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生态农业范文

2022-06-05

第一篇:四川生态农业范文

四川省生态农业建设研究

摘要:四川省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省,研究其生态农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文章立足于生态文明的视角,结合四川省农业的发展现状,从生态农业的本质出发,对四川省建设生态农业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农业主体经营意识生态化”、“农业技术生态化”和“农业经济生态化”三方面的措施,以推动四川省走出一条经济、社会、生态协调统一发展的“绿色农业崛起”之路。

关键词:四川省;生态农业;绿色农业

一、生态农业概述

生态农业是集可持续农业、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三位一体”的立体型农业发展模式。农业生态化强调立足区域自然资源特点并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设备,一方面大力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农业自然资源的保育、循环与再生。另一方面,全方位立体地开发农业资源,实现低消耗的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提高农业生产率、优化农业生产方式,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生态农业的建设不仅是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更是实现农村经济高效、多样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二、四川省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四川省虽然人口众多,但总体的科技水平较低,加之人均耕地占有面积小,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仍占主导,农业生产仍然依赖于土地与劳动要素的生产投入,农业生产普遍采用粗放经营模式,劳动生产率低。在丘陵及山区,大多数农民仍“靠天吃饭”,机械化程度低,这就导致了对土地过度开垦利用。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对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土壤肥力不断下降,同时伴随着森林系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加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极大地挑战。

(一)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严重

开国以来,经济的大跃进发展所引发的大量经济短期行为如毁林开荒等,导致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自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广后,四川省全面推进重点工程造林与西部绿化造林,加快兴林建园与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护林防火、病虫害治理工作。具体表现为,200

5、200

7、200

9、20

10、2012五个年度的森林覆盖率分别为29%、31.27%、31.3%、34.8%、35.3%,总体呈增加趋势,但与辖区面积相当的农业大省黑龙江2012年47.3%的森林覆盖率相比,四川省森林总量仍显不足。此外,新增林层次单一且属幼林,乔、灌、草立体搭配结构不合理,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生态平衡的要求。因而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加重了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而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2012年8月30日凉山州锦屏因局部强降雨引发群发性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点多达百余处。

(二)自然灾害频繁, 农业受灾严重

随着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加剧,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调节气候的能力愈加减弱,加之水土流失等原因,四川省灾害性天气频繁加剧,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不仅对水利设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耕地、农作物等受损更为严重。如2012 年7 月初,汉源暴雨、泥石流造成5.3 万人受灾,造成当地部分水利设施损坏,特别是耕地、农作物等受损较为严重,直接经济损失达5000 万余元。如表1所示,2007~2011年期间,四川省受水、旱灾影响减产八成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迅速扩张。

(三)化肥、农药和工业“三废”污染严重

四川广大农村地区大力发展“黑色传统农业”,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水体污染,破坏土壤自净能力,致使土壤板结,可耕性变差。如表2所示,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行和生态技术的推广,四川省2008~2012年期间化肥使用量增长速度较黑龙江而言虽有所放慢,但总体仍呈上升趋势,总量居高不下。此外,农膜残片所造成的“白色污染”既破坏土壤的渗透性,同时也削弱了耕地质量。根据表3分析可知,四川省2011年除农药使用量略低于黑龙江,塑料薄膜使用量和使用面积远远超过黑龙江,农业生态化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四)土地垦殖过度,草地和湿地退化、沙化加剧

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短期利益的驱动,土地被过度垦殖,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大量流失;草地因超载放牧而退化严重,土壤侵蚀、沙化趋势明显,牧草产量和质量均有所下降。

(五)生活垃圾污染严重,禽畜养殖业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新的污染

落后的农户经营模式下,畜禽养殖场绝大多数没有相应的配套耕地,不能将养殖场产生的畜禽粪便而转化为农作肥料。严重的农牧脱节不仅不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还为农业生态环境增添新的污染。此外,四川省近几年农业管理不合理,大量秸秆焚烧严重污染了大气环境,浪费了资源和能源。

三、生态农业建设的相关对策建议

(一)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主体经营意识生态化

农民是现代农业的主体,其生态意识是现代农业生态化发展的关键。因此,四川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必须高度重视农业主体经营者的集约化经营思想,积极激励新一代务农者树立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思想,组建开放的生产技术体系,实行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实现农业系统的高效运作,增强农业系统的综合生产能力。

