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诗歌的情感范文

2022-06-14

第一篇:把握诗歌的情感范文

诗歌的情感把握20131203

教学目标:

1、体味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

2、探寻把握诗词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并利用所学方法准确把握诗词情感

教学难点:准确并全面把握诗歌的复杂情感、情感变化、情感思路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教具:多媒体、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是唐代的张籍创作的《节妇吟》,同学们先来齐读一遍,体会诗人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 学生齐读:

节妇吟

唐·张籍

——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生: 这首诗歌描写了一位已婚女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

教师提示:

1、作者——唐·张籍(唐代著名诗人,韩愈门生,历任国子监助教、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等职)

2、副标题《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3、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且有一大堆高官头衔,其势炙手可热。当时藩镇割据者用各种手段拉拢、勾结有名文人和中央官吏,以此扩张自己的势力。(学生适当讨论后)

生:这是一首具有双层内涵的唐诗精品。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的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这首诗实际上是作者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只不过用了比兴手法,说得比较委婉、客气。

师:张籍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很好的利用了诗歌表达情感的多元性。

古人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句话准确地表明了诗歌是传达诗人情感和志趣的一种主情的文学样式,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往往是多元化、多层次的。

回到应试层面上来看,近年来诗词“情感”类试题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考中,2008年全国18套试卷中有9套考查对诗词情感的把握和评价,2009年则有了多达10套以上试卷涉及。纵观这些试题,我们会发现试题的命题动向有了新的变化。

二、命题动向

我们可以将高考情感类诗歌考查要点归纳为三类:

(一)对单一情感思路、细节的分析

(二)对变化情感的分析

(三)对复杂情感的分析

师:这类题型较难,在具体的答题过程中,很难做到准确全面,这就需要同学们具备扎实的基础、巧妙的方法和使用的答题技巧。

三、技巧方法探究:

(一)基本方法

1、读题目。

师:诗题对诗歌的内容有或明或暗的提示作用,从题目中我们可以把握出诗歌的内容走向、题材类别、表现手法以及情感基调。

尤其注意诸如“怨、恨、送、别、忆、赠、吟、怀、寄”等字眼。

(带领学生一起抓诗题中的关键字)

《书愤》:“愤”即感慨与忧愤之意;

《忆江上吴处士》:“忆”即忆念之意;

《天下怀李白》:“怀”即怀念之意;

《闺怨》:“怨”即幽怨之意;

《独坐敬亭山》《春夜喜雨》《征人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田园乐》

2、看作者。

师: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所以,爱国忧民的杜甫可以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雄浑悲慨;

内向温婉的李清照就有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绵密悱恻;曹操横槊赋诗,《观沧海》慷慨悲凉;曹丕志得意满,《燕歌行》志深笔长;曹植少年才俊,《白马篇》英逸豪迈。

提醒学生注意:“知人论世”的前提:1,教材中学过的诗人。2,熟悉的诗人。3,注释中提供了介绍或背景的诗人。

3,寻找情感载体

师:诗人把感情汇聚在某一物象上,这一物象因包含了诗人的感情而形成意象。

(1)意象:自然意象、人事意象

月——思乡念亲 (带领学生背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流水——人生苦短、命运无常

松竹梅——高洁坚贞杜鹃——悲惨凄恻

雁——相思离愁(带领学生背诵“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登高、凭栏——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壮志难酬的悲伤(带领学生背诵“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吹笛、吹笙——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内心孤寂

折柳——惜别怀远

(2)特别关注:

1、动词、形容词(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正是客心孤回处”)

2、修饰语(如“枯藤老树昏鸦)

3、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

如颜色词——暖色调“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调“冷漠低沉、孤寂凄凉”

(二)能力提升,三首情感类诗词鉴赏评析

课堂活动:和学生一起完成这三首诗歌的赏析

1、对单一情感思路、细节分析:

归自南阳(李昌祺)

去日犹秋暑,归时已冷霜。 江山非故土,人物是他乡。

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 埃尘如见恋,到处扑衣裳。

问: 从思乡的角度看,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请概括。(4分)

课堂实录:

师:先从题目入手,应首先抓出哪个字?

生:归。

明确了诗歌情感和思乡有关。

师:首联中哪两个动词最重要?

生:去——离开,归——归来

师:再通过两个时间词的暗示,这就表明了离开故乡的时间很长了。

请同学归纳颔联中传达的信息。

生:身在异地他乡,眼前所见不是故乡风物。

师:很好,颈联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年龄增大。二呢?

生:乡情日浓。

师:尾联写自己风尘仆仆赶路,表现出了什么情感?

生:归情急切。

明确答案

答案:四层。首联为第一层,写离开故乡的时间很长。颔联为第二层,写眼前所见不是故乡风物。颈联为第三层,写随着年龄增大,乡情日浓。尾联为第四层,写旅途艰辛,反衬归情急切。

2、对变化情感的分析: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问: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课堂实录:

师:标题中应把握的是哪个词?

