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之交通运输论文提纲

2022-09-26

论文题目:互联网背景下产业集聚与区域产业发展研究 ——以中国台湾中部区域为例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全球经济受到极大的冲击,多个国家(地区)防疫停工。这给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各大企业均努力尝试稳定自己的供应链,通过互联网平台扩大供应商选择范围,维持生产供应的稳定。凭借互联网强大的信息沟通技术,将分散化的生产环节通过“云”的方式聚集在一起。这正是互联网技术对传统产业变革影响的重要体现。全球的生产技术革新正蓬勃发展,全球产业链重构趋势越发明显,信息互联网在众多领域中均有重要应用。中国经济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智能制造、工业4.0等发展迅速,正不断改变中国的产业格局。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以国家战略的形式全面推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传统的产业集聚是以空间为纽带,在地理区域上以资源禀赋、人才要素、交通要素、市场位置等为聚核而形成的产业集聚,在生产规模、研发创新、市场销售等方面产生协同效应。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国产业转型进入新阶段。凭借互联网普适性、广泛性、基础通用性的建设特征,以及多样性、前沿性和快速化的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从而跨越固有的技术创新壁垒和资源垄断优势壁垒,缓解各地产业创新要素不均衡的问题。在“互联网+”在各个产业涌现下,中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逐渐形成新格局,智能制造成为中国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支撑。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制定多项政策,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为智能制造的蓬勃发展打下牢靠的制度基础。在相关技术创新上,“互联网+”的研发设计模式持续演进创新,企业的研发能力不断提高。随着各产业在“互联网+”上的应用深入,产业的横向与纵向边界、区域边界等不断被跨越,各产业与互联网加深了融合,进而替换掉传统的封闭式研发创新模式。新的创新模式关键在于与各种相关资源有效耦合,从产业链和技术链角度,促进整个产业体系的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在制造业服务化方面,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安装、维修、培训、设计、系统集成、工程总包、软件开发、租赁等服务领域取得较快发展。当然,在“互联网+”的技术服务上,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服务备受制造业青睐。随着服务能力和效率的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也获得较大的进步。因此,制造业服务化正进入快速发展的道路。在工业云生态方面,以云设计、云生产、云管理、云试验、云分析、云服务等为核心的云端生态体系逐步形成,是产业形态发展新的助力。同时,各类智能车间、工厂不断涌现,各类产业园区及载体建设加快发展。“互联网+”为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模式,也对传统的产业集聚形成冲击。中国台湾曾享有“亚洲四小龙”的美誉,在世界产业分工深化过程中,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逐渐形成各类行业的产业集群。产业集聚所具有的外部经济、创新合作效应等正是促进中国台湾产业竞争力提升,推动中国台湾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部地区是中国台湾最大的传统工业区,也是重要的产业集聚区。随着互联网的繁荣和网络通讯设施的完善,中国台湾中部传统产业集群也面临着互联网的冲击,以及融合互联网技术的产业转型。在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台湾中部传统产业集聚面临产业转型的挑战,以及新兴产业的挑战,也加速中国台湾中部地区的产业布局调整。本研究试图以中国台湾中部产业为研究样本,在厘清中国台湾中部地区产业集聚的发展形态和空间分布的情况下,进一步探讨互联网对产业集聚的影响作用。本研究深入回顾了产业集聚、互联网与产业集聚等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外学者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相对丰富,但在应对新因素影响产业集聚方面的研究还有所欠缺。第一,鲜有文献探讨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在传统和新兴产业交替中,产业集聚的演变情况。在技术创新日新月异的时代,产业的发展会加速进入转型升级周期,对于企业的商业模式产生重大的影响,也使得产业集聚演变出现新的特征。第二,鲜有文献考虑到互联网因素对产业集聚演变的影响。企业在网络技术支持下实现了多方互联互通,跨越旧有的产业链分工壁垒,形成柔性分工,促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这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是必须面临的重大挑战,同时也是转型升级的契机。制造业转型升级,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更应该是生产模式的创新。“互联网+实体经济”是一个重要的转型模式,但目前较少研究能够从不同行业角度剖析其中的影响机制,更鲜少对制造业产业集聚在新环境下变化作用机制的研究。第三,鲜有文献考虑到区域产业发展形态与产业集聚的关系。一个区域内,会依据比较优势、政策引导、市场驱动等因素而形成多个产业集群,使区域的产业发展呈现多集群的发展形态。应该从宏观布局,协调不同产业集群之间的发展关系,从而维持区域产业的良性发展。本研究基于外部增长理论、增长极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创新产业集聚理论等理论基础,剖析互联网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效应。本研究认为,互联网技术可能会对产业集聚产生扩散效应,也可能促进产业集聚更加密集。在扩散方面,首先,网络平台导致的扩散。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信息沟通便捷性。网络平台能够汇聚天南地北大量的信息。企业应用“互联网+”,能够有效降低信息搜寻成本,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和采购成本。