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与环境发展研究论文

2022-04-29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贸易与环境发展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本文从生态经济理论的视角,对贸易与环境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采用超循环理论对贸易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因素进行了描述,想借此为贸易与环境问题的量化研究提出了一条新的途径。

贸易与环境发展研究论文 篇1:

中国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

摘要:20世纪以来,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外贸事业发展迅速,但是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也相当严重。如今我国的外贸活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探索我国外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具有现实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对外贸易环境保护战略对策

作者简介:刘颖颖,(1984年-)女,汉族,山东烟台人,中央民族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200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本。

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深,生态环境问题在人类的生存发展中越来越被关注。21世纪以来,各个国家对环境的管制越来越严,为保护环境、解决环境贸易争端的国际公约及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贸易和经济增长迅速,但由于忽视了可持续发展,使得宝贵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成为经济高速发展的代价。

一、国际贸易与环境

(一)贸易与环境问题的产生

自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以来,经济学家一直把自由贸易作为财富和福利的来源。专业化生产和国际分工使各国均以各自的比较优势生产最有效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推动了全球和各国产出的增加,但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退化问题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全球各阶层人们对环境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对贸易增长的关注,各国的贸易政策日益成为更好地服务于环境目标的工具,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二)国际贸易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1.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各个国家通过国际贸易可以促进本国国内经济的发展,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其次,国际贸易可以促进环境保护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再次,国际贸易还可以提高环境容量。

2.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环境保护既能促进贸易的增长,也能阻碍贸易的正常发展。

首先,自然环境为贸易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能源,是国际贸易正常进行的基础;其次,人们对满足环保需要的产品产生偏好,促进贸易中产品环境友好含量的提高;再次,随着环保观念的盛行,各国纷纷采取相关措施和手段对贸易进行限制;最后,发达国家建立严格的环境标准限制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进一步深化了世界贸易领域两级分化的格局。

(三)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环境问题的成因十分复杂,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贸易并不是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环境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环境成本外部化和因此引发的市场失灵。

1.市场失灵

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当某种产品生产或者服务按照公平的经济标准衡量时,其所包含的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益的配置。市场失灵的根源是在市场所导致的结果中,价格未反映真正的社会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效用,而环境问题正是市场功能没有很好发挥作用的结果。

2.公共产品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人类生态环境没有所有权,无法交换,不能通过价格和市场竞争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是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生态环境如果仅由几个国家提供的话,其他国家就可能“搭便车”,最终使提供公共产品的国家因缺乏激励机制而放弃这种努力。

3.外部性

外部性也称 “外部经济”,即一个商品的生产费用或者经济收益被转嫁给与这个商品没有直接买卖关系的第三者。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引起成本收益不对称,会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外部性问题是环境恶化和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的根源之一。

(四)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的环境意识日趋增强、各国政府的环境管制日益严厉,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正在不断发展。

1.由环保引起的贸易纠纷已经成为摩擦的焦点

由于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差距,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环保意识、法规、政策、措施和标准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使双方矛盾更加尖锐。

2.绿色贸易壁垒将取代传统非关税壁垒并逐步强化

绿色贸易壁垒又称环境壁垒,是一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的实质是变相的贸易保护主义,但它的设立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因此在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强化。

3.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绿色化”

随着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广泛采用,绿色产品逐渐成为世界商品发展的主流,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的比例将进一步扩大。

二、中国的对外贸易与环境

(一)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贸易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然而,我国贸易与环境领域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1.贸易出口中的环境问题

一方面,对资源的过度开采,使得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同时,相关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另一方面,我国大多数企业生产工艺落后,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低,在世界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2.贸易进口中的环境问题

近年来我国资源消耗型产品的进口日益增加,同时,一些易污染型产品的进口加重了我国环境的压力。我国环境标准较低,使发达国家将大量废弃物品以及污染密集型产业通过贸易渠道转移到我国,严重破坏了我国生态环境。

(二)环保趋势下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环境、技术标准较低,对环境壁垒所提供的机会利用能力较差,全球范围内环境保护浪潮的兴起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1.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

由于经济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我国工业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足够的竞争优势,加上发达国家制定一系列过高的工业安全标准、防污标准和技术标准,也将大大增加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难度。

