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政府基础教育投资实践论文

2022-04-11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探析政府基础教育投资实践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前言:我国是人口大国,家庭对于高等教育经费分担上占据了教育领域的一席之地。家庭对高等教育过热投资,主观跟风求学的心态,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就业风险。就业问题关系着民生问题,关系着人民未来生活水平,关系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的幸福指数。所以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因此本综述收集多方资源进行梳理、整合以方便后人深入研究。

探析政府基础教育投资实践论文 篇1:

基于资源配置的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治理研究

摘 要: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学校与企业人才培养、中职与高等院校资源等配置的不平衡,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各种分化差异,进入社会后也面对不同的选择,但思想教育是其根本。基于资源配置要实现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建设,首先要了解资源配置差异的问题,同时与企业、当地政府、社区等工作建立实践育人共同体,从而培养出更多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资源配置;实践育人;共同体;治理

一、教育资源配置的不足及优化措施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的发展与教育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投入到教育资源配置的费用远远跟不上人口的快速增长。城乡间的资源配置存在较大的差异,资源配置差异将最终导致学校教育质量的差异。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异,也导致了地方财政对学校的资金投入不均衡。“对教育事业投入的各种资源在各种不同使用方向上的最佳分配,它本质上是调整教育资源的利益主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分享所得份额。”这是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的定义。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有利于优化教育的发展条件,提高办学的效率。如果进行教育体制、教育运行机制和教育政策等方面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实现教育管理中的经济优化目标。

1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发展性特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转轨,我国大部分地区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短缺经济”问题,但在教育领域,供求关系仍然十分紧张:一方面,教育供给并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而另一方面,教育财政资源的供给不足,使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需求受到抑制。教育供给不足的现象在我国会持续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是由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制约的财力供给以及教育必须发展的客观需求之间的实际矛盾所决定的[1]。

2改革教育体制,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一定经济社会的教育体制决定了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成为了教育投资的唯一源泉,因为教育资源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并且国家是唯一的教育资源的配置者。教育资源配置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表现出以下一些特征:

(1)资源配置决策有集权性。资源配置计划、方案的制定和资源配置的实现,这些权力都由中央集中掌握。

(2)资源配置行为有政府性。由政府的组织目标来决定任何配置方案,资源配置的顺利实现,必须要有各级政府执行计划的动力和可靠的信息。

(3)资源配置动力有多样性。资源配置动力的特点表现为:中央决策者的高度权威性、下级对上级的忠诚及强调整个社会的无私或奉献精神,强调利他主义、艰苦奋斗精神、完成任务的责任感和严格的等级制度。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资源配置实行的是计划调控和市场导向有机结合的模式[2]。

3改革教育运行机制,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一般来说,教育投资者应具有教育资源的最大配置权,但教育的公益性是大于个人功利性的。“用什么机制来约束教育资源的配置,庞大的教育资源由谁来配置。”这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两个核心问题。教育效用的多功能性、教育经济效益的间接性和迟效性等决定了办学不能像企业以营利为目的,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必须强调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

4改革教育政策,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政府应该对各个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进行相应的干预,对于先导学校给予扶持,对于创办校企合作共同体的学校也应该给予大力支持,通过教育财政拨款,使得实践育人共同体能够实施得更好,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基于资源配置的实践育人共同体培养模式

在资源配置优化的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围绕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积极借鉴国外先进职教理念与方法,大胆探索与实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创建校企合作育人共同体,创新专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1建立并完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1)建立专业委员会。建立由企业专家与专业带头人组成的两位一体的“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中企业的主导性作用和学校的主动性作用,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和有效运行机制,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办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将利用校企合作董事会、理事会等平台,跟踪产业前沿,进一步重视人才需求调研,并按照学院相关制度要求,定期深入相关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企业技术要求和岗位技能提升等有关人才需求方面的变化,以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符合行业企业的发展方向[3]。

