞劳动局虎门劳务市场和用人单位联合办班。送往与福建“半工半读”的学生,现有120多人已经进入七匹狼制衣有限公司就业,并有10名学生被公司确定车间管理人员培养。2005年与上海建筑工程学校联办的建筑装饰专业的45名学生,现在已有部分被上海知名建筑公司聘用。2008年3月,组织电子电工班的76名学生到冠捷电子集团进行进行半工半读,月工资均在1000元以上。目前,我县已与台商初步达成意向性协议,与我县职中合作,在县职中建设一条制衣生产线。据统计,全县共为沿海地区输送技能型人才1800多人,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今年以来,我县针对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后教育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把教育工作列为2008年重点督查调研项目。6月下旬,组成调研组分组深入各乡镇、各学校对教育发展现状进行调研。重点围绕我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利弊,查找全县教育发展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并制定出台政策措施,在实践中加以改善和解决。目前,我县已出台了《**县教育工作奖励办法》,并将制定出台《**县教师队伍管理办法》和《**县职业教育发展意见》。县政府每年安排200万元资金和吸纳社会资金注入,对全县办学质量高的学校和优秀校长、教师、学生。今年教师节期间,共投入70多万元,奖励先进学校15所、优秀校长30人、优秀教师174人、学生74人、先进教育工作者50人。针对城区学校发展困难和办学压力问题,我县主要领导又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城区学校调研,召开教育工作现场会,安排了1000万元资金解决城区学校建设问题。

三、全县中小学危房改造规划及实施情况

(一)中小学危房改造基本情况

“十五”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和红云集体等省州挂钩单位和上海虹口区的大力扶持下,经过全县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县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02年至2007年,全县共投入资金6856.75万元,排除中小学校舍危房2.7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其中框架结构校舍达5.38万平方米,占校舍建筑面积的15%;砖混校舍结构达13.69万平方米,占校舍建筑面积的38.1%;砖木结构校舍15.6万平方米,占43.37%;土木结构校舍9851平方米,占2.7%。在实施危房改造工作中,逐步形成了危房鉴定与监测、规划与投资、建设与管理等一系列制度,为解决学生上学难问题,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我县是典型的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受战争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普及初等教育时通过农村群众集资或投工献料建设的砖木、土木结构校舍和无抗震设防的砖混结构校舍,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现已形成大量的危房并持续增加。到2007年底,全县尚有246所学校存在危房,危房面积84987平方米,危房率达24.3%,其中d级危房学校192所,危房面积55865平方米,对师生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严重制约着全县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今年,我县进一步加大教育工作力度,先后完成全县中小学校舍普查和布局调整规划,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预警体系,并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教育投入,精心组织实施校舍危房改造项目,着力解决教育发展的突出困难。截至目前,全县共投入资金2451万元,启动30所学校排危项目,将排除d级危房面积8464平方米,新建校舍面积14023平方米,今年12月底全县还将启动25所学校排危项目,其余危房项目明年全部启动建设。同时,县级财政投入危改和校舍建设及化解“两基”债务资金1714万元。其中,解决县一小教学楼启动资金200万元,解决县二小教学楼二期工程资金200万元,解决县一中学生宿舍楼启动资金200万元,解决县民中民族体育运动场建设资金251万元,解决县职中扩建征地费100万元,投入为民办实事排除10所村级学校危房资金123万元,投入50万元建设山瑶地区示范学校――龙门小学,投入化解“两基”债务资金267万元(解决基建欠款230万元,解决“普九”贷款利息37万元),安排300万元资金用于今年至明年3月的排危贷款贴息(明年4月份后继续安排400万元作为排危贷款贴息),解决远程教育中心网站建设及设备添置23万元。

(二)中小学危房改造总体规划。根据省、州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会议精神和高峰副省长到**调研时的指示精神,按照《文山州整体排除中小学校舍d级危房规划》,结合《**县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我县制定了《**县排除中小学校舍d级危房实施方案》,明确了排危的目标任务,即从2008年起,利用两年时间投入资金6704万元,排除192所学校d级危房面积55865平方米,规划重建面积55865平方米。到2009年,使全县中小学危房比例下降到3%以下。切实加强对新增危房的监测和管理,提升对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的管理水平,使中小学校舍得到正常的维修保护,减缓危房转化速度,减少新增危房数量,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建设平安校园。

