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思想政治论文

2022-04-10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思想政治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中学生处于心理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生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其学习的效果。为了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表现,自觉地运用心理学原理,有针对性地展开教育教学。关键词:心理特征;政治;教学实效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思想政治论文 篇1: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渗透分析

摘 要 在现代教育理念下,为了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学逐渐重视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学的关系,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在高效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进行分析。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学 高校思想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我们一般重视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而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在对思想政治教学中应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而其基础是理清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如果只是单纯的重视思想政治的课本知识教育,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则会导致学生只学到思想政治知识的表面知识,不能领悟其“灵魂”。思想政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个人思想的升级,而达到更高层次的符合社会的规范。所以说,如果要学好思想政治的真正知识,就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辩证统一的,二者应该在相互结合的模式下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深入学生心理、生活、学习的理解,思想教育也是为了学生的思想行为符合现代社会的规范。二者在本质上没有冲突,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发展心理健康教学不是在教育活动中取缔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展开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好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而且二者的结合,使得学生的发展更为全面。

二、如何使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

首先,转变教学观念。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只是注重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教育,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而在新的教育体制下,对思想政治教学的课程提出改革,提倡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思想政治教学应该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的设计中加入心理健康的知识,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仅能够学习到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心理的发展也更加健全。

其次,转变教学方法,充分利用“问题式”的引导方式,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变得主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缺乏趣味,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的方法也只是对书本上的内容进行死记硬背。如今教师的从业资格必须通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考试,在现代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改变呆板、缺乏生机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展开“问题式”新颖的教学方法。例如,对课程的内容进行精心的筛选、设计,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观点和问题,让学生主动的参加到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

第三,完善学生的评价体制,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其中。旧的思想政治教学评价体制是将学生的成绩的结果作为评价的内容,这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很大的制约因素。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引入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改变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现状。在评价体系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和心理发展的状况。评价的结果不仅能为思想政治学科乃至全学科教育的发展提供学生教学的意见参考,而且在以后的教学中,老师也知道如何去对学生进行鼓励,如何正确的对待学生学习、心理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健康程度。

第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身心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如何营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硬件的环境。即在学生所处的教室,应该是那种整洁、安静、明亮的环境,这是学生学习“住所”,大多数学校对于教室的建设都是符合学生学习的环境;其二就是学习氛围。许多学校都会有出现“差等班”,这种差等班并不是学生品质上有什么问题,而且这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不浓烈,到课率差等问题,从而导致这个班级的学生在别的班级同学面前,产生一种自卑、退缩的心理,这很不利于学生学习、心理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展开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确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多与学生进行互动,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多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通过和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的心理,让思想政治教学的发展更为全面。

第四,优化课堂的管理模式,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建立民主化的管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主体,老师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状态,这使学生在无形之中,产生一种压抑感。而民主化的课堂,则教师的角色转变,与学生平等、和谐、自然的相处,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会使学生对老师有一种叛逆的心理,而且学生会在潜意识中对老师产生主动的尊重。在这种民主化的管理模式下,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发展,也能够的使学生学习变得主动,课堂的环境逐渐形成一种互动、自主、创新的教学环境。

三、结语

大学生即将是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响到社会未来是否能够健康、积极的发展。所以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应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在德智体方面都能够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瞿海波.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渗透[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

[2]金盛,刘中胜.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

[3]孔德永.高效群体心态与思想政治课教学[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作者:吴泽佳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思想政治论文 篇2: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学实效

摘要:中学生处于心理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生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其学习的效果。为了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表现,自觉地运用心理学原理,有针对性地展开教育教学。

关键词:心理特征;政治;教学实效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学生因心理问题影响学习,乃至休学退学,犯罪轻生的事件时有发生。社会的变迁所引起的社会心理变化,首先是反映在中学生的心理变化之中。中学生自身心理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不成熟性,缺乏应对心理急剧变化的自控力,极易产生诸多心理矛盾,往往将自己看成一个矛盾体,其心理的混乱与脆弱,严重地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现象与变化,并将其渗透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但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而且能较好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中学政治课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灵是一个无比复杂的不可见的世界,对其研究的确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当前,不断变革的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中学政治课面临着新的挑战。中国目前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环境已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由此所导致的新的生活方式,必然对中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部分心理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其理想与信念极容易产生困惑、动摇,这不仅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更重要的是将直接影响着他们世界观的塑型与未来生活的走向。