(2)建立“现代—海鸥、现代—恒普利”等育人共同体及其运行机制。发达国家如瑞士、德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企业主导”。比如说机械精密专业的学生为了保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建立“现代—海鸥、现代—恒普利”育人共同体,即海鸥表业集团有限公司、恒普利精密模具制造厂和苏州科技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三个主体,校企双方签订协议,共同成立工作机构,明确各自职责,特别明确企业须全程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与企业共同成立校企合作培养领导小组,下辖校企合作教学模块开发小组、教材开发小组、教学实施小组、考核评价小组等,分工负责。在人才培养的入口、过程与出口均承担责任、落实培养工作。“现代—海鸥、现代—恒普利”育人共同体应在之前签订的“订单培养”协议基础上,共同建立校企深度融合运行机制,拟定《现代—海鸥、现代—恒普利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协议》《現代—海鸥、现代—恒普利双师教师培养协议》《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方法》等相关文件,充分保障校企共同育人深度的、可持续性发展,形成“校企共管、责任共担、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管理机制。

2建立并完善合作办学“现代师傅”聘用、培养与管理机制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傅的质量。企业必须选派品德高尚、技能水平高(具有技师以上资格证)的师傅加入本专业的教学团队,不仅深入学校,还在企业指导学生完成相关课程在企业的实训项目和顶岗实习。为保证学生得到师傅的全程陪伴与全面指导,本专业要求一名师傅传帮带的学徒数量不能超过3人。为此,学院应该与海鸥表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恒普利精密模具制造厂共同研究制定《现代—海鸥、现代—恒普利师傅聘任办法》与《现代—海鸥、现代—恒普利师傅管理考核办法》,对于考核优秀的师傅给予奖励。从企业选聘的师傅在相关技术、技能上虽达到一定的高度,但之前均未经过系统教育学、教学法的培训。为提高企业师傅的教学水平与质量,本专业应该为其提供相应的培训。同时,该专业还应该制定《校企教师互聘管理办法》,使学院专任教师和企业师傅可以互聘交流,相互促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建立并完善合作办学实习实训和就业驱动机制

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着主体地位,不仅要与学校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相关课程标准与教学资源,还要积极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实训条件,安排相关专业核心课程中企业实训项目的实施与学生最后的顶岗实习,并支付学徒相应报酬;企业甚至还需要为学校教师的下厂实践创造条件。为此,该专业应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企业为学徒提供实习实训的工作运行机制,实施拜师学徒制,校企双方共同参与顶岗实习管理。制定《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工资待遇执行办法》,并认真落实。同时,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要严格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尊重师傅,认真完成师傅交给的工作任务,为此校企还应协商制定学生顶岗实习保险机制、《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及《顶岗实习评价标准》。最终,为保障学生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校企还应建立就业“准入”机制,明确规定学生毕业到企业工作前必须取得的相关岗位职业资格证书,以及企业为选拔优秀毕业生成为正式员工还应设置何种职业素质与技能考核方式[4]。

4大膽探索与实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在原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发达国家,如瑞士、德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保障制度与实施措施,与海鸥表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恒普利精密模具制造厂反复研讨,初步确定符合本专业现有条件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采取“三合一”培养模式。所谓“三合一”培养模式,就是学历教育与师傅带徒和高级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随着手表行业装备水平、技术技能要求的提高,对员工的职业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三合一”培养模式一方面让学生在学校接受文化理论与专业基础知识和职业素养的教育,修满学分取得学历证书,另一方面以学徒的身份在师傅的指导下提高岗位技能,提高职业资格等级。通过四年学习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端技能型人才。

5与社会接轨,依托当地资源,开展素质教育

当地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积极与政府、企业、社区合作,建成专业实践、科技服务、就业创业等多种形式的育人共同体,推进实践育人工作规范化组织、制度化运行、常态化发展,探索具有本校特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突出思想引领,着力推进红色教育实践育人。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本地红色资源联合打造“红色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设计德育语境,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参观当地革命教育基地等活动,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选树德育典型,开展“名人名家进校园”“我的青春故事”“身边榜样、前行力量”等主题活动,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带动学生以先进为镜。强化教育导向,组织开展时事评论、模拟法庭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论中学、辩中思,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积极开展“学通社记者走乡村”“我与历史文化名城同行”大型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5]。