四川省政府必须大力增强农村地区环保知识和意识的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培养务农者的生态文明素养。同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改革农村教育体制,提升农民环保生产技能。一方面,扩大农业高校办学规模,从基础教育中加强生态学知识的普及与推广,有针对性地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加大普及农业科技教育,普遍推行“绿色证书”制度。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扩大农业职业中专的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发展多元化的教育体制,推广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学校。在积极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到农村投资办学的同时着力引导乡镇企业投资办学,使农村教育体制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

(二)大力倡导现代农业技术生态化

现代农业技术的生态化要求实现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高新技术的有机结合,加强农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标准化,促进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生态农业是集农产品品牌化与安全化于一体,集区域资源特色与农业的多功能性于一身的现代产业。因此,在微观层面上,生态农业需要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在宏观层面上,构建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利用农业产业链设计,实现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再生,推动农产品的深度开发和转化增值,使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

着眼于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则应充分重视农业科研和生态技术推广工作。

一方面,加强生态农业科研工作。四川省各地方政府联手农业管理部门,利用政策红利共同扶持龙头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整合科技资源、优化创新机制。同时充分调动龙头企业资金、市场和经营管理优势,发挥科研单位和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两个部门一齐致力于生态经济农业产业化创新。此外,四川省政府还需在地域关联度大的各地区间积极构建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探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体系,强化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效益。

另一方面,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除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生态农业推广服务中心,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技术人员培训,在农村中广泛进行生态农业知识宣传,从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态意识。

(三)充分实现现代农业经济生态化

现代农业经济生态化的核心即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机结合农业清洁生产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一改传统的“资源―产品―农业废物”的线性单向流动的经济模式,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

四川省的循环经济建设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入手,多层次、全方位构建生态农业的产业体系。

1. 组织单个企业的产业模式。积极倡导企业以提高新技术为主导,以生物能源为核心产业,以厂内物料循环为基本保证,以产品价值多次开发、资源最大化利用为手段致力于农产品的开发。综合、规模、系统地开发及利用,从而使现有产业得以优化、提升和延伸。

2. 发展生态农业园的循环经济。借助产业园区的平台,利用集聚效益,搭建凌驾于农、林、牧、副、渔各业及其生产、加工销售的不同环节之上的多层次、立体交叉可循环产业链。从而突破单个农户、企业的清洁生产和废物循环的局限性,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取得能流、物流和社会诸方面的综合效益。

3. 完善社会整体的循环经济。拓展生态链条实现三大产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行业间的有机结合。同时还要提高循环经济对外开放程度,推动关联大的农村区域间的资源共享,污染共治,积极构建区域间的生态安全体系, 提高社会可再生资源利用率,形成区域的资源利用大循环,大力构建循环型社会,从而推动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效统一。

参考文献:

[1]邓玉林.论生态农业的内涵和产业尺度[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2(01).

[2]张晓丽.论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特征及模式选择[J].中国集体经济,2010(16).

[3]穆争社.生态农业是我国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然选择[J].生态经济,2002(12).

[4]方淑荣,游珍,蒋慧等. 生态化: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01).

[5]吴艳文,漆晗东.论生态农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及其开发途径[J].农村经济,2004(03).

[6]赵国杰,杜翔,冯林安.基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生态农业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06(08).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第二篇:世界农业课程论文(荷兰农业与四川农业)

荷兰农业与四川农业

荷兰农业与四川农业

摘要:荷兰农业发展的特点、生产结构和对外贸易、农业科学技术、四川的农业特点及重点作物……关键词: 荷兰、四川、农业、种植业 。

世界农业分布范围十分辽阔。地球表面除两极和沙漠外,几乎都可用于农业生产。在近1.31亿平方公里的实际陆地面积中,约11%是可耕地和多年生作物地,24%是草原和牧场,31%是森林和林地。海洋和内陆水域则是水产业生产的场所。荷兰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农业强国,而四川也是在国内比较突出的农业大省,都是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区域。

