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大学体育事业研究论文

2022-04-10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科学发展大学体育事业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随着世界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专业人才的紧缺成为阻碍我国体育事业进步的主要问题。我国体育运动院校应将体育人才培养任务放在首位,采用科学的培养模式,将学生培养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运动人才。本文通过对我国体育运动学校教育方式的研究,提出了我国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希望能够对我国运动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影响。

科学发展大学体育事业研究论文 篇1:

我国现阶段三位一体的民生体育发展模式探讨

摘要:发展民生体育是我国顺利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型的客观要求,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社会体育到民生体育的理念转变体现了我国公共体育事业发展的人文指向性在不断增强,从总体上展现了我国民生体育发展的价值导向。构思我国现阶段三位一体的民生体育发展模式过程中,需要强调政府主导这一民生体育的诱发动力,需要突出人民参与这一民生体育的发展根基,需要重视社会支持这一民生体育的重要保障,由此实现民生体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融合。

关键词: 民生体育;人文导向;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支持;和谐发展

收稿日期:20150320

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5RKB01036)。

第一作者简介:吕永强(1980—),男,山东烟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体育文化。

作者单位:1.鲁东大学体育学院,山东烟台 264025;2.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军事教育训练系,山东烟台 264001

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Ludong University,Shandong,Yantai 264025;2.Basic Department of Navy Aeronautical Engineering Institute,Yantai 264001,China.

随着我国竞技体育成绩的迅速提高,我国体育的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我们的体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进步;然而,竞技体育的发展并不能保证我们实现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华丽转身,只有立足中国最广大人民的现实生活世界,确立民生体育的科学理念,努力增强体育事业的民生根基,努力探求提高全体国民身体素质的民生体育发展之道,使体育发展成为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强大助推力,我们才能跻身世界体育强国之列,才能实现发展体育事业的终极价值目标。

民生体育是我们在新时期要大力倡导的全新体育理念和体育实践方式,脱离体育发展的自发、无序和强身健体的简单化诉求,而是真正关注最为普遍化的现实社会化主体的身心协同发展,将社会最大多数人的真实生活世界作为体育发展的根基,将社会最大多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旨趣作为体育发展的根本诉求。我们在此强调的民生体育并不与竞技体育截然相对,而是为竞技体育的发展进行了真正的民生奠基,并将二者协同于人的公共性发展进程之中,并实现了竞技体育真正的公众化人文回归;我们在此强调的民生体育有别于群众体育,关注了体育主体的个性化趋向和本真的生活事实,超越了体育发展的简单化、线性化阶段,而是在社会化互动中实现了体育发展的有差别的统一,保证了体育面向公众真实生活需要的价值归宿;我们在此强调的民生体育也不同于社会体育,注重在大众自发体育需求与尊重体育发展规律的理性引导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强调在尊重大众体育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规范,使体育成为公众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协同的保障,并由此推进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1我国公共体育的人文指涉:民生体育的总体展现

民生体育是公共体育的人文表达和理念呈现,发展公共体育事业要具有明确的民生导向。民生体育理念的提出适应了当前体育对社会发展全面影响这一基本现实状况,“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的经济功能越来越明显;体育休闲娱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发挥着健身、社会交往、个体发展等方面的功能;体育成为提升社区文化品位的有效途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文化功能”[1]4。在我國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升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体育健身意识和健康水平”[2]。公共体育具有强烈的民生关注和丰富的民生意蕴,民生体育是我国现在大力倡导和积极发展的公共体育的核心,浓缩了公共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指向,包含了人本体育的根本理念,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价值目标与最终归宿。

1)从竞技体育到民生体育:人本体育的价值回归。长期以来,我国以竞技体育的成绩作为衡量国力强弱的重要参考,赋予了竞技体育太多非体育本身的寄托与期待。毋庸讳言,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引领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力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片面注重竞技体育甚至唯竞技体育而论体育,是对体育之人文意蕴的忽视与抹杀,有悖于体育实现人人自我超越的价值理想。单就竞技体育而言,我们已经成为了世界瞩目的体育大国,尤其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是提振了我们的体育强国梦;然而,仅仅依靠竞技体育成绩的提高,我们又难圆体育强国梦。唯有以竞技体育带动民生体育的蓬勃发展,充分发挥民生体育的公共力量,让中国最广大的人民不再是体育的看客和旁观者,而是成为体育的真正参与者和切身实践者,在现实的体育运动中感受体育的魅力,在自我身体的舒展扩张中见证体育的力量,在挑战与超越的体育追求中实现体育的精神。我们当前对民生体育的重视,充分体现了体育之人文价值的回归,这是真正体育精神的展现。