突出文化浸润,着力推进文化传承实践育人。依托当地各类文化资源,深化校地合作,打造“文化传承类实践育人共同体”。成立物质遗产传承大师工作室,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兼职教授,解读苏州传统文化,传授民间传统技艺。组建“语林”语言文字社团联盟,由相关专家担任社团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化精髓。成立文化艺术团,与民间文艺团体联动,开展当地民歌研究,拓展学生音乐视野,提高民间表演技艺。成立大学生文化创意工作室,组建大学生文化创业团队,引导学生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寻找与现代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最佳结合点,开辟大学生就业创业新渠道[6]。

突出社会奉献,着力推进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与社区、企业、公益组织共建联建公益服务基地,打造“志愿服务类实践育人共同体”。加强组织管理,整合学校内部优势资源,探索形成“项目化运作、分类式培训、动态化管理、阶段性评估”的组织管理体系。培养志愿服务队伍。指导服务队成立“田园使者”直属团支部,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团支部每月召开例会,建立QQ群交流讨论工作,整理活动季度简报,举行活动图片展、经验交流会。依托新媒体推出“随手拍、微记录、微评论”活动,鼓励志愿者在实践中随手记录视频、照片和文字,实时发布团队社会实践开展情况和个人体会。探索公益市场服务,整合校地各方资源,成立民办非企业青少年成长服务中心,联动基层团组织和社区管委会,为农民工子弟学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拓展公益服务平台,立足专业推进和品质管理,以项目合作为抓手,与政府及社会力量合作共建志愿服务基地,不断丰富基地类型,育人成效进一步凸显。

三、总结

我国教育资源配置正发生一些变化,强调教育投资的生产性,以及教育投资在GDP和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得到提高,改变了教育单位单纯受制于政府的计划调拨、指令性控制指标约束的状态。学校也可以就此抽出一部分的经费用于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建设和治理,与企业、社区、政府、当地红色教育基地等形成教育共同体,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蒋正奎,张晓霞.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对薄弱学校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0(3):260—261.

[2]徐爱萍.论我国教育资源配置的公正性[J].学理论,2010(17):210—211.

[3]徐瑾.“GSU”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10):98—100.

[4]刘宏达,许亨洪.我国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内涵、问题及对策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176—182.

[5]李金发,鄢万春.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实现途径的调查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5):83—87.

[6]李同果,范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功能探析[J].文教资料,2006(10):8—9.

(责任编辑:朱 岚)

作者:徐瑾

探析政府基础教育投资实践论文 篇2:

我国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研究综述

前言:我国是人口大国,家庭对于高等教育经费分担上占据了教育领域的一席之地。家庭对高等教育过热投资,主观跟风求学的心态,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就业风险。就业问题关系着民生问题,关系着人民未来生活水平,关系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的幸福指数。所以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因此本综述收集多方资源进行梳理、整合以方便后人深入研究。

一、理论基础--人力资本理论

在1906年发表的《资本的性质和收入》一文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并将其纳入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中。舒尔茨于1960年在美国经济学年会上的演说中系统地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作为人力资本理论诞生的标志。舒尔茨是从探索经济增长之谜而逐步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舒尔茨认为,传统的经济理论中漏掉了重要的生产要素,即人力资本。

家庭高等教育投资是家庭对学校教育中的高等教育投入一定资源(如货币成本),以形成家庭成员的专业性人力资本,提高家庭人力资本存量和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以获得更多的投资收益。家庭高等教育投资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人力资本投资。

二、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现状分析

(一) 相关文献现状

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以家庭对高等教育投资问题为主题的有183篇,以它为篇名的只有59篇。其中发表年度看,从1996年至2013年关于此话题的文章逐年增加,2008年12篇为最多,今年仅有6篇。

