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探究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2022-09-10

为了提高民族素质,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 在物理学的教学中, 不但要学到知识, 更要注重能力的提高。故此教师不应只是传道授业、解惑, 而更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其学习方法, 培养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这种方法与能力的获得, 其主要渠道就是在“探究学习”为模式的教学之中。

1 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所谓探究式教学, 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其理论基础是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的理论, 注重学生的前认知, 注重体验式教学, 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 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2 探究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运用

2.1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创设一种情景或途径。在教师的引导下, 提出与学生所学的物理科学知识相联系的问题, 引导他们去探索和进行实验研究。亚里士多德:“创造性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问题本身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索未知的兴趣和求知的强烈欲望, 同时充分挖掘教材潜在值, 把教材的陈诉变为问题探究, 问题是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前提。如在讲“电动势、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时, 创设这样的情境:出示一节干电池和两节干电池串联的电池组, 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1) 一节干电池标有“1.5V”, 这是什么意思? (2) 两节干电池串联的电池组能给电路提供多大电压? (3) 电池或电池组的两端电压是否总保持恒定?这三个问题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 熟知不等于真知, 提出这三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头脑中关于电动势的前科学概念得以充分暴露。再学习电动势之前, 学生普遍认为电源两极间电压固定不变, 只由电源决定, 与外电路无关。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做分组实验验证他们的想法, 在思维中引起强烈冲突, 从而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欲望。

2.2 运用实验,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 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而被当做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应用时, 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讲“惯性”这一知识点时, 教师把自己的玻璃水杯压在一张纸条上, 放在桌子边缘, 然后用力抽纸条, 立即引起学生的注意, 学生担心玻璃杯随纸条的运动而掉在地上, 担当教师快速抽出纸条后, 玻璃杯仍在桌子上, 则学生感到新奇, 引起了学生的直接兴趣。这时再让每个学生把自己的文具盒放在一张薄纸上, 快速抽出薄纸, 观察文具盒位置的变化, 学生都很有兴趣去做, 这是操作兴趣的激发。教师这时便可以引申提出问题:“为什么纸被快速抽出来之后, 玻璃杯、文具盒不会掉在地上呢?”并进一步引起学生的因果兴趣。学生对惯性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就会兴趣盎然, 积极性自然而然就有了。

2.3 反复讨论, 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激活学生思维的最有效途径是引发学生对问题的争议与讨论, 它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明辨是非、获取知识。作为一堂好的物理课, 教师要巧设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讨论, 在传授教学内容的同时, 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 引发学生对同一现象的不同认识, 结合学生经验解释问题的实质, 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如“自由落体运动”一节中, 教师提出问题:落体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不同的物体的下落运动, 情况是否相同? (即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 学生反复讨论, 有的学生认为重的物体下落快, 金属球和纸片同时下落金属球先落地;有的学生认为轻的物体下落快, 一块纸团和一团棉花同时释放, 纸团先落地;还有的学生认为同时落地, 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告诉我们, 两个质量不同的铁球同时落地。经过反复讨论, 最后得到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空气阻力, 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教师进一步提出猜想, 如果完全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 轻、重物体谁下落快?牛顿管的实验加以验证, 得到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反复讨论, 不仅使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理解深刻, 也提高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2.4 大胆质疑, 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有疑才有问, 有问才有究”, 大胆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是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关键。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或在平淡之处生疑, 或在深层蕴藏之处生疑, 或在新知与旧知的比较中生疑, 在质疑问难中迸发出多彩的思维火花。同时, 教师应注意到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相联系, 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 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如在讲万有引力定律的计算公式F=Gm1m2/r2中, 大胆质疑, 当r接近于0时, 即r2接近于0, 则分母非常小, 根据数学知识, 分式的值非常大, 即F是不是接近无穷大?学生积极讨论, 他们从实际出发, 如果两个同学紧紧靠在一起, 即r=0, 按照他们的解释, 应该是他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很大, 大到很难分开, 可是事实是两个同学很容易就分开了, 否定了教师的“数学理论”。最终得到的结论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是有条件的, 即两个质点之间计算引力可以用, 当两同学紧紧靠在一起时, 他们已经不能看做质点了, 当然也就不能用这个公式来计算他们之间的引力了。经过这样的质疑, 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

3 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让每个学生有进步”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参与探究活动, 避免了好学生抢着教, 差学生无人问津的局面, 使全体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 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4 探究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探究式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自学能力, 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 为其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与探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和学习方式是相辅相成的。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鼓励学生勇于探索, 科学实验, 积极实践, 通过亲身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物理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 对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实践能力, 促进物理学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摘要: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 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 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 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可见, 探究式教学也是教育以人为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重要体现。本文从探究式学习的含义、物理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 以及对在物理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探究式,思维能力,教育,讨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老年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针对性护理体会下一篇:肾功能与血清hs-CRP在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服用尿毒清颗粒前后水平的变化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