2)从群众体育到民生体育:人本体育的本真复原。群众体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了我国公共体育的代名词,蕴含着较强的政治含义,突出了国家与政府在体育运行机制的标准化诉求,在强身体育观念的背后带有一定的外在功利化色彩。更进一步而言,群众体育的理念带有一定的模棱两可性,无法突出公共体育中应该展现的个性色彩和自我意识,这本身也是对体育之自我超越价值的放逐。与之相比,民生体育则把马克思意义上的“现实的个人”作为体育运动的实践主体,关照每一个自然个体的身体生理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使体育成为现实社会中每一个真实个体之积极生活的表现形式。“体育作为人类一种主客体相统一的实践活动,应该关怀人的存在,重视人、尊重人,以人为本,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现实之基和意义之源。”[3]我们倡导的民生体育则很好地避免群众体育理念可能存在的消极因素,让体育真正面向现实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个体的生活世界,既保证了个体参与体育的生活真实性,又确保了个体在体育参与中达成的良序互动,从而在突出体育的个体性中展示了体育的公共性特征,使体育在自我个体性与群体公共性的张力中自然地获得了科学发展,这是对人之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尊重与肯定,也是对长久以来我们积极追求的人本体育的本真复原。

3)从社会体育到民生体育:人本体育的精神提升。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我国社会体育观念的深化与普及。与群众体育相比,社会体育突出了社会公众的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本意识的推进,在体育发展方式上也更加尊重市场的要求,对于社会力量办体育是一个极大的促进。社会体育强调社会人民的自愿参与和体育活动的丰富多样性,旨在增强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增进生活情趣,在一定程度上将社会体育注重社会现实层面且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与社会体育相比,民生体育则突出了真正扎根于人民真实生活世界对体育活动的积极筹划,这种积极筹划在人民对体育的真实生活需要与政府对体育的理性规范引导之间保持了适当的张力,脱离了体育发展的自发性、盲目性及由此带来的无序性的较低层次,实现了人本体育的精神提升。民生体育的理念具有社会体育的现实针对性、人民广泛性和形式多样性,同时又浓缩了人本体育的精神主旨,提升了社会体育的观念层次,具有面向未来的科学筹划和理性建构导向,体现了体育运动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基层诉求的统一,确保体育运动在尊重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立足人民的真實生活需要而获得科学发展。

2政府主导:民生体育的诱发动力

近现代以来,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一直都带有很强的政治意味,在一定程度上浓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国家期待和民族寄托,政治力量在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诱导和激励作用,反过来竞技体育成绩的优劣又会对政治产生直接影响。新时期以来,这种政治与体育的复杂关联在很大程度上遭到了削弱,我们更多的是从体育对人的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的积极意义来探求体育事业的发展路径,这是对体育本身发展规律的尊重,也是对体育之于人的根本意义的回归;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府的政治行为完全从体育发展事业中退场,当我们将体育提升到民生工程的战略高度加以对待时,政府在体育事业发展中所应有的公共服务的角色担当愈益突显,政府不应在体育事业的微观细节中过度干涉,而是应该站在战略高度上尊重体育发展规律,积极进行科学筹划,深入挖掘体育的人文内涵,探索体育之于最广大人民全面发展的意义。“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物质资料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民生问题越来越体现在精神需求、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而体育公共事业正是与之息息相关的民生事业,因而大力建设与发展体育公共事业成为了我国和谐社会发展的时代命题。体育公共事业的发展路径是改革与创新,而改革之源头在于政府角色的重塑,只有进一步转换现阶段政府的角色定位,才能使体育公共事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服务于我国现代化建设。”[4]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政府在民生体育发展中所应有的积极作为。

1)立足民生,确立体育发展规划。政府部门的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发展规划制定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体育事业能否围绕民生这一根本的价值指向获得科学发展。作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行政主管部门的国家体育总局在印发的《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做到体育发展为了人民,体育发展依靠人民,体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5]。民生是我国未来体育事业发展的主线,是政府部门制定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的基本依据,也是衡量有关体育决策是否科学的根本标准;因而,政府部门在制订体育发展规划时要围绕社会最广大人民的身体素质和现实生活状况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形成真正的体育发展问题意识,时刻绷紧民生这根弦,以此来确立体育事业发展的价值目标和路径选择。