从这些文献中可以看出,一是说明目前关于家庭对高等教育投资方面的研究还是有欠缺的,没有引起重视。二是高等教育投资在家庭方面有积极影响,但确实也出现许多问题,尤其是家庭高等教育投资与就业问题。

(二)家庭在高等教育投资中的比重增加

高等教育学费制度改革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的实践,家庭承担高等教育费用比重越来越大,已成为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一个重要渠道,这对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罗云、王义在2008年第6期继续教育研究《我国家庭教育投资的历史研究及现状分析》中写到,家庭参入到高等教育投资中,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的可靠资金来源。在改革开放以后,高等教育的规模也日益扩大,国家财政支出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高等教育日益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承担部分高等教育费用,不仅弥补国家教育经费不足的困境,也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

武汉理工大学邱美凤在硕士学位论文中,运用大量图表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经费在国家和家庭之间的投入比例情况得出:我国近年来,高等教育经费中,学杂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逐年增加,在教育经费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三、家庭高等教育投资存在的问题

在众多文章中,所描述的家庭在高等教育投资中出现的大小问题有很多,但综合分析来看,主要原因在于家庭投资过度、教育过度与就业失衡、投资结构不合理等。

(一)投资数额占家庭总支出比重大,相对超标

在青岛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大学生就业视角下的家庭教育投资风险研究》中,作者运用图表很清晰地描述了城镇居民与农村军民各类生活消费所占比例,由此可以看出,高等教育收费偏高。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家庭高等教育投资与大学生就业汇报问题研究》一文中讲到,从1994年我国实行高校收费双轨制,至1997年并轨以来,家庭和个体对高等教育投资不断增加,这从我国高等学校的收费标准不断增长可见一斑。

(二)教育过度与就业失衡

在很多文章中都提到教育和就业的关系,两者之间如何均衡的问题。首先,提到最基本的就是教育过度的概念。宏观表现为知识性失业,它的主体是具备一定只是和专业技能的知识劳动者。一般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有工作能力和工作意愿的劳动者,无工作机会,成为显性失业者;一是有受过高等教育劳动者屈就于就低层次的工作,即人才高消费,属于隐性失业者。

(三)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结构不合理

家庭进行高等教育投资的前提是获得收益,但收益既包括现金收益,也包括非现金收益,例如声誉、社会地位、社会重视程度等。因此,家庭在进行教育投资时,即使了解技术岗位的就业前景和收益比起普通的高等教育要好,但是碍于高等教育带来的非现金收益要远远超出职业院校教育,因此家庭和个人会出现“逆向选择”,坚持选择高等教育投资。

四、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问题的建议

近几年来,人们对高等教育投资充满热情,而高校毕业生率持续走低的事实已充分说明高等教育投资风险就在我们身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越低其家庭的高等教育投资的风险也就越大,家庭遭受的损失也越大同时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也越多,总之,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不断增大不仅加重了低收入家庭的贫困程度,而且容易对社会产生不安定因素。

在《我国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历史研究及现状分析》中,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的罗云、王义认为,应该合理引导家庭高等教育投资,规避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风险。他们认为现阶段政府应依法履行适应高等教育规律和特点的预算管理制度,这是治理乱收费的源头所在,也是依法保证高校学费稳定和家庭承担合理的高等教育费用的一个重要手段。

而在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家庭高等教育投资与大学生就业汇报问题研究》一文中邱美凤认为,应该理智投资,理性择业。调整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心态,理性对待投资;调整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也调整自己的期望值;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不要在就业问题上为子女施加任何压力;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提供全方位的就业平台。

参考文献:

[1]李继峰.论贫困家庭的高等教育投资和收益[J],陕西,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4月第26卷第4期

[2]罗云,王义.我国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历史研究及现状分析.兰州,继续教育研究2008年第6期.