2.对我国出口市场的影响

我国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欧等发达国家以及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近年来,这些国家和地区纷纷实行绿色标志制度,制定较高的环境准入标准,使我国许多出口产品的市场准入受到严重威胁。

3.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

为顺应环保潮流,今后我国越来越多的出口产品将接受各种检验、测试、认证和技术鉴定等,并且在产品的包装等方面要做出更多的调整,这必将导致产品的各种中间费用和附加费用增加,使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降低,出口企业的经营效益下降。

三、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可持续战略

环境与国际贸易的关系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环境保护浪潮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既有挑战也有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宏观层面

1.加快环境贸易立法,强化环境管理

我国要尽快完善贸易中的环境法规,结合我国产品生产销售中的环保标准,使我国经贸环境管理有法可依,并对贸易中的违法行为加以惩处。同时强化经贸活动中有关环保标准法规的宣传。

2.推行环境标准制度,与国际接轨

由于我国环境标准低,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很容易遭受“绿色壁垒”以及倾销诉讼。政府应引导企业将环保作为生产经营的重要价值取向,加强与国际环境标准管理制度相衔接的标准认证,扩大出口产品对环境标准的适应能力。

3.制定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进口方面,要鼓励引进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和设备,加强进口商品的检验检疫力度;出口方面,要重视环境标志产品的开发,鼓励企业申请国际环境认证,建立产品绿色包装体系;吸引外商投资方面,要鼓励外商投资到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实现外商投资与贸易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4.加强对外贸易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可以援引世贸组织的有关环保条款,抵制环保贸易壁垒,保护我国利益。同时,积极加入贸易与环境问题的谈判,促成相关贸易与环境协议的达成。还要联合广大发展中国家抵制发达国家制定的不符合相关国际规范、借环境之名搞事实上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反对以环境为借口的贸易歧视手段。

(二)微观方面

1.树立绿色贸易观念

随着环保浪潮的兴起,大量环境公约、标准的制定,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加强,国际市场上的绿色消费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开拓空间。中国企业必须具备推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贸易战略观念,引导绿色贸易体系的建立。

2.优化贸易产品结构,发展绿色产品

我国环保科技发展落后,出口商品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比例较大,很多农副产品和工业品达不到进口国的产品环境标准,因此,企业应提高环保科技水平,增加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建立合理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增加科技投入,发展绿色技术,开发绿色产品,以冲破国际绿色壁垒。

3.申请国际认证,完善环境标准体系

ISO14000认证和生态标志认证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冲破绿色贸易壁垒的“通行证”,出口产品应争取获得ISO14000认证,同时积极获得贸易对象国的认证要求,在增加出口产品和服务附加值的同时,可以强化企业出口的竞争力。

4.积极探索环境成本内部化

环境成本内部化可以减少资源浪费,降低污染,有利于企业良好形象的建立,提高国际竞争力。企业应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降低环境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确定污染物收费标准,明确资源产权。同时自主开发环境治理设备,努力提高我国治污手段和治污技术水平。

四、结束语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贸易与环境问题存在已久,环境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仅是国际贸易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既带来挑战又带来机遇,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协调贸易与环境的关系,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关系。只有充分重视贸易中的环境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战略措施,才能引导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从而带动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谷祖莎.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与中国的选择[D].山东大学,2005.

[2]杜晓柳.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关系之理论探讨及实例分析[D].山东大学,2007.

[3]王天津.环境资源产业经济学原理和应用[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4]郭峰濂.关于我国发展绿色贸易的思考[J].国际贸易问题,2005,(2).

[5]沈亚芳,应瑞瑶.对外贸易、环境污染与政策调整[J].国际贸易问题,2005,(1).

[6]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7]吴汉嵩.国际贸易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9).

[8]张茜.环境与国际贸易的问题研究[J].北方经济,2007,(4).

[9]刘泽照.论国际贸易环境效应对我国的影响及路径选择[J].黑河学报,2008,(11).

[10]丁德宇.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贸易的环境影响[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11]路宇立.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建议[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6).

[12]余北迪.我国国际贸易的环境经济学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5,(5).