网络教学不仅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空间,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网络教学高容量的信息环境、平等的交往环境和个性化的服务环境都给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和谐育人环境。中学生接受新理念的速度很快,已成为我国网民队伍中的主力军与先锋派。但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传播途径多元化、信息内容庞杂。网络对于中学生极具诱惑力,有少数学生自我监控能力薄弱,缺乏稳定的心理取向,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中无所适从,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荒废了学业,甚至受黄色信息的污染和侵蚀,思想颓废,情调低俗。这些学生幻想在网络中打造一个自由的情感世界,欲使自己平时被压抑的情感尽情得以释放。其结果是,既游离于现实世界,又不能自觉地进行角色转换,陶醉在网络虚幻世界之中,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变异现象,忘记了自己对社会、对家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有的甚至引发严重的人格扭曲,削弱了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网络文化一方面向学生开启了一道获取大量信息的大门,同时可能会引起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失守。如何应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在困惑、彷徨的时候调节和缓解心理障碍,从而坚守正确的信念和生活态度,已成为中学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尽之责。

新的社会环境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客观上要求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教师应抓住网络的信息集成性、双向交流性和可选择性,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师生可以在不受外界控制的情况下,与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听取学生的意见,沟通心灵,真正“用心”对话,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价值取向,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咨询,在互动中更好地推进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在讲授思想政治课时,将解决心理问题用于教学之中,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使其思想觉悟得到提高,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实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有高尚思想品德,又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而,努力探索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融入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是新时期摆在每一个中学政治课教师面前的紧迫任务。

二、中学政治课应把握好学生的“情与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仅是认识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发展的过程,是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的统一。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情感的力量是无限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只有将自身的情感倾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借助情感的感染作用,催化学生内在的激情,才能使学生愉悦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是根据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和现代社会对人的情感素养提出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对象施加各种积极的影响,旨在丰富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情感机能和能力健康发展,以及培育他们良好的情感品质的过程。”当代中学生的情感世界十分丰富,情绪体验极为强烈。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借用新课标提倡的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情境教学法中所呈现的“情境”,并非只是对自然风景的移情,它包括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展开,而情境的展开势必关涉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它能将学生隐蔽或压抑的情感得以释放。情境教学法中的特定情境的设置,能显现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该线索经过思维模式接纳和整合作用,学生就能产生直觉并由此产生新的认知结构。这比在他们面前干巴巴地进行教育灌输效果要好得多。教师关爱学生,如同父母关爱子女,实乃天职。教师动之以情,学生更容易晓之以理。反之,如果教师高高在上,冷面孔说教,师生关系就僵硬,甚至对立,学生就厌学该门课程,不但学习成绩差,反而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误解,采取拒绝接受的态度。

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渴望与异性的接触与交流,这既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发展,又是人之常情。但他们这种正常的身心要求,在我们的政治思想教育教学中,往往不是消极的回避,就是非人性化的加以打压,在学生被打压的潜意识中,对异性的渴求往往因此而变形扭曲。这显然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或是一种非科学化的伪道德观念的作祟。我们思想政治教师,除了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多学习科学常识,对中学生正常的异性交往予以正确的理解,还应该做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性格有交往障碍的学生,由于其表达正常情感力不足,往往陷于情感自闭之中而不能自拔;二是一部分学生虽然能够与异性轻松自由地交往,但容易滑入多重的暧昧关系之中;三是当一些学生情感上出现矛盾冲突尤其是失恋时,不能接受目前的事实,作出一些非理性的选择严重地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造成持续的心理伤痛,甚至伤及自身及他人的生命安全。为此,教师只有从心理走下讲台,俯身呵护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才能真正沟通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形成爱的“交流”与“合流”,学生不仅将老师看成良师,还会看成益友。这样,教学教育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我们人类与外部世界的全部联系在于人格之爱,而不是简单的因果规律。一个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尊重、爱护和关心学生成长的教师,必然会在学生中产生亲和力和道德人格魅力。

