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帕博尔观后感

2022-08-09

第一篇:印度帕博尔观后感

《阿娜尔罕》观后感(整理)

《阿娜尔罕》观后感

奎屯二中 邹燕丽 《阿娜尔罕》是一部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电视剧,尤其是前不久喀什发生巴楚恐怖事件,新疆安全稳定、民族团结教育又成为工作的首要。此时,中央电视台播放这部电视剧,教育意义十分重大,所以十三中学利用这个媒体平台对全体师生进行了一次民族团结教育

“《阿娜尔罕》生动、真实地再现了新疆和平解放前后,新疆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各种反动势力压迫,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史画卷,故事非常感人,这样一部电视剧,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三周年之际播出,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作家、王洛宾研究专家刘书环说。

我的感受是,《阿娜尔罕》在党的十八大之后播出,就是想让当今已步入现代生活的人们通过这部电视剧,重温历史,懂得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从而激励人们为实现中国梦、新疆梦付出不懈的努力。

《阿娜尔罕》开播以来,我基本上天天都在看,著名书法家王善国说。“《阿娜尔罕》拍得非常及时,极具教育意义。电视剧中农民的房屋、服装,劳作的场景都真实地还原了历史,把握住了这个戏的本质和作品的真实性,很多现代人可能不相信,可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看到这些都会流泪。而现在,我们生活在新时代,都过着舒适的日子,可以说现在很多普通人的生活条件比当时伯克家里的都好。此电视剧可以让全国各族人民回顾那段重要历史,从历史中获取精神力量。尤其是对年轻一代,是一种教育,他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从而懂得珍惜和感恩。”

“《阿娜尔罕》传递给观众的,不仅是情感的震荡,还有灵魂的震颤,心灵上的洗礼,如果能再把大家引入思考,我想这部剧就成功了,”新疆东西方文化研究院的孔令仁说,“此剧生动、真实地还原了新疆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能够吸引观众,同时也能让全国人民更好地了解新疆。”

最后我希望 “只有更好地了解各个民族的历史、风俗习惯、传统文化,我们整个大家庭才能和睦共处,和谐相伴。”

《阿娜尔罕》掀起名族团结教育热

奎屯二中 胡远

五月是鲜花盛开的季节,也是新疆各族人民喜庆的日子,因为在每年的这个季节里,全疆都会掀起一场民族团结教育的热潮,而近期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新疆本土电视连续剧《阿娜尔罕》的爆红,就显得意义非凡

《阿娜尔罕》讲述了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新疆南疆乡村一对维吾尔族青年男女的患难爱情与坎坷命运,真实生动地展现了新疆和平解放前后,维吾尔族人民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变迁,深刻揭示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支持下,新疆各族人民才能推翻反动恶势力,争取和建设幸福美好的生活。 《阿娜尔罕》是一部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电视剧,尤其是前不久喀什发生巴楚恐怖事件,新疆安全稳定、民族团结教育又成为工作的首要。

中央电视台播放这部电视剧,教育意义十分重大,所以奎屯二中领导利用这个媒体平台对全体师生进行了一次民族团结教育

《阿娜尔罕》开播以来,我基本上天天都在看,电视剧中农民的房屋、服装,劳作的场景都真实地还原了历史,把握住了这个戏的本质和作品的真实性,很多现代人可能不相信,可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看到这些都会流泪。而现在,我们生活在新时代,都过着舒适的日子,可以说现在很多普通人的生活条件比当时伯克家里的都好。此电视剧可以让全国各族人民回顾那段重要历史,从历史中获取精神力量。尤其是对年轻一代,是一种教育,他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从而懂得珍惜和感恩。”

“《阿娜尔罕》传递给观众的,不仅是情感的震荡,还有灵魂的震颤,心灵上的洗礼,如果能再把大家引入思考,我想这部剧就成功了,”新疆东西方文化研究院的孔令仁说,“此剧生动、真实地还原了新疆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能够吸引观众,同时也能让全国人民更好地了解新疆。”

《阿娜尔罕》再现红色经典

奎屯二中 雷智育

奎屯二中,每年5月都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主题活动,但今年显得格外生动,从观看传统说教形式的科教片,到现在由各个远教站点,利用IPTV、有线电视、网络视频观看当红电视剧《阿娜尔罕》,在寓教于乐中,就完成了教育工作,这是名族团结教育工作的一大进步。

在《阿娜尔罕》热播时我校组织全体师生,观看完《阿娜尔罕》后,还在网络上搜集如民族宗教网的“《阿娜尔罕》再现红色经典”、网易新闻的“新疆群众观看《阿娜尔罕》反响强烈要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等信息,展开观感讨论,加深学习效果。