现就荷兰农业与四川农业做如下介绍和对比。

荷兰位于欧洲西部,西、北部濒临北海,海岸线长约1075公里。国土面积狭小,东西长约200公里,南北长约300公里,面积为4.1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江苏省的2/5,其中陆地面积不到3.4万平方公里,差不多与海南岛的面积相等。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境内东西宽220公里,南北长240公里,总面积30337平方公里。

一、农业发展的特点

荷兰国土狭小,资源贫乏,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但是荷兰经济发达,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农业强国,在世界农产品市场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归纳起来,荷兰农业有多项的"世界第一"。其中最为突出的是:

1.贸易立国,大进大出,农产品出口率世界第一

- 1荷兰农业与四川农业

达到1.1万公顷。温室大约有40%用于蔬菜生产,35%用于花卉生产,20%用于水果生产,其他生产效益可比露地生产高5-6倍。

2.畜牧业

在荷兰,畜牧业是最重要的农业部门。荷兰虽然人多地少,牧场的面积要比耕地的面积大。荷兰的畜牧业大体上分为普通畜牧业(养牛业、养羊业)和集约型畜牧业(养猪业和养禽业)。

(1)普通畜牧业

荷兰以高度发达的养牛业而驰名,但是由于欧盟农业政策规定了生产配额,不得不限制生产。

(2)集约型畜牧业

欧盟对养猪没有限制,但是荷兰国内对养猪业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提出的要求十分严格,因此养猪业受到了一定的控制。此外,欧盟对养鸡也没有限制,因此荷兰养鸡业发展非常迅速,饲养技术的提高成效明显。

3.渔业和林业

荷兰有12个渔港,是欧洲第8大渔业生产国;渔获量约52万吨。主要的种类有鲱鱼、鲭鱼、鳕鱼等,主要的渔场是北海、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部、爱尔兰西部和南部、以及苏格兰北部和西部等地。

4.农产品加工业

荷兰农业部门的突出之点是具有发达的加工业,门类齐全,涉及乳品和肉类加工、鱼贝类加工、鸡蛋加工、马铃薯和蔬菜水果的加工、糖果糕点、油料和谷物加工、酿造和饮料、焙烤食品、调味品和食品配料、运动食品、快餐食品和小吃等等。

5.农业对外贸易

"贸易立国"在荷兰有悠久的历史。荷兰人民是善于经商的民族,其外贸战略是"大进大出",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大幅度调整农业结构,大大增强了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了巨额的贸易盈余。 三﹑农业科学技术

荷兰的农业科技水平处于世界的前列,特别是在育种和温室技术方面取得了

- 3荷兰农业与四川农业

二、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四川现有21个市(地、州)、182个县(市、区)、5007个乡(镇),居全国第一位。1998年末全省总人口849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6.8%,列第三位,其中农业人口6855.4万人。乡村劳动力3829.5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2811.9万人。

三、耕地少,中低产田土比重大

四川现有耕地6742.5万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76%,列第六位,其中水田3425.6万亩,旱地3316.9万亩。全省人均耕地0.8亩。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3585.8万亩,占53.2%;旱涝保收面积2491.0万亩,占36.9%;中低产田土占耕地总面积的41%。

四,境内东部与西部地区气候差异明显

东部四川盆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气温较高,无霜期长,雨量多,日照少,年均温16℃以上,无霜期240-300天;年降雨量1000-1400毫米,为全省、全国著名的多雨区;年日照1000-1600小时,为全国最低值区。川西南山地,冬暖夏凉,四季不分明,但干湿季明显,垂直变化大,年均温12-20℃,无霜期220-330天;年降雨量900-1200毫米;年日照2200-2700小时。特别是攀枝花一带,可满足一年三熟,与南亚热带水平接近。西部高山峡谷高原,冬寒夏凉,水热不足,但日照充足,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年均温4-12℃,无霜期100-200天;年降雨量500-900毫米;年日照高达1600-2600小时,超出盆地约一倍以上。

五、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经济作物种类繁多

1998年全省农作物总播面积14571.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11007.2万亩,占75.5%;经济作物面积1804万亩,占12.4%;其它作物面积1760.3万亩,占12.1%。

