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编辑教程

2022-08-03

第一篇:网络新闻编辑教程

新闻编辑教程

一、 新闻编辑的特性

1、 新闻传播的主导型工作,(1)编辑工作的主导性体现在报道的定位上,报道

定位是对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和个性特征所作的总体规范,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新闻报道的方向、特色和质量,是指导新闻采编的基本思想和原则。(2)编辑工作的主导性体现在报道的策划上,报道策划是对报道运作诸环节的预先预谋,即对报道什么和怎么报道的思考和设想,他追求创意与良谋,着眼于报道效果的优化。(3)编辑人员安排版面、节目和网页,又几乎每天紧盯网络,因而比较了解总体情况、突发事件和信息,加之具有旁观者清的有利条件,这就使他们能够对记者的报道给予一定的指导,包括提炼主题、开掘题材、选择角度乃至提供采访线等等。(4)报社的编前会制度,集中、鲜明体现了编辑工作主导性,为动态地把握好新闻传播的方向和质量提供了保障制度。编前会通常由值班总编、编委和各采编部门负责人参加,是每期报纸组版前的决策和调控会议,着重确定重要版面和重要稿件的安排。

2、 新闻传播的整合性工作,整合是在筛选和整理基础上的组合,不是将单篇报

道简单相加或随意拼凑,而是以优化为目标,对他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和配置,彰显和发掘他们各自的内涵,形成“量变效应”,使新闻报道总体升值。

3、 新闻传播的把关性工作,(1)编辑的把关是全程性的把关,把关贯穿于编辑

工作的全过程,从新闻的选择、修改、标题,到报道的配置和合成,每个环节都是在把关,都不能疏漏,都应当有把关意识。(2)综合性的把关,不仅对新闻报道从政治、思想到事实、表达等层面进行全面检验,还包括既要检验报道的个体,又要检验报道的总体——版面、节目和网页。(3)终审性的把关,记者报道的差错由编辑可以纠正,而编辑审定的报道出了问题,就会向受众传播,所以是终审性的把关,至关重要。

二、 新闻传播与新闻编辑的关系

新闻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采写与编辑是其中的主要环节和基本业务。两者相互依存,统一于共同的传播目的和服务对象之中,同时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新闻传播的主导性、整合性和把关性,是新闻编辑工作的基本特性所在,从中也可以看出他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价值和作用。

三、 网络新闻编辑的特点(互联网带来的变化)

1、 编辑地位与职责的变化,如果说传统媒体的新闻编辑主要是处理记者、通讯

员和通讯社提供的新闻,那么,网络新闻编辑还增加了搜索和跟踪网上新闻信息的职责。及时网站配备的记者不断增多,编辑工作依然是网络新闻报道中最主要、最重要的业务,网络新闻的竞争更多表现为编辑工作的竞争。

2、 编辑思维与观念的变化,(1)互联网作为多媒体平台,他的新闻编辑人员不

仅要熟悉平面思维和线性思维,还要懂得超文本思维,是一种发散性思维和一种环换位思考方式,必须考虑网民浏览新闻后可能需要的信息,设身处地为网民着想。(2)互联网交互功能的凸显,还需要编辑人员树立护动传播的新观念。编辑应该随时注意征询和搜集网民的反馈意见,介意调控报道内容和方法。(3)独家新闻在互联网领域也是掌上明珠,但与传统媒体相比,因为复制粘贴时效性不再是作为独家新闻的第一要素,也就是说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编辑还应改变对独家新闻的传统理解,不是单纯追求他的时效性,更应解读和开发其对网民的接近性和重要性。

3、 编辑手段与方式的变化,网络的编排手段不像传统媒体那样各有侧重,而是

兼收并蓄,囊括所有;方式上最主要表现为动态化,不仅流量特大而且滚动

性极强,网站的首页和主页的设置也是比较突出的表现。

四、 媒介融合给新闻编辑带来的改革

媒介融合,广义是指所有所有媒介及其功能、所有权、组织、资本、传播手段等有关要素的结合,狭义是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合作和联盟。

1、 技术层面,报纸编辑不仅要会处理文稿、图片还要懂得音频、视频新闻的编

辑,不仅要会设计报纸的版面,还要懂得网络版、手机版的编辑。

2、 内容层面,需要编辑部更新观念,转变思路,积极探索跨媒体运作的模式,

围绕同一主题或事件,选取不同报道角度和重点,不同报道形式才能同中显

异,各展所长,避免同质化竞争,提升不同媒体各自的影响力。

3、 角色层面,编辑兼任新闻节目播音员或主持人。

五、 新闻编辑的基本修养

1、 高度的责任意识

2、广阔的知识视野

3、执着的探索精神

六、 报道定位的依据

报道定位,是新闻媒体编辑部对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和个性特征所作的总体规范,他从根本上决定了新闻报道的方向、特色和质量,是新闻报道乃至新闻媒体安身立命的基石。

1、 媒体因素,(1)以媒体性质而言,具有机关报性质的媒体在政治、思想、政

策导向方面,担任着更为重要的任务,同时又容易掌握来自权威部门的重要

信息。(2)以媒体的层级而言,所处层级越高,报道的视野应当越广,报道

的要求也应当越高。(3)以媒体的物质条件而言,技术设备与资金保障(4)

以媒体的传播时间而言,如晚报与日报各有优势。

2、 受众因素,在性别、年龄、籍贯、职业等方面,受众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庞

杂性、多样化特点。

七、 报道定位的要领

1、 坚持正确导向,

2、满足受众需求,

3、体现自身特色

八、 报道策划的原则

报道策划,是新闻工作者根据新闻规律,对报道运作诸环节的预先谋虑,即对报道什么和怎么报道的思考与设想。

1、取信原则,报道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搭准社会的脉搏和受众的需求,不能闭门造车,应注意打假,表现在(1)不能任意摆布报道对象,导演事实;(2)不能以报道策划为名,行商业策划之实。

2、立异原则,报道策划的生机和魅力在于立异,在于出新,最宝贵的品格是拒绝平凡,追求创意,应当不拘一格,大胆探索,尽可能在报道的内容、形式、角度、参与对象等方面求异求新,出奇制胜。

3、应变原则,讲究灵活性,随即应变,因为策划是对未来将发生的情况做当前的决策,如规定太死,一旦有了变化,影响报道。

4、集思原则,报道策划的主要对象是战役性报道、专题报道、以及重要事件,重要活动和重要典型报道,涉及社会环境和媒体内部的众多方面,难度系数大,靠个人不容易策划好,其时效性是快速决策,时间比较紧,需要集思广益,优势互补,提高质量和效率。

九、报道策划的类型:阶段性报道策划,专题性报道策划,即时性报道策划

十、报道策划的方法:系统方法,参照方法,逆向方法

十一、新闻选择的重要意义

1、 实现报道宗旨的基本保证,报道宗旨可概括为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

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建设。

2、 形成报道特色的基本保证,任何媒体都要求自己的新闻报道具有独特的个性,以吸引

和扩大受众群,赢得竞争的主动权。

3、 提升报道水准的基本保证,新闻选择居于支配地位,他制约着新闻的梳理、标题的制

作、报道的配置与合成等诸道工序,其他处于从属地位,新闻选择得当,有了好的基础,其他环节合理才能收到好效果。

十二、新闻选择的依据

1、 社会规范(1)遵守政治规范,最根本的是要服从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和领导核心,