作者:刘颖颖

贸易与环境发展研究论文 篇2:

基于生态经济系统视角的贸易与环境协调原理研究

[摘 要] 本文从生态经济理论的视角,对贸易与环境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采用超循环理论对贸易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因素进行了描述,想借此为贸易与环境问题的量化研究提出了一条新的途径。

[关键词] 生态经济系统 贸易与环境问题 超循环理论 协调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贸易与环境问题是指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在带动经济扩张的同时,会不可避免地增加物资投入量和废物排放量,并且改变某些资源的使用状态,从而增加了生态环境的压力所带来的问题。在当前理论界,将贸易——环境问题的由来归结为市场失灵、制度失灵和环境成本外部性三个方面。然而,当我们回顾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贸易——环境争端的背景时,我们看到从制度较为完备的发达国家到制度不完备的发展中国家,从市场经济国家到计划经济国家,这一问题存在着极强的普遍性,这说明,贸易与环境问题的根源并不仅仅在于市场、制度、成本这三个方面。笔者认为,这一问题是一个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及其不断进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必然矛盾,因为,作为贸易系统的高一级系统的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就是一个系统——生态经济系统。而超循环理论提出如果具有优势信息的话,竞争双方都可能成为胜利者。这一理论所说的竞争、选择、共存、统一的进化和自组织机制,对我们详细考察生态经济巨系统提供了一个可能的途径。

二、贸易与环境问题边界与实质分析

笔者认为,贸易与环境问题是生态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其边界受生态经济系统边界的制约。一般生态经济学理论认为,生态经济系统是由三个子系统,即自然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三个子系统相互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人们通过对三个子系统的调控、管理和发展对生态经济系统实施其影响。因此,贸易与环境系统之间的问题必须纳入生态经济系统这一高层次巨系统下来考察。

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具有层次有序性,这是二者耦合形成生态经济系统的先决条件。如果子系统之间不存在耦合,系统将无法得到进化。这说明,自然系统与经济系统出现暂时的无序是整个生态经济系统进化的一种现象。二是自然系统的自然生长与经济目标的人工导向协调具有有序性,这种有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系统主体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带有强烈的进化性质。三是自然系统与经济系统都有各自的运动及循环轨迹,各自都有自己特殊的有序稳态目标,这一稳态又具有持续性。这种持续性一方面表现为自然生长或经济利益获取需要一定的过程才能满足各自的需求;另一方面表现为一个层次需求满足后的惯性作用。四是自然系统与经济系统所具有的非平衡态结构,决定了二者必须相互进行不间断的交换活动以维持某一稳定状态,交换过程就是二者耦合过程,缺少交换这一过程或者交换过程的非对称性都会严重影响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有序。这个交换过程始终都贯彻着“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五是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生态循环与经济循环,都离不开生产过程这个耦合环节,这也是人在系统中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而由于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人们对物资需求追求的无限性,二者的耦合方向和耦合度必须由系统的主导者控制才能完成,主导者的不控制或者控制失衡均会导致子系统内外部的循环不畅,使整个生态经济系统出现无序状态。这些特征都为研究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线索。