- 5荷兰农业与四川农业

进步,但从总体来说,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要达到农业现代化还有很大差距。

1、农业生产环境改造缓慢,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

主要由于四川地势多为丘陵山地,加之投入不足,导致四川农业生产环境改造难度大、进程慢。农田多为丘陵山地,大中型农业装备无法使用,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不高,有些地区还保持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四川农业机械化水平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低产田土比重大、水利工程设施年久老化失修也是影响四川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2、 城乡一体化进程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四川除成都市以外的城市城乡一体化改造严重滞后,政府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然不足。农村道路、通讯、饮水、能源等供给水平仍然十分低下,这些已经导致四川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严重落后。

3、 农村人口转移面临新的挑战

四川的非农业人口尽管有所增加,但农业人口仍占总人口的74.55%;农村劳动力输出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四川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相对薄弱,劳务输出仍处于粗放阶段,而当前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正从体能优先向技能优先过渡,四川农业劳动力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此外, 四川农村劳动力外部流动十分不均衡,大量青壮年和高素质劳动力外流,造成四川从事农业劳动的多为妇女和老年劳动者。

4、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四川农业生产经营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中粮食作物占较大比重,经济作物种植比重较低。同时,四川农业产业规模小, 结构单一,多为独立农户或作坊式生产,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相对较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处发展阶段,农业产业

- 7

第三篇:2014年四川农业大学园林生态学

2014年四川农业大学考研真题

(857)园林生态学满分150分

一、名词解释(4*10=40分)

1、种群

2、生态位

3、食物链

4、光周期现象

5、生活型

6、群落演替

7、环境容量

8、化感作用

9、斑块

10、城市热岛效应

二、简答(8+10+10+12+15=55分)

1、简述r-对策和k-对策者的特点。(8分)

2、新颁布的城市绿地标准分为那几个类型?并简述其对改善小气候效应有哪些?(10分)

3、经管组成要素中,何为基质(本地)?其判定依据是什么?(10分)

4、以自己熟悉的区域为对象,阐述城市绿地系统树种规划的原则,并举例相关树种。(12分)

5、简述水生植物是如何适应水生生态环境的?(15分)

三、论述题(25+30=55分)

1、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那些层次?试从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阐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25分)

2、试从光照对植物的生态作用方面,阐述城市生态环境中园林植物可能受到的影响?(30分)

第四篇:申请流程 - 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学生创业基金申报指南

根据川农大校学发〔2009〕21号文文件精神,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营造我校学生创业氛围,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学校决定每年投入100万元人民币设立四川农业大学学生创业基金。

基金实行定期受理、集中评审,每年5月下旬和11月下旬进行项目申报、评审。现将2009年上半创业基金申请相关事项做如下说明:

一、什么是创业基金?

四川农业大学学生创业基金是学校专门设立的,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而设立的专项基金,基金每年投入为100万元人民币。

二、哪些人可以申请创业基金?

本基金主要面向本校普通本专科毕业班学生、脱产硕士、博士毕业学生,资助毕业生的自主创业项目。

三、申请基金资助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1、申请者品学兼优,身体健康,无不良信用和违纪记录,具有较强的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

2、申请项目需符合国家产业导向与市场需求,具有一定的技术先进性与开发价值。

四、创业基金如何申报?

符合创业基金支持条件的项目,由学生按要求提供相应的申请材料、填写申

报书,经所在学院推荐,向基金管委会办公室提出申请。

五、申报材料包含哪些具体内容?

1、《四川农业大学创业基金资助项目申请表》;

2、创业计划书(需包含创业规划、项目论证等相关信息);

3、项目申请人身份证复印件、项目申请人父母亲身份证复印件;

4、其它可以提供的相关材料(如营业执照、专利申请书、毕业证书等)。

六、创业基金资助方式及额度?