还要注意不能刊播与现行政策不相符合的新闻。(2)遵守法律规范(3)遵守道德规范,力行其中的实事求是和清正廉洁。

2、 受众需要(1)受众的需要具有一致性和差异性,一是反映热点事件,二是涉及大众

利益,三是反映案件或灾祸;(2)及时地、动态地了解受众需求的变化。

十三,新闻选择的注意事项

1、 要有全面的观点,一是不能只看到新闻中积极的一方面,而忽略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消

极一面。第二层是不能只看到消极而忽略其可以转化为积极的一面。

2、 要有平衡的观点(1)重点与一般的平衡,比例一般以三七开至四六开为宜;(2)领

域、行业及其各构成要素的平衡;(3)肯定性因素与否定性因素的平衡要以积极为主,但不能放弃对那些落后、阴暗的、消极的因素开展必要的批评。

十四、新闻的梳理

新闻的梳理是对选定的新闻进行净化和优化处理,既要求注意整体又注意细节,既要求注意内容又要求注意形式,因而是对新闻的一次全面而细致的再检验。

1、 新闻梳理的下限,新闻梳理的首要任务是要纠正新闻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差错和问题,这

种着眼于补偏救弊的改稿行为,可称之为新闻的“保护性梳理“(1)纠正各种差错,包括事实性差错(违反常识,不合情理,主观想象,言过其实,前后矛盾,以偏概全)、政治性差错、知识性差错和文字性差错。(2)避免各种不当,@内容方面不当,一是提法不当,二是做法不当,三是泄露内情;@用词方面不当,词语的分寸,感情色彩和适用范围,尽量避免用词不当。

2、 新闻梳理的优化,(1)凝聚主题,@一线串珠,主题集中,确定一个中心,不能中途变

道;@削去枝蔓,为了突出主题,就要忍痛割爱;@以少胜多,选材以少胜多,材料既可以突出主题,也可以冲淡主题,材料的选取不在于量而在于质;@精简过程,对事物过程进行必要的压缩和概括,使新闻报道短而精;@详略得当,与主题关系直接、重要的内容应当展开,写得具体、详细一些,不足的部分还应当设法补充,关系间接的应压缩,写得概括,简略,可有可无还应删除。(2)凸显精华,@改变体裁,调整结构,各种文体,各有特点,各有优势。@取其特点,独展所长,不能面面俱到,可以将精华取出独自成篇。@化整为零,各显其要,对于新闻重要信息多,但篇幅长,压缩会伤筋动骨,整体刊播难以使受众统揽各要,可以分成若干篇,组合刊播。@分层加工,链接建构,网络新闻可以超文本链接的形式显示,可按照标题——摘要——简讯——全文这种倒金字塔式结构分层予以加工。

十五、新闻梳理的准则,

1、 有稿必检(1)一般记者的稿件要检验,总编辑的稿件也不能忽视;(2)基层通讯员的

稿件要检验,领导机关的稿件也不能忽略;(3)本媒体的稿件要检验,转载稿件也不能忽略;(4)地方媒体与中央媒体的稿件

2、 有错必纠,既是对受众负责,也是对新闻工作者和审阅者负责,无论受众、领导及有关

人士都会欢迎与支持。

3、 有改必慎,慎重修改要求改必有据,一定要求准确无误,一定要有充分的依据。新闻的标题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题目,他以简短的文句概括新闻内容,是新闻传播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影响受众满意度的极为重要的因素。

一、 新闻标题的作用

1、 导受作用,导受即引导受众阅读和视听,是导读、导听和导视的总称。

2、 导向作用,标题是新闻与评论的结合点,标题的导向功能最为明显的表现是就事理论,

借题发挥,更多是通过词语的褒贬和语气的强弱来显示的。

二、 新闻标题在新闻媒体中的区别

1、 不同载体的新闻媒体对标题的要求不尽相同,如报纸要求标题特别注意词句的修饰,更

加讲究语言的生动、形象、含蓄和凝练。

2、 同一载体的新闻媒体对新闻标题的要求也有区别,这是由媒体的性质、受众对象和所属

地区等因素造成的。

3、 语言,如机关报性质的媒体,标题总体上要求语言朴素,平实一些。

三、 新闻标题与新闻事实的关系

新闻标题与新闻事实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新闻标题必须揭示和符合新闻事实。

1、新闻标题必须揭示新闻事实,

2、新闻标题必须符合新闻事实。

四、 新闻标题系统的结构

1、 主体类标题(1)主题,也称主标题,以示与文章的主题相区别,通常用于揭示新闻中

最重要、最吸引受众的信息。从表现方法来看,主题可以是实题,即叙述新闻事实,也可以是虚题,即评价新闻事实,揭示其意义或隐含的理念。但在单独使用时,消息的主题应当是实题或有叙有议的虚实结合体。主题可以是一行,也可以是多行,但一般不超过两行。(2)引题,主题的引导题,位于主题之前,常用于说明、引申和烘托主题,因而有纵向和横向,又分别被称为肩题和眉题。新闻的来源、背景和原因,一般由引题来交代;新闻的意义、本质一般由引题来揭示,新闻的环境、气氛一般由引题来烘托。(3)副题,主题的辅助题,主要用来补充、解释和证明主题,通常位于主题之后,又称子题、副标题。如果主题不胜负担,难以概括新闻中重要的信息,就应借助副题予以补充;如果主题含而不露,不叙述具体事实,受众不易明了,借助副题解释;如果主题就实论虚,不提供具体事实,受众易觉空泛,借助副题予以证明。引题和副题又统称为辅题。消息和通讯的标题都可以有副题,但消息副题前面不用破折号,而通讯要。主体类标题按组合不同,又分为单一型和复合型标题,单一型标题有主题而无辅题,通常用于信息单一的新闻。复合型则是两者具有,一般用于信息比较重要而又复杂的新闻。

2、 从属类标题,这是新闻标题系统中的从属部分,是对主体类标题的补充。(1)提要题,

比较详细地概括文中主要内容的概要题,通常用于重要信息多而篇幅又较长的新闻,可以收到突出要旨和活跃版面的双重效果。(2)分题,插在新闻或文章中的小标题,又称插题。

3、 整合类标题(1)栏题,为一个专栏或一组稿件所加的总标题;(2)类题,以归类为主

要目的的综合题。

五、 新闻标题的表现方法

1、 态度层面的方法:@客观性方法,即只叙述事实,不发表议论,不加渲染烘托,述而不

作。@主观性方法,即标题对事实进行评论、渲染和烘托,明显地表现出倾向性。

2、 修辞层面的方法,@形象方法,化虚为实,化静为动,让受众可以感受和触摸;@强调方

法,加强语气、突出内容的方法,可以使标题加深对受众的印象。@蓄意方法,曲陈其

事,隐含其意;@齐整方法,特指对偶方法;@引用方法,借用他人话语或语句来概括新闻内容,以增强标题的表现力(顺口溜、谚语、方言口语、诗词名句、标题要拓宽引用的视野如歌词、影视片名等等)。@简练方法(炼意、炼句、炼字)