2)关注民生,破解体育发展难题。体育事业发展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与围绕民生而展开的社会整体发展事业息息相关。政府在民生体育发展的系统工程中要以民生这一根本视角来看待和力求破解体育发展的难题。当前在我国体育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体育价值观念偏颇、体育发展方式落后、政府与市场干预体育的力量失衡、体育资源分配不均、体育教育脱轨现实生活、未能形成健康文明的体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难题,这些难题成为我国实现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顺利转型的最重要的阻滞力。政府在引导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要真正将民生落到实处,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促成为民体育、生活体育的体育价值观念,引导体育事业发展的科学化和体育实践方式的理性化。结合我国当前阶段的社会发展实际,政府要切实做好体育公共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问题,这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民生体育发展的关键。结合我国民生体育发展的实际,政府要全面调动各类社会资源,协调发挥好权力机制、市场机制、自治机制、法律机制等各类机制对体育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引导体育公共资源真正为民生服务。当政府把破解体育发展难题的落脚点真正放在现实民生之上时,当体育真正与社会每一个人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融入其中时,体育也就真正生活化了,我们现在所谓的各种体育发展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为体育发展的难题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还是现实的人的生活问题。

3)服务民生,构思体育发展策略。体育发展策略是指遵循体育自身发展规律,结合体育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对未来一定时期内体育事业发展的理念确定、方针指引、战略布局、任务重点进行综合谋略和统筹规划。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民生幸福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所制定的体育发展策略自然也应围绕民生关怀展开。具体而言,政府要确立民生体育的基本价值理念,明确体育发展的价值指向是中国最广大人民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及在此基础上推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体育发展为了什么和为了谁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要科学制定民生体育发展的政策,民生体育政策的制订要遵循体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尊重我国具体的体育发展环境(包括体育发展的各种主客观条件),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立行之有效的能够确保相当长时间的体育发展政策,避免政策指定随意性、盲目性、短视性所带来的各种消极后果,切实可行地推进体育事业在中国最广大人民中扎根、生长、开花、结果,实现体育事业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在民生这一主题的指引下稳步推进、协同创新。最后,政府还应积极促成科学理性的体育发展策略评价机制的建设,以保证体育发展策略根据不断发展的形势进行适时自我调整和自我优化,我们不能指望出现某种最优的体育发展策略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所谓的体育发展问题,但是应该明确衡量体育发展策略科学与否、有效与否的基本评价标准,那就是能够体现民生幸福这一基本的价值目标。时刻将民生价值目标融入体育发展策略的构思之中,就能确保体育发展事业的方向正确,也为体育发展策略的实践和优化提供标准和依据。

3人民参与:民生体育的发展根基

政府的科学筹划为民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和诱发动力,民生体育的深入持久和健康地发展更离不开广大人民的积极参与,来自社会基层的最广大人民才是民生体育的真正实践者、评价者和收益者,才是民生体育发展的最深层社会根基。“中国社会在经历了几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以后,经济社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高,体育观念正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调整为一种生活的必需。”[6]也就是说,我国民生体育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群众基础,这是民生体育发展得以深入的最重要力量,也是我国顺利实现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最强有力支持。

1)确立理性的自我体育发展意识。自我体育发展意识是人民参与体育运动的前提条件和观念指引。作为民生体育的直接参与者应该明确体育对于个人生活和发展的重要性,生命在于运动,身体的充分舒展是生命力的自然展现和流露,体育运动能够保证和促进我们生命力的充分勃发和有力激荡,从而为我们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提供最为持久的生理支持和精神动力。要树立健康积极的体育观念,真正意识到体育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能够保证我们身心自然和谐,是我们快乐幸福生活的保证,也是我們自觉抵制各种错误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积极人生的重要力量。要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真正意识到体育与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都紧密相关,因而体育不是年青时自我力量的展示和炫耀,也不是年衰时对肉体生命的勉强延续,更不是我们获取其他社会支持的功利性手段,而是融入我们生命中的一种日常生活存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体育对于自身生活的重要性,开始自觉积极投身到体育健身的行列之中,追求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这正表明了理性自我体育发展意识的增强。

