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论文

2022-04-29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论阐述。

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论文 篇1:

基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的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理论与实践

摘 要:“三全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体系,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键是调和最优发展状态的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环境论的角度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客观环境的内在辩证关系,辨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客观时代环境变化的顺应和优化的调节功能,提出新时代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的具体应用和实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环境论;高校;三全育人

基金项目:2018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视角一体化创新研究”(201802040112);2019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成效评价方法创新研究”(2019020401004)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也创造了人。[1]”从唯物辩证法角度深刻地阐释了人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环境论中可以看出:人与环境辩证关系的本质还是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这也是唯物辩证法讨论的观点和特征之一,一方面,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由环境所决定的,涉及人的思想、观念、思维和认识能力;另一方面,人之于环境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主观能动的过程。人直接通过现实的、自觉能动的、社会历史的实践活动而改变环境,改变人类社会思想、观念、道德的整体状况和社会风气,创造满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的美好环境。从马克思主义环境论的角度看,“三全育人”机制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全员育人”即构成育人主体的“人的环境”“全程育人”即动态环境中的变化发展的育人过程、“全方位育人”即育人的物质和精神的资源总称。“三全育人”的实践主体是实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育人者,实践客体是高校大学生。“三全育人”是作为系统概念,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哲学原理,要求高校把育人根本任务作为一个整体或系统来通盘认识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全员育人的思想理论基础。在高校不仅是实施教学行为的教师,还包括党政管理者、教学辅助人员、后勤管理人员等,广义上讲,高校全体教职员工都具有育人职责。高校全员育人的实践主体具有群体主体的显著特征[2]。

二、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现实意义

(一)解决目前思政教育有效性不够的现实瓶颈

思政教育有效性不够,隐性来看是思政教育理论发展的时代性落后。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精神层面也存在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的矛盾,尤其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作为网民的时间远远超出了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时间,这给传统思政教育环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也是思想教育有效性不够的隐性原因;显性来看,总体说思政教育形式大于内容,入脑入心的措施明显不足。如教育方法落后和手段单一,过分强调理论灌输的作用明显不合时宜。而人性关怀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人文教育的薄弱会导致人们对思政教育深层本质的反思。

(二)满足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马克思说过,“道德的本质是自由和自律。”高校思政教育在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单纯知识性的德育方式正在面临反思,人文德育作为一种能够直达心灵和精神深处的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上的有益补充。新时代社会主义高校思政教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总体遵循,终极目标是不断提升质量和效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增强思政工作的领导力、协同力、感染力、亲和力、吸引力,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宽度”“精度”“温度”和“黏度”。

(三)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目标

“三全育人”是提升思政工作质量和效果的新模式和新理念,有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全面的、系统的、动态的思政教育模式,符合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环境论的理论基点。这种育人模式整合和优化了育人主体、项目、载体和各类资源,是对“大思政”育人格局、育人体系和育人标准的梳理和重构,有利于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巩固优势、深化功效,更有助于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立破并举和创新发展,进而对高校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多角度一体化育人体系有所裨益。

三、马克思主义环境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践中的几点应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具体表现

1.环境对“三全育人”思政教育模式的导向性影响

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主观能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体现,还受到舆论环境的评价和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和科学思想的规范和检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必须实现主导性,需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导向性功能。环境的导向性和思政教育的导向性是一致的。所以,“三全育人”思政教育模式进入良性循环状态需要从时间上(全程)和空间上(全方位)实现育人总体趋势一致,倡导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生活都要沉浸在正能量的环境中。

2.环境对“三全育人”思政教育模式的开放性影响

新時代我们面对的是全球化的开放性环境,互联网使得这样的开放性环境从时间和空间得以更广泛的延伸,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让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得纷繁复杂。在这种背景下,“三全育人”思政教育模式满足了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全程、全方位的时空育人顺应了开放性要求,用开放、发展的眼光育人,吸收一切优秀的育人思想和育人成果,不仅适应发展变化的客观环境和客观规律,而且正确处理了教育主客体对象的辩证关系,能够创新思政教育模式的内容、形式和路径,取得显著的育人成效。

3.环境对“三全育人”思政教育模式的渗透性影响

思政教育追求的终极效果是“润物无声”和入脑入心,渗透性影响就是利用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多重环境因素对思政教育施加影响。马克思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环境的影响。”网络时代的社会转型期思想、文化、观念交流交融交织碰撞剧烈,大学生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观念变的多元化,因此抵制西方腐朽价值观的渗透和扩张就更加紧迫。

(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运行的内外部环境

1.强化国家机器的主导作用,营造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作用更加突出,综合国力的顯著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国家在应对重大风险时的国家制度优势凸显,国家的稳定强盛为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夯实了环境基础。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政治观教育,党风、政风、民风的好坏直接影响政治观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的政治观教育是“三全育人”的主线[3]。