报道的配置

报道的配置,就是按一定的报道意图将稿件搭配、组织成有机完备的整体,

一、综合性配置,强调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以吸引方方面面的受众。配置要领要做到“六

个结合“

1、 点面结合,点指的是重点,面指的是一般的新闻。既要反映当前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

方面的新闻,要有反映当前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的新闻。

2、 庄谐结合,庄重、严肃的新闻与一些轻松活泼的新闻。

3、 褒贬结合,不能忽略批评性稿件,更好的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4、 图文结合

5、 长短结合

6、 多种文体结合,除消息为主外,还可以安排通讯、评论、来信等。

二、同一性配置,是将具有某一或某些要素相同的稿件聚集在一起,这种方式可以增强新闻

单元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还能形成强势,获得规模效益和比较优势。

1、 强标识组合,即具有明显标志。(1)借助标题,通过标题的整合,显示稿件之间的相同

关系;(2)借助专栏

2、 弱标识组合,即不具有明显标志。适用于一是报道价值一般,没有必要加以突出,或报

道价值虽大,但多次采用标题予以强化,再突出就作用不大,而且有可能冲淡其他需要突出的信息。二是报道价值虽大,但如用明显标识一个是较难第二是效果不一定好。

3、 延伸性配置,增配其他稿件,对新闻加以拓展,使之丰富、深化。(1)广度延伸,即对

新闻进行补充,增加相关信息,着眼于加大信息量,量的延伸。(2)深度延伸,即对新闻着力开拓,深入揭示其底蕴。

4、 解释性配置,当一篇新闻内容不易为广大受众所理解或明了的时候,需要借助其他资料

加以说明。(1)文字资料,(2)示意图表

5、 多媒体配置,就是运用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多种编排元素构成一篇或一

组新闻报道。(1)内涵式配置,将多媒体元素纳入一篇新闻,使他们成为其有机的组成部分。(2)外延式配置,将这些多媒体元素作为相对独立的报道,从不同角度延伸、拓展某一新闻事件或新闻活动。

报道的合成

报道合成包括版面、节目和网页的编排设计,是新闻编辑过程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新闻价值判断的综合表现。

一、编排设计的价值,编排设计主要运用非语言符号。

1、 表态功能

2、 启示功能,既有积极又有消极方面。

3、 吸引功能

二、编排设计的原则

1、 相符原则,编排设计与对象相一致,包括三层意思(1)要与媒体的性质与特点相一致;

(2)要与新闻单元的性质与特点相一致,如政法、科技、经济、文娱等方面;(3)要与稿件的价值和特点相一致。

2、 重点原则,突出重点,分清主次。

3、 有序原则,编排设计要分清条理和层次,注意新闻的组合,尤其是文字与图片。

4、 便易原则,要易于受众阅读或获取信息。

三、版面元素,正文、标题、图片、线条和色彩这些印刷符号式构成现代报纸版面的基本成

分,统称版面元素。

1、 正文,即用来显示报道和文章的文字,涉及大小、形体等;

2、 标题

3、图片

4、线条

5、色彩

四、版面编排的方式

1、 重点式编排,是运用强化手段突出重点稿件,主要有标题字和面积加大,标题字黑底反

白,正文字放大或用异体字,正文排长栏,题文围框,粗线勾勒,图文组合等等。

2、 集中式编排,用比较多的篇幅报道同一类内容,或反映同一个主题

3、 对比式编排,是将内容对立的稿件组合在一起的编排方式,具有对比显著、褒贬分明的

特点,有利于主题的强化和深化。

4、 对称式编排,讲究版面元素的工整对称,整体感和稳定感较强,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5、 交叉式编排,注重稿件之间的穿插、咬合,标题横竖搭配,交替使用,避免碰题,讲究

错落,正文多呈不规则形状。优点是化长为短,增加版面变化,易显生动。不足是设计和排版都花较长时间,长篇稿件过度穿插会带来阅读不便。

6、 模块式编排,题文组合均成四边形,不忌碰题,讲究块状错落,版面简洁,整齐,清晰

易读,便于读者快捷地获取信息,而且易于设计、排版和抽调稿件,十分适合电子排版。

7、 冲击式编排,标题显赫,照片增大,线条粗黑,色调浓重,醒目夺人。

8、 分解式编排,把一篇消息或通讯拆分成几个部分,并通过字差、线差、框差、栏差或色

差等编排手段的变化,将这些部分有区别地显示出来,以增加显醒点,吸引读者阅读内容。

第二篇:网络新闻编辑试题

《网络新闻编辑教程》试卷

姓名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20分

1、被人们称为 “第四媒体”的是()。

A. 网络媒体 C. 电视 B. 广播 D. 报刊 )。

2、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综合性商业网站如果要登载新闻,合法的新闻来源是()。

A. 国外新闻媒体网站B. 国内新闻媒体网站C. 专业网站D. 任何商业网站

3、在一个网站的基本结构中,频道之下一般设置若干个()。

A. 网站B. 栏目C. 子栏目D. 文章

4、下列网络稿件标题中借用了诗词佳句的是()。

A.《雨雪潜入夜 落地了无痕》B.《至死不渝:相拥五千年的恋人》

C.《双“福“临门 》D.《最爱的人伤她却是最深》

5、关键词选取和设置中最重要的原则是( )。

A.“精确性”和“规范性”B.“全面性”和“适度性”

C.“逻辑性”和“层次性”D.“规范性”和“逻辑性”

6、在为战争、海啸等大的人类自然或社会灾难专题配色时,网站编辑最好选用的颜色是()。

A. 蓝色 C. 黄色 B. 绿色 D. 黑白

7、以下属于突发性新闻事件专题的是( )

A. 两会专题 B. 抗击非典专题C.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 D. 春运专题

8、论坛内容管理最主要的工作是()。

A. 论坛内容的审核 B. 论坛帖子的管理C. 论坛论题的管理D. 论坛内容的组织

9、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论坛版主是论坛的象征 B. 论坛成员才是论坛的主角

C. 论坛成员只是被管理的对象 D. 论坛版主是论坛的主要管理者

10.在网络时评的几种基本形态中,影响最大的是()

A. BBSB. E-mailC. UsenetD. Blog

11.请看下面网络稿件中的一句话,分析它的语病是什么。()

“目前,我国各方面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

A. 用词错误 B. 指代不明C. 成分残缺D. 搭配不当

12.与传统媒体的标题相比,不属于网络稿件标题基本特点的是()。

A. 题文分开 B. 超文本链接编排C. 题文合一D. 多媒体辅助优势

13.一般来说超级链接的运用方式大致有三种,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利用超级链接设置延伸性阅读B. 利用超级链接改写文章