“阿娜尔罕”是维吾尔语“石榴花”之意,石榴花开,芬芳远播。本剧具有厚重的历史内涵和感人的爱情故事,讲述了两个贫苦青年的悲喜人生,他们对爱情的执著坚守、对压迫的抗争、对苦难的坚忍、对自由的渴望、对美好的向往,这无一不深深打动着远教站点的观众,在娱乐中增强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意识。

在《阿娜尔罕》热播时我校组织全体师生,观看完《阿娜尔罕》后,还在网络上搜集如民族宗教网的“《阿娜尔罕》再现红色经典”、网易新闻的“新疆群众观看《阿娜尔罕》反响强烈要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等信息,展开观感讨论,加深学习效果。

办公室的教师的一句《阿娜尔罕》收看完了,元芳,你怎么看?引发了大家热烈发言。大学生村官古丽扎提?巴依居马说:“《阿娜尔罕》接地气,有泥土味,看着挺真实的,让我们感到了现在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支部委员叶尔江?木合买提汗认为:“《阿娜尔罕》对各族干部群众在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民族团结教育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值得大家观看。”

第二篇:阿娜尔罕观后感 心得体会 感想

阿娜尔罕观后感 我是抱着尝试的心态观看的,因为看电视剧很耗费时间,但看完后,我感觉该剧还不错,画面和背景音乐展现了60多年前新疆独有的风土韵味儿。灾难和希望并存,剧中主角的命运一开始就能让观众感到很波折,因为在那样一个年代,类似阿娜尔罕的境遇很多,我能感到在60年前,她也许不算独特,但放到今天这样一个吃穿不愁的背景中,人们多少会引发一些别样的感触。

连续剧里的故事主要是发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 ,新疆和平解放前后。在贫穷落后的南疆乡村,美丽善良的维吾尔少女阿娜尔罕与 纯朴勇敢的小伙子库尔班彼此爱慕。横行 乡里的大地主乌斯曼伯克,为了向本地区 的最高统治者伊明专员邀功献媚,打算把 阿娜尔罕献给伊明做小妾。阿娜尔罕不愿 屈从,却遭致乌斯曼的残酷迫害,家破人 亡。解放军进军新疆,给在生死线上苦苦 挣扎的劳苦大众们带来了翻身做主人的希 望。但是以伊明专员为首的旧制度恶势力 集团,不甘心失去自己的权势地位,他们 勾结以玛莎督察为代表的外国势力,负隅 顽抗,妄图推翻新生的人民政权。在解放 军、工作队的坚强带领下,阿娜尔罕、库 尔班和乡亲们,同曾经不可一世的压迫者 进行了一次次的斗争,用热情、汗水甚至 鲜血,捍卫人民政权,迎来崭新的生活和 命运。

故事里面有5个主角: 阿娜尔罕. 库尔班玛莎伊明专员 还有 坏蛋乌斯曼伯克 阿娜尔罕是坚强勇敢、美丽善良的维吾尔少女,生活在贫穷落后的南疆乡村,与库尔班彼此爱慕,却被大地主乌斯曼伯克卖给伊明专员做小妾,阿娜尔罕不愿屈从,却遭致乌斯曼的残酷迫害,家破人亡。她和库尔班以及乡亲们同压迫者作斗争,最终用热情、汗水甚至鲜血,捍卫人民政权。

库尔班是个憨厚淳朴、勤劳能干、正直勇敢、敢作敢当、有强烈责任感的农村青年,对爱情忠贞而执着,为追求光明、自由和有尊严的生活,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女特务玛莎,是个吃人不吐骨头的美女蛇,控制欲非常强,经过严格训练,为达到目的杀人不眨眼。

伊明专员是本地区的最高统治者,爱音乐、爱艺术,很欣赏阿娜尔罕,乌斯曼为了升官,把阿娜尔罕送给他做小妾,在酒精和人本能冲动促使下对阿娜尔罕做出了野蛮行为。 乌斯曼是横行乡里的大地主,为了升官,打算把阿娜尔罕送给伊明专员做小妾,阿娜尔罕不屈从,便残酷的迫害她,导致她家破人亡。

电视剧中的阿娜尔罕生活在旧社会受了很多苦,新疆和平解放后,才过上了新生活。而现在,我们生活在新时代,都过着舒适的日子,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情。现在我们英吉沙建起了幼儿园,国家实行了两免一补的政策,孩子全托不收费,还补助餐费。现在农民的观念意识也有了变化,原来只让孩子种地、放羊、喂牛的家长,现在每天骑着摩托车接送孩子上下学。我们学校里原来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现在每个年级有好几个平行班,学校的学生增加了两倍多。希望看过《阿娜尔罕》电视连续剧后,像我一样的学生能珍惜今天,为明天努力。

 :