基金的资金资助采取项目银行贷款贴息、为项目提供借款、股份投资和小额贷款担保四种方式。

1、银行贷款贴息方式:主要支持具有一定潜力和规模,需通过银行贷款筹措资金的项目。由学生以项目方式提出申请,经过管委会审批同意后,可由创业基金提供1/2至2/3的银行贷款贴息。

2、借款方式:主要支持自筹资金不足的项目。由学生以项目方式提出申请,经过管委会审批同意后可由创业基金提供2万元以内的借款,但借款项目的申请者自筹资金须占项目所需资金的50%以上。偿还期一般不超过2年。

3、股份投资方式:重点支持携带科技成果创办企业,进行成果转化的项目。由创业大学生以项目方式提出申请,经过管委会评审批准后,由本基金以股份投资方式入注项目。注资额度一般为3万元,3年内以股权转让形式退出,所获分红收益入基金。

4、小额贷款担保方式:为自主创业者提供小额贷款担保,小额贷款担保额度每个项目一般不超过5万元。由基金担保的总金额不超过30万元。

七、创业基金还提供哪些服务?

为帮助初创期企业快速成长,基金管委会构建了完善的企业服务体系:

1、企业培训:介绍税收、法律等政策优惠,培训营销、管理等创业技能;

2、投融资推介会:为创业企业和投资人提供对接平台,帮助企业寻找投资;

3、担保基金:为经营正常、信用良好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贷款担保;

4、创业沙龙:提供与一流创业企业家、管理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八、获得资助后还需要做什么?

1、登陆学校就业信息网站,补充填写申报信息,参加基金管委会组织的新企业培训;

2、在基金管委会的帮助下,进行企业工商注册等开办事宜;

3、企业正式运营后,积极参加相关企业培训等活动;及时登陆网上管理系统,更新企业信息;按投资协议,每月向基金管委会办公室提交财务报表等。

第五篇:四川构建现代农业研究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网

作者:滕彩元 杨祥禄 王金华 郭正模 杨忠毅

现代农业作为一个特定和动态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提出的。历史上发达国家在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为解决农业劳动力大规模流向工业、流向城市,从而带来农业劳动投入不足、土地产出不高等问题,将现代装备、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应用于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不同,现代农业定位的标准也不会统一。四川地处中国西部,从整体上讲同我国沿海发达省(市)的农业有一定差距,但也有部分地区如四川盆地,特别是成都平原地区的农业在现代化过程中处于全国前列。建设现代农业是四川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构成、社会文化背景等差异很大,因此现代农业的建设也应当分类型、分区域、分阶段地进行,最终从整体上把四川农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基础产业。

一、四川现代农业的实现程度和障碍性因素分析

四川是一个地处西部内陆、经济整体实力在西部相对发达、自然资源条件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悬殊的农业大省。全省幅员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5位;2002年总人口8474.5万人,居全国第 3位;耕地面积6089.6万亩,居全国第2位。四川人均耕地少,仅为0.72亩,但由于气象、土壤地域分布的多样性,适合多种动植物繁衍和生长,经过两千多年的培育和筛选,形成了不少独特的优质特色品种。四川农业经济总量(增加值)在西部12个省(市、区)居首位,粮食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 8%,位居第3位;猪牛羊肉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 11%,位居首位。但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2002年仅为2107.6元,居全国第19位。按人均指标评价,四川农业在全国仅居于中等水平,有的指标甚至为中等偏下水平。

1.四川现代农业的实现程度。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当年价)由1978年的95.7亿元提高到 2002年的1651.5亿元。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一定的巩固和加强,农业在现代化道路上有了较大的迈进。

(1)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全省已建成各种水利工程90余万处,乡村办电站2793个,装机容量81万千瓦。全省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3750.9万亩,早涝保收面积2595.4万亩,机耕面积1431万亩,机电排灌面积927万亩。全省农村用电量93亿千瓦小时。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803.7万千瓦,拥有农用运输车92175辆,大中型拖拉机4.22万台,小型及手扶拖拉机13.09万台。“九五”以来,全省已累计改造中低产田土1321.6万亩,为农业稳产高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通过多年的合理规划和充分论证,在充分考虑社会及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目前全省已初步建立起粮食、油料、生猪、牛羊草食牲畜、蔬菜、水果、蚕桑、茶叶、花卉、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共300多个。根据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整体安排,结合四川实际,全川确定了12个特色农产品和8个优势农产晶、24个优势产区。

(3)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不断深化的农业结构调整,打破了长期存在的以粮为主局面,粮食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70%下降为2002年的49.9%;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71.7%下降为2002年的50.2%。农村