C. 利用超级链接改变传统文本的写作方式D. 为文章中的某些关键词设置超级链接

14.在对新闻专题网页进行编排设计时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下列选项中排序正确的是()。a. 编排栏目 b. 设计页面 c. 选择图片 d. 搭配色彩 e. 制作标题

A. abdceB. bcdaeC. badecD. bdeca

15、将网络新闻稿件分为国内、国际,国内又分为某省某市,这种归类角度是()

A. 按主题归类B. 按地域归类C. 按稿件重要性归类D. 按稿源归类

16、网络稿件中出现的错别字、语法错误、标点符号误用、数字使用不规范、行文格式不统一等问题属于 ()。

A. 知识性错误B. 事实性错误C. 辞章性错误D. 政治性错误

17、以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取胜的是()。

A. 网络博客B. 网络专题C. 网络论坛D. 网络调查

18、网页中最重要的内容是()

A. 声音B. 图像C. 文本 D. 动画

19、网络新闻专题具有而传统新闻专题不具有的特点是()

A. 综合性 C. 深入性 B. 全面性 D. 超级链接性

20、下列选题项目中哪一类通常是受众调查的好选题?()。

A. 当前社会热点B. 网民的关注点C. 当前的时局D. 重大、突发事件

二、判断题10分

1、网络编辑行业自律是以道德规范、专业精神和社会良知作为支撑的,是大众传媒向社会承担责任的具体 表现。()

2、如果网络新闻中涉及的事实本身的变化是渐进的,则无法实现信息的时效性。()

3、可以预先对突发性事件专题进行策划、组织,因此突发性事件专题常常能做好、做大。()

4、与传统文本的信息处理方式不同,超级文本写作是以“字符”为单位组织各种信息的。()

5、在网络调查问卷的设计当中应注意,回答方式只能是封闭式。()

6、根据新闻专题内容与性质的区别,可以将其分为开放式专题与闭合式专题。()

7、无限制论坛就是没有管理员进行管理的论坛形式。()

8、网络新闻中的图片也可以做超级链接。()

9、网络博客的价值与意义体现在:为个人创造了一个信息化的“生活”时空,实现社会自我的新平台,扩大 了“社交”范围。()

10、网络新闻标题最好控制在 20 字内。()

三、简答题4×5分=20分

1、简述网络新闻专题角度策划的基本思路。

2、简述新闻图片的特点及作用

3、简述导读页设计的一般原则

4、简述专家在线访谈的组织

四、综合操作题50分

1、请给下列消息拟制一条单行题,字数不超过 20 个字。10分

2011年09月28日16:37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9月28日电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今日称,“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存在技术要求高、新技术采用多、验证难度大这三个难点。

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总指挥部9月28日下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向中外媒体记者介绍任务有关情况。

武平介绍,空间交会对接是追踪飞行器和目标飞行器在预定的空间轨道交会,并在结构上连成一体的过程。交会对接技术与载人天地往返技术、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技术是载人航天发展的三项基本技术。空间交会对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用于大型空间设施的建造、运行和维修;二是用于为长期在轨运行的空间设施提供物资补给、人员运输和空间救援;三是用于登月和深空探索等航天任务。

武平表示,与美、俄早期交会对接试验不同,专门研制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技术、经济等方面更具优势:一是目标飞行器可支持多次交会对接,减少发射次数;二是目标飞行器按后续空间实验室的要求设计,可在完成交会对接任务的同时,验证部分关键技术;三是还可同时开展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武平还提出了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前期任务相比,首次交会对接任务的难点:

一是技术要求高。发射飞船的运载火箭入轨精度指标比过去有大幅提高;另外,在轨寿命要求大幅提高。二是采用了很多新技术。这次首次采用了火箭的迭代制导技术,以及组合体控制和管理技术等。

三是验证难度大。由于受地面环境和试验条件限制,部分新研设备在空间环境下的功能性能指标无法得到全面真实的验证,还需要通过飞行试验来考核。四是任务的组织实施更为复杂。此次任务持续时间长,发射次数多,对于任务的时效性、整体性和关联性很高,交会对接过程关键事件很多、决策点很多,对任务组织指挥、各系统协同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据新华网文字直播整理)

2、请给下列网络稿件撰写内容提要,字数限于 100 个字以内。30分

2011年10月30日 15:57

来源:公安部网站

近日,公安部指挥全国公安机关开展统一行动,成功破获“8·31”特大网络吸贩毒案,查获涉毒违法犯罪嫌疑人员12125名,破获制贩毒案件496起,打掉制贩毒团伙144个、吸毒窝点340个、制毒工厂(点)22个,缴获毒品308.3千克。该案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是全国首例利用互联网视频交友平台进行涉毒违法犯罪活动的新类型毒品案件。

今年3月,甘肃省兰州市、陕西省西安市公安禁毒部门在工作中分别发现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视频聊天网站进行吸贩毒活动,进一步侦查发现,涉毒人员开设的“房间”较为隐蔽,“房主”设置了访问权限,外人无法进入,加入房间必须经过熟人引荐,并且需要通过视频表演吸毒行为进行“认证”后才能进入。在吸毒“房间”里,大批青年男女伴随着网站播放的音乐节奏,呈现出吸食合成毒品特有的亢奋状态,大量吸毒人员在网站设立的虚拟“十人房”、“百人房”从事吸毒活动,表演吸毒行为,交流吸毒感受,甚至在网上进行毒品交易。4月,公安部在听取甘肃、陕西公安机关工作汇报后,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起性质恶劣、涉及面广、危害很大的新型网络涉毒案件。

公安部领导对此案高度重视,要求周密侦查,固定证据,统一指挥协调,加强警务合作,确保打击成功。公安部决定,将此案立为毒品目标案件,成立专案组专案侦查。经过各地公安机关大量艰苦的工作,一个涉及全国31个省区市的特大网络吸贩毒线索被一点点深挖出来,并掌握了大量的网络视频涉毒证据。8月31日,公安部在北京召开会议,部署统一行动。9月2日零时,在公安部的直接协调指挥下,各地公安机关充分发挥区域、合成作战机制优势,组织禁毒、网安、刑侦、治安等警种展开排查抓捕,展开了一场禁毒大会战。

据专案组负责同志介绍,此案涉及的犯罪嫌疑人大多为青少年。公安部要求各地公安机关在案件侦办过程中,要坚持宽严相济,坚持教育挽救与打击惩处相结合的原则,对抓获的吸毒人员区别对待、分类处置。对被教唆引诱而偶染毒品尚未成瘾的人员,特别是不满18岁的青少年以及在校学生,依据相关法律规定不予处罚,经批评教育后通知家长领回,以家庭为主进行教育。要坚决打击制贩毒和利用便利条件引诱他人犯罪的不法分子以及幕后组织者、吸贩毒团伙骨干。