生:登楼——通常表达报国之志、壮志难酬。

师:谁来说说岳飞?

生:精忠报国之人,抗金名将,民族英雄。

师:诗人登黄鹤楼遥望北方失地,引起了作者怎样的感慨呢?

诗文中由“想当年”、“到而今”领起的这两组句子构成了一种什么关系?

生:对比。“想当年”的繁盛与“到而今”的满目疮痍形成了对比。

师:所以诗人首先是发出了昔盛今衰的悲慨。针对“想当年”、“到而今”的情境,还会有什么思想情感呢?

生1:对统治阶级奢侈误国的痛心。

生2: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

生3:对百姓的同情。

师:接下来诗人的情感发生了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生1:想象。想象“提锐旅”、“ 清河洛”,于是变得斗志昂扬。

生2:特别是想象胜利后再登黄鹤楼,心情变得舒畅了。

明确答案

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级奢侈误国的痛心,转而到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最后在想象“提锐旅”、“ 清河洛”之后表现出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3、对复杂情感的分析:

春 日(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世称涑水先生。

问:“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课堂实录:

师:依然请同学来分析诗题和作者给我们的暗示。

生1:标题名为《春日》,再加上首句“韶光大半去匆匆”,所以会抒发伤春之情。

生2:注释中说“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处于这样的背景下,应该会有忧国之情吧?

师:是的,后两联中,有个典故需要注意,怀王死后,正在流放中的屈原,得此消息,写了《招魂》,表示了对死于异国的怀王的吊唁和对楚国命运的哀伤。作者生活在偏安一隅的南宋,回想靖康之难,徽宗、钦宗被金人掳至北方,终死于五国城,其遭际颇似楚怀王。北宋灭亡,南宋依然不振,至作者生活的年代已危在旦夕。他心中自是不能平静。

明确答案

答案:“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2分)二是忧国之情。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国伤时之痛郁结心头。(2分)

强调答题规范性:

1、层次清晰,注意分点作答,凸显层次。

2、吃透诗歌所蕴含的感情,找到导致感情变化的因素。注意基本格式:“由开头……转而到……”。

3、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注意思维的全面严密。

四、即学即用

课堂练习——

(一)裴给事①宅白牡丹(无名氏)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注] ①裴给事:裴潾,以门荫入仕,一生 “以道义自处,事上尽心,尤嫉朋党,故不为权幸所知。”唐敬宗宝历初年,曾任给事中。

就本诗第

三、四句,结合全诗谈谈其中寄寓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

【解析指导】

玉盘,冷露,月白,风清,再加上寂静无人的空园,与上联描写的情景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对白牡丹的形象刻划虽只是略加点染,但显然倾注了作者满心的爱悦和同情。“玉盘”,形容盛开的白牡丹,生动贴切。月夜的衬托和冷露的点缀,更增加了白牡丹形象的丰满。

参考答案:

1、白牡丹超尘脱俗,幽雅高尚,给人高洁之感,表达了诗人对白牡丹的赞美。

2、表现了对裴给事的高洁形象的赞赏和对其处境的同情。豪贵争赏紫牡丹,而“无人”看裴给事的白牡丹。即言裴给事之高洁,朝中竟无人赏识。

(二)村夜(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

【解析指导】第一步,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霜草苍苍”、“虫切切”;“月明荞麦”、“花如雪”。第二步,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想景语皆情语,以景传情。你看前者冷清、愁苦;后者明亮,美好。第三步,抓住能体现人物心态的词语,如“行人绝”“独出门”等,尤其从“独出门”可以发现诗人情感上有一个转变过程。表现在首句和尾句上,尤其是“霜草苍苍”和“花如雪”,两种景象截然不同。

【参考答案】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由原先的孤独寂寞,转而到独出门后去排遣烦闷,看到了明丽景色而感到特别喜悦的感情变化。

(三)待储光羲①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②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③不相顾,临堂空复情④。

[注] ①储光羲:唐代诗人,王维的朋友。②要欲:好像。

③了自:已经明白。④空复情:自多情

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

【解析指导】

诗人很渴望和友人见面。重重门户从清早就打开,坐着等待友人的到来,想听听载着到来的马车发出的声音,这一个细节,写活了抽象的友情。首联写动作,颔联写心情,其实都是写渴望,和渴望中些微的焦急,在这一切的核心,是爱。颈联一转,从写心情转移到写景。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跳跃。有等待经验的都知道,我们在等人的时候,为了避免焦虑,会自然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别处,即便是最枯燥的风景,我们也看得津津有味。颈联表达恰好表达出了等待者久候人不至的心情。时间已经不早,晚钟已经响起,诗人已经等待了一天,诗人一天都在等待,但是友人未至,而且又下起小雨,而“过”字,也许也可以这样解释:春雨都来了,你还不来。可以想象自然的光线已逐渐暗下去,雨在若有若无地降落,在这种阴郁,潮湿,幽暗而又寂静的环境和氛围中,愁绪在以喷泉的速度生长。尾联十字,一声长叹。