第三篇:印度电影《水》观后感

“圣洁”背后隐藏的悲惨命运

——《水》之观后感 《水》是梅赫塔要素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影片,影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印度寡妇的悲惨命运。这部电影的背景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印度,其讲述了一个刚刚成为寡妇的8岁女孩曲亚的故事。上天仿佛跟她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由她一开始糊里糊涂地成为了别人的妻子到她后来糊里糊涂地变成了令人憎恨的寡妇,一切都来得那么地突然。而她,还只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却要承受一般人无法承受的痛苦。

根据印度教的传统,寡妇都是不祥之人,是“克星”,是祸害,是让丈夫死去的罪人。因此,丈夫死去后,寡妇只有三种选择。一是殉葬,即和丈夫的遗体一起焚烧;二是嫁给丈夫的兄弟;三是进寡妇院,终生不得再嫁,一辈子过着清苦而无望的生活,总被旁人认为是不祥之人而被憎恶。影片《水》中的小女孩曲亚就是被父亲骗去了“寡妇之家”,被迫剔去了头发,这就是她不幸命运的开端。在“寡妇之家”,在那个只有寡妇的地方,年纪轻轻的曲亚必须对她过去犯下的罪过进行虔诚的忏悔,因为所有的寡妇都被认定为是克死丈夫的罪人,即便是毫不知情的孩子,也逃不过这无理、无情的罪名。“寡妇之家”住着许多年轻和年老的寡妇,她们中有的人早已接受了这样的命运,并且认为这是应该的,毫无疑问的,“妻子是丈夫的一部分,当她的丈夫死了,妻子也就死了一半了”,思想顽固的寡妇坚信着,仿佛圣书即真理;还有一些寡妇并没有屈服于她们所面临的厄运,依然对未来怀有美好憧憬,美丽的寡妇卡利亚尼就是她们中典型的代表人物。 影片《水》的开头就向观众呈现了8岁的小女孩曲亚成为寡妇。说真的,我当时感到异常惊讶。虽然我有听说过印度的女人很早结婚,可是这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料。经过认真仔细地了解后,我才知道原来“童婚”是印度的习俗。资料表明,正统的印度教徒认为婚姻是一种圣礼,是每个人必须履行的人生职责。印度教徒认为女子婚前必须保持童贞,任何谣言、丑闻都可能使她成为嫁不出去的姑娘。为了防止女孩在通晓人事后发生婚前性关系,印度教徒从古代起就流行童婚。根据印度的婚俗,一个24岁的新郎应娶一个8岁的幼女,30岁的男子应娶一个12岁的少女。从1929年起,印度政府虽然通过了禁止童婚法,但因为它与印度教徒早婚的传统习俗相违背,至今仍有不少人阳奉阴违。但这些幼小的女孩结婚后仍跟父母回到娘家,到了十一二岁才去夫家,如果这段时间丈夫死了,她就是一个标准的寡妇,也许她还不曾见过自己的丈夫,但寡妇的命运却从此开始了。影片中的卡利亚尼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她9岁就成了寡妇,甚至从未见过自己的丈夫,却成了“名副其实”的寡妇。

影片《水》中的小女孩曲亚是一个不轻易对命运屈服的正面人物。自从她来到“寡妇之家”,便把“寡妇之家”弄得鸡犬不宁。她不像大部分寡妇那样接受所谓命运的安排,而是大胆地对所谓的传统发起挑战。在“寡妇之家”,她结识了善良美丽的卡利亚尼,生活多了不少乐趣。卡利亚尼也是一个对未来仍有憧憬的美丽女子,她不肯像其他寡妇那样把头发剃掉,勇于打破传统,这无疑是对封建传统束缚女性的一种挑战。然而,她个人的力量十分之微薄,即便她的内心有着数之不尽的不屈服,她依然被现实打倒了。美丽动人的她被寡妇院的迪迪强迫到有钱人家里卖淫以维持寡妇院的生计。看到这里,我不禁愤慨:所谓的“圣洁”,却是如此之龌龊!这种龌龊之事完全玷污了女子圣洁的灵魂。口口声声说寡妇必