二、三产业得到迅猛发展,2002年全省乡镇企业达到151.48万个,从业人员665.8万人,营业收入4666.65亿元,利润和上交税金 209.23亿元,为农民提供收入288.7亿元。

(4)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出重大步伐。据统计,全省已发展具有一定带动作用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 8852个,其中龙头企业2127个,其他带动主体6725个,带动农户788.6万户,占全省农产总数的 40.2%,所带农户人均增收211元。

(5)农民生活显著改善。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和富民政策的贯彻实施,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由 1982年的247元,上升到2002年的2107元。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农村恩格尔系数 2002年已达到53.9%,比1993年的63.3%下降了 9.4个百分点。

参照构建现代农业的指标和数据,当前四川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阶段。根据现有基础、区域发展状况测算,四川农业经过十

六、七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特别紧紧依靠其它国民经济部门的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带动,到2020年全省农业从总体上讲,可以基本实现现代化。

2.四川现代农业存在的障碍性因素

(1)体制障碍,影响产业互动。四川曾经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四川省在全面推行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后,曾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振兴和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但随着农业商品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分割的矛盾日益显现。农业比较效益差,农村土地等资源大量流失,加之现有的农业管理体制仍保留不少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如地区封锁、行业分割、部门垄断、市场行为不规范等,严重地削弱了农业的内部活力。

(2)竞争压力,农产品质量不高。四川农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商品率较高的产品主要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蔬菜、水果、肉类、茶叶、花卉等。但由于农业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低,大宗农产品加工业相对滞后,鲜果加工率不到5%,特色产品又缺乏应有的批量,加之技术支撑不够等原因,不少农产品品质下降,优质农产品偏少。

(3)资源约束,人地矛盾突出。人均耕地面积少,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是制约四川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002年全省人均占有耕地仅O.72亩,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而四川省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边远地区,开发难度大,制约因素多;耕地补充性来源不多。特别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亦尚有1000多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要退耕还林还草。耕地利用主要在质量提高和深度开发上挖掘潜力,这对四川实现现代农业形成了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四川省农村劳动力严重富余,一般估计至少在1/3以上,总数达1100万人。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每年至少会有40万劳动力新增到富余队伍之中。

(4)环境影响.生态条件需改善。四川为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历史上的过度垦殖又使植被覆盖率偏低。四川农业的耕地复种指数高,但由于农产品供给压力等原因,农田化肥、农药施放偏多,土壤污染严重。由于环境恶化,农作物病虫害严重,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2002年全省总受灾面积达3846万亩,成灾面积1687.5万亩,其中绝收面积261万亩。近年来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给环境改善带来一定生机,但在工业化、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及城市生活垃圾等新形式的环境污染对农业又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5)科技制约,科技推广应用率不高。现代农业必须依托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来实现。但四川省科技推广应用的财政投入很少,绝大部分属人头经费。由于农业科技体系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全省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实际比重很小,目前,全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到 40%。目前,推广的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偏重于栽培方法改进和物质性投入,面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要求的“全方位”农业技术进步推广运用尚待开展。

(6)投入不足,农业发展后劲缺乏。四川地方财政长期处于困难状况,70%的县为赤字财政,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存在资金严重不足的状况。目前,四川财政对农业的支持仅相当于农业产值的3%左右,2002年全省支援农村生产支出8.31亿元,仅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1.2%,比1994年下降了 3.7个百分点。据调查,农户对农业的投资也呈下降趋势,使整个农业缺乏资金投入牵引增长的动力。

(7)设施脆弱,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四川农村的水利、交通、土地、通讯、市场等基础设施十分脆弱。一是农田水利工程老化或不配套,难以发挥作用;二是农村交通运输落后,县、乡公路数量少、质量差,人流、物流不畅,农村交通运输工具落后;三是中低产田土占耕地面积的51%,制约耕地生产能力的发挥;四是农村通讯落后,不通电话的村占 23%;五是市场建设滞后,市场体系不健全。现有市场基础设施差,辐射半径小,交易方式落后。

