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如何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2022-09-10

一、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运用情况

我国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普遍侧重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和指导, 而忽视了在此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所发挥的作用及其重要性。现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中只有在“自我探索”这一环节中结合一些心理测试的量表, 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人格类型、职业兴趣、气质类型等, 将其定位是一种了解自我的工具, 而在其他环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涉及甚少;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体系例如社团、协会、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等相脱节, 没有产生交集与融合;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体系还未明确, 职业心理辅导还处于起步阶段, 可行的方式和方法尚处于探索阶段。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 客观自评、悦纳自我、行为表现适度、群体交往和谐、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而职业生涯规划过程就是让大学生有目标、有计划、分阶段地修炼心理素质, 从而外化于行为, 指导自身职业行为, 提升综合素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具有完善、促进、提升的重要意义。

(一) 有助于大学生更加理性地进行自我认知

目前已知的职业生涯理论都一致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个体不断探求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一份满意的职业生涯设计, 往往是在充分且正确地认识自身和环境的基础上而完成的。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更科学更全面地进行自我探索, 通过运用科学的心理测试量表和心理辅导方式, 唤起学生自我探索的好奇心, 极大地推动大学生深度自我认知的欲望, 提升自我探索的兴趣, 为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和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提供内因性动机。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性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大学生的成长特点, 尤其是在面临仍然以学业为主, 同时面对人际交往等生活问题和就业择业的就业问题时, 多重问题叠加容易引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从而导致职业生涯规划的停滞和偏差。在这种情况下,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树立经营自我未来的意识, 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处理好生活、学习、就业之间的关系, 不断缩短“理想我”和“现实我”之间的差距, 激发内在驱动力, 提升大学生对自己实现人生目标的信心。

(二) 有助于大学生更加科学地进行职业定位

大学生职业定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最常采用的职业定位策略是人职匹配理论, 讲究“一对一”的关系。建立在心理测量量表基础上的职业测评主要包括职业兴趣测评、职业能力测评、职业价值观测评等, 侧重对大学生完成特定工作或活动所需要的特定素质进行测量、分析和评价, 是对大学生职业认知、职业选择、职业决策等能力的评估。这些高质量的评估结果可以直接作为大学生进行职业定位的决策依据, 提高职业生涯成功的可能性。

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并采用有关的心理干预方式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有利于学生尽早对自我及职业社会形成准确的认知, 合理规划设计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 进而在思想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做好准备, 促使大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实现充分就业、和谐就业, 提升就业的满意度, 降低频繁离职的概率, 实现大学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为达到人与职业的最佳匹配而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对策

(一) 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师资, 完善课程教育内容

目前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内容基本为理论性的基础知识和各个环节的介绍, 是一种方法性的指导, 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职业心理辅导的内容比较少。高校首先要重视师资力量的建设, 不再仅仅由辅导员担任任课教师, 可以吸纳具备心理咨询师资质的人员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课教师加入, 讨论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结合每个学科的专业特色和未来就业的行业特征, 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生涯发展, 共同编写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使教育内容更加完整, 更具说服力和参考价值。在常规课堂教育的基础上, 做好课后个别学生的特殊辅导, 从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出发,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善于捕捉发现学生的职业心理问题, 及时开展职业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定期组织任课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和交流活动, 掌握更为科学的心理测评手段, 熟练将心理学知识与职业指导相融合, 形成一套较为科学的教学方法, 具有一定深度的理论水平, 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 借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搭建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平台

各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平台体系已较为健全, 除了有课堂教育形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 还有校心理健康教育协会、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及社团等, 学生可以通过不同方式、不同途径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辅导。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也可以借鉴以上模式, 在牢牢抓好课堂教育的同时, 积极借助现有资源, 搭建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平台。成立以具有职业指导师和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社团, 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职业生涯人物访谈、辩论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 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扩大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组建校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中心, 面向全校学生开放, 线上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成立微信公众号, 推送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实际案例, 使学生及时了解和更新职业生涯规划知识, 无形中提高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 线下施行预约制的一对一的个体辅导, 提前告知学生先在线完成基础性的心理测评量表生成测评结果, 测评结果是个体辅导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调整不合理的职业规划误区, 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成立由具有资深辅导经验的教师或者校外外聘的行业专家组成的工作坊, 着重于对重点学生个体和案例的跟踪辅导, 侧重于本学科的教学研究, 带领本学科往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以上平台在建设和运行的过程还应多注意与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融合, 可以开展教学组、社团、辅导中心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形成互相促进、互相完善的良性效应。