须保守贞节,终生不可再嫁,私底下却逼迫稍有姿色的寡妇去做那样淫秽的事情,岂不是自打嘴巴?可是回过神一想,发生这样的事并不完全是寡妇院内部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制度机制体制的问题。“寡妇之家”平日的生活来源,除了寡妇沿街乞讨来的钱,就是做帮工赚的那点微薄的工资。对于多数寡妇而言,找一份工作几乎比登天还难。传统上,她们被当成女巫,遭众人唾弃。但也有一些商人会趁机大肆剥削她们的劳动力,商人们在阴暗的巷子里开设一间间简陋的小工厂,付给寡妇们超低标准的薪水。因此,如此少的收入是不可能维持寡妇院的生计的。于是,在寡妇院里面稍有姿色的寡妇就会被迫送去有钱人家里,美其名曰服侍客人,实质上就跟卖淫毫无区别。美丽动人的卡利亚尼就是影片中典型的受害者。她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认识了年轻富有并且具有进步思想的小伙子那洛衍,并由此彼此之间擦出了爱的火花,双方很快堕入了爱河。受到甘地思想影响的那洛衍,不顾家人反对决定与寡妇卡利亚尼结婚。卡利亚尼也决定冲破寡妇院迪迪的阻扰和小伙子那洛衍结婚。那洛衍兴高采烈地带卡利亚尼回去见他的家人,当船快到岸的时候,卡利亚尼突然意识到那洛衍的父亲就是她以前服侍过的客人。这是何等的晴天霹雳啊,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卡利亚尼只能选择放弃与那洛衍的爱情,于是命船掉头。由于无法再回寡妇院,加之无法与相爱的人走到生命之尽头的痛苦,卡利亚尼唯有选择一死。就在那圣洁的恒河边,美丽的女子投河自尽了,带着一丝无助,一丝绝望,一丝怨恨,一丝苦痛,她悄然离开了人间。或许,对她来说,那是一种解脱。她彻底地离开了那个让人绝望的国度,奔向了与神共存的圣洁领域。

卡利亚尼死后,“寡妇之家”断了财源。于是,恶毒的迪迪把魔爪伸向了年仅8岁的曲亚。她们以带曲亚回家为名欺骗了她,可怜的纯洁的孩子就这样被无情地糟蹋蹂躏了,重蹈卡利亚尼的覆辙。看到这里,我的心仿佛被揪了一下,很不是滋味。封建制度下的印度,对女人无情也罢,对寡妇无情也罢,为何连一个几岁的孩子都不放过?天理何在?真理何在?所谓的圣书即真理,也似乎只是个娄子,只是一个虚假的外壳。而隐藏在这个虚假外壳背后的便是一些肮脏邪恶的、龌龊不堪的残忍现实。

莎肯塔拉是影片中另一个人物。她是一个具有思想觉悟,自身却无能为力的善良的寡妇。当她知道小小的曲亚被皮条客出卖,被糟蹋被蹂躏之后,她抱着昏迷不醒的曲亚,追上那洛衍乘坐的火车,让那洛衍把曲亚交给甘地。看着火车载着曲亚和那洛衍远去,莎肯塔拉思绪万千。或许,对莎肯塔拉来说,她早已接受成为寡妇所面临的悲惨命运。但她却不忍心看一个8岁的孩子,懵懵懂懂本应拥有快乐童年的孩子去承受这样无情的苦痛。于是,她恳求甘地把曲亚带走,把这个可怜的孩子带出噩梦,把这个可怜的孩子带出绝境。曲亚被解救了,而莎肯塔拉却注定留在那个冰冷的“寡妇之家”,虽名为“家”,却没有一丁点家的温暖,有的只是无尽的嘲讽与排挤,备受众人的唾弃。何其悲惨,何其忧伤!

看完影片《水》,我想得最多的就是,那些被封建传统制度压制的女人们的悲惨命运。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下,男尊女卑的封建正统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中国封建社会是以男权为核心的等级制社会,封建制度下根深蒂固的男权文化决定了男女两性之间特殊道德关系的形成,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其存在价值只有在服从并保障男权永远至高无上的前提下才能得以实现。在古代中国,男子三妻四妾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而女人却不可以同时拥有两个或以上的丈夫。如果已婚的女子与别的男人有染,就会被视为不守妇道,受众人唾弃。男人即便风流成性,也不会被唾骂。一句“自古才子皆风流”,似乎也毫无贬义。男

女之间的不平等待遇自古已埋下罪孽的种子。古时帝皇驾崩,多少妃嫔殉葬,惨不忍睹。三纲五常中的“夫为妻纲”也是女子地位低下的一种体现。寡妇是一个现实问题,古代的中国寡妇也有很多禁忌,贞节坊就是一道美丽的光环,禁锢着人们自由的思想。生为女人难做人,生为寡妇更难做人,一旦过门,她就是夫家的一种财产,她必须当牛做马,伺候公爹公婆,夫死后还可以任凭夫家买卖。可是,在印度,受传统宗教的影响,寡妇的遭遇更加悲惨。那是怎样一种无法想象的境遇,那是怎样一种让人绝望的境况?身为现代的一位女性,我深感自身幸运的同时,也为她们悲惨无道的遭遇表示深深的同情。此时此刻,我忍受不了心中的愤懑:为什么要让女人们受这种罪?同样是人,同样有其自身的价值,同样有能力创造财富。为何女性就要受到歧视、压迫与折磨?不是出生在封建制度下的我,无法切身感受她们所受的痛苦,但依然为她们打抱不平。从而,我也深刻体会到,这样腐朽、愚昧的封建制度走向没落、灭亡是历史之必然!

