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大学毕业论文

2022-05-16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金融大学毕业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文章运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许昌学院216名本科毕业生进行了调查,以考察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就业压力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些建议。

第一篇:金融大学毕业论文

金融危机下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

摘要:针对当前较为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课题组通过抽样、座谈、个案跟踪等方法对800余名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认知、就业态度、就业意向、求职心理进行了调查分析,得到若干有价值的结果,能够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金融危机;就业意向;择业态度;心理调适

2008年底,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冲击着许多行业,许多企业和工厂纷纷倒闭,部分大中型企业也大举裁员,下岗待业人数急剧上升,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对此,国家陆续下发了相关文件,以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2008年我国投入4万亿元扩大内需,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岗位。2009年1月7日,在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指出了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首位,并确定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7项措施,但是整体形势不容乐观。面对这种就业环境,2010年毕业的大学生存在什么样的就业心理?高校在哪些方面可以为应届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做一些有针对性的指导?

本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调查和座谈等方法对800多名应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发放调查问卷850份,回收800份,有效率94%,其中男生513人,女生297人。涉及电子信息、机械设计、服装设计、信息科学、市场营销等21个专业,通过数据进行搜集和整理,从而分析出金融危机下应届毕业生就业心理特征,同时对调研结果所反映出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一、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认知

在有效调查问卷的800名应届毕业生中,有65.3%的学生在大三之前就开始考虑自己的就业问题,14.7%的学生在大四才开始着手就业的相关事宜,还有10%的学生从来都没考虑过就业的问题。从被调查者的就业状况来看,67%的学生已经在开始投简历、找工作,还有31.3%的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打算先避开风头,今后再就业。

调查中有43.5%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困难”,其余33.3%的学生认为“形势还算正常”,有44.21%的2010届毕业生表示会先就业后择业。与2009届毕业生相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看法上表现出了更多的不自信,而表示“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的比例相应增加,这可能说明在校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的预期更加不乐观。而表示“信心十足”的比例相应下降,与2009届毕业生(13.39%)相比,比例降为8.01%。外企仍是大学生最青睐的就业单位,与2009届毕业生(29.85%)相比,选择比例有了一定提高,达到35.82%。政府机关的选择比例(18.18%)超过了国企(15.69%),这预示着未来“公务员热”可能继续升温。

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听过学校组织的职业规划讲座,但有一成半的学生从未听过,近四成的学生没有对自己职业进行规划设计。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虽然日益理性化,对就业有了一定认知,但还是不够成熟,就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二、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择业的态度

薪金是每一个毕业生就业中关注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薪金期望标准高低往往对成功就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对201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月薪期待的最低水平做了一项统计,28.8%的毕业生期望月薪底线在1500元以下,期望月薪在1500~2500元之间的占60.9%,而2500元以上的只占总人数的10.3%。与往年相比,2010届毕业生对薪金要求有所下降。

针对当前毕业生就业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我们也做了相关调查。调查显示,32.7%的学生认为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其次就是大学传统教育模式弊端太多,太注重理论而实践不足。接下来两个重要原因分别是大学生对自己定位不够准确、期望值过高和现在的企业需要的是更多的高级人才,对本科生需求量减少,持上述两种观点的人数分别占总数的16.9%和16.3%。

而当谈到应届毕业生正逢经济危机,毕业生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来解决时,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他们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四项分别是:先就业后择业、继续深造、考公务员和参加西部计划,分别为45.5%、25.4%、12.2%、11.2%,其他的加起来仅占5.7%。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选择继续深造、考公务员、参加西部计划的人数在逐年增加。

三、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就业的意向

调查了解到,毕业生对自己毕业后何去何从大多有较明确的计划。20%以上的毕业生做了“求职、升学两手准备”。32%的毕业生对未来就业形势感到乐观,12.7%的毕业生对就业形势感到悲观。如果就业不够理想,50%以上的毕业生准备“调整就业目标,先就业再做打算”,其次就是努力考研。