(三) 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实现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全程化和个性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随着学生主体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要进行适当的评估与调整, 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笔者目前了解的高校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一般是设置在大一年级, 一个学期的课程结束后基本上教育内容就处于完结状态, 对学生仅仅起到启蒙的作用, 影响并不大。然而在整个大学阶段, 从时间上来说学生在不同阶段心理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从学生群体种类上来说不同群体的心理发展特点也不同, 因此, 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 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对于刚刚入学还处于大学生活适应阶段的新生来说, 着重进行专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 紧紧围绕专业特色、就业优势、发展前景等专业教育内容, 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基础知识的教育, 使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 帮助学生完成从中学阶段被动式接受教育到大学阶段认识自我、定位自我的思想意识上的转变;在已经熟悉大学生活的中期阶段, 学生的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已经得到提高, 这一阶段要重点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实践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的参与进行职业探索, 了解目前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不同职业不同岗位应具备的各种素质和技能, 使学生真正了解自身能力, 运用职业定位策略, 确定合理的职业目标, 制定科学性的步骤和计划, 有方向性地提升自身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临近毕业的最后阶段, 大学生中存在焦虑情绪的状况较多, 一方面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 帮助学生缓解紧张、焦虑、逃避等不良情绪, 避免极端心理问题的出现, 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评估和调整职业目标及生涯发展路线, 制定调整方案, 加强就业指导服务。

根据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态度可以将学生群体分为积极执行、随遇而安、不认可不执行三种类型, 每一种群体类型的心理特点各不相同, 并具有鲜明的行为特征, 这就要求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应是团体辅导和个体指导相结合, 既要针对类型群体进行整体性的团体辅导, 解决群体中的共性问题, 例如对于不认可不执行的群体可以重点引导他们走出思想误区形成正确认识, 对于随遇而安的群体帮助他们提升自我效能感, 提高行动的执行力;又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人格、尊严和隐私, 遵从学生个人的意愿, 避免排斥和抗拒心理的产生, 人性化地开展专项辅导, 强调咨询过程的精细化和咨询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 敏锐地挖掘每位学生身上的优势, 设置有针对性的训练环节, 引导学生提高对自我的认可度, 建立对职业工作的自信心, 从而提升职业成熟度和综合职业素养。

四、小结

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值得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改变固有思维, 正确对待二者关系, 合理地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相结合, 积极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 这样一种注重大学生全人发展、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教育视角对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是良好的修正和完善的方式, 也是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的有效途径。

职业生涯 (Career) 是一个人一生所有与职业相连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性经历的过程, 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职业目标的实现过程。简单地说, 一个人职业发展的状态、过程及结果构成了个人的职业生涯。一个人对其职业发展有一定的控制力, 他可以利用所遇到的机会, 从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功与满足。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 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

摘要:目前各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经广泛开展, 并且重视的程度也在逐步提高, 但普遍存在着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重要性的现实状况。本文从分析现状入手, 总结归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意义, 并在此基础上从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师资完善课程教育内容、借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搭建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平台、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实现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全程化和个性化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的实施对策, 倡导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视野下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 真正发挥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 王彩霞.人职匹配理念下的大学生职业指导研究[D].抚州:东华理工大学, 2017.

[2] 李明月, 张朝红, 房巧桥.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与建议[J].高教学刊, 2016 (19) :260-261.

[3] 段姗姗, 甘滔.心理健康视野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刍议[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 (04) :50-52.

[4] 张文墨.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因素调查[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10 (02) :31-3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加强对未成年人“感恩教育”之必要性下一篇:Webquest模式下的化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