笔者认为,生态经济系统控制失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技术发展的单向性。技术是生态经济系统循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技术进步不仅可以增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可以增强由人施加影响的自然系统维持自身循环的能力,同时可以通过自催化循环,使技术知识自身不断积累和增长。也就是说,如果技术的发展是经济和生态双向同步的,那么,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能够维持自身的健康性。然而,从人类社会出现开始,技术的发展就是单向性的,即生产技术发展。这种技术越发展,经济越发达,而环境破坏越严重。这与人类对摆脱贫困、改善物质生活质量的要求的急速上升有关,也与人类对高质量环境需求的滞后性有关。二是经济系统物质代谢方式的单向性。长期以来,不断推动经济的增长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尽管现存生态系统尚未完全窒息人类的经济增长,然而不断扩张的经济增长,以及与其相伴相随的人口与需求的激增,日益使环境资源的匮乏成为现实。生态系统通过自身不断的物质循环运动,维持着生态平衡,并支撑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但是,现有嵌入生态系统的人类经济社会,特别是工业系统,为追逐资本的不断循环增殖,一直信奉沿袭着资源—生产/消费—废物的单向线性的物质代谢方式。在有限的生态大系统的承载能力下,毫无节制地从地球上攫取着资源能源,尤其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能源,又通过粗放扩张型的生产方式和日益膨胀的消费行为,将大量的废物抛入环境,不断加剧着地球资源能源的危机,引发着各种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三是子系统之间反馈机制缺欠。生态环境子系统是经济系统运行的依托,具有缓冲能力。环境在一定的容量限度内可以包容某些不恰当的人类行为造成的破坏。但如果环境质量恶化,一方面会降低人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会妨碍资源的利用,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在存在人类活动的情况下,生态经济系统及其组成要素都不会按某一精确轨迹运动,它们的变化过程同时具有随机性、模糊性。同时,系统结构和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具有灰色性,其结构信息、层次信息、关系信息不可能完全确知。这些不确定性严重影响着生态经济系统的信息反馈程度,造成了人们对生态环境自发展能力的过分信赖和对需求增长的不加限制,从而使生态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产生高度的非平衡性。四是贫困。身处贫困中的人们,几乎无法选择自己的生产行为方式和消费方式,他们很少把环境问题或可持续发展问题放在自己生活的首要地位。而且,无论经济如何发展,在同一区域或不同区域总有这些贫困的人群存在。相比较而言,个人和组织在选择解决贫困和环境问题时,往往倾向于急需解决的最低层次的贫困问题,这也是环境问题不能得到全神贯注解决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人类的需求层次决定了生态经济系统由无序向有序转化的时机,但这种转化的速度受组织对系统所进行有目的的调控的影响,这种调控包括合理取舍经济利益和生态环境保护,包括对处于弱势的生态系统进行快速的补偿,还包括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

第二,经济系统与人类的最基本的需求直接联系,同时它又是改善和促进生态系统向使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动力之一。因此,发展经济仍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三,生态经济系统的无序化是系统自组织的结果,但这一结果不是最终的,经过组织对系统的控制,可以使系统向有序的方向发展。然而,这种调控并不是停滞或放弃经济发展,而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对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投入。

第四,组织对生态经济系统的控制的切入点,应放在对传统生产方式的转换和大力发展环境保护产业上,将单向线性的物质代谢方式转换为双向循环的生产方式,促进经济系统自身内部的代谢,减轻生态系统消化经济系统产生的“废物”的压力。

三、贸易与环境系统演化的超循环分析

生态经济系统中的贸易与环境系统由贸易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环境子系统等进化而来,每一个系统都相当于一个反应循环,例如,对于环境子系统,输入的是自然环境、生产排放、生活排放、环境治理技术、环境治理投入等,通过环境治理和自然消解,输出生成新的环境。贸易与环境系统中的每一个子系统在时间轴上的相互联系形成二级循环网络,各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每一个子系统为其他的子系统提供催化剂,如生活需求、需求满足度、环境现状信息等,从而形成催化循环。如经济子系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与布局、投资水平等方面的资料、数据和信息,为其他子系统的发展创造了直接的物质条件,并直接作用和影响社会发展速度、环境保护投资额等。贸易与环境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的催化循环,在功能上相互耦合,相互提供催化支持,形成了一个超循环系统。按照超循环理论的选择评价原理,形成超循环的贸易与环境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既竞争又协同,从而选择和进化。使贸易与环境系统不断朝着有序方向演化。以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为例,它们耦合在一起,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一方面,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之间存在竞争,其竞争的对象是资金、技术和政府支持政策;另一方面,它们又互为对方的催化剂,经济子系统为环境子系统提供治理用的资金和技术,为环境子系统增加消解能力,而环境子系统能够消解一部分经济子系统产生的废物、废气、废水等,为经济子系统的扩张创造更大环境容量和更强的承载力。两者的耦合,使双方都能得到对方的催化支持,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加速对方的发展。

