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2022-09-1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20世纪教育改革运动中出现的新观念, 是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生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近年来,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标志, 小学时期的学生心理正处于形成之中, 有很大的可塑性, 因此, 在平时的体育课教学中应加强对小学生各种心理进行分析和引导, 减轻并消除孩子们的运动心理障碍, 让孩子们在体育课堂上不仅学会健身, 而且逐步增强合作能力,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本文根据小学生在体育课中经常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摸索性地提出以下几种方法对学生们进行心理素质培养。

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正确的运用肢体语言, 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肢体语又称体态语、形体语言, 指教师利用身体姿态、动作, 包括面部表情来传递信息的非言语行为。下面结合体育课堂教学对以下两种势体语的运用进行阐述。

1.1 目光语及其运用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有经验的教师可用欣赏的目光对学习努力的孩子们进行鼓励, 而用严厉的目光对扰乱课堂次序的学生进行批评, 一般来说, 教师与小学生之间的目光交流应该热情。对教师来说, 在讲解示范动作时应用目光注视学生, 目光交流中学生眼睑下垂一般表示卑微, 顺从或窘迫的心理, 目光游走表示心理厌烦浮燥,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运用恰当的眼神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 无论对学生的学习还是对课堂教学管理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能使孩子们克服不良的心理情绪, 快速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1.2 体触语及其应用

体触行为只能发生在亲近距离和个人距离之内。在体育教学中, 尤其是小学体育课教学, 由于保护帮助的需要, 教师与孩子们会发生比较多的身体接触情况, 小学生与小学生在集合站队或在体育游戏中也经常发生身体接触现象。一般来说, 对于小学生的体育课堂教育, 多应用体触语能有效的减小孩子们陌生、恐惧、紧张、害羞的心理, 使整堂体育课在快乐的气氛中进行。

2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小学体育课教学中, 所安排的教学内容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对身材矮小、肥胖、体弱或某方面有残疾的学生适当降低难度与要求, 并多用鼓励的语言, 激励性的游戏来引导孩子们主动参与, 激发其练习兴趣, 消除他们的消极情绪和自卑个性。小学生体育课应在快乐的环境下完成。课堂内容的设置应多安排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 比赛, 以此丰富课堂的活跃性, 使孩子们愿意上体育课、喜欢上体育课。

3 教师的语言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教师对于少数个性随意, 有偏爱的小学生, 应主动与他们多交谈, 沟通,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并进行心理分析, 对其积极的一面给予充分的肯定, 指出不正确的地方, 加以引导, 让学生树立信心, 认真练习, 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比赛, 使学生学有信心, 赶有目标, 喜欢的项目更加得到深化, 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对其它项目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这样, 使学生能得到体育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升华。

4 强调身心体验的体育教学观

4.1 发展学生主体性

发展学生的身心体验, 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体育教师要放弃“威严”特权, 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 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 促使学生的主动参与, 消除学生对老师的害怕心理。第二, 尽可能提高学生运动中的体验机会, 使学生更多体验到诸如成功、快乐、兴奋、激情、失败等心理情感,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成功感、坚韧不拔等心理品质。第三,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体验。创造性是主体的充分表现, 创造性的运动体验可以使学生获得超越自我的直观感受, 从而增强学生运动参与心理, 使学生在缤纷的体育世界感受丰富的生命体验和生长快乐。

4.2 注重亲历性

体验的生成是基于人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为此, 亲历性要求体育教学关注学生锻炼时间和空间, 充分激发学生积极热情与激情, 让学生“以身体之”, 从而产生积极的身心体验, 增强体育参与意识。“参与”和“参加”是有区别的, 参与是主体性的活动, 是整个身心融人活动中, 而“参加”只表示人的身体的出现, 并不代表整个生命的活动。因此体育教学要不断融入学生全身心活动中, 触发体育的生命情感, 在体育课中, 亲身感受体育所带来的快乐、成功、喜悦、失败……

4.3 创设课程的审美情境

学习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 它总是处于某种特定的情境中, 情境因素构成了学习方式形成和表现的重要因素。自体育运动由人的生产劳动脱胎而出以来, 人们已经认识到体育不仅是有效发展身体的手段, 而且是欣赏美、创造美和体验美的重要手段。通过体育所表达出来的身体美, 是一种形象、直观的身体艺术形式之一。体育不但是表现身体美的欣赏过程, 而且已是创造美的体验过程。

5 渗透集体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意志品质教育

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 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 通过体育运动, 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 吃苦耐劳, 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 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 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只要有了“爱”的真情, 孩子们就会产生相应的运动心理, 经常给孩子们讲一些历史故事及励志的故事, 激发孩子们积极锻炼身体, 保卫祖国尊严的爱国热情;组织孩子们看一些儿童体育比赛和实况, 边看边鼓励学生的拼搏精神和坚强意志品质, 借我国成功申办奥运会, 教育学生作为未来的一代健儿, 作为炎黄子孙, 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 从而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精神。

总之, 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要从小抓起, 从点滴抓起, 重在渗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分析、处理好学生的运动恐慌心理, 帮助学生克服各种不良个性心理, 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和意志品质, 教师在强化“心理素质”的培养意识的同时, 还应加强自身修养, 学习、掌握较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注重研究教育艺术和方法, 有效的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与文献

摘要:培养小学生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校体育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从体育教学实际出发, 根据小学体育教学特点和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状态, 探索如何消除小学生在运动中的恐惧心理, 克服不良个性, 培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和意志品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进而为国家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提供实践支持。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教学,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2] 沈跃进, 陶洁.试论体育课堂中的体态语言[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2.

[3] 马文新.浅谈体育课堂中的非语言符号及其社会心理学问题[J].贵州体育科技, 2007, 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饮食指导在糖尿病护理方面的应用价值分析下一篇:基于产教结合模式的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研究