2.强化环境文化圈层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

高校校园文化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心,以国外优秀文化精髓为补充,优化集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高雅性为特性的校园先进文化精粹,通过“三全育人”模式升华育人境界,营造格调高雅的校园环境。要强化社会主义文化圈层建设,加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头脑武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规范,中国化的正能量主旋律思想观念为价值导向,构建舆论环境积极健康的多圈层同心包容的社会主义文化圈层,为“三全育人”模式营造和谐发展的文化环境。

3.优化全员育人的协同效应,构造协调高效的育人环境

在高校思政教育范畴下,全员育人机制延展了教师的传统定义,思政教育体系中高校全员都是育人之师。思政课教师要发挥思政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塑造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他课程(专业)教师要探索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的有效方法实施育人职责。管理人员要发挥管理育人、组织育人、资助育人、科研育人、服务育人、心理育人、网络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育人方式的协同育人作用,形成育人的协同效应。

4.优化大学生的网络空间,构建清朗文明的网络环境

互联网的开放性特征,网络从形式和内容组成了一个开放的系统,这个开放的系统不属于任何国家、民族和组织,而是为大学生提供了快速、便捷、全天候获取信息的全新环境。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导致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这就需要我们抵制西方腐朽的文化意识形态侵蚀,构建健全的网络监管机制,为大学生健康融入网络社会搭建好“防火墙”和“防护衣”。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5-380.

[2]王志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8):38-40.

[3]范小凤.论新时期高校“三全育人”德育模式及其运作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责任编辑:李凌峰)

作者:柏晓娅 王峰 张耀东

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论文 篇2:

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摘要]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论阐述。江泽民继承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扣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两个文明”理论、阶级斗争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道德教育理论,以及列宁斯大林宣传思想工作理论、毛泽东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宝库。

[关键词]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继承与发展

[作者简介]马福运,河南师范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南新乡453007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论阐述。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接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旗帜,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宝库。

一、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

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革命实践活动,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通过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启迪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和政治觉悟。他们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及关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人的本质及人的全面发展等理论的阐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江泽民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及观点。他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信仰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任何时候都丝毫不能动摇的。

(一)继承马克思恩格斯“两个文明”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蕴涵着丰富的“两个文明”的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多次强调,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懈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他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生产力”思想,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基本方针。针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江泽民指出,越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繁荣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加强人民正确的思想道德武装,弘扬崇高的民族正气,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尚。这样才能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重要保证,才能确保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他特别强调,要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共同进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方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二)继承马克思恩格斯“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同以往一切阶级斗争学说的根本区别。科学地概括了阶级和阶级斗争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及规律,阐明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基本观点。江泽民在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多次强调。今天的社会状况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并没有过时。仍然是我们认识现实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的指导思想和锐利武器。阶级斗争虽然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并将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他指出,西方敌对势力加紧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施行“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他们的这种政治图谋是绝不会改变的。我们同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在渗透和反渗透、颠覆和反颠覆上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为此,江泽民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立并巩固与无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相适应的思想统治。

(三)继承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和科学论断。是指导我们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与私有制相联系的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关系制约着人的发展,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靠保证。正是着眼于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的素质的提高。着眼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内容之一。作为党执政兴国过程中“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题中应有之义。他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此外,他还精辟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论述了优化社会环境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并在具体工作中进行了成功实践。

(四)继承马克思恩格斯道德观。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具有历史性,不同的历史时代有不同的道德。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都根源于它对经济基础的绝对依赖性。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及其本质的论述。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的重要来源。江泽民在关于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一系列论述中,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地位、作用、内容、方法和途径,尤其是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观。他始终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求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来规范和调节市场活动,同时也要求用道德手段来规范和调节人们的行为。为此,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二、丰富列宁斯大林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