但是,不幸的是环境子系统在贸易与环境系统的超循环初期常常处于被动,从而缺乏与经济系统持久的抗衡能力,这便产生了环境问题。事实上,每一个超循环系统都有这样的情形出现,这是由系统演化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非线性作用产生的。这种非线性作用具体表现为各种超循环组织的形成、发展、解构和重组,超循环是贸易与环境系统非线性作用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从本质上说,超循环组织就是系统正反馈和负反馈这两种基本形式耦合而成的多重反馈结构,超循环组织功能上的耦合和循环互动正是通过各种正负反馈得以实现的。任何系统同时存在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形式,正反馈有利于系统的涨落,负反馈有利于自组织的稳定,而且这种稳定性是动态的稳定性。正负反馈在不同的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主导地位,正反馈作用和负反馈作用表现相反的效应,负反馈抵消系统的随机或偶然因素,抵御系统环境对系统的随机或偶然噪声,控制系统保持稳定性。而正反馈则把系统中的随机或偶然因素放大,可使系统越来越偏离稳定状态,甚至导致系统崩溃。正负反馈是相辅相成地发生作用的,如果系统中仅仅仅存在负反馈,那么系统不可能向高级有序结构演化,反之,如果系统中仅有正反馈,那么系统就会一直处于动荡之中。

贸易与环境系统中存在着倍增的正反馈和起稳定作用的负反馈,整个系统由一系列多重正负反馈结构的超循环组织组成。它们之间通过功能耦合与循环互动,促使系统向高级有序方向演化。贸易与环境系统超循环组织由贸易子系统超循环组织模块、经济子系统超循环组织模块和环境子系统组织模块组成,它直接反映出各个子系统模块之间的循环、耦合和反馈关系。在这些循环关系中,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净增长率、三次产业经济增长率、GDP年增长率、财政收入年增长率、环境污染物总量等因素和指标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它们是不同子系统超循环组织间的循环催化剂,体现这人类需求的不同层次。因此,以这些因素和指标为中心,就可以构建起贸易和环境系统的超循环结构,进而为研究这一系统,特别是以量化方式研究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

四、结论

作为生态经济系统的一部分,贸易与环境系统以非线性作用这种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进行超循环,这种超循环不是随意的循环反应,而是强调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以及组成要素之间的功能耦合和循环催化的互动关系,并通过包含多个正反馈和负反馈的多重反馈结构的超循环组织得以实现向高级有序结构的演化。

参考文献:

[1]钱学森:论系统工程[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lO~16

[2]欧阳志云 王如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可持续发展[M]//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丛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

[3]OdumEP孙儒泳等译:生态学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4]刘文英 姜冬梅 陈云峰等:自组织理论与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J].生态环境,2O05

作者:付永生

贸易与环境发展研究论文 篇3:

基于环境保护视角的国际贸易问题研究

摘 要:国际贸易的开展极大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而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并吸引了大量环境保护者的关注。本文在阐述国际贸易和环境保护间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剖析了两者间矛盾形成的原因,并由此提出促进国家贸易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以期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能够稳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保护;对策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对外开放的步伐又向前迈了一大步。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国际贸易也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全球贸易中的话语权较低,在既要经济发展又要保护环境的情况下,近二十年来的快速发展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获得的,而国际贸易的发展则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我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逐渐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贸易的高速发展,由此国际贸易和环境保护间的关系日趋紧密,并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理清环境保护和国际贸易间的关系,协调两者间的关系,从环境保护视角对国际贸易展开探讨显得非常必要。

一、国际贸易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国际贸易的发展对环境保护既存在积极影响也存在消极影响,本节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在积极影响方面,首先,国际贸易能够将全球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满足世界各地对不同资源的需求,从而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各国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使人类树立的环境保护意识,筹集更多环境保护资金;其次,国际贸易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经济联系,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有利于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引进其技术,大大节省了部分国家在环境保护中时间、资金和精力的投入。

第二,在消极影响方面,国际贸易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容易造成全球资源过度消耗与浪费,从而使得环境保护形势更加严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可能产生外部性问题,即若部分商品的生产与消费不利于环境保护措施的执行,且不能将其与生产成本相联系,易促使生产厂家不断降低产品环保标准,减弱环境保护力度,最终造成“公地悲剧”;其次,容易对发展中国家的环保问题带来巨大压力,主要原因在于发达国家对环境保护已经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其破坏环境的成本较高,而在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相对较低,相关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因而在国际贸易中多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经济发展,例如1984年,美国联合碳化物下属的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发生的博帕尔毒气泄漏案,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最后,加速全球资源的获取,特别是发达国家,基于自身发展战略,鼓励某些企业将业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充分利用其他国家的自然资源,同时也将环境污染问题向外转移,进一步增加了其他国家的环境压力。