[3]谢秀英,我国家庭高等教育投资基本动因探析,当代经济科学,2000,2:95~96

[4]唐昕,董维春,刘晓光,从投资风险角度分析我国高等教育投资问题及对策,2008,10,第7卷第5期

[5]西奥多·舒尔茨著,蒋斌等译.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作者:汤贵玲

探析政府基础教育投资实践论文 篇3:

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困惑及破解路径研究

摘要:分析应用型教育国内外的起源,指出“应用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实践教学是实现教育应用属性的根本手段,但高校、社会、学生、家长等对实践教学的作用、内容、形式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误解。为此,提出从实践性教学人员的塑造、实践教学资金渠道的拓展、教学硬件的开创新利用、实践教学制度包括课程体系、运行机制、评价机制的健全等方面对实践教学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7.093

1问题的提出

联合国教研文组织1998年曾撰文指出全球教育发展出现两大趋势:一是多数国家加深了对教育民主化的承诺;二是对教育质量和目的趋于采取更讲究“学以致用”的观点。这一趋势与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是吻合的。2014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75%,在高等教育层次划分中处于15%-50%区间,属大众教育阶段。2014年3月中国教育部明确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所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可问题随之而来,何谓应用型教育?应用型教育能否与世界接轨?应用型教育是否只局限于大学,初中、高中、研究生阶段应如何施教?50%的本科院校走应用型道路,其它50%的高校培养的又是什么类型的学生?怎样才能落实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本文试图通过对应用型教育溯源与反思,重点阐述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指出新形势下实践教学何去何从。

2研究对象的界定与释疑

文章抓住两个主题,一是应用型教育,二是实践教学。这两个概念,当下既是热点,又是难点,研究者众多,众说纷纭,但又没有统一的结论。

2.1“应用型”教育的界定及释疑

应用型教育起源: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即欧美国家应用型教育起源、中国应用型教育起源、教育自身的作用。

2.1.1欧美应用型教育的起源

美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始于一战后,随着机、电、光等新技术的成熟与普及,社会需要大量专门技术人才,美国兴起大量技术学院,社区学院和工程教育,美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了适应社会对本职业的要求和需求。德国应用型科技大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迄今为止,应用科技大学占总数的50%,成为德国经济战后起飞的“秘密武器”。英国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社会急需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而牛津、剑桥等传统大学无法满足也不屑满足社会的需要,新大学运动应运而生,这种大学承载着英国经济社会对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综观这三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典范,其应用型大学的提出都是社会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在特有历史背景下对专门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的培养,国外应用型本科教育,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还拓展到中学及研究生阶段。

2.1.2中国应用型教育起源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大物博,区域特色明显,但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地位却无法与经济地位相匹配。中国有将近2500所高等学校,其中高职院校1300所,截止2014年底,在学总规模3559万人,高等教育规模已居世界第一,面对如此庞大的群体,怎样让中国的高等教育从“中国制造”进化到“中国创造”是每一名教育者应尽的责任。2013年,教育部推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要求转型的高校基于经济及社会发展需求,融入区域和产业发展。仔细推敲教育部对应用型本科的提法,不难发现它是对全国高教系统改革而言,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是一种试探,作为政府部门的教育部不必要也不可能做出具体的解释,各种要领要依靠高校自身领悟,要针对自身的地域特色、师资配备等确定有特色的办学定位,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展开理论与实践教学行为。高校悟性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在生源日益减少,高校尤其是国外高校竞争日益加剧的局面下生与死的结局。应用型本科的提出可以看成是对整个中国高教系统的警示而不单纯是对新建的600所地方本科院校的要求,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包括“985”、“211”高校都应该思考“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高校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2.1.3教育本身的作用