腐朽、愚昧的封建制度也深刻影响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在印度社会,由于宗教信仰、族权统治的原因,男女极不平等。身为人妻者,只是丈夫的财产而已,一旦丈夫死去成了寡妇,她们就被当成女巫,遭到众人的唾弃。因而悲苦祷告以求超生,便成了印度寡妇痛苦灵魂的惟一宣泄渠道。“神啊,请让我快快死去吧!”这是每一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寡妇——悲惨的女性避免不了的悲惨的命运。对于我而言,我实在无法理解她们所受毒害之深。我不明白为何她们的信仰为她们带来厄运还苦苦坚信不思觉悟?

寡妇被视为祸害、不祥之人,不得身着华丽的衣衫,只能穿白色的衣服。她们清贫地度过一生,并每天祈祷自己快快死去,以告慰丈夫在天之灵。这个在我们眼中看似荒谬的祷告,却真实地存在在封建制度下的印度,真实地发生在一群悲惨的寡妇身上。即使是在2001年,印度有3000万的寡妇仍然过着被人歧视的生活,寡妇再婚仍然有很大的阻力。这种悲惨,在旧中国,在封建王朝也是平常的事情。可是21世纪的今天,世界上,仍就有那么多女人受着折磨,受着迫害!她们是女人,一群美丽的女人,却这样在印度这个封建残余严重的社会里苦苦煎熬着!所谓的“圣洁”,所谓的宗教教规,所谓宗教的理义,不过是贵族们为自己的私心所设定的堂而皇之的借口,而其中全不顾会有多少牺牲和苦痛。印度的陋习把寡妇赶出家,表面是宗教的理由,其实只是为了省下一个人的衣食,全是出于对物质利益的考虑。

影片《水》中除了反映封建制度下寡妇的悲惨命运,还有一大亮点就是甘地的思想在传播。“之前我以为神就是真理,现在我才明白,其实真理才是神。”寡妇们从卡利亚尼的死开始觉悟,重新思考自己的命运。这其实也是受甘地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甘地是印度的国父,也是印度最杰出的政治领袖,他“非暴力不合作”的主张,不仅带领印度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也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那些争取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甘地思想的核心就是宽容、仁慈、和平和非暴力。在甘地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一些有知识有文化的先进分子首先觉悟,打破宗教传统,认为女性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即倡导男女平等的思想主张。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因为在封建等级森严的印度,女性一直受歧视、受折磨,无论多么美丽动人的女人,也被认为只是男人的附属品。

甘地一生为民族独立、世界和平而奋斗,他的和平非暴力、社会平等的思想在现在仍然具有普遍意义。在他的思想洪流中,男女平等极具进步意义。受着痛苦煎熬的印度女人,尤其是寡妇,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她们渴望甘地解救她们于水深火热之中。随着甘地思想的传播,不少人的思想有了觉悟。例如影片《水》

中的年轻富有的小伙子那洛衍就有着先进的思想觉悟,他不歧视女性,不歧视寡妇,并认可甘地思想中的男女处于社会的平等地位。于是,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坚持要与寡妇卡利亚尼结婚。这在当时,着实是极为少见的。当那洛衍的母亲听到自己的儿子要娶一个寡妇入家门,立马又哭又闹,这无疑具有讽刺意味。在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印度,就连普通女性都歧视寡妇,连女性都歧视女性,这是怎样一种悲哀?都是女人,只是寡妇失去了丈夫,就要受到这样无情的歧视、折磨,实在太不公平。