从毕业生的就业地域意向看,最具吸引力的是京、沪、粤等经济发达地区,37.9%的毕业生希望到这些地区就业,另外还有16.4%的毕业生选择去“其它城市”发展,10.2%的毕业生选择“回家乡”发展,有5.5%的毕业生选择去“西部”发展。同时在对“如果求职较为困难,是否会接受去小城镇以及乡镇单位”的调查中,仍有60.1%的毕业生选择“实在没有机会时就可以接受”,26.1%的毕业生认为“乐于接受”。由此可以反映,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以及社会舆论的宣传下,很多大学生愿意选择基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应届毕业生在对“如果确实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是否会选择创业”做答时,47.3%的学生选择“会”,15.3%的学生选择“不会”,同时有37.3%的学生选择“说不定,看情况而定”。这说明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国家政策的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潮流开始兴起。同时,他们认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主要障碍是:缺乏启动资金、缺乏创业经验、缺乏创业基础知识、缺乏合适合作伙伴等。

四、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的心理问题

据调查,2010届毕业生认为在面试过程中,心理压力主要表现为焦虑、紧张、自卑、恐惧、抑郁的分别占51%、15.9%、10.8%、2.2%,造成心理压力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认同不高;(2)自愧不如人;(3)自我期望过高;(4)家庭压力(经济、期望值等)。有35%的学生不愿独自面试,一半的学生存在不安情绪。

在求职中,76%的毕业生会因为未录用而产生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其中60%以上的学生会通过不同方式化解心理问题,有15%的学生会因为多次被用人单位拒绝而对今后的择业产生重大影响。

应届毕业生在遭遇求职困惑时,31.7%的学生愿意求助的对象是“同学好友”,其次为“已工作的校友”、“家人亲戚”、“专业老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有43.7%的学生认为在就业过程中,就业观念、心理调适方面非常重要。

五、结论与建议

从调查结果看,2010届毕业生就业心理较平稳,很多应届毕业生都有两手准备,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选择考研、创业或下社会基层工作,这样缓减了金融危机下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同时也为2010届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但是部分应届毕业生仍存在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才缺乏正确认识,热衷于政府机关及国有企业;对就业势态的认知不够、就业准备不充分;综合素质低,缺乏就业竞争能力;缺乏抗挫能力及心理调适能力,不能在求职中保持平稳心态;缺乏推销自己及把握就业机会的能力;缺乏求职的主动性,过多依赖学校和老师;缺乏职业规划及存在焦虑悲观情绪等各种问题。

从上述调查发现的各种心理问题看,学校和个人尤其需要迅速行动起来,我们的建议是:创新教育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规划就业课程,建立指导体系;充分开拓资源,搜寻求职信息;确立合理目标,克服心理问题;不断完善自我,增强生存能力。

参考文献:

[1] 田爱民.新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自我调控[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2).

[2] 樊立山,冯彩玲.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J].淄博师专学报,2008,(4).

[3] 郑纯,李浩涛.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途径初探[J].职业,2007,(2).

作者:邓 然 尹启华 王 葵 田泽霞

第二篇: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文章运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许昌学院216名本科毕业生进行了调查,以考察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就业压力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大学生就业压力就业指导

[作者简介]李松(1970- ),女,河南许昌人,许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青年心理健康与发展。(河南许昌461000)

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核心概念,20世纪50年代,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关注,西方学者开始探讨个体的主观幸福感。Diener(1984年)提出,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个人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它是个体对于自己是否幸福的一种主观感受,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绪体验。从20个世纪中期起,西方研究者们用科学的方法对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者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财富、人格、年龄、婚姻等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

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涉及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包括主观因素(如人格、归因方式、气质等)和客观因素(如健康状况、社会关系、生活事件等)。2008年下半年至今,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为高校大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本研究旨在探讨在此特殊时期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并找出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为高校心理辅导和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法,从许昌学院选取250名在校本科毕业生作为被试,该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共发放250问卷,回收250份问卷,筛选出有效问卷216份,有效率86.4%。