(三)资金筹措和措施保障。在资金筹措上,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原则。全县排除d级危房51486平方米,总投入6178万元:一是争取中央和省的危房改造指令性计划资金投入4634万元;二是请求州政府帮助解决危房改造指导性资金500万元;三是县级财政投入危房改造指导性计划资金1044万元;四是争取州政府贴息贷款。此外,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捐资和引进外援资金投入部分项目建设。在项目资金没有完全到位的情况下,我县采取请老板先垫资、企业或者老板向银行贷款的办法,全面启动项目建设。目前,已经有26位建筑公司项目经理报名,垫资承建45个危改项目工程。在措施保障上,一是成立机构,加强领导。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教育工作副县长为副组长,县发改、财政、教育等部门为成员的县校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规划及实施管理组、资金筹措组、宣传发动组、监察审计组。二是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明确县、乡镇、村和学校危改工作责任,做到高度重视,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重点支持,全力保证学校排危项目建设,使全县上下形成推进危改工作合力。三是加强资金管理,确保投资效益。严格按照《云南省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文件要求,切实加强专项资金监督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四是加强项目管理,建立全过程、日常化的监管机制,确保工程质量。五是减免规费,减低成本。将全县中小学校舍排危作为特事特办,进一步降低我县中小学校舍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

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对国家级贫困县,更是给予了特殊的优惠政策,为**县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受历史条件、自然因素和经济状况的影响,**教育事业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整体排除中小学校舍d级危房任务艰巨。目前,我县校舍缺配34万平方米,还有246所学校存在危房。加之,**教育点多面广,交通不便,建校成本高,排危任务十分艰巨。二是教育欠款数额大。“九五”以来,**县在财困民穷的情况下举债发展教育,全县“两基”欠债高达5838万元,至今无力偿还。由于欠款时间久、数目大,使教育事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严重制约着全县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三是学校缺水问题严重。目前,全县仍有307所中小学存在饮水难和饮水安全问题,特别是枯水季节,饮水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共涉及51492名中小学生和教职工,其中涉及边境乡镇81所学校15394名师生。在缺水学校中,常年缺水的学校有141所,缺水时间长达半年以上的有101所,枯水季节缺水的有65所。四是贫困学生救助难度大。全县享受“一补”政策的贫困学生仅占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的45.4%,仍有3.3万名学生需要救助。非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普通高中在校贫困学生较多,影响了高中毛入学率和学额巩固,高中教育普及任务十分艰巨。五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用房不足,尤其是生活用房紧缺,成为新的学生上学难问题。目前,我县大部分寄宿制学校没有学生宿舍和食堂,全县有202所小学、17所初中学校有寄宿学生共43119人,占在校学生数的70.52%,仅有生活用房 82637平方米 ,其中小学 31671平方米 ,初中 50966平方米 。缺配生活用房 292926平方米 ,其中小学 107197平方米 ,初中 185729平方米 。六是教师待遇低、住房紧缺。中小学教师待遇低,农村教师没有乡镇补贴,边境教师没有边境津贴,与越方的边境优惠政策相比差距较大。加之,全县乡镇中小学及其以下学校教师大部分无住房,工作环境条件差,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稳定。

六、恳请省教育厅帮助解决的事项

(一)恳请省教育厅对我县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给予倾斜,安排我县中小学危房改造指令性计划资金4634万元,使我县在2009年彻底排除中小学校舍d级危房。

(二)恳请省教育厅帮助解决我县教育欠债5838万元。

(三)恳请省教育厅帮助解决我县学校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专项资金1623万元。

(四)恳请省教育厅给予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享受“一补”政策,并逐步提高补助标准。同时将“一补”政策扩大到普通高中阶段,使我县普高学生同等享受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生活补助费。

(五)恳请省教育厅出台优惠政策,设立农村教师津贴,提高边远农村教师待遇,安排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补助资金,改善农村教师工作条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六)恳请省教育厅给予立项安排我县24所标准化边境国门学校建设专项资金10287万元,年内予以安排专项资金1213万元,启动高峰副省长 10月8日 到我县田蓬镇麻赖小学、田蓬镇第一中心学校、县二中三所边境学校调研时安排的建设项目。