列宁、斯大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反复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可能有被压迫阶级的即历史上最革命的阶级的世界上最伟大的解放运动,只有革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才能成为工人阶级运动的旗帜;明确提出“政治教育”、“政治教育工作”、“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等概念;明确指出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应当积极地对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教育。发展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而且要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必须重新教育千百万农民和小业主,数十万职员、官吏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使他们都服从无产阶级的国家和无产阶级的领导,战胜他们中间的资产阶级的习惯和传统;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意识不能自发产生,必须从外面“灌输”的理论;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靠书本,而且甚至与其说靠书本,还不如说靠革命进程本身,革命使人打开眼界,使人受到政治锻炼: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形成了一整套宣传思想工作理论体系和管理体系。江泽民对列宁、斯大林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论述的继承和丰富,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丰富了列宁斯大林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理论。列宁、斯大林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在实践中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地位作用、基本方针、主要任务、方式方法作出了许多新阐述。列宁指出,每一个鼓动员和宣传员都是我们所需要的,他们在执行任务时,要严格地按照党的精神进行工作,但又不能只局限于党的范围内,应该记住他们的任务是领导几十万教师,激发他们的兴趣,战胜旧的资产阶级偏见,吸引他们来参加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使他们意识到我们的工作十分重大。只有进行这项工作,我们才能把这些受资本主义压迫的、资本主义与我们争夺过的群众引上正路。老式的宣传方法是讲解或举例说明什么是共产主义。但这种老式的宣传已毫无用处。因为我们需要在实践中说明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斯大林指出,党在报告所涉及的时期内借以巩固党及其领导机关的另一件很要紧很重大的工作,就是党的口头上和刊物上的宣传鼓动工作,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精神教育党员和党的干部的工作,提高党及其工作人员的政治和理论水平的工作。在国家和党的任何一个工作部门中,工作人员的政治水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觉悟程度愈高,工作本身的效率也愈高,工作也就愈有成效;反过来说,工作人员的政治水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觉悟程度愈低,就愈可能在工作中遭受挫折和失败,就愈可能使工作人员本身庸俗化和堕落成为鼠目寸光的事务主义者,就愈可能使他们蜕化变质,——这要算是一个定理。党的宣传工作的任务,对干部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帮助我们所有工作部门中的干部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江泽民继承列宁、斯大林关于宣传思想工作论述的基本原理。把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江泽民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在全党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都要通过宣传思想工作灌输到群众中去。宣传思想工作部门担负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教育群众、提高群众的责任。我们要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需要宣传思想工作提供有力的保证。他多次强调,宣传思想战线是十分重要的战线,宣传思想工作是全党的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他要求,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要有阵地意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要坚持不懈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要坚持理论灌输和喜闻乐见教育形式的有机结合。

(二)丰富了列宁斯大林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理论。列宁、斯大林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作用的论述,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思想政治教育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列宁指出,整个宣传工作应该建立在经济建设的政治经验之上。这是我们最主要的任务,谁要是对宣传仍作旧的理解,那他就落后了,就不能担负起对工农群众的宣传工作。现在我们主要的政治应当是:从事国家的经济建设。收获更多的粮食,开采更多的煤炭,解决更恰当地利用这些粮食和煤炭的问题,消除饥荒,这就是我们的政治。斯大林也指出,在生活实践中,政治和经济是分不开的。两者共同存在,共同起作用。谁想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把经济与政治分开,以削弱政治工作为代价来加强经济工作,或者相反,以削弱经济工作为代价来加强政治工作,那他一定要碰钉子。他们关于无产阶级应当用自己在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中奋不顾身的英勇精神。把全体被剥削劳动群众以及小资产阶级的所有阶层引上新的经济建设的道路。引上建立新的社会联系、新的劳动纪律、新的劳动组织的道路的主张,对战时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无产阶级政权的巩固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江泽民始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建设的作用。他指出,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归根到底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要防止和纠正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脱节的“两张皮”现象,一定要紧密结合经济工作和各项业务工作一道去做。把工作做到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际活动中去。他告诫党员干部,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保证,经济建设即使一时取得了发展,也不可能持久,也还会掉下来。因此,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建设来换取经济发展。他强调:经济越发展,物质生活水平越高,越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这是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始终遵循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基于这样的认识,江泽民在新时代、新任务、新环境、新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列宁、斯大林关于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关系的论述,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现代化建设的服务、引导和保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三、发展毛泽东、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毛泽东和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毛泽东特别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威力,他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从实践经验到系统理论的升华。对于邓小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可以放在革命和建设两个阶段进行考察。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鲜明特征初步显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为宽广舞台,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逐步形成并日趋完善。

(一)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分为党内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部分。关于党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毛泽东认为,加

强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解决思想入党问题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核心内容。进行党性修养是党员自我改造和自我教育的基本方法,整党整风是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有效形式,“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解决党内思想矛盾的正确方针,从世界观上解决好党风问题是搞好党内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延安整风运动就是毛泽东关于党内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次成功实践。毛泽东强调,对以前的错误一定要揭发,不讲情面,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分析批判过去的坏东西,以便使后来的工作慎重些。做得好些。这就是“惩前毖后”的意思。但是我们揭发错误、批判缺点的目的,好像医生治病一样,完全是为了救人,而不是为了把人整死。关于党对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毛泽东在地位作用、方式方法、体制机制、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保证党在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绝对领导。他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二是系统的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毛泽东指出,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因此,他们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