看到这里,我又不由得思索起来:印度的女人地位普通低下,为何那洛衍的母亲似乎并不悲惨?经了解,我发现,原来在印度男女极不平等的情况下,女性之中也有等级区别。一般来说,出身在富贵人家的女人地位会比平民中的女人高得多。不过,尽管那些富贵人家的女人相对幸运,但也只是相对而已。因为她们在男性眼中依然没有地位可言,她们也只是服侍男性的工具而已,出嫁后也是男性家族财产的一部分。在印度社会,女性的命运已经很悲惨。然而,在我看来,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她们自身没有觉悟,即便生活痛苦,也把它看成命运安排,神的施舍,更有甚者,无时无刻不怀着一颗赎罪的心向神灵祷告,祈祷自己快快死去。这样愚昧无知的女人们啊,是这么的可怜,是这么的无助、彷徨、苦痛,不知曾几何时,她们有没有在心中呐喊,在心底深处萌生反抗的意念?回想自身,我是一个多么自由的女孩,没有压迫,没有歧视,没有教条禁锢,我有着她们到死都渴望不来的自由,与之相比,我在成长中遇到的那些小小的挫折又算什么呢?我生活在这个自由的国度,本应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却曾信誓旦旦地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或许,这些属于女人们的自由着实理所当然,但她们没有!生活在封建制度下的女人们没有啊!所以,我在怜悯她们悲惨遭遇的同时,更应该感谢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如今的我,作为一个女性,我可以拥有梦想,我可以创造奇迹,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我不用受压迫,不用受歧视,不用被唾弃,不用被当成男性的附属品或财产的一部分!这一切一切看似简单平凡的愿望,在当时的女人们心中却是奢侈的、遥不可及的梦!曾经的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下的中国,跟印度一样,女性们没有地位,受歧视压迫,男女的社会地位极不平等。然而,反封建的历史洪潮势不可挡,随着西方先进思想不断传入中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奋起反抗,高举反对封建主义的旗帜。当然,传统思想有其精华有其糟粕。在这里尚且不论传统思想中的精华,我们深刻反思一下封建传统思想中毒性甚强的糟粕。鲁迅更是把封建礼教制度视为“吃人”的文化。传统的封建制度束缚了人的思想,使人变得愚昧无知,女性更是受到无情的压迫。如今的中国,早已从封建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是自由、民主、科学的社会主义社会,无压迫、无歧视,追求自由、和平,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纵观现在的印度,已经步入了资本主义社会。然而,印度的封建残余势力依然根深蒂固,许多恶习陋习仍在普遍存在在印度社会中。我认为造成印度封建势力强大,社会总体水平落后有两大原因:一是印度落后的经济状况;二是印度教强大的宗教势力。

先说说印度落后的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印度社会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过大,导致社会人群的分化严重。印度上层社会实现了民主,而处于人口绝大部分的中下层却无民主可言。在物质上,他们过着极度贫困的生活——印度的贫民窟,震撼之余让人心痛不已;在思想上,他们深受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毒害之深之重我们无法想象。例如,从1929年起,印度政府虽然通过了禁止童

婚法,但因为它与印度教徒早婚的传统习俗相违背,至今仍有不少人阳奉阴违,童婚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在中下层社会中。再有,印度虽已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本应深入民心,但即使是在2001年,印度有3000万的寡妇仍然过着被人歧视的生活,寡妇再婚仍然面临很大的阻力。这样的状况,何来民主、平等可言?强大的封建势力仍然是女性独立解放的最大障碍。经济是基础,经济决定政治、文化。因而,印度的贫困导致了封建残余势力冥顽不灵、根深蒂固。

再说说印度教派强大的宗教势力。印度是一个典型的宗教民族,在印度,印度教的宗教领袖,通常也是当地最德高望重的“圣僧”。传统的印度教派制定出一系列教条教令,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变得愚昧无知,臣服于印度教派的统治之下。由于宗教信仰,绝大多数人认为只要真心诚意地向神灵祷告,神灵就会降福于他们,避免灾害发生。这原本是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望,却被狂热的宗教教徒利用。宗教教派打着圣洁的幌子,私底下却进行着肮脏的勾当,追求物欲生活,腐败无能,贪图享乐;而贫苦的人们即便天天祷告,也无法从水深火热之中逃离出来。宗教势力的强大也导致了封建残余势力无法根除。在印度,教派与政府的冲突时有发生,宗教**事件令人堪忧。印度的宗教竟敢与其政府公然作对,可想而知,宗教的势力有多强大?

说真的,这部印度电影《水》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作为一个文科生的我,诸如封建统治摧残人性,封建势力迫害人民等等我都有所了解,也不知为之愤懑了多少回。可是,我万万没有想到,在这个和平的年代,在这个倡导民主、平等、和谐的美好年代,还有那么多人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他们还深深受着封建传统的迫害,要多深,有多深。这于我而言,实在有些接受不了。突然有种想解救那些在苦痛中挣扎的人们的冲动,可是我很清楚,这不是几句话就能改变的,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如今的我们,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却也无能为力。只是不知道,她们的痛苦还要延续多久?到底要到什么时候,她们才能像我们这样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在印度,女性地位低下,寡妇更是毫无地位可言。人们视寡妇为不祥之人,是克死丈夫的罪人,是祸害,是该死之人,活着也没有什么意义。另外,寡妇被赶出家门,无家可归的现象在印度社会中也是极为普遍的。为何女性的地位如此低下?寡妇的命运更加悲惨?原来,在印度社会,尤其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女性是不能外出工作的,这样女性无疑成为家庭的累赘,一个“白吃白喝”赚不到钱的人。所以,当她的丈夫死去之后,她就立即被视为无用之人,被赶出家族,这实际上也是家族为了省下一个闲人的衣食而作的决定,只是以宗教教规为借口罢了。