【参考答案】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及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体味全篇诗情回答)

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三点可分别扣"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和颔联作答。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这是一篇游子伤春怀人之作。

上片写惜春思归。“急雨收春,斜风约水”。写暮春时节,雨急风斜。这第一句写得别致新颖,其中“收”字尤见功力。不言春将尽,不言春归去,而曰“急雨收春”,看一“收”字,至使“急雨”反客为主,造语生动俏皮。急雨收回春天,斜风拂掠水面,而“浮红涨绿鱼文起”接着写暮春时节水面上的景致。红化凋零,飘飘洒洒落满江面;江水上涨,绿波荡漾;鱼儿游弋,激起阵阵波纹。这里的“鱼文”二字最易引起人的暇思。中国自古就有鱼雁传书之说,书信常被称为“鱼书”或“雁书”。这“鱼文”仿佛就是幻化了的书信,勾起游子无尽的相思。“年年”两句直写惜春。游子珍惜春天,舍不得春天离去,见春将尽,落红飘零,意绪万千。正如辛弃疾所云“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游子惜春,可春并不理会,春归时也不懂得招呼游子,不知约游子结伴而还。春本无知,春本无晓,如此怨春,似乎无理,然而更显其情真意切。这正是人们常说的无理有情之妙。

上片惜春思归,下片自然而然地转入怀人。“留恨城隅,关情纸尾。”写当初与妻子的离别及日后的书信传情。城隅,即城角,当初与妻子离别之处。不忍离别,却又不得不离别,于是便有“留恨城隅”。一个“恨”字笼罩了下片,也为读者理解全词提供了一个契机。不能相见,只能在书信纸尾看到妻子的一片关切之情了。接下去作者描摹了抒情主人公凭栏远眺的镜头。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借凭栏远眺写愁绪。李煜有句云:“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浪淘沙》)辛弃疾有句云:“休去依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阑干长对西曛倚,”写抒情主人公倚着栏干长久地凝视着西天的落日。熟悉中国古典诗词的人都懂得这是一个痛苦的形象。结尾化用杜甫《春日忆李白》诗句,杜诗云:“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以遥望对方所见的景致极写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贺词云:“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写夫妻老矣,却关山阻隔、江南渭北天各一方。这结处用语质拙,不雕饰,不张扬;江南渭北已溢出无限情思,而鸳鸯白头更让人感慨万端。

贺铸善于写情,往往情真意切,此篇便是一例。贺铸善于处理结处,此词上片结处的无理而妙,下片结处的质拙含蓄,都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和启迪。[1]

3作者简介

贺铸(1052~1125),字方回。宋太祖贺皇后族孙。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曾任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对其词均有续作,足见其影响。

第二篇:从抒情方式把握诗歌的情感

古诗鉴赏最大障碍是读不懂诗歌,把握不了诗歌的情感内容。这有诗家语言的疏离陌生之因,有时间距离和历史情境之异,也与我们对诗人抒发情志的规律把握不够有关。本文试从诗人情感抒发的角度作一点探讨。

诗主情,或者说诗歌是强烈情感的产物,没有情感的迸发,就没有诗歌,诗歌是诗人情感的物化。所以把握诗人情感抒发的方式,就不失为我们体味诗歌情感内容的捷径。情感抒发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其情感内容一眼便知,一般不会作为考试内容。间接抒情就是情感不直接说出,而是借助对景、物、史、人的描写或咏叹,含蓄委婉地传达出来。在间接抒情的诗歌中,诗人对生活生命的感发蕴积胸中,有时这种感发甚至被遮蔽着,耳目一旦触及外物,遂如吹皱的一池春水,唤醒了心中的意绪,于是情感便因景而生,缘物而发,际会历史风云,神遇相知之士。这一类诗歌,意蕴丰富,手法鲜明,便于设题,所以常作为高考命题素材。

一、写景抒情式

谢榛《四溟诗话》:“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情――诗人的生命感发,仅仅是诗的胚胎,要将它养育成诗,必须找到适合它的媒介物――景,诗由情胚而孕育,借景媒以表现,情胚与景媒交融契合便形成了诗的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之间通常有四种关系。

第一种:以乐景写乐情。杜甫诗《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通过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抒发了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欢悦之情。

第二种:以哀景写哀情。2004年广东卷杜甫诗《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诗中“片云”“孤月”组成了凄凉的意境,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第三种:以乐景写哀情。杜审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的美景反衬出今日之悲。眼前的鸟语花香反衬出了远去边疆的哀愁。