尊敬的罗厅长,各位领导,虽然我县教育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上级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仍然很多。我们恳请省、州教育主管部门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帮助**,给予更多的扶持和倾斜。我们相信,有省州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一定能够抢抓机遇,振奋精神,强化措施,扎实工作,把排除中小学校舍危房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为全县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思想汇报——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敬爱的党组织: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7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全党全国要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胡锦涛就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出5项要求。

一是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积极推动建设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

三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四是必须促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众,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

五是必须重视教育质量,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和出名师、育英才。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明智的政党,它深刻领悟到我们国家的需要,唯有科教方可兴国。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加速变化的崭新世界,作为一个积极要求入党的青年,如何才能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担负起自己在学校工作中的责任,并且顺利适应目前的发展形势,我想不断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社会越是发展,知识的作用就越是显著,离开了对知识的拥有,一个人就不可能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作出贡献。

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勤学、思考是为了更好的指导我的行动。我想作为一个要求入党的现代青年不应成为空谈者,行动中却很少动真格,而应成为一个党的指导下的实践者。目前教育处于改革的关键时刻,发展大方向已定,目标也非常明确,最重要的是落实,更新教育观念,使各项措施得到贯彻。

大学,是一个培养各式人才的殿堂。我们在最青春的年华步入大学,学习各种知识智慧,同时积累各种经验,怀揣着成为理想中的优秀人才的美好愿望,不断追求进步。

大学中,学生干部就是学生的榜样,应该做到模范带头作用,故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严格规范自己,以身作则。

就我个人而言,我告诫自己必须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严格以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时刻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就是这样的一种自我暗示,让我自觉地去规范自我行为,规范和约束潜意识里的惰性。古人云“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只有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己,才能全方位地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型复合人才。自我教育要求干部要在学生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总结,充实自己,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在服务同学中提升自身价值和社会能力。然而在服务同学的同时也要服务自己,合理调配自己的时间,做到学习与工作两不误。

学生工作才刚开始,我将在接下来的工作学习中不断努力,继续以党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请党组织继续考验我。

此致

敬礼

第五篇: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事业的情况汇报

我市总人口145万人,暂住及流动人口4.2万人,辖20个镇和两个开发区(其中属黄桥老区的有13个镇),计304个行政村。改革开放后,如皋在全省率先获得“江苏省普及初等教育合格证书”;1994年顺利通过省“普九”验收,并获得“省‘两基’工作先进集体”称号。“九五”以来,XX教育事业发展步伐继续加快,基础教育规模、结构和布局在有机调整中更为合理,结构较为完整合理的办学体系进一步形成,办学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全市现有中小学校196所(其中,小学138所、初中44所、普通高中10所、职业学校4所),在职教职工10824人,在校生21.2万余人。其中,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幼儿园6个、省实验小学5所、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11所、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先进镇6个、二星级普通高中3所、三星级普通高中5所、四星级普

一、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高中教育事业发展

省政府提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口号后,我们将适度超前发展高中教育,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和“民心工程”,认真落实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竭尽全力实现发展的跨越。

一是科学规划,调整布局。根据省、市对教育的规划和要求,我们将教育纳入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对高中教育的规模、发展趋势、未来需求等进行了全面调查和研究,提出了“走集约化发展之路,提高教育规模效益”的集约型办学思路,在此基础上统筹规划,确立起高中教育的发展目标,并列入《XX市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目标》。根据规划要求,我们按照“规模效益递增”原则,一手抓重点中学建设,一手抓薄弱学校改造,迅速对高中结构和布局进行了调整。“九五”期间,我们整体搬迁了XX中学;撤并原何庄、城西两所高中,易地新建了城西中学;重建了职教中心和第一职业高级中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产生了强化和倍增效应,使我市高中教育步入规模发展、集约管理的良性发展轨道。进入“十五”,我们制定了《如皋市基础教育规模办学暨学校布局调整“十五”计划纲要》,分别调整和合并了东陈中学、白雁中学,扩建了如皋中学、白蒲中学、如皋市第一中学,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统一。