2)积极投身多种形式的体育实践。明确了体育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后,就需要培养广泛的体育参与兴趣,以多种形式的体育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参加体育活动要从个人兴趣出发,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项目。兴趣是积极体育运动得以形成的重要前提,是民生体育能够深入人心和持久发展的基础。兴趣可以引导和促进体育锻炼,并带来身体素质提高和社会融入能力的增强。被正确培养和充分调动的兴趣与积极有效的体育锻炼能够有效互动、和谐互补,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参与体育锻炼要把握适度选择,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和生活实际状况投身体育运动,处理好体育运动与工作、生活方方面面的关系,使体育运动成为工作和生活的重要保障和积极推动力,而不是相反。民生体育并不是要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竞技运动员,更不是让职业体育全民化;民生体育的主旨是让体育融入生活,以体育的积极拼搏精神和勃发创造力量促进积极生活的形成,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和正能量。把握了这一点,我们也就明确了投身体育实践,参与体育运动的基本旨趣。

3)努力促成体育参与的互动状态。民生体育的真正实现依靠广大人民对体育的热情关注和积极参与,在这个过程中体育运动个体相互之间的有效互动和正面支持非常重要。在很多情况下,体育运动不是单个人的活动,需要多人积极配合才可完成。“体育运动是一种规范语言,它承载着社会的共同规范与价值,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展现公平、公正、正义、和平、环保等基本规范与价值。”[1]171因而,我们说体育本然地包含了一种积极互动精神,在民生体育中这种积极互动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体育性社会团体的形成就是这种互动精神的充分体现。体育性社会团体的合理有序发展,表征了一种体育参与互动状态的形成,是全面推进民生体育、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保障。体育性社会团体代表了一种民间体育力量的有机汇聚和理性整合,是在政府之外对体育事业发展进行管理的最重要力量。随着社会管理创新的进一步推进,体育性社会团体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政府以权力保障体育社团组织,并以体育社团组织为依托来实现人的追求,使个体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对体育的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和发展。为此,体育社团组织与政府组织形成相互补充、互为依托的有效连接,成为发展体育的主体。”[7]当前,我国的体育性社会团体发展迅速,尽管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毫无疑问已经成为民生体育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作为民生体育的真正践行者,要积极参与体育性社会团体的各项活动,在规范体育性社会团体发展、引导其为民生体育事业服务贡献力量。

4社会支持:民生体育的重要保障

民生体育发展所需要的最广泛的人民根基存在于现实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是各种力量相互博弈、有机融合形成的生活共同体,民生体育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社会各种力量的统筹发展和协同促进。“民生体育建设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实现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民生体育建设中的统筹兼顾指的是统筹体育与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统筹城乡体育发展,统筹区域体育发展,协调好政府、社会组织、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关系。”[8]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力量分化调整、社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的转型发展时期,积极调动和统筹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为民生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也是我国现阶段民生体育发展进程中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问题。

1)社会整体的普遍关注。民生体育的发展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关注体育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参与体育,因而促成社会整体良好的体育关注度对发展民生体育事业非常重要。我们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体育参与氛围,淡化体育本身的功利性色彩和过度的竞争性因素,强化体育所具有的开放、包容、追求卓越的精神教化功能,使体育精神与每一个人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体育发展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关注点:在体育面前没有旁观者,我们都是体育的参与者。要利用好如奥运会、世界杯等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规范和促进各项职业体育赛事的发展,发挥好体育明星的正面示范作用,形成全民关注体育、体育融入全民的良好社会氛围。

2)新闻媒体的积极引导。在现代社会中,新闻媒体是影响社会舆论导向的关键性力量,民生体育事业发展的社会支持自然也离不开新闻媒体对社会舆论的积极引导和正面养成。各种新闻媒体,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各种新媒体,要成为社会正能量的积极传播者,在宣扬健康科学生活方式方面有效发挥作用。新闻媒体要更多地关注体育与最基层人民真实生活的关联点,发掘能够调动社会各种力量积极投入民生体育发展的热点社会事件进行报道与宣传,成为营造民生体育发展良好社会氛围的重要推手。新闻媒体对于体育的民生关注、报道与宣传,要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体育精神的传播者和体育文化的塑造者,努力避免成为市场逐利的功利性炒作工具。在体育日益引起社会关注、体育日益与社会民生密切关联的当今时代,新闻媒体围绕体育而展开的积极工作将为民生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支持。