第四种:以哀景写乐情。李白诗《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五月的天山,映入眼帘的仅有皑皑的积雪,无花可赏,无柳可折,寒气逼人。情景如此单调,如此凄凉,反衬出了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

二、写物言志式

写物言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托物言志。诗人在对象――物上,发现或找到了和自己在精神上的某些相通之处――物与志的“契合点”,引起了心灵的感会,于是便借助对“物象”的描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一抒心中情志。咏物诗特点是“不粘不脱(不即不离)”,既扣准所咏之物,又在诗中有所寄托。诗人在诗中展开诗意的想象,把物象和情志交融在一起,分不清何处是写物,何处是写人,又处处是物,处处是人。字字摹写物象之态,句句曲尽胸中之志。2004年北京夏季高考卷所选苏轼诗《红梅》:“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苏轼在诗中,既兼顾梅花的物态和本性,又将梅花人格化,抓住了红梅的“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这一独有的“梅格”,传达出了红梅娴静高雅而不浅薄庸俗的神韵。句句写梅,字字喻己。

同一个物,因为诗人个人的性情、际遇和创作时的具体情况不同,故所咏之情也就相异。从诗中可以明显地读出作品背后独特的“那一个”人来,所咏之物后潜藏着作者强大的生命感发力。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己。陆游的词作《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以冰清玉沽的梅花自喻自况,抒发了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三、写古喻今式

这类诗歌写古意在喻今,写史意在抒怀。或歌咏故去的成功辉煌反衬眼下的失败与荒凉,或咏叹已逝的荒唐惨痛来警戒当政者及抒发自己的历史虚无轮回感。诗人以情统史,以志言古。杜牧诗《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借陈后主沉溺声色,终日与妃嫔们饮酒作乐,不理政事,终至亡国的史事,表达了对晚唐社会日趋衰败的隐忧。在婉曲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微妙而自然的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

2004年上海夏季高考卷杜庠诗《赤壁》:“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自从赤壁一战后,赤壁就成了诗人们洗浇心中块垒的意象。富有才华,志存高远的杜庠,因坎坷的遭遇,多舛的命运,面对赤壁,其情感是复杂的,虚无与悲凉同在,愤慨并无奈交融。

在咏史凭古中,往日的历史已融入了诗人的情怀,历史与当下统合为一,诗人的情志超越了时空。将个人放置于历史的长河中,自然的恒久比照出人生的短暂,对历史的回顾之中又富含着今生的悲伤。

四、写人言己式

写人言己就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写的是别人的事情,抒发的是自己内心的悲哀和感慨。

借写他人的成功反衬自己的遭遇的坎坷和命运的不幸。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塑造了周瑜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手执羽扇,头戴纶巾,英俊潇洒,倜傥风流,富有智慧,胆略过人。谈笑间,曹军便被打得落花流水。周瑜年轻时候就建立了世人瞩目的赫赫功绩,而此时的诗人却已鬓染霜发,一事无成,徒有一腔无处施展的报国之志。两相对照,诗人内心的苦楚不难体味。

借写他人的不幸来暗喻自己的哀楚。他人和自己具有相同的遭遇,相似的命运,两人情感相通,故歌咏之。秦韬玉诗《贫女》:“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全篇通过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不为世用,寄人篱下的愤懑和不平。

五、写事抒怀式

在此类诗歌中事或是诗人情志的的触媒,或是诗人情感的载体,通过事件的描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思。

2004年全国卷张籍诗《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朱庆余《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是朱庆余参加进士考试前呈献给考官水部员外郎张籍,以试探底细的诗。诗人通过描写一位新嫁娘拜见公婆前忐忑不安的事,生动形象的比拟了自己临考前紧张担心的情景,巧妙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希望被录取的心情。

诗人的间接抒情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上五类,当然这样分类也不尽然,各类之间并不是各自完全独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写古人喻己既属“写人言己”,也属“写古喻今”,怀古诗中也有景物描写。之所以这样归类,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诗歌间接抒情的方式特点,提高其诗歌鉴赏的能力。

外物引起了诗人的情感涟漪,引发了诗人的生命振动――生命共感,生命共感是联结诗人和外物(景、物、史、人)的精神纽带。正是缘于生命的共感,诗人才能借助绘景状物、怀古写人,抒一己之情,言一己之志,叙一己之意。

梁修红,教师,现居广东顺德。

第三篇:中考语文复习考点:古诗歌情感的把握

古人在送别亲人朋友时的抒怀之作,多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或对对方的劝勉之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送别》、《淮上与友人别》。

古人抒发对亲人朋友思念之情的诗作。

《夜雨寄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无题》、《浣溪纱(晏殊)》。

多描绘农村秀丽风光或山水美景和农村恬淡生活,寄托诗人对贴近自然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过故人庄》、《钱塘湖春行》、《游山西村》、《西江月》、《清平乐·村居》、《饮酒》、《江南春》、《滁州西涧》。