二是抓住契机,加大投入。针对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事业规模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矛盾,在财政状况十分拮据的情况下,我们提出了“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的观念,采取政府担保、银行借贷、部分贴息,超前发展高中教育。据不完全统计,“九五”以来,用于改善高中办学条件的经费超过4亿元,新建、扩建校舍38.5万平方米,新建校园网12个、网络教室122个、多媒体教室185个,添置计算机2433台、图书23.85万册,添置实验器材价值1176万元。在积极争取财政投入为主的同时,我们广开筹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投入机制,“烟省省,酒省省,省下钱来为子孙。”这朴素的语言反映了XX人民对教育的倾力支持。145万XX人民人人慷慨捐资,新建了一所国家级示范高中——如皋中学;江安镇的许将军年逾八旬,仍情系教育,动员子女捐资20万元助学;吴窑镇的王华先生捐资100万元;台湾山珀公司捐资60万元……由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高中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三是搭建平台,争创重点。办好优质高中,是提高高中办学层次和水平的重要途径。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九五”以来,我们探索建立起有利于优质高中扩张的政策保障措施,对优质高中在经费投入和招生等方面进行政策性倾斜。各有关部门主动支持,通力合作,简化办事程序,减免有关规费,为加快高中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提供了重要保障。各学校通过实行初高中分离、资产置换、名校“孵化”、内部挖潜等多种形式,掀起了一个又一个创建重点中学的高潮。目前,我市10所定点普通高中有二星级普通高中3所、三星级普通高中5所、四星级普通高中2所,4所职业学校有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2所,省重点技校1所。重点高中的创建,促进了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教育观念的更新以及办学特色的形成,实现了高中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二、深化教育管理改革,促进高中阶段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在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硬件与软件同时加强建设的发展观,切实把深化教育管理改革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促进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学校自主办学和自主发展的能力。由于我市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以我市的物力、财力来实现高中教育的优质、快速发展,任务是艰巨的。这就需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努力开辟新的教育生产力。我们遵循“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的原则,探索建立起学校自主发展、政府依法管理、政策措施完善的现代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了学校“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机制,提高了高中阶段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与此同时,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鼓励办学条件较好、教育质量较高的公办普通高中在保证原有规模和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政府土地划拨、资产产权购置、学校布局调整等途径获得新增资产,成功创办了安定高级中学、风华高级中学、博爱双语实验学校、育贤双语学校等6所民办高中。改革促进了我市高中办学容量的迅速扩大,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去年,我市高中入学率达到了86.1%,今年有望超过90%。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普及,为我市今后农村新增劳动力的转移、进一步增强地区竞争力奠定了基

础。探索集约化发展道路,组建了如皋职业教育集团和扬子远程教育集团,拓展了教育发展的新空间。

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激发教师队伍的内在活力。随着高中事业规模的逐步扩大和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把加强高中教师队伍建设始终作为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九五”期间,以“四制”改革为突破口的学校内部管理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探索建立起校长负责制、“双向”选择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进入新世纪后,我们以“人本”和“能本”思想为管理理念,全面推行了教师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聘任制,营造出能者上、庸者让,能者有为、能者有位的氛围;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以学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了充分体现教职工职责、绩效和报酬“三位一体”的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特别是一线骨干教师的积极性。有些学校还通过设立少数较高工资标准岗位的方法,把教师由向高工资学校流动引导到校内竞争上岗的方向上来,促进了拔尖人才的成长和骨干教师的脱颖而出。积极推行人事代理制,通过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实现了师范类毕业生就业与市场接轨;建立高中教师流动制度,促进了教育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青蓝工程”、“名师工程”,促进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了95.24%,优秀教师群体日益壮大。