记者了解到,“8·31”案件是一起在互联网上进行聚众吸毒、公然兜售毒品的新类型涉毒案件,反映了这类违法犯罪活动的新趋势、新特点。在公安机关继续加大打击力度的同时,还需要网络监管部门、网络运营商、网站等各部门、各单位从源头上加强监管,创新管理手段,堵住虚拟社会涉毒犯罪的漏洞。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要督促网站等企业行业建立健全自律制度,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

公安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起网络涉毒案件的成功侦破再次证明,网络空间绝对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不法分子不得心存侥幸,无论网上网下,无论如何伪装隐蔽,只要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公安机关就一定能够将其绳之以法。希望广大群众积极举报网络违法犯罪线索,公安机关将会依法履行职责,为营造文明健康的互联网文化环境做出新的贡献。

3、请为下列网络稿件选取出 3 个最恰当的关键词。 10分

世界人口今达70亿 “第60亿宝宝”仍生活在贫民窟

今天,据联合国人口基金预测,世界人口即将达到70亿。据悉,联合国人口统计方法是“黄金标准”,但专家质疑其推断准确性。

“60亿宝宝”活在贫民窟

联合国人口基金用“黄金标准”推算第80亿人口将出现在2025年,第100亿人口将出现在2100年前,并表示误差不超过1%。但分析人士称这个误差在大基数作用下,可将第70亿人口的降生时间提前或滞后半年。

不少国家今天将在产房内等待“70亿宝宝”,并准备举行活动纪念此日。然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他不准备抱抱“70亿宝宝”,因为“他(她)出生在一个矛盾的世界里”,一个“食物充足,却有10亿人每天饿肚皮”的世界。 回溯1999年10月12日,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将波黑宝宝梅维奇“指定”为全球第60亿人。这个宝宝如今12岁,生活在萨拉热窝贫民窟中。

每12年增长10亿

联合国统计显示,世界人口从10亿增长到20亿用了一个多世纪,从20亿增长到30亿用了32年,而从1987

年开始,每12年就增长10亿。

人口激增首先意味对自然资源需求激增,粮食、水资源、宜居土地的供给将承受更大的压力;其次还意味人类对社会资源需求激增,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问题,将考验每一个国家。

潘基文在几天前演讲中说:“这不是一个数字的故事,这是一个有关人类的故事,70亿人,意味着需要更多食物,更多能源,更多就业和受教育的机遇,更多权利以及更多让他们繁衍和抚育后代的自由。”综合新华社电/专稿