3)社会力量的正面介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分层和社会多元化发展日益明显,民生体育的发展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力量,形成民生体育发展的合力。要规范、整合、引导社会资本力量正面介入民生体育发展事业,使民生体育事业的发展获得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并成为社会力量有机整合的关节点和汇聚处。社会力量介入民生体育发展要以尊重广大人民的需求作为前提,对于目标完全公益性的能够带来巨大社会效益的社会力量要加大鼓励和支持,最大限度发挥其对于民生体育的贡献;对于带有一定经济效益目的的社会力量也要给予制度规范范围内的最大包容,同时辅之以积极规范引导,积极探索服务于民生体育的新思路、新办法、新路径。“要健全体育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体育发展功能,就必须着眼于资源,加速民间性体育主体的资源聚集。通过资源聚集,实现民间性体育主体资源的可再生性,从而实现民间性体育主体的身份独立,为其服务社会体育发展的功能奠定坚实的基础。”[1]183当前社会力量在服务民生体育发展方面大有可为。

4)体育文化的滋养熏陶。文化是一种推进社会实践的重要软实力,以民生为导向,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是我国民生体育发展的重要保证。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文化存在物,都需要文化的滋养熏陶,民生体育的发展需要公正、文明、追求卓越的体育文化的支持,让每一个社会人民感受体育的魅力,让体育的精神播撒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国体育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集政治影响力、经济生产力、文化传播力、社会亲和力于一体,体现着强大的综合功能和社会价值。深刻认识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的独特作用,自觉地把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融入体育工作实践中,意义重大。”[9]民生体育的社会实践与公正和谐、文明进步的体育文化精神水乳交融,是我国社会和谐转型、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5结束语

民生体育体现了对人民日常生活的关注,渗透了生活孕育体育、体育服务生活的人文意蕴,是对体育之本真追求的充分展现。民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价值体现和根本旨归,大力发展民生体育事业是顺利实现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推进我们順利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这一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力量。民生体育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的关注、投入和支持,从政府主导、人民参与、社会支持这3个方面入手可以清晰勾画我国民生体育发展的图景,也是基于民生关怀对我国现阶段体育事业发展的系统规划与全面展望。

参考文献:

[1]张宏.当代中国体育社会分层理论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S].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49.

[3]于军,程卫波.回归生活:残疾人体育价值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1.

[4]周波.我国体育公共事业改革“政府角色”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31(4):444.

[5]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20151001].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467/n1843577/1843747.html.

[6]王京龙.战国百家争鸣与中华传统体育精神架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6.

[7]黄亚玲.中国体育社团的发展:历史进程、使命与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2):155.

[8]沈克印,周学荣,李荷皎.民生体育建设的理论诉求与路径选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2):85.

[9]刘鹏.大力加强体育文化建设[J].求是,2012(4):50.

作者:吕永强 高山桂

科学发展大学体育事业研究论文 篇2:

试论体育运动学校人才的培养模式

摘 要:随着世界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专业人才的紧缺成为阻碍我国体育事业进步的主要问题。我国体育运动院校应将体育人才培养任务放在首位,采用科学的培养模式,将学生培养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运动人才。本文通过对我国体育运动学校教育方式的研究,提出了我国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希望能够对我国运动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体育;人才;学校;培养模式

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将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到一起,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世界经济、文化、体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体育事业蒸蒸日上,在国际赛事中崭露头角的运动新星越来越多,这都得益于我国重点发展体育事业、加强体育人才培养政策的发布与科学实施。体育运动学校是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源头,加强体育院校建设,完善体育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能够在世界体育强国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社会、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全面发展,要求体育人才的培养不能片面、局限。我国体育运动学校对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设定为适应社会发展、全面提升能力、可以在未来体育发展中独当一面,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在培养体育专业人才时,应加强基础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敬业、宽厚的思想品德,使培养的人才不仅能够在体育赛事中发光发热,更能够使其在体育教育、管理、文化发展等各个方面都能够做出贡献。

二、我国体育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我国体育人才培养中,主要的问题在于教育目的片面,教育模式单一。在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之下,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目的性强;在学校教育中,过分强调学生的运动员身份,专业教育与基础教育比例悬殊,忽略了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虽然这种人才可能在某一体育赛事中得到非常不错的成绩,但经受不起成功、成才之后的种种考验,在比赛之外更不能适应其他体育方面的工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背后,是国家和社会巨大的投入及学校、教师无尽的付出,但结果却不尽人意,更不能满足世界体育发展的需求。