3、深化评价机制改革,建立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我市是一个人口大市,每年参考人数众多,要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充分调动全市各类高中的积极性。为此,我们根据各学校办学层次、质量基础、生源情况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制定出分类考核的高中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以激发各个层次的学校奋发图强,共同创造我市高中教育质量的辉煌。各学校也相应完善了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了相应的评价机制、监控机制和激励机制,千斤重担大家挑,全市上下形成了人人有目标、个个勇争先的良性竞争局面。职业学校在强化学生技能培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高度重视对口单招工作,帮助有志于继续深造的职校生成功步入高等院校学习。教研、科研部门制定和完善了教研科研工作考核机制,促进了自身“研究、指导、服务、管理”功能的进一步发挥。教研科研人员深入学校,及时肯定新的教改成果,及时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并加以推广,同时认真做好教学质量跟踪调研,切实加大质量检测力度,提高了检测的效果。

三、狠抓高中教学质量,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人民群众对教育最关心的问题是质量问题。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生为本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志。为此,我们提出“提升教育质量就是提升教育地位”的理念,坚定不移地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积极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思路、新方法。

第一,更新观念,树立科学的质量观。随着高中教育普及步伐的加快,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为此,我们做到四个转变:一是将重视高三教学转变到重视整个高中阶段上来。我们把高中教学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来抓,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贯穿高中三年教育工作的一条主线。二是将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转变到重视“培优”与大面积提高质量并重上来。我们不但加大了培优力度,努力扩大高分段学生群体和“名学生”群体,同时更重视全体学生的发展,帮助他们明确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三是将注重课后练习转变到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上来,引导和督促广大教师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益。四是将重视智育转变到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上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人格健全、个性鲜明,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第二,从严治教,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是只抓一朝一夕就可以立竿见影的,因此,我们切实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教学质量的优先地位,从基础抓起,环环紧扣,真抓实干。早在“九五”期末,我们就提出,各高中校长要实行战略重心的转移,从外延扩张转移到内涵发展上来,学校领导必须站到教育教学管理第一线,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切实转变高中教育的发展方式。各学校领导以强烈的敬业精神,沉下心来、靠前指挥,上课、听课、调研,有效地提高了管理学校、指挥教育教学的能力。各学校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标,不断完善教学“六认真”考评机制,强化教学过程管理,规范教学行为,从而把过程管理和目标质量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事实证明,谁抓住了课堂教学,谁就能掌握素质教育的主动权,奏响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凯歌。2003年,我市本科上线率高出全省平均上线率11个百分点;2004年本科上线率高出全省平均上线率13.5个百分点,均分和高分段人数居全省第二名;2005年本科上线人数达3926人,比2004年净增545人,继续名列全省第一。其中,南通市4名进入全省前10名的考生中,我市夺得2名,破历史记录;650分以上的高分段人数居全省第一。职教对口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和上线率连续8年居南通市第一,2005年本科上线总数超过南通其他县(市)的总和。

第三,提升内涵,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教研、科研是教育教学的第一推动力。近年来,我们鼓实劲、出实招,扎实推进“教研、科研一把手工程”,紧跟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步伐,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总目标,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途径、培

养方法等方面,广泛开展了教育教学研究。加强学校教研、科研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教研、科研网络,组织广大教师参与到教育教学研究中来,针对具体内容,解决具体问题,提高了教研、科研对教学实践的针对性、应用性和指导性。加强对高中教育教学的全程研究,引导广大教师既重视高三的冲锋突破,更重视高

一、高二的基础训练,促进全程教学的融会贯通。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新手段,加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研究,以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来促进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学科基地在教育教学中的示范、指导、辐射、引领作用,使得学科基地成为教学指挥中心、课改实验中心、教师培训中心,推动了我市高中教育从教育思想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提高。

近年来,我们适度超前发展高中教育,精心培植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较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看到,目前我们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普及高中教育的需要,高中阶段学校的负债还非常沉重;我们有些学校的品牌意识和开拓意识还不够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在潜能的发挥;一些学校教育思想观念、方式方法滞后,仍然存在拼时间、拼消耗、拼体力等死揪蛮干的做法;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加以解决。各位领导、来宾来我市指点迷津,献计献策,是对我们工作的巨大支持。我们一定倍加珍惜这一难得的机遇,虚心学习,认真思考,准确理解。我们深信,各位领导、来宾的精心指导,一定会给我市高水平、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吹来一股清新的改革创新之风,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育培训机构宣传手册下一篇:加油站油品损耗及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