第三篇:比较网络新闻编辑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以及纸质媒体新闻编辑的异同

一、比较网络新闻编辑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以及纸质媒体新闻编辑的异同

答:回答这个问题,我选择从网络新闻的的特点来分析,从特点出发,分析上述

三种媒体新闻编辑的异同。

1、全时性。网络新闻的全时性表现在传播过程的全时性,信息储存的全时性,

信息接收的全时性。

2、多媒体性。网络可以实现数据、文本、声音及各种图像在单一的、数字化环

境中的一体化的信息传播。

3、多级性。网络中的信息传播往往有多种渠道,他并非总是从网站直接传播到

个人,而是可能通过不同方式的多级传播。网络信息的传播通常是大众传播渠道、

群体传播渠道与人际传播渠道三者的组合。

4、连通性。信息与信息之间的连通性,传者与受者的连通性,受众之间的连通

性,各种传播形态的连接性。

5、互动性。网络打破了过去有信息传播者单向传送信息的格局,信息传播者与

接受者之间的互动变得切实可行。

6、海量性。网络的储存海量性的特点,是他较少受到过去传统媒体经常遭遇的

容量不足的困惑,这为信息内容的进一步丰富提供了基础。在一些重大的新闻报

道活动中,网络媒体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满足受众对内容的全面性的要求。

7、传播低门槛。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相比,网络传播的门槛很低,这表现为

信息发布设置方面的低门槛和信息发布技术的低门槛。只要能拥有能上网的电

脑,会一些最基本的操作,任何人都能在网上发布信息。

首先,我将广播电视新闻与纸质媒体新闻统称为传统新闻,在此基础上,将网络

新闻编辑与传统新闻编辑做比较。具体来讲,网络新闻编辑与传统新闻编辑相比,

它们的不同表现在:1网络新闻编辑具有全数字化的特点。多媒体、计算机和因特网的最大特征之一

是数字化,他们为新闻的采编制作和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数字化平台,将传统的以

纸张和模拟电子技术为依托的编辑方式发展成为以计算机数字多媒体网络技术

为基础的全数字化的编辑方式。这种数字化的编辑方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石。

而传统媒体的新闻编辑对数字化的要求比较低,甚至不需要依托数字化。

2、网络新闻编辑的非线性化,与传统新闻编辑的线性化。网络新闻的数字化新

闻编辑的一个突出表现是非线性化。网络新闻编辑是一种在因特网平台下的以数

字式多媒体、计算机等编辑设备和数字技术为基础的非线性编辑方式。它完全突

破了传统的线性编辑原则和方法,在编排过程中,它可以根据需要将新闻素材中

的任何一部分文字、图画、声音和影响等轻易地插入当前正在编辑的多媒体新闻

中,亦可根据需要轻易删除和调整各部分的组合方式和长度等。运用非线性编辑

方法,可在报到时间的进程中,在编辑部与新闻事件现场及其他相关媒体之间进

行实时沟通和编辑。而且这种新闻编辑方式不仅可对新闻信息进行无限复制和长

期保存,而且在数字技术的作用下还可保证信息传播的质量。用这种编辑方式,

使修改变得轻而易举,从而达到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新闻内容的重组,有效提高了

新闻采编和传播的速度。而传统新闻编辑包括以纸为介质的报纸新闻编辑和电子

为介质的广播电视(声音和图像)新闻编辑,其文字稿编辑流程一般为:报到策

划→组稿和选稿→改稿→制作标题和写作提要→设计版面和栏目等,这种编辑方

式叫线性编辑方式,它有线性编辑时代声频和视频的编辑中的稍纵即逝、节目呈

线性固定排列的缺陷。

3、网络新闻编辑的多媒体化与传统媒体新闻编辑的信息单以及报道手段的单

一化。 网络新闻编辑打破了传统媒体新闻编辑的各自为政的局面,它的聚成性

和超链接功能是三种媒体相互沟通和融合成为可能。严格意义上的网络新闻编辑

是将多媒体新闻聚集于一个与网络相连的多媒体计算机平台中的编辑,这一编辑

平台中和各种软、硬件相互配合,将传统媒体的文字、声音和影像等个性不同的

新闻,数字化后融合成了一种新的超文本新闻样式,即网络新闻。在功能巨大的

数字化网络空间中,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图像等再不像以前那样泾渭分明,

而是相互取长补短,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功能比传

统媒体强大的多的媒体编辑形式。而传统媒体的新闻编辑信息形式单一,报道手

段受到各种限制,不能将各种信息形式很好的结合。

4、网络新闻编辑的超链接化与传统媒体的断层。超链接和超媒体决定了网络新

闻编辑是一种跨越媒体障碍的海纳多种媒体形式的编辑方式。超文本和超链接结

构是网络新闻成为多媒体新闻及其相关资料的结合体,这就突破了传统新闻编辑

的单一媒体和信息容量的限制,而将文字、声音、影像、图片等不同的特点的素

材相互链接或在同一新闻中进行层层链接,使新闻的内容得到有效地丰富和拓

展,使新闻的信息量向本体之外延伸,将传统新闻编辑的平面式结构变成了立体

网状结构的编辑,经过新闻与新闻、新闻与资料、新闻与网站等的相关链接,加

之在新闻写作中的所建立的人名、地名、国家及相关背景等的超文本链接,再加

上在某一链接对象的中在创建下一级的链接,从而构成一种网状式的新闻构架和

多维立体式的大容量的新闻。传统媒体的新闻编辑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只能单向

编辑,往往出现信息与信息之间的断层。

5、网络新闻编辑的全球化与传统媒体新闻编辑的地域限制。因特网是一个国际

性的交互式媒体平台,这就决定了网络新闻的采、写、编、评等事务工作具有全

球化和平等化的特点。尽管到目前为止网络编辑的工作的基本流程 (如选稿、改

稿、制题、内容配置及栏目设置、版式设计等)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但在编

辑环境、编辑的价值取向和编辑工具等方面却发生了巨变。传统的媒体新闻编辑

由于受地域,受众,文化等的制衡,大多只能实现在一个地域内的传播。

6、网络新闻编辑的互动性与传统新闻编辑的单向性。网络新闻传播中,受众点

击新闻形成了直接反馈、受众对新闻发表评论、受众提供新闻线索、在线交流、

在线调查。而传统媒体新闻只能传播信息,受者不能及时实现与传者的互动。

7、网络新闻编辑低门槛与传统新闻编辑的高要求。

其次,网络新闻编辑与传统媒体新闻编辑又有着相同点。

1、都讲求时效性,尽管网络新闻具有全时性,但是他和传统媒体新闻一样,都

把新闻事件的时效性放在首要地位。

2、真实性是网络新闻编辑与传统媒体新闻编辑的灵魂,无论是互联网时代的网

络新闻编辑还是传统媒体的新闻编辑,都必须把新闻编辑放在真实的基础上。

3、都需要满足手中的信息需要。对新闻事实进行全面深入的报道,从不同角度,

用不同的报道方式将事实全方位展示给受众,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

4、有义务使报道更加生动,更加有吸引力。无论从传者角度来讲,还是从受者

一方考虑,这一点都很重要。

二、如何面对现在网络编辑就业缺口与自身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答:在未来几年可能最赚钱的十大职业预测中,网络编辑名列其中。目前,我国拥有网络编辑从业人员300万,但仍不能满足需求,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未来10年内,网络编辑需求将呈上升趋势,总量将超过30%。

我从多方了解到,目前,在中国从事网络编辑的人员很多,他们一般是从传统媒体中走出来的编辑、记者、网站管理员、图文设计等职业中分流的,他们有的熟悉网络,有的熟悉新闻,作为一个网络新闻编辑者不仅拥有网络方面的知识,还有新闻专业素养。而我现在面临的困境是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不能转化成实际操作,与本人在电视台实习期间所暴露出来的在写作、摄影、稿件组合等方面的缺陷及实际生活中对网络表现出来的陌生等多方面的实际,就目前情况,我很难满足网络编辑这一职位所要求的能力。面对网络编辑就业缺口与自身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我认为应该从自身着手,加强自身满足网络编辑这一职业的能力。

1、加强我专业知识的学习,包括对电脑软件的运用,为以后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2、需要获取更多的实践机会,特别是编辑、记者、网络管理员这样的实践机会。

3、需要加强对网络的运用能力,只有对网络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网络运用熟悉了,才能更好的胜任网络编辑这一职位。

三、在网络编辑中如何看待“原创”?如何看待“整合也是原创”这一观点? 答:由于网络是一个传播信息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信息丰富,各式各样,但是由于网络自身的限制,他注定了只是一个发布信息,接受信息的媒介,不能成为原创的天地。在网络上,网络编辑通过对信息发布者发布的信息的编辑,然后发布到网络上供我们转载、引用。在这过程中已经加入了网络编辑的痕迹,而原作者却被隐没在信息背后,这样的逻辑看来,所以说在网络上很难看到原创。在网络编辑过程中,网络编辑应该对原始信息进行合理的编辑,做到是信息尽量不失原来的色彩。

网络编辑按照他们的对信息的理解及对受众信息需求的合理推测,对信息进行处理,从新组合,实现了预期的传播目标。从这一点上说,整合也是原创的说法是正确的!

第四篇:网络新闻编辑五忌

2004年07月19日来源: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近期,笔者发现,许多新闻网站发布的新闻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与网络新闻编辑有着必然的联系。据此,笔者结合网络媒体和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以及网友的需求和阅读行为,谈谈网络新闻编辑在编辑和发布新闻时至少应该做到的“五忌”。

一忌工作粗糙、马虎,缺乏责任感。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但恰恰因此而造成这样那样的问题。试举几例:

(一)有些网络新闻编辑总是原封不动地拷贝报纸的新闻标题,从不进行修改和再制作。

并非所有的报纸新闻标题都适合直接拿来用作网络新闻的标题,因为网页的页面与报纸的版面是有区别的,网络新闻的标题通常是独立出现的,网络读者只有点击标题,才能进入页面、读到新闻内容。这就要求网络新闻的标题必须包括新闻内容的基本要素至少是大部分要素,做到准确、明晰,以帮助读者迅速决定是否点击、阅读。所以,网络新闻编辑在转载报纸新闻时,若其标题过短或者所包括的新闻基本要素过少,则需对其进行修改,再制作。

(二)要重视把从报刊和其他网站上转载过来的新闻稿中的“本报”、“本刊”、“本网”等字样改成“某某报”、“某某刊”、“某某网”或“据某某报”、“据某某刊”、“据某某网”等。

为什么要这样改呢?因为从报刊和其他网站转载过来的新闻稿,经过网络新闻编辑的加工、处理并上传到网上后,其载体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原来的报刊、网站了。这也是重视原创新闻知识产权的体现。

(三)一条新闻在同一频道或栏目中重复发布。

这也是个很普遍的问题。同一条新闻在同一个频道或栏目中,上午发布过了,下午又发一次;昨天发布的,今天又发一次;有的甚至在同一个半天内也出现重复发布的现象。重复发布的直接原因,通常是由编辑交接班造成的,但从根本上讲还是编辑的工作责任心问题所致。

针对上述情况,网络新闻编辑应该一方面加强学习,掌握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同时努力学习新闻传播(包括网络新闻传播)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要努力增强自己的工作责任感,要树立“精品意识”,头脑中要有“质量”概念,养成一丝不苟、踏实严谨、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二忌把频道或栏目杂志化。

当前社会发展变化迅速,世界范围内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国际国内的热点、焦点问题层出不穷。新闻网站作为“第四媒体”,必然要对此作出迅速反映。很多网站的编辑在各新闻频道设置了“聚焦”、“视野”、“特别报道”等深度报道栏目。这样的栏目适当设几个,有利于对一些重大事件、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解释、分析、深度透视。但是,有些频道这类栏目设置得过多,栏目下的长稿也太多,同时,短消息、动态性新闻的量不足,更新也不够及时,以致频道或栏目呈现杂志化倾向。