企业凭借网络就能进行便捷的信息沟通,地理空间的影响效应逐渐减弱,导致产业空间集聚的正外部性逐渐降低。企业不加入传统产业集群也能获得与集聚效应相似的收益。其次,产品内分工下的扩散。互联网构建的高速信息通道正突破原有的产业链分工壁垒,柔性化分工渐成趋势。企业能够以较低成本实现定制化生产,基于模块化的理念,将产品生产拆分成各个分工模块,并利用互联网通信技术进行有效耦合,以及实时监管,实现虚拟的产业链集聚。最后,全球产业链正在经历重构,其中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应用是重要动因。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网络技术逐渐融入传统的生产体系中,冲破旧有的生产分工边界,推动产业结构的重组。产业间融合导致的扩散。区域产业间存在异质性,融合意味着产业间固有的边界将逐渐模糊甚至消失,最终产品专业性越强的行业,越倾向于扩散。在集聚方面,一方面是生产要素的集聚。互联网带来的是信息的快速汇聚和发散,也为企业生产各个环节带来质的变化,为要素资源配置创新配置模式。例如,科研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为了能够使用更先进的科研设备和信息技术设施,会在大型企业或者公共服务平台设立,逐渐形成集聚。此外,另一方面是分工导致的集聚。以往部分企业为了能够更快取得市场,会围绕市场集聚。但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以及相关网络平台的出现和现代物流技术的蓬勃发展,企业要面对的更多是虚拟市场,地理空间不再是获得市场的障碍。因此,这些企业会进行生产布局调整,向原材料成本更低的地方集聚,以获得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同时,互联网市场的出现,也培育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从而极大地刺激了生产分工。相同分工模块的企业会主动寻求横向合作,以达成规模效应,降低成本,从而促进了相关产业集聚。最后,互联网对于产业集聚到底存在怎样的效应还需要实证的检验。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认为以驱动产业和其上下游产业所形成的产业集聚,往往具有竞争优势,可以带动创新与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互联网对产业集聚的影响通过扩散效应和集聚效应对产业集聚产生多形式的静态和动态影响,既能减低集聚程度,也会提升集聚程度。因此在实证上采用三阶段方法操作,第一阶段利用多变量分析以竞争力、地方竞争优势、产业带动效果、出口与研发等5个类别,共14个变量,找出中部地区的驱动产业。第二阶段利用投入产出的产业关联分析。以驱动产业为核心,搭配投入产出的需求面与供给面进行产业关联分析,描绘出产业集聚与集聚内的产业部门及彼此关联程度。最后,描绘出产业集聚在中部地区的发展与空间分布情况。第三阶段,采用面板回归和时间序列分析验证互联网发展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国台湾中部地区的产业集聚主要有加工食品、饮料、钢铁、化工原料、石油制品和塑料六大产业集聚;在加工食品空间区位上,是以苗栗县为核心向外散布,在南投县与彰化县形成另一个小核心,其中南投县厂商数占中部地区的比例甚至超过苗栗县,但生产总额苗栗县则远高于南投县。另外皮革及皮制品厂商的分布几乎是围绕在苗栗县附近,在区位上有显著邻近加工食品的主要分布范围。饮料集聚的厂商空间区位上,整个分布是以彰化县与苗栗县为核心向外散布,其中厂商数的比重是彰化县优于苗栗县。但细心观察员工数和生产总额可以发现,主要的比重仍是集中在苗栗县。相关的金属制品部门主要也集中在苗栗县与彰化县,其中彰化县员工数和生产总额在中部地区金属制品部门的比例最高,可见其重要性,且与饮料集聚的区位上有明显的邻近。另外,纸及纸制品及印刷出版部门主要集中在苗栗县与彰化县,其中彰化县在纸及纸制品及印刷出版部门的员工数和生产总额上,占中部地区该产业比例较高,是其中发展强度最显著的区域。钢铁集聚的区位分布主要集中在苗栗县、彰化县。但生产总额主要仍是以苗栗县为主要集中区域。而机械与运输工具在空间区位的分布上,与钢铁集聚的关系则呈现明显的邻近,但矿产与石油制品在空间的区位上,与钢铁集聚的邻近关系则较不显著。化工原料集聚主要是由苗栗县与彰化县为核心向外扩散。其中纺织品、其他化学制品、塑胶制品与化工原料集聚,在空间区位分布上有明显的邻近关系;另外,人造纤维、矿产和石油炼制品集聚则邻近关系较不明显。石油制品集聚与矿产部门在空间上有相对的邻近,运输仓储通信部门则主要以苗栗县为核心向外扩散,显然与石油炼制品集聚有明显的空间邻近关系。塑胶部门主要是以苗栗县与彰化县两个点为核心向外扩散。(2)互联网冲击程度越高,产业集聚越弱,产业集群呈现出扩散趋势。随着中国台湾中部地区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互联网普及程度的提高,企业有了新生产组织途径。利用互联网平台,联通不同地区的上下游企业,实现跨越空间的生产链条。(3)互联网冲击对于饮料产业集聚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饮料产品复杂程度较低,产业分工链条较短,收到互联网的扩散效应并不明显。加工食品、钢铁、化工原料、石油制品和塑料的产业集聚均明显受到互联网冲击的扩散效应。而且石油制品产业受到互联网冲击的扩散效应最大,其次是钢铁产业。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消费升级,对于产品升级有着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石油制品和钢铁产业的衍生产品更为复杂,产业分工链条更长。这给予了企业利用互联网进行模块化生产的空间。此外,石油制品和钢铁产业更接近于上游产业,产业分工链条长,更容易出现基于互联网的产业融合。(4)产业集聚和互联网普及都有利于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产业发展,然而互联网背景下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被削弱。互联网的普及,导致企业间信息搜寻成本和沟通成本的下降,地区的产业集聚出现扩散趋势,规模效应减弱,导致对区域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减弱。(5)集聚分析发现,中国台湾中部地区的驱动产业,主要与政府的产业政策方向与重点扶植的产业内容有很大的关系。政府政策引导的是传统的地理产业集聚,对于互联网背景下产业集聚的变化反应较慢。这也是互联网背景下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被削弱的原因。基于研究结论,因此本研究认为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要正视和顺应互联网的发展。整体上看,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原有的产业集聚出现扩散趋势。因此本研究建议,第一,精准掌握市场发展形态,积极引导企业创新商业模式。第二,强化互联网平台发展,为企业互联化提供充足的机会。第三,以标准化为引领,构建网络智能产业链。第四,适应区域产业特征,积极发展信息经济。第五,强化政府政策指引,推动产业集聚升级。