有时候,我脑海中会突然萌生出这样的念头:如果我是一个出生在难民堆里的孩子,那我的命运是否就永远定格在“悲惨”这两个残酷的大字上?每每这样的念头飘过脑海,我就会倍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因为我知道,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对那些苦难中的孩子们而言都是奢侈的,所以我不敢有半点浪费。在这个物质的时代,总有那么些人过分贪图享乐,不择手段,不惜一切代价去谋求金钱与利益。可否停下来,用心想一想,认真看一看那些连温饱都无法解决的贫民?他们的要求不高,只求过上安稳的生活。

《水》这部影片主要反映了封建制度下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以及寡妇尤为凄凉的悲惨命运。而我从中看到的,不仅是女性在封建制度下备受摧残的残酷现实,更是封建制度下整个民族的悲哀。与印度相比,中国是幸运的。中国也曾经历过

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统治,加之近代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入侵频繁,中国可谓灾祸连连。如今,屈辱的历史已成过去,留给世人的是无尽的思考,铭记历史,以史为鉴,避免再重蹈覆辙!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30多年,硕果累累。在中国,所谓的封建势力残余基本上已经根除,除了极少部分的偏远山区,由于交通、信息传播等相对闭塞而导致了他们的思想依然比较落后。然而在印度,思想落后的人们至今仍大量存在。同样经历了封建制度统治下的两个国家,如今却有着天壤之别,值得思考!

“圣洁”背后隐藏的悲惨命运,这是我对影片《水》的深刻认识。“妻子是丈夫的一部分,丈夫死了,妻子也就死了一半了”“神啊,请让我快快死去吧!”“之前我以为神就是真理,现在我才明白,其实真理才是神”,一句句让人刻骨铭心的话语,荡漾在我的脑海之中,久久不能散去。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似乎女性悲惨的命运从她们出生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她们中有的人选择接受命运;有的人彷徨过、挣扎过最终选择妥协;有的人有所觉悟却因无法改变现状而选择死亡,宁死也不愿玷污自己圣洁的灵魂„„在封建制度、宗教势力下的印度,所谓的“圣洁”只是一个幌子,一系列教条教令只为禁锢人们的思想,使之变得愚昧无知。为了维持寡妇院的生计,许多稍有姿色的寡妇被迫送到有钱人家里卖淫,这是何等讽刺!印度教传统规定,寡妇必须保守贞节,终生不得再嫁,一辈子过着清贫的生活。然而,寡妇卖淫——这种龌龊之事,却无人阻扰、管制?这完全与保守贞节相悖,岂不是自打嘴巴?在这“圣洁”背后,有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印度寡妇的悲惨遭遇,值得我们深思!

第四篇:菲 尔 兹 奖 与 沃 尔 夫 奖

由于种种原因诺贝尔奖中并没有数学奖,因此世界各国设立了为数不少的数学奖项,其中菲尔兹奖与沃尔夫奖这两项影响最大。 1 菲尔兹奖

菲尔兹奖是为纪念加拿大数学家菲尔兹(J.C.Fields,1863~1932)而命名的,菲尔兹出生于加拿大渥太华,在多伦多上大学,而后在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他1892 ~1902年游学欧洲,而后回到多伦多大学执教。1924年,菲尔兹作为多伦多国际数学家大会主席,成功地主持了该届大会,并在会后提议利用这次大会节余的经费设立一项国际性数学大奖。菲尔兹的建议在1932年苏黎世界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得到通过。但遗憾的是,菲尔兹已在数月前去世,临终前他捐献出一大笔钱作为奖金的一部分,并再次强调奖金的国际性。

1936年奥斯陆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首次颁发了菲尔兹奖,规定每次获奖者不超过4人,每人获得一枚金质奖章和一笔奖金,奖章正面为阿基米德头像,背面镌刻着“数学是宇宙的语言”的拉丁文。此后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中断,1950年恢复颁奖。

菲尔兹奖的获得者由国际数学家联盟执委会选定,主要奖励年轻数学家的杰出成就。1974 年温哥华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更明确规定该奖项只授予40岁以下的数学家。因此,于1994年证明费马大定理的英国数学家维尔斯未能获得菲尔兹奖(维尔斯1994年刚过40岁)。由于历届获奖成果的重要性,菲尔兹奖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2 沃尔夫奖

沃尔夫(R.Wolf,1887~1981)是一位富有的犹太工业家,曾担任古驻以色列大使,后移 居以色列。1976年以其家族名义捐赠巨款创设沃尔夫奖,其中分设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等奖项。1978年首次颁奖,每年一次。评奖委员会由世界著名科学家组成,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严格评选,允许某一奖项在该年空缺。以数学为例,在1991年、1994年就曾 空缺。