其实,这种杂志化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编辑的一厢情愿。美国斯坦福大学和波恩特新闻学院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利用眼球跟踪技术和录像设备对网民的新闻阅读行为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网络新闻读者的阅读很肤浅,只是在特定的选题下,才会深入阅读;网络新闻读者平均每次上网时间仅为34分钟;79%的读者阅读新闻是浮光掠影的”(转引自李希光《新闻学核心》,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再则,网络新闻传播具有“全时性”,它要求网络新闻编辑要重视短消息、动态性新闻,对新闻要及时更新。把频道或栏目杂志化,放的长稿、深度报道太多,既有悖于网络读者的阅读行为和阅读习惯,也浪费编辑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影响新闻的及时更新。我们反对网络新闻编辑简单的复制传统媒体上的新闻,提倡对新闻信息进行整合,给网络新闻读者提供高质量、高规格的新闻作品;但我们也不赞成把频道或栏目杂志化,大量登载长稿。

三忌狭隘地理解“本地化”。

这主要是针对地方新闻网站而言的。为了加强同商业网站、中央级新闻网站的竞争,争夺受众,提高访问量,近年来,一些地方新闻网站相继采取了“本地化”策略。作为一种运作方式,在目前地方新闻网站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远远弱于商业网站和中央级新闻网站的现实条件下,“本地化”策略有其一定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但是,如果我们从网络新闻报道这个层面来看,在这些实施“本地化”策略的网站中,有

的对“本地化”理解得比较狭隘,因而在操作上就难免失当。比如,网站首页的“今日头条”,一般都采用本地新闻(除非发生特别重大的全国性、国际性新闻事件),其来源往往都是当地当天早晨出版的报纸,且当天很少更新;网站首页的最抢眼位置、强势部分几乎总是被当地新闻占据;适逢网站各新闻频道要改版时,总是优先安排本地频道,等等。

网站首页是一家网站的门户,是网络受众进入该网站各频道或栏目的通道,它也如同报纸的头版,具有导向、提示作用,有导读之功能。首页放什么新闻,放在哪个位置,怎么放,都可以充分体现网络新闻编辑的编辑理念和新闻价值取向。对于“本地化”,我们必须认识到:搞“本地化”,不能削弱或排斥“全国化”、“全球化”;若对“本地化”作狭隘的理解,结果就必然会削弱对国内、国际新闻的编辑、发布,而这最终会影响到网络读者的需求和兴趣,从而影响网站的访问量。

四忌片面追求软新闻。

笔者曾与四川一家新闻网站的新闻部主任和编辑作过多次交流,他们不止一次地表示:他们作为一家地方新闻网站,在网络新闻报道上要尽可能多地吸引“眼球”,就得多发软新闻,做强软新闻,硬新闻在标题上能软化的尽量软化,惟有这样做才能有“看点”。笔者也注意到,在该网站首页的“视点新闻”栏目下的十几条新闻中,体育新闻、社会新闻(包括法制新闻)、娱乐新闻等软新闻通常要占一半以上,明显具有片面追求软新闻的倾向。具有这种倾向的并不独此一家,在一些网站特别是一些地方新闻网站中表现得较为普遍。

笔者认为,尽管很多读者上网愿意读软新闻,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只需求软新闻,也并不代表他们主要是需求软新闻。读者的需求是广泛的,同一读者的需求也是多层次的。2003年,中国社科院曾就互联网的使用做过一项调查,调查显示,“在阅读网络新闻方面,年轻人的积极性明显不如中年人;收入高的网民远比收入低的网民更加愿意阅读网络新闻”(2003年9月21日新华社电)。对于成熟的、中高层次的网民来说,他们或许更青睐硬新闻和决策性参考信息,因为这符合他们的个性和现实需求。如果网络编辑过分热衷于软新闻,甚至登载一些迎合低级趣味的俗新闻、“黄”新闻,不仅是对读者需求的漠视,同时也是在媚俗,在污染社会。

五忌舆论导向意识不强。

网络新闻编辑作为网络新闻的编辑者、发布者和网上舆论的掌控者,较强的舆论导向意识是其应该具备的一项最基本的素质。然而,当前有些网络新闻编辑的舆论导向意识不强,以致对一些格调低下的、黄色的、虚假的甚至有政治错误的新闻把关不严;对网上的各种论坛监控不力,以致论坛上的一些错误言论没能得到及时删除。近年来网上出现的“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中中国竟占8个”、“广西高考状元沦为劫匪”等假新闻曾一度混淆视听,影响极为恶劣。

要掌控好网上的舆论导向,不仅各新闻网站要有鲜明的价值取向,要制订、实施一整套的严格的选稿标准,科学、合理的论坛管理机制和方法,更重要的是网络新闻编辑要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从而在观念上树立强烈的舆论导向意识,这样才能对网络新闻进行正确的编辑和把关,也才能管理好各种论坛。 (作者:闻学峰)

第五篇:浅析网络新闻编辑和报纸编辑的异同

摘要:当代社会正一步步走向信息时代,网络传播已走进大部分人的生活,相较之传统的报纸传播,有着很大的优势,但同时又存在着相应的缺陷和不足。这就需要我们了解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新闻编辑之间的异同点,从而对网络新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关键词:网络新闻、网络新闻编辑、报纸新闻编辑、比较

随着网络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自然而然的凸现在人们面前,这就是如何面对网络新闻传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2000年4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成立网络新闻管理局,负责统筹协调全国互联网络新闻宣传工作。其中主要任务包括:把握互联网络新闻宣传的舆论导向;对开办新闻宣传站或栏目进行资格审核,抵御互联网络有害信息的思想文化渗透。网络新闻传播的另一把关人即是网络新闻编辑。网络编辑则是指对网络上传播的大量信息进行辨别筛选、整合加工的工作。是网络时代信息传播中不可缺少的把关人员。

网络新闻编辑的内容编辑方针包括:

(1)正面宣传为主,正确把握舆论导向,与党和政府的宣传口径保持一致。

(2)以网民需要为出发点,不遗漏用户关心的重要新闻,不断充实网页内容,提供更周到的服务。

(3)提倡抢新闻和适时发布,缩短与事件发生和信息源的时差。

(4)严格杜绝政治性差错,避免知识性、文字性差错。

(5)学习网络媒体经验,集众家之长。

(6)鼓励和提倡信息内容的再加工和处理,避免简单的重复和拷贝,杜绝不良倾向。

一、网络编辑和报纸编辑是同属于新闻传播中的传播行为,二者之间的联系主要有以下方面:

1、编辑流程一致

网络新闻编辑除具有传统的报纸编辑所具有的审核(把关)、编选、加工、制作标题、版面设计编排之外,还包括相关内容的链接设计、图文组合、多媒体音视频技术处理等。总而言之,网络编辑和报纸编辑在编辑流程上在总体上还是保持一致的。