(二)研究工具

1.主观幸福感量表。采用Diener等人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量表,由郑雪等人根据中国文化背景及实际测量应用修订而来,已经被证明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包括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四个维度。四个分量表都为单维量表,总体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都包含5个条目,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分别包含6个和8个条目,共计24个项目。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为9点量表,选项从“1=非常不快乐”过渡到“9=非常快乐”,分数越高,幸福感越高;生活满意度量表为7点量表,选项从“1=强烈反对”过渡到“7=极力赞成”,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均为9点量表,选项从“1=根本没有”过渡到“9=所有时间”,分数越高分别表示积极情感越高和消极情感越高。

2.自编人口学统计资料。包括性别、年级、专业、学习成绩、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状况及毕业生面临的阶段性问题——是否考研和就业压力。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主要采用均值比较和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本科毕业生主观幸福感在各变量间的均值比较结果

以人口统计学因素为变量,本科毕业生主观幸福感在各变量间的均值比较结果显示:第一,男生和女生在总体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上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即女生的总体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显著高于男生,男生的消极情感高于女生;第二,文科生和理科生在总体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即理科生的总体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文科生;第三,是否考研对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的影响都没有达到显著差异(p>0.05);第四,学生城乡来源在总体主观幸福感上存在差异(p<0.05),LSD多重比较发现,农村学生总体主观幸福感高于郊区和城市学生;第五,学习状况在积极情感上存在差异(p<0.05),成绩好的具有更多的积极情感;第六,经济状况不同学生的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存在显著差异(p<0.05),经济状况中等学生的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好于经济贫困学生;第七,就业压力大小在四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即就业压力大的学生的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低于就业压力小的学生,在消极情感上大于就业压力小的学生。(表略)

(二)本科毕业生主观幸福感与各因素的相关分析结果

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见75页表):性别与总体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相关;专业与总体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是否考研与主观幸福感各因子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学习成绩与总体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家庭经济状况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呈显著的正相关;就业压力与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都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从整体来看,就业压力对大学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影响最显著。

三、分析与讨论

(一)本科毕业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

本科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与已有的大学生群体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基本保持一致。在已有的研究中,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男生。如:郑雪等研究表明,在主观幸福感(t=2.04,p<0.05)及其主要维度生活满意度(t=3.23,p<0.01)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究其原因:第一,由于男、女的性别角色特征不同。女生比男生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情感,而男生更多的是选择自己承担。第二,男生所面临的压力比女生大。一方面,受传统思想影响,男生更多地承担着家庭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他们对未来有着较高的抱负。但是,严酷的现实使他们举步维艰,心中难免失落。女生则容易满足,承担的责任和压力也相对较小,心态相对平和。第三,我校是一所师范性质的院校,在已有的研究中,其一种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是:当教师通常被看做是女性而不是男性理想的职业。在师范大学里,女生更能安心学习。因此,女生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男生是可以理解的。

(二)本科毕业生主观幸福感的专业差异

本研究发现,理科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文科生。这与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保持一致。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第一,文科生和理科生在人格上存在着差异。与文科生相比,理科生的外倾性更强一些。第二,与近几年的就业形势有关,就目前的社会需求而言,理科生的就业现状相对文科生而言好一些。第三,这与他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和所接受的教育方式有关,理科生更关注外部的客观世界,而文科生则更关注内部的主观世界,而过度的自我关注必然会降低主观幸福感。

(三)是否考研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研究发现,学生是否考研在主观幸福感各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本研究的最初假设不一致。分析其可能的原因:第一,考研学生精力主要集中在学习上,很少关注生活中的其他问题,就业压力相对较小。第二,考研学生一般成绩较好,而学习成绩与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正相关。第三,尽管考研学生面临的压力相对小一些,但是他们也面临考研成功与否的压力。第四,考研学生的样本不够大,不足以反映真实情况。

作者:李 松

第三篇:后金融危机时代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路径研究

摘要: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面临着重重就业压力,高职院校应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准确市场定位,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化危机为机遇,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促进高职金融专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高职;金融专业;就业指导;路径研究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出口锐减,大批企业停产或减产,工人大规模失业,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据北京市人才市场统计数据,2009年本科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率不到40%,高职毕业生的这一比例更低。如何提升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笔者探索的要旨。