探究应用型教育,专家学者众说纷纭,教育界还成立了应用型高校联盟,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设立了院校或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可以说是向西方借鉴的结果,也可以说是教育本身的作用,抛开一切流派观点,教育是什么?教育应有之义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只是在不同的政治體制下,“人”是多数还是少数问题,在封建社会及资本主义社会早期实行精英教育,让少数人接受教育来统治多数人;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中的多数,而且随着民主、平等、自由等思想的传播,教育已经走下神坛,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已经是无法阻止的趋势;但无论是何阶段,教育本身都具有“应用”的特征,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因此今天倡导的“应用型”教育导向只是进一步明确高等教育要培养会使用工具的人,这个工具既可以是西方强调的物理层面的工具,也可以是创新这一类思维工具,这和当前国家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一脉相承的。

因此,应用型教育培养的是人,是会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工具,也不能把“应用型”狭隘的等同于“技术型”,前者包含后者,大于后者。

2.2实践教学的界定及反思

教育“学以致用”的特性主要体现在社会实践,一方面是受教育过程的实践,另一方面是教育结果的实践,前者是教育手段,属于实践教学;后者是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结果;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但本文研究重点是前者,是实践教学。对于实践的重要性,古今中外有众多著名的论断,陆游有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朱熹: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英国的托·富勒说:“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以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观点的提出都是对实践的肯定。那究竟何为实践教学?教育部规定: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等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教育大辞典》认为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管理、实际操作,工作测绘、社会调查等。

上述概念都是一种归纳法,将若干的实践教学的形式囊括在一个概念中,但实践教学形式是多样的,是无穷的,导致概念不完备,仔细分析实践教学,就是强调教学过程中“做”的过程,至于是用“手”、“口”,还是“思维”来做都不重要,至于做的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可以不计较,重点在于“做”的过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做”的主体不同,理论教学是教师在“做”而实践教学是学生在“做”,因此所谓实践教学就是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是参与者、裁判、旁观者,甚至是阻碍者、破坏者,学生才是真正做的唯一主体。

3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对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的起源本身具有应用性特征,但在施教的过程中却逐步养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倾向,理论教学一方面显得更有层次,更加单纯,另一方面投入的时间、精力、成本更小。当下中国高教界教师们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高校唯职称,学历是从,教师们科研压力大,大量的时间用于论文写作、课题申报、访学等,争取个人利益最大化。导致教学的重要性无法凹显,在教学方法上不愿花更多的时间钻研,不愿意成为单纯的“教学匠”,使“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绝句成为讽刺,因此才有了部分高校采取措施强制教授回到本科生讲台的事。这还犹显不足,有更多的教师只愿选择理论教学模式,贪图照本宣科的简单、轻松而不愿意涉足繁杂的实践教学。高校教学的这种倾向导致毕业生质量日益下滑,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

(2)学生及家长对实践教学的误解:现在在校的大学生基本属于95后,其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怕苦怕累、畏难情绪严重,对于实践教学,尤其是需要到社会上亲力亲为的项目,除了对环境的新鲜感以外,剩下的基本是身体的累,更严重的专业知识的不足而产生的心理的累,导致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很多同学会挑三拣四,往往三分钟热度,难以持之以恒,达不到实践的最优效果。面对子女的抱怨与劳累,很多家长不能正面鼓励,出于对孩子的溺爱,反而会起一些负面作用,动用自己的社会关系替子女完成作业、放纵子女舞弊造假。

(3)实践教学的真正作用是什么?这是一个有待说明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会单纯地认为实践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是理论教学方法的辅助,是对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其实它的作用远不止于此,首先,实践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改变了学生受众的社会角色,必须主动地解决问题,承担责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其次,实践教学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专业问题,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寻找理论知识的薄弱点,以利后期在校学习的开展,做到有的放矢。

再次,实践教学有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职业情怀。临近毕业,学生对自己专业前途都有美好的憧憬,但在残酷的职场竞争中容易灰心丧气,实践教学能够通过增强学生的能力,强化其竞争优势,强大其心智。同时实践教学又能让学生对工作岗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不至于在面临困难时有强大的心理压力。最后,实践教学在学生的“三观”教育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导容易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通过实践教育,让学生体会不同于教室的“三观”教育,为真正进入社会打下基础。