多描写将士戍边、战斗生活的艰苦和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

《使至塞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采薇》、《凉州词》。

《春望》、《过零丁洋》、《江城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抒写飘零异地的游子思乡之情。

《次北固山下》、《黄鹤楼》、《渡蓟门送别》、《天净沙·秋思》、《采薇》。

通过凭吊古迹,追忆历史来阐发个人议论。

《赤壁》、《山坡羊·潼关怀古》、《咏煤炭》。

第四篇:把握诗歌情感感受古诗魅力

摘要:古诗文鉴赏作为高考语文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在高中学习中也有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高效的开展古诗词鉴赏的教学工作,对于学校来说,也是一直探索的方向。笔者这篇文章从古诗情感的把握上,浅谈自己在实践中总结出的教学经验,并对高考答题技巧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古诗文鉴赏;高中语文;教学实践

引言:

在高中阶段,古诗文鉴赏主要考查的是一个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所以高考题型往往分为以下两种形式,一是对于技巧的考量,如人物的形象特征、艺术的表现手法、语言的表达技巧等;二是对于诗歌情感的把握,如作者的思想心境、观点态度等,技巧可以以条论说,是学习的基础,而作者情感的把握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个需要漫长积累的过程。所以本篇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具体阐述诗歌的鉴赏方法。

一、加强阅读能力,赋予古诗意境与美感

有言之曰,于学习,听与读,并重之。诵读文学作品,往往可以调动人身上的多个感官,使得人的大脑处于一个高度集中的状态,不仅增强记忆,让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这样的一种全身上下协调统一的状态下,对于作者情感的把握也可以更加准确。《死亡诗社》中基延教授让同学们用大声朗读的方式,跟随他进入了一个酣畅淋漓的世界,让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感受融入他们的生活,这其实就是给我们传统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即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知不觉的积累过程慢慢增强的是学生的语感,提高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该怎样读好诗歌,笔者认为大致应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音准必须恪守,方可深究其意

学生在上课前,需预习次日学习的内容,利用工具书等辅助工具,查找学习文章相关材料,熟悉每一个字的发音和释义。老师则需在课堂上强调通假字、重音字等一些重点理解的内容,让同学们对是个有一个初期的了解,对于历史的诗句,弄清典故的渊源和出处[1]。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确定好诗歌的发音及文意,否则在后期的大量阅读后,改变错误的读音就会变得难上加难。

(二)节奏则为关键,美感从中体现

古诗词讲究的是韵味与节奏,培养的是学生对于美的一种感觉。所以在节奏的划分中,分句停顿就显得格外关键。如《诗经》中五言名篇往往采取的就会二二一的读法,而四言则喜欢从中句断开,比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就读做“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样的一种划分方式是源自于人们的阅读习惯,让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可以说诗歌的美就是靠着朗读的形式体现出来的。

(三)融入自身感情,达到情感共鸣

诗歌这样一种题材,事实上最开始就是用来抒发情感的,最开始没有成为一种体裁的时候,表情达意才是诗歌创作的最初目的。所以在朗读时,走进作者,了解他的诗歌特色与风格,才是阅读最重要的部分。如边塞诗人的诗歌往往沉郁顿挫,或者慷慨激昂,就不可以婉约惆怅之语表达。

二、全面了解作者,知人则可论世

有过教学经验的老师往往知道,在开始讲述一篇古诗文的时候,一定要先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本首古诗文创作于这个作者的哪个时期。因为一个作者创作风格的形成和他所处的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谓知人则可论世,就是此道理。我们从作者的其它作品出发,深入探索作家的创作之路,可以在拿到一个陌生的古诗文时,快速进入赏析。比如杜甫一生坎坷,他的诗歌往往包含报国无门,忧国思家之情,而李白则家境相对优越,诗歌风格也主要以豪放为主。著名的南唐后主李煜在乱世沦为阶下囚,深感无助与悲哀,创造下的《虞美人》自然也有肝肠寸断的悲伤。这些或念或思,或悲或喜的感情,正是诗歌的精华,也是真正能引起读者共鸣的地方,所以认真研究作者生平,对于古诗文情感的把握会有一个很大的帮助。

但是,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学生也不可出现惯性思维,看到作者的名字就决定了这篇文章本身的感情基调。一个人的一生是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诗人把这种起伏会表达在古诗文中,所以注意区分诗歌创作的时期也是赏析的重点,比如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前期诗歌写的是少女情窦初开,透着轻快之意,而后期历经坎坷,只剩下了惆怅,哀愁成了诗歌的主要基调。这些都需要学生仔细把握,避免出现理解偏差过大的问题。