关键词: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域产业发展

学科专业:产业经济学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与结构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

2.1.1 产业集聚的概念

2.1.2 产业集聚模式相关研究

2.1.3 产业集聚升级相关研究

2.1.4 产业集聚竞争力研究

2.1.5 产业集聚与产业扩散的相关研究

2.2 关于产业集聚与区域产业发展的研究

2.2.1 产业集聚的区位选择

2.2.2 产业空间布局相关研究

2.2.3 产业集聚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关系

2.3 关于互联网与产业集聚的研究

2.3.1 互联网与生产经营的研究

2.3.2 互联网对产业集聚的影响

2.4 文献评述

3 理论基础及影响机理

3.1 理论基础

3.1.1 外部经济理论

3.1.2 创新产业集聚理论

3.1.3 产业区与产业集群理论

3.1.4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3.2 产业集聚在区域产业发展中的角色

3.3 互联网对区域产业集聚的影响

3.3.1 互联网对产业集聚的扩散作用

3.3.2 互联网对产业集聚的集聚影响

3.3.3 互联网对产业集聚的总体影响

4 产业集聚的测量和分析

4.1 产业集聚测量

4.1.1 测量步骤

4.1.2 变量测量方法

4.1.3 产业关联的界定和产业集聚的描绘方法

4.2 产业集聚分析

4.2.1 群落分析与区别分析

4.2.2 因素分析与群落分析

4.2.3 驱动产业选定分析

4.2.4 分析总结

4.2.5 总体测量结果

5 中国台湾中部地区主要驱动产业的集聚演变分析

5.1 加工食品

5.1.1 产业演进状况

5.1.2 关联产业和空间分布状况

5.1.3 小结

5.2 饮料

5.2.1 产业演进状况

5.2.2 关联产业和空间分布状况

5.2.3 小结

5.3 钢铁

5.3.1 产业演进状况

5.3.2 关联产业和空间分布状况

5.3.3 小结

5.4 化工原料

5.4.1 产业演进状况

5.4.2 关联产业和空间分布状况

5.4.3 小结

5.5 石油制品

5.5.1 产业演进状况

5.5.2 关联产业和空间分布状况

5.5.3 小结

5.6 塑胶

5.6.1 产业演进状况

5.6.2 关联产业和空间分布状况

5.6.3 小结

5.7 次关联产业的分析结果

6 互联网对驱动产业集聚影响的实证检验

6.1 模型设定

6.2 变量选择及测量

6.2.1 样本选择

6.2.2 变量说明

6.3 实证结果分析

6.3.1 互联网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效应检验

6.3.2 稳健性检验

6.3.3 互联网对各产业的集聚的影响检验

6.4 互联网背景下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发展实证检验

6.5 内生性检验

7 研究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对中国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启示

7.2.1 精准掌握市场发展形态,积极引导企业创新商业模式

7.2.2 强化互联网平台发展,为企业互联化提供充足的机会

7.2.3 以标准化为引领,构建网络智能产业链

7.2.4 适应区域产业特征,积极发展数字经济

7.2.5 强化政府政策指引,推动产业集聚升级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英语教育教学论文提纲下一篇:土建工程造价管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