(8)人才缺乏,思想观念保守。目前,四川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15.7%,小学文化程度占48.2%,初中文化程度占32.O%,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仅占4.1%。农民的文化素质低,难以及时接受一些适用新技术和新方法,许多农村地区信息闭塞,市场意识淡薄,相当部分农民观念陈旧、思想保守。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缺乏,全省每万农民仅有乡镇农技人员4名。

(9)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四川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低,专业化、产业化仅仅是雏形,为农民提供的服务在产前、产中的居多,而在加工、销售环节的服务则比较缺乏。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企业,科技含量、档次和附加值低,大多数都是初加工,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育程度不足。

二、四川构建现代农业的对策措施

1.建立现代农业管理体制,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目前,四川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还是生产、加工、流通、贸易分段式管理,在职能配置上,政府部门与市场之间、省级部门与市(县)部门之间、同级涉农部门之间的职能不够清晰,缺位、越位、错位以及职能交叉重复的情况都有发生,影响工作效率。四川应学习和借鉴国外以及东部沿海地区的成功经验,积极推进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打破条块分割、条条分割、块块分割的体制格局,建立科学有效的农业产业投资政策、农村人才政策、土地政策、农产品购销政策、农民税费政策,加强对农业的调控和保护,推动“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2.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农业结构调整,要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推进,重点放在优化品种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根据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四川近期确定优质水稻、“双低”油莱、玉米、柑桔、商品蔬菜、蚕桑、茶叶、棉花等8种农产品为重点扶持发展的优势农产品。建成柑桔、“双低”油菜、棉花等3个全国优势作物的8个优势产区,建成西部地区有特色、成规模的优质水稻、饲用玉米、商品蔬菜、茶叶、蚕桑等5个优势作物的16个优势产区。

3.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围绕深入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推广实施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质量认证体系,逐步形成技术水平比较先进、管理与国际接轨的农业标准化体系,以标准化带动现代化。对农产品实施从“农业投入品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全过程质量监控,力争用5—8年时间基本实现四川食用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质量安全水平在全国居于前列,增强四川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创建四川名优农产品品牌。

4.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在跟踪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前沿的同时,加强“农科教”、“产学研”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使科研更加面向市场、贴近生产。把农业科研和推广的重点放在优质专用高效作物新品种、农产品质量安全、旱作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储运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引进和推广上。大力构建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农业学校教育培训体系、农技推广教育培训体系、农业科研教育培训体系、民间教育培训体系的作用,为建设现代农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实施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农民科技书屋建设工程和农业远程教育工程。力争2007年前培训农村各类人才200万人,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农村人

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

5.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产品深加工。推进产业化,龙头是关键。要着力打造一批企业档次高、产品质量优、运行机制活、市场前景好的骨干企业,提升壮大一批、培育发展一批、引进嫁接一批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转化增值率,力争到2010年全省农产品深加工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

6.完善农村政策法规,依法扶农兴农。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必须稳定和完善农村政策。稳定和完善农村政策,法律是保障。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以《农业法》为核心的农业法律体系基本框架,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方面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但与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在农业立法上,还应在农业支持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业市场竞争主体、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建立起较完整的农业法律体系。

7.增加农业投入,建设农业基础设施。要建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机制,发挥各级政府的主体地位,同时,通过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鼓励和支持业主开发,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思路上,应围绕提高农业装备水平、优化农业发展环境、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坚持以效益为中心,把基础设施建设与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和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力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上,应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兴建一批重点灌溉供水工程,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土,抓好乡村道路、农村电网改造,完善机耕机灌增收设施和农村市场设施,推进生态环境建设。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禁止乱占滥用耕地,切实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建设,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8.创新机制,完善农业“七大体系”。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七大体系”建设,是为现代农业从整体上构筑起稳固而有力的支撑保障体系,应抓住机遇,创新机制,增加投资,整合资源,加快建设。要深化改革,大力调动工商企业、专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等社会力量参与“七大体系”建设,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体系。

9.搞好对外合作,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遵循WTO的有关规定,按照“大开放促大发展”的要求,加快农业对外开放步伐,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的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促进四川农业产业升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突出抓好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国外优良品种、技术、设备和管理理念,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引导农民及企业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扩大农产品的出口规模。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山大青岛校区范文下一篇:师德教育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