江泽民继承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党内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江泽民指出,强调从思想上建党,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创造性发展,是我们党能够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不断提高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和基本经验。抓好了这一条。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因此,加强党的建设,首先要切实加强思想建设。他结合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之成为党的各项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他强调:坚持“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根本宗旨、根本任务的集中体现。是对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提出的根本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用“三个代表”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党的各项工作,都要坚持、体现和贯彻“三个代表”要求。他还根据新形势下干部队伍状况和存在问题,创造性地提出在全国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以整风的精神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三讲”教育,以解决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这是江泽民在和平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一个创造性探索。

(二)丰富和发展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的基本保证,其状况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他指出。思想战线工作的好坏,从长远来看,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的事业将由什么样的一代人接班。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为此,他要求在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以后,全党要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倾向。二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总原则。邓小平指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为改革开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他认为,只有我们的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才会真正相信社会主义。三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邓小平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关于党的教育方针的论述,提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四有”新人的培养。四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邓小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要收到良好的效果,一要和风细雨,不搞运动;二要多办实事,力戒空谈;三要深入细致,以理服人;四要结合经济工作一道去做;五要与法制教育相结合。邓小平指出,历史经验证明,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而不是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去解决群众性的思想教育问题。而不是用扎扎实实、稳步前进的办法,去解决现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问题,从来都是不成功的。对一部分干部和群众中流行的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思想问题,要经过充分调查研究。由适当的人进行周到细致、有充分说服力的教育,简单片面武断的办法是不行的。邓小平认为,思想教育与制度约束相结合,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加强法制建设要突出法制的教育功能。他指出,现在这么多青年人犯罪,无法无天,没有顾忌,一个原因是文化素质太低。所以。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

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相同的时代主题。江泽民关于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思想政治教育要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等方面的论述,与邓小平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三个有利于”标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等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时期,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趋势加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是对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全面继承、丰富、创新和发展。

[责任编辑:荷叶]

作者:马福运

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论文 篇3:

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探索

摘 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直都存在于各教育领域的思想政治学科中,甚至的大学教育领域中也少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领域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对于政治学专业来说,其理论知识内容形式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学,能够有效帮助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足以见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对此,我将以政治学专业学生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

马克思主义作为政治学科中的主要教学内容,一直以来都得到人们的重视,能够有效转变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有的时候还能够转变人的思维,使人的精神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上。文艺政治学作为一门研究政治的学科,实现其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让政治学专业学生深入了解到文艺及文艺、政治及文艺对政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学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政治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且到目前为止还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故必须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以适应这一趋势。

1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学探索

1.1特点

1.1.1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把政治现象理解为一种客观的、按一定规律发展的社会现象,同时又把它看成是一种受各种物质条件制约的,反映一定经济基础状况的相对独立的现象。

1.1.2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把对政治现象的研究与人类的彻底解放密切结合起来,完全是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利益服务的。

1.1.3革命性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9页)。这种改造世界的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革命性的特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公开宣布废除私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

1.1.4实践性

体现在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原则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科学考察历史和社会的结果,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理论总结。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对无产阶级的政治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它的实践性还体现在通过具体的实践来检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与学说。

1.1.5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它不是从静态层面上研究各种政治现象,而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来透视和把握政治现象,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和判断一切政治现象。

1.2内容

1.2.1唯物论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第三,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1.2.2辩证法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

1.2.3人与社会发展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表现。

2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策略

积极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创新,因为思想政治课是我们政治专业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学的重要途径,创新是提高其学习效率的必然措施。

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实现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人文理论知识的融合性学习,以同时提高我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及人文素养,进而提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学综合素质,为我们以后的政治学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要合理使用隐性学习法、艺术学习法与动力学习法,其中隐性学习法也被称之为扩散性思维学习法,即通过一个重点知识学习联系到其他理论知识,以此来实现更多知识的学习,如“唯物论”学习,就可以直接联系到其他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历史唯物论、发展唯物论和辩证统一唯物论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都可以通过“唯物论”知识学习联想到,最终实现这些相关知识的学习;艺术学习法,是指通过具有艺术性方法实现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如可以通过结构图、示意图等来将比较抽象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专业知识展现出来,使我们更加形象、更加具体和更加直接的了解所学的知识,并掌握理论知识的应用原理及方法;动力学习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动力来实现学习,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学习中不断制定自己学习的目标,如在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交际能力及综合能力等,以此作为学习的动力,最终推动自己更加努力的去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3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必定会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及相关政治学知识,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学就是政治学专业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教学的内容之一。所以作为政治学专业学生的我们,要在思想政治课中加强对马克思主義文艺政治学的学习,并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来提高该们学科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福全,曹培强.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探索[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2:25-26.

[2]曹富雄.科学学习观视野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研究——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科研的实践探索[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5,05:110-114.

作者:嘎玛益西 喻轲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预算控制的会计电算化论文下一篇:学生虚拟公司工商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