三、我国体育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

1.强化专业基础的培养。就目前而言,我国体育运动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过分重视专业课程,忽视了基础课程,导致学生专业素质与专业基础不对等。从国内外体育院校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我国相较于外国体育学校在课程开展方面,专业基础课程所占比例极低,造成学生专业基础薄弱,使其难以向体育管理、体育文化建设等方面发展,局限了学生的发展方向。我国体育学校应加强专业基础课程教育,将专业理论作为学生发展的基础,稳扎稳打,在此之上强化专业课程训练,才能够使人才培养更加科学,学生的专业素质才能够更加稳固。

2.教学方法的创新。(1)自主学习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社会教育发展的关键。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要求体育人才具备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教学法在体育人才的培养中也是适用的,在自主学习教学方式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完善学习内容。(2)实例教学方法。我国体育运动学校可以将实例教学法更多地应用于体育人才的培养中。实例教学法是将以往发生的实际案例添加到课程之中,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实例信息,让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中少走弯路。实例教学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利用案例和实践来磨炼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

3.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培养,要求体育学校将个人能力和个人知识水平置于同等位置。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中,要注意处理好专业能力与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同时需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被动关系,从而能够在体育人才的培养上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四、结束语

一个国家强大与否,不仅要靠经济的发展,也需要体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全面发展体育事业,是我国走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举措,加强体育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我国体育运动学校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正处在发展和进步阶段中。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我国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势必更加完善,这对我国社会的进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逐步完善过程中,应遵循科学理论,实现我国体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永盛,潘耀滨,王超.美国大学竞技体育发展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1).

[2]郑婕.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

[3]赵进,王健,陈元欣.文化体制改革对体育体制改革的启示与借鉴[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4).

作者:徐卓华

科学发展大学体育事业研究论文 篇3:

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发展

摘要:本文以研究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重要性为切入点展开论述,接着从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员主观能动性降低、学训矛盾凸显、缺乏科学训练保障以及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外界环境尚待完善四个角度简单阐述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提升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强化队员的文化素质培养突出体教结合以及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运动员的成长环境三个角度详细论证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问题;发展

始建于1987年的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大发展。同时,我国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无论是在数量、质量上,还是在运动水平、建设能力和管理水平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进步,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在我國体育代表队2008年奥运会取得的骄人成绩的推动下,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时代机遇,成为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

对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进行科学研究能够极大地提升高等体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为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培养出源源不断的高精尖人才,从而使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进动力和人力资源支持。同时,能够为学校体育教学和群众体育活动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使学校体育教学和群众体育活动获得高质量、高水平的专业指导。

一、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是高等学校日常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专业体育人才的摇篮。因此,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直接大学生的成长质量。

(一)高水平运动队成员主观能动性降低

队员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发展速度和质量的重要元素,而参加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大学生主要有两种来源渠道。第一种队员是来自体工队具有一定运动天赋的运动员,他们在体工队受过专业训练而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曾获一级运动员、运动健将、国际健将及武术武英级(或以上)称号之一的,因而满足进入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身体条件。第二种队员属于具有良好身体素质、较强运动能力、较好发展前景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录取时可以降低招考分数线。

而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及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在招生过程中,要注重提高运动员的文化成绩录取要求。以上第一种生源所占比不超过招生计划的20%,高水平运动队成员组成以第二种生源为主。在现有的专业训练体制下,这部分生源要达到优秀的竞技水平没有十足的训练投入是不可想象的,同时他们也深知自身竞技水平提升的有限性,因此对于这部分既无创造显赫成绩可能,又有毕业就业压力的运动员而言,完成学业顺利毕业对他们而言成为较为实际的选择,训练的投入及其积极性无法彻底激发,从而大大降低其主观能动性。

(二)学训矛盾凸显

高水平运动员进入高校后训练任务相对繁重,有调查显示,很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都是常年训练,同时有一半以上的高校一周安排5次训练课,一次训练课的时间在150分钟以上。在如此繁重和疲劳的训练之余,高水平运动员的很多课程学习被打断,文化学习的进度难以保证。另外,大部分高校还根据运动员在比赛中所取得的成绩登记给予相应的文化课考核放宽政策和学分上的减免,这种情况下,队员的文化教育更加不被重视。

