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留守学生现象的思考——从一个留守学生的成长说起

2022-12-17

始于上世纪末的流动人口迁移, 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农村青壮劳动力, 受到体制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他们的孩子被留在乡下, 荒草一样生长。近年来, 关于留守学生的负面新闻频现报端, 人们开始以复杂而微妙的心态关注着这个社会转型中衍生的新群体。

笔者调入人民中学时, 担任初二 (4) 班的班主任, 刚接手时, 学生对我充满了好奇师生关系较为融洽, 我也认为有关这个比较“差”“调皮”的班的传闻有水分, 就在我暗自高兴的时候, 班内却接二连三地发生了违纪事件。先是尹全义和何海胜打架, 我调查时两人吱吱唔唔, 不肯说出原因, 后来旁边同学才悄悄给我讲是因为放“高利贷”, 听到这个词语我十分吃惊, 更吃惊地是利息之高十分罕见, 原来何海胜当初曾向尹全义许诺:借我5元, 第二周还他10元。最先还是遵守诺言的, 可到后来, 何海胜不要说利息5元, 连本金也没能力偿还, 而这时恰逢尹全义也差钱用, 两人为此发生了纠纷。就在我对此简单地下结论处理时, 我发现张海川在我上早自习时在睡觉, 走到他面前时都未发现, 我断定一定有情况, 经我仔细盘问, 果不其然, 该生伙同其他两人 (何海胜和周勇) 头天通宵上网。原来, 他们三人在晚上11点左右翻墙出校, 一直上到第二天早上, 然后随走读生一起进入学校, 在网吧呆了一晚上, 上早自习实在忍不住就睡着了。在这件事的处理过程中, 我发现了发生在何海胜上一件事的起因, 他喜欢上网, 但钱肯定不够用, 怎么办?只好向同学借, 同学不借怎么办?只好用较高的利息诱惑别人, 长此以往, 顾此失彼, 该生的问题就层出不穷, 如果老师就事论事, 简单说教, 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治标不治本, 就有“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的汹汹来势。

后经我调查, 何海胜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学生, 由于家庭比较贫困, 父母只好常年在外打工, 他从小学三年就起就被寄养在叔叔、奶奶家。在小学时, 何海胜天资聪颖, 深得老师的喜欢, 成绩一向不错。父母对此也颇为高兴, 一方面在外挣了钱, 另一方面, 小孩成绩还不错。来到初中后, 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生进入青春期, 身心发生急剧变化, 内心冲突和矛盾频繁迭出, 加之长期缺乏家庭的关爱和疏导, 易出现心理不畅通或阻塞现象。进入初中后学习科目增多, 学习压力加大, 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 再加上外部环境 (特别是网络游戏) 的诱惑, 学生极易上瘾。在初一上半期时, 何海胜的成绩在班内属于中上, 到了下半期, 由于种种原因 (比如面对困难、挫折、诱惑等) 处理不及时, 成绩便开始迅速下滑, 而父母和老师都缺乏进一步的了解和疏导。在我初二接手时, 已成为一个典型的留守问题学生, 所有的信息汇合后, 我决定从生活、思想教育、监护人三方面入手。

首先, 管理好学生的生活。能管理好留守学生自己的生活, 我认为学习就成功了一半。以前何海胜经常向自己的家人骗钱, 一会儿找叔叔要生活费, 一会儿又向奶奶要车费, 或者说买什么衣服、学习用品之类的东西。每个月的生活开支较大, 但这些钱绝大多数都流向了网吧。后来我向他的父母提出, 钱放到我的手里, 每周按时充生活费, 买衣服或学习用品时由我亲自购买。同时, 向全班同学打招呼:绝不允许其他同学借钱给他, 从此就断了他上网的经济来源。生活管好了, 思想就单纯了, 外界的干扰就少了。

其次, 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由于父母的缺位、亲情的缺乏, 留守学生极易走向极端。我们以活动为载体, 紧紧围绕“关爱、责任、诚实”等基础道德品质, 积极开展有趣的、学生乐意参加的丰富多彩教育活动, 如开展学习上的一帮一互助活动, 节假日的交外活动等。在各种活动中增进交流了解, 弥补他亲情和关爱的不足。在学习上, 通过一帮一辅导, 缩小学习上的差距, 肯定他的进步, 建立并回归到对学习当中的兴趣。比如物理, 初二才开始学, 基础性不强, 何海胜很快就上了路, 成为全班的尖子生。我经常利用这件事去表扬他, 鼓励他, 让他看到希望, 让他明白自己的能力。并以此为依托, 带动其它学科的学习。在节假日期间, 号召班内和他好的同学带他去作客, 填补他内心的孤独。学习上特殊关照, 生活上加倍关心, 多给他一点爱心, 多给他一份关注, 多给他一个眼神, 多给他一句表扬, 让他感受到父母般的温暖。

最后, 定期召开监护人会议, 父母要切实负起责任。每学期定期联系监护人, 并通过家长加强对监护人正确家庭教育的方法指导。以前, 何海胜的叔叔一听说他不听话, 就采用暴力, 导致俩叔侄俩关系不够融洽。通过建立起学校与监护人的沟通渠道以后, 双方都及时了解他在校内外的情况, 并实施有效的教育。对于父母, 不能只把眼睛盯在“钱”上, 学生思想和精神上的宽慰尤为重要。一方面, 通过电话、书信的形式, 更多地促进监护人和学生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成长, 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牵挂和在外的艰辛。另一方面, 让学生和家长及时沟通, 利用务工的淡季和寒暑假, 尽可能多的与孩子见上一面, 让他在与父母的接触中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经过多方面的教育转化, 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 何海胜逐渐向良性方面发展, 个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学习热情高涨, 性格开朗, 成为全班同学转变的榜样, 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

面对日益严重的留守学生问题, 作为基层的一名班主任, 如何去关爱, 使他们健康成长, 已经成为中小学班主任老师们的重要课题。有位心理学家说过:“心灵的创伤只能用心灵的温暖去医治。”因此, 我们对留守学生更应耐心引导, 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热情向上的中学生更是如此。实践使我懂得:教师一句激励的话, 一个赞美的眼神, 一个鼓励的手势, 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教师对学生的赞美, 可以强化其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满足其成就感, 进而激发学生动力, 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留守学生亦是如此。

摘要:本文就当前普遍存在的留守学生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教师的应对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留守学生,学校教育,班主任工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改革背景之下电力企业用电监察领域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下一篇:“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