沃尔夫数学奖评选条件十分苛刻,它是对候选人数学成就的综合评价,获奖者获奖时大多已是世界知名的数学家,迄今获奖者的平均年龄已超过60岁,最年轻的是证明费马大定理的英国数学家维尔斯(1996年获奖,时年43岁)。一个志在激励年轻数学家,一个是对数学家终生成就的肯定,菲尔兹奖和沃尔夫奖互为补充,交相辉映。

纵观两项大奖的获得者,多为欧美数学家,我国仅有丘成桐教授于1983年因在微分几何、 偏微分方程、相对论领域的杰出成就获得菲尔兹奖;美籍华裔数学家陈省身教授于1984年 因在整体微分几何中贡献获得了沃尔夫奖。

(柯正摘自《数学通讯》2004年2月3期)

31

第五篇:乌力格尔之旅

文章标题:乌力格尔之旅

乌力格尔之旅

早晨六点,我们旅行团就已经聚到了乌力格尔艺术节组委会预备的专车上,向乌力格尔艺术节开幕式现场出发了。

车上,人们彼此问候着,不知是谁说出了一句:“什么是乌力格尔?”是啊!什么是乌力格尔,它能有如此的魔力,能够成为首批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能够打动

了全区乃至全国人民的心,能够吸引如此多的游客来参加这个艺术节,尤其是能够动用扎旗三十万人举全旗之力,举办这个艺术节,能够塑造出琶杰、毛依罕这样的艺术大师,车上年轻的导游说:“乌力格尔,译为汉语就是二胡伴奏的说唱艺术。”但这仅是一种简单的解释,我们依然不能象听了相声就想起两个人在逗趣,听了二人转就想起了二个人对唱一样清楚乌力格尔的真正内涵,好在不必着急,因为我们马上就要到乌力格尔艺术节的现场,真正领略一下这门神奇的艺术了。车队一行五十多辆,沿着304国道一直向北,前面已进入了扎旗牧区,一眼望去,除了起伏的连山,就是如菌的绿地,还有一个接一个草围栏,那是牧民用来分开彼此牧场的标志杆、铁丝网,不时闪进眼帘的,是一群群洁白的羊群和蠕动的牛群,游人们都被这自然、宁静、空旷的景致所打动了,都象在寻找什么似的,久久的向外盯着。车行的飞快,人们眼前的图画也变得飞快,但都没有离开一个主题,就象伟大的画家徐悲鸿画马,马画千匹,匹匹有马之神韵,然匹匹不同,我们被草原这个大师所迷了。

不觉间已到了开幕式的现场,在开阔的平地上,搭起一个舞台,前面放了一些凳子,一个演出的现场就备齐了。试想一下,上面是蓝天白云,下边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在这草原中间,突然出现了个大舞台,那么置身于此的人还会有什么奢求呢?不必谈演出,单单让一个长期生活在高楼林立、街道纵横的城市里的人在这个环境坐一会儿,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一种休闲,一种对眼睛的解放,一种对心灵的休牧,对自然的回归……

开幕式的艺术表演,在各位领导的热情扬抑的一段段的祝辞后,在满天的和平鸽飞过后,在二十四响礼炮后,在成千上万只氢气球如一片彩云越飘越远,最后带着所有人的无限遐想消失之后,在彩旗飘扬,微风轻拂之下,终于开始了。

终于可以听到二胡的天籁之音,终于可以领略好来宝的真容,终于可以品味这门民族艺术的无穷魅力了。乌力格尔是一种自弹自唱、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所以对演出条件没有什么太多的要求,仅一人、一琴、一凳、一杯水足矣,试想当初,一个民间艺人,身背一个胡琴,独行于草原山地与蒙古包之间,每到一处,就召集附近放牧的牧民,唱起乌力格尔。我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一门艺术,也许在过去那个消息闭塞,交通和通讯极不发达的年代,乌力格尔也是传递新闻,甚至传递家信的一种最好的方式,当一种娱乐有了实用的土壤,它难免会不断的被发展、发扬并推陈出新,并不断随着群众的口味调整自己,最后达到“喜闻乐见”的境界,并成为艺术了。

音乐在风中激扬,姑娘随乐翩翩起舞,歌者的长调穿越长空,观众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乐者醉了,歌者醉了,舞者醉了,观者也醉了,这是一个草原的盛会,一首奋进的战歌,连草原也为之苍茫,白云为之悠悠,大山也向这方顿首,鸟儿也为此驻足,不知不觉间,居然已过了午时……

坐在回家的大客车上,我突然明白,无际的草原,洁白的羊群,豪放的民族风情,以及热情的草原牧民,独特的艺术形式,这一切的一切,共同构成了乌力格尔的灵魂。

《乌力格尔之旅》来源于,欢迎阅读乌力格尔之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以德润身以文化人下一篇:移动渠道工作总结

热门文章

印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