(三)缺乏科学训练保障

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科学化训练水平是决定运动员成绩提高的关键性因素,在现代竞技体育中,队员的思想水平、心理素质、身体健康水平与其竞技能力的高低同样重要。而在现有管理制度下,各运动队普遍呈现出教练员“一肩挑一手抓”的现象,兼顾运动队员的竞技水平训练、体能训练、伤病治疗、后勤生活等方方面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教练员的专业化训练水平,使得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不能及时与时代同步、与科技接轨,降低了运动员训练的科学保障。

(四)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外界环境尚待完善

首先,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有待提高。随着国家财政投入的逐年增多,高等学校拥有较为充足的发展资金,然而,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所急需的优秀教练员却是屈指可数,难以满足日益庞大的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需求。

其次,高水平运动队的硬件建设尚需完善,存在体育场所维护质量差、体育设施陈旧、训练条件落后的现象,使高水平运动队的日常训练无法保质保量地进行,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难以提高。

最后,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管理制度落后。高等学校现有的管理制度仍旧沿用传统制度,即在学籍管理上仍采用根据比赛成绩放宽对文化课成绩要求这一制度。这一看似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使得运动员降低了对自身文化程度的要求。在求职市场中,没有坚实文化基础后盾的高水平运动员举步维艰,这与高校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有特长的新时代大学生相违背。

二、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发展对策

高等教育是大学生专业成长和人生发展的重要基地,因此,研究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科学发展对策对于大学生的素质发展意义重大。

(一)提升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指导思想

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突出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高端性,能够为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端人才,为我国竞技体育的高速发展开辟良好的人才培养渠道,通过精益求精的选材标准、体教结合的教学理念以及择优输送的培养策略促进竞技体育事业的大发展;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指导思想还要突出人才培养的先进性和创新性,注重尝试先进教学模式,积极拓展大学生的知识事业、技能发展和创新思维,真正实现大学生的体能训练、竞技技术、专业理论、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大学生的成长空间,实现大学生的科学发展。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指导思想更要人才培养的后续性和发展性,能够通过大学生毕业后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将比较高端的先进技术、专业理论和人才培养方式带到基础性非常强的学校体育教学中,有力夯实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二)强化队员的文化素质培养突出体教结合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一些新理念、新技术、新设备开始应用在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之中,运动员的学习效果与发展程度自然就会与个人的发展能力息息相关,而个人发展能力完全依靠于以文化素质为基础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因此,高等学校不但要培养身体素质优秀、运动能力强、专业技能高超的运动员,还要积极培养运动员的文化素养,让运动员掌握较高的文化知识,对专业信息拥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在对新生事物的认知、理解和掌握过程中得心应手,从而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成长动力。

专业训练与理论信息相结合为主旨的“体教结合”是二十一世纪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重要举措,不但能够提升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水平和质量、保质保量地完成素质教育,还能够为大学生创设一个最优化的可持续发展环境,通过整合一切教学资源实现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化、体系化、全面化和科学化,将大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優秀专业人才,能够不断吸收和掌握新理念、新技术,始终走在体育专业最前沿。所以,高等学校在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运动员文化课程学习的要求,定期检查和经常督促运动员进行各学科的文化课程学习,通过学分制给予运动员一定的学习压力和成长动力,并将文化成绩作为毕业标准和输送研究生的必要条件,推动运动员自主学习、积极发展。

(三)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运动员的成长环境

首先,鉴于优秀教师短缺的问题,可以通过校企联合办队解决,通过高等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教、体、企大协作整合各方面的优势资源,集中各单位的长处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最优化的成长环境。

其次,学校管理者应该全面掌控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情况,将有限的教育经费用在最需要购买的设备上,克服专业训练的短板,并鼓励大学生参与现有设备的维护与保养,最大限度地开发现有设备的最大潜能。

最后,完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管理制度。积极听取教师与大学生的意见,将师生意志体现在管理制度之中,逐步探索管理制度的体系化、人性化、高效化、主体化发展之路,为大学生的专业成长提供完善的服务。

三、结语

在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突出责任意识、人才意识、公平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和效益意识,能够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能够将大学生的专业成长视为“至高无上”的时代重任,潜心研究大学生培养和专业理论研究的最优化发展之路,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输送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助力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正新.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管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

[2]徐国富.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成功案例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1).

[3]杨辉.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对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4]赵殊.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状况及发展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17).

[5]溥义俊.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和学籍管理模式重构的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6(6).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体育教学部)

作者:张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如何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论文下一篇:企业间接社会责任问题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