2、编辑目标一致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社会传播体系中的固定模式。改变了人类记录和传播思想的方法和途径,改变了以往的编辑活动和编辑方式。但是,无论是那种新闻编辑形式,归根结底。目标都是为了更好的传播新闻信息。

二、网络编辑和报纸编辑虽然都属于传播行为,但二者在传播的各个环节上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的。

网页的编排就是要将构成新闻网页内容的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要素进行关联和配置,使之整齐和谐地展现在网页之中.便于人们在电脑显示屏上浏览观看。

1、稿件编辑有很大的差异性。

①网络新闻与报纸新闻在标题的制作上有很大的不同, 这是由网络新闻中网页的传播特性决定的。

网络新闻的标题承担了吸引读者阅读的重任。要从众多的新闻中脱颖而出,靠的就是标题的出彩。标题吸引不了读者的点击,就意味着新闻传播的失败。如:湖南日报/2006年4月13日A1版的《 矿井里开出的文艺之花。涟邵矿工文艺创作成果展在长举行》一文,其网络版的主页,将副标题“涟邵矿工文艺创作成果展在长举行”省去。只标明了主题,需要点击主标题进入全文阅读后才能看到副标题。

题文相符是传统报纸新闻标题制作的一条基本原则,标题要求准确概括新闻的基本内容。对点击率的追求使得网络新闻标题故弄玄虚、断章取义、挂羊头买狗肉的现象时常可见。导读标题和主页面标题内容冲突、标题和正文内容不完全相符甚至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时有发生。

②在编辑网络新闻时讲求易读性。

首先,根据网络新闻的特点,它是以提供信息为主要的功能的,过于复杂的文字会影响网络新闻传播效果,造成读者的阅读困难。

其次,文章的段落、篇幅不宜过长,尽可能用短的语句,将新闻要点用提示的方式.放在文章的开头,读者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抓住新闻的主要内容。

④与报纸新闻编辑有所不同,网络新闻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它能以多媒体的方式表现新闻事实。不仅限于文字和图片,还囊括了大量的音频和视频内容的多媒体形态。

2、版面设计不同

网络新闻编辑的版面设计相对于报纸版面而言,消失了许多概念,譬如开张、版序、中缝、小样、大样等等,这一切都是因为网络空间的无限性。网络媒体的页面不像报纸的版面那样固定不变,实实在在的了,它是动态的,虚拟的。网络新闻传播除了内容之外,版面的美化、经常性的改版就是为了避免“审美疲劳”。

3、编辑的程序不同

报纸新闻编辑工作要求非常严格, 有一套严密的采、写、 编程序和制度。网络的发展使得这种局面得以打破。网上发布新闻,不需要什么特别的要求,只要拥有一台能够联上互联网的电脑,就能发布信息。如:个人网站、BBS、博客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芙蓉姐姐、凤姐等一大批网络红人的出现,更是证明了网络信息编辑的程序简单,传播的速度快。

4、编辑时段不同

报纸的出版周期常以天甚至以周计算,有日报、周报之称,而网络新闻的更新周期却是以分秒来计算的。尤其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网络新闻的时效性更为突出。首先,由于网络新闻制作环节简单方便,没有时间限制,新闻的传播没有间隔性,与传统媒体固定的节目时间、固定的发稿时间不同,网络媒体24小时全天候向外传播各类信息。正如《纽约时报》网络版主编伯纳德所说:“这需要企业文化进行一次重大转型。因为日报工作人们早已习惯了一天写一篇稿子,他们通常花一整天时间搜集新闻素材,构思、撰写新闻,然后在截稿时间之前交卷。现在是改变这种习惯的时候了”。网络新闻编辑正好改变了这一状况,实现了“全天候、接力式”的工作模式。因为网络受众可能会处在世界的各个时区.并且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生活习性.他们对于新闻的阅读是随时随地的行为。这就要求编辑工作必需是“全天候”的,不把编辑工作看成是某一天某一时段的任务,而是看成是滚动版连续操作;此外,新闻事件发生的“全天候”特性,使得以“即时性”著称的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必须对它做出及时反应.这在客观上促成了网络新闻编辑的“全天候”模式。

5、编辑空间不同

一方面,指工作空间,报纸新闻编辑一般囿于固定的有形空间,如编辑部。而网络新闻编辑要求的是动态的,是随时随地的。

另一方面,指的是新闻编辑的版面空间,与传统报纸媒体相比,网络将全世界的计算机和计算机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数据库,网络新闻编辑可以脱离报纸版面的限制,几乎可以将全世界的新闻信息全部包揽。此外,由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 “人人皆可成为信息源”,使得网络信息源源不断。

6、编读互动程度不同

从传播学角度而言,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必然存在互动。报纸新闻编辑的“编读往来”存在一定的时差性.往往反馈不及时。

网络新闻传播中,人们的信息反馈变得非常通畅、快捷。网站编辑们可用E—mail、BBS和QQ等方式与受众进行实时沟通和交流。为以后向人们提供更好的新闻服务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很多新闻网站均在每则新闻之后设置“发表评论”的链接,给公众提供一个交换批评和评论的场所,使网民能够直接参与新闻报道。这不仅做到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沟通,还实现了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传播。交互性使网络新闻成为大众共同发言的新闻类型。不仅如此,网络媒体还可以对读者状况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与掌握。统计软件可以向网络新闻传播者提供一天24小时中各个时段的访问流量、访问者所在的国家和地区,甚至是访问类型等统计数据分析,这对及时有效地调整传播策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7、信息把关程度有差异

报纸新闻编辑的信息把关,早已程序化、流程化,须经过层层审核。但网络新闻编辑网络则不然。网络的开放性,使得信息几乎不受任何控制,即使对部分网址或者IP进行封闭,四通八达的网络空间还是可以通过其它的节点来登陆。如克林顿绯闻事件,政府对《新闻周刊》可以施加影响使其不发稿,却无法阻止网络中德拉吉报道发布这一消息。所以说,要控制网上信息的新闻传播。不能说毫无办法,但的确极其困难,甚至导致“把关人”的缺失。

在我们看来,互联网络虽然是一个很少有管制的传播通道,但只要网上还存在着网络媒体,存在着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社会舆论机构,就需要有人代表社会来从事对信息的选择和加工;更何况网上传播的信息,具有海量的特点,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真伪难辩,只有严

格把关、“沥尽狂沙”,才能为受众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总而言之,对于网络媒体这样一种新兴的传媒而言,除了要调动新闻采编力量所固有的优势之外。还需要很好地利用网络的技术手段。这就意味着,对新闻的编辑加工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举足轻重。如何更好的把传统新闻报道方式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互相补充,共同发展,这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① 杜俊飞《网络传播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

② 徐世平 《网络新闻实用技巧》文汇出版社

③ 仲志远 《网络新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④ 金梦玉 《网络新闻务实》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⑤ 潘胜华 《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新闻编辑比较》《新闻界》2007年第3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物理教学工作反思下一篇:我理想的大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