三、意象与意境的体悟,是诗歌情感把握的突破口

古代诗歌的形象分为意境与意象两个部分。意象是指带有作者思想感情的人物事物?c景物,意境则是诗人思想感情与客观存在事物结合而产生的艺术境界[2]。在古诗文鉴赏教学中,不仅需要一定的表达技巧,更多的还需要走进作者与作品本身,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才能引起最大程度的共鸣。古诗文这样一种以语言的极度精炼著称的文学体裁,深究其背后丰富的含义才是学习的重点[3]。

作者的感情往往融入在客观存在的景物里,因为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累,许多自然界中的事物被赋予了它独特的意义,莲花象征一种纯洁,而松、竹、梅被借代为君子;也有许多作者把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运用在诗歌中,《山海经》中曾提到一种白猿,它的鸣叫有着悲伤之意,所以有了“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了“杜鹃啼血猿哀鸣”。在阅读中,这些固有的形象背后的意思必须要熟练掌握,才可以对于作者的感情有一个精准的把握,而不会偏离主题[4]。

四、结束语

具体的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按照作者的铺陈叙述展开联想与想象,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于古诗文的理解,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活跃度。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是语文考试中比较重要的简答类题,虽然分值不多,但也是拉开考生分数差距的关键,需要受到学生和老师的一并重视。古诗文阅读与鉴赏中,对于精准把握诗歌情感感受的探索,依然是任重而道远,往往大量平时工作的积累,才能真正从质变转为量变,“诗眼”的抓取等也不做过多的渗透,灵活运用答题技巧,若有兴趣,可以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

参考文献:

[1]邓小莲.高中古诗词阅读与鉴赏的方法[J].2015(8):222-223.

[2]许华忠.浅谈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J].2015 (2):68-69.

[3]熊诒鑫.浅析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与策略[J].长江丛刊,2016(27):110-110.

[4]屈怀志.浅析如何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鉴赏[J].祖国:教育版,2013(6):116-116.

作者简介:王叶??(2000-)女,浙江舟山人,民族:汉,学生,学校:浙江舟山普陀中学。

第五篇: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教案

祁阳四中语文二轮复习专题5: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 教案

主备人:桂华锋 上课时间:

学情分析:学生不能系统掌握古诗表达的情感类型,希望通过对类型的掌握及答题技巧的掌握能够解决高考出现的体味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的问题。

复习目标:掌握古诗中的表达情感的类型;探寻把握诗词情感的方法;体味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 复习重点:掌握并利用所学方法准确把握诗词情感。

复习难点:准确并全面把握诗歌的复杂情感、情感变化、情感思路。 复习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检测

阅读张籍的《节妇吟》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

节妇吟 唐·张籍 ——寄东平李司空师道①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②。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③执戟明光④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注:①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曾邀张籍以扩充自己的势力。

②红罗襦[rú] :红罗短袄。③良人:妻子对丈夫的称呼。④明光:本是汉代宫殿名,这里泛指宫殿。

二、教学过程(问题聚集):

(一)导入:古诗歌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枝奇葩,凝聚着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积淀,她总在字里行间召唤人性的真善美。古诗歌渗透到了我们成长的每一阶段,从呀呀学语时跟母亲背诵“床前明月光”“离离原上草”到求学阶段接触的《诗经》以及唐诗宋词元曲,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所以很多同学也会活学活用,“考试——问君能有几多愁”、“下课零声——忽如一夜春风来”、“作业——千朵万朵压枝低”、“批评——风刀霜剑严相逼”可是谈到考试中的诗歌鉴赏,大家的感受是“爱她不容易”呀,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一节课和大家共同探讨诗歌鉴赏中的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

(二)作业问题诊断。

生:这首诗歌描写了一位已婚女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 教师提示:

1.作者——唐·张籍(唐代著名诗人,韩愈门生,历任国子监助教、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等职) 2.副标题《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3.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且有一大堆高官头衔,其势炙手可热。当时藩镇割据者用各种手段拉拢、勾结有名文人和中央官吏,以此扩张自己的势力。 (学生分组讨论)

这是一首具有双层内涵的唐诗精品。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的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 1 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这首诗实际上是作者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只不过用了比兴手法,说得比较委婉、客气。

师:张籍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很好的利用了诗歌表达情感的多元性。

古人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句话准确地表明了诗歌是传达诗人情感和志趣的一种主情的文学样式,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往往是多元化、多层次的。

(三)古诗中的表达情感的类型:(回顾相关知识点)

(四)鉴赏诗歌把握情感的基本方法:

1.读题目。杜甫的《春夜喜雨》一个“喜”字,传达诗人的情感;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一个“思”字,表达游子思乡之情。 2.看作者。

师: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所以,爱国忧民的杜甫可以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雄浑悲慨;内向温婉的李清照就有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绵密悱恻;曹操横槊赋诗,《观沧海》慷慨悲凉. 提醒学生注意:“知人论世”的前提:(1)教材中学过的诗人。 (2)熟悉的诗人。 (3)注释中提供了介绍或背景的诗人。

3、看注释 注释中提供了介绍或背景的诗人,不能忽视。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所以,爱国忧民的杜甫可以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雄浑悲慨;内向温婉的李清照就有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绵密悱恻;曹操横槊赋诗,《观沧海》慷慨悲凉.