(4)对实践教学内容认知的误差,一般来说,专业的实践教育解决的是专业问题,但有些实践形式也不是为特定的专业能力的养成而服务的,部分专业在企业没有对应的岗位或岗位对人员的接纳能力有限,或岗位涉及安全、机密等问题无法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只能把学生安排到人员需求量大的部门,如流水线、营销、车间等,学生做的并不一定是专业内的事宜,这就要求学生转变“对口”的观念,要真正理解“践行”的意义,其实无论什么岗位,对学生来说,只要静下心来,都会有不同于学校的体验,这对学生来说才是最宝贵的,才是实践教学的初衷。

4提升实践教学效率的对策

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也在明处,在应用技术型教育政策的导向下怎样利用有限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实践教学的效率是关键,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4.1实践性教学人员的塑造

这里的人员主要是高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作为高校的管理人员应该对实践教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评估,在应用型政策的导向下,面对扩招以后庞大的在学群体,面对教育投资滞后的局面,面对如何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人、财、物已是一道迫切的命题,高校管理人员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实践教学开展的广深和深度。教师是实践教学的设计師,从内容到形式都起到关键作用,但是现有的高校师资在实践教学方面普遍存在短板,他们绝大部分的履历都是从高校到高校,缺乏企事业单位具体工作经验,在专业实践方面水平有限甚至是纸上谈兵,容易误导学生,影响实践教学效果。因此,高校首先应该在应用型师资的培养方面加大力度,具体有以下方法可供参考:(1)引进企事业单位的高管到高校任教,拓宽师资来源的渠道;(2)选派年青的教师深入企业带薪脱岗实践;(3)合理利用寒暑假选派师资深入企业实践;(4)鼓励教师课余兼职企事业单位专业事务,扩大专业影响力;(5)鼓励教师深入相关企业做个案研究或专项调研;(6)鼓励教师获取行业从业资格证书;(7)加大实践教学软件培训的力度,构建跨专业实训平台;(8)聘请企业高管成为兼职老师,构建庞大的兼职教师库。

4.2实践教学资金渠道的拓展

实践教学的展开需要学校财政的大力支持,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更费资金,表现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验室软硬件投入,实践教学耗材费用,师资培训费用,教学管理费用等方面。由于扩招政策的实行在学人数急剧增加,各大高校都出现了人均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的局面,怎样获取足够的资金为实践教学保驾护航成为关键,综观各大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大致如下:(1)国家财政拨款;(2)地方财政拨款;(3)校企合作筹集的资金;(4)社会捐赠的经费;(5)实验场地、设备运营产生的收益;(6)各类竞赛的奖金等。实践教学经费的管理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专款专用,严禁将实践教学的资金挪作他用;第二,倾斜利用,实践教学的发展先天不足,学校的教学经费要向实践倾斜,支持其后天快速发展;第三,有效利用,有限的资金要用在刀刃上,杜绝铺张浪费,重复建设,无效建设,严禁“做秀”,实验实训是用来做而不是用来看的。

4.3实践教学物质条件的开创性利用

实践教学的展开需要物质条件的支撑,高校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需要开创精神,创造性地利用部分外部资源为我所用。根据实践教学现有条件来看,大致分两部分,即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校内可动用的资源包括以下几部分:(1)教室,可以对传统的教室做出改造,更换成移动桌椅,设置背景墙,便于讨论式、模拟式方法的使用;(2)实验(训)室,购买专业的电子沙盘或物理沙盘,模拟环境进行专业实训;(3)校内的室外拓展场地,部分高校利用学校的地理环境构建天然的拓展场地,开展部分体验型、团队型的实践教学游戏;(4)校内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响应政府创新创业的号召,大部分高校都开辟了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促进专业知识学以致用;(5)展示橱窗,部分专业可以利用橱窗等形式,展开自己设计的作品。实践教学能够动用的校外资源大致如下:(1)校外实训基地,这种基地即可以是学校产业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和合作单位共建的结果,还可以是专业在校外单独设立的实训项目;(2)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出于社会责任或知名度、美誉度的需要,部分企事业单位愿意作为公众平台向学生开放;(3)高校之间合作的实训平台,在国家财政专项资助下,部分高校建立了国家级实验实训中心,实力较弱小的学校可以就近租用这些平台,完成自己的实践教学任务。