二、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随着环境问题受到各国的广泛重视,坚持可持续发展已得到世界各国的一致认可。因此,环境保护又反过来对国际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而言,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在积极影响方面,首先表现在促进一系列环境标准的制定,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后,环境标准体系已经覆盖多个方面,并经历过多次修改,例如ISO9000族系列标准是国际贸易商品在安全、卫生、环保等方面制定的质量保证体系、ISO14000族系列标准则是针对环境管理、环境评价等方面制定的标准。同时,我国也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国家标准,海尔的跨国经营之路就是最好的案例;其次表现在环境标志方面,作为强化环境保护力度的有效措施,有环境标志的商品在国际贸易中受到的阻碍较少,表明商品的环保标准达到了规定的要求,而缺乏环境标志的产品则在国际贸易中会受到重重阻碍。

第二,在消极影响方面,在当今环境保护形势愈加恶劣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在环境保护法律建设、规范制定等方面均作了明确要求,而这些法律、规范的实施必然会对现有国际贸易活动产生重大影响。例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与墨西哥之间的金枪鱼和海豚之争,根据美国《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在捕捞金枪鱼时,对海豚要予以保护,而墨西哥则是将金枪鱼和海豚一起捕捞,不符合美国的法律规定,影响了两国间的渔产品贸易。如果国际贸易活动不做出相应改变,尽快适应当前的环境保护法律及有关规范,协调好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国际贸易将受到严重制约。

三、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间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从我国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外商投资较多集中于环境治理较难的产业,尽管国内外商投资规模连续多年保持在较高水平,然而多用于投资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由此政府面临着选择经济发展还是保护环境的两难问题;其次,国际贸易中资源性商品占据较大比例,表明我国经济发展较多依赖于自然资源;最后,劳动密集型商品在国际贸易中举步维艰,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密集型产业众多,然而在国际贸易中屡受发达国家技术等方面的限制。

从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成因来看,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第一,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间的利益冲突,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经历过工业时期的环境污染,因而国内对环境保护的呼声较高,使得政府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各种环境保护标准,而在发展中国家则以开发自然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加之国内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国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由此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投资,而发展中国家以环境污染换取经济发展,产生一种不稳定的发展关系,从长期来看两种发展水平国家间的利益冲突将逐渐凸显。第二,处于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间的标准冲突,尽管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将是必然,然而就现实而言,由于不同国家间的发展水平有差异,所制定的环境标准也存在较大差距,由此容易造成两种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适用标准不同而产生冲突,这就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其中,提出有效应对策略了。

四、促进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协调发展的对策

在环境保护形势日趋严峻的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進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是我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因此,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发展对策:

第一,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提高国民环境保护意识。充分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不断完善我国与国际贸易相关的环保法规,以逐步提高环保标准,并严格予以落实,强化环保法规执法力度,做到科学合理奖惩;同时,呼吁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到环保建设中,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环保氛围,并利用互联网等新形式加大环保宣传教育力度,逐步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第二,大力发展绿色贸易,减少绿色贸易壁垒。国际贸易对环保的要求尽管是一种壁垒,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企业不断提高自身产品的环保性能,以适应不断恶化的环保形势。但更为重要的是,国内企业应当积极主动地提高产品环保标准,而不是被动地适应,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促进国内绿色贸易的发展。

第三,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当前,环保标准较差的国内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比例处于较高水平,而诸如金融、互联网之类的企业较少,因而国家有必要通过优化国内产业结构,鼓励绿色产业的发展;此外,大力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绿色生产提供更加科学的制度。

第四,积极参与国际环保合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际贸易中的大国,要不断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环保条约的制定,努力提升我国在国际环保立法以及国际贸易立法中的地位,促进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丽.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财贸经济,2014,(09):114-123.

[2]丁黎.低碳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5(02):67-72.

作者简介:

陈伟,男,本科,讲师。

作者:陈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阿米巴经营绩效管理论文下一篇:矿区煤层气低碳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