【例1】欧阳修《梦中作》①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3分)

【赏析】在古典诗歌中,写梦或梦中作诗为数不少。清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曾说陆游的集子里,记梦诗竟多至九十九首。这类作品有的确实是写梦,有的则是借梦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感情。

欧阳修此诗四句分叙四个不同的意境,都是梦里光景,主题不大容易捉摸,因为诗人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曲折而复杂的情怀。

借助注释①知其仕途失意又无奈的心情,借助②思家,渴望归乡的心情

【参考答案】(1)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4、抓意象 诗人把感情汇聚在某一或某些物象上,物象因包含了诗人的感情而形成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

【例2】辛弃疾《鹧鸪天 送人》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那种表现手法? 赏析:这是一首送人离别之作,但其中颇有世路艰难之感,反映了作者当时已历经仕途挫折,心中深有感慨。

词开篇即述离情,词人把送别场面凝缩成“唱彻”而“泪未干”,展示出形象的凄苦情状。“功名”句:功名是身外多余的事,还是多吃饭吧。“浮天”二句,以景映情,烘托点染。先写江中之水: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参考答案:这两句蕴含了作者离别时的凄凉伤感之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作者借景抒情,先写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而情感蕴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5、看技巧

【例3】黄庭坚《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 .简析颈联用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赏析:化用《庄子•齐人有一妻一妾》中的典故和介子推甘愿烧死也不愿为官的典故,在对两种不同人的人生追求的对比中,表现出作者虽遭遇挫折而志节不改的高尚人格。诗中表达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结尾虽然说无论贤愚,最终还是化为荒冢一丘,归于虚无,但我们细加推敲,就不难发现,作者在诗中并非是倾吐不平,而是在表明自己不愿卑躬屈膝,奴颜媚骨地换取相应地位与富贵的高洁情怀。

6、抓关键词

【例4】《道中喜雨》曾 几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赏析:这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诗。这年夏秋间,久晴不雨,秋禾枯焦。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止,大雨三日,庄稼得救。久旱遇雨,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诗人欢欣鼓舞,写了这首七律。时为浙西提刑任上。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颔联正面写一个 “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颈联承“且喜”句。末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参考答案:“喜”字是全诗的中心,发觉凉冷是一喜,看到溪流涨水是二喜,设想稻花秀色、桐叶佳音是三喜,百姓收成有了保证是四喜,这一“喜”字贯穿了始终。最难得的还有作者全诗都化用了老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意,表现出了关心国计民生,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的

3 可贵精神。

【例5】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⑴此诗颔联以 和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2分) ⑵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4分)

“羁绪”指羁旅在外的思绪,结合注释,结合全诗,明确内容:

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特别关注】:

1、动词、形容词(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正是客心孤回处”)

2、修饰语(如“枯藤老树昏鸦)

3、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

如颜色词——暖色调“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调“冷漠低沉、孤寂凄凉”

7、抓关键句

【例5】张籍《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抓住“行人临发又开封”,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张籍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例6】《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抓住“抱膝灯前影伴身”句,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第二课时

二、命题动向

我们可以将高考情感类诗歌考查要点归纳为三类:

(一)对单一情感思路、细节的分析

(二)对变化情感的分析

(三)对复杂情感的分析

1、对单一情感思路、细节分析:

4

【例7】归自南阳(李昌祺)

去日犹秋暑,归时已冷霜。 江山非故土,人物是他乡。 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 埃尘如见恋,到处扑衣裳。

问: 从思乡的角度看,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请概括。(4分) 提示:

①先从题目入手,应首先抓出哪个字? (归)。明确了诗歌情感和思乡有关。 ②首联中哪两个动词最重要? (去——离开,归——归来)

③再通过两个时间词的暗示,这就表明了离开故乡的时间很长了。

④归纳颔联中传达的信息。

(身在异地他乡,眼前所见不是故乡风物)。

⑤颈联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年龄增大。二呢?(乡情日浓)。 ⑥尾联写自己风尘仆仆赶路,表现出了什么情感?(归情急切)。 明确答案

【答案】:四层。首联为第一层,写离开故乡的时间很长。颔联为第二层,写眼前所见不是故乡风物。颈联为第三层,写随着年龄增大,乡情日浓。尾联为第四层,写旅途艰辛,反衬归情急切。

2、对变化情感的分析:

【例8】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问: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提示:

①标题中应把握的是哪个词?(登楼——通常表达报国之志、壮志难酬)。 ②回顾岳飞其人 (精忠报国之人,抗金名将,民族英雄。) ③诗人登黄鹤楼遥望北方失地,引起了作者怎样的感慨呢? 诗文中由“想当年”、“到而今”领起的这两组句子构成了一种什么关系? 对比。“想当年”的繁盛与“到而今”的满目疮痍形成了对比。

④所以诗人首先是发出了昔盛今衰的悲慨。针对“想当年”、“到而今”的情境,还会有什么思想情感呢?(对统治阶级奢侈误国的痛心;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百姓的同情)。 ⑤接下来诗人的情感发生了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5 (想象。想象“提锐旅”、“ 清河洛”,于是变得斗志昂扬。 特别是想象胜利后再登黄鹤楼,心情变得舒畅了。) 明确答案

【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级奢侈误国的痛心,转而到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最后在想象“提锐旅”、“ 清河洛”之后表现出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3、对复杂情感的分析:

【例9】春 日(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世称涑水先生。

问:“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提示:①依然分析诗题和作者给我们的暗示。

(标题名为《春日》,再加上首句“韶光大半去匆匆”,所以会抒发伤春之情。

注释中说“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处于这样的背景下,应该会有忧国之情吧?) ②后两联中,有个典故需要注意,怀王死后,正在流放中的屈原,得此消息,写了《招魂》,表示了对死于异国的怀王的吊唁和对楚国命运的哀伤。作者生活在偏安一隅的南宋,回想靖康之难,徽宗、钦宗被金人掳至北方,终死于五国城,其遭际颇似楚怀王。北宋灭亡,南宋依然不振,至作者生活的年代已危在旦夕。他心中自是不能平静。 明确答案

【答案】:“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2分)二是忧国之情。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国伤时之痛郁结心头。(2分)

强调答题规范性:

1、层次清晰,注意分点作答,凸显层次。

2、吃透诗歌所蕴含的感情,找到导致感情变化的因素。注意基本格式:“由开头……转而到……”。

3、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注意思维的全面严密。

鉴赏诗词情感小口诀:

意象词句要关注,注重技巧莫疏忽。 题目作者别遗漏,诗歌情感更清楚。

6 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练习

1、宿云梦馆 欧阳修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注释】欧阳修曾因“朋党”之罪出放外任,这诗是外放时途经云梦驿馆之作。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5分)

2、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虑: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居处之“幽”?

3、枕上作 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注】。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1)颔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分)

7 (2)从颈联和尾联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4分)

4、临江仙 暮春 宋 赵长卿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夜,中酒落花夭。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第一句两个“尽”字好在哪里?

★最后两句写了怎么样的意境?

情感把握 参考答案

1、宿云梦馆 欧阳修【参考答案】借助注释、意象意境、用典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思念家人,渴望与家人团圆的思想感情以及思念不得的悠悠愁绪。

第一句借“北雁”“岁欲昏”点出季节和时令,用“私书”暗点妻子的来信。岁暮正是与家人团圆的时节,妻子的来信更勾起归家之念,于是诗人渴盼团圆的情感自然就显现出来了,而秋凉岁昏,则烘托出了难以团聚的愁绪。在“一夜西窗雨不闻”中,诗人化用了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巧妙的表达了思念家人,渴盼回家的思想情感,既亲切又自然,又增添了诗的内涵。

2、幽居初夏 陆游 抓意象、 关键句

8 分析:第一句写诗人家居的地点,第二句写住所来往的道路,第三句写所见,第四句写所闻,第五六句扩展视野,令境界开阔,最后两句抒孤寂之情。

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表现怡然自得闲适之情,尾联的“叹息”有两层意思: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诗歌紧扣一个“幽”字,其突出表现是:以景写“幽”, 以动衬“幽”。以“湖山胜处”“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以“下鹭”“鸣蛙”反衬环境之幽静,很有特色。 本诗的另一特色是以乐景哀愁。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4分)

答: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居处之“幽”?(2分)

答: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

3、枕上作 陆游

(1)颔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分) 答:以动衬静(2分),表现深夜的静谧凄清(1分),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1分)。 (2)从颈联和尾联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4分) 答: 诗人早年希望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2分);晚年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又自知不能(1分);遂生归隐之心(就产生逍遥江湖纵情山水的想法)(1分)。

4、《临江仙 暮春》 把握关键词 “故园”“ 怀家”“ 归船” ★第一句两个“尽”字好在哪里?

(1)这里用两个“尽”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望眼欲穿的神态,反映词人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表现了强烈的乡思。 ★最后两句写了怎么样的意境?

(2)词人想象登上归船,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敲打在船篷上的雨声,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迷迷蒙蒙,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这两句营造了凄冷孤寂的意境,表达词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故园的思念,含蓄隽永,富有余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保卫部巡逻队员范文下一篇:标题的深层含义范文

热门文章

把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