4.4实践教学制度的完善

实践教学是一种授课形式,其源于教育自身应用性的特征,但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及内容都适合采用实践教学的模式,在应用型本科教育政策的导向下,也要根据大学课程内在的规律性严谨地选择教学方式,因此现有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形式在引进的过程中都需要慎重对待。尽管实践教学的蓬勃已是雨后春笋,但效果并不尽人意,相对理论教学成熟的模式而言,实践教学还有众多制度有待完善。

4.4.1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大学的课程基本分为三类,即通识课,专业课、选修课。对通识课作分析,除教育部规定的两课以外,语言类课程和计算机类课程完全是工具性质的課,必须打破现行的理论模式采用各种实践模式授课,让学生能说会写会用,以英语教学为例,从小学到大学,十多年英语学习,培养出来的基本是又聋双哑的英语水平,其实英语的本质就是一门用于沟通的语言,纯实践型课程。专业课是培养学生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从课程内容到授课方式、考核方式、授课地点、作业布置等都应该围绕引导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而展开,是应用型导向下实践教学开展最密集的区域,专业课实践教学开展的有效性直接决定毕业生在工作岗位的竞争力。选修课是师生互动的结果,一方面选修课是对课程内容感兴趣的结果,这部分课程往往能够成为实践教学出彩的部分,但相对来说,这一块的实践平台较难搭建,生源不稳,经费难批是主要问题。总之,从应用的角度所有课程都要鼓励其教师积极地开展实践教学。

4.4.2实践教学运行机制构建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一体两面,相对理论教学的成熟,实践教学可以借鉴与创新,毕竟实践教学模式下环境多变,具有突发性、高风险特征,需要有一套健全的体制保障其运行,包括实验课程的确定,实验计划的报备,实验大纲的编写,实验环节的设计,实验教程的配备,实验过程的管理,实验结果的考评,实验档案的保存以及实验耗材的管理,器械管理,安全责任等规章制度。

4.4.3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搭建

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分两个层面,即学校评价和课程评价,而课程评价又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从学校层面看,生均实践教学经费,生均实验实训大楼面积,生均实践学时数,双师型教师比例等都是实践教学开展的重要指标,这是从宏观方面分析,具体到微观的课程来看,长期实行的一考定成绩的做法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有待商榷,实践教学应该是过程管理,单一的考试无法反映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单一的课程也无法保障应用型素质的形式,美国的应用型本科要求经管类的学生修满1300小时的实践课,这是结果,更是漫长的过程。在讨论学生评价的同时,往往会忽略教师自身的实践水平如何的问题,教师水平是学生水平的根源,是不容忽视的,这就需要考虑教师的履历搭配,涉猎的课程体系,研究方向、社会资源,职业技能等级、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指标,切忌出现学生带着教师走或边走边摸索的局面,只有教师先行吃透才有可能回答学生的所有的问题。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应用型教育政策的导向下,应该消除一切疑惑,让中国高等教育走上快速发展的“快车道”。

参考文献

[1]袁兴国.美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践探析[J].国外高等教育,2009,(3):147149.

[2]柳友荣.英国新大学运动及其对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1,(8):9499.

[3]张翠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4]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1011.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1998[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29.

[6]李旭轩.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2).4244.

[7]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412.

[8]杨超.杨鹰.关于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J].职教论坛,2011,(32).913.

[9]赵志群.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J].职教论坛,2008,(22).2830.

作者:朱海林 熊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引入创业教育适应就业形势论文下一篇: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