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专业就业的挑战与机遇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高校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性思维能力、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金融专业人才,如何使金融专业的学生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严谨的分析问题能力,对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院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专业学生的就业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每年10月,各大企业就早早地启动了校园招聘计划,各大高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由于遭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大学科研院所单位需要高学历、高职称,外企、三资企业减员增效,IT等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国家公务员招考比例逐年减少。2009年,国家公务员录取比例达到78︰1,相对于2008年的60︰1,竞争更加激烈,说明就业形势及其严峻。2010年,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不仅反映在人才市场上,校园招聘在启动期也是寒意阵阵。2010年约有630万高校毕业生,加上近两年未能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大约有700万大学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挑战。

我国高教市场逐步向国外资本开放,使外国教育机构得以进入,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出一批实践能力强的就业竞争对手。同时,留学生回国潮也一浪高过一浪,直接挤压了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海外留学生对世界经济运行规则及各国法律制度比较了解,加上在国外多年金融市场的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和对各国文化的理解能力较强,是国内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强劲对手。

金融业人才需求将逐步向“高、精、尖”倾斜,本科生在人才市场上所占的份额逐步缩小,硕士、博士生备受用人单位青睐。从20世纪末至今,国内外金融领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对金融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金融人才具备时代性、创新性、市场性,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金融专业学生要在竞争中获胜,必须强化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专业学生的就业机遇

经济复苏会增加就业机会我国陆续出台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收到了良好效果,经济回升,市场回暖。安徽省乘着皖江开发的机遇,2009年全年生产总值10052.9亿元,同比增长12.9%,第三产业同比增长11.1%。从业人员3988万人,比上年增加72万人,第三产业就业岗位增长最快,增加了71.4万人。

金融业快速发展会带来机遇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血液,加上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需求,金融行业发展的上升趋势毋庸置疑。2009年,安徽省金融业产值增加12.7%,比第三产业高1.6%。伴随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的快速发展,改变了过去单一的银行就业路径。金融市场广度、深度的拓展,金融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市场就业岗位需求量越来越大,职位空缺呈上升趋势。同时,国外银行在全国各地不断地开设分行,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也促使金融市场对人才产生较强的吸纳能力。

全方位提升金融专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挑战与机遇并存,在本科高校金融专业教育已经进入白热化竞争的态势下,高职金融专业要抓住机遇,在强手如林的形势下异军突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求得生存与发展,争取一席之地,树立起高职金融专业的特色旗帜。

(一)培养目标准确定位

以大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把大学生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金融专业高职毕业生,使其成为业务精、思想好、受欢迎的优秀人才。我院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每年均达到95%以上,与我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标准的毕业生培养目标密不可分。另外,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一个问题,从事与金融专业相关工作的人数由原来的60%以上逐年下滑,就业质量下降。高职金融专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金融人才市场上生存与发展,就要对毕业生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细分市场。高职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掌握一定的金融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严谨的分析问题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战略性思维的能力和在社会化生产活动中的团队协作能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要选择就业市场空白点,引导学生合理进行市场定位。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金融创新,新的金融组织结构的创立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由于农村基础建设薄弱,本科金融专业毕业生一般选择在城市金融领域就业,农村金融人才的缺失为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针对农村金融市场,我院对毕业生进行了职业观念的引导,鼓励学生报考农村信用合作社,每年都有大批学生被农村信用合作社录用。银行业、保险业、期货业、证券业快速发展,金融业务、金融产品不断创新,经纪业务发展较快,各大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需要大量有专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也为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就业岗位。针对经纪人的岗位特点,我院采取“双证”教育,要求所有毕业生参加金融从业资格考试,获得行业准入资格。同时,通过勤工助学、校园文体活动锻炼学生,培养学生的自立精神、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与客户沟通的技巧。通过准确的市场定位,我院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逐渐提高,到基层一线工作的比重逐年提高,特别是在保险和证券行业从业的比例呈快速上升趋势。