三、中学政治课应契合学生的“好新求真”心理

当代中学生思维已由传统的线性向散型转变,信息来源极其快捷与丰富。他们思维敏捷,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新观点特别感兴趣,且易于接受。他们从对时事的不关心,到喜欢看报,对重大国内外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了满足学生“好新”的社会心理需求,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注意“言新”,即从教学时效角度上讲,教师备课,必须要吸收当下与课本相关的时事政治,不断用国内外形势变化的最新材料充实教学内容。上课应尽可能有针对性地介绍近期新闻报道的“重头戏”,增强教学的时代性与实践性,解决学生思想中的热点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缩小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差距,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教师不但要“讲新”,而且要不断“用新”,即要尽可能地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以新颖的教学形式增强教学的吸引力。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继续靠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进行教学,很显然已不适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很难产生吸引力。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广泛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大课堂信息量,丰富课堂内容,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新颖性和趣味性,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显然,教学中的“求新”并非教学目的,它只是一种心理手段,教学的目的在于“求真”。胡锦涛同志曾向全党提出,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讲求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真理性、真实性,增强说服力趋向真理,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种神圣使命。当学生获得了真理,就会感到踏实、愉快,感到对学习、生活充满信心和力量。当代中学生厌恶脱离实际的政治说教,他们对不真实的内容特别敏感。对空洞的传播,虚假的兜售,不切实际的教学内容,不仅不愿接受,反而胃口大倒,甚至对政治课的学习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就思想政治课而言,“真”是它的灵魂,“假”则是它的大敌。教师对所面临的社会热点问题,既不能回避,也不能搞“假、大、空”的教学“欺骗”,而应在备课前,认真掌握社会上的相关信息及学生的基本观点,做到“立论”有据,真正令学生心服口服,从而引起其情感上的共鸣与价值取向的认同。

参考文献:

[1]许亚,朱正国.心理矛盾与心理健康[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9(01).

[2]杨秀珍,戴桂花,宋真.浅谈情感教育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5(01).

(南京市玄武区十三中锁金分校)

作者:林杏花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思想政治论文 篇3:

试析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在当前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学习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发展速度加快,学生们的心理压力也较大,他们不但要面对学业上的心理压力,还要面对父母的期望,高中正是他们人生中的关键时期,心理影响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只有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走出难关,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影响学生。并且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对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重点对此进行了讲解,希望对今后的学习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实践 思考

在过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并没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一定的重视,忽视了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他们大多数受到压力的影响而存在显性或是隐性的心理健康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应该重点研究学生的心理走向,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学生在高中政治课堂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题展开了探讨,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并且将此作为政治教学的新的目标。

一、具备健康的心理

要想在高中政治课堂上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师就应该具备健康的心理,如果教师的心理不阳光,不积极,那么就无法影响到学生,教师的知识与能力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其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不能忽视,因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可见教师不单纯是要书教得好,重要的是应该学会怎样培养下一代,教师在履行自身职责的过程中,如果不能理解学生的一些行为,就不会从根本上找到合适的方法开导学生,帮助学生走出困境,进而让师生之间形成了一堵无形的墙。一些不经意的举动甚至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只有教师的心理是健康的,才能了解学生的心理。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需要不断开展自我学习,不断接受新的知识,与时代发展相一致,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对教师的心理需求,教师也能更加了解学生。在具体的知识掌握方面,教师除了要了解心理卫生的相关内容外,还应该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掌握。

二、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关键

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很多同學都提不起兴趣,这是因为思想政治从内容上来看确实是十分枯燥的,经常需要背诵一些条条框框,很多学生就是因为这样的学习过于抽象所以才不愿意学习的,从这一现象来看,教师应该对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增加学生所喜爱的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能够产生兴趣,这样理论与实际相互结合的方式更为容易让学生接受,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与之相互融合起来,将二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是十分有必要的,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蕴含了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具有重要的帮助,所以进一步丰富理论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形成正确的观念。

三、施以“真爱”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学会用爱感染学生,与学生成为良师益友是每一名教师的重要使命。只有将情感寓于教育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爱学、会学,用好思想政治课所学的知识,并指导自己的实践。所以,教师应当面向全体学生,敞开爱的胸怀,拥抱学生的心灵,用平等的态度、关爱的精神去教育学生、感化学生,通过全面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自我。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和学生交朋友,才能走进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热情的帮助;在学生忧虑时,给予排解;在学生困惑时,给予指点;在学生受到挫折时,给予安慰和鼓励。通过了解学生的这些心理困惑,及时矫正他们的心理偏差,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高中政治课堂上,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对于教师与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想满足当前的发展需要,教师应该学会倾听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解决心理方面的障碍,让他们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随之而来的世界,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新时期新阶段高中生应有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吴增强、沈之菲主编.《学校心理辅导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8月,第24页

[2]余文森、吴刚平著.《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29页

[3]胡泽洪主编.《思想政治》(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师培训系列教材),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50页

作者:欧阳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职高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下一篇:跨国企业HR部门人才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