(二)教学改革创新

基于能力导向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应适应经济形势变化,培养方案动态化,加快教学改革创新。

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性与多样性要结合学生特点,制定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复合型人才;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所需的核心课程;更新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建立新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完善“选修课制”,使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为学生发展提供知识储备。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金融专业作为应用经济学专业,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培养出的人才能力差,不能适应金融业飞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大对金融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一是在金融专业教学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针对金融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积极创设条件,增加实务课程的开设,使用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增加其实践机会和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其适应性,缩短就业适应期。二是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和在线教学、工作场地的现场教学,针对学生的兴趣,举办相关的专题讲座,使模拟实务与理论教学完美结合。三是采取项目导向教学方式,引入小课题,将学生组成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索完成项目的途径,并对得到的结果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锻炼岗位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等各种能力。四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我院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到金融部门实习锻炼,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将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实训基地的专家请进课堂做兼职教师。五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专业竞赛,如“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模拟炒股大赛”、“模拟炒汇大赛”、“模拟期货交易大赛”等,参与这些活动不仅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及综合应用能力的检验,更是对团队合作、独立思考、创新能力等全面素质的考察。

完善考试制度教学测验考试是高等院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查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学生学习效果优劣的一个重要环节。金融学科的专业考试如果只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则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考试制度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在考试形式上,除采用传统的闭卷和开卷考试外,面试、课程论文、案例分析报告都可作为选项,小组讨论、课堂发言、小测验也应在考试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三)加快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其效能

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社会经验,不具备用人单位需要的工作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加快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金融专业学生获得实践知识、增强劳动观念、培养事业心和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的有力手段。我院陆续与5家金融机构签订协议,建立了银行、保险、证券、期货实训基地,但是个别实训基地因为接受实习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学生就业实习的需要,没有发挥出积极效能。学院应采取适当的形式,加大投入,努力搭建金融专业学生实习锻炼的平台,多方开辟实践教学基地,扩大实习、实训基地的规模与质量,充分发挥其效能。

(四)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就业指导,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方法要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就业指导应全方位、全程化,使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为学生走向社会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强化《就业指导》课程,创新教学内容要让学生从进校开始就接受就业指导的熏陶,在教学中,要结合专业特点,导入未来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理念,使学生树立目标,自觉提升综合素质。我院将《就业指导》课定为必修课并列入当年教学计划,统一使用教育厅规划教材,配备3名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讲授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讲解内容具有针对性,使学生能逐步了解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规划好自己的未来。授课教师和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并进行全程化就业指导,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事业观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正确的事业理念,使其明确人生目标,树立远大理想。应教育学生工作没有贵贱之分,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工作是一件艰辛的事情,同时也能带来乐趣,通过淋漓的汗水,才能浇开成功之花。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先就业、后择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就业工作精细化,创新工作思路一是要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咨询工作。我院通过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就业指导专栏、网上(QQ)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咨询等多种形式,使毕业生深入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同时加强就业技巧方面的指导,积极做好就业前的思想和心理准备。二是要提升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正确引导学生就业。三是要搜集就业需求信息,设立专门的就业信息专栏,运用学校就业信息网等多种渠道及时、公开地发布就业信息,联系用人单位组织供需洽谈会、招聘会,搭起服务桥梁,保证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活动正常开展。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会产生茫然情绪,容易有失落感,导致不能发挥自身优势,竞争能力减弱。只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使学生学会自我调适,减轻心理压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具有正确的人生态度、满足的心境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正确的人生目标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只有人才培养目标的市场定位准确,加上教学改革创新,导入科学的就业观念,才能培养出专业精、思想好、适应性强的金融专业人才,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促进高职金融专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维同,黎莉.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扩招之后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1):47-49.

[2]曾之明,何应平.基于能力拓展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08,(11).

[3]刘晓明.就业、择业、创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9-64.

作者简介:

王启亮(1971—),男,安徽砀山人,硕士,安徽行政学院金融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

李六杏(1972—),女,安徽枞阳人,硕士,安徽行政学院计算机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

作者:王启亮 李六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职数学教学论文下一篇:医药管理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